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色龙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有效话题 学生对话 教学目标 文本感悟 生活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用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出学生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能够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对话”的理念,表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让阅读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出全新的境界,因此,话题设置得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设计有效话题,促进学生对话呢?

一、设计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话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堂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话题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教学话题时,首先要考虑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为达到启发学生加深对“充分认识沙皇专制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质,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并在“①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②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③从奥楚蔑洛夫对老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④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交流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请你谈谈变色龙是变还是不变,旨在通过该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变”深入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善变”方说:“这篇小说标题为《变色龙》,作者是以变色龙颜色多变的特征,来讽喻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善变的性格的。”

“不变”方说:“奥楚蔑洛夫,尽管他反复无常,但他作为沙皇走狗的本性没变一样。”

“善变”方说:“奥楚蔑洛夫时而说要弄死狗,罚狗的主人,时而又夸狗,说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他的性格不是善变又是什么呢?”

“不变。”“不变”方反驳,“请问,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媚上欺下的性格变了没有?”

“善变”方寸土不让:“小说中四次写了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军大衣,穿了脱,脱了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这个沙皇奴才的善变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不变”方一学生走向黑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说:“善变的每一处刻画,都是圆上的一个点,都是以奴才性格特征为圆心而画出的,善变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不变服务的,所以说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应该是不变的。”

最后,我归纳说:“大家说的都对,说奥楚蔑洛夫性格特征是‘善变’是对的,他不仅变得快,而且变得蠢;说奥楚蔑洛夫性格‘不变’也是对的,因为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没变,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刚才画的圆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变色龙的变与不变”这一话题的讨论,跃动着学生鲜明的多维性、生成性,散发着学生个体在现场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主观的学习心理和文本信号形成一种高质的契合,使得学生不断进入文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通过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引领学生从与教师、文本的直接对话中,入情、明意、晓理,使感悟成为滋养学生个性的源泉。

例如,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说说我所知道的云南”、“说说云南的歌会”、“说说我所感受到的云南歌会的趣味性”。这三个话题构成了教学的主板块,由课外到课内,由浅入深,促进了学生对话,涉及了文章的知情意,更为学生感悟文本铺了路。

为帮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感悟,我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话题,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我设置了“谈谈邓稼先的‘奇’”这一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为理解课文的行文之妙,我还设置了“说说《邓稼先》的‘奇’”这一话题,让学生感受课文构思及语言之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对话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深入到教材中与文本对话,只有立足于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价值,才能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教学话题,才能促进学生对话,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设计有助于学生与生活链接的话题

克伯屈说:“任何内容只有在转化为一个人实际的行为方式时才算是学到了。”(《教学方法原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将学生所学习的文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起来,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深、更准确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正确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使设置的话题与社会生活接轨,与学生生活接壤,促使学生积极地与生活对话,最终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为认识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感受封建社会的冷酷,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如果你也是咸亨酒店的一个酒客,你愿意和孔乙己交朋友吗?你会怎样对待他?为什么?又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证来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再如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请搜索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为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审美认知,我设置了这样的敏感话题:早恋是中学生很敏感的话题。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的?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电器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直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渲染气氛,拨动爱的心弦

语文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感情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一课,其美的因素是人物形象的美,如果挖掘出这些美的因素,就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因此,在讲授这一课时,边放课文录音,边展示画面,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人物形象的美,然后听录音,理解关键词语,深刻揭示无名战士高尚的精神世界,颂扬他忘我的闪光思想,接着抓住扣人心弦的场面,渲染升华,努力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二、运用投影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作品角色,

初中语文教材选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何让学生进入作品角色,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

例如,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课,运用投影片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词和诗一样,精练的语言都能反映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的词,如果靠老师讲解,学生只能有粗浅地领会,所以在教学中范读后要打出“白雪”图,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去理解分析,进行观察、描绘、联想、体会,如理解“望长城内外”中的“望”的内容及含义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加之教育点评,学生能很快想象出秦晋高原被冰封雪裹的动人景色,通过细致领略词中的茫茫雪景、巍巍高原等景色,进而想象出作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博怀,这正是“江山如此多娇”的前奏曲;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打出“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的壮丽画面图片,尽量让学生由画面去想象,和作者一样由衷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由于教学中把抽象的语言转变成了形象、可感知的景物图画,学生能多感齐发,体会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深刻含义,达到了以静制动、以动带静、和作者感情共鸣的教学效果。

三、音像渲染,揭示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隽永深刻,而这深刻的主题思想又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因此,让学生深刻领会主人公的典型性格特征是学生理解作品主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主人公的真正面目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先分组指派角色,分别充当奥楚蔑洛夫、赫留金、独眼鬼、叶而德林和普洛诃夫,接着播放这篇小说的朗读录音,同时投影四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眼观“变色龙”形象,耳听“变色龙”的声音,使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边体验人物的语言、语态、语势、神态、动作以及动作表达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再到课堂仿演出来。这样,采用音像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感知人物形象,再让学生亲身实践去领悟这一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在欣赏和实践中领会“变色龙”这一文学形象的社会含义,悟出作品的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思维训练,突破重点、难点

在遇到教学远离学生生活、难度较大的内容时,可以想方设法设计投影片,甚至可以从电影、电视中截取一些录音、录像,努力突破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大熊猫》一课,课文中有对大熊猫样子描写的语言,这对大多数没见过大熊猫的学生来说,很难把形象和文字联系起来。于是,我就留心观看电视中的《动物世界》这个栏目。从中录了一段有关大熊猫的镜头。教学开始时,学生看着录像里大熊猫可爱的样子,听着播音员生动、诙谐的解说词,一个个高兴极了,看完录像,在学熊猫样子这一段落时,有的同学说:“大熊猫长得好可爱,头是白的,可眼睛和耳朵是黑的,真有趣!”有的同学说:“大熊猫胖乎乎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真好玩。”由于观看了录像,学生对大熊猫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有序地说出大熊猫的样子和生活习惯。就这样,运用录像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上述的几种作用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组词、造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傅道春,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汪金秀(1978.9-)女,重庆市荣昌县人,现职称:中学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兴趣;效率

一、新课标环境下的语文课堂特征

1.语文教学革新的继承性和开创性统一。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蓄积了广博厚重的实践财富和理论财富。我们汲取精华,探讨其中“历久弥新”的因素对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育大有裨益。就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正确的继承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我们只有把两千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继承下来。摒弃那些保守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程式,才能在新时期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2.课堂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统一。鲜活而丰富的语文课堂内容为教师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准备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3. 课堂环节设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统一。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对选修课教学的实施建议“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针对不同课型、不同课题、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课堂环节,然后灵活驾驭,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现阶段主要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把语文教学构建成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目的激趣。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2.设疑激趣。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3.情感激趣。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备课决定教学效果。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既然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保证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高震东校长说:“很多人为兴趣而读书,岂有此理!读书有什么兴趣?”他那是为了强调责任感才这么说。读书当然要兴趣!没有兴趣学生会投入地读书吗?培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我觉得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同时,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应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应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阅读过程中要采取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欣赏和评价。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从表达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要求等角度去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在阅读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阅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三、语文阅读要注重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体验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自我思考,探索事物。亲自去发现事物的结论和规律。整个过程中,学生都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寻问题。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加入自己的体验。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习惯,做到课内外结合。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正确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新的语文课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课堂上,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还是能力和方法培养的过程,激活思维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深入文体,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新课标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阅读课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伙伴、朋友,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讨论,课堂里师生多次由衷发笑,气氛和谐,使学生始终如沐春风,很快成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一种主动思考的状态,提升了学习效率。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

四、教师要善于设计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案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文体,在散文教学中创设品味感悟的氛围,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朗读抒情的氛围,在议论文教学中创设逻辑推理思辨的氛围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教学设计的方法很多,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课堂教学中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审美性等。如《变色龙》一课的阅读设计: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从动作词句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关句子体味、推敲。这一教学设计,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层层入手,在“画—读—思—并—议”中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人物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主要是阅读主体的领悟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敢于指出文章中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放手大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等。同时,要重视方法总结,培养个性能力,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阅读的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同时,有方法可循。可分阶段对某一类型的文本读法,进行总结,班级交流,共同得到提升。比如针对文体进行总结。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2-01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方式从填鸭式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探究式、自主式方式的转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语文的教与学的重新思考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样要节省时间

就是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长时间内规定的任务,要做到这样,常常表现于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思维是否启动,学生的感情是否投入等,这实际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高低。我根据所教班级的特点设计出课堂"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的好形式。"三分钟演讲"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按照预习新课的要求,朗读或背诵一段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民俗谚语,(背诵者是按学号排名或事先指定的)然后由教师或学生做简要评述,使全班同学对所背诵的内容有所理解,加深印象并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作文日积月累一些材料,也为学生作文的语言改进添入一些新鲜血液。由于这种形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做,参与面大,投入性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那些平时课上得不到机会锻炼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了亲身参与的感受,大大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力度。

3.深刻解读文本,用好教材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抓住教材的特点,以便作为教学的主要着眼点。比较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即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环境的对比,它含蓄深刻的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整体结构上: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一个是乐趣无穷的天地,一个是枯燥无味的天地。所以在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提取文本中的养分,拉近与教材的距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②把握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4.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5.课内导学,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诱因,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与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用,思维活动局限减少,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师生共同合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备课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

《教参》是他人对教材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仅供教师参考。虽然其中不乏高明之见,但也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教参》本身也在不断修改,就是明证。有《教参》是好事,它像拐杖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走路,但如果完全依赖《教参》,好事就是变成坏事,它会使自己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教参》应当为“我”所用,合宜者取,不合宜者舍。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钻研教材,然后再看《教参》;如果倒过来,《教参》作者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这是不利于教师独立思考的。

总之,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吃透”教材,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就一定能够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秋菊著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小说鉴赏教学由表入深有三个层面: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浅表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感受能力,教学形式多数是阅读、识记、积累、感悟小说情节,对人物的初步认识实现浅表性情感体验,唤起个体经验,以达到熏陶、感悟、陶冶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深入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形式一般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等展开分析、归纳、综合,达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意图、写作方法等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具有逻辑的理性色彩。鉴赏性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联想等个体因素,深入文本又跳出文本,对小说进行个性的阐释和发挥,达到创造性地理解小说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想象和联象能力、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的目的。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彼此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是合作、互融、共生的一种形式,这种融合渗透是小说教学的特点,需灵活处理。新课程小说鉴赏教学的过程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浅表性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三个步骤。

1.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在学生阅读小说文本时,有效地激发学生,使学生以主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和审美等来初步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出初步判断(情感判断、知识判断、价值判断等),形成初步的浅表性认识。比如,可以印发一个问卷调查表,按如下内容设置:(1)到目前为止,你读过哪些小说:小学;初中。(2)你喜爱看哪方面的小说?A.①古典小说;②现代小说。B.①外国小说;②中国小说。C.①言情小说;②武侠小说;③历史小说;④文学名著。(3)哪几部小说打动了你?试扼要分析原因。(4)谈谈你对编入中学课本中的小说篇目的看法。A.多了;B.少了;C.合适。(5)如果你是老师,该怎样教小说?(请畅所欲言)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数量;(2)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态度倾向;(3)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情感倾向;(4)掌握学生愿意接受的小说教学方式。当我们采取测试或问卷调查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情感态度后,要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测试与问卷,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同讨论作品中的疑难点,一同走进文学的海洋中同欢乐共忧伤。只有在和学生频繁的交流沟通中,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才能洞悉学生的内心情怀,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即包括师生交流(以小说文本为中介、为话题),教师和小说文本的交流(备课),学生和小说文本的交流(预习和课堂阅读)。交流就是对话。以我的经验和听课中的心得体会,针对初中生提出“四遍读书法”,对小说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遍”,即读四遍并完成八个目标。

第一遍,浏览读。完成两个基础目标,即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和识记主要人、事、物。第二遍,快速读。完成两个达标目标,即复述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每分钟读完900个字(视学生的水平而定,不强行划一)。第三遍,仔细读。达到三个提高目标,即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重要句子、段落,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并能读出感情,要求每分钟180个字(以学生的具体水平为准)。第四遍,品味读。完成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任务。速度按实际出发,非重点文字可以一带而过,深入推敲品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

浏览读与快速读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仔细读帮助学生品评小说的艺术特色,鉴赏小说的艺术风格。这种分步骤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

3.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深入作品的每个角落去发现作者的意图,领会作品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等展开分析、探究、延伸、拓展。契诃夫的《变色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线索式的人物。小狗的主人是将军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名贵的、娇贵的、怪伶俐的小狗;小狗的主人不知道是谁时,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所有的行为――骂、赞、教训、斥责、蔑视、恐吓,始终围绕着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展开,可见国家的法律是有权有势的人的法律,而穷苦人民活在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

二、深入性教学阶段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品赏,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深入作品的主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由初始的稚嫩状态逐渐上升到作品的认知层次,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式来探究。

1.讨论式探讨

学生通过浅表式的学习后,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方法有从下到上,从分散到集中,也可直接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开展讨论。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段质疑:杨修为什么会死?被谁害死?为什么要害死他?不害死不行吗?当然,有时有的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学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教师要有两手准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或相关文字,开展小组讨论,力争让学生说出更多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讨论时,教师巡视,掌握讨论情况,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把学生晾在一边,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2.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时,应加强读写的训练,先读再写,以写促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小说,如《智取生辰纲》,可编故事梗概:杨智智送,吴用智取。把智送“智”的地方画出来,把智取的“智”找出来,看看谁的“智”更高?然后把学生分成两拨:假如你是杨智,你还有更高超的“智”来避免生辰纲被劫吗?假如你是吴用,你还可以想出更高明的办法来劫吗?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3.辨析辩论

辩论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途径,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在上课前把关于教材中的重要问题的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清作者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选择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一事无成。而《范进中举》里面的封建文人范进,终考取了一个进士。两个作者安排这两个主人翁的“演出”大相径庭,体现了两位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对造成这个结果的社会持什么样的态度?(都对读书人同情;《范进中举》的作者对科举制度抱有幻想,《孔乙己》的作者则彻底否定科举制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深入钻研课文,也有利于学生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对那些思维贫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积极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改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如《范进中举》中,假设范进中举只是一场梦,再给他写个续篇等。这样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5.引入表演

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活泼好动,表现欲旺盛,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强的参与欲,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智取生辰纲》《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排练演出,令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三、鉴赏性教学阶段

创意性学习阶段是学生个体以小说文本为载体展开个人再创造的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可分三个步骤。

1.走出小说本身的束缚和局限

如《杨修之死》,可以从情节上反弹琵琶,向学生设置三个问题:(1)如果杨修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发挥真正的聪明,曹操会重用他吗?(2)假如杨修教曹植不被曹操知道,曹植会不会当皇帝?(3)假如曹操对杨修言听计从,中国会不会提前统一?

2.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插上翅膀

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我”半醒半昏迷时觉得身旁有一只狼,狼通常是成群结队生活的,这会不会是一只假狼,即幻觉。这个推测是否成立?如果这个人遇到的是一群狼,他是否必死无疑?他还能活着出去吗?(2)狼对这个人形影不离,直到被杀死,会不会是作者想赋予的另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又是什么呢?(3)如果狼是人生活中随时会遇到的困难、挫折、病死、离别,那这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题,又含有什么深意?对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什么帮助或启发?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替换文中的狼?

3.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

学生用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来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前面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实践。口头作文灵活,占用时间少,开展容易,且可以在没教师在场时进行,一般设在课前几分钟;书面作文是口头作文的整理成果,不管前面的工作多么漂亮,只有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成果才可以可看性的形式存在。所以,创意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外化。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风风火火, 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