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及高中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阶段 普职融通 问题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求。”按照这个纲要,我国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是距离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二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看,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青睐,而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通过普职融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有效途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某市属中职学校、县级职校与普通中学开展职普渗透、融通的基本情况、具体的模式和做法,为全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与初中学校开展的职业渗透教育

初中阶段的职业渗透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做好初三阶段学生分流和送生工作。

一是面向初中校长的职业渗透教育。该市教育局自2014年起,每年4~5月份开展初中校长职业教育渗透班,通过专题讲座、职校参观、学生技能展演等活动,让初中校长们深入了解国家当前职业教育的政策形势、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增强他们鼓励初中学生报读职校的信心以及对接下来中职招生工作的支持。初中校长从最初的不了解、严禁职校入校宣传,到现在积极敞开大门欢迎职校,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送教入校的职业渗透教育。市县各中职学校编写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学校招生情况、就业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的职业教育专业入门教材,利用初中劳技课对初三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如市级中职学校三职校定期对九中、十中等多所初中学校的初三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某县职教中心为初三学生开发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13门中等职业学校入门教材;县职校组织教师到全县26所学校对8000多名初三毕业生进行一个月的职业渗透教育,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广泛欢迎。

三是分流部分学生到职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某县在2014年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支持县中等专业学校举办职业初中,接受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学生管理主要由县中等专业学校负责,初中学校可派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参加中考后,学籍计入县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县中等专业学校落实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保障职业教育渗透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015年5~6月,县职校对该县初三毕业生开展分流试点工作,分流部分学生到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分流对象包括7所初中学校当年不参加中考的学生547人。县职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收集分流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进行编班,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老板宣讲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点,此次分流试点工作并不理想,活动结束后仅剩393人, 2015年9月份来校就读的学生更是仅13人。县职校分析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管理,分流过来的学生基本是初中学校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较弱,并认为自己不是职校学生, 缺乏身份认同,短期难以管理;二是职校专业教师不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只能学到浅显的专业基础知识,误认为在职校学不到专业技术;三是学校设备资源有限,分流学生与在校生共享实训室和设备,致使实训课不能正常开展教学。

2.与普通高中开展的普职融通

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主要集中在县级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规模小、招生不足的问题。该市县级职业学校有6所,每县各1所。其中2个县因当地产业经济较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优于其他县,因此职校生源情况较好。而其他各县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甚至面临难以维持的困局。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之际,借助普职融通纵向发展的立交桥,开展高中阶段的综合办学改革,招生开始回暖,成效初显。

首先,A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业与升学双驱并行。 A县职校自2013年起开始特色高中的试验,成立特色高中班。2014年A县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 “采用‘2+1’模式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即学生前两年在普通高中学习文化课程、第三年到县级中专学技术,学生学籍转入县级中专。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双向转学。”学校目前有两个学部,分别为特色部和专业部。专业部前两年主要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年分流,一部分实习就业,一部分进入对口升学备考班升学。特色部也叫“特色高中班”,凡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学生均可报读,但一般要求成绩在C及以上,对D以下成绩的学生会建议其去专业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学籍属职校,入学即选定专业,一年级全部按照普通高中课程上课,二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三年级备考高考(主要是中职的对口单招)。目前,学校有特色高中班17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4个、三年级2个,每班约有学生40~50人。

近两年,对口升学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对口高考专科录取55人,校长实名推荐升本科5人;2016年对口升学再创佳绩,有112人参加对口高考,24人被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重点本科院校录取,78人被^内专科院校录取。

其次,B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B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与A县职校类似,有中职班和融通班。中职班每年级1个班,由于人数少,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在一个班,统一管理,文化课同上,而专业课和实训课则按照不同专业到专门的实训室上课;二年级第二个学期6~7月份开始分流,一部分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在校加强文化课学校并准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与A县职校不同的是,B县职校的融通班是与该县某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学籍入合作高中,称为“某中学职校学区学生”。2016年招生4个班,每班40~50人,共240余人;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是两年在职校学习高中课程,高三回到该中学;在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由该中学进行指导,按照普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年级后会进行分流,有意愿继续读高中的学生,可继续留在融通班直到返回该中学参加普通高考,另一部分愿意接受业教育的学生,可入职校学籍,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中职学校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B县职校与普通中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一是职校招生困难,当地学生读高中的愿望强烈,社会普遍认可普通高中;二是普通中学校舍紧张,部分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仍希望继续读普通高中,如不接收便会流失;三是B县职校曾经办过综合高中,2006年停办后,原有大批普高教师闲置,与普高合作闲置师资也得以利用。

B县职校原是招生“困难户”,存在办学严重困难的问题。近两年,通过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并逐步分流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办学有了起色。2016年学校的招生人数有明显提高,参加职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在2016年专业对口升学考试中,该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57人,有50人被区内各院校录取。

二、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初中职业教育渗透问题

职业学校送教入校,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招生宣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了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初中学生、家长、教师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从全市的招生情况看,各级中职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是,这样的活动只是多集中在每年4、5月份的招生火热阶段,而且多是中职学校“一头热”,普通中学迫于行政压力等因素被动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等方面主动参与度不高。

2.关于初中分流问题

从某县职校分流初三学生到职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职校办职业初中,从初中的什么阶段开始分流比较合适,学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这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3.关于县级职校综合办学问题

县级职校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普职融通,无论是A县模式,还是B县模式,就目前来看,优势和效果都是显著的,对口升学比率高、成绩好,学校社会声誉提升,进而生源数量提升,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但从长期来看,要预防职业学校的升学教育陷入普通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自治区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职业高考的指挥棒”。另外,目前职业学校的“特色高中班”“融通班”,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是否合理,尚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建议与对策

1.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普职融通的基础是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两者在地位上等同,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只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终身发展等需求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价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才能在横向上实现平等的沟通与融合,个体才会在面对个人发展的选择上平等地审视两种教育。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缩短与普通高中在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升学上的差距;同时,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2.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普职融通的媒介和载体,是实现双向贯通的桥梁,这就需要顶层的课程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审视、科学规划各个阶段普职融通的课程,对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评价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此外,还可以在国家相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指导下,建立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相关的课程与教材。

3.建立普职融通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实施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政策,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制定相应普职融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重点应该在招生机制、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分流办法、师资建设、学分互认、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学分互认的学籍管理机制,在学籍管理上,建立普高和中职学分互认、互动分流的政策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招生考试,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加大技能考试的权重,避免普通高考的应试模式;四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之间尤其是普高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以及师资等方面,实现彼此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2] 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2篇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普及高中是指"十二年义务教育",也是指将高中教育或者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中国已经有个别地区试行了这一措施,但主要还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对此,社会各方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关于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还在进一步论证之中。

(来源:文章屋网 )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3篇

会议总结交流了2015年全区基础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成绩,研究部署了2016年我区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国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2015年,我区大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以工程项目实施为突破口,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总量,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基础教育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基础教育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拓展,基础教育发展成绩得到充分肯定。

2015年,我区聚焦“普惠、均衡、普及”,着力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筹集“全面改薄”资金54.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工程,投入学前教育建设资金12.4亿元,大力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深化多元办园体制改革,推动多元普惠幼儿园增量提质;三是大力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加大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投入;四是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政策,建立教育系统“学校主导、家校联动、社会支持”的留守儿童协同关爱保障体系;五是组织开展“蒲公英”暑期行动计划,组织2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进县城开拓视野,并培训校外活动中心骨干人员300余人。

孙国友强调,“十三五”期间,我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一是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更加普及的教育,未来5年要普及15年基础教育,争取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都达到90%以上。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立德树人,百年育人,办更加优质的教育。三是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办更加公平的教育。四是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资源,办更加开放的教育。五是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破解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办更有活力的教育。

会上提出,2016年,我区基础教育要做好“立德树人抓质量、学前教育抓普惠、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抓普及、特殊教育抓融合”5项重点工作,力争年内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兼容 兼顾 并举 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

一个国家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成果,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其成果的显现都体现在人的发展上。考量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有素养的人的数量,二是人的素养指数的高低。这主要就是从群体、个体两个层面去衡量,有素养的人的数量可以通过大众教育来普及,而人的素养指数的提高则需要精英教育的培养。

在普通高中,这两种教育应该以何种姿态存在与推行,这历来都是个难题,也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目前,包括教育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认知争论,实际可以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找到答案:这两种教育在内涵上是兼容的,在国家发展策略上是兼顾的,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术性高中)应该是并举的。

一、兼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紧密关系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大众教育关注的是群体,注重面上的普遍、普及和普惠;精英教育关注的是个体,注重点上的个人、个体和个性。本人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看法是:两者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彼此兼容、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的。

(一)大众教育是基石、沃土、氛围,精英教育是潮流、趋势、典范。大众教育能提升国民的整体素养,为精英教育提供可能性;大众教育在孕育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有植根于大众教育的沃土中,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成果,进而培养出精英,各类拔尖人才才有可能脱颖而出。与此同时,精英教育的独特理念、创新机制、思维方式对大众教育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引导作用,会引领大众教育体系的发展,带动大众教育不断改良,从而提高大众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精英教育也不能脱离大众,要在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社会的精英,而这些精英也会对大众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其性质与发展走向。

(二)大众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精英教育是教育优化的必然选择。教育有其固有规律,并会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纵观世界各国,教育发达的国家必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很发达。美国、英国为什么精英教育发达,因为经济发达,大众教育发达。中国为什么精英教育还不发达,因为中国的大众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从发展到发达是有过程的,大众教育就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初始和开端,没有经历大众教育的普及、普惠,没有大众教育的积淀和反思,就没有精英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精英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大众教育的探寻和实践后的选择,也一定是社会发展对大众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国家的发展在达到一定高度后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所带来的强大“驱动力”,精英教育的培养成果可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使人的个体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精英教育是教育优化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有赖于经过大众教育、具有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公民来推进,但是更加需要经过精英教育、具备卓越素质和修养的精英来引领。通俗地讲,我们需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大众教育的义务。全社会受教育、有素养人群的扩充,这是社会推进的基础与保障。但是我们更需要跑在前面带领方向的、才能卓越的领队,这是精英教育的责任。人是生而平等的,那是法律层面所赋予的人权。但是必须承认:在个体思维、能力上,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甚至是巨大的。回顾人类发展历史,最伟大的自然和人文科学成果,都是极少数人类精英完成的;历史上多少亿的人来了又走了,都没有留下痕迹,而极少数精英人物,却留下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预期成果是不一样的,终极影响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是有显著区别的。尤其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们需要推动大众教育不断提高水平,让大众教育覆盖更多、惠及更广。同时,我们更需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改革创新我们教育固化的体制和模式,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卓越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的精英,为实现教育强国梦而努力。

二、兼顾: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二选其一,还是两者兼顾,这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难题。既然两者是兼容并蓄的,那就要找寻到合适的途径,从而兼顾推行。

(一)尊重教育规律,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大众教育、什么是精英教育,也没有明确阐释两者的关系,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国家教育的发展端倪。从《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未来教育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的内容来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例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述内容实际在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基本国情,我国教育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这是一个基本定位。关于我国教育的总体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等”,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上述内容无不在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强调教育要为广大人民服务。因此,从我国现阶段教育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来看,现阶段我国教育总体上是倾向于实行大众教育的。

(二)开设拔尖创新人才试点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纵观《教育规划纲要》内容,在强调我国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同时,虽然全文中没有出现“精英”二字,但是纲要全文有18处提到“培养创新型人才”或“拔尖创新人才”,并明确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拔尖创新人才”正是现在我国社会紧缺和急需的出类拔萃的精英型人才。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来论述,是《教育规划纲要》最大的亮点和重要创新之一。

(三)以大众教育为主,兼顾精英教育。从这份《教育规划纲要》的亮点和创新来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是选择了以大众教育为主、兼顾精英教育的发展之路的。一方面考虑到现阶段国情,教育基础仍旧比较薄弱、大众教育仍然亟须提高水平。另一方面“钱学森之问”直指目前教育的弊端和无奈,这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最终的理性选择归结为一句话:国家的教育首先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又必须正视个体的差异,注重个性潜能的发挥,营造培育拔尖人才的氛围和机制,提供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正应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驱力”。

三、并举:普通高中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受经济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省区教育发展也很不均衡。本人认为,江苏是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理应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江苏的部分普通高中(学术性高中)理应把握好精英教育的实质和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理念共识。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全体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高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高中阶段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拔尖人才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索高中阶段“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政策制度”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而现实是,很多老师都片面地认为,高中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特性,人才的涌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下承接到基础教育,向上影响到高等教育,向远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高中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是人才成长的“孵育器”。这个基础不牢,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就无从谈起。

(二)课程共建。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现有高中课程大都为普及性教育,学科课程对创新人才核心素质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我认为创新拔尖人才素质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有公民责任、批判思维、人生规划、健康人格、民主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所以,需尽快构建以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准确地说,高中不是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应定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潜质,具有这样潜质的人,一旦条件具备,就会迅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从人才发展规律来看,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最佳发展期,没有承上启下的有效培养,就会失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宝贵时间和良好基础。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以学生的分数、成绩或获奖多少作为培养目标和标准,而应该着力于基础素养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要达成这个培养目标,就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质培养来构建有序、有效的课程体系。高中可以学习、借鉴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办学力量,凭借恰当的“借力艺术”,实现“双高”对接。要打破教育体系各阶段之间的分割,通过家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系统培养,将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家庭、小学、中学延伸,使高中的培养方式从简单的生源输送提升到与大学联合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整体的、系统的优势。我校在探索课程改革时,以“三高对接”(高中——高校——高新企业)、项目研究(跨学科、跨国界)、课程基地、创新实验室等为着力点,着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的实践,我们已初步看到了成效,学生的潜质得以发展,各类优秀学生不断涌现。

(三)师资共进。训练培养一支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是尤为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念、知识结构、国际视野、个性化指导、跨学科教学、社会资源整合、教育科学研究等都必须有新的提升。高中必须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拓展和更新校长和教师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这也就要求高中学校要真正重视师资的学术素养的培训,让教师在真正的培训学习中明晰教育理念,知晓培养方法。我校的“重回大学”“项目孵化”“种子教师”“国培计划”等综合性培训得到一批批受培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都感慨受益颇丰。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要达成教育的国家标准,就既要大力普及大众教育,又要锐意推进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两翼齐飞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与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5篇

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分析改革展望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成果举世瞩目。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文化的普及程度也有非常大的提高,高等教育也随着发展日益大众化。但是,在如今这个发展神速的时代,教育改革将要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普通高中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和挑战,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普通高中在中等教育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近些年,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扩大,真正做到了大众化。但是,从普通高中的教育实践方面,普通高中的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还要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现状分析

1.全国普通高中发展分析

在2007年到2013年中,全国的普通高中招生总数呈递增趋势,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比重从79.6%上升到91.4%。在这6年时间里,我们国家高中教育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展。高中阶段的招生率上升了16%个百分比,在校生的比率上升了5.6%,虽然在调查不够精准,但这些数字也能够大致说明了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正在上升。

我们国家的教育主体一般是以公办教育为主,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来进行扩大。近些年,政府各级为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笔者从2007年到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级教育的人均预算里,教育事业所产生的费用不断地提高,但是,普通高中人均预算在教育事业所产生的费用中,增长幅度比较慢。小学教育公用经费在这段时间中增长了3倍,初中增长了3倍,普通高中却只增长了一倍,中等职业中学增长双倍。

2.全国普通高中学校的实地调查

近几年,笔者走访了个别地区的一些普通高中,在这些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包括了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城市中学和乡下中学,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考虑到研究需要,笔者将以问题分析为主。

首先,考虑到外部因素,在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开始大力发展的同时,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究竟将发展定位在什么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要面临的是实践上的挑战。

有些学校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这种行为在教育界一直受到抨击和鄙视。但是,调查发现,以升学率为目的的教学在普通高中学校是常见的,其中,以农村地区为首,其次是沿海地区,九成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围绕考试,课程的内容和宣传标语都无一例外的为了应试。但是,经过思考,笔者认为,对升学率的重视,并不仅仅是学校的想法和一厢情愿,而是根深蒂固的应试理念和当地群众一致的认同。一位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说:“没有一所学校不注重高考,这是社会默认和家长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谁都没有办法扭转。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把精力放在高考上这是个怪现象,但是谁也跳不出这个怪圈。”其实,在这个普遍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中,学校仅仅是作为一个执行者,是一个载体,其实学校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甚至被迫的环境中。如何合理的面对教育界的规则和时代背景,来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仅仅靠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不能够实现理想状态的。

其次,我们考虑到内部因素,这其中包括了学校的模式、政策。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园的建设和教学的电子化,似乎体现出了如今办学的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学也变得规范。在这个教育扩展的过程中,每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正在一点点的消失,大家似乎认同了一种办学模式后就学习、考察,然后做出一个雷同的办学方式。数千所学校展示出同样的风采,教学设备的多样化并没有切实的转变为办学的多元化。

内部因素远远不只有学校的模式和政策,如今的教师队伍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事实上,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参与程度和作用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没有深入地体现出来,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也没有得到落实。

其实,内部因素还包括了很多,如学生成长轨迹的单一性、地方政府给予普通高中的投入又是极其有限的,办学经费的不足也占据了一些比重。

二、普通高中的发展与改革展望

在如今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使命也随着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普通高中教学发展的方向、自身性质和创造价值、重新定位。这需要寻找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在这里讨论我们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是要否认当前的国家策略,而是研究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个体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所以,教育权的实现是在眼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指义务教育,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加大,高中教育阶段必须要体现出教育公平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具有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而不是依附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要做有教学特色的高中,就必须做到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考虑下,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根据知识体系。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条条框框设计和实践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这显然不是群众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教学的灵魂应以科学为核心,要符合21世纪的新的知识主体,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如今的学校制度和建设的目标,普通高中的教育需要学校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机制,要以多元化培养为发展目标,培养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长,要更好地体现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和面向社会的性质。在尊重教育平等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鼓励普通高中形成特色,修改以行政为主导的高中学校等级评审制度,取消资源优先落实的示范建设计划,由此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过程里不断地实现满足差异和个性需求的教育公平,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竞争的内容是特色。

对于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作为义务普通高中教育的必要需求。教育经费的问题不应该成为政府推卸发展高中教育的借口,作为普及的高中教育,要以受教育者的经济能力考虑问题。当前,我国已经为义务教育建立了免费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业有对应的补助体系,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资助保障。这使得建立一个面向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的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发展战略 宏观环境 中观环境 战略定位

中小学的发展战略关系到它们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和原则等,发展战略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发展空间和活力,关系到中小学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如何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下面对中小学制订发展战略的步骤和程序逐一进行分析。

一、战略环境分析

中小学要科学地制订发展战略,首先要对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内外环境分成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这里主要对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宏观环境分析,指对国家的、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等因素的分析。中观环境分析指对一个市或地区或县等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分析。

中小学制订发展战略必须了解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目前一些国家的大的经济政策如何?受国际经济形势、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化?经济政策向哪些产业倾斜?向哪些地区倾斜?等等。例如如果国家把某个地区划为经济开发区,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那么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很快。这个开发区内可能目前一些中小学生源不足或资金困难,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市场调研预计到几年后由于人们不断在这里聚集,会不会生源爆满以及资金投入大量增加?而不是目前盲目地把学校搬迁到其它地区或者悲观失望听天由命,要着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的特色。而其它地区的学校,可以抢先搬迁到开发区内,占据有利位置,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好基础。再如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起国内很多企业破产或者减员,导致一些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生源的学校或高收费学校生源不足,这些学校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危机发展的态势,适时作出缓缴学费、减免学费或者开拓新的生源的措施。

中小学制订发展战略还必须了解国内外的以及本地区的一些重要的教育政策。比如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英国等早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普遍重视高中教育,并不断克服高中教育中应试化倾向,发展综合高中;另外这些国家近些年来都在努力消除地域、阶层、校际、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如美国已经普及义务教育19年,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据美联邦教育部2002年统计,综合高中已占高中阶段学校总数的五分之四,淡化普高和职高界限。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日本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普及高中教育,

日本的高中教育改革目标是加强专业教育,并逐步创建综合高中。为了追求教育公平,平衡不同学校的师资,实行教师流转制:即规定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3―5年,最多10年,届时要调到同一区域或其它区域任教。我国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目前我国东部很多地区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有很多地区正在普及或准备普及高中教育。这样在那些未普及高中教育的地区,有些高中目前可能生源不足,但本地区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一旦下来,很可能生源旺盛,所以制订学校的发展战略时,关注本地区目前的以及未来的教育政策,可能不用考虑把本校改成一所初中学校或者其它类型的学校,而只须努力把学校发展好。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已经和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特殊政策,中小学要经常了解这些政策,知晓本地区落实的具体政策:是不是对薄弱学校有倾斜、优惠政策?是不是在局部地区实行教师流转政策?等等,进一步做好本校的发展战略规划。

人口状况也会影响到我国一些中小学的发展战略的制订。例如:

摘自《中国发展报告200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2006、2007、2008》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近几年来儿童出生率逐年降低,这样首先会波及到一些小学,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小学可能生源不足,进而会波及到一些初中和高中学校生源匮乏。同样,从中观环境分析,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会更直接更明显影响几年后一些中小学的生源状况。学校如果预见到若干年后生源不足,可提早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措施:1、抢先把学校搬迁到有利地段;2、采取任务转移战略。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的校舍、师资、设备等条件,把学校转成幼儿教育机构,因为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数量不足而且发展水平整体不高。或者转成职业教育机构,因为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可以转成其它类型的学校。3、采取特色战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便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等等。

二、学校微观教育市场分析及战略定位

中小学在制订战略规划时,对宏观和中观环境分析后,还需要对学校市场状况作广泛、深入的调查:学校面对多少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消费需求如何?多少人期望受普通教育?多少人期望受职业教育?多少人期望学习音乐?多少人期望学习美术?多少人希望学习其它特长?多少人期望住宿?他们期望的标准如何?谁是竞争对手?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我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劣势能否转成优势?等等。

学校对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教育市场分析以后,需要进行战略定位:从服务对象而言,即为哪些群体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中小学要选定适合自己的特定群体服务,因为一所学校不可能为所有的群体服务。如有的学校师资、设备、资金等各方面条件优越,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优势,可定位为优等生服务。而有的学校由于条件不太优越,尽管十分努力在生源竞争中也不占优势,可以定位为“差生”或’中等生”提供特色的优质服务,同样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如上海闸北八中,前几年在上海市区的生源大战中始终不占优势,学校遂把学校定位为“差生”服务,提出成功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三要素(积极的期望、提供成功机会、鼓励性评价),经历三阶段(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多年来,闸北八中把一群群打架斗殴的“野孩子”、“差孩子”培养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学校,学校也步入了良性循环。

三、制订学校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

学校战略定位以后,就要考虑战略目标。完整的战略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要说明学校未来在所属学校群体中的位置、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指标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水平等。总目标是概括的,但是它是针对学校环境、问题和前景需求的概括,它不是纯粹的理念表述,应该用清晰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说明学校未来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水平。分目标是对学校工作和运行的各个主要领域提出的发展性目标,它们是学校在战略规划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必要保证。分目标要与总目标紧密配合,在任务方面要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说明,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四、选定学校发展战略的类型和实施程序

一所学校在选定战略类型时,可以选择一种,也可以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战略类型组合。如北京十一学校,在国有公办转成国有民办的转制战略的同时,采取了特色战略,它的活动课程、分层教学、文艺教育等都是富有特色的战略。

对学校的发展战略实施的程序需要作大致的构想。例如北京十一学校在对学校实施转制、特色战略时,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八十年代末,参与北京市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使学校获得了很大的办学自;第二步,为把北京十一学校办成现代化学校作准备。比如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活动课程、分层教学、艺术教育的实施。同时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十一学校的影响。第三步,从国有公办校转成国有民办校。

参考文献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7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从以前全国有很多的文盲,到现在已经基本上普及了九年的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也要让每一个人都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所以九年义务教育让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随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求国家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高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高考,毕竟现在有很多学习很不好的孩子,基本上都考不上高中,而初中毕业的孩子年龄都非常小,心智也不成熟,非常容易被坏人误导,所以很多家长都非常希望国家可以尽快的普及高中教育。

在今年国家也是了有关教育的通知,要严格的控制“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到1:1”。其实从这我们大家可以得知国家在朝着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努力,虽然说职业高中比不上普通高中,但是在职业高中里面还是会有升学班,我们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一门吃饭的手艺,也可以选择去读升学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从而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除了这个好消息外,在今年,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还迎来了两个坏消息,这两个坏消息让我们的学生欲哭无泪,家长们听到这些消息都炸锅了,纷纷表示没法上学了。下面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教育厅给学生家长带来的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大学学费上涨

小张今年参加了高考,要知道今年的高考与往年都不一样,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参加了考试,小张也不例外。虽然说今年的情况很特殊,但是很多考生都经受住了考研,小张也是考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在高考结束后,小张认真分析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和自己的位次,终于在最后被河南的一所实力很强的高校录取了。

小张在选择院校的时候结合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科建设条件以及学校学费的标准,因为小张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就选择了学费不是很高的院校,但是当小张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却被告知学费上涨了一千块钱,这可把小张给急坏了,毕竟自己现在的学费还都是家里面四处去借的,如今在多交一千块钱,该怎办呢。

小张的父母听到学费上涨的消息表示难以接受,这上涨的1000块钱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本来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家庭入不敷出,根本就没有赚到什么钱,为什么要在现在上涨学费呢。

当然有省份对上涨学费的事情做出了解释,那就是本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所以需要通过上涨学费来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

其实不止河南省在今年上调了学费,还有辽宁省和江西省。

河南省:最新的本科学费标准为,文史类为4400元每年,理工类为5000元每年,艺术类为8000元每年。最新的学费标准整整比旧学费标准多了1000多块钱。

辽宁省:最新的学费标准为,理工农类为5200元每年,文史类为4800元每年,医学类为5800元每年。虽然说有的人认为最新的学费标准也不高,但是你和旧学费标准比起来,那就多了1000多块钱,这样的上涨幅度你觉得还不大吗?

江西省:江西省的本科大学生的平均学费上调了2.3%,上涨的幅度不算很大。

看到这里我们大家还要注意的是,上涨学费只针对新生实施,老生还是按照旧的收费标准,这也是引得很多新生表示不满,上涨学费的事情为什么只针对我们,这应该要一视同仁的。

第二个坏消息:公办高中不再招收复读生

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虽然说各大高校进行了扩招,但是在每年的高考中,还是会有很多的考生由于发挥失常而无缘大学。

一般来说摆在这些落榜的考生面前就有三条路:第一条就是回去复读,相信这条路也是很多落榜考生首选,毕竟复读一年后,自己就会更加有把握考取不错的成绩;

第二条路,选择就读一所公办的专科院校,因为自己的成绩没有办法考取一所好大学,只能选择学费昂贵的民办本科院校或者学费适宜的公办专科大学,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都会放弃学费昂贵的民办本科院校,选择公办的专科院校,并且通过在专科院校里面努力学习,进行专升本考试,接到一所好大学。

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中教育 适应性 适龄人口

一、问题提出

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己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校在此契机下,发展十分迅速。而2009年是10年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首次下降,在扩招的惯性下,一些高校遭遇了招生寒流,生源是高校发展的根本,面对如此境况,高校的生存可能会面临困境。

二、预测分析

(一)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预测

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中等教育的普及状况,也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发展基础之上的。2011年,河南省的高中毕业升学率首次突破70%,达到70.84%,然而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未来年份的高等教育是否会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中阶段的规模教育,尤其是毕业生规模进行预测分析,以了解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是否适应,进而知道适龄人口和高等教育的关系如何。

1. 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数预测

本文采用年龄移算法来得到高中阶段的适龄人口数。通常情况下,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年龄范围为15~17岁,以2012~2020年间就读高中,适龄人口按出生年份计算,应为1993~2005年出生人口,这样就可以分析出河南2020年前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由于0~17岁人口死亡率指标无法直接获得,且这个指标非常小,假设这期间不考虑死亡因素的影响,得到2012~2020年间高中阶段的适龄人口数。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数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4年高中阶段适龄人口达到顶峰,为392.18万人,之后几年,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数迅速下降,到2020年时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只有343.97万人,比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数最高年份减少了48.21万人,降低12.29%,年均降幅为1.62%。

2. 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预测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毛入学率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90%,其中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可以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状况。假设河南省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逐渐增加且能达到《规划纲要》 的目标,可以预测出河南省未来近十年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的变化。

而高中阶段的在校生数可以根据其适龄人口和毛入学率计算出来。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在校生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4年该指标达到顶峰,它是随着适龄人口数的波动而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适龄人口和高中阶段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到2020年,在校生数降至低谷,只有309.57万人。

为了预测河南省的高中毕业升学率以分析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是否与高等教育相适应,需要对河南省未来近十年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做出相应的预测,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育规模。为简化计算,假设高中阶段在校生各年级人数相同,招生人数和当年各年级人数相等。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招生规模大体保持7:3的比例,因此文中将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的70%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的招生人数。由于在高中阶段辍学等原因而未能毕业的情况很少,这里忽略不计。

经过计算得出的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2014年招生人数最多,为113.73万人,未来近十年河南省高中阶段的招生人数降幅较缓,2020年招生人数为103.19。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同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情况类似,2020年时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最少为72.23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数是根据其招生人数移算而来,2012年时,高中毕业生数有86.49万人,但在2013年时迅速降为80.70万人,一年时间就减少了5.79万人,之后几年,毕业生数波动幅度不大,到2020年毕业生数降为75.86万人。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预测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自 1999年开始扩招,为了能够把握未来将近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变化趋势,本文应用EViews分析软件,对河南省高等教育1999~2011年的招生人数进行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

用EViews得出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同时,已经给出了用于模型检验的相关数据,经过分析,可决系数、t、F统计量都达理想水平。按照河南省1999~2011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发展趋势进行外推,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将继续扩大。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为54.64万人,到2020年河南省的招生人数为83.89万人,约为2011年招生规模的1.65倍。而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稳中有降,反映出河南省的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趋于合理。

(三)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适应性分析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基本保持在55%到70%之间的水平。但根据之前内容分析得出,河南省2020年前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大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应的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也会随之波动,那么未来高中毕业生数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出现的差距会有多大,未来河南省高中阶段的教育能否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预测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的值,因为该指标能够反映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适应性状况。

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随着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数的波动而变动,除了2012年,其它年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数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基本保持在75到80万人之间;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因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递增态势。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提高和普通高中毕业生数的波动性下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迅速上升,2019年和2020年甚至出现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100%的矛盾现象。

三、启示及对策

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口素质也会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要面临招生扩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预测得出,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将会出现招生人数大于报考人数的现象,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意味着高中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大学读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质量相对落后、生源较差的高校将会面临招生困难的现象,甚至是生存危机。

面对以上问题,应充分考虑适龄人口因素,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应当根据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情况,适当控制招生的增长速度,削减招生计划,以保持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虽然河南省有充足的人力资本,但高等教育却还处于较落后水平,教育部门应围绕河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优质生源。

参考文献:

[1]米红,文心兰,周仲高.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03,(6):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