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湿马钱片;药理;研究

风湿马钱片为祛湿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效。风湿马钱片由马钱子、全蝎、牛膝、僵蚕、乳香、没药、苍术、麻黄、甘草组成。风湿马钱片为治风寒湿入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关节疼痛、麻木等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坐骨神经痛常用成药。风湿马钱片常用于风湿闭阻、瘀血阻络所致的弊病。本文对风湿马钱片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 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1.1 马钱子的药理作用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纲目》记载:“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马钱子常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类风湿性关节痛等。马钱子含有番木鳖碱、伪番木鳖碱(Pseudostrychnine)、马钱子碱、伪马钱子碱(Pseudobrucine)、番木鳖次碱(Vomi- cine)、β-可鲁勃林(β-Colubrine)、土屈新碱(Struxine)、番木鳖碱氮氧化物(Strychnine N-oxide)、异番木鳖碱氮氧化物(Isostrychnine N-oxide)、马钱子碱氮氧化物(Brucine N-oxide)、4-羟基-番木鳖碱(4-Hydroxy-strychnine)、2-羟基-3-甲氧基番木鳖碱(2-Hydroxy-3-methoxystrychnine)、原番木鳖碱(Protostrychnine)等。

1.2 全蝎的药理作用

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的干燥体。全蝎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山东中草药手册》记载:“息风通络,镇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全蝎常用于破伤风、风湿顽痹、中风口歪、半身不遂、偏正头痛、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瘰疬等。

1.3 牛膝的药理作用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的干燥根。牛膝别名为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等。牛膝具有a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功效。《日华子本草》记载:“治腰膝软怯冷弱,破Y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牛膝常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等。

1.4 甘草的药理作用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等功效。《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甘草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酸、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镇咳、祛痰、抗过敏、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等作用。甘草主要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等成分。

1.5 麻黄的药理作用

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麻黄商品以干货,茎枝粗壮,圆柱形,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不带跟,无杂草,不霉变者为佳。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湿痹痛,风水浮肿,阴疽,痰核。《别录》记载:“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抗过敏、镇咳、祛痰、解热、发汗、平喘、利尿、抗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1.6 苍术的药理作用

苍术是最著名的野生中药材,是东北野生道地药材的代表,也是野生药材品种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品种之一。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等功效。《玉楸药解》记载:“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癖,除症,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苍术长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L,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苍术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抑菌、抗缺氧、中枢抑制、抗肿瘤、促进骨骼钙化等作用。

1.7 乳香的药理作用

乳香出自《名医别录》,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ur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本草拾遗》记载:“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荩疗诸疮令内消。”乳香的主要成分为游离α-乳香脂酸(α-Boswellic acid)、结合乳香脂酸、β-乳香脂酸(β-Boswellic acid)、乳香树脂烃(Olibanoresene)等。现代研究表明药用乳香具有抗炎、抗肿瘤、抗哮喘、抗氧化等药理活性[1-3]。

1.8 没药的药理作用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myrrhaEngl.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本草衍义》记载:“没药,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凝,气壅凝则经络满急,经络满急,故痛且肿。凡打扑着肌肉须肿胀者,经络伤,气血不行,壅凝,故如是。”没药常用于跌打损伤、金疮、症瘕、经闭、痈疽肿痛、筋骨、心腹诸痛、痔漏、目障等。没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脂、黏膜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4-5]。

2 风湿马钱片的药理作用

风湿马钱片具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等功效。风湿马钱片对各类痹证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风湿马钱片方中以马钱子苦寒为君,该药雄劲有力,善能通经络止痛,臣以全蝎、僵蚕、乳香、没药、牛膝,五药同入肝经,肝主筋,筋脉拘急而疼痛;佐以麻黄、苍术之辛温,可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祛邪外出,收驱风燥湿之功;甘草可调和诸药而免伤胃气;全方有活络止痛,祛风除湿之功。

参考文献

[1]齐振华,谭柏林,彭旭阳,张国平.乳香提取物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03).

[2]梁雅慧,李萍,赵京霞,刘欣,黄启福.乳香酸与三氧化二砷配伍对成纤维细胞和THP-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产生及活性的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11).

[3]袁小瑜,李跃辉,李艳东,齐振华,彭敏源,万智,王光平,陈方平.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诱导HL-60细胞凋亡[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02).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燥性理论;历史源流;研究思路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01639,81102804);国家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2010513120002);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0ZC051)

[通信作者]*黄勤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作者简介]王瑾,硕士,助理研究员,E-mail: 158227258 《中药学》教材及日常对中药性能的概括,一般均强调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而润、燥亦是中药重要的性能之一,其中中药燥性是对药物祛除湿邪、治疗湿证的作用和性质的概括。在中医临床用药中,如果忽略中药的燥性,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分析中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和研究现状,认为中药燥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还存在着燥性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提出相关研究思路供参考和斧正。

1中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

中药燥性理论的产生是与中医有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与六中燥的提出有关,中医理论认为燥有外燥、内燥之分。

外燥的产生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存在与运行的状态,当六气处于正常状态时人体才能安和,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则变为能侵犯人体的客气邪风即六邪气。燥气与一年四季皆有关系,且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肃杀,久晴无雨,气候干燥,若秋季外界“燥”得太过,肺气通于秋,所以外燥侵犯人体使人体局部津液不足而致病,而燥邪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医醇义》曰:“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即凉,则燥而凉”[1]。外感燥邪致病的特点,表现为皮肤干燥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痰不易咳出、小便短少、大便不畅等外燥证所应有的症状,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曰:“诸涩枯涸,平劲皴揭,皆属于燥”[2]。

内燥的认识相对较早,早在《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就对内燥的病机、治法、方剂有所提及。内燥理论的形成,实际是古人借助外燥理论来解释人体疾病过程中出现类似“燥”的病机变化。内燥是一种病机概念,内燥的产生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工作、环境因素,或因服药不当,误治,或因慢性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原因使人体内阴血津液耗伤而出现燥证。精血的不足,缘于五脏生气先虚,不能资生精血,进而不能生化津液,使得脏腑失去滋润而成燥。

无论中医理论所说的外燥还是内燥,就其“燥”而言,都是水分相对与绝对的不足。《内经》上说“燥胜则干”、“湿于内,以苦燥之”等。因此后世从中医外燥和内燥理论引申出能够使人体水分类物质减少的药物大多具有燥性。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将药物按照功用分成宣、通、补、诸、轻、重、涩、滑、燥、湿10类,其中“燥”药类包括桑白皮、赤小豆等[3]。宋代赵佶在《圣济经》中将上述10类功用增加“剂”字,提出“燥剂”一词[4]。明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将燥剂分成了热燥剂、平燥剂、苦燥剂3类,其中热燥剂包括干姜、良姜、附子、胡椒等,平燥剂包括白术、陈皮、木香、防己、苍术等,苦燥剂包括黄连、黄柏、栀子、大黄等,提出应用燥剂不能只知道姜附[5]。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指出,由于湿邪存在部位有上、中、下、经、皮、里的不同,燥剂应该有所不同[6]。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由于湿邪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根据“湿去则燥”的原则,将凡能除湿的药物如胜湿药、渗湿药、引湿药、逐湿药、祛湿药等,皆归属于燥剂,进一步扩大完善了中药燥性理论[7]。陈士铎在《本草新编》指出对于上、中、下、经、皮、里的湿邪,应该分别采用苦、淡、热、风、薰、攻的方式燥之[8]。清代石寿棠在《医原》中,根据具体药物特点不同将燥性中药进一步分为辛燥药、温燥药、燥热药、平燥药、凉燥药、寒燥药6类,从程度上有微燥、甚燥的不同,并指出通过剂型不同及炮制,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燥性,较大丰富了中药燥性理论和指导燥性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9]。

2燥性中药的分类

按照清代石寿棠的分类方法延续至今,燥性中药分为6类。

辛燥中药,如羌活、独活、防风、麻黄、藁本、藿香、香薷之类。该类药物具有辛燥之性,辛能行能散,燥能胜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如九味羌活汤以羌活为君,羌活胜湿汤以羌活、独活为君,新加香薷饮以香薷为君,针对风寒湿侵犯体表的病机,利用此类药物的辛发散风寒、燥祛除体表之湿来针对主病主证起到主要治疗作用。

温燥中药,如厚朴、半夏、白术、苍术之类。该类药物具有温燥之性,温能助阳,燥能祛湿,常用于治疗脾阳不足造成的水湿停聚。如厚姜半甘参汤以厚朴配伍半夏、生姜等温燥药物治疗脾阳虚生湿阻滞气机之腹胀,厚朴之温能够助阳助,厚朴之燥能够祛脾阳虚后所不能运化之湿。

燥热中药,如乌头、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该类药物不仅具有燥性,还具有明显的热性。如乌头汤用乌头之热性温散全身之寒,用乌头之燥入络燥全身之湿,以乌头燥热之性令全身之寒湿尽去,起到了治疗寒湿痹痛之效。

平燥中药,如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之类。该类药物主要体现祛湿的功效,其本身之寒热属性偏向不明显,依据“燥能胜湿”的理论将其效用归为燥性。

凉燥中药,如滑石、寒水石、栀子、丹皮之类。此类药物祛湿之功似平燥药物,而寒热偏性逊于寒燥。

寒燥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苦参、龙胆之类。此类药物寒能清热,燥能祛湿,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湿热之邪。如黄连解毒汤中用黄芩、黄连、黄柏,可尽去上、中、下三焦湿热之邪。

药物有阴阳之偏性,所以就燥性中药来说亦有阴阳之分。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燥性中药为整体,其燥性中药内部又有阴阳之分。以此概之,辛燥、温燥、燥热属阳,凉燥、寒燥属阴。平燥药物相对于以上2类药物而言虽无法看出其偏性,但就阴阳可无限再分之理论来说,平燥药物中亦有偏阴偏阳药物,以此详之,燥性中药都尽在其中。

3中药燥性的临床意义

脾胃在水液代谢过程中重要性极高,倘若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规律,偏食冷饮等损伤了后天之本导致脾阳气虚衰,运化无力,可引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这是湿邪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体内这种湿邪阻滞的病因情况下若外界环境湿浊之气弥漫,同气相求,湿常招致外湿,导致外湿从体表侵袭人体。“湿于内,以苦燥之”治疗这种内外之湿的燥性中药必不可少。如李东垣《脾胃论》所创羌活胜湿汤,主要用以辛燥药物羌活、藁本、防风、独活等祛风除体表之湿。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平胃散,以温燥药物厚朴、苍术、陈皮等,以其温燥之性治疗湿滞脾胃证。肝主疏泄,其疏泄作用对三焦水道的畅通有着决定作用,若肝经受寒邪所侵,则会出现寒症与邪水。如《伤寒论》所载的吴茱萸汤,以燥热药物吴茱萸为君,取其燥热之性针对肝经寒凝气逆水饮不化其到主要的治疗作用。

对于平燥药物的认识、运用在治疗湿温病过程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气,若湿热相和,则如油入面,难解难分。在治疗若只是清热则易凉遏湿邪,若祛湿则助长热邪,所谓有形之邪一除则无形之气无所依附,病则必除。平燥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但祛湿之力突出,治疗此种病症尤为适合。如《伤寒论》五苓散,用茯苓、猪苓、泽泻等平燥药物祛除膀胱水府之水邪。

凉燥药物偏于寒性,其燥性主要表现在利水祛湿方面,用于治疗湿重于热证,类药物凉可清热、燥能祛湿。如《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的六一散,方以滑石为君,主要用于体内湿热之邪。

凉燥药寒热偏性不如寒燥药物明显,则可以起到祛湿而不凉遏湿邪的功效。寒燥药物(亦称苦燥),寒性明显,苦燥之力亦突出,常用与治疗湿热病证。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芍药汤,方中运用大黄、黄连、黄芩等苦寒燥湿药治疗湿热痢疾。

运用燥性中药须考虑其适用范围和准确辨证。若寒湿之邪客于人体脏腑经络,虽有寒湿郁遏阳气所产生的热相,应该用温燥、燥热类中药共治之;若投以寒燥、凉燥类中药则易凉遏寒湿之邪,使寒愈寒、湿愈结滞不化。若湿热之邪弥漫三焦九窍,湿热阻滞气机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虽有某些寒湿之邪所产生的症状,亦应用寒燥、凉燥类中药治之;若投以温燥、燥热类中药则易使热愈热、湿热更加弥散,如此视之则何异于火上浇油。因此,不辩人之寒热与燥性药物之寒热,统以燥性类药物治之,一经用药则变证峰起,祸不旋踵,此与操刀杀人何异。

4中药燥性偏盛的矫正方法

4.1基于配伍矫正中药燥性偏盛若人体肾阳虚衰,阳不化气行水,水邪泛滥三焦,只有燥热之性极强的附子才能助阳、去水。但此水为邪水,肾阳既虚,则人体津液必然不足,若单用附子则恐附子燥热之性伤津。因此仲景常用附子配伍白芍,方如真武汤。白芍酸敛阴柔,既可以制附子毒性,又可防止附子燥热之性伤津耗液。如吴鞠通治疗热结阴亏、大便秘结的阳明温病,虽大便秘结不下,但不及时泄热通便则阴液将更加亏损,因此必用大黄,但恐大黄燥性太过损人阴液,方中配伍增液汤补充人体阴液,达到去性取用之功。

4.2基于煎煮矫正中药燥性偏盛如《温病条辨》指出银翘散应用,“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10]。银花、连翘既有疏散风热的功效,又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若要发挥其解表的功效则不必过煎,而若要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则需要久煎。说明既治表证又治里证的药物煎煮方法会影响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燥性类药物如苍术、独活之类。若在用此类具有燥湿作用的燥性药物时,若祛表湿则不必久煎,若燥里湿则需久煎。如败毒散用独活祛除侵袭体表之湿,而独活寄生汤则用独活燥里湿,九味羌活汤用苍术祛表湿,平胃散用苍术燥里湿。上述处方燥湿作用之不同可见一斑。

4.3基于炮制矫正中药燥性偏盛燥性中药如果燥性过甚,则易耗损阴液,可通过炮制抑制过偏之性。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总结中药炮制辅料作用理论,指出几种辅料炮制可以降低药物燥性,如“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6]。清代张睿在《修事指南》中指出:“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面煨曲制抑酷性而勿伤上膈”、“糯饭米制润燥而泽土”、“黑芝麻制润燥而益阴”[11]。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炮制品,如麸炒苍术、焦苍术、盐益智仁、盐补骨脂等,与原药材比较,显著降低了其燥性。

4.4基于陈用矫正中药燥性偏盛中药陈用是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处理药材的方法。古人认为橘皮、半夏、艾叶等药性燥烈,陈用后可降低其辛燥之性。明代《雷公炮炙药性解》曰陈皮:“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12];清代《本草备要》曰陈皮和半夏:“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13]。

5中药燥性研究现状及思路探讨

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对外燥和内燥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中药燥性的研究很少,仅局限于中药燥性理论探讨或燥性中药炮制等方面。如刘庆林认为药物功效、历代本草概述、药物质地是判定药物润燥之性的3个依据[14];杨敏等对中药润燥性能的产生和发展源流进行了考证[15];孙媛媛等发现栀子炮制后的人参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的影响不明显,而人参生品则能使酶活力升高、产热增加,认为栀子炮制人参缓和了人参的温燥之性[16];郝延军[17]、容穗华等[18]对白术炮制原理进行研究,认为炮制加热过程使得苍术酮转化成了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内酯成分,从而燥性降低;赵青红研究表明苍术麸炒后挥发油中的β-桉叶醇和茅术醇均呈现下降趋势,可能是麸炒去燥的物质基础[19];刘艳菊等研究表明,生苍术可增加湿阻中焦证大鼠尿量,降低尿液中AQP2的含量,而麸苍术没有明显的改善,说明苍术麸炒后燥性得以缓和[20]。

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下,对益智仁盐炙润燥的炮制原理和陈皮陈化过程中的燥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课题的关键是对益智仁、陈皮的燥性效应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表征。笔者认为,单一测定少数有关津液代谢的指标或从炮制后某些成分减少即判断燥性的物质基础和炮制降燥作用是不足的。燥性是中药的性能之一,该性能具有特定的效用表征,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其副作用引起机体的不适属于中医内燥证的范畴。因此,要评价中药的燥性,可充分借鉴外燥证、阴虚证和西医干燥综合征等动物模型的指标进行研究。目前,笔者已利用燥性中药益智仁灌胃给药1个月以上复制“津伤内燥”动物模型,与正常动物比较,观察到模型动物在日常行为、粪便水分情况、唾液分泌、血液生化学、血液流变学、肠道水通道蛋白表达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盐炙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作为评价中药燥性的方法。在实验设计中,下一步研究拟采用燥热性中药如吴茱萸、附子等与寒燥性中药如黄连、大黄等进行对比,从而可望进一步探明中药热性表征与燥性表征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费伯雄.医醇义[M].王校华校点.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刘完善.素问玄机原病式[M].孙桐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陈藏器. 《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赵佶. 圣济经[M].吴注,刘淑清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5]张从正. 儒门事亲[M].刘更生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陈嘉谟. 本草蒙筌[M].张印生等主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7]李时珍. 本草纲目・上册[M].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8]陈士铎. 本草新编[M].柳长华,徐春波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9]石寿棠. 医原[M].王新华点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0]吴瑭. 温病条辨[M].孙志波点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

[11]张睿. 修事指南[M].杭州:抱经堂书局,1926.

[12]李中梓. 雷公炮制药性解[M].钱允治订正. 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3]汪昂. 本草备要[M].谢观,董丰培评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14]刘庆林.中药润燥性能浅探[J].国医论坛,2006,21(6):18.

[15]杨敏,陈勇,张廷模.中药润燥性能本草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91.

[16]孙媛媛,单国顺,谢君,等.栀制人参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Na+ K+-ATP酶活力的影响[J]中成药,2010,32(12):2159.

[17]郝延军.白术的炮制原理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18]容穗华,林海,高妮.白术炮制工艺及炮制原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1001.

[19]赵青红.麸炒对苍术挥发油的影响及其与道地性的关系[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20]刘艳菊,陈雯雯,曾敏,等.苍术炮制前后水提物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7(15):2276.

Theory and research of dry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Jin1 , WANG Qiang 2, LI Peng 3 , LIU Si-qi1, HUANG Qin-wan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3. 452 Hospital of PLA,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Dryness is the inherent performa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ryness with a specif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 can be reduced suitably by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Nowaday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eveloped research of dry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owever,it remains problems such as evaluation index of dryness not clear. This paper takes medical literature mining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features of dryness bing the modern literatures to explicate the dryness′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Putt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search should adopt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study the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Dryness is expected to further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白术;薄层色谱鉴别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f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e.Methods AtraetylenolideⅢ was used as the reference substance and the mixture of n-hexane and ethyl acetate (3.5:1) as the mobile phase.An alcohol solution containing 10% sulfuric acid was used for colouration in the way of sprayin. The fluorescence chromatogram was detected at 366nm in the ultraviolet lamp house .ResultsThe spots in the chromatogram of the test solu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 to atraetylenolideⅢ had the same colour.ConclusionThe method is accurate and simple,an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is plant .

Key words: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e; TLC

中药白术为菊科植物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被《神农本草》列为上品,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功效。白术内酯Ⅲ是白术中的活性成分之一,经药理实验表明其有抗炎、抗癌作用[1~3];此外,苍术、白术两者同源,功效较为接近,古时常不分二术,直到张仲景之后,始将二者分开使用。本研究通过对两者进行薄层的图谱比较,确定白术内酯Ⅲ为可区分白术和苍术的成分之一。本文以白术内酯Ⅲ为指标性成分,建立白术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期为白术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半自动点样仪LINOMAT Ⅳ(瑞士CAMAG);双槽展开缸 PF 562C(瑞士CAMAG);薄层色谱摄像仪REPROSTAR 3(瑞士CAMAG);薄层色谱视频摄像系统Videostore system(瑞士CAMAG);薄层加热板 TLC Plate Heater III(瑞士CAMAG);Sartorius BP211D型电子分析天平; KQ-25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薄层板:硅胶H254预制板(10 cm×10 cm,20 cm×20 cm,烟台汇友硅胶开发有限公司),110℃活化60 min,新鲜制备。所用试剂均为分析醇(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白术内酯Ⅲ对照品均由上海中药标准化中心提供,经HPLC检测,其纯度在98%以上。用于薄层鉴别的白术及苍术药材样品由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吴立宏博士鉴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制备

称取白术内酯Ⅲ对照品适量,用甲醇溶解制成每毫升含0.125 mg的对照品溶液。

2.1.2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5 g,置1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甲醇10 ml,超声提取30 min,静置,滤过,滤液挥干,用1 ml甲醇溶解,即得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分别吸取上述各样品的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 μl,分别用微升定量注射器借助半自动点样仪成条带状点于同一块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3.5∶1)为展开剂,预饱和20 min后上行展开8 cm,取出晾干。喷以10%的硫酸乙醇溶液,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于366 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荧光斑点。见图1。

3 讨论

3.1 提取溶剂的考察

对正己烷、氯仿、甲醇3种溶剂进行了考察,以上提取溶剂得到的薄层色谱信息相同,考虑到经济性和方便性,最终确定甲醇超声提取30 min作为样品预处理方法。另外,对样品点样浓度进行了考察,最终确定的点样浓度如样品制备项下所述,既充分显示的斑点信息,又能保证样品不拖尾,不超载。

3.2 展开系统的优选

为获得最佳展开效果,试验了多种展开系统:正己烷-醋酸乙酯(3∶1,3.5∶1,6∶1,5∶1,20∶1),石油醚-醋酸乙酯(3∶1,3.5∶1,6∶1,5∶1),环已烷-醋酸乙酯(3.5∶1,5∶1)。在以上试验基础上再进行优化,最后确定展开剂系统为正己烷-醋酸乙酯(3.5∶1),该条件下得到的色谱分离度好,斑点清晰、Rf重复性好。

3.3 显色剂的选择

比较了5%香草醛/硫酸和10%硫酸乙醇溶液喷雾显色效果,5%香草醛硫酸显色后得到的色谱信息并不多,而10%硫酸/乙醇显色后得到的366 nm下荧光色谱信息较丰富。

3.4 专属性鉴别成分的确定

白术和苍术均为苍术属(Atractylodes)植物,白术临床主要用于补脾气,性温,味甘,微辛带苦,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水肿、胎动不安等症,而苍术以燥湿为主,两者功效不同。古时常不分二术,直到张仲景之后,始将二者分开使用。从图1可以看出,在与对照品相同的位置上,苍术不显斑点,本实验用白术内酯Ⅲ作为白术的专属定性鉴别成分比较合适。另外,用以上薄层色谱条件可以清晰的看出苍术和白术化学成分差别显著,但具体是何种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3.5 光和热对色谱信息的影响

另外,在摸索白术薄层色谱条件时发现,加热温度对样品色谱信息有影响,由图2中可以看出显色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增长,斑点会明显减少,苍术样品表现的更为突出,根据文献论文报道, 苍术酮很不稳定,对光对热都不稳定,会向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发生转化;白术内酯Ⅲ会在加热的条件下向白术内酯Ⅱ转化,这也印证了为什么白术内酯Ⅲ的颜色会随加热时间发生变化(李伟.《白术的有效物质及质量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硕士论文)。为此本实验用相同的实验条件重现该脱水反应,发现与文献报道的白术内酯Ⅲ会脱水生成白术内酯Ⅱ并不一致,究竟生成何种物质,本课题组将作进一步研究。

3.6 白术药材的定性

鉴别《中国药典》上采用苍术酮在薄层层析板上的显色反应作为定性指标[4]。如图3所示,《中国药典》中以图中桃色的斑点(苍术酮)为检识斑点,但由于苍术酮为挥发油类化合物,性质不稳定,至今尚没有苍术酮的对照品,以此为检识斑点有待商榷,本文建立的白术药材的苍术内酯Ⅲ定性鉴别方法简捷易行,对实验室条件要求不高,结果直观,易于比较,可作为白术的定性鉴别依据。

参考文献

[1]姚淑娟, 刘伯阳,孙艳.白术对荷瘤鼠NK和IL-2活性的影响[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12):52.

[2]李翠芹,贺浪冲.白细胞膜色谱模型建立与白术中TLR4受体拮抗活性成分筛选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6):545.

[3]董海燕 ,董亚琳 ,贺浪冲,等.白术抗炎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 42(14):1055.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4篇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宋代以后,才开始将白术、苍术各自施用。古代医家曾将两药作了比较,陈嘉谟曰:“术虽二种,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苍者治性多,惟专发汗之能。凡人剂中,不可代用。”《玉楸药解》论日:“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白术、苍术都是常用中药,其中白术为补气药,苍术为芳香化湿药,现分述如下。

一、白术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又名冬术、于术。原植物株高30~80厘米;根茎肥厚粗大,略呈拳状,灰黄色,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当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后再除去须根即可入药。其主产于浙江,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地。其中以浙江东阳、义乌产的质量最佳,俗称“云头术”,为“浙八味”之一。

药材性状为不规则的团块或条块状,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的茎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散在的油点,中央多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以个大、质坚实、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明代杜文燮所著的《药鉴》对白术作了详细概述,谓其:“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厚气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瘀血,除胃中邪热。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与二陈同用,则化痰除湿,消食健脾。与白芍、当归、枳实、生地之类同用,则补脾而清脾家湿热。与干姜同用,去脾家寒湿。与黄连同用,去脾家热湿。”《内经》亦云:“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中国药典》标明:白术入脾、胃经,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临床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证。历代医家将白术巧妙运用,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和剂局方》)以白术、人参、茯苓、炙片草四味药等分组成“四君子汤”,用于治疗阳虚气弱,脾虚肺损,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及脉来虚弱等症。“四君子汤”中加入陈皮、山药、炒扁豆、莲子肉、砂仁、桔梗等便为“参苓白术散”,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肺气不足,饮食减少,体倦乏力,短气心悸,以及呕吐泄泻等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泄泻、呕吐与腹满不食,或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以及由中焦虚寒引起的胸痹等症。张洁古用补脾的白术和消积的枳实组成“枳术丸”,成为强胃消食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脾虚积滞,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症,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脾胃派李东垣将此方加入木香、砂仁,组成消补剂“香砂枳术丸”,对胃弱食欲不振。疗效甚佳。

白术与桂枝、茯苓、炙甘草同用,可去痰饮;配陈皮、大腹皮和茯苓皮等,可消水肿;还可配黄芪、浮小麦治虚汗不止,以收益气补脾,固表止汗之效。

白术又可用于妊娠脾虚气弱和胎气不安,如有内热者,可配黄芩以清热安胎;兼气滞胸腹胀满者,可配苏梗、砂仁、陈皮以理气;气虚无力者,可配党参、茯苓、炙甘草以补气;兼血虚头晕心慌者,可配熟地、当归、白芍以补血;兼胎元不固、腰酸腹痛者,可与杜仲、续断、阿胶等同用,以增强保胎作用。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白术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白术内酯及糖类等,有强壮、利尿、降血糖及抗血凝之效,并能保护肝脏。

白术常用量为6~12克。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本品燥湿伤阴,故只适用于中焦有湿之症。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均不宜服用。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

二、苍术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别名茅苍术、茅术、京茅术、赤术、仙术、南苍术。原植物株高30~60厘米,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后撞去须根。其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北苍术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地。

茅苍术的药材性状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网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基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洗润后切片时暴露稍久,可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气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表而黑棕色,撞去外皮者呈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稀疏油点;香气较淡,味辛、苦;均以质坚实、断而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

《药鉴》论苍术曰:“气温,味甘辛,气薄味厚,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经药也。消痰结窠囊,去胸中窄狭。治身面游风,风眩头痛甚捷。辟山岚瘴气,时气瘟疫尤灵。暖胃安胎,宽中进食,驱痰癖气块,止心腹胀痛,与白术同功。但补中除湿,力不技白,若宽中发汗,功过于白。以冀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药引之,则除下部湿痰。以甘草、陈皮、厚朴之药引之,则除中焦湿症,而平胃中有余之气。以葱白,麻黄、杏仁之类引之,则除肉分至皮表之邪,大都有邪者宜用,无邪者禁忌。”《本草正义》载:“苍术,气味雄厚,较门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膜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夏秋之交,暑湿交蒸,湿温病寒热头胀如裹,或胸痞呕恶,皆须茅术、霍香、佩兰叶等香燥醒脾,其应如响。而脾家郁湿,或为膜胀,或为肿满,或为泄泻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舌浊不渴见症,茅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足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中国药典》标明:苍术归脾、胃、肝经,功效为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和夜盲等症。

苍术芳香燥烈,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作用。《和剂局方》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平胃散”,治疗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体重倦怠、呕恶乔酸及大便溏薄。对于痰饮、水肿等脾湿偏盛之证亦可应用。

苍术辛散温燥,能祛风湿,善治痹症中之寒湿偏胜症。《丹溪心法》中用黄柏、苍术组成“二妙散”,治疗湿热气盛,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臁疮湿疹等症;《医学正传》中用黄柏、苍术、牛膝组成“三妙丸”,治疗湿热下注、足膝肿痛、两脚麻痿或如火烙症;《成方便读》则用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组成“四妙丸”,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湿热带下及下部湿疮等症。

因苍术兼能发汗,故可用于外感表证。如《和剂局方》以苍术、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炙甘草等组成“神术散”,治疗感冒风寒湿邪引起的头痛无汗、发热恶寒、鼻塞声重、身体疼痛、咳嗽头昏及大便泄泻等症。罗太无以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菖蒲、藿香组成“太无神术散”,用于治疗时行不正之气引起的憎寒壮热、周身疼痛或头面轻度肿大等症。王海藏用苍术、防风、炙甘草、葱白、生姜同煎,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及恶寒无汗等症,取名为“海藏神术散”。后人将三个“神术散”编成歌诀:“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苍术尚能明目,可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如角膜软化症)。其或单用,或与猪肝、羊肝蒸煮同食。常用量为3~9克。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苍术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晶物。其他尚含少量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所含挥发油,小剂量使用呈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若大剂量使用则呈抑制作用。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5篇

寒性药物:淡竹叶、鸡内金、金银花、昆布、马齿苋、胖大海、蒲公英、桑叶、鲜白茅根、栀子、竹叶。

微寒药物:百合、槐花、槐米、、决明子、牡蛎、桑葚、薏米、鱼腥草。

凉性药物:薄荷、小蓟、余甘子、葛根、罗汉果。

平性药物:阿胶、白扁豆花、白果、赤小豆、代代花、淡豆豉、榧子、蜂蜜、茯苓、甘草、枸杞、黑芝麻、黄精、青果、火麻仁、桔梗、莱菔子、莲子、麦芽、荷叶、芡实、山药、酸枣、酸枣仁、桃仁、乌梅、乌梢蛇、杏仁、玉竹、郁李仁、枳棋子。

大热药物:丁香、肉桂。

热性药物:干姜、高良姜、黑胡椒。

温性药物:八角茴香、白芷、大枣、刀豆、佛手、蝮蛇、覆盆子、花椒、橘红、橘皮、龙眼肉、术瓜、肉豆蔻、沙棘、砂仁、香橼、小茴香、薤白、益智仁、枳实、紫苏、紫苏子。

微温药物:白扁豆、藿香、山楂、生姜、香薷。

由此可以看出,药食用源的食品,以性平为最多,还有部分药品性味微寒或微热,大都药性比较平和,服用时不致于太过寒凉或过热上火。但药物都有其独有的治疗功效。今年的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闷热,目前正属夏末,经历了一大段高温闷热的天气,许多人暑湿较重,都觉得食欲不振,或有些消化不良,建议此时宜清补,宜多食清热生津、解暑祛湿的甘凉食物。今天介绍两款药膳食疗方,您在家不妨试―试。

薄荷汤(选自《普济方》)

【配方】

薄荷3克(鲜薄荷叶6克)、鲜牛蒡15克、3克、甘草3克。

辅料:冰糖10克。

【作用】

疏风解表、解热明目。

【适用人群】

风热外感,口干目赤、大便偏干者。年老体弱,大便溏者慎服。

【制作】

牛蒡切成2毫米厚的薄片,与甘草加水300~400毫升,大火煮沸后慢火熬10―15分钟,放入薄荷、稍煮,加冰糖,再煮约5分钟即可。可当茶饮用。

【方解】

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又可作香料,还可配酒、冲茶等。

牛蒡为我国古老的药食两用食物蔬菜,是一种可以帮助身体维持良好工作状态的温和营养药草,营养价值很高,鲜品含大量水分,含蛋白质、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尼克酸,还含有锌、镁、铜成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其有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

牛蒡可每日食用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各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能。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开胃、通便、滋阴、补肾、益气、降压、防中风之功效。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

味辛,甘,苦;性微寒,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归肺、肝经。具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酮、龙脑、龙脑乙酸酯等。花又含腺嘌吟、胆碱、水苏碱、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除药用外,不少地方都有食用的风俗,其食用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等良好的保健功效。人食多用黄、白菊,尤以白为佳,杭白菊、黄山贡菊、福山白菊等都是上品。

益脾饼(选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配方】

白术30克、干姜6克、红枣250克、鸡内金15克、面粉500克、食用油及盐和适量。

【作用】

健脾益气、开胃消食。

【适用人群】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对于小儿食积也有疗效。

【制作】

将白术、干姜用纱布包好扎紧,放入锅内(不宜用铁锅和铝锅),下红枣,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熬至一小时左右,除去药包,将红枣去核及皮,搅成枣泥备用。

将鸡内金在锅内焙干,研成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备好的枣泥,加水适量,加入少许干酵母,和成面团,15分钟。

将面团分成若干小团,做成薄饼,用文火烙熟或用烤箱烤熟均可。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不同采收时期;白术;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苍术酮

[中图分类号] R286.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042-02

Headed atractylodes quality determination at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

LIN Jiashou

(The Center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atractylodes at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 and to compare and analyse the results. Methods: The atractylodes in Zhejiang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 and the atractylodes lactone Ⅰ, atractylodes lactone Ⅲ and atractylon of the atractylodes were detect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harvest period and growth years, and the dete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With the years increasing, contents of atractylodes lactone Ⅰ, atractylodes lactone Ⅲ and atractylon of the atractylodes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s of atractylodes lactone Ⅰ, atractylodes lactone Ⅲ and atractylon of the atractylodes at beginning of Novemb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other months,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atractylodes at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three years' old atractylodes at beginning of November is the best.

[Key words]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 Atractylodes; Atractylodes lactone Ⅰ; Atractylodes lactone Ⅲ; Atractylon

白术以根茎入药,可治疗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水肿、自汗等病症,有燥湿健脾、安胎之功效,其主要产于浙江新昌、天台、东阳等地,近年来国内多个省份引种成功[1]。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期的白术的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其质量的研究对于提高其药效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就不同采收时期白术的质量进行调查及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产白术,将其根据采收时期的不同进行分组,根据年份分为1年生、2年生及3年生,同时将其根据采摘月份分为10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及11月中旬,根据分组将白术进行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含量的测定,并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

1.2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术进行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含量的测定,色谱柱为Symm 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甲醇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 nm,色谱仪为由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P230Ⅱ高效液相色谱仪。将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进行相应数据的处理,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白术根据年份分为1年生、2年生及3年生,同时将其根据采摘月份分为10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及11月中旬,对其进行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含量的测定,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随着年份的增加,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的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11月上旬采摘的白术的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的含量高于其他月份,经比较,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白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 cm,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2]。其采摘时期一般为定植当年10~11月[3]。其以个大、质坚实、断面黄白色、香气浓为佳[4-5]。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均为白术的重要含有成分[3],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白术的质量。本文中笔者就不同采收时期白术的质量进行统计及比较,发现3年生者较1年及2年生者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的含量高,即随着年份的增加,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的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11月上旬采摘的白术的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的含量高于其他月份,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白术的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及苍术酮含量的比较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不同采收时期白术的质量明显不同,购买时以3年生11月上旬采摘者质量为最佳。

[参考文献]

[1]Lee YM,Kim H,Hong EK,et al.Water extract of 1∶1 mixture of Phellodendron cortex and Aralia cortex has inhibitory effects on oxidative stress in kidney of diabetic rats[J].J Ethnopharmacol,2000,73(3):429.

[2]Kathleen S,Montine A,Joseph F.Isoprostanes and related products of lipid peroxidat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2004,12(8):117-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8-69.

[4]马庆华,张鹏霞,郭红艳,等.白术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神经细胞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60-62.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7篇

磐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中药材生长,被番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库”。全县境内共有药用植物1219种,其中“浙八味”中的元胡、白术、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道地药材(俗称“磐五味”)盛产于此,曾有“药花开满若霞绮,元参白术与白芍,更有元胡,万国皆来市”之说。元胡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5月上中旬采收。性温味辛苦,归心、脾、肝经,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近代药理研究发现,元胡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等均有镇痛作用。其不同的配伍可起到不同的养身、治病效果。磐安元胡外观黄亮,圆坚饱满,生物碱含量较其它种植区高出一倍左右,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500吨,约占全国的30%,同时磐安境内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野生元胡大规模分布的区域,野生元胡是对现今生产种植元胡中采用无性繁殖(块茎繁殖),出现的繁殖系数低,抗病力弱、枯苗早、单产低等种子退化现象进行品种培育改良的“基因库”,对元胡种植以及药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贝母又名土贝母、象贝、浙贝、象贝母、大贝母,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5月上中旬采收。味苦,性寒;归肺、心经,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之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浙贝母鳞茎含有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以及微量的贝母丁碱、贝母芬碱、贝母辛碱和贝母替定碱等,具有镇咳、镇静、镇痛、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慢心率等作用。入膳宜煮粥、汤羹、面点等。磐安贝母称为东贝,贝母质地优良,粉性足,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常年种植面积8000多亩,产量800余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全国80%以上的浙贝母商品通过磐安销售,磐安成为全国浙贝母集散中心。

白术又名于术、冬术、浙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收获。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为常用中药,与人参齐名,向有“南术北参”之誉。现代药理研究白术内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苍术酮,并含有维生素A类物质,能促进胃肠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细胞效应;还有保护肝脏,降低血糖,增强体力等作用。研究表明白术还有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作用。磐安特产白术在全国产区很多,以浙江磐安产的白术为著名浙白术道地药材。磐安白术形似青蛙,清香诱人,世称蛙术,被列为珍品。2009年,磐安白术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3000多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

玄参又名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等,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11月收获。其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玄参含有生物碱、糖类、甾醇脂肪酸等,具有解热、抗菌、增强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降压等作用。由于其品质润多液,能清热邪而滋阴液,是用于热病伤津的口燥咽干、大便燥结、消渴等病证的佳品。磐安玄参,质坚性糯,皮细肉黑,枝条肥壮,而得名“乌元参”,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产量2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常年供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药厂作原料。

白芍药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的干燥根,6~9月收获。其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白芍具有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鞣质等具有中枢抑制、解痉、抗菌、抗溃疡、扩张心血管、抗炎、保肝解毒、抗诱变和抗肿瘤等作用。历史上著名的以白芍为主的三白汤,就具有补气益血、美白润肤的作用,适于气虚血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症,历来被爱美的女士追捧。磐安白芍,历史上又称为东芍,外形圆直,质地坚实,断面心(又称芍),味清香,久煮不糊,深受商家青睐。

苍术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8篇

通讯作者:王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且是最常见、发现最早的重要疾病。据有关文献报道,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为糖尿病患者的59%,而眼底改变者为其85%,因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又成为眼科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眼底表现复杂,进展也迅速,一般治疗效果不佳,常见视网膜出血、渗出物的产生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炎,继发视网膜脱离而失明。近年来我们应用“三宝”化瘀汤(简称“三宝”汤)治疗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5~75岁;病程2~15年;其中胰岛素依赖型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43例,隐性糖尿病11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两组单服中药,一组综合用药。

1.1 单服中药组 共40例76眼,患者在服药期间控制饮食1周,每周检查一次视力,散瞳检查一次眼底。2周测一次空腹血糖,1个月做一次球结膜及甲皱微循环观察,以其变化和服药前比较。

1.2 综合用药组 20例39眼,服药期间控制饮食,对6例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在服本药1个月后,逐渐停用胰岛素,20例全部使用降糖药、各种维生素及神经营养剂治疗,1周散瞳检查一次眼底,2周测一次血糖,1个月做一次球结膜及甲皱、微循环观察。

1.3 药物的组成及其用药方(选择用药) 苦瓜10~30 g,亚腰葫芦10~30 g,石榴10~20 g,柴胡10~20 g,防风6~15 g,天花粉10~50 g,黄芪10~15 g,山药10~20 g,苍术10~15 g,元参10~20 g,生地10~30 g,熟地10~30 g,麦冬9~12 g,茯苓10~20 g,丹参10~30 g,赤芍10~30 g,灵脂10~15 g,桃仁10~15 g,红花10~15 g,有新鲜出血者去桃仁、红花、灵脂,加藕节炭10~30 g、侧柏炭10~30 g,血余炭10~30 g。待出血稳定后,去三炭,加山甲15 g,莪术20 g,牡蛎20 g每日一剂。

1.4 疗效判断

1.4.1 显效 视力提高0.3以上者,视网膜出血吸收,玻璃体积血吸收,血糖基本恢复正常或血糖下降50 mg/dl,尿糖()、微循环甲皱毛细血管内皮红细胞聚集减轻、出血吸收、瘀血减轻。

1.4.2 有效 血糖下降50 mg/DI,尿糖(+1),视力提高0.1,玻璃体内出血及混浊基本吸收,微循环显示减轻。

1.4.3 无效 连续用药1 mo以上视力无明显提高,眼底出血及玻璃体积血无明显吸收,或吸收后又反复出血而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炎,血糖、尿糖无明显改变或加重者。

1.5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干部,患者自2007年3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2007年4月诊断为糖尿病,曾长期服用D860、降糖灵、玉泉丸等药物,血糖自250 mg/dl降至170 mg/DI,尿糖由(++++)减至(++),2009年10月后,自觉右眼视物不清,眼前黑影遮挡,2 d后视力急减,仅能分辨眼前指数,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住院治疗期间,右眼底反复出血,左眼视力也呈进行性减退,后转我院治疗。检查视力右眼0.08,左眼0.3,右眼玻璃体混浊,机化条索牵拉视网膜,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双眼视网膜可见微血管瘤,中心窝反光消失,血糖198 mg/dl,尿糖(++),服药期间控制饮食,服用“三宝”汤每日一剂,每周散瞳检查一次眼底,2周检查一次血糖,1个月一次微循环,2个月后视力逐渐提高,出血及渗出机化物部分吸收,血糖下降3 mo后,视力右眼0.4,左眼0.9,双眼玻璃体内混浊吸收,右眼机化条索变淡、变薄,微循环检查可见,微血管瘀血减轻,红血球聚积减少。甲皱微血管出血吸收,瘀血减经,红血球聚积减少,血糖120 mg/dl,尿糖(+)。嘱其继续服用半年,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2 讨论

从以上疗效结果表明,单服“三宝”汤组和综合用药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说明“三宝”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具有降低血糖、减少糖尿、减轻微血管内瘀血、改善微循环、改善视网膜营养、提高视力的作用。多数患者在接受“三宝”汤治疗前曾长期服用降糖药及神经营养剂,但效果不十分理想,眼底反复出现出血、渗出,血糖控制不理想,改用或加服“三宝”汤后视力明显提高,渗出及出血稳定中逐步吸收,比单纯使用西药有较明显的优势。“三宝”汤在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的原则上重用苦瓜、亚腰葫芦、石榴三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祖国医学认为,苦瓜、石榴、亚腰葫芦具有滋阴消渴、健脾利湿之功效。苦瓜能降低血中糖基血红蛋白的浓度,直接影响肝脏及对糖的分布,葫芦素有健脾利湿利胆之功效。国内曾有报道1],单用葫芦降糖效果大于80%以上。药理学研究认为,花粉、黄芩、元参、生地、茯苓、麦冬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黄芩与山药可消尿糖,苍术辛温入脾胃二经,有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功,苍术虽燥热,配以元参可治其燥热,而展其健脾精之功,以鼓其精上注于目。桃仁、红花、丹参、赤勺可活血而化瘀,改善微循环,有阻止红细胞在微血管中聚积、改善微血管内的瘀血及改善视网膜营养、提高视力之功效。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炎,目前临床上大都采用西药治疗,也有用激光凝固眼底出血点,但限于条件,不能尽善尽美。我们在应用中药治疗时,感到效果不差,其主要特点:①治疗方便。②出血、渗出及机化组织明显吸收。为此,中药治疗是今后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主攻的方向,愿以此抛砖引玉,期望同道们在这方面作出更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