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点加减法

小数点加减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数点加减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1篇

话不多说,我们还是直接来看看这些容易出错的题吧!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8+2.16 (2)7.43-5 (3)0.008+1.2

原因分析:这三道题都错在同一个地方:将小数的加减运算和整数的加减运算相混淆。

计算整数加减时,从末位开始,数位之间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可以在位数少的小数后面补0,这样就不会对不齐数位了;如果是整数,可以在整数后点上小数点,再补0),再按照整数加减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可乐淘很嗦:其实说到要小数点对齐,大伙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一到做题时还是出错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列竖式计算加减法时,我们习惯于按照整数加减的法则去套,结果就是总从末位开始对齐。所以,在遇到小数加减计算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对齐的是小数点,这样有意识地多训练自己几次,就能改掉之前的老毛病了。

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3.06-0.18+0.32

解:原式=3.06-(0.18+0.32)

=3.06-0.5

=2.56

原因分析:错添括号。因为不理解算式的数量关系,错添括号改变了原来各数的运算符号,应该加的变成了减。

正解:原式=(3.06+0.32)-0.18

=3.38-0.18

=3.2

②9.8+0.2-9.8+0.2

解:原式=(9.8+0.2)-(9.8+0.2)

=10-10

=0

原因分析:还是错添括号。不管括号怎么加,运算顺序怎么变,各个数字原有的运算符号都不能改变。可以用“去括号”的方法检验括号是否添得正确。

正解:原式=(9.8-9.8)+(0.2+0.2)

=0+0.4

=0.4

③0.46+3.64+2.54

解:原式=(0.46+3.64)+2.54

=4+2.54

=6.54

原因分析:对凑整的小数不熟悉,没找好“配对”,0.46应该和2.54配对。如果0.46与3.64配对,其和也应该等于4.1,而不是4。

正解:原式=(0.46+2.54)+3.64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运算本质;生活经验

本学期非常有幸听了三年级叶老师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听后感触颇多,我们几位任教四年级的老师不约而同地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搬到我们四年级去上,因为四年级也刚好在学小数的加减法。以前在教学三年级的时候,对小数加减法也曾有过意义、性质等都还没学,怎么就学上加减运算了呢的疑惑,但也只是一时的念想,也没过多地去深究,只是觉得既然教材安排了,总有他的道理在,照着上总是没错。由于没进行纵向比较也没有关注教材在三四年级安排的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所以具体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也很有可能在两个不同的年级实施了相同的教学设计。对于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是很不到位的,因此以学定教根本无从谈起。

听了叶老师的课后,不由得让我重新审视起三年级的这一课小数加减法来。下面我就结合叶老师的课,就如何做到以学定教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片段一:

师:出示购物情境图

卷笔刀0.8元 普通铅笔0.6元 带橡皮的铅笔1.2元等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个卷笔刀和一支普通铅笔一共多少钱?

生2:一个卷笔刀和一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多少钱?

生3:一支带橡皮的铅笔比一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生独立列式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展开相关教学。

一 简单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应当基于生活情境和生活素材。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可见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

由于简单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很多教师可能认为可以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直接迁移过来,相信学生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也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大多数学生也可以初步掌握计算的方法。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小数的学习是初次接触,对它的认识也是非常初步的。系统的意义、性质、数位、计数单位等都是不清不楚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迁移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势必造成学生对简单小数加减法的一知半解,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模仿,算法的出处,算理的理解都是值得质疑的。此课的教学除了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之上之外,更应直视学生对小数相关知识的缺失的事实,从而把起点的重心倾向于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因此笔者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应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充分体验一位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笔者认为简单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应当基于生活情境和生活素材而展开相关教学,做好相关生活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沟通应用工作。而至于小数加减法真正算法的提炼和算理的理解那应该是四年级的小数加减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叶老师还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购物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学的价值。

片段二:

师:0.6+0.8=1.4(元)你能用竖式来把它表达出来吗?

生:独立完成。

师:反馈板书(板书0.6+0.8的规范竖式)。

小数加法要注意哪几点?

……

师:一支带橡皮的铅笔比一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

师指名板演,齐说计算过程。(十分位上的2减6不够,向个位借一作十,12减6等于6,写6,0减0等于0写0,小数点对齐。)

师:0能省略吗?为什么?怎样把相同数位对齐?

生:小数点对齐。

师: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片段三:

师:出示3-1.4 7.2+1.83

生:分组练习

师:指名板演,反馈纠错。(1.4-3=1.1的竖式等)

板演3-1.4规范正确竖式,强调对位,1应该对着3,3后面没有数字就是0添上0.

二 简单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应当基于运算本质和生活经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也是如此。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叶老师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看似水到渠成,但叶老师似乎没有关注到学生对小数部分的数位、计数单位都还没学这一学情,很自然的强调了相同数位对齐,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一作十等等知识点,显然这是有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那么在没有数位计数单位支撑下的对位和退位与进位问题该如何展开教学呢?笔者认为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基于运算本质和生活经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实质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之所以要对齐是因为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所以我们不妨回到运算的本质上来,将对位诠释成把单位相同的数字放在一起直接相加减。因此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不妨借助生活经验,和加减运算的本质进行教学。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学生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字表示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字表示分。我们在对位的时候可以说成表示元角分的数字分别相应对齐。用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来诠释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所以关于退位和进位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元角分来说,当表示角的数字不够减的时候可以向表示元的数字借一作十,当表示角的数字满十时可以向表示元的数字进一,相应的算理借助元角分自然也讲的一清二楚了。同理,片段三中当3-1.4的3小数部分没有数字时老师只是简单的说没有就是0,学生在没有学小数的性质的情况下我们又可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仍旧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清楚的知道3元就是3.00元。我们可以把试题计算让学生置身到购物情境中,从而借助元角分说清楚算理,理解3就等于3.00。

相信,这样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以学定教的学习活动中,定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抽象体现。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3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复习”。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加强学生在小数计算方面的能力 。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难点:

迅速准确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并会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归纳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生:小数加减法。

师:可以说具体点吗?

生:小数加减法口算、笔算、脱式计算以及简便运算。

师: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生:小数点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生:只有相同数位对齐,做题才不会出错。

师:我们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注意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复习,根据同学的表现分别评选出口算、笔算能手和解决问题能手。(贴出来)准备好了吗?

生:(齐答)准备好了!

小数加减法练习

生1:在计算时,我把被减数的小数部分都添上0,然后再按照退位减法计算。

生2:数位没对齐,你把十分位的8和百分位的2相加所以错了。

师:老师可真粗心呀!你们可不要和我犯同样的错误。

师:恭喜同学们通过第一场比赛。在第一场比赛里,同学们很细心,有5名同学获得了胜利并被评为计算能手。其他同学可要奋起直追呀!

第二场比赛:填空和判断。

(三)填空

1. 把3.1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

2. 把0.07扩大到它的( )倍是70。

3. 5元6角2分+3元零9分=( )元

4. 15分=( )时

5. 1吨30千克+980千克=( )吨

(四)判断

1.在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 )

(教师巡视,点名回答,不懂的地方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师:同学们没有放弃,又有3名同学在第二场胜出了。让我们一起进入紧张刺激的第三场比赛:应用题。

(五)应用题

师:同学们,去过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

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张小票。(书上106页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面包1.75元,矿泉水0.95元,火腿肠2.05元。

生2:我还知道了花生油39.5元,陈醋2.70元,洗发水20.50元,拖鞋6.30元。

生3:我知道第一张小票给了售货员阿姨现金5.00元。

生4:我知道第二张小票给了售货员阿姨现金100.00元。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现金多少?找回多少钱?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研究,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1:我们组研究的是第一张小票,我们把面包、矿泉水和火腿肠的钱数加起来,得出应收的钱数。

生2:用5元减去4.75等于0.25元就是剩的钱。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秘密吗?

生:我们用了简便算法,先把一瓶矿泉水的价钱和一根火腿肠的价钱加起来是3.00元,再加一个面包的价钱1.75元就算出来了。(生到平台展示。)

生3:运用加法结合律简便,算得快。

生4:我们组也是研究的第一张小票。我们和他们的做法不一样,我们用应收的钱数减去矿泉水、火腿肠的钱数,看一看是不是面包的钱数,算式是:

生5: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二张小票。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把花生油39.5元,陈醋2.70元,洗发水20.50元,拖鞋6.30元,都加在一起就是应收的钱数,再用100元减去上面的得数就是剩余的钱。

生6: 我们组是先用100元减去一桶花生油的价钱和一瓶洗发水的价钱以后,再用40元钱减去一瓶陈醋和一双拖鞋的价钱,就是售货员阿姨找回的钱。

…………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

师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太棒了,你们不仅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聪明!(伸出大拇指表扬),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二、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1:我学会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如小航,小航同学的发言很完整,声音洪亮,我要向她学习。

生2:我认识了购物小票,知道了购物小票上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注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节课中,我的发言不积极,害怕我的发言不正确,但是今后我会努力的。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4篇

米山国藏(日本数学家)

学生将知识忘却了以后剩下的东西,这其中核心的成分是数学思维.数学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要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追寻智慧,张扬个性”是我们教学的主题.追寻智慧的课堂,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去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1.巧设原型,启迪智慧,激发思维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每一个数学概念、原理和规定,更要瞻前顾后,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提问中也要注重抓住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连接点,通过以旧知为原型,并且将原型分化,构建一个认知策略,让学生主动去学.

”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应该说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就选了本节课作为我们的传承课,进行了两轮的磨课.

第一次:

1.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整理,并引入课题.

1.2解决问题

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师:你们会列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

师:怎样计算呢?你们自己会算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

一生展示:

师:同意他的算法吗?你们也是这样算的吗?对于这个算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数位,所以要对齐小数点.教师表示赞同.

教师边讲解边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师小结:关于小数加法,你们会算了吗?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数位要对齐……

反思:

第一轮的试讲,表面上看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算法等等,但是细看起来还是非常保守的,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只不过由原来教师的讲解转嫁在了学生身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能力基本还是保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对于课堂上压抑的气氛,也就不难理解了.尤其是对于小数加法的算理,让人感觉模糊不清,事实上,课下询问学生,也证实了这一点.

通过教研,我们一致认为整节课的落脚点应放在以学生为主体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来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

第二次:

1.2创设情境,引起回忆

1、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在克隆技术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2003年克隆牛的后代健健和壮壮也顺利出生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出生时的情况,好吗?

2、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们能发现什么信息?

生:健健出生时,胸围是0.77米,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3厘米.

师:对此,你有什么想说吗?

生1:0.77米,是多么长啊?

生2:伸开两手臂比划,大概就这么长吧?

生3立刻反对:不对,0.77米=77厘米,不到1米,不能伸开两个手臂.

师:你怎么知道0.77米是77厘米呢?

生2:我们第四单元学过,0.77米就是77厘米.

生2:3厘米就是0.03米,大约这么长.(生2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92-01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数学考量的内容更多的是运算,因而更具有思维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整体的教学质量。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问题,理解知识。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

一、课堂提问应兼具启发性与针对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只有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模式特征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课堂提问主张由易到y、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那提问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若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创。因此,兼具启发性与针对性的有效提问才是教学的目标。

比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先写出一道整数加减的练习“533+36=”,然后将其变形为“5.33+3.6=”和“53.3+0.36=”。此时,教师提问:“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区别在哪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得出的结果有什么区别?大家试着在草稿本上计算一下,做完后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采用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并计算,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接受新知学习。

二、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

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相吻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中,而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的问题则无法做到这点。

比如,在练习中,学生常常会有疑惑:①公因数和互素数怎样计算?②异分母分数加减如何计算?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应用?以上三个问题均为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但由于问题过于抽象,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愿意深入思考,往往坐等教师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改为①自然数、素数、偶数、因数之间有哪些关联?它们的关系用集合圈应如何表示?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可直接加减而异分母分数不能,异分母分数如何才能进行加减?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相匹配,学生的主动性将得到激发,学生处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中,避免无效提问或低效提问造成的尴尬局面。

三、课堂提问应在知识关键处提出

课堂的提问应在课堂新旧知识学习的连接处提出。旧知与新知存在紧密的联系,充分掌握旧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知,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进行提问,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将其与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对比,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关系?怎样将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如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旧引新,为学生厘清逻辑思路,激发其求知欲望。

又比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提问:“整数乘整数以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整数相乘,不需添加小数点;小数乘整数,结果需要标小数点”。通过在计算教学中进行对比提问,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整数、小数之间的计算法则,进而深入发展自身认知结构。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6篇

小学数学学科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的内容。数与代数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而且其他几块内容也会涉及到计算。因此,学好数与代数部分犹如打地基,计算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是这样那样出错。

小数乘法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整合了三、四年级所学的"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相关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延伸。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当中,学生经常出错。从学生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入手,我对小数乘法的复习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1.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

1.1 基础性错误。

(1)列竖式数字抄错。比如3.18×2.6@道算式,个别学生在摆竖式时,会抄成3.18×2.9,又或者3.8×2.6。

(2)横式得数抄错或漏写。竖式辛辛苦苦算对了,可是在抄到横式等于号后面得数就抄错或者漏抄了。

1.2 计算过程出错。

(1)忘记进位。低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可是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出错。

(2)小数点位置不对,有小部分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小数点的位数是如何点的,不是向左移就是向右移。对此应当巩固学生对于小数点的概念: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乘积位置就有几位小数。位数不够的用"0"补上。还有的学生,甚至忘了点小数点。

1.3 "0"的问题。这类错误主要体现在"乘数中间有零"和"乘数末尾有零"两种情况。比如2.5×101,乘数101十位上数字是零,有些孩子就犯难了;60×0.52,乘数40末尾有零,错误率也挺高。

1.4 将小数乘法的竖式和小数加法的竖式相混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中,要求小数点对齐,然后再一一相加或相减;但是在小数乘法的竖式中,要求将小数的末位对齐。部分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其思维定势,将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计算,那么得到的结果肯定是有问题的。

2.错误原因分析

2.1 情绪色彩。计算本来就是与数字打交道,这是一件非常严谨和细心的事情,而在学生的眼里显得十分的枯燥无味,带着一丝情绪去计算,故在就算过程中不乏出现错误的可能。

2.2 注意力不集中。小孩子为什么会犯那么多的低级错误,诸如摆竖式数字抄错、得数抄错等。究其原因在于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孩子在做题时,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这道题目上,而是想着另外一道题或其它的事情,那么结果就产生了实际的计算结果与书写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人们才会不慌不忙,才会不粗心大意。

2.3 计算方法上的错误。列竖式的时候没有对准数位,小数乘法的竖式格式不对。小数乘法在列竖式的时候需要注意:末位对齐,小数点不占数位。

小数乘法列竖式,遇到末尾有0的小数时,一般是把0前面的数和另一个乘数的末位对齐。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一样,计算完毕时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最后再看乘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最右边开始数出几位,然后点上小数点。

2.4 不良的书写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进退位符号。这符号就是一个记号,有了记号学生就不会容易忘记。就会减少忘记进位、进位出错的情况。在平时竖式计算过程中,一定让孩子把该记该写得写在旁边,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策略探究

3.1 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看到一道计算题时,不要忙于计算,首先要观察这到题目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运算符号有哪些,能否用简便方法,然后再计算。同时培养认真验算的习惯。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在验算时一定要把数字写规范,尤其在列竖式时要整齐,避免自己都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7篇

一、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案例一“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操作部分.(一年级下册第46页)

1.你想怎样计算45+30呢?你能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3.汇报方法.

(1)摆小棒算: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再加5根是75根.师追问: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也就是先算多少加多少?(40+30=70)

(2)拨计数器算:先拨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合起来是75.师追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根据拨珠过程,思考先算的是什么?(40+30=70)

(3)直接口算:40+30=7070+5=75

4.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先算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对算理的意义建构,进而理解算法.

二、创设计算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

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素材,应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现实生活情境与所求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必要性,逐步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小数除法的计算”(五年级上册第72页)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的除法.

课本创设了买水果的教学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算“每千克苹果多少元”时把9.6元换算成96角来计算,得到每千克苹果32角即3.2元,也有学生用9.6除以3用竖式计算的,我请这位学生(称为生1)把自己写的竖式板演在黑板上.

师:这位同学用竖式计算的这个方法还有其他同意吗?

小部分学生举手表示赞同.

师:那大家看到生1写的竖式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2:你这个竖式商的小数点是怎么点出来的呢?

生1: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生3:为什么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呢?

生1:反正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大多数学生:那也要说出个道理来呀.

……

可以看到,学生在“茫然―沉思―尝试解释―恍然大悟”的过程中,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得以锤炼,算理得以澄清.可以断言,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是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的,同样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

三、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解释算理和算法

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可以合理地调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理解算理和算法.

案例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是“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这实际上是对计算的方法高度浓缩和提炼,是一种通用的范例式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以“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课前的“脑筋急转弯”游戏让学生感悟“只有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创设情境:从家到丹阳有几种方案?需要多少小时?

小数点加减法范文第8篇

一、要重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学生计算一道题,常常要综合运用几方面的计算知识。比如计算76.5×0.62,就涉及到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乘法口诀、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不进位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多位数加法、运用小数的性质去掉得数末尾的零等计算基础知识,其中某一项计算的错误,就会影响整道题的正确计算,更谈不上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形成能力。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抓住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1)要重视各种基本的口算训练,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乘法口诀等;(2)要重视除法试商,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等基础训练;(3)掌握1和0的运算特性;(4)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的单项计算……这样为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打下了基础。

复习时不要着眼于学生会不会做题,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应(1)要着力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算理,指导正确计算。比如,一个数乘以小于1的小数(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这样求得的数为什么比这个数小的道理。(2)要重点指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规律。例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后,让学生知道:整数加、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时,要注意当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生懂理会法,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要重视比较,沟通联系

总复习是为了使学生重温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讲授。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师生一起把分散在一至五年级逐步学习的四则运算整理成表格(如课本102页的表),就可看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整数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根据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或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减法和除法分别是加法和乘法的逆运算。

分析比较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内容,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三、要重视培养计算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反映在运用运算定律、性质以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上。要举出实例授之以法,告诉学生拿到一道题目要观察题中各数有什么特点?数与数之间、运算与运算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运算定律、性质和运算技巧进行简便运算?(比如能不能凑整?能不能写成整百数与几的和或差……)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这是计算能力的突出表现),练习中要避免出现机械指令性的“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而强调凡能简算的就要简算或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有时不妨在计算过程中间孕伏简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后自觉地进行简算。如:2(3/25)-0.83-1/2÷2(16/17),学生算到2(3/25)-0.83-17/100时,要求学生观察题中数据,从而发现0.83与17/100可以凑成1,很快算得结果为1(3/25),以此来培养学生在任何一步计算中都时时有“能否简便些”的意识,提高计算能力。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全部计算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中在计算的某一步如何合理地确定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算,直接反映计算能力。这个关键问题学生往往不易把握。复习时,要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规律: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题中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化成小数来算比较简便,题中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则把小数化成分数;在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中,一般把小数化为分数来算较简便,但当小数与分数的分母可以“约分”时,直接“约分”比较简便。要选择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在计算每一步时都要瞻前顾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化”的意向,如计算5(2/5)×[(1.6+1/9)÷0.84-1(7/18)],可问学生:

(1)小括号内应怎样算合理?让学生看出1/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应把1.6化成分数来算;

(2)算式中((1(3/5)+1/9)÷0.84=)1(32/45)÷0.84这一步怎样算合理?让学生看出分数1(32/4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时分数除以小数,一般把小数化成分数较为简便。

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细心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运算符号,观察数的特点及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考虑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能不能简便运算?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估计题目的结果在一个怎样的范围内?

2.认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3.认真检查和验算。抄题后要检查有无错误,计算后通过估算和验算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五、加强反馈,注意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