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怀的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关键词:人文关怀,育人,爱
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作为从业多年的中专思想品德教师,我深知一个道理,教学意味着什么?教书育人,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会学生怎么做人,经常看到媒体报道一些失足少年的案列,每看及此,我常常会心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尤其是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应该给与学生更充足的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传递爱的力量。中专学生大都是13-16岁,正是人生中最懵懂的阶段,他们渴望知识,他们渴望理解社会,他们潜意识里尝试探索人生。他们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极力想锻造自己,他们又是脆弱的,极易被外界诱惑,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玉不琢,不成器,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耐心开导,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给他们小小的心灵刻上人文的烙印,在今后人生的大海中遨游,直面风浪。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将着重下面两方面:
一、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使命
人文关怀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这个层面上,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平等的。老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关爱,要做到循循善诱。对每一位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老师在学生眼里是唯一的,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眼里也是唯一的,这些年来,我已经放弃了平均分数的概念,作为老师,最要紧的是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关心学生的根本利益。
学生在求学生涯中,一天大部分光阴是和学生和老师一起度过的,尤其是老师,更是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作为思想品德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师者仁心,古人称师傅为“师父”,以师为父,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多么大,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是应付,更甚对个别学生冷眼相待,那对学生脆弱的心灵带来的将是不可逆转的伤害,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先贤有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他人,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其次,不断灌输给学生人文的意识,学生之间都要互相尊重,关心他人,学生更要尊重自己家长,长辈,有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甚至对父母颐指气使,在我的班级里,是不允许存在这样的学生的,对这些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晓之以情,真正把人文关怀传递到学生的心坎。
二、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教师对学生有了人文关怀的意识后,怎么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中呢?下面这几点体现的最为明显:
1、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是教师单项向学生输出,尤其要注意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切实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使学生自己有主人公的感觉,自己为自己代言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
2、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尤其是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自尊心很强,要小心翼翼的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学生骄傲自满,对老师,家长产生依赖,鼓励学生自己勇敢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最大的作用在于监督,提醒等。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
3、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人之初,性本善。每位学生都是渴望汲取知识,抱着对社会深深的好奇,希望探求生活的本质,人生的真理。作为教师最伟大的使命,就是放大人心中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引导这善念不断变强,成为人日常行为的准则。所以任何学生都不需要强制学习,强制变善,一定是教师自身的方法有问题,让学生误解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在这方面,教师要有专业精神,不断反思,不断要求自己做的更好。
我还要感谢我和xx的父母,是你们赋予了我们生命,塑造了我们的人格。“欲把亲恩报,亲恩即是天”。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事业上独挡一面的今天,都浸透了你们无穷的关怀和爱。真的非常感谢爸爸妈妈,祝你们身体健康,笑容常在!
最后,我还想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我的丈夫。感谢(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他给予我的关怀,感谢他在茫茫人海中握紧我的手。正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为此我将加倍珍惜这缘分。
每一个女人对婚姻都充满了幻想,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期待
人文关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结合高校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清楚认识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缺失,积极探索拓展人文关怀的运用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管理
目前,理论界关于人文关怀的阐释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淮庆,他认为人文关怀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完善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完善人的个性和人格,“是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的实践行为”。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其中心是“人”,认可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注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精神生活,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着眼于人性的回归,寻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强调学生的个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事关时代需求、人才培养和民族复兴。对于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更是如此。
1.1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审视人类处境时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当前,世界的发展处在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的大环境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新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心。在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新文化体系却又不健全的境遇下,人们精神生活的差异性、丰富性、断层性显著,人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发生危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崩溃、信仰空虚、精神萎靡、心灵失落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价值信念的支撑和精神家园的慰藉。”
1.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成了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农村来到城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接触的面越广,受到的诱惑就越多,在改变和坚守之间,在接受和拒绝之中,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想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应当加强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以人文精神感受学生冷暖、丰富学生心灵,用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关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让他们能够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能够懂得坦然面对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能够得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1.3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长期坚持并遵照执行的指导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倡导人文关怀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存在
2.1缺乏切实有效的人文关怀
农村学生的家境普遍不好,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怀。很多学生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奖助贷评比工作交给班干部,当起了“甩手掌柜”,甚至贪图方便,干脆搞起了“平摊”,导致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在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逝去,因为性格、出生、才能、家境等因素,农村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弱,心理矛盾较多,出现了抑郁、焦虑、抵抗、自负、自卑、攀比等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情感教育投入不够,忽视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难以得到提高,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2.2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区分善恶不可或缺,是人文关怀所追求的教育内容,要求人们追求真善美、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等。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对学生教育管理者人文素质进行培养,部分学生教育管理者人文素质不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因师资结构、培训经费等问题,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类学校的很多学生教育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中,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赶上大学生对新潮流、新思想的追求步伐,对农村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缺乏关注,人文关怀理念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3对相关机制的完善不够
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就读的都是地方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大都是新建院校,相关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往往都没有建立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考核和反馈等机制,导致学校领导很难及时掌握人文关怀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能对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执行情况做出准确评价,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开展。机制的不完善,也会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失去刚性约束,降低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积极性,人文关怀成了学生工作中的“奢侈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态度消极怠慢,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3拓展人文关怀在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途径
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人文关怀既是一种价值代表,又是一种时代要求,是现代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当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种途径加强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1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彰显人文关怀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关怀。比如,对刚进校的新生,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要尽快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尽量使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对外省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要多加关心,使他们在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存在理想信念、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这就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学生教育管理者还可通过手机短信、班级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迅速、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人文关怀。
3.2加强心理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教育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自尊自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培育友善、友爱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及成因,需要经常与学生谈话谈心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消极心态和负面情绪。学生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咨询、疏导等工作,力争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3强化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践行人文关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打造一支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能力,转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思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切关心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情感关怀,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素养;其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职业规划、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专职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拓宽其发展前景,将他们打造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型人才甚至专家。
作者:范培培 蔡翩翩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淮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
Abstract: Goal is to struggle for direction in life.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do counselors help freshmen determine new struggling target. Combining his working practic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giving students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education, counselors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ultimate concern; gi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counselor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subject; giving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counselor guide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scientific occupation development goals and learning program and task.
关键词: 终极关怀 专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key words: ultimate concernprofessional education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经过艰辛的奋斗和拼搏,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迈入了大学这座象牙塔。可是现今的这座象牙塔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是一个充满竞争性、淘汰性等特性的准社会阶段。带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和几分神秘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在入学后不仅,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一时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感到迷茫、失落、空虚,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新生辅导员对此种情况必须给予足够地重视,尽快地帮助新生科学地认识人生的价值、专业学习和学科学习的作用与价值等,引导他们找到新的奋斗方向,从而科学地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图,健康地度过大学这段美好而重要的时光。本文主要是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引导大一新生确定新的奋斗目标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终极关怀
保罗•梯里奇曾经说过:没有终极关怀,人生便没有意义,它将堕落为一系列互不联系的动物式的关切。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都将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明确而具体,学习勤奋而刻苦。可是一旦进入了大学,这些学生们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时间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此种现象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个终极的关怀――即一个永恒的奋斗目标。
在进入大学以前,受家庭的影响、自身认知的不足等原因的限制,许多学生仅仅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一个奋斗方向,或者说,他们考虑到的仅仅是上大学这个目标――即使有一些学生曾经树立过远大的奋斗目标,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一时的念头,或者只是一个朦胧的感觉。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之后该做什么,很多学生却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辅导员在新生进校后,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追求和发展、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的整合起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于社会的需要之中,而不是仅仅囿于自身的狭隘利益和眼前的当前利益。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当下所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目标是相对于最终奋斗目标而言的工具性存在,上大学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实现最终奋斗目标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进行专业和学科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和学科学习兴趣
相对于高中阶段简单的文理科分科而言,大学阶段的分科非常细化。面对着高考报考指南上边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学生感到陌生、困惑、迷茫、无助。面对此种境况,有些学生选择咨询他人,或者直接接受家人、亲戚和朋友的意见,还有的学生仅仅凭着感觉走。另外,因为高考的竞争性、选拔性,还有些学生最终录取专业并非是自己高考时所报考的专业。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大一新生进校后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缺乏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针对此种情况的存在,我们要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和学科的性质及其价值之所在。进而将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和学科与自己的终极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确定该如何立足现在的专业和学科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其科学的专业思想,建立专业学习信心,增强专业学习动力。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与任务
终极关怀给人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奋斗的方向,要不断地接近这个方向,我们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条件与形势制定出一个科学的规划图。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性格特质、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并且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行业特点、用人标准、社会竞争机制等等客观因素。进而更合理地认识到,自己现在与将来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制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与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
但是,通常情况下任何具体目标的确定,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与学习任务的制定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修改,以免学生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
【关键词】人学 生命教育 阶段性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关注人的生命,关注影响人的生命的各种问题,这便产生了各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通过生命教育,转变人们对生命的态度,转变人们对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的态度,让人们认识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正确对待生命。的人学思想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人以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生价值、人性等进行研究的学问。笔者将从人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特点,从而对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进行研究。
人学思想与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围绕人生、生活、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相关知识的传授活动。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激荡起生命中积极的因素以实现生命的价值。为此,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内涵、生命知识、生命意义等,从而抵达生命的核心诉求。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其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结合。让学生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看清自己跟社会、跟他人、跟自己的关系,做到理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学思想。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人以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生价值、人性等进行研究的学问。人学思想也是一种哲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人学思想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也是种的存在物,前者把人和动物的本质不同区分开来,后者把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不同区分开来;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从人的属性出发,人学的产生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历史性革命。它把对人学的研究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从人的社会实践及人所处的社会存在的条件中去研究人,这就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不再囿于西方传统人学中的抽象人性论、抽象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争等。
第一,的人学理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人。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人性、个性与个人的发展,这就区别于抽象人性论、机械和庸俗唯物论。
第二,的人学理论从人类的社会化的角度或者说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认识人。他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以社会化了的人类作为考察人的根本出发点,这就使人学和其他唯心主义人学相区别。
第三,人学理论从对世界的改造进程中人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认识人。人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这样,不论从人学的出发点或人学的本质特征来看,都使其成为最能从根本意义上充分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学观。
这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对人学理论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启发了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人。人学思想所阐述的人的生命具有“实践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它对人生问题的观照:实事求是、革命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人生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目的。它代表着现代人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为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合理有效推行生命教育,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特征
对生命的关怀。按照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重视对人生命的关怀,将生命关怀渗透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去。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将教育看成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从而仅仅重视学生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生命价值。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人学思想。所以,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实行生命教育必须认识到生命的超越性、社会性、现实性和主体性等特性,客观把握生命存在这一事实,以生命存在与发展为宗旨,为人们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因此,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积极关怀学生在爱情、生活、人生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们自觉感受到生命的温暖。遇到挫折的学生,对生命的关怀更为重要。人学思想让人们认识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及追求和发展的方向、规律,这也就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即关心人的生命,关注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对人生价值的关注。根据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人出发,引导人们了解“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价值”,让人们理解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及生命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在人学思想看来,人本质上就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交换、交往等实践活动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此,人存在着必然的社会性。那么,人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不但需要站在实践的角度考虑人存在的社会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具体到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看到每个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看到学生生命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价值,而不应该把学生仅仅看作是活动的客体或者对象。
对人性完善的要求。根据人学思想,生命教育应该通过促使人的各种属性的完善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其包括人的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完善,统称为人性完善。具体的说,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人性的完善,也就是要实现他们在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处理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能彼此包容、互相适应,得到幸福。
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
根据人学思想,生命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自我认识阶段:加强学生生存品质的培养。人学思想的最基本观点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着超越性、社会性、现实性、实践性,生命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首先应明确学生对自己生命认识的目标,也就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其次,帮助学生正确的对自我进行客观的理解,选择其自我生成的环境,对自我进行真正的认识,并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再次,帮助学生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一面,积极引导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发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并挖掘自我的潜力,使其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同时追求到自我的幸福。
自我完善阶段:加强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根据人学思想,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这主要是由于人相对于动物来说,其生命是一种不特定的,是一种不完善的。人出生时并不具备维持自身生存的任何技能,人要想生存必须自己创造、努力争取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东西。即人从生命降临,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人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创造才能获取其生存所必需的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指导学生自我完善,从而加强其生活品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属于自己的生活条件,提升其自身的生活品质,寻找属于其自我的幸福。
自我超越阶段:加强学生人生品质的培养。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识到自身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追求生活的意义,实现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们对现代生存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追求其物质上的需要,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们在思想上的升华、心灵上的陶冶、智慧上的启发,让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提升人生品质。
综上所述,人学思想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其中,在自我认识阶段,加强学生生存品质的培养;在自我完善阶段,加强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在自我超越阶段,加强学生人生品质的培养。即在人学视野下展开生命阶段性教育,阶段性、层次化培养学生生存品质、生活品质、人生品质,让学生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的本质。
经典祝福语短信
1、 只想悄悄看着你,一言一行;只想默默关注你,一点一滴;只想深深牵挂你,一心一意;只想真诚祝福你,一生一世。愿这相遇的美丽成为你心灵庄园绽放的鲜花,愿这相识的温柔融成你快乐世界里的一抹暖阳,愿这相知的情意凝为你斑斓天空飞翔的秋波,愿鲜花伴着暖阳为你盛开一季的秋波。
2、 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别样美丽,拥着柔柔的回忆,抱着久久的甜蜜,感受在一起的细腻,聆听相知带来的奇迹,无论你我是否近在咫尺,浓浓的友谊编织灿烂的情意,愿你开心快乐无可比拟,幸福美满无人可敌,一世无忧羡煞旁人,好运连绵绝世无双。
3、 送一个微笑给你,如春风化雨滋润你;送一声问候给你,如高山流水温馨你;送一片祝福给你,如阳光普照温暖你;发一条短信给你,幸福一生,快乐一世!
4、 你凝固在我的记忆里,像流淌不止的泉水,溢满思念的清泉;你绽放在我的心灵里,像一抹美丽的晨露, 胭红了我思念的天空。亲爱的朋友,是否别来无恙,纵然不常相见,思念的河流却为你一季流淌。
5、 "有一种爱,不复制,不剪切,不粘贴,不回收,也不会清空;有一种爱,不纠缠,不占有,不离弃,也不会放手。太多的祝福,怕流俗,讲不出口;太多的问候,已足够,怕已随季风飘流。只想轻声道:朋友,愿你一天都精神抖擞,快乐伴左右。"
6、 穿越层层如纱般清凉的晨雾,愿活力充满你每个细胞刻不容缓;乘着阵阵如丝般顺滑的晨风,愿伴你开启对明天的期盼;踏着颗颗如星般璀璨的晨露,道不尽情谊的牵绊。祝福是个剂,愿你的生活因我的祝福更美丽。
7、 散去的岁月,散步去的青春,我们与往事干一杯,就算是要喝醉,就算是要挥泪,先把我们的誓言为梦想朗诵一遍,再去月球狂奔一圈,让愉快相伴,梦想相随,祝你顺利平安,好运相伴,朋友,加油,加油。
8、 山山水水成美景,点点滴滴忆友情。往事如烟随风去,真情不散印心里。朋友远隔千万里,友谊之花开不败。祝福短信常送去,我的心里永把你牢记。祝你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9、 我用牵挂为你织一地绿荫,我用思念为你染一片色彩,我用关怀为你开一朵芬芳,我用祝福为你发一条短信。愿快乐在眉宇间飞翔,幸福在心灵里跳动,舒畅在嘴角流转,好运在脚下蔓延。
10、 雪花飞扬的冬积蓄我的关怀,草长莺飞的春鼓荡我的牵挂,阳光灿烂的夏播撒我的情意,天高云淡的秋绽放我的祝福。愿我的情意伴着祝福把你照耀,愿我的关怀和着牵挂把你围绕。
11、 秋水长,波上寒烟弥漫;秋山远,层林落尽花瓣;秋风慢,快乐风中旋转;秋景媚,美丽心情相伴。秋分秋意秋绵绵,遥送思念祝福传,愿君自在悠闲!
12、 关怀是雨露,摇曳独特的舞姿一段;牵挂是阳光,播撒独特的阳光一缕;情意是琼浆,酝酿独特的问候一坛;短信是花朵,绽放独特的馨香一瓣。愿你轻啜关怀的雨露,沐浴牵挂的阳光,畅饮情意的琼浆,书写人生的芬芳。
13、 停下游离的眼神,专注于玲珑的诗篇;停下奔波的思维,感动于季节的变迁;停下繁忙的脚步,享受阳光的温暖;停下浮躁的心灵,感受短信的问候。愿你停下生命的步伐,望一望明亮的天空,听一听山间的鸟鸣,用轻松愉悦的心态迎接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14、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15、 青山隐隐,如我的情意幽幽不绝;绿水迢迢,如我的关怀晶莹纯真;草色青青,如我的牵挂绵延万里;群芳艳艳,如我的祝福热烈奔放。愿笑口伴你常开,幸福随你而来,疾病和你拜拜,思念入你心怀。
16、 关怀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经历时间变化后,变得是其高度,不变的是其坚固;牵挂是冬日里的飞雪,经历融化后,变化得是其形态,不变得是其纯洁;短信时一轮温暖的太阳,经历昼夜变迁后,变化得是其状态,不变得是其温度。愿好运就在眼前,快乐与你相恋,幸福五彩斑斓,未来欢畅明艳。
17、 未曾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未曾失落的人,不懂珍惜。未曾失利的人,不懂过程。未曾失望的人,不懂理想。未曾失礼的人,不懂尊重。未曾失和的人,不懂友谊。未曾失算的人,不懂息争。未曾失言的人,不懂谨慎。未曾失误的人,不懂为政。有失有得,祝福你的人生幸福无比!
18、 熟悉的歌吟唱,关怀的股股暖阳在我们梦里照耀;灿烂的花绽放,温馨的阵阵清香在我们身旁荡漾;你我的手紧握,情意的潺潺溪流在我们心底流淌。愿你我唱着熟悉的歌,赏着灿烂的花,握紧彼此的手,开心快乐向前走。
19、 写一阕俊逸的诗章,守一季灿烂的秋光,迎一室醉人的清风,采一朵迎风的霜蕊,惜一路相伴的芬芳,温一壶友谊的美酒,愿你心明媚,四季逢春,你心灿烂,无尽光辉。
20、 每一次遇见都是一种美丽;每一次离别都是一种蕴育;每一次欢笑都是一份情意;每一次凝望都是一种守候;每一次想念都是一种灿烂。愿我的祝愿伴着每一次遇见和别离,伴着每一次的欢笑和凝望,深深把你思念。
21、 摸着快乐给生活把脉,多一份潇洒活出幸福的姿态;嚼着如意为心情添彩,寻一份乐观把烦恼拒之门外,揣着祝福送上最真的友爱,愿短信把霉运掩埋,祝福朋友顺心满载!
22、 日子,在飞度;友情,在加深;时光,在飞逝;情感,在升温;距离,在拉开;心灵,在靠近;思绪,在飞舞;牵挂,在延伸;朋友,在思念;问候,在抵达;情谊,在升华;美好,在发散。朋友,愿你时刻开怀,幸福如花!
23、 提着快乐的灯笼,按响问候的门铃,进入轻松的大厅,欣慰儒雅的深情,干杯怀旧的浓情。亲爱的朋友,我们隔着时空,体会着彼此的心境。祝你幸福永远,笑容灿烂。
24、 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轻的色彩,MP3播放不了岁月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一条短信却能寄托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25、 祝福是一弯水,真挚是最美的清澈;祝福是一轮月,思念是最美的光华;短信是一杯茶,牵挂是最美的茶香;短信是一首歌,眷恋是最美的音符,愿这飘荡着祝福气息的短信,飞进你的心里,给你最真挚思念,最眷恋的牵挂。
26、 婆娑的枝叶上飞过我柔柔的思念,待放的花苞里凝聚我浓浓的关怀,玲珑的柿子里浓缩我绵绵的眷恋,短短的信息里饱含我真真的祝福,愿火红的快乐是你项上的珍珠,伴你左右;缤纷的幸福是你嘴角的笑涡,镌刻身旁;闪亮的好运是你发上的花朵,时时明艳。
27、 祝福是一片值得珍藏在心底的绿洲,它的滋生给我们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与成功的信心;问候是一串值得收藏在脑海里声音,它的到来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并增强了彼此的交流;情谊是一束含苞的花蕾,它将绽放在我们的人生旅途,永不凋零;祝福之语,问候之声浇灌了友谊之花,朋友祝你快乐、幸福!
28、 在岁月的演绎的舞台里,水是跳动的音符,月是台顶的照明,心是演奏的旋律,光是飞扬的思绪。无论天涯海角,思念的两端紧紧系着彼此默默的祝福,朋友祝你一生平安幸福,事事顺利如意!
29、 点点时光,是多彩生活的调色板;悠悠岁月,是美好回忆的见证人;绵绵友情,是幸福生活的起搏器;浓浓情谊,是弥足珍贵的蓝宝石;丝丝牵挂,是真挚情感的代言人;声声问候,则是心灵联络的小助手。朋友,只愿你安好,一切都如意!
30、 圆润的唱腔,柔美的曲调,一条线抛出在人生的舞台上,也许是武将,也许是弄生,也许什么都不是只配得上这灯光,可是一场戏缺少你就是不像样,所以别轻易放弃自己,努力寻找人生的方向。祝你幸福顺利,快乐吉祥!
31、 问候是明亮的灯塔,暖人心扉;牵挂是纯真的甘霖,滋润心田;思念是悠扬的曲目,摄人心魄;短信是别样的祝福,扣人心弦。愿这祝福短信的弓,拉起思念牵挂的弦,射向你的心田,给你最美的问候。
32、 我愿化作一片“流浪云”,独自飘到你的天空,为你降下无数点的幸福;我愿化作一束“自由光”,独自私守在你的闺房,透过你心灵之窗,为你传递朝阳的温暖;我愿化作一艘“祝福巨轮”,独自收集世间美好,载你驶向幸福的海岸线,你的幸福是我的快乐,朋友祝福你!
33、 像是向日葵,总有阳光可以仰望,像是地平线,总有梦想可以追逐,像是好心情,总有快乐可以分享,给自己多一些幸福的理由,开心的日子充满阳光;给自己多一些快乐的理由,甜蜜的时刻永远共享;朋友,祝你开心哟!
34、 让星光伴随舞步旋转,让美梦跟随地球旋转,让微笑品尝爱的味道,让快乐温暖真的甜美,给自己一个幸福的定义,去证明存在的意义,送一份甜蜜的祝福,好运伴随你一生一世纪。朋友,祝福你永远幸福甜蜜!
35、 眨眨眼,给窗口晒晒阳光,扭扭腰,给花枝招展松松土,活活肩,给心灵的圣地一份美丽,勤锻炼,自己一个健康的动力;看祝福,给生活寻找一份甜蜜;朋友,愿你每天都快快乐乐哦。
36、 用彩虹圈出一个梦,用清风画出一双手,清风追赶的梦,双手紧握住,不论结局怎么样不放松;让阳光唤醒活力的动力,让美景唤醒美丽的旋律,让问候唤醒陌生的你我,祝你幸福,抓住幸福与成功。
37、 向前看,放松看,不要太短浅,常微笑,用心笑,不要太牵强,深呼吸,好休息,不要太逞强,人生需要倔强但不可太执着,人生需要信念但不可太偏激,人生需要奋斗但不可太疲惫,用心生活,祝你成功,收获幸福与快乐。
38、 不常联系,我依然在祈祷你的梦想之花能够开发;不常联系,我依然在祝福你的理想之船能顺利远航;不常联系,我依然希望你的身体能够健健康康;不常联系,我依然在祝福你能够每天开心快乐。
39、 留下痕迹,生长思念;留下快乐,生长挂牵;留下美好,生长眷恋;留下真情,生长守望;留下曾经,生长永远。亲爱的朋友,我想你了。祝你婚姻比蜜甜,事业日中天。
40、 名利疯跑的年代,别让心停滞在那虚伪的地带,一份简单依然不改;烦恼审视着现在,别让生活惨淡无奈如此苍白,一份快乐最是实在;守护爱情的姿态,无需太多的等待无理的安排,一份追逐幸福花开。人生需要我们自己掌控,把握你能掌控的幸福吧。
41、也许岁月将往事褪色,或许空间将彼此隔离,但值得珍惜的依然是知心的友谊,片片祝福就像落叶缤纷,真正的朋友不论身在何处总时时付出关爱。
42、愿美妙的香味时刻围绕着您,使您的人生充满幸福喜悦,永浴于无止尽的欢乐年华,祝您生日快乐!
43、谢谢好朋友!月光好美,却比不上朋友的安慰;星星好美,却比不上友情的点缀;夜空好美,却比不上友谊的珍贵;愿你夜夜都有好梦相陪,天天都有快乐相随!祝新的一周事事顺心如意!
44、友谊永远是一个温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45、雨追雨追成线,雾抱雾雾成团,雪压雪雪成片,风吹风吹不散,人想人想不完。思念寄短信,短信表关怀,愿你生活如愿,一生平安!
46、钱是一生都赚不够的,只有健康是你一生的财富!出门出差请注意防非典,带口罩,多喝水多吃维生素。愿好人一生平安。
47、清晨曙光初现,幸福落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欢乐伴你一天。
48、思念,是一缕悠扬春风,将愁云吹散,让心花盛开;牵挂,是一盏温暖明灯,将梦想照亮,让鼓励常在;祝福,是一个缤纷礼盒,将情谊装满,让快乐开怀。
关键词:失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消融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6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同时一部分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有一部分人遭受了生活挫折后,失去生活希望,采取了泄愤型的个人极端暴力行为,成为了失意群体。失意群体的产生虽然与社会结构的失衡与社会体系的不健全有关,但主要与暴力事件实施者自身的思想、人格等方面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真切的关心这些实施者的内心世界,解决这些事件产生的主观原因,从而达到消融失意群体的目的。
一、失意群体及其特征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2月27日贵阳发生公交纵火案,造成6人死亡;2014年11月20日,北戴河疗养院女职工宿舍发生砍人事件,造成6名护士和1名管理员死亡;2014年11月23日,广东鹤山广场发生砍人事件,造成4人受伤。这些事件的实施者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更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失意。“失意”在辞典中是指当自身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时而出现的失落、郁闷等状态。这些失意者找不到自身的社会存在感与归属感,意识上出现无信心、无希望、无法纪意识,行为上出现泄愤性的个人极端暴力举措,这部分人我们将其称作为失意群体。
以往的研究认为失意群体主要集中在40多岁这个年龄段,此时的社会压力最为沉重,也难以像年轻人一样再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但近年来失意群体不断年轻化,虽然同样具有生活压力,但这已不是他们采取暴力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其自身性格、人际交往关系等成为了引发这些暴力案件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这种失意群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社会地位较低。他们大多处于社会最底层,工作不稳定,且收入较低,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同时,经济的拮据和生活上的困苦也导致他们的政治地位较低,使得失意群体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缺少诉说途径与救助方法,容易积压内心的不满;其次,性格孤僻内向。失意群体自身的性格多自卑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经常独来独往。这种类似“独居”的方式断绝了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这一方面使自己孤立了他人,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受到他人的孤立,自我存在感的减弱会促使失意群体采取激进的行为来引起他人与社会的关注;最后是文化素质不高。在这些失意群体中大多数文化素质水平偏低,虽然他们的年龄不大但已外出打工多年,有的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外出开始了打工生涯,在打工期间,也很少参与技能培训来弥补自己的文化水平,这就导致了其缺乏理性思维来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人的存在和发展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主要代表的是一种知识体系,真理体系[1]。人文关怀强调从保障人的尊严、自由等基本权利的正常实现出发,再继续追求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的尊重与维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则强调在传达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的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的因素,理解人的本身面貌,重视人的现实发展,追求合理的人性方法,其落脚点同样在于人的存在与发展。
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2]。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主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可以使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来保障人的存在与促进人的发展。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社会中,人由于缺乏对自然的了解对自然报以一颗敬畏之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对自然的敬畏转为对自身能力的盲目崇拜,正是基于这种不合理的心态,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看待自然、对待自然;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关乎人的存在与发展[3]。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是个人良性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样个人的良性发展也是保证社会良性状态的因素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形成以个人为中心而忽视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又不一味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使个人与社会在和谐共生的状态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最后,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由理性与非理性组成的。所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两者都能够恰当的发挥,才能从思想上推动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正是从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两方面同时着手,使教育既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主观意识,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三、在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消融失意群体
需要是指生命物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5]。根据人的需要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也是多层次的,既有精神关怀也包括物质关怀,而物质关怀则是位于第一位的。失意群体会做出暴力行为大多是因为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要既包括物质性需要也包括精神性需要。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首先应理解和尊重失意群体的需要,并注意区分他们要求的多样与层次。只有站在失意群体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使失意者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虽然不能直接满足失意群体的物质需要,但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激励、引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挥满足失意群体精神性需要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可以通过传递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对失意群体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从而满足失意群体在思想水平、道德境界和政治能力上的需求。
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方式必须要以一定的伦理与道德为标准,并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自身的理想目标。由此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不可少的内容[6]。失意群体之所以做出极端暴力行为,无一例外是由于其某些道德品质的缺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仅要使失意群体意识到了解和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是“我应该做的”,更要得到其内心的认同,变成“我要做的”[7]。首先要使失意群体珍爱生命。失意群体发泄自身情绪无不以伤害他人生命为代价,如贵阳公交纵火案致6人死亡,北戴河疗养院女职工宿舍砍人事件致7人死亡,这些数字真实地反映出失意群体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践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要突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生命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权利,不可因自身的不如意来剥夺他人生命以获取,这不仅是无德的,更是违法的。其次,要使失意群体建构信仰。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建构自己的信仰[8]。失意群体由于找不到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得以倚靠的精神信仰,很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人生局面,放弃自我后便不会在意所做行为需要担负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努力帮助失意群体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构筑自己的人生信仰,使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活,才能接下来为认识到应怎样活提供思维上的准备。
科学文化素质是构成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其他素质的增长无不有赖于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尤其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更为密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知识就是道德”的命题,我国古代也有把“智、仁、勇”列为“三达德”[9]。一方面,人们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加强和改善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认知基础,拥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会对良好品质有更强的接受力,对腐朽品质有更强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练就优秀思想品德的过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必须秉着严谨的认真态度与求实精神方可达到丰富知识的目的,而这种严谨的认真态度与求实精神正是可贵的优秀思想品德。失意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化水平偏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这使他们缺乏对社会大众的了解,容易被表面事物蒙蔽内心,更容易盲目的做出冲动的行为。因此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升失意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要更注重从失意群体的内心出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即使不得不面对辍学的境遇,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要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一道技能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正泉.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2] 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陈尚志.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7] 鲁洁等.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