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猪学样

小猪学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猪学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猪学样范文第1篇

三(1)李子豪

有一天, 小猪吃好饭,拿了两根又黄又大的香蕉,出去散步了。

在路上,小猪一边走路,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香蕉。吃完了香蕉,它随手把香蕉皮往身后一扔。

大象伯伯看见了,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里,又叫住了小猪,严厉地说:" 小猪啊,你怎么可以乱扔垃圾呢?"小猪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它羞得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小猪又往前走,看见小熊弟弟不小心踩到了西瓜皮上,摔了个四脚朝天,小熊弟弟爬起来一边揉屁股一边说:"真讨厌啊,是谁乱的扔垃圾呀?”

小猪学样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绘本;我爸爸;审美解读

英国著名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以其富有创意的故事,丰富的美术与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美学世界,揭示了儿童对自己爸爸的崇拜和挚爱之情,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一、绘本的审美因素

绘本是一种图文合奏的文学样式,是一种运用美术语言和文学语言(有的绘本甚至没有一个文字)共同讲述故事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绘本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文学角度看,包括语言、故事情节、主题表达、细节的应用等;从美术角度看则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等,对绘本的审美解读必须考虑这些基本的审美因素。

绘本《我爸爸》是深受学前儿童喜爱的优秀绘本,本文试图从文学与美术视野对《我爸爸》进行较深入的审美解读。

二、从文学角度看,《我爸爸》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度

(一)主题鲜明朴素

《我爸爸》讲述了一个让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故事。绘本中的“我爸爸”是一个很优秀的爸爸夜很幽默善于搞笑的爸爸。他表面看似个睡眼惺忪的普通人,但他却是那么无所不能的很棒的人!爸爸不怕大灰狼,歌颂他的勇敢;爸爸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歌颂他跳得高;爸爸可以走高空绳索,歌颂爸爸平衡力强;爸爸敢跟大力士摔跤,歌颂他力气大…爸爸是那么的强壮、高大、温柔、乐观、幽默――爸爸是最完美的!本文主题明确,寓意鲜明,给小朋友无意识的灌输了伟岸的爸爸的形象,歌颂爸爸,赞扬爸爸,肯定爸爸,让小朋友们更爱自己的爸爸,更爱自己看似普通但却最伟大的爸爸。

(二)语言简练生动

如果说美术元素在绘本中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那么文学语言文字就是作品的血脉。作者用其独具特色的排比句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爸爸。文中语言明快活泼,简洁生动,每个图画都没有多余的描述,而是就像使用了一个3岁儿童的话语一样来讲述自己的爸爸。文中出现三次“他真的很棒”,简单的五个字不仅说出了作者对自己爸爸的感受,也加深了儿童对自己爸爸的进一步理解:爸爸可以是万能的并且是最棒的。当孩子反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孩子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的爸爸,并对自己的爸爸加以肯定。这就是语言的巧妙之处,最简单的话却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教育效果。

(二)细节幽默风趣

本文开始便给读者讲了一个小故事,那就是爸爸连大灰狼都不怕。首先是爸爸指着门口,然后大灰狼灰溜溜的走掉了。仅仅用了两页纸就给我们讲了一个爸爸打倒大灰狼的故事,在大灰狼走掉的时候,门外面的大树后还藏着小红帽和三只小猪。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大灰狼与小红帽和三只小猪这另外两个童话故事,作者想象力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在小朋友们阅读的时候更能激发无限阅读兴趣,还可以引导小朋友想象小红帽跟三只小猪的对话,通过这种细节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在爸爸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一页中,画面底左侧是一只奶牛斑点的小狗,右侧是一只带着勺子的有两条腿的碗,或许对于中国读者并不理解这里的意思,但这里却蕴含着作者家乡的童谣“母牛跨过月亮,盘子带着勺子私奔了”。这里的小狗因为更贴合故事情节,便把母牛的花纹刻印在小狗身上,依然可以看出童谣的影子。情节设计风趣幽默,巧妙地构思不得不让人赞叹。

三、从美术审美角度看,其表现手法很好的传达了主旨

从表现手法看,《我爸爸》很好地运用了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元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儿童世界。

(一)线条使用得当

“按照图画书的表现手法分类,我们大致可以把书分为传统手绘类、数码电脑手绘类、拼贴类三大部分。其中,传统手绘类和数码电脑手绘类的插图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正是通过数码电脑手绘的方式进行绘本创作。数码电脑手绘出的绘本可以呈现出机械的僵硬笔直线条,也可以为我们创造出更贴合读者需要贴近生活细节的柔和线条。《我爸爸》一书的创作风格就是后者,作者创作时考虑到儿童的需要,线条柔和不拘谨,贴合生活实景的接地气儿风格更容易使人接受。房屋门框及规则的建筑与环境都没有使用硬质地的直线或者纯圆弧形来创作,而是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思维模式,尽量与儿童内心的卡通世界相连接。地面的墙缝、家里的大门框甚至是足球场的白线都没有规规矩矩的呈现在书里。打开绘本,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现代社会,更像是儿童画笔下新世界。线条的使用亦失真又真实,正如书中呈现房屋的画面,爸爸背后的房子就是规规整整的线条做组合而成的,而爸爸却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此时的线条更能衬托爸爸是个温和而伟大的人。

(二)色彩清新丰富

《我爸爸》一书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爸爸睡衣色彩”这一元素贯穿始终。从封皮爸爸棕黄相间的睡衣到扉页的吐司,每一页爸爸都穿着同样的睡衣,甚至幻想爸爸像马一样吃得多,像鱼一样游得快,像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像泰迪熊一样柔软的时候,鱼的花纹变成了爸爸的睡衣的花纹,马、猩猩、河马跟泰迪熊都穿上了爸爸的睡衣,这一色彩元素从头到尾都体现出了孩子对爸爸的崇拜之情:爸爸是无所不能的,爸爸也是随时随地都在的。除了睡衣这一色彩的亮点,本书色彩清新丰富又不失柔和亲近之感,没有极端的大红大绿刺激眼球,都是暖色调的中性颜色,使儿童更易接受,也让我们情不自禁的融入书中。

(三)构图精巧细腻

构图是每个绘本创作的关键,本文的构图极其精巧,游走在每一页都会有身临其境之感。配合语言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加了儿童的想象力。绘本的封皮,爸爸是个咧着大嘴做鬼脸的样子,爸爸的位置处在图画的中下部,占据了画面的70%,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逗孩子笑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父亲在画面里占据了如此之大的比重,更让儿童感受到爸爸的伟大。在“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和“还会走高空绳索”这两页中,爸爸居于图画的中央位置,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所有真情实景都一一表现出来,没有妨碍故事的发展,并且仅仅在一页纸上就展现出了超过10种生活元素,细节之缜密让人感叹。孩子在读这一页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结合画面中的不同元素展开故事。在“他敢跟大力士摔跤”一页中,作者又巧妙地将大力士夸张的胳膊显露出来,而爸爸还是那个穿睡衣的普通爸爸,爸爸的w型明显比不上大力士,此时作者运用反衬的构图技巧,让我们这个普通的爸爸显得不普通。夸张手法用的最合适的还是在“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这一页,爸爸占据了画面的70%,通过仰视的构图方式,爸爸在前挡住房子了大部分的房子,这一构图使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到爸爸的伟岸。

绘本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本文通过对绘本《我爸爸》的审美解读,让我们对绘本有了更加直观深刻本质的理解,对于儿童、家长阅读绘本具有一定的阅读指导意义。从审美教育的高度去解读绘本,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对丰富儿童审美想象力和情感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章巍巍,绘本对学前儿童审美发展的作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05)28-40.

小猪学样范文第3篇

周益民: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获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评为南京市鼓楼区首批杰出教师,先后担任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第三届信谊图画书奖初审评委。应邀赴国内数十个城市及马来西亚讲学、执教观摩课。著有《做个书生教师》《回到话语之乡》《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步入诗意的丛林》等书。

(一)

我以为,文学阅读是小学阶段儿童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

阅读课程的领域多维而丰富,就作品言,既有文学也有文章。但是,任何领域针对特定人群,都有轻重主次的层级之分。就儿童言,文学作品居于阅读圈的核心层。

文学与童年几乎构成同义语,儿童其实生活在自己构想的童话世界,而并非生活在现实世界,朱自强先生干脆宣称“儿童期是文学期”。

还在襁褓之中,节奏鲜明、音韵协调的童谣就搭乘母亲慈爱的眼神、温柔的拍抚、悦耳的嗓音飞入摇篮梦境。童谣让孩子快乐、放松、安全。这便是个体最初的文学启蒙。再长大,故事与童话成了童年的最佳伴侣。有哪个孩子不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欢呼雀跃,不为阿凡提的智慧勇气拍掌叫好,不为神笔马良加油鼓劲,不为皮诺曹的鼻子喜忧参半?儿童就是这样“真实地想象”着。

将文学视作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儿童心性的一种顺应,也是与其天性的一种合作。

(二)

我在坚守、弘扬传统语文课程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尝试以儿童阅读为龙头,整合、组织课程。

我理解的儿童阅读指儿童本位的阅读,即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指向儿童精神建构、促进儿童人格完善的阅读,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1.作为儿童的阅读:指生理意义的儿童阅读。2.回归童心的阅读:对于成年人而言,童年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个精神家园。挪威儿童文学作家乔斯顿・伽德尔的话耐人寻味:“在幻想文学中充满镜子的小屋里,我们受到感召擦去现实中的灰尘,这样我们就可以再次体验像儿时一样纯净的世界――那是我们变得‘世故’之前的世界。我们所有人都还有希望。”富于童心的成人在儿童阅读中找回了纯真、良知、满足和快乐。3.为了儿童的阅读:一部分人群(如父母、教师等)因为某种身份或者责任、兴趣驱使,投身儿童阅读,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传递。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阅读的妈妈》作者)曾写有短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位“妈妈”的阅读就是为了儿童的阅读。

可见,儿童阅读是沟通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桥梁,其读者群具有双重结构性,即不仅包括年龄意义的儿童,也包括心性意义的“儿童”(成人)。

儿童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多样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的兴起蕴藏着某些理念的变革。我尝试将其与传统的课外阅读作一比较:

阅读性质:课外阅读定位于课外(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行为基本属于半自发状态,阅读时间与效果难以保证。儿童阅读着力于打通课内外的鸿沟,还阅读以应有的地位。

阅读功能:课外阅读定位于教材延伸,从属、服务于教材,处于课程边缘地带。儿童阅读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态,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

阅读内容:传统的课外阅读来源于成人本位,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比较隔膜。儿童阅读的理念促使教师关注、了解儿童文学,强调阅读文本儿童性与文学性的融合。

阅读文本:传统课外阅读以单篇为主,阅读量得不到保证。儿童阅读理念强调整本书的阅读,既大大拓展了阅读内容审美蕴含的丰富性,也满足了儿童挑战自我的心理。

阅读目标:因为阅读活动大多属于阅读主体的自发行为,传统课外阅读中阅读者的阅读享受很少得到分享、提升的机会。儿童阅读作为课程的形态,经验分享、审美愉悦等是其明确的目标追求,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帮助。

(三)

在儿童阅读课程的构建中,以下几方面是我所用心着力的:

1.整本书阅读课程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多样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整本书阅读进入课程,不管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看,都已引发原有语文课程形态的变革――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展了课程内容,开拓了阅读教学组织方式,具有课程重构的意义。

民国时期,叶圣陶就曾呼吁重视整本书阅读。1941年,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老针对的是中学,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同样适宜。

我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非常强调共读的意义。

所谓共读,是指团体成员共同阅读、交流同一本书,包括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乃至亲子共读,一般每学期共读两至三本书。

共读有利于建立话语环境。成员共同阅读慎重择定的符合大多数成员趣味的书籍,等于建设一个该群体的话语系统,为成员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共有平台。共读也使得读书的讨论交流更富针对性与效率性。每一位个体将各自的背景投影同一文本、相同话题,其间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将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这种互动过程常常也是经由他者发现自我的过程。

共读满足了儿童对群体归属感的天然需求。共读使得成员拥有相通的言语方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存在,言语方式相通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认同与包容。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成长过程,共读建立了一种拥有共同记忆的生活方式。这当中,尤其亲子共读的进行,更使得故事的音韵带着体温划过耳边,煞是温馨。

2.诵读与聆听课程

这儿的诵读与聆听,并非指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而是指语文课程的一种形态。

先说诵读课程。

诵读,包括背诵、吟咏、朗读三个基本要素,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精神涵育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诵读的材料强调“有我的诵读”,也就是所诵材料应该合乎儿童趣味、切合儿童包括语言在内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儿童乐于接受。在内容选择上,应以韵语为主,包括儿歌、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等。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韵语“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譬如传统韵语中的对对子,即是具有汉语典型意义的一种形式。张志公先生说:“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而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

儿童诵读的材料应饱含民族文化、寄托民族精神。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诸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借月思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梅花的纯净洁白,“岁寒三友”的高洁品格,都是在儿童心田种下民族文化的基因。

儿童诵读的材料还应放眼世界文化,增进对异域文明的了解。金子美铃的童谣,斯蒂文森、希尔弗斯坦的童诗,泰戈尔、纪伯伦的散文诗,都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优秀篇什。

再谈聆听课程。

聆听课程与作为学习方法的“聆听”不同,它不只是听知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品质的培育,而是以文学审美为目标、以作品聆听为途径的综合体验。

聆听课程是幼儿亲子阅读的延续与发展,与亲子阅读的随意、自发比较,它更具计划与自觉。

在低年级,识字量的限制与学生阅读量的扩大渴求是长久以来的一对矛盾。由于汉字的固有特点,中国学龄儿童初期的阅读量与拼音文字国家同龄儿童的阅读量相比大大不足。聆听课程的开展从一个角度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叙事性文本,譬如童话《小猪唏哩呼噜》、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儿歌《孙悟空打妖怪》等,声情并茂地讲述或诵读,满足了孩子的阅读渴求。长篇作品的讲述则讲究故事的悬念设置,让儿童欲罢不能,有效激起持续聆听的欲望。

聆听课程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儿童切察母语的音韵之美。洪堡特说:“为什么母语能够用一种突如其来的魅力愉悦回归家园者的耳朵,而当他身处远离家园的异邦时,会撩动他的恋乡之情?在这种场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语言的精神方面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语言最不可解释、最具个性的方面,即语音。每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耿占春先生谈及童谣的押韵时,也精辟地揭示了这一奇妙现象:“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由于它们押同一个韵,由于它们的和谐。没有比这更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联系了。”聆听,正是以顺应儿童特点的方式从音韵角度帮助儿童建立与母语的联系。譬如,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儿童的美感、愉悦感,是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有助于儿童语音方面的美感熏陶。再如,由于西方理论的套用,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只剩下字义,而真正藏于声韵之中的言外之意却丢失了。那些字义是通过声韵的流动得以展示,我们通过名家吟诵的聆听、跟学,让学生感受到汉语平仄交替的节律,“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叶嘉莹)。遗憾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欣赏意义的聆听正从我们的课堂逐渐缺失。在诗化语文的视域,凡能体现汉语韵味的作品,都是聆听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诸如评书、相声、话剧表演等。

聆听课程的元素也是丰富的,除最为通常的配合文字声音的音乐,还可有画面的介入、文字的视读、身体的表现等,以使聆听效益最大化。

3.表演性阅读课程

表演性阅读也是阅读的一个组成,以形体的外部表现为表征,以对应文本的体验为内容。表演性阅读是文本与阅读者互为渗透的一种表现,也是阅读者对文本二度开发的过程,是对文本最本真的理解和再创作。

表演性阅读与阅读活动中的表演基本同义。传统的阅读教学间或也有表演,但一般仅作为教学过程中理解词语或揣摩语意的辅助方法。表演性阅读更强调故事的相对完整与编导演协作的全程。这种“表演”与目的为演出的表演不尽相同,它重在参与的过程与投入的兴趣,对结果的完美度没有过高要求,有时甚至表现为某种粗陋。

表演性阅读符合阅读规律。当阅读者为作品深深打动时,内心的情绪常会情不自禁地通过自己的体态显露,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表演性阅读符合儿童天性。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成人的演员应该向儿童学习表演!”“等你们(指演员)在艺术中达到儿童在游戏中所达到的真实与信念的时候,你们就能够成为伟大的演员了。”儿童游戏时的自然、本真与投入,确是最伟大的演员。表演性阅读正是与儿童这种最天然的表演能力合作。在表演性阅读中,儿童表现出鲜明的身心一元性,“身体的实践生活帮助儿童建立起生活的实感,对‘自我’具有召唤意义”(朱自强)。

譬如低年级的儿歌诵读。歌戏互补是儿歌的一大特点,诵、唱、戏、笑合为一体,往往与游戏配合。因此,有些儿歌的诵读就可与表演、游戏相结合。

儿童参与表演的多是有较强故事性和形象性的叙事型作品,如童话、小说,一般经历“阅读――改编――排练――表演”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二度创作的过程,是不断想象、体验、内化、表现的过程。

4.口传民间文学课程

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曾经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成为永远的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阵阵凯歌,人日渐疏离栖息的土地,城市文化迅速入侵,那些哺育了我们民族的民间文学被视作粗陋之物而被人们逐渐抛弃。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是鲜活生动的语言,最为贴近普通民众的旨趣,实质是民众的一种狂欢。

民间文学也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因为嫦娥与吴刚,中国人眼中的月亮肯定不同于外国人之所见;因为牛郎与织女,我们眼中的夜空更加神秘;说到大海,我们必然想起水晶宫、海龙王。阿里山、日月潭因为大尖哥、水社姐的传说更为动人,春节也因为“年”的传说更增加了热闹的气氛,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则形成了中国童话最早的审美模式――变形再生……这些,都已经弥漫在我们的肌体之中,成为中国人的血脉、气质与标志。

可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民族的文化之根,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民众情感和历史价值。民间文学作品与儿童其实有着密切的关联,歌戏一体的童谣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作为先民歌唱的神话,其泛灵论的思维方式不正是孩童的吗?传说与故事自然也是孩子的最爱。孩子们乐不可支地阅读着,民族的文化悄然得到渗透。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朵盛开在田间山头的野花,朴素、芬芳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