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数学家

动物数学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动物数学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1篇

在19世纪70-80年代,美国拳皇阿里在一次拳击比赛中,和对手打的精疲力尽,那是用裁判的话说,如果一只羽毛掉到阿里身上,他可能就会倒下。但是对手在这时看见阿里还是如初以前那样站在台上。对手以为阿里还有力气,所以他就放弃了。在这时裁判宣布阿里胜的时候,阿里倒下了,对手这时才感到后悔。阿里有永不言弃的精神。

老鹰是最坚强的动物,但是在小鹰小的时候,鹰妈妈把它从悬崖上丢下,如果小鹰不用力拍打翅膀,他就会掉到悬崖下摔得粉身碎骨。在这时,小鹰用力拍打翅膀,它飞起来了,它在空中翱翔,它想天空多么美好。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他的数学曾在数学考试中得了32分。但是,在他的永不言弃的精神下,成为了数学家。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曾在自己的努力下,研究出了核弹和氢弹。但是在美国,美国用高薪聘请他,他是坚持回国,美国政府曾说钱学森一个人可以顶一个师的兵力。美国政府把他钱学森软禁在美国不让他回国。后来中国用10名美国士兵换回了钱学森。钱学森用自己的不言弃的希望,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刘翔有永不言弃的精神,中国女排有永不言弃的力量,爱迪生有永不言弃的耐心。

永不言弃给我力量。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数学史;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课堂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3-02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中职教育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中职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一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初中的学习中屡次受到挫败,对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方法落后、学习习惯欠佳,其中数学科的学习困难尤为突出。绝大部分的中职生对数学是“谈虎色变”,数学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中职学校的数学科已弱化为“配角”,当教师仍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时,会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老师厌教,学生厌学,教与学矛盾凸显,并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培养中职生对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关键一环,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努力探究培养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将数学史镶嵌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中数学学科淡化成学生的工具学科。枯燥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的计算在课堂中根本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导入中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一节课的兴趣而后实施教学呢?笔者在讲授每一章节之前补充了大量的数学史知识或数学家的一些逸闻趣事来引发学生兴趣。如:讲授《集合》章节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康托的集合论、罗素悖论引发的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等内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与神奇。讲授《不等式》章节时,笔者穿插介绍了数学中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对此进行证明的艰辛历程,讲述了业余数学家费马的生平和“费马大定理”的产生、证明的经过等,学生对这些数学家产生了景仰之情。讲授《函数》章节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十八世纪中最多产的数学家欧拉的生平,当讲到晚年的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能凭着超强的记忆力记住好几个黑板的演算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时,学生对这位“数学英雄”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钦佩之情。讲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章节时,笔者告诉学生数学家纳皮尔用20年的心血编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数表,对此后人评价:“缩短计算并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加倍。”学生对生命的执着与坚持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讲授《数列》章节时,笔者提到斐波那契数列与人类增长的速度原理相同时,学生体味到国家对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任重而道远。讲授《概率》章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但当时刺激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请求。十七世纪中叶荷兰数学家惠更斯也参加了“分赌注”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此书成为了有关概率论最早著作。学生在这诙谐的故事中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

在每一节的备课中,笔者都会精心选取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并在授课时以风趣、幽默的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举办了《数学也可以很精彩》的系列讲座。通过课内、课外的努力,让数学史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机地进行整合:数学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串串冷冰冰、硬梆梆的公式、概念、定理、推理……,学生从数学史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与“真”,感受到了数学家们的刻苦、严谨、诚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这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数学”也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成为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组织大型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文化课各教研组也有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笔者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形式多样,方式新颖,跨度灵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每学期都有举行全校性的数学趣味知识竞赛,题型多样:“一笔画图”、“演算二十四”、“猜数学灯谜”、“数学趣味题解答”等,这些竞赛或采用单独闭卷作答,或团体合作作答,或对抗性必答、抢答,或“张榜悬赏”;(二)开设专题讲座。如《战争历史中数学的应用》、《动物世界里的数学》、《名著里的数学》、《数学与周易的关系》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体会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三)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把数学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会计与数学统计》、旅游专业的学生完成《旅行中的数学》、装潢专业的学生完成《美术中的数学》、计应和计网专业的学生完成《计算机和数学》……,对这些调查的评价,只要学生有个人的独创见解,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四)在每个章节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笔者都会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对本章内容学习效果进行小结,而后教师根据问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学生对每章的问卷调查积极参与,有的还进行了问卷创新。有一份会计专业的学生上交的《数列》章节的问卷调查,他对本章内容进行“五星”排名:

本章节难度指数(在运用公式运算时容易出错):

与生活结合指数(我懂银行复利的计算):

与专业结合指数(专业统计计算中需要使用相关内容):

测试中难度指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合理地运用第二课堂数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多角度地挖掘数学中的美育资源,让学生更切实地了解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3篇

一、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怕学数学,他们认为数学抽象难学。如何使数学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富有情趣的享受,是一种开发智力的高尚活动,巧妙地渗透数学史是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教学中,我推出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中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由于问题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有关,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探索)

类似的例子很多,我注意在课堂中有机地插入一些数学概念的起源、数学家的趣闻、古今数学方法的对比等,使学生从内心中觉得数学"好玩、有用、有趣",钻研数学的兴趣大增。

二、渗透数学史,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学生认为数学就是数字或字母的运算,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而数学史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课堂中渗透数学史,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应用之广泛,从而开拓视野,获得美的熏陶,引发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观察归纳"时,我问:有一段楼梯有10级台阶,规定每一步只能跨一级或两级,要登上第10级台阶,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如觉得有困难,可先动手进行必要的试验。

我还告诉学生,这一列数构成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首先对它进行了研究,故得名。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我又告诉同学们,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于黄金分割数值0.618033…。学生静静地听着,产生丰富联想,并且想知道得更多。我又顺势告诉学生"斐波那契数列"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的生物现象中找到,它在美术、影视作品中常有应用,比如在风靡一时的《达芬奇密码》里它就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和情节线索出现。若有兴趣,同学们课后可寻找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

三、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发展学生思维、优化思维的各种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埋怨数学太难学了,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不去探索知识的实质和来龙去脉,死记硬背,理解肤浅,面对稍有变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而数学史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利用这些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深深的启迪,十分有利于正确的科学的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在讲"负数"时,我告诉同学们负数就是为了解决客观世界具有相反意义量而产生的,因为有正的数就必然也有负的数。我国古代名著《九章算术》最先提出负数,从而形成了有理数系统,负数从被发现到承认,历经了一千八百多年。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数学史上一些命题的产生、发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数学科学的本质,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史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巧妙地将这些内容编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可使学生领略古人是如何通过辛勤且富有创造性的劳作对数学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且引起心灵的震撼,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圆周率是最重要的一个无理数,被誉为"最优美的诗",从古至今无数有识之士在它的感召下,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与智慧进行了卓绝的研究,取得了一项项推动数学理论发展的成果。我国南北朝时代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他不辞劳苦、日以继夜,在地板上陆续画出圆的内接与外切正六边形,一直画到圆的内接与外切正24576边形=3×213边形,再进行非常艰辛的计算,终于得到"3.14159261

五、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探索、追求、发现、坚持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淡泊名利、不求虚荣、正直无私、疾恶如仇、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怀,等等,都是当前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这类教育绝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就有大量适合这种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适时、适度地巧妙利用这些资源。

当讲到"圆与切线"时,我先用左腿画一个圆圈,右腿向外迈一小步,这时学生都笑了:"老师的腿怎么跛了?"这时我说:"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走路的姿势,他曾幽默地戏称'自己走路就是圆与切线的运动'。"原来华罗庚教授在十八岁时不幸患上伤寒,落下左腿残疾,可是初中毕业的他酷爱数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拼搏,自学成才,孜孜不倦,二十岁的他就发表了向当时颇有名气的数学家挑战的论文,后终于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六年级在教学“利率”时,可以介绍“利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以介绍它在农业和农业实验方面的重要作用等,从而渗透热爱祖国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三年级教学中,估算的份量大大提高了,在介绍估算方法时,强调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在我们生活中遇到有些数的问题时,许多时候都只需估算结果,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随时随地伴随在我们身边,通过对估算的认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目的。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数学家,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要早一千年。还有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知道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他们的伟大,感知数学的奥秘无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主题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主题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一年级下册教“元、角、分”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还要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在教学“时、分、秒”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针、分针、秒针,还要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不仅让学生懂得株距和行距,还要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启蒙教育。

3.沟通知识联系,进行辩证法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一个科学规律;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渗透德育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5篇

人类的好老师

——蚂蚁

人类的老师不计其数,有壁虎、鸟儿、蝙蝠……但我认为,蚂蚁却是人类的“多功课”老师。

蚂蚁是人类的“气象专家”。俗话说“蚂蚁上搬明下雨,蚂蚁下搬天放晴。”有些科学家还依据蚂蚁的天气感应器造出“天气测算机”呢!蚂蚁也是一名“科学者”。它的身体末端会发出一种叫“费洛蒙”的液体,它是一种沟通方式,有踪迹、讯息、警戒等二十七种“费洛蒙”,十分值得科学研究。蚂蚁还是“数学家”呢。一个人做了一个试验,把一条死毛毛虫分成三份,第二份是第一份的两倍,第三份是第一份的三倍。一小时后,第一份旁围着18只蚂蚁,第二份旁围着35只蚂蚁,第三份53只,差不多第二份是第一份的两倍,第三份是第一份的三倍。它还是“团结模范”呢!不管休息、攻击、生活、防守都会在一起。这也是“费洛蒙”的关系,在几秒种之内就可以聚集五百多只蚂蚁!群居对97%的动物来来讲都是不需要的,只有少量动物一生下来就有群居习惯。

蚂蚁既是人类的“气象老师”,也是“科学老师”,还是人类的“数学老师”,更是“品德老师”。蚂蚁真是人类的多功课老师啊!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6篇

学过数学的人,往往会感到数学具有某种魅力,能吸引人,常常会出现越学越爱学,对题目越做越想做的情境,这正是由于数学自身存在着“美”,惹人喜爱,令人神往的缘故。对初中学生而言,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反映,这足以说明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并非知道有数学美的存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数学难学,枯燥无味。”“因为不会,所以不学了。

”“学数学不好玩,不如音乐好听,不如美术好看,也没有优美的文章来欣赏。”等等。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方与途径带领学生走进这个“数学百花园”,让学生能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尽情地领略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长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奇妙魔幻的“花”——数的世界

许多初中同学说,数实在是枯燥无味,计算起来不仅繁琐杂乱,还最是无聊至极。但事实上,数是在“数学百花园”中最奇妙魔幻的花。

132=169,312=961;1132=12769,3112=96721;11132=1238769,31112=9678321……同样的数还有一串,如122=144,212=441,1122=12544,2112=44521……这类对称、谐和的数叫做镜反数,至今谁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数。

还有一种数自身存在着对称,叫做回文数。99×19=1881,999×19=18981,9999×19=189981,99999×19=1899981;99×91=9009,99×28=2772,99×82=8118……

有一种数叫雷霆数,是数学家在坐火车时发现路边的里程碑上的数3025,被雷劈成两半30和25,数学家计算30+25=55,552=3025,从而命名这种数叫做雷霆数。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和谐就是美。数通过运算让我们感受到简单、整齐、对称、和谐的组合美,令人神往。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继续去发现那些许许多多奇妙魔幻的数。

二、绚丽多姿的“花”——几何图形

难以想象的是,看来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数学公式,竟然会与优美的几何图形相映成趣,组成“数学百花园”中一朵朵绚丽多姿的“花”。

勾股定理:a2+b2=c2用图表示出来,这是多么绚丽的一幅图。不仅如此,勾股定理的发现到证明都具有传奇色彩,教师在讲授此课时,应带领学生一同探讨。

比例与对称的数量关系,以其天造地设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a(较长),b(较短)两段,使之符合a:b=c:a得到a:c=0.618,这正是最美、最巧妙的比例,人们尊之谓“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数值的计算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所以在九年级上册学完一元二次方程以后插入这个内容作为数学欣赏内容。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故宫的构图,米洛的维纳斯雕塑、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中都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许多植物的枝叶,绕主茎螺旋式地向上生长时,相邻叶枝转过去的角度总是137.5度。这个角度就是一个圆周角的0.618倍处的度数。有人算了算,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建筑、音乐等领域出现0.618的地方逾千种。

三、精美绝伦的“花”——数学名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包含一些数学名题作为欣赏内容,使学生感受 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

四、神秘个性的“花”——数理逻辑

严谨、壮美的逻辑结构是“数学百花园”里最神秘、最个性的“花”。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古老问题,人们常把它当作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是要用数学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不是一个难题。其关键在于我们只要把鸡蛋的定义弄清楚了,问题便很好解决了。就是说,全体鸡蛋组成的集合,究竟包括哪些元素?要是规定:鸡生的蛋才叫“鸡蛋”,那么答案一定是先有鸡;要是规定:能孵出鸡的蛋就算是“鸡蛋”,那么答案一定是先有鸡蛋。2000多年前,我国有一位善于辩论的人叫公孙龙,他有一句有名的怪论叫做:“白马非马”。其言,要是白马是马,那么,黑马也是马;马又是白马,马又是黑马,那么黑马就是白马,黑就是白,岂不荒谬,所以白马不是马。像这样明明是毫无道理,却又振振有词的观点,一下子难以驳倒,这种话叫诡论。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类似的诡论。诡论从头至尾都张扬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个性。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7篇

古代人极其务实地从事技术发明,又无比浪漫地创造出各种神话。在人们脑海中,想象中的神支配着宇宙,神的意图和行为决定自然界的一切,美丽的神话阻断了探寻知识的道路。在漫长的岁月里,很少有人思索自然现象的本质,对自然界进行认真的研究。

公元前6世纪,在今天土耳其西部爱奥尼亚地域,一批学者开始以全新的观念看待世界。他们认为,整个宇宙是自然的,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有内在原因,自然现象可以通过理性探讨给予解释。他们第一次把神排除在了宇宙之外。

首先提出这种看法的是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625-公元前547)。泰勒斯居住在希腊当时最美、最大的城市米利都,那里是从海上进入西亚与北非的交通要冲,是繁华的商贸中心。多种知识和思想在那里交汇,它成为爱琴海海域当时最开放的地方。

泰勒斯早年到埃及游历,学习了古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几何学知识,后来把这些知识引进希腊。他十分关注世间万物的本原问题,认为纷繁复杂的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与神毫不相干。

在埃及的时候,泰勒斯用一种极简单的办法测量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令当地人惊讶不已。在阳光下,他先量出金字塔投在地上影子的长度,再竖起一根木棍,量出棍子的影长。塔影的长度除以木棍影子的长度,再乘以木棍的长度,就得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的智慧在于他注意到太阳投射到地面的光线是平行的,因此巧妙地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关系。

从泰勒斯开始,人类的发明活动已经带有科学思辨的色彩。泰勒斯根据古埃及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创立了演绎几何学,还确立了西方最早的数学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个定理告诉人们一种画直角的最简单的方法,圆周上任意一点与直径两端的连线必然是直角。这个定理在建筑学上非常有用,人们可以方便地检测墙面和高大的立柱是否与地面垂直。

公元前585年,泰勒斯已经注意到摩擦过的琥珀(带电)能吸引细小的绒毛。这是西方世界关于电现象最早的观察记录。今天英语中“电”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琥珀”。他还通过科学计算预言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现象,这在当时对占星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就在这个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字和几何图形,揭示了许多深奥的道理。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公元前500)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与米利都隔海相望的爱琴海东部的萨莫斯岛。他少年时异常好学,随后在外游历达30年。异域的见闻和知识引发了毕达哥拉斯深刻的思索和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发现了蕴藏在现实世界纷繁景象之中的数和形的许多内在规律,为几何学和数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毕达哥拉斯在50岁时迁居今天意大利南部的海滨城市克罗托内。他在那里建立学校并组织秘密学术团体,史称“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最大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创办的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男女平等的学校,学生达数百人,毕达哥拉斯亲任校长。这所学校的课程共有四类: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和音乐,对女生还加授文学与家政。

毕达哥拉斯对人们司空见惯的几何图形赋予惊人的理论,第一次证明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永远等于180度;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服从一种普遍规律: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有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他还发现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能够构成正多面体,这个发现直到2000年后才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加以证明。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几何学延伸到其他数学领域。他们在研究正方形的时候,发现边长和对角线的长度相互间不可能用分数表示,并把这种不可通约的数叫做“无理数”,意思是一种没有道理的数。后来人们发现许多重要的数都是“无理数”,例如圆周率π,自然对数的底e和许多简单正整数的平方根等。由于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工作,人类向数学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毕达哥拉斯对正五边形情有独钟,提出了经典的作图方法。他遵从严格几何学程序画出的正五角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五角星的每一条边都在黄金分割点上与其他的边两次相交,显得庄重、华贵、美丽。相传,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均佩戴正五角星徽章。今天,全世界42个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五角星,这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美。

毕达哥拉斯还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他率先提出了今天西方世界语言中的“宇宙”一词,“宇宙”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有规律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开始从原始宗教和神灵崇拜中解脱出来。以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疾病是一种服从自然法则的过程,应当遵从疾病的自然规律治疗病人。

希波克拉底出生于古希腊柯斯,医术十分高明,马其顿王与波斯王曾经接受过他的诊治。希波克拉底编纂过医学文献集,其中有供研读的教科书、家庭医学指导、对学生的讲演稿、研究与观测心得报告和重要临床诊断记录,今天人们仍然认为这是古代最好的医学文献集。希波克拉底以他的医学实践和对疾病的审慎研究,奠定了临床医学基础。

希波克拉底在西方世界最早明确提出医师职业道德准则。由他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约”,已经成为今天西方世界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宣誓遵从的誓约。这使得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最先在医学领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色彩。

人类思想的洞察力有时会远远超过视觉,哲学家对世界的观察有时比科学家更敏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一个在科学上最富于想象力的论断:“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小颗粒,肉眼看不见它们。它们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不同的物体。”直到2400年后的20世纪,人们借助电子显微镜才真正看到了原子。

德谟克利特出生在古希腊爱琴海北部的伯特拉,他认为许多星球是宇宙的散落物自然形成的,银河不过是遥远的、人们看不清楚的无数星星。他精通数学,计算过金字塔的体积,曾经用极限求和的办法证明,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底同高圆柱体体积的1/3。实际上,他在计算中已经使用了微积分的方法。

公元前4世纪初,古希腊哲学家的兴趣转向伦理和政治,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热情,也逐渐失去了自然科学的思想光辉。此后数百年间,古希腊自然哲学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传播到希腊本土之外的地方,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和地中海的西西里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他的爱将托勒密护送灵柩到埃及尼罗河口西面的一个海港城市安葬,并将该城市命名为亚历山大城。托勒密同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以亚历山大城作为国都。公元前290年左右,托勒密王朝开始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与博物馆。王朝重金收购文献标本充实图书馆和博物馆,并颁布法令,对过往此城的所有旅行者和船只严加盘查,专门检查携带的文献书籍,发现之后将原件强行收归图书馆,把抄写的副本还给主人。

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由国家设立的研究院,它包括天文台、实验室、解剖室、植物园、动物园和一个藏书达70万册的图书馆。馆中还有讲堂,由国家供养的哲学家、数学家、医生、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艺术家和诗人授课。当时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学者受这里的探索氛围、免费食宿以及令人羡慕的薪金吸引,纷纷来到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城成了当时世界真正的学术中心。

在亚历山大城,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公元前260)著述的《几何原本》,成为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是数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对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何原本》中阐述的推理方法和数学智慧,为牛顿发现“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今天全世界中学生必修的课程。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几何原本》阐明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规则,一直是科学方法的重要标志。

爱因斯坦(1879-1955)在谈到近代科学的起源时说:“近代科学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个是古希腊人发现的逻辑体系(包含在《几何原本》之中);另一个是人们认识到实验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稍后不久,在地中海西西里岛东部海港城市锡拉库萨,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学者阿基米德(公元前285-公元前212)。阿基米德是希腊人,年轻时在欧几里得继承者门下学习,回锡拉库萨后潜心研究数学。

阿基米德在数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认为:当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这些直线段的长度总和就非常接近圆周的长度,这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圆周长度测量问题,而且提出了在数学上十分重要的极限概念。用这种方法,他计算出π值——圆周长与直径长度的比值介于3.141~3.142之间,是历史上第一个测量圆周率达到这种精度的人。

阿基米德仔细研究分析人类已经使用了数百万年的棍棒工具,阐明了力平衡必须遵从的规律,发现了杠杆原理。这位从来不说大话的科学家留下了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移动地球!”这是一句符合科学道理的话,只要阿基米德的手离支点足够远,当他轻轻推动这根假想杠杆的时候,地球一定会顺从地移动。

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浮力原理,为流体静力学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人们早就知道许多物体可以漂浮在水上,但说不清楚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会沉没。阿基米德发现的原理告诉人们: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同体积液体的重量。

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两个物理学原理,它标志着物理学的诞生。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自然界任何事例违背这两条原理。

公元前3世纪,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亚历山大城的一位科学家,令人惊讶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在很早以前,至少已经有三种证据表明人类居住的大地是一个巨大球体的一部分:人们无论从哪个方向一直朝前走,必定会看到新的星星;发生月食的时候,一道清晰的弧形阴影会缓慢掠过明亮的月球,这道弧线就是地球的轮廓线;在大海中航行的人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远去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尖最后隐去。至于这个球到底有多大,似乎人类无法知道。

一位名叫埃拉托西尼(公元前276-公元前194)的学者第一次相当精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半径,还测量出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和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埃拉托西尼是一位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和数学家,40岁时就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在馆藏的一部手抄本中读到:“在埃及南部的西因城靠近尼罗河第一大瀑布的地方,6月21日中午直立的长竿在太阳下没有阴影,这一天太阳可以直照在深井底部,从井口可以看见水中太阳的倒影。”而据他观测,6月21日这天中午在亚历山大城直立观测的结果却有阴影。

埃拉托西尼意识到这可能是测量地球大小难得的机会。在6月21日这天中午,他根据亚历山大城方尖碑投下的阴影计算出太阳光线和方尖碑的夹角大约等于7度,大约相当于地球圆周360度的1/50。通过几何学计算,他得出地球的周长应该是4万千米。这个数值和今天的测量结果相差非常小。此外,他还由太阳光线投射在地面上的角度会发生变化,推算出地球自转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角度是23度50分12秒。

埃拉托西尼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当他看到印度洋和大西洋潮汐服从同一种规律涨落,便联想到这两个大洋应该是连通的。他推测,如果沿着尼罗河一直向南走去就会达到一个大岛的尽头。他绘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并最早提出:从大西洋向西航行,可以通过连通的大海到达亚洲的东部。这个观念在1700年之后鼓舞哥伦布完成了发现美洲的壮举。公元前205年,罗马人征服埃及,亚历山大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公元4世纪末,亚历山大城出现了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370-415)。她是一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担任过亚历山大城新柏拉图学院院长。她设计过观测天体的星盘和测量液体密度的比重计,发表过许多关于天文学和数学的重要见解,对圆锥曲线有精深的研究。

动物数学家范文第8篇

如何让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家庭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趣味性作业

以往作业过多,机械、单调、重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家长感到很不满意,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设计家庭作业,一定要摆脱那种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感,自觉完成作业。

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是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只要灵活运用,就能使作业增加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以后,可以这样设计:把“几加几”的练习,设计为“帮小动物找家”的形式。也就是在作业纸的左边一栏印上带有算式的小动物,右边一栏印上带有不同门牌号的小房子,然后发给学生,让他们帮助动物找家——连一连。这样的作业设计,把训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二、有声作业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比较活泼,一天到晚叽叽喳喳,好动、爱说、爱表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声作业”。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孩子回家用学过的三角形、圆形、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球等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且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你拼的这个图案是什么?用了哪几种图形朋友?分别用了几个?哪两个或几个图形朋友在一起会变出新朋友?”等等。第二天,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作品,相互间谈一谈。孩子们为了能拼出一个漂亮的图案,他们真的是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兴趣盎然。

这样的作业,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作业枯燥乏味的缺陷,也搭建了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平台,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家校配合。

三、操作型作业

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之前,我布置让学生自制钟面的家庭作业。结果学生做出了各式各样的钟面:有圆的,方的,卡通模样的,还有带音乐的;制作的材料也不一样:有的用卡片,有的用泡沫,有的用吹塑纸,还有的用光盘。这些作品形式各异,色彩鲜艳,漂亮极了。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秒的认识”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还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活动(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写字、阅读、口算等)的次数。

B、了解一下,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各行各业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街头、商店、超市、银行、公司……处处都有学生的身影。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实践性作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布置一年级的数学家庭作业中,我就做了一些尝试。如,学了课本中《统计》最后一个活动的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班同学的上学情况吗?是爸妈接送、爷爷奶奶接送,还是自己上学呢?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乱猜;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去问每个同学就知道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利用下课时间采访了10位同学,第一回做了“调查员”,他们的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点。

这样的设计,让知识的掌握过程融入了日常的生活,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易于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获得了生活技能。

实践性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在自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这样的作业,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参与性,而且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充实了生活,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

五、书面练习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