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数一数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找准起点; 凸显本质;提升效率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感受十进制,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十进制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学生通过幼儿园的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和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怎样才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呢?笔者进行了多次尝试教学,现将其中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第一次教案预设】

1.学生活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数完后把对应的数字卡片举起来。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数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到底数得对不对呢?验证:1)请个别学生拿着小棒在展示台数一数

2)同桌两人互相数一数验证

3.当小棒很多的时候,别人可能无法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轻声说一说,再做一做。(预设有部分学生会将10根小棒扎成1捆的情况)

请学生上台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样做的?引出10个一是1个十。

4、小棒扎成一捆后还剩下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小棒,说一说()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

全班汇报,最多的同学说一说,有()个十和()个一。(19根)

再添上1根是几根?(20)又可以扎成1捆,也就是2个十,是(20)。

课后反思: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但是从课堂实践反应来看,存在的问题很明显:

1、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才两个月,听讲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课堂上我对学生数小棒的要求不够明确,课堂纪律较乱,很多学生上课一开始,好奇心较强,就开始玩小棒,注意力开始转移。

2、从学生开始数小棒,到请个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数小棒的过程,花费过多的时间,“性价比”太低。

3、课堂教师提问:你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根本不理解老师的话。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摆放在桌子上,他们认为只要不是摆成一堆,别人就能很容易看出是11根。

【第二次教案预设】

一.估计导入、激发兴趣

1.估计 出示一把铅笔,猜猜大约有多少支?

2.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不相同,但是你们猜的数都比10大,为什么呀?

3.要想知道猜的对不对,该怎么办?(验证)请学生数一数

4.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1-20各数,板书。

5.师:你知道11-20有那些数吗?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打算几根几根数?

(2)数一数有几根小棒,把你的数的方法放在桌上。

(3)数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数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展示学生数小棒的方法。(我将学生的数小棒的方法事先贴在纸上准备好,再实物投影展示。)

3.老师这儿也有一种数法:你看明白了吗?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吗?(出示1个十和1个一)

(1)师:猜一猜:这样的1捆有多少根?生:10根。

(2)验证:先数一数。在数学上,为了计数方便,我们通常会把10根小棒扎成1捆,就是1个十。先让我们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个一。(教师示范,学生操作)说一说,刚才数了几个一?再把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教师示范,学生操作)

师:这捆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是10个一;一捆一捆地数,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学生齐说)

(3)多媒体演示:(强化)

4、师:当数比较大的时候,十根十根数比较方便,多出来的再一根一根数。看看大屏幕上的小棒数出一个十后,还剩几个一?一共有几根小棒?

11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十一。(请几个同学完整说一说)

课后反思:第二次试教,先通过猜一猜,激发学生估计的兴趣;再让每个学生数一数小棒,展示学生不同的数小棒的方法;最后是老师的数法:10根为1捆,突出10根10根计数的方便。学生课堂上积极活跃,但秩序井然,通过估一估、说一说,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建立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

思考与感悟:前后多次的磨课历程,使我对11-20各数的认识这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促使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积累去探求新知,无疑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凸显教学本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找准起点 培养数感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数的顺序、大小,我没有花很多时间教学生,因为学生的现实起点其实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与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自己的数法:10根扎成1捆,即十根十根地数。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估计有多少支铅笔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二、动手操作 突显本质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猜一猜、数一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够动手操作,同过动手操作来探究获得新知识,培养数学素养。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说数的组成)──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实践应用 提升效率

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对新授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

1、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有效巩固的20以内各数的顺序、大小。

2、先数出10只,再数一数。这道题要求学生先数出10只蜜蜂、蜻蜓,再圈一圈,最后数出一共有几只?通过数一数、圈一圈、写一写巩固20以内数的写法,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以十计数的方便。

3、猜猜我是谁?我通过多媒体出示题目,如“我在13的前面”“我比15大1”“我是由1个十和8个一组成”等等让学生猜猜我是谁?脱离了小棒、图片等实物,让学生在抽象的文字中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难点:数的顺序和组成。

练习的设计,教师要通过各个环节的台阶搭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确保练习省时高效。既要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项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教学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磨课,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以生为本,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文秘站:)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点评: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

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总评: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要转换以往教学过程中“新授知识”这一环节的思维与方法,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这一教学原则。如何转变?这使我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我校教研组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观摩了一节南京某校一位教师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研讨课――《巧数线段》,深为这位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在感叹之余,我想把这位执教老师的教学构思整理成案例,以供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与思考。

【过程】

课一开始,教师分给学生每人一张表格,让他们独立数一数,填一填。

通过巡视发现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正确的点数和线段数,但大部分学生表格中的第三栏都空着,不知如何是好。老师没有立即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个别小组的同学还展开了争论。稍后老师要求每组把讨论后的最佳结果填在事先准备好的大表格中,一一张贴在黑板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教师没有急于作评判,而是请两位学生上台数一数,说一说(以ABCD为例)。

学生甲是这样数的:AB、BC、CD、AC、BD、AD共6条线段。

学生乙自信地说:“我们组的方法好,以A为左端点有AB、AC、AD三条,又以B为左端点有BC、BD两条线段,以C为左端点有CD一条线段,它们各不相同,所以共有3+2+1=6(条)线段。”

同学们纷纷称赞乙同学的方法好。这时丙同学却勇敢地站起来说:“我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也很好,也能写出算式3+2+1=6(条)。因为AB、BC、CD都是只含有一段的线段,有3条;AC和BD是含有两段的线段,有2条;AD则是含有三段的线段,只有1条;所以共有3+2+1=6(条)。”

教师大大表扬了丙同学一番,继续让学生数下一图形:

图中有多少条线段,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数线段有哪些方法?有什么窍门?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出两种基本方法:按序数和分类数。

正当学生们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结果庆幸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复杂问题:线段AB上共100个点,请问共有多少条线段?

有的学生动手画起来,数起来了,更多的同学面露疑难之色,似乎在想:这么多点怎么数呢?

教师不讲授方法,再次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过了几分钟,小手纷纷举起来。

学生A说:“我们小组按序数以第一个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99条,以第二个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98条,依次下去,总共有99+98+97+……+2+1(条)。”

学生B说:“我们从表格中发现了规律,第一个加数刚好比总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少1,依次下去,直到1为止。”

学生C说:“我们发现第一个加数就是间隔数,因此线段总条数是1到间隔数所有自然数的和。”

学生D说:“我是这样算的,点数乘以间隔数再除以2。”

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别对上述方法作了例证,再用学生的姓名命名,以表扬学生出色的表现和敏捷的思维。

适当练习后,教师又出示了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南京到上海的列车在途中要依次停靠8个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需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同学们的解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8×7÷2=28(种)(或7+6+5+4+3+2+1),另一种是10×9÷2=45(种)(或9+8+7+…+2+1)。教师让学生上台讲解方法及理由,一个学生画了一幅草图,两端标上南京、上海,中间又有8个点表示8个停靠站。这时同学们都认为第二种方法是对的,共有10个站名,45种不同票价。

最后,教师让学生数角和数三角形,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数线段的方法迁移到数角和数三角形上,教师十分欣慰。并追问:数角、数三角形与数线段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们迅速答了上来,方法相同,有着同样的规律。

结束时,教师特意让学生自己小结并为本节课取课题。学生们一致认为应取“巧数线段”,“巧”就“巧”在只要数一数共有几个点就可以按照规律计算出线段的条数。

【结论】

综观这节数学课,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推进的被动的“单向直射式”教学,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思维的“多向散射式”自主探究活动。在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进行观察、操作、猜测、辩论等活动,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从而得出多种数线段的方法。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仅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本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 小学 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建立以体验生活为主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结合点,从生活中引入具有发散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观察,自主体验,自主交流,初步建立数学思想。

1.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通过多方面收集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建立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轴对称特性的图形图像,并将其做成标本或者照片,贴在小专栏里。再比如学习《数一数》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校园生活图,有 4 个同学在打乒乓球,有 2 个同学在跳绳,有 3 个同学在跑步,给每人一瓶矿泉水,需要几瓶水。这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指引学生正确参与校园体育生活,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这就是数字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生活的体验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数学

比如在教学生们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主购物的生活情景,学校组织学生去郊游,需要自己带食物,每人 50 元,去超市买食物、饮料,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形式,将超市所要购买的食物进行标价:面包:3 元;饼干:3 元;矿泉水:2 元;橙汁 3 元等等,然后由学生自主采购,到老师这里来结账,只能买 50 元以内的东西,看谁买得最多,谁买得最合理,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能力,同时还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 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发现与总结, 使学生自己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数学信息, 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我并没有直接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让学生一起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动物园游玩,共有教师20人, 学生180人。 入园的门票价格是这样的,成人30元,学生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你帮助学校设计一种最优的购票方案。 这样一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将学生顺利地带入了两位数乘法的特定问题情境中,激起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此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4.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端, 导入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情绪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的导入,如在学习“数一数”时,我从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伸出小手,让学生一起来数一数自己的一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一双手有多少个手指头。 这样的导入将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使学生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振奋的内心状态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来。

5.回归生活,让学生自觉地从生活中提取数学

信息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自主学习。 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积极搜索,列举出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实物。 这样的教学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内容。

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活中“用”数学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且能够有意识的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不是考 100 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数学应用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此,就能在打开学生的数学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实践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6.练习生活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行统一是教学的最高准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向生活延伸,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机械地运用几个公式来解决教材上那些单调的习题, 而是要将练习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习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结语: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加强理解与记忆, 这是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思考、主动探寻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小学生这一特殊阶段,有这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如思维活跃,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征,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使得学生在这一情境当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对抽象的知识有个形象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当中主动学习,做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师讲授圆柱体表面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主导这一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出各种大小的圆柱体,然后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在动手当中、在游戏当中将圆柱体表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评比出做得最好的圆柱体,然后利用该圆柱体对同学进行知识的讲解,如此一来,课堂所用的教学工具是学生的作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争相参与的过程中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如此一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仅使得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还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去接受新知识。

二、采用多样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于乐趣中展示自我能力

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好奇心十分重,如果能够对其好奇心进行有效的利用,则对他们认识新事物新知识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简单来说,这一推动作用就是兴趣的推动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只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积极的兴趣,就可以将学生大脑组织的功能进行有效地激发,从而使得学生在乐趣中展示自我能力。而这一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与学生心理紧密结合的,是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的,在这一激发过程当中,与学生心理结合越紧密教学效果就越好,策划越精心学生展示欲望也就更强。

如在教师讲授比例这一内容的时候,可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班上一共有多少同学,然后再数一数其中女同学与男同学各是多少人,教师可在学生数过之后结合本班人数将比例这一概念提出。在这一过程当中,同学们本身就是教学当中的实例,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好奇教师为什么要让自己数班上同学们的人数,为什么又要数男生女生各自的人数,带着这一好奇心,学生会迫不及待的告知教师与学生自己的发现以促进课堂进行。在老师提出比例这一概念之后,学生会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比例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主动的将自己对人数的统计与比例相结合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此一来,比例的相关知识点就讲解的差不多了已经,而且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主动的求取,甚至仅仅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学这一内容,整个教学效果得以大大的提高。

三、教师要利用结组讨论进行体验式教学

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内容想比,教学设计是一个较新的理念,这是进步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主要是指让学生以实际生活当中的客观事实为起点,在对实际的现实的问题的探讨过程当中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课堂讨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在教师讲授分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组并将部分糖果分发给学生,因为糖果这一实物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是学生所喜爱的,且在自由结组的情况下学生们可通过提问、讨论等合作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教师可给学生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各小组结合实例进行思考,如分发出去的糖果是多少,与原先未被分发的糖果有什么关系?如分发出去的糖果占糖果总数的多数还是少数?再如分发出去的糖果是否可以比糖果总数多?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互相提问与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清晰地有条理地去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小组的讨论后自己得出相关结论。

四、突破单一检测,丰富教学评价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如能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控制课堂,就能激活学生的灵性;进人最佳的效率状态。每当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尽管已经坐过教室,但心情难以一下子安静下来,注意 力也就难以集中,也更难进人学习的情境之中。此时,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设一种游戏活动情景或问题情境,把每个学生带人学习情境中来,就能有效地利用课 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张画有古人打猎回来的 图像幻灯片。要求学生猜一猜: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又在于什么?好奇心驱使学生 个个竞相回答;有的说是野人,有的说是古代的人。老师作了以下适当的引导:很久以 前,我们的祖先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打猎的工具;回 来的时候,也要数一数回来了多少人,捕获了多少只野兽。他们都是如图所示的用小石 头来计数的。接下来,我就问学生:你们觉得他们的这种计数方法好吗?你们是否有更 好的方法呢?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进人了学习情境,为掌握什么叫自然数打下了良好 的铺垫。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演示,切实地掌握知识。

把学生带人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但光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大 家都知道,数学定义中的术语较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术语,这就给理解定义带来了一 定的难度。有些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却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演示。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干行、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等特性时, 老师作一些适当的引导;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之后,就可以叫学生仔细地观察,亲自动 手摸一摸,弄懂什么DIJ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有几组对边。然后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其 中每两根分别相等。(要让学生分别把相等的两根比一比,确认是相等的。用小棒围 成一个四边形。学生一边摆,一边可以自由讨论,看看对边存在哪些关系?讨论完后由老师把每人的不同意见罗列起来:有的说对边分别平行,有的说对边分别相等,有的说 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接着老师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让 学生亲自去量一量、比一比,验证一下刚才罗列出来的意见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践明 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这确实是分别平行而且相等的,而且还弄清了干行四边形与长方形 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特性时,我让每个学生操作用塑料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用手分别按住角,向相反的方向拉,看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 较,学生既巩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旧知,又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新知。这 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 泼。

四、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五、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主题图 数学教学 充分使用 合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54-03

“主题图”有着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爱亲切,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肯定了主题图的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就一年又一年的机械地运用它,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教学僵化单一,实现不了主题图的应有价值。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面对着各色的主题图,我们该如何“借题发挥”抑或“另起炉灶”呢?

基于以上思考,就课堂教学中怎样合理使用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借题发挥”,充分使用教材资源

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在我们还没有真正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的改变教材,因为教材的编写者对每一部分的设计都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的,这样设计一定有他的理由。

上课时,我们总问学生:“请小朋友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其实,老师在上课之前,也得问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之前应该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会主}图在教学中的的价值,借着主题图给我们提供的教材资源,做到更有效地发挥。

(一)变静为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

静态的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限制,无法同时体现趣味性、活动性、现实性和富有思考的数学知识融于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改变静态的图片为动态的多媒体演示,让主题图有效为教与学服务。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数的导入环节。首先创设情景:(出示主题图:白鸽)随着音乐让学生逐一数出9只,再飞来一只,现在是几只呢?课件出示“10”。然后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吧!再出示完整的主题图:“这么漂亮的白鸽,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小朋友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喜欢我们的和平鸽,来跟它们一起玩耍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能从这里找到我们的数字朋友“10”吗?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以该图为题材制作成简单的动画演示,将“主题图”进行分层处理,更快地切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小朋友不用去“猜”老师这节课希望他们讲什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之后的课件又把学生带回到了“主题图”的内容,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去发现身边的数学。情境由静变动以后,演绎得更加形象逼真,当小朋友们融入到白鸽群中时,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随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全课教学效果很好。

(二)模拟场景,充分利用主题图的特点

从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主题图”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根据上述主题图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让小朋友们能够亲临“数学现场”,充分利用主题图的特点,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例如有些主题图描摹社会真实生活场景,教师没有条件将学生带到现实环境中去,但可以在教室模拟出现实场景,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让学生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中发现数学信息和有价值的材料。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和整十数”的主题图,在班级中模拟“小小玩具店”开业场景,让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活动。当出示8种可爱的玩具时 ,学生很想要这些玩具。教师顺势引导合作小组打开桌上的小钱包,拿出里面的模拟人民币,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报总数 。然后让学生根据人民币的总数购买自己小组喜欢的一种玩具,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模拟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想买什么?买了以后还剩多少钱?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列出3个不同的的晌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和3个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当学生展示出来时,教师从中抽取一个两位数减一位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及合作交流掌握口算方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完成另外几道题。

在上述的案例中,主题图的意义在于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图示的生活场景来呈现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形式更为生动活泼。由此可见,借着主题图给我们的教材资源,只要我们合理地发挥,就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

叶圣陶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因此,我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其中的隐性因素进行了拓展延伸。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思想、情感等内容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这样,不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儿童对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阔了儿童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公园主题图,提供了多种信息贴近生活的情景资源。课一开始,提问:“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有许多小朋友来到这儿,看看他们干什么?”此时学生开始观察整幅图,回答出有的买气球、风车,有的猜谜语、套圈。再引导学生观察单一的情境图买风车,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究计算方法上来。然后把主题图的丰富内容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更多的问题,利用探究的知识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主题图进行适当地加以拓展延伸,把主题图当作学生创新思维的“支点”,为孩子创造出更丰满的主题图。

二、“另起炉灶”,合理设计教学资源

教材的编写只能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对于主题情境的设计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境内容适当调整或更换,或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对主题图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或者另外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设计。

(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设计导入资源

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学习起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或逻辑起点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不能一味迷信教材。

上学期听了一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是一节比较平常的而又比较难学的计算课。这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创设情境――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操作演示明理――指导用竖式计算――巩固练习。 教师本想借助足以令国人兴奋、自豪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未料学生对这个场景并不熟悉,所以效果不佳。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似乎学生都会了,可真正意义上理解的却并不多。课后静静反思,其实这样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把学生看成了一张白纸,使学生缺少了探索时空,缺少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主题图进行大胆地处理,合理地设计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课堂导入资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二)创设学生的探索平台,合理设计探究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教师认为教材上的主题图不适合学生探究学习时,可以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或者教师可以提供比教材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合理编排。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都是成功、有效的。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时通过创设“嘟嘟熊过生日”的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境。我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动物朋友。(出示主题图)今天森林里真热闹!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学生说:“是嘟嘟熊的生日。”“让我们齐唱生日歌,祝嘟嘟熊生日快乐吧!”学生开心地唱起歌来。在愉悦的氛围中我问:“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嘟嘟熊家来了很多客人。我看到有小狗、小猪和小猴。我看到它们还给嘟嘟熊带来了礼物,送来了鲜花……”“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从图上看,嘟嘟熊家来的客人比较多,排列有些乱,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各是多少。你们能想个好办法让大家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大家积极地反应道:“我们让小狗站在一起,让小猴站在一起,让小猪站在一起。然后再去数一数。”在这样一个饶有兴趣地故事中,引发了学生惊喜、新奇的情绪,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这样,教由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故事人物巧妙引出新知进行探究,新颖有趣,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设计练习资源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数学信息呈现的一个载体,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从教材的每一幅主题图中,我们几乎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无论是例题的引入,还是练习中的探讨,教材中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理解题目。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练是单一地呈现教材中的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作为练习的背景,既让学生感觉单一乏味,又让练习只成了练习,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练习中安排了一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而图中并未涉及。如果照本宣科,有些同学只能割舍自己的想法,勉强为了完成题目,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舍弃了“交通工具”这一内容,另辟蹊径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季节”。让学生使用方格本作为统计的格子,于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巩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让统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每个季节都是那么美好。课的最后让学生统计每组同学本节课得到的五角星情况,并说说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一个个鲜活的问题情境,成就了课堂教学中精彩的一幕又一幕。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教材中有些主题图中所设置的情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由于各地生活生产情况的不同,往往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更利于学习的教材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创新,让学生情趣更浓,激情更高得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总之,主题图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欢乐,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实际教学中,我们不管是“借题发挥”,抑或“另起炉灶”,目的都是为了要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数一数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过程,注重方法,使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猜测等教学活动,发现图形或数字中蕴含的规律,同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掌握归纳、猜测等思维方法。

我在课上准备了几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做,从而体会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方法。

一、组数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体会数的大小与排列规律的关系,进而总结出数字的排列规律,过程是这样的:我准备了分别写有2、5、8三个数字的卡片各一张,让学生用这三个数字组合排列成不同的三位数,再将这些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讨论数的大小与排列规律上有哪些关系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二、摆火柴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引导学生数角,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过程是让学生准备一些火柴,先让每个学生用两根火柴搭在一起,数一数共有几个角,然后让学生说按照什么规律数得又快又对又准确,再多摆上一根呢,总结出规律。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接近的情境,让他们体会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我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由于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尽量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让他们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但是在创设情境过程中需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设的情境要有益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变化而变化。二是创设的情境必须目标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本身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设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