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陋室铭课件

陋室铭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陋室铭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1篇

一、讲课的声音富于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变化音量。课堂上讲重要问题时,我不同于其他的教师用极大的声音,而是用极小极轻的音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速变化。语速的变化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陋室铭》这篇课文,可用12秒读完,也可用92秒读完,前后相差很多,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另外,有时上课,我故意用最快的速度向学生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讲课时穿插精彩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我们可以从唐代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的故事讲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懂得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原因,在有文章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揭示出文章的中心,这种能够激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幻灯片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例如《苏州园林》的教学,单靠课堂讲解容易陷入枯燥,学生也会感到无聊。因此,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分门别类,制作成课件,在上课时边讲解边演示,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并不是一定要把课文制作成课件,有时直接利用VCD播放碟片,只要引导好,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

四、多让学生发言,制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应用问题中的求异思维,多多肯定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灵性课堂;课堂演讲;课堂书法

本文我将从演讲、书法、音乐、对联、绘画和旅游方面论述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教师长期把语文教学囿于教材中的课文,课文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性不够。学生既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语文能力,既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又谈不上能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少许的灵气。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而随着新课改引向深入,没有灵性的课堂是得不到学生们认可的,是不能完满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是不能满足当下教育教学需要的。我们要能够打破、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嗲笮隆⑶蟊洹3踔杏镂目翁媒萄вκ强放的,应具有包容性,学生应是在交流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所以,我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力求灵性课堂在农村实现,使语文课流淌着个性化的音符,充满着审美的愉悦。下面我将结合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经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使农村语文课堂充满灵性方法。

一、用课堂演讲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堂演讲’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或支持下,让学生在讲台上用演讲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培养他们认真听课习惯的教学方法。”[1]课堂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能增强学生的口才,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将大家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是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我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七三班一位女同学本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课堂上的演讲,让她拾起久违的自信,慢慢可以在班上回答问题,并逐步敢于提出自己疑问,有时,对某些问题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后,她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这种转变不仅使她个人变得有朝气,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不断活跃了起来,课堂也有了灵气。在演讲的实践中还涉及演讲的礼仪等其他知识,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这些都将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以课堂书法来增强学生汉字感性

好的书法可以给人多方面的美感,有的雄浑险奇,表现出阳刚之美;有的清丽典雅,更富阴柔之美;有的刚柔兼济,遒秀结合,气韵生动,风格独特,它们共同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审美体系,这便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具灵性,这是一种客观的概括。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不仅字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这都得益于书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书法这一良好的载体,若再引入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书法中就会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2]这是在强调写字需要性情舒畅,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我们课堂之所以有精神涣散,出现做小动作的现象,大部分是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之气不畅。将书法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学习个体。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将经典语段、经典诗词、古今名句以及生字词作为书写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书写能力,又可强化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避免让学生抄生字词,做简单的手部机械运动。除此之外,用书法可以排遣人心中的郁结,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很多大学里学生在发泄室矫正自己,而我的学生以毛笔为拳击手套,以纸张为沙袋,书写一幅作品的过程即是他们发泄的过程,又是他们记忆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艺术审美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用浓墨、涩笔,运出万岁枯藤之貌,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诉诸笔端。而应用好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好书写内容;②选择自己情感状态;③看清内容的情感;④选择可操作的时间。这样将使学生不仅爱上学习,还有成为书法家的潜质。

三、借助课堂音乐来突显学生灵性

在音乐中可以勾起学生多年前的回忆,更可以回想自己的童真往事,在音乐中能够将心灵变得纯净。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这时配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音乐把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把作者在小石潭边既乐又忧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对联来增加语文兴趣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汉语言文字。亲近文字的方法,莫过于文字游戏。“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培养对本民族文字感情的游戏,如英国就有填字谜的游戏。中国的文字游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灯谜,一种便是对联,但灯谜历来是纯粹的游戏,而对联,因其还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到今天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游戏样式。且我国崇拜文字、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似乎把对联视作文字游戏是将其贬低了、降格了。其实,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提高学生对汉文字兴趣的重要手段。”[3]

如今,对联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了,今天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样的对联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就是当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其实,在古代,进行对对字的训练,正是一种符合汉语言规律的作文训练方式。对联的规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那种一问一答,随意取材,信手拈来的自由度,与具有严格声律规定、格式规定的约束性相结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张志公说:“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4]

由此可以看到,对联练习的同时,其实也是语法练习、修辞练习、逻辑联系,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足见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以对联的方式来总结串联文意,例如,在名著教学中,我就将章回小说的分目标回作为练习概括文意的一个途径。对联也是中考专题――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所以,利用对联的形式,可以很好地为中考服务。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对联的运用,或以对联导入,或以对联来过渡,或以对联来总结;还渗透以对联竞赛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们的智慧,对对联的刹那闪现,学生有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就有了生气。

五、取课堂绘画再现文本意境

绘画可以再现文本的意境。在我讲授苏轼《水调歌头》时,课文中只有一副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插图,我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文内容,然后再给学生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剩下的词句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画出词句展现的画面。每个学生热情高涨,都动笔进行创意的画,分别画出了“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等八幅图景。最后我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画的画投影出来,共同分享学生所画成果。通过创意的绘画,学生加深了对词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为例,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p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六、让旅游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亲近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花开春暖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旅游是我们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名山大川的博大,亦可感知一泓清泉的静谧,更能将文章中的诗意情状、传奇故事在现实找到印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有着独到的妙处。《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篇,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曾设想,如果将课堂设在我们巢湖和县陋室那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刘禹锡为何被贬,陋室为何逐渐变小,又为何写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就刻碑。再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提及花的香味、泥土的气息,很多学生不明白,我在柳絮横飞的季节,把他们带到田间地头,就会有深切的感触。当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只能偶尔运用,因为它受时间、地点、天气、季节的约束。所以,可以偶尔为之。

所以,要把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灵性,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这样,教书才能常教常新,语文课堂才能作为一门艺术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吸引后来者驻足。

参考文献:

[1]邓 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甘 桁.奇联妙对[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设计 创新途径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我们日常交流、写作、思考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语文一直被视为初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教学方法,创新缓慢的教学理念,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单调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提高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占据主导的缘故,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因此,新时期,我们非常有必要用高效课堂的理念重新审视初中语文的课堂设计思路,力求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设计的创新途径的分析

(一)创新课堂角色模式,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主体相长”的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师生定位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放开教师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尽情的发挥。也只有学生得到尽情发挥,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效沟通,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很难想象没有沟通的课堂如何能形成教学的互动,当然更不会形成有效的“主体相长”。角色转变也可以体现在课堂的提问上,比如,把原来“教师提问学生”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每次学生提问之前肯定会做足充足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什么形式,枯燥呆板,也正因为如此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效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也只有在丰富多样的课堂之中,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掘。其实,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以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例,学习《陋室铭》或《沁园春・雪》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摘录的书法比赛;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由教师组织进行鲁迅先生作品展、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作品及历史的知识竞赛;学习《变色龙》、《范进中举》、《孔乙己》等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的制作,学生分角色饰演,通过现场的演出,仔细揣摩作者对每个人物刻画的目的,进而深刻地认识文章的表意与寓意。这些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高效课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人为本的课件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形成高效的课件,那么对于教师来讲,怎么算高效的课件?是领导表扬过的?未必!课件所针对的对象是学生,优秀的课件设计,应该是单位时间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益达到最大化,包括学习的知识、兴趣的养成、学习习惯与能力、个人修养等等方面。因此,课件设计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具体到课堂课件的设计,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果一堂课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达到同一种教学效果,那就让学生来选择吧,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他们意愿的那一种。这种方式的教案设计,就好比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本书,书的内容是一样的,当然包什么颜色的书皮都不影响这本书行使传播知识的功能,但是大家都喜欢的颜色和款式必然会心情愉悦。其实,这样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年龄与学生差距比较大,大部分教师不清楚学生真正的审美观,因此由学生民主地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二、结语

效率与效益是课堂的两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因此,高效课堂是一种境界,是建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之上的。也正因此,高效课堂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一线反复地摸索,并且要不断地修正提高,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4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的主要途径。重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理所当然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诸如教学计划不全面、教学环境差、教学目标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显得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十分具有必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注重课堂导入,开展有效性教学。立足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利用正确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思维和性格上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约束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融入学习状态中,这也是课堂最初几分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开展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则很难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同时整个教学课堂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借助良好的课堂导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重视课堂导入,切实发挥课堂导入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社戏》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导入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趣事来勾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堂语文课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迅哥儿”和童年玩伴一起看社戏的场景,亦或是他们看完社戏去偷罗汉豆的场景,渲染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实现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软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交流和探讨。由于大部分学生事先都不会知道课文的内容,也就不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原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最快的掌握住知识点,学好这篇文章,这对有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调课堂重点,进行有效性教学。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内容,把教科书看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即学生必须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是基本概念及其规律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指的是学生很难完全了解的知识内容,亦或是很难掌握的技巧。教学的难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来定,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也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强调课堂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作《陋室铭》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重点句子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性教学。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愈发重视能够为学生创建出更多的学习平台。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仅仅将目光放在了简单的知识传递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性的教学活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体现出地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进行上课之前的预习,并布置任务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来,大胆的说出对文章内容的困惑,与全班同学共同进行思考、交流、对话,得出正确的答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正式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并回答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老师”也不能回答出的问题,则可以让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导作用,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促进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大胆提问或是回答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文章翻译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强大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文学审美水平,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媒体技术;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7-01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吸收其中的精华,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一、视频范读,激发兴趣

要学好文言文,先要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熟读成诵。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这是多媒体运用的一大妙处。

例如:教读北朝民歌《木兰诗》,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听读时又抓住了“可汗”(kehan)、辔头(peitou)、旧时裳(chang)等重点字的读音,同时也明白了五字诗句的停顿方式,或“2-3”式,或“2-1-2”式,或“2-2-1”式。又例如,教《陌上桑》一课,我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了一组画面:太阳照在秦家楼,罗敷采桑美貌,行人注目,使官谢罗敷,罗敷夸夫婿。通过一系列的画面来展现故事情节和故事细节。学生边看图边议论: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谁?她在干什么?她长得美不美?那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使官在干什么?罗敷反应如何?为什么她要夸她的夫婿?在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他们自己看书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第一次阅读,学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而阅读所收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通过学生自主的第一次阅读,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下一环节的学习。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去领悟其中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对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物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这时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片断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如孙权问计吕蒙、与吴为敌的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荐鲁肃、吕蒙白衣渡江等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背诵也通常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深奥,因为古文的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目,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实在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魏学漪的名篇《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学习《木兰诗》,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或课前欣赏动画片《花木兰》。学习《桃花源记》,可以给学生生动描绘一番“世外桃源”的美景。学习《三峡》,可以让学生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图片等等。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这都是营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用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教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迁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之处,来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知识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前预习; 有效提问; 情境教学; 资源配置

高效课堂是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指在一节课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实践摸索,结合以前的教学,我觉得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新课标》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预习是一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可忽视环节,它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需要条理性的规范,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持之以恒。

二、注重有效提问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现并弥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遗漏。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语文课教学的质量,在实践中发现深入研究并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科学灵活的设疑、提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自始至终在师生间和谐的互动与交流中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求解、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首先,做到提问难易“适度”,让学生有的放矢。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随意性比较大,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语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这里的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很容易就解决了,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做到提问“适量”,繁简有度。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代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

最后,做到提问“有法”,面向全体。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优差兼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生吃得好,又让差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试想这样长此以往,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定是个极大的推进。

三、创设情境教学

所谓创设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图画,生活启情。 优美的图画,情境的再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对于图文并茂的课文,可以利用展示图画来创设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提高认识能力。

(二)借助范读,语言燃情。 教材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朗读、语言描述等来创设教学氛围,把课文描绘的情景变成“我情我景”,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地,触景生情,具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三)通过音乐,意境引情。 音乐,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我在教学别注重导语的设计,导语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利用表演,想象悟情。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越投入,就越能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的意义。

四、优化资源配置

陋室铭课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70-0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指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相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学科学习内容向纵深层次的发展,甚至是跨越本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更好的培养。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各个领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只有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1.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现代社会对阅读、写作、识字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单就阅读而言,要求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能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信息;教会学生整理信息;针对疑点,筛选信息;引导学生运用信息;互相交流扩大信息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写的是人类登月的故事,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朱长超一同见证人类登月的伟大壮举和惊心动魄的登月里程表。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登月的现场,使他们领悟到了科学家和宇航员的伟大,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1.4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1.5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给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信息化对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和促动。我国的教育模式受传统的影响极深,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举步维艰,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优化整合是一条最佳途径。

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语文学科教育相较,语文学科是主导,信息技术是必要的补充:在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教师由传授向指导转化,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由大间教室向空间拓展。

3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3.1 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荷塘月色》,唐诗、宋词,《从北草原到三味书屋》、《背影》、《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2 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3.3 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智取生辰纲、林黛

玉进贾府等。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3.4 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4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应注意的事项

4.1 对传统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法的长处,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相比,虽然手法不如现代手法那么吸引人,但是,它也自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学生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等等。

4.2 防止图新鲜,凑热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刚接触时,很新鲜几乎没有人不愿意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

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4.3 应有所选择,采取拿来主义。现代社会是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会大量涌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进取,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宝库。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