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教育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儿童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3-01
一、儿童教育的概念界定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我认为教育就是不仅使人获得经验,而且给人以生命意义的引导和追寻。儿童教育则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二、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关系中体现的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
教育阶段作为个体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它与个体的生活并行交错。不仅如此,儿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儿童阶段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1、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
教育的对象是本来就生活着的儿童,教育必然要纳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的生活。斯宾塞曾指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显然他的观点有两个缺陷:(1)抹杀了属于儿童的自由,忽视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儿童的未来生活是不可全盘计划的。(2)把儿童应有的生活与成人化生活等量齐观,忽视了儿童生活的特殊性。我们把儿童比喻为祖国的花朵,他们应该在最灿烂的时期娇艳的怒放着。但是持“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观点的人看不到儿童在生活,看不到教育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展开。现在的园丁们在教学中用他们理性的剪刀,大刀阔斧地把这些花朵修剪成统一的范式。在这种教育中,充斥的是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等各种训练,而缺乏真正的生活着的儿童的教育。
2、儿童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
人既是生活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儿童的教育总是与儿童的生活并行,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卢梭主张爱弥儿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他抨击并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并对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生活应该是符合儿童本性、成长规律和内在需要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成长。
三、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1、视域的转向
看看今天的儿童,很多都是为了未来而生活着。成人为了让儿童在未来拥有更多技能和竞争力,怀孕进行胎教,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等,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做难度很大的算数就是聪明的表现。然而根基没有打稳,却硬要添砖加瓦,孩子只会输在终点线上。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教育时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卢梭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2、儿童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只要听老师的吩咐,对老师的要求必须做好,这样才是又乖又听话的孩子。老师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需要。杜威认为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的儿童观以儿童的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重视发展儿童感官,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理想的儿童教育理念应该是:首先,教育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本真的生活中。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儿童生活和教育亦然,成人不应用规范化的教育去约束儿童,让儿童的教育回归生活,让儿童的生活归于自然。并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促进儿童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其次,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育者首先承认儿童在儿童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生活和教育的自然本性。教育应该做到的是充分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的前提下,才给予什么。儿童是由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需要教育的引导整合而内化为儿童自己的文化,成人只是这一过程的合作者。儿童的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最后,我们要给予儿童时机,不要过早地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适当地充斥他们的童年生活,而是让他们充分地享有游戏和参与活动的自由,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角,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 杜 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现代教育论丛,2010.
[4]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83.
[5]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6] 农雨宁.从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考试周刊,2011.
[7]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关键词】儿童教育;新媒体;素材库;有声读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0-01
一、大时代背景下的儿童教育类产品新媒体素材库
(一)时代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近几年,新媒体正以蓬勃向上的发展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更广、时效性更强、受众群体更多的特点。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依托网络传播直达终端的能力。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时效性更强,从网络获取内容的速度更快。而对于受众来说,以微信、QQ、微博为例的社交软件更是为受众提供了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儿童教育类产品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
(二)我国儿童有声读物市场的发展前景。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初,儿童有声读物的传播是通过广播来实现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桎梏,使得儿童有声读物的受众群体更大。从我国现有的儿童有声读物市场环境来看,其成长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儿童对于有声读物的诉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想要在复杂的儿童教育类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内容丰富的、高质量的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等方面展_,注重儿童读物的外在和内在思维。
(三)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所谓新媒体产品就是以产品为主要生产物,同时还需要关注受众的反应情况。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主要以有声读物为主,包含有声儿童寓言故事、有声儿童小说、历史故事以及有声文学作品等内容。通过塑造有声音的寓言故事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传统寓言故事是纸质的、书面的,并不适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自我学习和创造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高质量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不仅做到寓教于乐,同时丰富家庭生活。
二、儿童教育类产品新媒体素材库研发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从儿童的心理层面出发,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不仅需要收纳市面上已经广为传颂的儿童寓言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三字经》等,而且需要对故事里的人物仔细揣摩,多角度诠释,让声音更生动形象。基于新媒体下儿童教育类产品素材的建立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音频素材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儿童教育创作实践,通过结合新媒体下行业的创新,结合所面临传统出版物的限制,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改善传统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枯燥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创新意义。当前儿童玩具商品存在普遍性和单一性,通过新媒体音频素材库的研发,论证研究成果和创新策略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与社会需求对接,用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度对儿童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具有创新意义。
(三)实践意义。基于当下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在新媒体、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中体会更多新媒体带来的收益,用自身的感受不断实践创新,将个人情感及感受整合到实践创作中,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三、儿童教育类产品新媒体素材库研发的积极影响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媒体时代下,儿童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播放器来播放儿童有声读物。在内容的选材上注重选择中外传统经典故事,在有声语言的解读方面会增加新时期符合当代国情和儿童认知特点的相关内容。新媒体产品的运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听取故事内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促进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儿童通过看、听来了解世界,同时通过听觉来认识语言符号。儿童利用听觉器官来感知世界的美,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模仿,进一步增强表达和表现能力。通过积累丰富多彩的儿童寓言故事、不断积累词汇量和故事的储备量,进而慢慢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有声阅读对于培养儿童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幼年时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儿童新媒体素材库的研发通过声音将故事传递给儿童,儿童又能够迅速地将故事的情节转化为画面,这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儿童大量听取有声读物,提升想象力,在无忧无虑中感受故事情节从而陶醉其中。
【关键词】颜之推儿童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8-0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bout Yan Zhitui from five aspects: paying attention to early education, language education, appropriate home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Being based on which, then elucidate the considerations on the idea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bout Yan Zhitui.
【Key words】Yan ZhituiChildren educationConcept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说:孩子的早期阶段,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元也处于形成阶段。当孩子学习说话、感知、行走和思考时,他们用以区分好坏、判断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正在形成。不可否认,孩子早期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阶段。因此关注儿童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1] 当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众多的西方儿童教育理念的涌进,诸如蒙台梭利感统教育;华德福教育;瑞吉欧音乐教育……这些教育理念曾一度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成为一道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儿童教育理念的经典。在这些经典之中,笔者认为挖掘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理清自己的儿童教育理念。因为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教理论的代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备受推崇,而且他的《颜氏家训》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内容丰富,体例完备。[2]
二、颜之推的儿童教育理念
1.重视早期教育
颜之推认为幼年期的教育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而且要及早进行。其在书中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3] 这句话指出,幼年期的儿童,精神专一,思想纤弱,心底纯净,极易受环境“侵染”,因此早期教育对孩子而言,成效是易显的,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孩子长大后,再给以礼乐教化,则成效就如秉烛夜游,微微弱弱。因此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对此,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验证:“吾七岁时,诵读《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这是从侧面说明儿童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当然,也是对孩童时代学习情况的总结,精神专一很容易记下所读、所学。心理学上所说的关键期,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给予适当的教育,对其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会持续一生。关键期的教育好似为儿童准备的精神食粮,营养全面且可口美味,会让其更茁壮地成长。[4]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教育目的是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均衡全面发展,而不是忽视儿童身心实际发展水平的逾越式发展。重视早期教育不是用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方式培养他们。就儿童早期教育而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才是首要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融汇其中,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教育的良好开端。
2.重视语言教育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心灵契合的表达方式。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的语言教育,把它视为儿童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以自己子女的教育为例来说明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指的是,一事一物,未经考证,不随便称呼。做父母的应当知道,在孩子学语时期授以正确的发音,可以规范孩子的语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如何扮演好对孩子人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教师,是每位家长都应思考的。从在孩子面前规范自己的语言做起,不要认为幼儿不知晓成人的言语。其实语言这项技能往往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完成学习的,很多时候不太理解的词语也能被深深地刻在拥有“白纸样”大脑的孩子心中。[5] 所以,家长们应当慎言慎行,为下一代树立好榜样,让下一代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以促进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3.适当的家庭教育
现今的孩子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就实际了解和观察来看,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超过教育所应持有的态度。许多事情父母都一手操办。诸如,上了幼儿园,吃饭时桌面上撒的饭粒比吃的还多,不会系鞋带的小朋友大有人在;孩子跌倒了,大多数父母会立即上前扶起孩子,而不是由他自己站起来或爬起来;出于安全考虑,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过多地干涉他们学习、认识事物的过程。在点滴的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太多人为的不必要的“帮助”,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父母或许没有考虑过孩子们心理会呈现一个什么状态。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到怎么解决,而是首先想到父母。父母会为他们做好这些事,父母俨然成了他们手中的拐杖。这些被给予过多帮助的孩子,长大后,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种状况在都市孩子群中尤为明显。所以,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当孩子懂事时,放手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宽松的环境造就独立、自主的孩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空间,给予孩子们应有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会长大,让他们享有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父母、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的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辅导,其所产生的效果要比过多“保护”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5]
4.重视环境教育
生于官宦世家的颜之推继承儒家思想的内核,孔孟的“慎择友”思想在他的家训中有所彰显。颜之推重视为子女生活选择较优良的邻友环境。因为童蒙幼小,思想极易被外界侵染,古时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证明。童年稚子,学习的过程多数是一种模仿,身边邻友的影响可能大于父母实施的教育,所以,环境不能不考虑,朋友不能不体察。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的成长环境,造就着他们的性格。就如丝之染色,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周围的环境正如染色的颜料,给予孩子和谐的环境,孩子的成长会多一些甜美。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多温和,善于与人相处。而在气氛紧张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多有暴力倾向,有的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并有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父母,努力为孩子构建快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过程添加更多美好的记忆。环境可以改变,但孩子的成长过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务必在不可逆的人生历程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优良的环境。[5]
5.重视道德教育
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非常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他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以“风化”为主,父母对子女多一些身教,少一些长篇大论。长辈们要多用榜样的方式示范,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鉴于当时士大夫子弟多纨绔的现象,他指出要教导子女树立远大的志向,拥有高尚的气节。因为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才能经得起磨难,才能成大器,“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儿童的首要任务,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投入的精力越多,收效也就越大。当然,对待儿童的道德教育,父母不能绝对地树立一个完美的道德标准,期待儿童拥有超越年龄段的高智慧,是不现实的。儿童的成长,其道德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模仿开始的。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在儿童的眼中和心里,其一直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着周围的事物,其往往会看到大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就算这些东西是呈现在大人眼前的。如一个小孩上街玩,有人说了句脏话,父母当时并未在意,孩子当时并未模仿,但后来的某一天,当他生气时,突然说出那句脏话,即儿童对事物印象的形成,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孩子能成长为有自制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一直需要被人监督和管教的人。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更多的是围绕学习进行。强调学习,关注考试。孩子所有心思都必须用在学习上,除了义务教育的在校学习,还要上各类辅导班。[5]总之,颜之推认为,要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长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做出表率。
三、对颜之推儿童教育理念的思考
通过对以上颜之推有关儿童教育理念的分析,笔者认为,儿童教育是他实现改良衰微的士大夫教育的前提,颜之推提倡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士族阶层的统治者奠定基础。但摒弃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其关于儿童教育的诸多见解是有价值的并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过度重视早期施教,让我们步入了孩子语言学习的误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家庭类型。现代家长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儿童教育的认识比以前更多,但也存在着盲目性和互相攀比的心理。看到别的孩子学习外语,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外语。有些家长盲目的认为语言教育越早越好,从小就教孩子学习外语,但却忽视了母语教育,殊不知母语学不好对后继的语言学习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一代国学大师辜鸿鸣是一位中西贯通的大学者,他并不是从小就学习外语的。实验证明早期母语语言教育与儿童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呈正相关,良好的早期母语语言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为个体后继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关注儿童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能力的培养,不要忽视了儿童早期母语的教育反而注重外语的学习,这样反而得不偿失。[6]
其次,我们的儿童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道德、情感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家庭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家长围着学校考试转,学校老师也是围着考试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派的生活工作作风等。道德、情感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是一件让人忧虑的事。尽管颜之推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封建社会儒家的孝悌人伦为基本目的的,但其所倡导的孝顺父母、兄弟友爱仍值得我们借鉴。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成了全家的中心,全家的重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被爱包围的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结果造就了他们自私的个性,他们不懂得如何爱他人、照顾他人、关心他人。作为现代家长,有必要考虑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有必要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些严格的磨练和挫折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学会去善待周围的人和物,这才是我们教育目的之所在。[6]
注 释
1 鲍秀兰.0~3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4)
2 秦海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 颜之推.颜氏家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文化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15-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们意识到课外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相信直观体验式的教学更有益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而博物馆无疑是提供这种体验式学习的优选场所。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教育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及家庭开展进行,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承担起博物馆应尽的社会使命与责任。
一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多年来,博物馆定义虽被不断修改,但其教育功能一直倍受重视。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维也纳大会,把博物馆教育提到了首位:“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虽然当前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并没有正式纳入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但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不断满足人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多重诉求,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
从宏观上来看,教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程序性教育,另一类是非程序性教育。每个人按照同一模式,按部就班完成的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称之为程序性教育;反之,另一种教育为非程序性教育,比如参观博物馆、外出旅游等方式对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然而非程序性教育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博物馆在中国儿童教育中必将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和开展的多种社会活动,多维度发挥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而博物馆文化产品作为展览的延伸,更是满足了观众的文化教育需求和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重视博物馆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开发,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体现,而关注博物馆文化产品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体现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以及博物馆在提升社会教育功能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进入博物馆,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存在困难,许多父母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为了让孩子体验一下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熏陶一种习惯,希望能够从博物馆商店带回一些适合孩子的、具有博物馆特征的东西。所以如何将文化产品作为展览的延伸,让这些孩子把博物馆带回家,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是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博物馆儿童教育类文化产品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呈现多样性,主要分为三种:(1)文物复(仿)制品类,以馆藏特色藏品等高仿品为主,此类产品制作工艺相对要求较高,成本相对较高,价格也偏高;(2)出版物品类,主要出售展览内容图录和馆藏文物研究相关的书籍等,此类图书印刷精美,但因发行量较少,价格相对稍高;(3)文化创意产品类:包括文具、配饰、家居用品等,博物馆的文化元素以简单直接的形式融入这些产品中,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大都属于这种方式,其优点是开发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便于携带,又具实用性,比较受普通观众的欢迎。
就目前中国大部分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况看,产品类别具有趋同性,文物复(仿)制品类和出版物品类产品主要基于本馆重点文物以及展览来设计,价格偏高;文化创意产品多集中在将博物馆文化元素直接附加在产品上,如书签、丝巾、冰箱贴等趋于平面化的产品;还有一部分产品如拼图类娱乐产品比较常见,适合孩子口味,较受欢迎。其中教育类产品主要集中在展览介绍图录、馆藏文物资料等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及历史学相关的书籍,这类专业型书籍所针对的主要是成人观众,且部分图书价格高昂,精品文物或展览内容的审美价值、文化精神并未得到更有深度的提取、展现和整合,大多数观众只是翻看而已,并不会购买,这种有价无市的情况在各个博物馆都普遍存在。除此,其他教育类产品鲜少看见。博物馆针对儿童的教育类文化产品开发存在明显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缺乏积极性。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比较重视展览举办的艺术性和文物的价值性,忽视展览的后续传播方式。对于文化产品的开发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产品的类别上以模仿居多,品质单一,缺少对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以及拓展文化产品的种类。
第二,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意性,产品层次单一,除了展览介绍图录、馆藏文物资料之外,针对儿童教育的产品不仅种类少,而且各馆呈现趋同现象,教育类产品的开发虽不乏自身特色,但缺少适合儿童观众的产品。
第三,博物馆缺乏既懂博物馆经营,又懂文化产品设计开发、营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懂得博物馆文化底蕴,对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又有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能力,并且对儿童教育有一定了解,人才的缺乏导致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
三 博物馆儿童教育类文化产品开发设想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
――――――――――――――――――――――――――
* 安徽博物院2012年院级课题项目(编号:AB2012003)
观念,创新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内容,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要求。对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类文化产品开发,笔者有几点设想:
第一,构建区域博物馆文化产品资源交流平台。在经济、文化、信息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中的交叉互补不断增多,实现文化、人才资源共享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国内各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可以依托博物馆协会或者联盟的平台,加强各馆原创文化产品的交流,借鉴并发掘博物馆自身的优势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对于区域内的各博物馆,以省级馆为龙头,在加强区域内展品及展览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的同时,文化产品的开发应积极吸取并融合区域内文物及展览资源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第二,转换展览策划观念,除了对陈列展览本身的选题策划,还要加大对以陈列展览为主体的综合文化活动的策划力度,将产品开发纳入到博物馆展览策划中,在陈列展览的筹划策展阶段,文化产品设计人员参与其中,理解展陈意图,把握展品精神,进行文化产品的策划和设计。并且积极寻求多渠道合作开发,结合高校和专业设计公司的设计资源,形成动态的设计团队,使儿童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博物馆文化的独特优势,形成与儿童教育课堂辅助教材不同的、具有博物馆文化特点的教育类文化产品,从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与儿童教育专家或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博物馆文化内容,开发适合儿童的文化产品。可在博物馆官方网站上建立儿童观众互动空间,长期有效地吸取儿童观众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建议与意见。教育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养,获得安身立命的道德、文化基础。要从博物馆文化出发,给之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
第四,开阔思路,拓展教育类文化产品的种类,对儿童观众根据年龄层段再进行具体分析和细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发设计不同的文化产品。同时加强对藏品及展览的研究,深度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增强产品的故事性和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同时与学校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譬如邀请教师到展厅现场教学,或结合中小学生课本中出现的历史内容(通常会出现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教科书中),邀请学生们来到博物馆,请专家在文物面前进行现场讲解,解答问题,从而将主观、抽象的教科书内容转化为客观、真实的现场教学,将现场教学录制成影像资料产品,在中小学课堂上播放与之相关的博物馆教学光盘,两者相辅相成。这些光盘还可随博物馆宣讲队走进基层,赠予那些不能常进博物馆的地县乡级民众、学生,从而使博物馆教育能真正地面向广大的基层群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出,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多的是“386199部队”,其中表现明显也最为让人担忧的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健康成熟,其所处的境况和环境却令人担忧。笔者在广西忻城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比较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选取忻城县作为此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以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调查、实地调研,梳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以忻城县为例
为深入了解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与“千千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忻城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为主,电话访谈及QQ交流为辅。在调查走访阶段,一共选取了150份问卷作为样本,其中分为调查问卷一和调查问卷二:问卷一是与儿童的交流,一共调查了90份;问卷二是与儿童监护人的交流,一共调查了60份。实际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达到94.6%,问卷回收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高。此次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状况
(1)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占35%,与亲戚朋友生活占2.5%,与爸爸或妈妈一方居住占55%,与其他人居住占7.5%。
(2)监护人对其留守儿童生活关心多占23.3%,学习关心多占26.7%,生活和学习都关心占43.3%,不关心占6.7%。
(3)监护人与其留守儿童经常交流的,自己主动占32%,孩子主动占8%,互动占22%;一般交流占24%,很少交流占12%,不交流占2%。
(4)留守儿童调皮或犯了错误,监护人一般会体罚占17.5%,训斥占22.55%,置之不理占12.5%,耐心教育占27.5%,其他态度占19.95%。
(5)留守儿童心中理想的家庭:父母都在家占67.5%,单亲在家占17.5%,和其他长辈住占15%。
从上述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忻城县留守儿童与隔代长辈或父母一方居住占大多数,但是留在农村的监护人往往对这些孩子关心不够,缺乏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远远不够重视。
2.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一般会学习、看书占30%,运动10%,上网、玩游戏占10%,看电视、闲着无聊占27.5%,在村子里跟朋友玩耍22.5%。
(2)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求助老师的占25%,求助同学占32.5%,求助监护人占15%,自己解决占27.5%。
(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认为是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60%,认为是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2.5%,认为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占17.5%
(4)留守儿童的老师家访和私下谈心情况:常家访、常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22.5%;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0%;不家访、不谈心占42.5%。
(5)认为父母外出会影响学习占37.5%,不会占35%,认为学习无所谓占27.5%。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较低,课余放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很少,在学习上很少会向老师和留守监护人求助,出现学习问题容易自责,且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身学习影响较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经济发展落后
忻城县所辖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形地势复杂,且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除了耕种几亩旱地再无其他副业收入,为了生存,剩余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去城市谋求生路,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隐患。
2.家庭教育断层
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极度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
3.学校教育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老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心少。且忻城县如今留守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要独立生活,老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在无力同时兼管。
4.社会教育缺失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除了电话、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在农村也开始逐渐普及,留守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酿成多起少年刑事案件,农村犯罪率逐渐低龄化,造成了社会安全的隐患。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推动乡镇企业的设立和发展,试点并推广农村特色种植养殖模式,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小工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生活环境。最后还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动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让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学校。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要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家长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为留守儿童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其次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联系,不仅是对学习,生活方面也要有详尽的了解,及时掌握孩子的各方面动态。最后,家长们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子女做好榜样。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主要承担者,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立足于学校。首先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教学精神,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加强教育与培养,发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生活及辅导教师。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儿童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最后,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益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提升法律观念与道德修养。
4.社会方面
关键词:移动终端;儿童教育;互动模式
中国分类号:J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2-0105-03
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l)又称手持移动设备,是指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能够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或通过网络系统交互数据信息的计算机产品①。就目前而言,多指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并可加载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②。如今,儿童教育类软件已在移动应用平台中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从APPstore每年20%的教育软件增长率中,可以看出拥有其巨大的发展空间。移动终端集数字编辑、图像处理和通信网络传播的综合技术环境,为儿童教育提供了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全新的互动环境。多感官的体验方式,使儿童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通过参与互动游戏增长知识和强化认知经验。移动终端教育应用软件作为新的儿童教育介质,可以辅助儿童参与认知活动,完成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使之能够更好的实现智力的发展。可见,如何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围绕教育目标、教育任务和教育情境构建互动认知框架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儿童的心理表征及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智力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是儿童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积极参与的产物。儿童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主动地相互作用,建构起他们的心理结构,而心理结构正是建构认知和智力大厦的基本材料③。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随着发展的进行,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数量更多、更加系统化,已具备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了对知识加以获取和解释的基础。这个发展过程即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训练中,不断增强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提升心理结构之间的控制能力的过程。所谓认知就是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表现为诸如注意、模式识别、感觉记忆、认知神经变化等形式。思维则是对这些成分进行复杂的运用、操纵和组织而获得的产物④。儿童在初级认知阶段,思维和意识未能与客观世界完全脱离,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集中于他们对世界的知觉上,思维能力也局限于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上。因此,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关注的是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存储和操纵记忆信息的基础认知技能。
二、移动终端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代码程序控制多媒体感应装置、激活内部硬件、执行预设任务,以可操控界面、动态影像、视觉造型等形态与受众建立起连接,实现受众与设计内容的双向交流机制,具有多感知输入、视觉效果丰富、体验方式自然等操作特点。就儿童以感知为主、直觉思维和围绕故事情境建构记忆的认知特点而言,移动终端设备具备了为儿童营造教育任务执行环境的技术条件。如手动触摸、重力感应、声音输入等多感知形态的操作方式可提升儿童执行任务的兴趣,动态影像和卡通造型可使反馈信息呈现更加直观且符合儿童的审美,代码编译的特性也可围绕教育任务构建起互动式的故事情境。通过对移动应用市场(APPStore)的调查发现,儿童教育类应用目标人群多定位于3-7岁的学龄前儿童,大致分为启蒙教育、亲子教育、学龄前教育、学科教育等类别。认知任务的组织也改变传统刻板的教化模式,大都融入了多感知操控、故事情境、动画影像、互动任务等要素。基于移动终端的儿童教育应用互动认知框架的构建也必然围绕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而展开。
三、移动终端儿童教育应用的互动认知框架的构建
从应用软件设计思路上看,框架设计大都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点,即鼓励通过创设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鉴于这样的观念,教育游戏脚本的策划、教育游戏任务和目标的设置,以及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下展开⑤,围绕故事构建认知情境,强化儿童的识别、记忆以及操控记忆的基本认知能力。
(一)营造故事情境
记忆是最重要的认知属性之一,由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对记忆任务所使用信息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还相当匮乏,导致了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表现出出色的记忆力。能够支撑儿童完成记忆任务的方式就是根据事件连续性和故事图式组织情境完成认知和记忆任务。也就是说,儿童借助于故事的“潜在结构”作为他们构建记忆系统的框架,以便于在未来的实践中发展出更为复杂的故事图示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移动终端儿童教育应用的设计也正是基于儿童对故事情境认知的特点,将故事融入认知任务当中,设计一个与应用本身有一定关系的角色来提供帮助,并且直接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⑥,尽量使儿童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和控制情节。在故事中,动画角色可提供特定的学习指导与建议,完成虚拟世界观中精神教师与现实世界中老师的角色转换⑦。儿童也可以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经受训练获取成长经验,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也在对情节预设的任务规划方案及问题解决途径的学习中而获得提升。APP应用《Leo'sPad》是将故事情境融入互动式儿童认知教育的典型案例。主要角色Leo以列奥纳多·达芬奇为原型,设定为以一个热爱科学、富有求知欲、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少年,引导儿童与两个朋友Gally和Marry共同完成科学探险的故事。少年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行为引导性,可获得儿童心理上的认同感,探险故事则为儿童营造出知识的“认知情境”。儿童可以在与角色共同经历冒险和参与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培养出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辨识能力;如表1中故事脚本所示,情节中巧妙的加入了唤起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线索,以邀请、求助和角色替代的方式将儿童带入到故事中,儿童可以亲身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他们完成故事世界里的一系列如图形识别、形状认知、数字识别等认知任务,并最终将这些经历存储为记忆和经验。
(二)组织认知任务
由于儿童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故事脚本将事件中的情节按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在一起,为儿童提供了行为、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情境”。既然脚本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依照时间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编码的,那么对于儿童而言,理解、记忆和交流等认知活动需要按照事件的序列展开,认知任务的程序框架也需要在故事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完成。情节设定也应充分考虑互动情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依据儿童的认知习惯和学习特点增设相应的操作事件,将情境解读与操作实践融为一体。在《Leo'sPad》中,应用程序将动画故事和教育任务融合在一起,由故事情节串联起一系列以认知训练为目的的互动操作,通过将视频片段与互动程序组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系统,使儿童能够以动画故事为记忆线索,在动手操作中达到加强记忆和强化认知的目的。一段完整的动画故事被分为十三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片段,由七段动画视频和六个互动游戏程序依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依次连接而成,动画视频播放完毕便进入任务界面,任务操作完成则进入下一段视频的故事描述,如此延续直至整个动画故事放映完毕。应用程序的互动游戏分别设计了图形色彩识别、形状拼图、基础绘画、数字识别、数量认知、字母识别六项任务,在反复的交互操作中强化儿童的基础知识学习。
(三)设定执行框架
基于故事情境的认知任务为儿童的认知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序的知识组织方式,互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与操作经验会被记录在一个基于故事结构且高度实用的记忆网络中,并最终成为下一个认知活动的直接经验。然而,知识和经验的最终获取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才能由认知活动最初微小的事件感知转换成为永久性的经验。因此在行为框架的设定中需要为儿童的任务执行与操控加入复述、判断和纠错的环节,通过儿童的反思行为不断刺激大脑的记忆回路,达到加深记忆、强化认知的目的。如图2所示,情节片段十设定为穿越云层的互动游戏,执行任务的过程加入了提示、纠错、复述、鼓励等互动元素,帮助儿童用户纠正错误,准确的完成认知任务并获得鼓励,充分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操作经验的记忆。
(四)引入感知操控
脚本、任务和执行框架确定后,所应考虑的就是如何将感知操控引入到任务执行的环节中去。从认知心理角度上来讲,感觉系统是连接内部认知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之间的中心环节。对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儿童而言,感知是他们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等现实的直接感官感受和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起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儿童可以有效地注意、知觉和在环境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成功获得不但推进了神经的发展、感觉记录的发展、注意力的聚焦以及信息加工速度,也可提升他们运用了有效策略去寻找和利用环境中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感知操控方式的设计需将认知任务操控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与外部世界物理属性的变化保持一致,即儿童的操控方式及结果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如果儿童所接收的感觉系统的反馈内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解释结果之间存在差异,便会产生错觉从而获得错误或不愉快的体验,阻碍认知活动的进行。《Leo'sPad》中互动任务的操控手势与现实情境中操作经验保持一致,保证了儿童学习体验的真实感。
四、结语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5-01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我认为,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在研究什么是儿童、怎样认识儿童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儿童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在承认儿童是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正确把握儿童的内涵及科学发展儿童教育。
一、儿童观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儿童”这个问题来说,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至今无论国家、社会、家庭、民族、教育家等都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迫切希望儿童加入成人的行列,儿童经过一些简单训练后,便同成人一样独立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了。成人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是认为成人能学什么, 儿童就能学什么。在那个时期,儿童的成长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旦儿童做错了事就会受到严厉的体罚。
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洛克是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是一块“白板”,这是对原罪说儿童观的根本否定。“白板说”的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低位,反映了当时人性解放的社会现实。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卢梭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重新评价儿童, “把儿童看作儿童”,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 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 尊重儿童所具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研究解读愈来愈加丰富多样,蒙台梭利等人认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毕加索、丰子恺等人则认为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还有诗人华兹华斯等人认为儿童是“成人之师”“成人之父”
从上述学者们对于儿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洛克的“白板说”还是卢梭的儿童本位论,还是儿童是什么艺术家等等,他们已经在实质上把儿童当做人来讨论,尊重儿童,体现儿童存在的价值。但在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进入知识型经济社会,在这个崇拜知识创造财富的社会中愈来愈多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认识上越走越偏,从而没能采用正确的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快乐童年。
结合前人的学术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的教育现象,加之我个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于“什么是儿童”,我有了自己的看法。
二、我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儿童具有生存权,具有人的尊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权
儿童是人,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儿童与成人一样有生理需要, 也有社会需求; 儿童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有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儿童自身具有独特的生命形态,是作为个体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从来到世界起就充分享有作为人的生存权和基本人权,具有人的尊严,是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份子,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我们要尊重儿童,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对儿童的权力,对他们生存及对他们的保护和发展给予高度优先”。
2、儿童有儿童的文化、儿童的天地
我认为,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有具有形之于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儿童有儿童的天地;儿童有儿童的想法”。儿童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词语总喜欢多读多用,他们往往用自己独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无意中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文化。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有不同于成人的心理世界和行动方式;儿童作为一个团体,它具有不同于成人团体的特点,而这也就意味这儿童有着与成人不一样的儿童文化、儿童天地。因此,研究儿童文化、了解儿童文化,可以帮助教师乃至于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文化,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启示,成人向儿童学习。
3、儿童是有潜能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内在潜力”,儿童既不是一味地接受成人教育的容器,也不是任人塑造的蜡和泥,他们是能动的、有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 他们并非只有单纯的需求, 他们富有好奇心、创造性, 具有可塑性。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 他们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的。
三、心得
关键字: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79-01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但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1]
(二)性格缺陷。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
(三)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的愧疚往往对孩子采取单纯的物质补偿,这种方式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又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常有逃学、早恋、抽烟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四)缺乏亲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越来越需要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而现实的状况则让孩子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或基本上没关注,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经费紧张,房屋失修,教育环境艰难;二是学校没有开设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三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四是农村学校师资普遍不强,教学质量不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尽管不在孩子身边,但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孩子,履行监护职责。身在异地的父母,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老师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选择家中托管孩子的监护人应把孩子托付给言讲诚信的人监护。家长还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营造温暖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2]
1.教师角色要转变。为适应留守儿童的需要,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
2.教育理念要更新。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
3.学校功能要增容。农村的学校功能要增容,要有新的学校理念。学校除应加强教学功能外,特别要加强其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的建设,使学校成为留守孩子学习生活、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型学校。
(三)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和优秀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