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悲情故事

悲情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悲情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悲情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性之光;《泰坦尼克号》;3D技术;真善美

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历经十多年而不衰,在最新3D技术的推动之下,这部经典影片又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再度引发了人们的观片热潮和好评。究其原因,在于影片深深撼动了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审视当下消费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物欲横流,高强度高压力下人们急需一些展现人性之光的元素来打动我们沉寂的灵魂,而3D版《泰坦尼克号》正是这样一个契合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完美“教材”,影片在悲情故事的叙述中始终闪耀着一种人性的光芒,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那些精致的画面,直入受众灵魂最深处,敲打、洗礼每一个观众的灵魂,催发你去重新追问人生和爱情的本真,重新去定义人性中的真善美。

一、人性之“真”:开朗真诚与率性豁达

万物之美始于“真”,在我看来,这部经典影片打动观众的首先在于其“真”。真与“假”相对,“真”是“善”与“美”的前提,即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在《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是“真”的代表,他的开朗真诚、率性豁达的性格都体现了“真”的内涵。

(一)真情袒露:天使般纯净的心灵

影片一开始是以追忆的形式展开,3D技术下的“梦想之船”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驶来,一边是一个将这艘“不沉之船”看作“奴役之船”的露丝,一边是通过一场偶然的豪赌赢得一张普通船舱的船票的杰克,男女主人公有着天使般纯洁的心灵。杰克虽然贫穷,但是他坚持自己的爱好,躲在豪华游轮的一个角落里,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群。相比之下,露丝却是活在外表光鲜,实则黑暗压抑的世界里,“觉得自己的生活了无生趣……我仿佛站在悬崖上,没人要拉我一把,没人关心或者注意到我……”风光浮华的表面掩抑不住她内心的呐喊。

身无分文的杰克却那么率真开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角落、一支普通的画笔和一张画纸,便可以自娱自乐,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人生百态。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他的画被露丝抢去,露丝越看越惊讶于他的才气,画面上的内容,都是下层社会百姓的平凡画面,可见,杰克的“真”并不是不谙世事,而是参透了现世却能仍旧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健康的心境。

这种“真”其实也体现在露丝身上,露丝的母亲是一个势利、贪慕虚荣的人,而露丝尽管唾手可得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但是她果断放弃,只要跟随自己所爱,一切名利瞬间都成为浮云。

(二)真情回归:赢得美人坚定的爱

与杰克的“真”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卡尔,他为了礼节上表示对杰克营救露丝的感谢,邀请杰克次日晚上参加贵族的晚餐,企图借此机会羞辱没有见过世面的穷小子。而率真的杰克欣然赴约,他第一次走进这样的场合,模仿着绅士的样子,虽然迎来卡尔的一句奚落“几乎像个绅士”,但是杰克对此付之一笑。影片两次通过狭长的楼梯来展现杰克的“真人”风采,在特定的电影手法下,自上而下的3D效果使场景更具有纵深感,率真快乐天使的形象一览无余,他身上具备很多贵族阶层所没有的元素,而率真恰是当时“钱权”为代表的社会中最缺乏的闪光点。且看他坦然表白的:“全部家当都在身上,我有个健康的身体以及作画用的纸……”“生命是上帝给的,我不打算浪费它。”随后,杰克带露丝来到了平民的聚会——“真正的派对”,领略到了大口喝酒的酣畅淋漓的,也感受到平民们演奏、欢畅、跳舞时无拘无束的快乐。

正是杰克的“真”打动了露丝,让她感觉到拯救自己的天使已经出现,而自己内心的挣扎也伴随着这位天使的鼓励而逐渐平静,一句“能解救你的只有自己”,成了打开露丝心门的钥匙。她终于决定要跟随自己心的方向走,放下钱权抓住眼前难能可贵的幸福。

二、人性之“善”:先人后己与不离不弃

《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除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外,片中的“善”人“善”事也是一大闪光点。我们知道,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时,人的第一本能反应往往是求生——抛开一切,只求生存。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在《泰坦尼克号》中,我们却感受到那种先人后己、不弃不离、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崇高感,影片一次次奏响了生命之“善”歌,让人感怀不已。

(一)善恶鲜明:坚定不离不弃的信念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船长下令让船上的妇女和孩子先上救生艇,在他的领导之下,船员们依旧在为营救更多的生命做最后的努力,没有人临阵退缩,看着海水逐渐吞没船舱,船长拒绝了救生衣,缓缓走向驾驶室,关上门……他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是船长,辜负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他只能在叹息与悔恨中将自己埋葬于寒冷的大海。

露丝几次被母亲、卡尔唆使上救生艇,露丝执意不肯与杰克分离,此时,杰克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告诉露丝他会搭乘下一艘救生艇,而卡尔也顺着这个“谎言”,催促露丝上船离开。如果说这种“善”更多是源自杰克对露丝的爱,那么杰克与露丝在逃生时搭救一个哭闹中的孩子就完全属于原发性“善”了,在生命危急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几秒的时间也许就无法争取生还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将温暖的手伸向一个素昧平生的孩子。而相比之下,卡尔最终走上救生艇,恰恰利用了一个在慌乱中与家人失散了的孩子来作为其逃生的砝码。在善恶鲜明对比中,更能折射出灾难中的人性的本真。

(二)善始善终:演绎生命最后的离歌

人性之“善”还有一个亮点体现在那支可敬的餐厅乐队身上。当灾难来临,他们临危不惧,镇静地在甲板上弹奏末日轻松的乐曲,这是鼓舞之乐,希望遇难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镇定,或者于不慌不乱之中找寻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又像是一场催人泪下的告别。属于乐队的戏并不多,导演也没留有镜头去刻画乐队之死的细节,但是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境界深深强化了影片的主题和魅力。当所有的救生艇逐渐离去,乐队的成员也作了“最后的告别”,队友们拿着小提琴默默离去、各自行走,只有一位执著的队友再次镇静歪斜地拉起了小提琴,执著的细节又瞬间感染了其余已经离开的队友,他们再次合作,一起弹奏生命的离歌。

在《泰坦尼克号》中,这种先人后己、不离不弃的道德修养上的“善”,撼动了所有观众。最新3D技术的运用,更是将无情肆虐的海水的冲击力呈现出来,更逼真地呈现出海难的场景,让观众如同亲临灾难现场,进而让人性之光闪耀。

三、人性之“美”:短暂与永恒的对视

短暂与永恒是一个讨论不休的哲学命题,影片正是在这一哲学命题的讨论中,为广大观众重新演绎和阐释了一种崇高、神圣而美妙的爱情——一个把求生的机会留给对方,一个用延续生命的方式来纪念所爱的人。

(一)爱的付出与回报

爱情本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而不仅仅是拥有。蒲松龄曾经通过一系列具有精神美的聊斋女性来呈现对爱的理解:爱是付出而不是自私拥有。而今的《泰坦尼克号》不也正表现了这种合乎人性的爱情观吗?

杰克与露丝初次邂逅,彼此就有好感。当杰克挽救了处于樊笼中的富家千金露丝之后,他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杰克开始大胆表白,尽管在一种身份、地位极其不平等的情况之下,他还是拨乱了她内心的琴弦,她虽想要挣脱,最后还是跟随自己心灵的方向,投入他的怀抱。杰克付出率真与坦诚的内心,而露丝回以动情与接纳,并承诺“上岸后一起走”,这是年轻人心中对爱情美好的愿景。在3D技术的推进之下,杰克与露丝相守的一些画面,引起观众内心的无限共鸣,比如露丝在改变主意后,来到甲板上找到杰克,伴随着《我心永恒》主题曲,两人相守拥吻的逼真画面更显美的震撼力,更能打动人心。

(二)爱的成全与信念

影片中,杰克和卡尔两人对于爱的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杰克是一种坦率和真诚的付出,当露丝接受了母亲的“教诲”,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个人幸福决然拒绝杰克时,杰克只说了一句:“我要确定你幸福,才能掉头,我没别的要求……”可见他对露丝的爱是一种成全,只要对方能到达幸福的彼岸,自己也就会退出并远离爱人的视线。临终时告白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他把求生的机会留给对方,又担心自己死后对方过于伤心,要露丝发誓好好活下来。相比之下,卡尔的爱就显得自私,是一种霸道的拥有,并且在钱和情两者的抗衡中,他内心的天平毅然倾向于金钱,当他亲眼目睹露丝与杰克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毁灭,拿起手枪指向爱人的胸膛。当他得知钻石无意中交给了露丝时,他懊悔不已。美丑的对比,也成就了这部经典影片一大看点,所谓悲剧,就是要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如果没有卡尔,也许杰克和露丝有共同生还的机会,也许露丝与杰克会顺利上岸,至少不用在逃生的时候还要一心想着如何躲避卡尔的追杀。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最终留下的是新人哭、旧人亡的悲惨结局,是一种忧郁的爱情基调,但在《泰坦尼克号》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更符合人性发展的健康爱情观:只要爱人幸福,我就可以远离。

(三)爱的延续与永恒

在我看来,这部经典影片最大的闪光点在于爱的延续与永恒,它打破了传统的中国式的爱情观。国内影片多呈现出一种“梁祝式”的忠贞爱情观,倘若爱人离去,另一半往往会选择殉情或守节。如《云水谣》中的王碧云选择了一辈子坚守誓言,等待爱人的音讯。而《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在经历那场生离死别后,顺利成家,生下几个儿女,在头发苍白时,再次追忆当年,不禁感怀。当年的露丝,眼看着爱人的离去,在命悬一线之时,想起自己的誓言,吹响口哨,抓住最后一线希望,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把这份短暂的爱情化为永恒的记忆:延续自己的生命,才是对爱人最好的纪念。3D技术将画面感一步步推进,露丝撕心裂肺的挣扎、矛盾的心境,杰克的撒手……画面被一步步拉近、放大又拖远,也为短暂与永恒的人性之“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部灾难片(不仅仅是爱情片),十多年的经典放映,如同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盛开在银屏。不同时间看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如今再次品味这部3D版的老片,似乎在品味一杯陈酿老酒,味道更醇厚,更弥久。

[参考文献]

[1]李兴国.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悲情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悲情;母女;身患绝症;婚纱;温馨

韩国电影《婚纱》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平凡普通的单亲家庭中。全程基本上都是母女的场景,很干净简单的设计情节,却勾勒出一个触动心弦的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又再次赢得了无数人的眼泪。韩剧通常偏重于刻画小人物,娓娓道来,以通过对一个个微妙的细节描写来完成对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征服。《婚纱》这部电影同样是一些生活当中平淡无奇的小细节,但是却时时处处洋溢着看似淡如清水实际却血浓于水的情感在里面。

单身母亲高芸:一个特立独行、坚强、有艺术家个性的单亲设计师妈妈。

女儿晓珞:脾气古怪,有着洁癖,没有朋友,有着与她年龄不符合的倔强与孤独。

这样讲述开篇的故事有很多,一位忽然患了绝症的母亲和不听话孩子的故事。人物设置很特别,妈妈不是完美的妈妈,女儿不是贴心的女儿,几乎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恢弘的大制作场面,但却有许多看似平淡的却往往最能打动人的情节。像是妈妈得知自己病重后开始加倍的对女儿好,为和女儿多相处会编造各种借口,为了女儿以后可以坚强独立的生活,教女儿学骑车。当女儿通过“威胁”舅妈确认自己妈妈有病后,为了妈妈去练习自己不喜欢的芭蕾舞,为了妈妈克服洁癖和同学打成一片,为了妈妈寄卡片给电台,那个幼小的她,在她所有的认知里面,努力做着她认为可以不让她妈妈离开的方法。这样的演绎方式似乎是韩剧中司空见惯的,没有太夸张的艺术手法,却表达出贴近生活的剧情。

初看到电影《婚纱》的名字,以为又会是一部温馨浪漫的悲情韩国爱情影片,看过之后才知道,有着温馨浪漫又夹杂着悲情,不过不是爱情,而是母女情深。这部影片始终以婚纱作为主线,电影在轻快地音乐声中拉开序幕,舒缓的节奏、适时出现的音乐给人以空山灵雨的意境,镜头没有切换到屋外,但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同样也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坐在窗前的高芸在设计着一件美丽的婚纱,在她抬头的一瞬间,嘴角上扬的笑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她在憧憬自己的浪漫美丽的爱情。或许影片的名字一直在误导着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件婚纱是一种母爱的延续,一种温馨的记忆。影片虽然悲伤,但是母亲给晓珞留下了成长的记忆又包含着希望与温情。

1 渲染悲情的手法

1.1 雨

以雨开头,又以雨结尾。都为这部影片的悲彩埋下伏笔,也增添了很多情感上的。《婚纱》中总在恰当的位置运用反复的手法。雨可以说是在这部影片中最常出现的镜头,或许电影开头画面中的雨声就在提示我们这几场雨的含义。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晓珞放学后,外面下着雨的场景。第一次是在开篇的部分,妈妈因为同事拿错了婚纱,所以只能把女儿接到了婚礼现场,众人在找寻新娘的捧花时,抛向新娘的捧花,扔进了晓珞的手里,母女俩相视而笑。看着温馨的画面,听着美妙的背景音同片中人物的心绪一起响起、激荡,观众的情绪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第二次是晓珞已经知道妈妈病重,她走到学校楼前,犹豫不决,当同学陆续离开教学楼前只剩下自己时,她似乎忽然感觉妈妈不会再来接她,当她试着把手举过头顶迈入雨中时,妈妈突然从后面出现,为她撑起黄色的雨伞,音乐响起然后母女相视一笑共同迈入雨中。虽然只是一处小小的细节描写,但是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心底的那丝丝感动突然在霎那间泛滥起来。最后影片结尾部分,妈妈已经逝世不会再出现,当我们还在猜想会是谁来接晓珞的时候,她微笑从容地从书包里拿出那把似曾相识的小黄伞,撑开,迈入雨中。然后抬头望着天空,似乎也许在告诉天堂的妈妈:我记得带伞了,请妈妈放心。晓珞微笑的慢慢向前迈着步,最后只剩下那个打着黄伞的小背影。我喜欢这种抒情式结尾,无论中间的过程是如何难忍的疼痛,最终都要成长。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在透露出一种锥心之感,无言的疼痛之后是欣慰的微笑。

1.2 色彩

《婚纱》全片都采用了清新淡雅的色调,暖暖的画面承托出亲情的感人,虽然在片子中有几场是雨戏,画面有点阴霾,可随后而来的却都是阳光明媚。在影片中,身患绝症的妈妈在女儿面前的乐观坚强,与女儿在得知妈妈重病后的体贴听话,都呈现出温馨的暖色调。

暖暖的色调,配上柔柔的音乐,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这样的画面,就奠定了本片是一部温馨的影片。但往往温馨中伴着泪水和坚强才是最感动人的。

1.3 音乐

《婚纱》的主旨不是一般韩剧中一贯的爱情主线,而是温馨和动人的亲情。开篇淅沥沥的雨声背景,到后来母女温情相处的过程中响起的《我爱你》,无疑不是加重了观影者对影片的认识。像大多韩国电影一样很细腻,没有恢弘制作,但所讲述的情感却像一把利刃直逼我们内心,温情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影片采用了大段的病中母女亲情戏,来衬托那最后离别的悲情。从一开始的互相冲撞到后来的深情相依,交错的悲喜段落、流畅的动作和灵动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具。也使它成为韩国悲剧电影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部作品。

2 悲情效果呈现

在故事的最后,已经长大成人的晓珞走进婚纱店,看到那款独一无二的婚纱,幸福甜蜜的笑了,当美丽的她穿起妈妈为她设计的婚纱,含泪微笑,也许此刻,晓珞心中一定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相信天堂的妈妈也会一同微笑。

然而就是在这样看似平凡的叙述过程中,它却能让你体会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又唯美,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人物的设置不多但很特别,故事情节简单但又很深刻,让你在最后感觉到,其实我们它就是有可能存在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

悲情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字:喜剧片;悲剧片;悲情基调;

中国喜剧经历了20年代谐噱片,30年代悲喜剧与社会喜剧,40年代讽刺喜剧与风俗喜剧,50年代人民生活喜剧,70年代幽默喜剧,80年代家庭喜剧,90年代诙谐喜剧,世纪之交贺岁喜剧等变化。零八岁末贺岁片《非诚勿扰》和喜剧片《海角七号》如火如荼的上映,又给身心疲惫的国人呈上了一道可谓是“心灵鸡汤”的温馨慰藉。冯氏幽默和经典台词依旧使我们乐滋不疲,魏德圣执导的激情爱情剧更是令人沉醉。试问,我们的收获只是感觉到幽默感和情感冲击带来的喜悦吗?试问,它们留存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余味,我们有思考过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书写本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悲情的美学基调

喜剧是世界电影通用的类型,喜剧电影类型以实现笑为标准。中国电影发展中,30-40年代的喜剧片的出现,把中国喜剧片推到较好的水平上。尤其是40年代喜剧片的形态比较完整,既有的很热闹会风俗式的《太太万岁》等悦众化的戏剧作品,也有《乌鸦与麻雀》式的隐喻化讽刺喜剧,80年代“荒诞”哲思的《阿Q正传》,90年代形式到观念创新的《甲方乙方》等,“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剧因子的,特别在政治形态化的喜剧中极为明显。”①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积淀生成了“凄婉”、“哀怨”、“悲凉”的特质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一审美结构以强大辽远的影响力滋养着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格调。屈原《离骚》的哀怨气绝,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李清照词的忧愁伤感,曹雪芹《红楼梦》的楚苦悲切,都体现出悲情情怀的审美风格。有人评价张爱玲说道“她认为苍凉的悲剧美,并不属于特定的时代和个人,而属于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个性,苍凉的悲剧美才是人生朴素的根底,富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和回味悠长的启发性”。③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精神消遣方式主要由文字文本转移到影像文本,自从影像文化的诞生,大众娱乐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影像艺术波涛汹涌般的涌进我们的生活,悲情基调也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例如本文将要分析的两部新电影。

悲凉情怀的抒写

有“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之称的冯氏电影,《非诚勿扰》无例外的又成为他的佳作之一,影片一贯延承冯氏的幽默和经典意味的台词,唯一升华的内容是将“情”的根源追溯的更加深刻。与其同时段上映的台湾影片《海角七号》,也为我们呈现出一段段愈演愈烈有关“情”的世界。这两部影片都堪称是喜剧片,但是透过它的外相向内透析,我们将会感受到两部影片中的浓浓的悲凉情怀,正体现出“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情因子的”。

首先,《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都是讲述关于追求“爱情”的故事。《非诚勿扰》探讨的是关于爱情本真的缺失问题;《海角七号》展示的是爱情过程中历经艰辛的人们所经历的迷离过程。《非诚勿扰》影片的主线是一大龄海归剩男通过网上征婚,与一个又一个女性见面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故事单一,男主人公“秦奋”在与一个个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她的形象愈发的明朗起来:人到中年,没事业,有些闲钱,为人善良,满脑子不切实际,非常乐观,更重要的是,关于结婚这事,他有诚意!在他一次次失败的约会中,观众兴奋的沉浸于影片中的经典对话上和葛优表演的魅力之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乐观精神和影片的整体格调,让我们很难定位这部影片的悲凉之处。但是却始终感觉得到残余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就是主人公秦奋在一次次与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在寻觅真爱的过程中,应征女郎们陷入了物欲或者是真我之外的条件枷锁中,使爱的真我得以迷失,甚至缺失。《海角七号》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几段或凄迷或沉醉的爱情,阿嘉与友子相愛;60年前的那段愛情;马拉桑与柜台小姐若有似无的关系;禁忌的曖昧,水蛙与车行老板娘;老马对妻子的思念;洪国容与阿嘉母亲的感情;隐含的女清洁工的爱情。这些爱都展现出他们正在历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艰辛,在爱的路程中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悲情情感。

其次,透视关于友情、亲情的问题。友情的往昔怀念和逝世,亲情的隔阂和淡漠。《非诚勿扰》中主人公秦奋和邬桑的友情,他们分别那动人一幕令人心酸,看到远离故乡的剧中人回想起年少岁月痛哭流涕时,谁又不能为“这些年钱多了,但朋友少了”的经历一同感慨,观众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苍凉之感便油然而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人的悲伤。《海角七号》阿嘉与代表会主席的继父子关系;女清洁工与奶奶之间的矛盾;阿嘉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这些囤积的矛盾难以释放。其中的各色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他们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的圈里,投射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凄凉。

无声的美和力量

喜剧片是电影的较早的形式,通常我们理解的喜剧就是笑,有完美的大结局,“从生存艰难的角度说,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抗形式”。④可见,更深层面的理解,它具有讽刺性、批判性、反抗性,讽刺性、批判性本身就具有了“悲”的含义,反抗中带来希望和力量。往往我们忽视了喜剧中夹杂的悲情世界的重要性。影片《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的喜剧效应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上面内容的分析,隐含在影片中的悲情世界使影片的审美情感顶上添花。

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沉默、无声的,它似绽似隐的犹如暗暗散发着清香的花蕾,是无声的美,美的哀婉、悠远。《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中的爱情真我的缺失、爱的路程的艰难、友情和亲情的遗落,都体现出淡淡的苍凉感,这悲情感是无息的美,正因为它的凄凉给整部喜剧片含射出丝丝回蕴的空间。

同时,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有希望的、有力量的,他们带着点滴的失落依然能背着行囊踏上前行的路航。《非诚勿扰》中秦奋不断地受挫后,依然不放弃、不抛弃,女主人公笑笑经历情感的磨难后能够重新找回自我,他们找回了真我,获得了真爱,所以我们看到了前进的力量。《海角七号》中的各色人物,阿嘉的颓废、友子的委屈、茂伯的执拗、大大的骄傲、洪国容的坚持、劳马的失意、马拉桑的勤奋、水蛙的顽固,他们虽然失意彷徨,但是都在为生活争取一份希望。一封迟到的信找到了主人,一份把握住的爱情,激情演唱会的演绎可以燃气他们的情怀,那么等待他们的依然是下一个希望。

对于喜剧与悲剧的重要性和深刻性的辩解笔者认为是无意义的。它们各有千秋,只有艺术创作人员很好的掌握他们的特征,尽可能准确定位、整体把握,把各自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那么,一部集传统美学和观众审美情趣相结合的艺术佳作可诞生。

参考资料:

①④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二次印刷

悲情故事范文第4篇

在依山傍海的台北县瑞芳镇九份基山老街,林女士已经营了20多年有欧式情调的“黄金之乡”咖啡店。对她来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大海以外,什么都已改变。

林女士记忆中的20多年前的这个海滨山城古朴宁静,阴雨天居多,房屋零散又老旧,而且也没什么摊贩,只有一间专卖什锦面和排骨面的小面店。上世纪70年代,“黄金之乡”的前身曾是该地方圆几里内最高的一栋楼房,但当时谁也没有看好这片土地,最初的楼价是一间五六万也无人问津。林女士的画家丈夫买下这栋废弃的老房子时,仅仅是想在这里欣赏海景、作画、冥思、孕育悲情。

在从前的“黄金之乡”,客人们能在这里凭窗远眺龟山岛,欣赏波云诡谲的山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是现在,这种情景再也寻不到了,仿佛一夜之间,林女士的咖啡厅周遭突然冒出了许多酒肆茶屋。旁边的阿妹茶楼则用“驻足玩乐趣”和“巧妹弄酒店”这样的字眼向客人推销自己。

据《台北县志》记载,清初时九份仅有寥落的九户人家居住,当地人到市集采买或货船来时每样东西都要九份,九份之地故此得名。

昔日的九份曾是台湾的采金中心,有亚洲金都之谓,但盛极而衰之后,人群大量迁徙外流。上世纪80年代,九份老街沉滞的寂静终于被喧嚣鼎沸的人声打破。电影《悲情城市》的热播让九份名声大噪,这个因淘金而兴,又因淘金而衰的滨海小镇,终于开始了从黄金导致的资源枯竭转向由旅游带动的新一轮淘金运动。

利用电影《悲情城市》来招徕看客的比比皆是,曾为拍摄该片主场景地的“小上海”菜馆内游客的脚步纷乱杂沓。紧邻一边的薰衣草森林“香草铺子”也毫不示弱,上边的提示是“仍然还说着我爱你”,吸引了不少痴男怨女驻足。如若不是牵强附会,就很难将“悲情”和二者等同融合起来。

而打着怀旧招牌的各类小铺也颇多,有山城忆栈、来一碗怀旧的桂花红豆汤。卖中装的商铺门脸上则写着“小城故事”。另一些店铺还叫卖着各类招贴,企图复制那些不复存在的老街场景,有水乡照相馆、兴荣商号、味美冰果室、豪华大戏院、真香担仔面、回春堂中药铺和古朴的老车站。还有调侃的,名曰:老店,凤梨酥达人。

在街角咖啡厅的橱窗内,写着英文“回到过去”,刻意摆放着硕大的老唱机,店铺的喇叭里还传出了缠绵低回的旧式歌曲。而在期间的商品样品处,台湾著名的古早冰和美式咖啡并列摆放在一处,相得益彰。

除了古镇怀旧,黄金也在这里成为一个被炒作延伸的概念。

黄金博物馆里那个以厚重的尺寸打破世界纪录的200多公斤的大金砖令人咂舌。

而九份金矿博物馆的介绍则写道,淘金行陶金,胸怀求富心,前人用智慧留下活的文化。

一些店铺的各色产品干脆起名为“九份黄金好运烧”、“黄金豆”、“老街金矿爱玉”……有个老板姓郭,他制作的糖果就顺势叫作郭金山糖。

在旧道口边那个弯腰驼背、辛勤推车劳作的掘金者雕塑边,有无数的游客笑眯眯地争相与他合影,而他的辛酸往事似被遗忘。

金岩洗金体验馆里的招贴更带有一种戏谑心态——缘客采风来,捣金游自在,洗水尘世烟,得来金沙袋。

九份最为热闹的基山老街,昔日曾被称作是“暗街仔”,即在晴雨时都阴阴的不见天日,如今这里却人声嘈杂拥挤异常。而在这样空间逼仄的小巷里,竟仍留有一处由木头搭建的戏台、主要上演歌仔戏的升平戏院,它是北台湾第一个电影院的前生。现在戏院里,还有人上演矿山音乐故事,但似乎观者不多。其实在基山老街,还藏有多处能勾起对旧日九份回忆的所在,其间的九重町客栈便是九份古旧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2001年所作神隐少女中的街道,其灵感也来源于九份的迷离的老街。

有人说,九份小镇的转型是成功的,它是资源型枯竭城市走向复兴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有人说,一系列商业化的建设破坏了小镇的宁静和质朴,是败笔。权衡游移期间的人则说,也许要发展,就会有沉重的代价,商业与悲情不能并存。

但不管怎样,诚如这里张贴的一则楹联所说,“今日九份客到来,当年黄金梦已远。”在惊奇的欣喜或是悲凉的太息间,九份小镇的古老传说的确是离世人越来越远了。

关于九份,还流传有这样一首叫做《九份的咖啡店》的歌:

这里的景色像你变幻莫测

这样的午后我坐在九份的马路边

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这里的感觉很特别

仰望这片天空

遥尽我对你的思念

窗外的星空像你嬉笑不眠

这样的午夜我坐在九份的咖啡店

这里的街道有点改变

这里的人群喧闹整夜

望着朦胧的海岸线

悲情故事范文第5篇

巴林湄若进宫是第58集,巴林·湄若是电视剧《如懿传》的主要人物之一,《如懿传》是由新丽传媒出品,由汪俊执导,流潋紫担任编剧,周迅、霍建华领衔主演,张钧甯、董洁、童瑶、辛芷蕾、李纯、何泓姗、邬君梅、胡可、经超、陈昊宇、曾一萱等人主演的古装宫斗剧。

该剧改编自流潋紫小说《后宫·如懿传》,讲述了乌拉那拉·如懿与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生从恩爱相知到迷失破灭的婚姻历程的故事。该剧于2018年8月20日在腾讯视频独播。

该剧除了多角度塑造如懿这个人物外,乾隆、富察皇后、海兰、太后等角色不论大小,都被赋予了更多的侧面,也显得更加立体。整体看来,《如懿传》是用合理的手法,来诠释丰富多样的复杂人性,再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设置,让观众逐渐去感受和理解他们,镜头中“处处是戏”的呈现和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正是这部作品的独特韵味所在。

《如懿传》的隐忍克制就是女性跌进现实里挣扎于俗世的一首悲歌,这也依稀回应了《如懿传》从开篇就悲情而沉重的基调。该剧用一个悲情女人的一生试图讲述的并非只是女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以更为宏大的眼光延伸到对封建帝制以及婚姻的探讨,如懿的命运,或许也能给当代女性另一种警醒。

(来源:文章屋网 )

悲情故事范文第6篇

一、在感动中涤荡灵魂

在忙碌匆促的生活中,我日渐麻木的内心已经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而今天,我的眼睛几乎一直是湿润的,有的时候眼泪甚至控制不住一个劲地往下流。之所以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老师总是用最平凡的故事感动我们;我们在感动中,冲刷心灵中的尘垢,涤荡灵魂深处的麻木,唤醒一种久违的天真和单纯。对工作用心良苦、对学生满怀深情的老师,可亲可敬!听着你们的故事,我忍不住扪心自问:我也是老师,我为自己的学生付出了多少?我会花那么多心思去改变一个学生吗?当我白发苍苍之后,细数自己的教育生涯,我能有多少令自己欣慰和自豪的学生?我能有多少独属于教师的“财富”和幸福呢?

没有曾经挥汗如雨的付出,就不会有之后回望无悔的收获。所有老师都应该像你们那样,在为人师者的经历中,用爱心温暖、用智慧引导、用良知守护学生,然后,能够在某一天从容、欣悦地讲述属于自己的教师故事,并为自己的故事而感动。

二、在庸常中注入神圣

实事求是地说,教师职业没有多少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壮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琐碎而平常。是平庸吗?其实不然。平庸者自会做得平庸,高尚者自会注入神圣。每一天的琐碎,都可以因为教师对职业的一份敬畏而孕育出奇迹。我现在相信,老师真的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用一本精心挑选的书,对症下药,实施“书疗”,让学生如梦方醒,判若两人;用一封饱含深情的信,化解学生心结,用挚诚赢得学生的奋发上进;用一次彻夜长谈,实现“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知遇”……当学生与老师相拥而泣,那晶莹剔透的泪光便是对教育最美的诠释!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每一个老师都会在一个个庸常的日子里留下自己的教育足迹。愿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庸常中注入神圣,创造神奇,让自己的人生因此大不同,让自己的学生因此大不同!

三、在对比中参悟卓越

三尺讲台的高度是一样的,然而,站在讲台上的人却高低不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比,对比彼此的不同。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我们会更清晰地看透自己,更深刻地领悟师德的内涵和真意。在我们的印象中,师德就是满腔热情地对学生好,就是凭着良心尽职尽责。然而,在今天这些师德优秀的老师身上,我们发现,老师仅有热情与良知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老师需要更多的知识做基础,需要更多的能力做支撑,需要以德能成就德行,需要过硬的素质成就自己的卓越。实施“书疗”的老师成功在满腹经纶,深谙文学触及灵魂的魔力;用精美绘本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的老师成功在她信仰“智育是可以打开德育的另一扇门”,懂得书本的诱惑可以改变荒芜的心灵;“袖珍”语文老师的高大在于其在诗歌的天地里与学生进行抵及心灵的触碰;“知心姐姐”的魅力在于她善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化解学生成长的阴霾,把阳光洒落在心窗,把未来安放在梦想之上……总之,在这些妙招连连的老师面前,我们深深体会到师德不能再是“无知之德”或“无能之德”,我们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让师德更加有力量,让老师更加有魅力。因此,师德不能只是我们顾名思义地、经验性地认知和理解,师德需要我们在对比中不断参悟如何走向卓越。

四、在付出中守护尊崇

今天为我们讲述师德故事的老师,之所以能够光荣地站在讲台之上,是因为他们积年累月的付出,这是一份他们应得的尊崇。然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拥有这样的尊崇,事实是,很多老师都很难得到这样的敬重,更有甚者,很多老师常常体会到人们的不尊重。尊师重道需要社会的倡导,需要人们的自觉,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不会从天而降,所有的敬重都是老师群体里的每个人用能够与尊重相匹配的言行和付出所赢得的。当我们每个人都珍视这份尊重,并愿意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付出去赢取这份尊重时,身为老师的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尊重的目光中,欣慰而幸福。反之,倘若老师群体中的某些人轻视这份尊重,用不当的言行伤害了老师形象,那老师群体的每个人都要去背负来自社会的不屑的目光。这目光如刀,会伤害那些真正热爱这个职业、珍视老师尊严的人。因此,“我是教师”并且“教师是我”,我们每个人都要和这个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荣共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刻理解“教师”这个称谓的特殊意义,用我们庄重的职业承诺,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守护这个职业应有的尊崇,去赢得这个职业特有的荣耀。

五、在拒绝悲情中拥抱幸福

悲情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李清照 悲情 酒 “悲酒”人生 易安词

与众多戏剧开篇的繁华一样,李清照人生的开始也是绚丽的。

她有才情,通音律,擅绘画,填词作诗信手拈来,上苍赋予她忧柔的审美视觉。她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很有学养的文学家,又是坡的学生;母亲是一位善鼓琴、通绘画、懂金石的名门闺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过得很惬意,这种家庭艺术氛围,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然而又浅淡,浮现出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潇洒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少女的形象。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气质高贵,能以忧柔的艺术视觉,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样的女子,注定了“平凡”二字束缚不了她的羽翼。她不但会欣赏人生的美,而且会捕捉美、驾驭美。她在少女时的《浣溪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勾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少女的形象。而对于心思细腻的李清照而言,此时的悲情是淡淡的。

李清照十八岁嫁人,丈夫赵明诚出身名门,与她门第相当,志趣相投,可谓珠联璧合。两人一起研究金石、字画、诗词,生活得如同神仙眷侣。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是甜蜜而充实的,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既是对丈夫的撒娇,又是对自己美丽的一种自信。夫妻短暂的分离让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写下这样的词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离别愁绪,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李清照的另一首相思词《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痛彻心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重阳节的黄花西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悲情成分浓郁许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父亲双双在朝中失势,而赵明诚又不幸身患重病,落魄到了杭州,随后就去世了。这作为李清照幸福的转折点,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所在。

此后一人独自保护文物的艰辛,经历了战乱的磨难,李清照那婉约的易安词中渐渐多了人生的感悟和觉醒,也不乏豪迈之作,令人对这个女子又多了一份敬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笔,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写得豪迈,写得深邃,那种虽败但却依旧壮志凌云的感觉,似乎更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种不屈。

此时,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身一人。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经很累的她,想暂别往昔,过一段平静的生活。思虑再三之后,她接受了张汝舟的热烈求婚。可是,人心险恶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张汝周婚姻诈骗成功,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折磨。最终,她离婚成功,张汝周被问罪。这一场婚姻的变故,对于暮秋时光的李清照心灵的摧残,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悲情到达了极致。在这种经历和心境之下,晚年时写下了这首撕心裂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而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十四个叠字,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深沉的哀伤之情,浓厚的悲剧气氛。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剧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她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哀愁的内心世界。或许,她的不幸,带着宿命的味道。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我认为而她的悲与她的酒又有着一定的关联,达到了“悲酒”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词写自己好酒,可词里有许多蛛丝马迹,她的词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而且她爱喝烈酒,一喝必醉,常常不省人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又极具浪漫的情怀,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赏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她的“悲酒”人生。

或许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李清照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意外。这女词人究竟在寻觅什么,“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才华,她的人生,注定非凡,她的词注定了的精彩。她的故事,她那拨人心弦的诗词,注定了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作品中透射着凄冷到极致的美,或许酒只是李清照悲情的点缀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她的“悲酒”人生是悲情的戏剧人生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悲情故事范文第8篇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大地解冻复苏,社会之花开始生长,那时候人们也是渴望成功、追求“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只是那时的渴望是在心灵上脚踏实地的,就像张雨生所唱的那样:“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

而现在的成功,仿佛是在“成功学”演讲团的口水里泡大的。当珍贵而平常的生活被成功成名的欲望放逐,“成功学”讲师们四处贩卖与传播的更像是“精神上的艾滋痛”。

“成名要有绝招,跳楼你会吗?”电影《天台》为观众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一跳成名”继而感染社会的故事:一个漂亮女孩爬到一栋高楼上准备跳下,被发现后,警察前来劝阻,但女孩一句话也不说,任何条件与慰藉都不接受。直到消防队和救护车接到指挥中心的电话后迅速到达现场,记者也飞奔而来,四周围得水泄不通时,警察经过调查才渐渐知道,这不过是一家公司刻意包装的“绝望”,一场针对全社会的“苦肉计”。其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噱头,吸引新闻媒体前来报道,因为女孩即将参加一场选秀,需要借助媒体和这家公司PK掉对手晋级。而该公司也要借助跳楼女来提高知名度。影片结尾,当另一个女孩突然出现在天台时,不难发现,疫情正在蔓延。

表面上看《天台》是部惊险喜剧,实际上是反讽“成功学”的电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很快被人当作“成功学”案例用到了生活里,变成了谁都可以抄袭并付诸实践的“成名作”――2007年11月11日上午,四川内江一位男子“张贴海报携带扩音器跳楼”。40分钟后,该男子被闻讯赶采的消防和公安干警成功救下。然而,施救者与围观者事后才知道,此次跳楼是一次商业策划:跳楼者不仅在跳楼之前通知了记者,而且随身携带了扩音器,并在跳楼处挂上了一家商业网站的宣传海报。

过去,看到有人轻生准备跳楼时,围观者中不乏有人会将此视为一场悲情演出,不仅备上了干粮和马扎欣赏剧情,甚至还会按“快进键”催人“跳楼”或者喝倒彩。透过上面这起被恶意包装的“跳楼”,这种畸形似乎被“跳楼者”反过来了,剩下的只是被的悲情,被践踏的公意。

无疑,商业与谋略都会改变社会。然而,这种毫无底线、不择手段的策划与包装,只会将社会带向更加糟糕的境地。为已然破碎不堪的底线伦理雪上加霜。当谩局者虚假的绝望与悲情被公之于众,当善良的围观者与救助者意识到自己再一次被欺骗,前者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是在间接地掐灭那些走到了城市悬崖边上的人们的最后一丝生命的气息,或者说是在抢夺真正的寻死者嘴里最后的一点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