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藤之凉

青藤之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藤之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藤之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徐渭;墨;大写意;创新

一、青藤笔墨

徐渭,字文长,晚号青藤道人,是一个造诣极深的诗人、剧作家、书画家,受个性解放的新思潮影响,在写意花鸟一科独辟蹊径,以激越昂扬,飘荡酣畅的笔墨来进行花鸟画创作,使之达到充分抒怀的崇高境界。他作画十分讲究气韵和法度,借绘画抒写性情,以显示其自然本色,以一种极为狂放泼辣的风格,把水墨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因为他的画法用笔纵横驰骋,用墨泼洒浸润,笔酣墨饱,淋漓尽致,使得中国笔墨纸张的特殊效果得到空前的发挥,画史称之为“大写意”。这种水墨大写意画法在疏斜历乱中求真意,在浓淡交错中求气韵,笔韵,笔墨变化微妙,大刀阔斧,神采飞扬,使后世文人为之倾倒。

《杂花图》是徐渭的代表性作品,此画是一幅横向长卷,以泼放的笔势点染了牡丹、石榴、南瓜、芭蕉、扁豆、葡萄、竹等十几种四季蔬果花木。笔墨浓淡干涩、一挥而就,不拘泥于物象的自然形色,其生韵、神气充分体现了画家驾驭笔墨的本领。同样的还有《葡萄园》。此图自画面右上画葡萄一枝,全无一丝形似,狂放的笔墨在画面上缤纷飞舞,藤条翻腾缭绕,水墨酣畅痛快,将其不得志而积结于心中的郁郁不平,淋漓尽致地倾泻于笔端,画上有徐渭自题七绝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乱抛闲掷野藤中。”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画家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境遇。同时可看出,他用笔如疾风骤雨,有风驰电掣的迅猛感,充分发挥了宣纸水墨机理效果;其浓淡虚实,疏密开合,处理的气脉贯通,通透活脱。从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出他为人的狂放与玩世,凸显他的“文奇”,可见他的书画舞出了文人墨戏,不拘不泥,富有笔墨情趣。清代张岱曾说徐渭的绘画艺术除了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外,他的泼墨画法使得画面浓淡相间,笔飞墨舞,变化万千,奔放豪纵,“意足不求颜色似”,所谓意足即意思够了,意到则止。

徐渭现存的其他作品如《牡丹礁石图》、《墨葡萄图》、《墨花图》等,也都笔酣墨饱,淋漓尽致,发人深省。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郑板桥)看见徐渭的画,大为赞叹,曾用“五十金易天地(徐渭)石榴一枝”,郑板桥还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以示对他的仰慕。近代齐白石提及徐渭,也说自己恨不得早生三百年为“青藤磨墨理纸”,表达对他的无限尊崇。他们推崇徐渭不能看作仅仅是艺术上的接受影响,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的思想相通。后世的很多文人画家受此启发充分的表现了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张扬个性的美学特征。

二、弄墨“无法”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徐渭所处的时代强调“有法无法”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技法,绘画中日益规范化的技法形成“法”,注重“法”被称为“行家”,而他却独辟蹊径视法为虚幻不实,抛弃世俗,崇尚“无法”,“游戏翰墨”,强调“放逸”,曾题画诗云:“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于杂四时。”题《芭蕉墨牡丹》诗云:“知道行家学不来,烂涂蕉叶倒莓苔,冯伊遮盖无盐墨,免欠胭脂抹瘿腮。”

其实徐渭的“无法”,就是“我用我法”,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借鉴前人而又标新立异,就像苏轼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以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作画如果仅以形似与否判断画的好坏优略,那是幼稚的看法,但是,苏轼的“论画与形似,见以儿童邻”并非绝对反对形似,而是反对泯失“物理”、“物情”,“物趣”等艺术原则而对自然物象生硬照搬。就如同徐渭对笔墨“无法”的追求,“新中有心”从而使他的放纵,却与鲁莽不同,它的有气势,也与粗野不同。他在淋漓酣畅之中,仍然有一种静穆的气势,从蕴蓄中发出光芒。

庄子思想对徐渭绘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前人说徐渭的画有“推到一切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这应当是极其中肯之定论。而这之中内蕴了庄子关于恣肆磅礴大美的思想。换言之,如果论及徐渭画作的这样豪迈气概之所以产生的原由,那么可以说,庄子大鹏高飞徙于南海的宏大气概以及某画师“解衣般礡”的“大法”气度,正与徐渭淋漓泼辣,豪迈放达的画风是有一脉相通的。

这些思想反映在了徐渭的《花卉杂画卷》长卷中,画中有许多小幅葡萄。图中看不到写实主义的饱满晶莹的紫葡萄,也看不到普通写意中依然具形的葡萄的样子,看到的只是“我用我法”挥洒出的水墨不同形状而已,葡萄也就是一些意思吧。水墨的浓淡晕染,还有那疾风骤雨式的速度,如同倪瓒所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风格也显出大胆任性,葡萄串枝常常就是这么从天而降了,可以想像徐渭在青藤小屋的一张破木桌上,晃动着身体就这么把用了很久的大笔快速的转着,恨不得把多年的苦说出来,如此心情下如此境遇下的花卉,自然不会像那种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花卉那么擒笔铺张,那么浓墨重彩,那么细腻柔情了,让人感到的是一种饱满着才情的悲,不是悲凉,但亦非悲凄,隐然挥洒出一种豪气,那种在自在自为的天地中行走的大法。终是把仕途功名抛了,任风霜雪雨,我以我笔书乾坤。

由于徐渭深厚的书法功力,用笔大刀阔斧,纵横跌宕,婀娜多姿,看去好像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貌似不经意,平淡中却非常精到严谨,自然而然的他的写意花鸟也成了以草书书法入画的典范,其画面灵动轻逸、一气呵成、直抒胸臆。所以他独特的泼墨法具有绝妙的施水技巧,形成自然的韵致,氤氲蕴藉,水墨浑融。牡丹的浑厚华滋,的晶莹欲滴,无不水晕墨章,浓淡干湿恰到好处,使盎然生趣展现于纸墨之上。可见有笔无墨和有墨无笔,都是不对的,必须笔与墨配合得当,才能有很好的艺术“法师”。

徐渭作画,还常常借物喻意,赋予笔墨形象以强烈的感彩,还每每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兴起画外之意,给人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痛快淋漓的感受。这种方法反对脱离生活,套用前人成法,犹如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主张创作应从所处时代的生活出发,可谓不随波逐流,独用我法。

《黄甲图》就是一幅徐渭风格的典型代表。他用峭拔奔放、简约精炼的笔墨画出了螃蟹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蟹的造型虽寥寥数笔,却浓、淡、枯、沟、点、抹,诸多笔法套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在目,覆于蟹上的荷叶,笔阔气贯、偃仰有致,点划之外富有云尽秋意。画上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有珠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因为旧时称殿试二甲,第一名为传胪。显然,画家用题画诗点明了作品主题是讽喻那些纵然胸中无物,人所不耻,但却能黄榜题名、进登甲第的庸人的。从中也可看出画家对科举的失望与憎恶。画家深受腐败政治之害,才华横溢,却因“不同时调和”,以至“其名不出于越”。因此,他晚年“深恶诸贵富人”,甚而“显者至门,或拒不纳”。《黄甲图》就是他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的发泄。奔放而有气度,润略而传神,真所谓“意在笔先、笔周意内”了。

“无法而发,乃为至法”,徐渭突破创新的泼墨大写意花卉寓意深刻,形超神越,矫然独步千古。

三、墨王“狂扫”

徐渭论画,力主“传神”,他每每说:“不籍东风力,传神是墨王”。又由于有着不受约束的生活观念和情感,有着“秉性疏朗,狂逸不羁”的豪气,主张“要将狂扫换工描”。他的“扫”随处可见。过失入狱七年的经历使他出狱时已年届半百,韶华早已逝,抱负又落空,只剩下两袖清风,一间青藤草屋落寞寞于绍兴的街巷。但从此,徐渭倒是全然抛弃下仕途念想,他说:“君言写意未为高,自古砖因引玉抛”,于是吸取前人精华匠心独运,一心事在“扫”丹青。

徐渭特别爱画竹,他笔下的竹,一洗娟娟秀气,也是狂态十足,其曰:“我私涂狂竹,翻飞水墨梢。”其画竹,破笔、瘦笔、断笔、燥笔为之,狂涂乱抹,不拘一格,真正是“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正因为喜欢狂涂,不愿细写,他又屡屡自称作画为“扫”,他那豪放不羁之气就在这一“涂”一“扫”中尽得显露。“张颠狂草笔,涂墨一高歌”,“一吸葡萄春五斗,旋移狂墨鸟刘伶”,这些题画诗句,正是青藤作画的真实精神写照。因此观青藤之画,让人心潮激荡,神思飞扬,于狂乱中去感受生命的炽热,领略生命的活力,可见一切皆在张狂行笔中矣。

看《杂花图卷》,图中葡萄、石榴、荷叶等等无不体现出这种信手“涂扫”的精神,不求细巧,画风粗放,尤其是葡萄,无论绘叶、画枝还是勾藤蔓、点果实,行笔用墨皆狂扫涂抹、豪宕不羁,的确是满纸生风,气势袭人,让观者莫不怦然心动。既然是在涂抹中求效果,天池甚至不惜以败笔来画美人,居然也能使人产生“风姿绝代”的美感,发出“转觉世间铅粉为垢”的感叹,可见其功力非凡。如《拟秲图》手卷,画面上的人物、柳岸、坡岸、也是疾笔挥扫,涂抹张狂,飞动的笔法中透漏出激烈豪放的情怀。而他的《苇塘虫语图卷》,那散乱纷披的苇叶、简直就是粗服乱头,可谓“狂扫”的绝佳例证。追溯画史可知,青藤在笔墨血缘上跟唐宋以来恣肆狂放的张璪、王墨、张旭、怀素、米芾等书画家更亲近,他把这些前辈身上已见的写意精神发挥,张扬到了极致。放纵狂乱的笔墨中,充满着力量的感觉,激荡着生命的旋律。因此他的花卉,大写意的,不见茎脉,但其观意:即使枝叶勾勒,也是翻腾跌宕,好比大风扫过,心意荡漾的意思。感觉点墨下笔的这个人心理是极不平静的,他甚至等不及这样一笔一笔地添加,实在是要手随心动,要快快的把自己倒在纸上,哪里还要什么敷彩工笔呢?这一股气是那么充沛,水墨淡化成了淋漓尽致的痛快,一扫而过,即使隔了几百年,你还是能想象得出那个徐渭作画时一定是将吸了满肚子墨的如椽大笔凌空落下,胸中意气满纸生,真堪称“迁想妙得”。这不仅涉及于绘画的形神论与创作观,而且还涉及到气韵、意境、品评、章法、笔墨等与传统画理相关的一切问题了。

结语:

徐渭野藤里的葡萄及很多花卉图卷,收藏于静穆的博物馆,印在了精美的画册上,静默飘然的样子。可是,这些狂放的水墨并不安静,它们诱导我们去看水墨背后,那里有徐渭的啸声、徐渭的执狂。“眼空千古,独立一时”,袁中郎对徐渭的评语是偏爱了些,但也大致不差。

随着时空的变化,物有“沧海桑田”之变,情有“情随事迁”之变。如果“这鸭头不是那丫头”时,那“头上哪有桂花油”呢?故而在时空永恒的变幻中,作为国画法度所表述的基本语汇体系能够保持相对的恒稳,能得到真正的还原,更有赖于一条不变的以人的“感”、“情”为中介的理解之脉络。有了花卉大写意,就会花开花落两由之,有了从容之心,外在的花随风飘零,心灵的花则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程大力.师心居—笔谭[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陈绶祥.国画指要[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3]李祥林.徐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青藤之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四藤饮合四物汤;甲氨喋呤;双氯灭痛;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51-0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因其病因未明,迄今尚无根治方法。笔者采用四藤饮和四物汤法治疗RA,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病例来源均为本院2006年9月-2008年1月风湿病专科的门诊或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正的标准。同时排除下列情况:16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2一般资料1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16-70岁,平均50.12± 11.67岁;病程68± 47个月。对照组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16-70岁,平均50.01±12.35岁;病程69±4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治疗及观察方法

1.3.1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中药煎剂(四藤饮合四物汤:雷公藤15g、青风藤20g、忍冬藤20g、鸡血藤30g、桑枝30g、白芍30g、知母8g、露蜂房12g、羊藿15g、川芎15g、地龙12g、全蝎10g、桑寄生15g、当归10g、熟地15g)水煎服,1日2次。

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15mg(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批号31020644)。每周1次,加双氯灭痛25 mg,每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观察2个疗程。

1.3.2观察指标主要症状、体征:包括晨僵时间(时),关节压痛数(个),关节肿胀数(个),关节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常规,肝、肾功能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个月各查1次。

1.3.3统计学方法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标准,需具备下列5项,持续至少2个月。晨僵不超过15min。没有乏力。没有关节疼痛。没有关节触痛或运动时疼痛。关节区及腱鞘没有软组织肿胀。血沉:女性

2.2治疗结果见表1~表3。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为88.5%,通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疗效相当。

由表2可见,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主要症状及体征,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疗效相当。

由表3可见,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血沉(ESR), 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疗效相当。

2.3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AST、ALT异常升高共 2例,血白细胞异常减少3例;治疗组仅在治疗期间出现AST轻度升高1例,血白细胞无减低。

3讨论

RA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里不密,卫外不固是其内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阻遏经络、肌肉、关节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为其外因。故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痛为主.。肝主筋,肾主骨,痹证日久则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故需补肝肾,养气血。《素问•逆调论》亦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治疗痹证养血活血很重要,也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方中雷公藤性凉,味辛苦,功能清热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2]。青风藤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经活络等多种作用。青藤碱为其主要成分,能镇痛、消炎、调节免疫等[3] [4]。地龙、全蝎虫类药,透骨搜风剔邪,活血通络止痛。羊藿、熟地培补肝肾。合忍冬藤、桑枝清热利湿、通筋活络以缓解关节红肿热痛,配伍川穹、鸡血藤、地龙、全蝎、蜂房活血逐瘀、通络止痛以改善关节晨僵、屈伸不利。桑寄生、羊藿、白芍、知母补益肝肾,养筋壮骨以防止关节骨蚀筋萎。四物汤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相配,具有补血行血之功并能补益肝肾,从而达到活血止痹,强骨柔筋之用,使痹证自除。同时四物汤因能养血柔肝,具有保肝作用。四物汤还是治疗血虚证的主方,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和升高外周血象的作用。故四物汤与甲氨喋呤合用,能够减少甲氨喋呤的肝毒性,并能减少甲氨喋呤对血液系统尤其是白细胞的损害。上肢痛为主加羌活、片姜黄;湿甚、四肢困重加苍术、防己、土茯苓、威灵仙;久痛不缓加白芥子、乳香、没药、土鳖;脾虚纳差加白术、党参。四藤饮合四物汤煎剂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体现了中药整体、多途径、多环节作用于人体的优势。我们采用四藤饮和四物汤治疗RA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可相互取长补短,减轻副作用,此法有待于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李瑞林,舒达夫.雷公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6.

[2]施桂英主编.关节炎概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31

[3]涂胜豪,胡永红,陆付耳.青藤碱对人淋巴细胞产生IL―2、IL―2R、IL―6的影响[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8:12.

青藤之凉范文第3篇

??水里冒出一圈圈气泡了,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了……啊,都会让我内心好一阵的激动。在我眼里这一池幽幽碧碧的水是有着性命的,钟聚着天地的灵气呢。

??在水边可以长时间的看着,总会有奇迹,总会让心灵得到意外的抚慰:这边一只长脚的水虫在水面急急爬过,划出细细的波痕,总会让人想到,仙风道骨、衣裾飘飘、凌波微步;那边水面突然跃起一条盈寸白鱼,在空中急速扭动一下腰肢,却分明是水面盛开的一朵银亮多芒的鲜花,尽管只是昙花一现的幻影,却定格在记忆深处……

??不错,那边真有一朵小花,一朵郁黄色的小花,周遍的水面还星散着几片铁青的圆叶。啊,荇菜。虽然是娇弱的几片,但是久违的荇菜呢。我的记忆中的荇菜叶似乎被这几片星圆的叶子复制开来了,成为浩大的一片。有关水草这部分的记忆一下子复活了……

??

??一、荇菜

??

??清明前后,村南边水灞里,一夜间便探头探脑地冒出一枚枚嫩绿的小圆叶,像飘散着一池的星星。

??被村民称做水灞的池塘其实是一组断断续续的水系。从高处远处看:一大片一大片的白亮亮的池子,由同样白亮亮的狭长水道连缀着,像一根银带拖挂着一串玉片。

??这大大小小的灞水一个冬天沉睡在村子的南边。荇菜的出现,就像灞水睁开了睡眼。一群挖猪菜的村童便在水边惊叫着,银亮亮的声音在水边散落。有的孩子搂抱着水边弯曲的老柳树,用枝条够着荇菜的圆叶。有的孩子则调皮地摔脱脚上的鞋子,卷起裤管,试一下水温,便笑嘻嘻的往前探着,身后翻卷一路水花。孩子用手轻易的采到紧贴在水面的圆叶,轻轻一拉,那潜在水中细如丝线的纤茎被拉的老高。啪,轻微弹响,那圆圆的叶子便如一片沁凉薄冰留在小手里。孩子嘻嘻哈哈地笑着。岸上的孩子自然每人分到一份惊喜。

??那油油滑滑冰冰凉凉的一小片叶子柔软娇嫩极了,含在嘴里细细慢慢地嚼,清香甜涩里拌和着无限的沁凉。

??那时我是孩子堆里最顽皮的一个,在不适当的季节下了水,每次总会遭到同伴告密,总不免被母亲拿着枝条追出院落。足足气了一晚,但第二天便忘记了挨打,也忘记了查问那狡猾的告密者。想来孩子的心灵如那清明的灞水呢。

??还记得外婆给我讲的故事,说那狼外婆听升子和斗子说自己的外婆脸上有一块大黑痣,就是趁着月色,在水里捞起一片荇菜叶,贴在脸上,骗开了升子斗子的门。我才知道这荇菜的叶子还可以做狼外婆的道具。便和小朋友们把荇菜的圆叶贴在脸上,怪声怪调地摹拟狼外婆的口气说:“升子,斗子,撮簸口子,把门开开,我可是你们的外婆呢。”

??那故事依然记得,那荇菜的在脸上沁亮的感觉依然还有。

??后来读《诗经》,才知道那开篇之作《关雎》就吟咏了这荇菜,“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那几千年前,古代少女就乘小船在水中专著地采摘荇菜,清风徐来,纤纤素手轻灵地将这圆圆的叶片摘下。那是很美的画面呢,不由引得岸边的少年怦然心动。

??后来也知道这荇菜江南一代又叫莼菜,可制成一道绝美的羹肴。

??初夏的时节,荇菜密密地挤满一池,那黄色的小花举撮着,那是荇菜极盛的时节。不久那圆叶变成古铜色,没多久也就枯萎了。

??荇菜也只是一季的水草,虽只有短短数月的光景,但总留给人诗意的印记。

??

??二、鹅水草

??

??村外那圆如锅底的池塘,村民称为锅底塘。初夏时节,这池塘里的水草已经很密匝。那水草枝枝攀攀的,有的形如松针,有的形如流苏,有的形如飘带……水底下是深深浅浅黑压压的一片,那种须杈交错的凌乱,是很难形容的,反倒成了乱的意象,正如日本古代和歌里就有“今生生疑团,心如水藻乱”的句子,直接拿水藻形容内心的纷乱。

??那有水藻的池塘很少有人下去,据说水藻会缠着人的腿而叫人难以解脱,那情形很可怖。

??野外那叫锅底塘的池塘,水很清澈,黑压压的水藻就沉静在水底,只有寸许的游鱼成群结队地在其间曳尾觅食。有时用泥块抛掷下去。“咚”,水面溅出一朵水花,那鱼群一下子银光点点地霰散开来。那泥团悠悠地在水藻间落着。鱼群旋即又云聚而来触碰那不明之物,争论不休,最后又曳尾而去。共3页,当前第1页1(作者:滴墨青藤)

??“水至清则无鱼”,这是素朴的常识。村民是不到这锅底塘来捞鱼摸虾的,家长也叮嘱孩子不要到有水草的池塘游泳。这反倒成就了这池塘里的各种水草,水草任性的疯长着。

??后来发现这水底的一种水草,凡是养鹅苗的村民都要采的。这种草褐中带金,狭长的叶子像飞天提婆的飘带。村民叫做渣草或水渣草。

??村民看准了这鹅水草,用两根长长的竹竿伸进水里一夹,然后把两根竹竿用力绞动着。那水草在水中的断裂声通过中空的竹竿,传到手中,传到耳中。那水中气泡续续地冒着,鱼群早已惊散。村民把卷缠着渣草的竹竿往怀中用力拉拽,像和水里的怪物争夺着自己落水的孩子。旋即,那水底浊水翻卷而上。村民拉脱了水草在水里涮涮了,很满意地把两根竹竿与先前旋转的方向反转一下,那漂亮的水草便脱落在大竹篮里,一股水草的腥气在空中洇开。只要往水里绞三两下就足够家里的鹅雏吃上几天。

??那水面飘着断裂的水草,很凌乱,几枚小鱼在起哄似地追着漂浮水面的一片叶子。没几天那池塘又恢复原样,那一点鹅水草并不影响池水的大局。

??那村民扛着沉甸甸的竹篮往回走。那篮子里的水一路溅落着,泥地上一路飞扬起泥土的腥气。

??村民回到家中,在庭院的树下,并着两条长凳,上面压着一张宽阔的砧板,把满把水渣草一拧,用快刀“咔哧咔哧”地切着,一边用刀轻轻地一推,剁碎的鹅草便落在地下一只大木盆里。那“咔哧咔哧”的声音很有节奏,那清新的水草气息飘满庭院。

??那大匾筐里的鹅雏大概很熟悉这种声音,隔着盖布闻到了这清新的气息,一起起哄似的呦呦地叫着,那匾筐四周听得鹅雏用小嘴抗议地敲啄着。那情景是很热闹的。

??村民抓一把碎米粒往盆里一撒,再用大手一搅和,金褐透明的碎草上沾着星星似的碎米粒。

??这时可以把鹅雏放出来了。揭开匾盖,一股热浪浪的腥气。嫩黄的小鹅苗跌跌撞撞地伸伸腰肢便急急地奔向食物,伸着脖子吃着,直吃得脖子鼓出一个小疙瘩。

??说也奇怪,等到那鹅雏渐渐褪去了身上的鹅黄,自己可以户外觅食,便不再食用那水草了。

??想来,这水草是乳口小鹅极其喜欢吃的,一直伴随小鹅成长。

??

??三、鸡头米

??

??村子南边密布着水系,大灞由西向东流进大河,与大灞相连是由北向南的另一独立水系——黄泥沟。其实也是一串池荡组成,有的段落长满芦苇,有的段落长满水草,有的段落长满菱角。而最南边一带的水塘比较浅,却被鸡头米那阔大带刺的绿叶密密匝匝地占领了。

??鸡头米,我们那儿叫鸡头泡。到盛夏的季节,那密叶间突然举撮着一个刺球似的脑袋,上端还微露着紫色的花瓣。远看分明是昂得极高的鸡头,那是一种在鸡群中挑战的姿态,抑或是一种引吭高歌的姿态。

??那鸡头米浑身长满了刺,是不允许人靠近的。尽管外表很不友好,但无论是根茎还是芡实却很诱人。

??每次孩子们都要把裤管捋得很高,极为小心地斜着身用脚蹬踏着它那淤泥中的根须。但每回总被那尖利的密刺刺伤手指或腿脚。被连根拔起的茎叶,象落地的降落伞一般被孩子拖到岸边。孩子们用牧鹅的竹竿对准布满密刺的根茎一阵敲打着,直到被打得身首离披,再小心的批开根茎带刺的表皮,露出白花花的管子。那管子嫩脆多孔,青涩香甜。孩子们喜欢生吃,而村民却用来和红辣椒一同炒了吃,那口感清香浓糯,美极了。

??那鸡头似的芡实,被一层厚实的密布着利刺的皮紧紧地裹束着,要想吃得那芡实就得准备着被刺扎几下。孩子们凡是吃得鸡头米,就得经受这样的挑战。记得我每次手指被扎得鲜血殷红。

??那带刺的厚皮终究会被剥掉的,那露出的一团紧束的白瓤。白瓤里是一粒粒芡实,被一层膜包着,膜下便是一个圆似珍珠的硬壳包裹的芡实米。用鲜血换来的东西是自然珍贵的,那层层包裹的芡实米是洁白的是香糯可口的。

??乡下的孩子都知道,那鸡头米的生长阶段不同,那味道是不一样的。共3页,当前第2页2(作者:滴墨青藤)

??孩子们还为鸡头米起了好多名字。刚结实的壳是淡红色的,很软,里面是一包香甜的浆汁,我们称做“小红子”。过一个阶段,那珍珠似的壳是鲜红色的,依然较软,里面的芡实有了些劲道,我们称做“大红子”。再过一个阶段,那硬壳而变暗,里面的芡实很有力度,我们这时称为“糯米饭”,大概和糯米一样的粘糯了。最后,那壳变成褐色,坚硬的很,里面的芡实干硬成粉末,外面的膜反倒松垮无力,这时又被称做“老忧子”。

??孩子们总是把批开的鸡头皮随处乱抛,又被太阳烤灼得像鞋掌一样的坚硬,不小心总被扎在脚上。那时乡间的孩子都是赤脚的。我好几次被那厚皮上的密刺扎在脚板上,疼得龇牙咧嘴,只得坐在泥地上,扳着脚一根一根地往外拔,再用泥巴灰一抹,便一瘸一拐地追赶着在前面疯跑的染着红顶记号的我家的鹅群。

??那鸡头米的记忆是香甜的,但想来也不免觉得手脚间还有隐隐的疼痛。

??

??四、野菱角

??

??在黄泥沟一带有一片野塘,初夏的时候,清幽的水面浮散着细碎的绿叶,零星的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有这些绿碎叶点缀些许小白花,池塘便有了生机,也就有了希望。

??在过不久,那花儿谢了,那碎叶的底下,就有了青豆般菱角的雏儿。孩子们是等不及的,探到水中,捞起紫色的细茎牵连着的水淋淋的一簇碎叶,把那叶下的那点雏儿给揪了下来。

??那野菱角的雏儿长着嫩刺,还不足以扎手。剥开青涩的皮,里面也只是白色的一点浆汁。孩子们总是用衣角兜着,懒得去剥,直接扔进嘴里慢慢地细嚼,那青涩甘甜的感觉也很不错。

??等到接近秋天的时候,那菱角已经长得很坚硬了,菱肉的味道也美极了。只是那刺总能扎破手指,那刺虽没有鸡头米的刺密集,但野菱角那硬壳上的四根青刺不但尖利而且密布肉眼难辨的倒刺。采菱角时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总是坐在长木盆里划开密集的碎叶,仔细的翻检着,再把多芒的青色野菱角揪下来放在木盆里的小竹篮里。有几回只顾着采摘和同伴的木盆撞到一起,木盆来一个底朝天。那水里牵牵绊绊的细茎绞缠在手脚间,粗糙的碎叶和尖利的菱刺扎在身体上又疼又痒。好在水边长大的孩子水性极好,总能摆脱凌凌乱乱的茎叶的纠缠。

??但那水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小虫,村民称为鸭虱子,叮得我浑身奇痒,害得我一连好几天都不敢靠近水边。

??那成熟的野菱角的米粒是很香糯的,手巧的村民把它磨成面,放到水里煮沸,再冷凝成醴酪,和其它菜肴一道炒了吃。那味道爽滑浓糯,香而不腻,回味无穷。

??

??家乡的这几种野生的植物,人可尽用的,只要你有了一份闲情。物没有主,采之自然,这倒更增添一份情趣,更有一份回味。

??只是那荇菜和鸡头米倒是极其清幽的雅士,不能有半点污物的侵染。如今农药和化肥的普遍使用,家乡很难看到这两类植物的影子。那种散荡开怀的乐趣也只能复活在记忆深处了,想来总有一点悲悲凉凉的感觉。

青藤之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教科仪 青词 道乐

一、道乐

道乐即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简称“道乐”。是道教科仪活动中道士唱诵或乐队演奏的音乐。具有严格的程式、章法和明显的特征。随着青词的程式化,其旋律、主奏、伴奏等都日趋程式化。由于道教土生土长于华夏神州,因此,道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其音乐来自民间,也有一些音调来自宫廷,听起来十分雅致。来自民间音乐的有《步虚韵》、《召五方》、《路头曲》等,来自宫廷音乐的有如:《心志朝礼》、《灵前上香酒三奠》等,还有些是道士们结合当地民间音乐创作的,如《三上香》、《三皈依》等,听来十分入耳和亲切。

道教音乐分为由人声唱诵的“声乐”和由乐器、法器演奏的“器乐”两种形式。一般“声乐和器乐”是同时进行的,即法师在唱诵的同时,配以器乐伴奏。在法师休息,而场面不能太冷清的时候也有大段的器乐演奏捧场。道教内部对上述两种形式有自己的惯有称谓,称声乐为“韵”、“韵腔”、“韵子”等;称器乐形式为“曲牌”、“牌子”等,其中“曲牌”有时候也存在于声乐中。

二、青词

青词是道教科仪中一种特殊的章表,是道教祭祀、法事的祷文,是法师以斋主的名义用唱诵的形式对上天的一种祈祷、对神灵的一种陈词,表达对上天的尊敬。“是高功措辞者,独青词乃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据,凭科所谓誊词者也。”一般都用第一人称“我”或“吾”。

青词之名,始见于唐代之太清宫道教行事:“(唐天宝)四载四月,敕比太清宫行事官皆冕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 。”《道门定制》注云:“唐奉老君为圣祖,置太清宫,奠谒祠事甚严,故有此敕。”因此,可以说青词是唐朝中期才发展起来的。以前叫祝版,没有形成固定格式。所谓“祝版”,就是书写祝文的木板。贾公彦疏云:“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唐代太清宫也有记载“易祝板为青词 ”,唐代青词盛行,《翰林志》记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青词程式化的主要贡献人之一的杜光庭与道乐的程式化不无一定联系。

三、青词与道乐

(一)青词是道教科仪的灵魂

“曲是音符有规律的运动,词是诗化的语言。”青词在道教法事活动中,是通过道士唱诵出,对神、对仙的敬仰。只有通过词的吟诵,把凡间凡人对神、仙的敬仰之情通过最直接的语言送到神界,通过语言的描述,直接表达凡人对神、仙的崇敬、敬畏、臣服之心境。有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般出现两次,一次是法师代替斋主向天廷或某神提出请求事项;一次是法师自己向天廷或神灵说明法事的事由,和提请怎样对待。以欧阳修撰《皇帝本命道场青词》为例:维某号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某甲子,嗣天子臣某,谨遣某人于某州某宫观,开启本命道场三昼夜,罢散日设醮三座。谨上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陛下):伏以宝祚无疆,苍穹垂佑。吉日式临于元命,醮科爰举于旧章。荐诚悫以惟精,延圣真而并集。仰希灵贶,敷锡眇冲。四时叶序以和平,品汇均休而康泰。无任恳切之至。谨词。从文辞内容看,先用散文叙斋,再用骈文表达颂扬神功、启请谢恩之意。2007年缙云县五云镇船埠头村郑某的一场法事,其中的青词与杜光庭之青词格式类似,“伏以” 以下主体部分的内容大致相同。“伏以清净为宗,故天宝焕检营之令;教以慈悲为主,清微昭解秽之文。祗当发遣于笺封,先用肃清于坛宇。坛友检摄符,命谨当颁行。”所以,青词把凡人的意志、希望、愿望运用道乐(所谓天籁)通过唱诵到达神灵。

(二)道乐是道教科仪的血液

道乐贯穿整个道教科仪活动中,道士通过一定的旋律进行唱诵,再配以较固定的乐器伴奏,如:籁、笛子、唢呐,还有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素材来自民间,音乐十分亲切、自然,使得青词更具生命力,青词产生唐朝,历经宋、元、明一直兴盛不衰,到清代虽已衰弱,但直至今日民间道教法事活动中,青词的运用还是不可或缺的。每场法事,在青词写作成功后,道士则配以一定的音调进行唱诵,青词通过唱诵得以升华,只有通过道乐的编配给予青词生命力。可惜道乐曲谱没有很好地记录保留下来,只有民间通过口口相传,导致残缺不全或有较大分歧。但从杜光庭的诗“华夏吟哦远,人声自抑扬。冲虚归道德,曲折合宫商。殿阁沉檀散,楼台月露凉。至诚何以祝,多稼永丰穰。”可知当时道乐十分兴盛。

综上所述,青词的存在与发展,与道乐的兴起、旺盛是分不开的,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青藤之凉范文第5篇

也许是来生的你,或许前世的我,错在今生相遇;平添一段无果的缘,一梦红尘,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一指流沙,一段年华,花开了,也谢了,缘散了,爱尽了。

一段悠长苦涩的往事浸湿梦的一双眼眸,回首望着镜中被岁月憔悴的那一张熟悉容颜,一道明媚的忧伤在心中悄然滑过……思念的风儿吹落过往的红尘,漫天飞沙弥漫于想你的世界。多情的双眸望不穿远去的背影,湿润的心海荡漾满腔的情怀!几分萧萧的风驮着一缕怆然的往事,绵绵的雨承启着痛与快,忧和乐的回忆!在风雨飘渺的初夏……不堪回首!

昨天的故事,演绎今天的快乐,呈现明天的精彩……你和我,我和你。

所有的曰子都浸在飘落的雨中,重拾起昔日的旋律浅吟低唱,萧瑟合鸣,情深深,意绵绵,一曲情思一场梦!爱痴迷,恋难舍,一枕思念一首歌。你侬我侬的明月清风!一夜相思到天明的伊人惆怅。网络飘渺的恩爱情愁……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夏虫的呢喃,抑扬、悲凉而寥落。独坐书房的一隅,品尝着一壶安溪铁观音,一股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沁入心脾,带来一阵特有的清爽与芳醇。燃一支烟,静静地梳理着纷杂而零乱的往事,思绪如缕缕飘飞的轻烟,空朦而虚幻,飘逸在浩渺的苍穹下,在夏夜的每个角落里随风四处游荡,伴随那些沉郁悠咽的悲呜在心际回响。将身体深深地圈进那张宽敞的竹制藤椅中,把自己整个身体蜷缩起来,夜阑珊万籁俱寂,此时此刻微闭双目深深的把你想起。

想你,想你!在寂寞静谧的午夜,残阳如血的黄昏,在晓雾迷朦的清晨,愁绪满怀的雨天……怀念那些曾经与你渡过的时光,以及共同拥有的无数个黑夜。许多遥远而悠长的记忆被唤醒了,许多已渐渐淡忘、沉默而绵细的情怀蓦然浮上心头,似一帘瀑布飞流直下,流淌着,泛滥着……让我走进记忆的深处!

我的岁月你曾来过,也曾为我驻足;你的世界我停留,却从未走出。流年如青烟荏苒,蓦然回首你却在天之涯海之角。我们的爱停留在此时,你我的情凝聚在一梦红尘的深处。时间搁浅了那段不同寻常的惆怅,岁月磨合了那些沧桑的心酸回忆。我们相伴走过的路,跌宕曲折,浅浅的足迹仿佛淡描着一阕地老天荒的心曲,飘飘渺渺。微风中的身影,细雨间笑容,扑朔迷离,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人海。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路口,你会遇见谁,谁会遇见我!你是谁的惟一,谁又是我的惟一!在遥远的角落,或在咫尺之间。有一个可以让我等待的人,就是幸福的……

欢笑的背后隐藏着哀愁和忧郁,含情脉脉的言语中有着酸楚的凄然,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情不得以,衍生着一段又一段的悲欢离合。在寂寞如水的日子里相遇了你,我的生活多了一幅绚丽的色彩,沧桑的年轮没有改变我们心的距离,屏前能感觉到你的气息,闪动的头像是你怦然而动的心,轻轻打开我的心窗 点击你的名字,在心灵的沃土里种植爱的萌芽,绵绵的一言一语仿佛春风惠雨滋润着情的幼苗!典雅的一词一句宛如一堆堆燃起的篝火 温暖着远隔千山万水的你。那些以爱为名义的话语,回响在耳边;那些以情为题目的诗篇,至今还墨迹未干。每天都在憧憬与你相识相知的那一幕幕画面,温馨而快乐,有你陪我的那段日子里,天空的色彩一尘不染,蔚蓝清澈如海!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有今生的邂逅!今生此世,我愿为你独守那一片天,即使是遥不可及的等待,我也愿意为你守候。忘不了,一梦红尘中和你相遇的眼神,挥洒不去那一缕深深眷恋!心为你所属,情为你而动。一个普通的表情画面,一句平淡的言语,让我为你牵挂……你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场景,是我在渡口祈盼的归人。

你我的相遇,我一直认为是上苍对我人生的恩赐。我始终相信,于这偌大的尘世,短暂又漫长的一生,总有那么一首歌一阕词为你唱,为你诵!也会有那么一个人和我偶然相遇轻轻的来,悄悄的走,匆匆而过。虽然短暂都会是生命中于无深处的一声惊雷,所以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也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我愿深爱的她是一根常青藤,绿色枝条恰似臂膀,沿着快乐的峭壁无限蔓延;是一条小鱼,在开心的浪花里,愉快地游来游去; 是一只小鸟,在幸福的枝头上作巢,春光明媚中欢畅。

遥远的彼岸,盛开的蓝玫瑰似梦如幻,灿烂了我多情的双眼!你给我的思念很浓,如醇香的美酒一饮就醉。守望!在粽香飘逸的那一刻,用棕绳串起我们的千言万语,寻找快乐和幸福!我把情感渗进这片温暖的泥土,我是一块简单的泥土,你象一块泥土一样简单。

青藤之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吴伟业;历史题材杂剧;《通天台》;《临春阁》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吴伟业,号梅村,太仓人。清顺治九年(1652),两江总督马柱国疏荐,以病力辞;顺治十年(1653),人都,授秘书院侍讲;顺治十三年(1656),迁国子监祭酒,寻丁母忧归。吴伟业撰有历史题材剧《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吴伟业历史题材杂剧间接反映了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通天台》写南朝梁代尚书左丞沈炯,因荆州陷落于西魏而被虏至长安。一日,携书童到城外派遣苦闷,来到汉武帝所筑通天台,焚表哭吊,为梁武帝深感不平。后醉卧酒店,梦见汉武帝召见封官,沈炯以老母在堂婉言谢绝,并请求汉武帝许其东归还乡,汉武帝为其饯行。梦醒之后,沈炯无限感慨。《临春阁》写南朝陈时,高凉冼夫人总领岭南六州兵马,巡视边事。陈后主召其入宫,赐宴慰劳,贵妃张丽华奉命起草敕书,予以褒奖。冼夫人护送张丽华等到青溪寺进香,智胜禅师向张丽华、冼夫人暗示日后陈朝的灭亡命运,张、冼二位不解。隋兵南下,冼夫人提兵勤王,梦见张丽华前来相会,向她诉说悲怨。醒时,适闻后主出降,张丽华被杀,不胜叹息,遂入山修道。吴伟业的历史题材杂剧典型地反映了清初杂剧历史剧创作艺术的时代风貌。

一、浓厚的悲凉气氛与比兴寄托的寓言方法

王士禳在《古夫于亭杂录》中称:“梅村先生之《通天台》,……激昂慷慨,可使风云变色,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不敢以小道目之。”不惟《通天台》如此,吴伟业的另一种杂剧《临春阁》流露出同样的悲凉气氛。正如《诗余》引白醒庵所云:“《通天台》、《临春阁》曲部声情悲壮,不减青藤、临川。”

《通天台》专意书写沈炯在汉武帝通天台上的恸哭,其悲哀之情最为感人。作品先写沈炯悲哀于自己身世飘零雨打萍的经历与感受,接着写沈炯对于“市朝迁改”,“南国香销,美人黄土”的南朝变故的悲哀。沈炯的恸哭感染了汉武帝的在天之灵,而汉武帝由此发出的感叹则更为悲哀:“若论人世沧桑,哪个不到这个田地?便是孤家何等英雄,虽然宗庙园陵,粗成结果,究竟哀蝉落叶。”非但昏庸君主的亡国令人哀伤,即便英雄般如汉武帝的明君依然有“哀蝉落叶”的一天,依然令人为之伤感。该剧将人物的悲哀情感提高到更高层次:作者由沈炯的亡国之痛写到其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悲哀,写出了个人经历之外的普遍存在的历史沧桑感。这样,剧中的悲凉气氛就有了相当的美学深度,也容易产生共鸣。作者借汉武帝之口表明对自己剧作如此营造悲凉气氛的满意:“那些从官们一个个能言快论,只是他世间兴废看得淡了,倒觉没趣。譬如贾生不哭,扬子无愁,纵有嵌崎历落之气,怎能够感发出来?所以,数百年来,天下逗留几篇文字,反被后生批驳,说道:‘上边笔路,渐觉寻常。’俺仔细思量,只因不比人世愁多,非是关俺神仙才尽。不如这班参不透、耐不得的汉子,哀吟狂叫,听将去反觉动人。”《通天台》最动人之处在于“第一折炯之独唱,悲壮愤懑,字字若杜鹃之啼血,其感人盖有过于《桃花扇》中之《哀江南》一曲也”。

《临春阁》的悲凉气氛也是相当突出的。该剧从第三出张丽华、冼夫人青溪寺进香时智胜禅师的说法开始,悲凉气氛越来越浓厚;至第四出张丽华显灵、冼夫人挂冠,悲凉的气氛达到了。

况周颐《汇刻传剧序》在介绍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二剧时说:“搔首成今古恨,台通天而可呼;扫眉亦文武才,阁临春而谁主?……其间左丞醉哭数言,郁伊善感;女将边愁一曲,悱恻动人。……真之词山曲海,宜有玉价珠声。”正指出了这两种杂剧的悲剧性氛围。

“黄花逢卧病,斗酒读离骚。”剧作的悲凉缘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触景伤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援引王士稹诗称吴伟业为“白发填词吴祭酒”,晚年的吴伟业其戏剧创作充满了悲凉的气氛。顾师轼《吴伟业年谱》分析吴伟业作品悲凉气氛形成的原因时指出:“先生负旷世之才,为风雅总持,自所交游多魁奇俊伟之士,而又当明季百六之运,故其集中之作,类皆感慨时事,悲歌掩抑,铜驼石马、故宫禾黍之痛,往往而在。”吴梅《梅村乐府二种跋》也说:“梅村乐府,嗣响临川,南部梦华,托诸幻影,艳思哀韵,感人深矣。……俯仰身世,不殊枯树江南,发为声歌,复h姿艳骨,一以悲哀为主,该所遇为之,先生实不能自止。”的确,作者鼎革之变的遭遇决定了其杂剧作品的感伤。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称:“吴梅村诗,善于叙事,尤善言闺房儿女之情;熟于运典,尤熟于汉、晋、南、北史诸书。身际鼎革,所见闻者,大半关系兴衰之故,遂挟全力,择有关存亡、可资观感之事,制题数十,赖以不朽。……赵云崧题其集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一到沧桑句便工。’亦实语也。”其实,“国家不幸诗家幸,一到沧桑句便工”,“穷然后工”,也恰恰就是吴伟业杂剧创作的特点。

营造历史的悲凉氛围,往往是鼎革之际文人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而对于历史题材剧的文人作品的创作方法,吴伟业曾经在《北词广正谱序》中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概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爰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婉转于当场。于是乎,热腔骂世,冷板敲人,令闻者不自觉其喜怒悲欢之随所触而生,而亦于是乎歌呼笑骂之不自己,……。而士之困穷不得志、无以发奋于事业功名者,往往遁于山巅水湄,以恒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其驰骋千古,才情跌宕,几不减屈子离忧、子长感愤,真可与汉文、唐诗、宋词连镳并辔。”认为,戏剧的功能是通过“当场之歌呼笑骂,以寓显微阐幽之旨”的创作方法,达到“有美斯彰,无微不著”的审美效果。所谓“当场之歌呼笑骂,以寓显微阐幽之旨”,也就是比兴寄托的寓言之法。

《通天台》、《临春阁》皆借历史题材故事,喻指明末清初的历史变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沈修所谓“靖节自祭,《通天台》焉,庄生寓言,《临春阁》焉”,“初明、丽华,厮袭幻影”等,都是指比兴寄托的寓言之法。

吴梅《梅村乐府二种跋》指出,《临春阁》中“高凉冼氏,或感忠州义师,而隐刺宁南辈欤”!《通天台》中“初明一表,当即敬通自序”。郑振铎《梅村乐府二种跋》也指出:“诸剧皆作于国亡之后,故幽愤慷慨,寄寓极深。《临春阁》本于《隋书・谯国夫人传》,以谯国夫人冼氏为主,而写江南亡国之恨。陈氏之亡,论者每归咎于张丽华诸女宠,伟业力翻旧案,深为丽华鸣不平,此剧或即为福王亡国之写照欤!以‘毕竟……’云 云为结语,盖骂尽当时见敌则退之诸悍将怯兵矣。《通天台》本于《陈书・沈炯传》,……或谓炯即作者自况,故炯之痛哭即为作者之痛哭。盖伟业身经亡国之痛,无所泄其幽愤,不得已乃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其心苦矣。”“将哀孝陵,粤假梁武。”《通天台》、《临春阁》皆为痛明亡之作,此亦作者身世之感使然。

二、采信与改造相结合的史剧创作原则

历史题材剧在创作过程中,会涉及真实与虚构的问题,就是对待历史事实的采信与改造的问题。吴伟业在评论李玉的《清忠谱》传奇时说:“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余老矣,不复见他年事,不知此后填词者亦能按实谱义,使百千岁后观者泣、闻者叹,如读李子之词否?”看来,吴伟业是主张“事俱按实”的“信史”观的。

在《通天台》和《临春阁》中,作者力求较为严格地遵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历史变迁以及由此而给人们带来的伤感。

《通天台》所写南朝梁代沈炯被西魏俘获思归的本事,见于《陈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三“沈炯”:“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尝独行经汉武帝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九“沈炯”,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通天台》杂剧对沈炯事略的叙述与史实的记载完全相同,体现了作者所提倡的历史题材剧创作“事俱按实”的“信史”观。

《临春阁》所写南朝陈后主时期宠信张丽华致使国亡的本事,见于《南史》卷12列传第二“后妃下”“张贵妃”:“张、孔之权熏灼四方,内外宗族多被引用,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及隋军克台城,贵妃与后主剧入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之于青溪中。”作者也以信史的态度进行创作,写出了陈朝灭亡的过程。为了与正史的记载相吻合,作者非但特意安排了张丽华进香青溪寺、青溪寺智胜说法、张丽华青溪寺托梦等情节,以强化剧情的历史真实感,甚至还将正史中的原有语句不加任何改变地直接引用到剧作中。如:

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仍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追赠宝为广州总管,封谯国夫人,幕府署长史,已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谢圣恩可怜,册为谯国夫人,仍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然而,杂剧创作作为艺术活动行为,毕竟不同于历史文献记载。所以,杂剧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等同于史书。作者吴伟业在为收有自己的两种杂剧《通天台》、《临春阁》的《杂剧三集》所写的序文中就说:“余以为曲亦有道也:世路悠悠,人生如梦,终身颠倒,何假何真?若其当场演剧,谓假似真,谓真实假,真假之间,禅家三昧,惟晓人可与言之。……可以为鉴,可以为劝者也。是其为杂剧也,可以传也。”“当场演剧”的戏剧艺术,其本质便是将历史真实艺术地展示给观众,“谓假似真,谓真实假”,真实与虚构之间在“为鉴”、“为劝”的主题统率下实现完美的统一,即达到现当代文艺学所谓的艺术真实。

为了表达亡明之痛这一主题的需要,《通天台》、《临春阁》除了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故事进行“神仙道化”般的浪漫主义处理如故人显灵、说法应验等外,在一些历史细节上,剧作也存在着与史实记载不完全相同之处。如《临春阁》,据《隋书》卷八十列传四十五“列女”“谯国夫人”:“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岁,遣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韦)踩酥凉阒荩岭南悉定。……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仍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北史》卷九一列传七十九“列女”“谯国夫人冼氏”的相关记载,也大致相同。可见,就历史真实而言,朝觐陈主的时间是在陈武帝永定二年(558),而非剧中所写的陈后主时期;朝觐者是冼夫人之子冯仆,而非剧中所写的冼夫人自己;陈朝结束时,冼夫人之子冯仆已死,冼夫人并未勤王,而是在恸哭之后,遣其孙冯魂帅众迎接隋军入粤,非剧中所写的冼夫人率兵勤王,在得知陈亡后将统帅之权移交其子,自己解甲修道;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开幕府、听发六州兵马等是其在进入隋朝之后的事,而非剧中所写的发生在陈朝。之所以要对史实作一些改动,主要是为了便于将矛盾冲突集中在一起,以强化剧作的主题,非但不影响人们对剧中历史人物精神面貌的理解,而且还将有助于人们对作品所要传达的历史本质规律以及作者对这一规律感受的把握。同时可以看出,剧中张丽华托梦是以“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为史实背景的。一方面紧扣史实,一方面又有所提升,从而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统一为艺术的真实,最终使历史剧作品既揭示了真实的历史精神,又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三、深受南曲传奇影响的体制形式

《通天台》、《临春阁》创作时的清顺治十年(1653),正处于南曲传奇发展在经历了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第一个创作高峰之后,到清康熙年间第二个高峰来临之前的过渡时期。此时,南曲传奇的创作虽不处于高峰时期,但舞台上出现了不少很具影响的作品,如阮大铖的《石巢传奇四种》、李玉的《一笠庵传奇》、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作者吴伟业于清顺治三年左右创作的《秣陵春》传奇等等。所有这些都对《通天台》、《临春阁》杂剧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剧情安排上,受到南曲传奇的影响。“传奇十部九相思”,传奇剧一般以生旦爱情戏为主。《通天台》、《临春阁》杂剧的剧情安排非但不属于生旦爱情戏的范畴,而且由于都是叙写亡国者的痛苦,所以这两种杂剧的主要关目都不宜安排男女情爱的情节。然而,《临春阁》却选择了历史上的陈后主特意为其宠妃张丽华建造的“临春阁”为题名,使该剧始终摆脱不了传奇剧的脂粉气;而叙述与男女爱情绝无一点关系的沈炯哭国故事的《通天台》,更是与主题表达不着边际地安排了汉武帝将侍女丽娟许配给沈炯的细节:“今日一见沈卿,不无留恋,合是夙缘。若重过此台,当以妮子相赠。”生旦聚散的安排游离于主题之外,这不能不说是该剧的瑕疵。

曲辞风格上,受到南曲传奇的影响。作者的好友尤侗所撰《祭吴祭酒文》指出:“先生之词与曲,烂兮若锦,灼兮如花。其华而壮者如龙楼凤阁,其清而逸者如雪柱冰车,其美而艳者如宝钗翠钿,其哀而婉者如玉笛金笳,其高文典册可以经国,而法书妙画亦自名家。”尤侗所说的“烂兮若锦,灼兮如花”没有具体指明是针对作者的哪些剧作而言。其实,这是对包括 《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在内的作者所有戏剧创作而发出的评论。而其曲辞“烂兮若锦,灼兮如花”的具体表现如“华而壮”、“清而逸”、“美而艳”、“哀而婉”等特征,又是明清之际传奇剧曲辞的共同特征。受南曲传奇的影响,作者的杂剧创作也体现了这些特征,其中“华而壮”者如《临春阁》中[点绛唇][上小楼],“清而逸”者如《通天台》中的[油葫芦],“美而艳”者如《临春阁》中[寄生草],“哀而婉”者如《通天台》中的[点绛唇]、《临春阁》中的[东原乐]等。

曲体使用上,受到南曲传奇的影响。首先,在曲牌名称的使用上,北曲将连续使用的曲牌称之为[幺篇]或[么篇],而南曲则称之为[前腔],《通天台》第一出北仙吕套的第八支曲子为[寄生草]的连用,以南曲的名称[前腔]称之;其次,北曲套数中有夹杂使用南曲的现象,如《临春阁》第二出北中吕套中出现了南中吕[耍孩儿]曲子,这南曲对北曲的渗透;再次,北曲杂剧四套的宫调一般依次为仙吕、中吕、越调、双调,《临春阁》虽然也是使用四套联曲,但受南曲“不寻宫数调”的影响,将第三出用了双调、第四出则用越调,不严格遵守北曲杂剧的惯例;复次,《通天台》第二出第六支曲子[乔牌儿]按北双调的常用次序应在[驻马听]与[搅筝笆]之间,但剧中却将之置于[驻马听]、[搅筝笆]、[沉醉东风]、[得胜令]四曲之后,《临春阁》第三出[折桂令]、[殿前欢]顺序倒置,这显然是受南曲曲牌次序安排时自由灵活使用的影响。

脚色安排上,受到南曲传奇的影响。第一,脚色概念的使用受南曲传奇的影响。北曲杂剧没有南曲所谓的生、小生等脚色名目,而且南曲传奇中的副末、末、老旦、小旦等脚色也不同于北曲杂剧中的同名脚色的扮演规则,受南曲传奇的影响,《通天台》中扮男主人公沈炯的脚色称生而不称末,《临春阁》中扮主要男性人物陈后主的脚色称生而不称末,剧中另安排末扮极为次要的人物太监蔡临。第二,脚色安排的功能受南曲传奇的影响。北曲杂剧扮演男女主人公分别为末、旦两个脚色,而且末、旦也并不是总是同时出现在同一本戏中,而南曲传奇男女主人公即生、旦总是同时出现在同一剧中,受之影响,《通天台》在生扮沈炯之外特意安排了旦扮丽娟,《临春阁》在旦扮冼夫人之外特意安排了生扮陈后主,从剧情的需要上讲这些都是大可不必的。第三,脚色演唱的安排也受南曲传奇的影响。北曲杂剧每套联曲由一人主唱,其他人物只能宾白,而南曲传奇中的人物则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自由地演唱,他们可以独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受之影响,《通天台》第二出的演唱安排是:

新水令(外唱)-驻马听(外唱)-搅筝笆(外唱)-沉醉东风(外唱)-得胜令(旦唱)-乔牌儿(旦唱)-挂玉钩(旦唱)-折桂令(外唱)-活美酒(众唱)-太平令(众唱)-锦上花(外唱)-么篇(外唱)一鸳鸯煞(生唱)

《临春阁》第一出的演唱安排是:

点绛唇(旦唱)-混江龙(旦唱)-油葫芦(旦唱)-天下乐(旦唱)-那吒令(旦唱)-鹊踏枝(旦唱)-寄生草(旦唱)-醉中天(旦唱)-花(众唱)-赚煞(众唱)

第二出的演唱安排是:

粉蝶儿(小旦唱)-醉春风(小旦唱)-石榴花(小旦唱)-斗鹌鹑(小旦唱)-上小楼(小旦唱)-么篇(小旦唱)-满庭芳(小旦唱)-脱布衫(小旦唱)-小梁州(小旦唱)-么篇(小旦唱)-快活王(小旦唱)-四边静(小旦唱)-耍孩儿(小旦唱)-三煞(旦唱)-二煞(先小旦唱,后生旦合唱)-一煞(小旦、旦同唱)-尾(小旦唱)

第三出的演唱安排是:

新水令(外唱)-驻马听(外唱)-雁儿落(外唱)-得胜令(小旦唱)-水仙子(小旦唱)-甜水令(外唱)-折桂令(外唱)-殿前欢(外唱)-鸳鸯尾煞(先外唱,后众僧唱)

青藤之凉范文第7篇

绍兴古称越州,早在7000年前于越民族即在此处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建都。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到晚唐。南宋时两度成为临时都城。1131年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元年”,取“绍祚中兴”之意。绍兴地名由此传定,以迄于今。

绍兴盛产青石,绍兴人利用这种石资源,因地制宜构筑了数量众多式样不同的桥梁。全市现存古桥共有604座,其中宋以前的13座,明以前的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550座。据清光绪癸巳(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千米,平均每0.0231平方千米就有桥一座。这种密度,为水城威尼斯在二次大战前桥梁密度的45倍,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所以,绍兴有“桥乡”、“桥都”、“万桥市”之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桥博物馆”。

远古百官桥

绍兴自古河流纵横,建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河姆渡时代,古越先民就在小河上搭建了用以渡人的木桥和竹桥。那时已有较大较长的独木舟,“横舟为梁”的浮桥也应运而生。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会盟会稽论功行赏。相传,夏禹治水路过此地时曾遗履于该地,故建有“夏履桥”;为纪念大禹历12年治水大功,后人建有“告成桥”。这两个传说未必准确,但那时已有桥梁的事实不可否认。在河姆渡遗址地发现的7000年前的干栏式建筑即可佐证。这种干栏式建筑跨越水面,实为干栏式木桥。

远古木桥中有文字记载的是百官桥。百官桥又名舜桥。六朝方志中的《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它传诵了一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后来,历代都把百官桥叫作舜桥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桥”。

春秋越王桥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的国都。2000多年前,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屈当奴仆,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打败吴国。越王除了建造用以招贤纳士的越王台外,还造了一些与己有关的桥。例如:上虞的炼剑桥,是以越王勾践在此炼剑而名;纺车桥,因勾践夫人亲自纺绩而名。再如城东的灵汜桥,《兴地志》载:“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吴越春秋勾践领功于此。”此桥在明、清绍兴志书多次记载,清乾隆时尚存。还有诸暨的千秋桥、万岁桥,明代骆问礼《千秋桥记》载:“俗传勾践隐居句乘山,嗣君率众朝近,即命架桥二所,曰千秋、曰万岁。”

秦代东湖秦桥

秦朝在中国历史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其例证之一是在远离秦朝统治中心的越地竟然筑有一座秦桥。相传秦始皇巡视大越时放马于绕门山,后来人们为纪念始皇这一盛举,在今天的东湖上建造了秦桥。饶有趣味的是,此桥上竟然题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闻木樨香乎?知游鱼乐否?”

这幅对联涉及了两个著名的典故。一是木樨香之典。《罗湖野录》记载:“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闻木樨香乎?’公曰:‘闻。’晦堂曰:‘香乎?’尔公欣然领解。”本樨是桂花的别名。说的是晦堂禅师以此启发弟子黄鲁直(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摆脱偏见,体会自然的本真。指出大道如木樨香一样,飘香满院无处不在,只是世人为功名利禄所诱,不能自知罢了。二是濠上观鱼之典。《庄子・秋水》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之梁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客,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一幅对联两个问号,把桥南的桂岭和桥下的游鱼连在一起,给路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汉代鉴湖闸桥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地处绍兴城西。相传黄帝铸镜于此,得名镜湖、照湖。东汉时,绍兴出了个好官――会稽太守马臻。他率领民众在低洼的沼泽地上筑堤围湖,汇36源水,形成百里鉴湖。当年的鉴湖地跨山阴、会稽两县,约为当今杭州西湖的30倍。诺大的鉴湖必须要有泄水设施,于是,中国最早的闸桥产生了。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时“沿湖开水门69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这里的水门即是闸桥,既是闸,又是桥。广陵斗门桥、朱储斗门桥、蒿口斗门桥是文献中记载的三大斗门桥,也是我国最早的闸桥。

鉴湖水利工程是我国南方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除了建筑闸桥外,在横跨鉴湖的湖堤上还建有三座桥,在城内和集镇村落也建了不少桥梁。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桥就有钟离桥、柯桥和孟宅桥。

东晋题扇桥

东晋是历史上的战乱时期,建桥等各方面都没有什么建树,可喜的是出了几个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人。他们是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大书法家王羲之。题扇桥就因王羲之题扇之善举而得名。

题扇桥在绍兴城东北角蕺山街,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从宅第到官府,每天都要路过。他见桥头卖扇老婆婆的六角竹扇难卖,有心帮她,就在她的扇子上题字,并让她卖高价。老婆婆将信将疑地让王羲之在几个扇子上面题了字,被题过字的扇子不一会就被买光,有人甚至还要多给几文扇钱。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巴,后来,她就每天堵住内史要求题扇,弄得羲之避之不及。

题扇桥于清道光年间重修,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18.5米。如今桥拱两侧爬满了青藤植物,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右军题扇处”石碑,旁设圆桌和鼓形石凳,供游人小憩。

唐代纤塘桥

进入唐代,绍兴的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便于行船,唐元和十年(815年)沿萧绍运河建造了纤道桥。纤道桥区别于跨河而建的普通桥梁,它是顺河而建,一般都很长,主要作用是便于纤夫拉纤,是桥和路的组合体。因桥长如链,亦名铁链桥。

纤塘桥是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纤道桥。它卧于鉴湖之上,绵延百里,逶迤曲折,每隔数百米就有形状各异的平板桥、拱桥或梁式石桥相联通。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曲卧于鉴湖之中,风光无限。唐代诗人严雄漫步桥上,眼见“越人长青水长白,越人长桥水泽国”,突发诗情,留下了“柳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的千古名句。纤塘桥多孔,能够大大减少风浪对桥礅的冲击,因此历千年至今犹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八字桥

到了宋代,古鉴湖悄悄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南宋初年,老百姓围湖造田争夺财富,使得八百里壮观景象支离破碎,出现了“湖塘”、“石湖”、“客山湖”、“白洋塔”等小湖小塘。湖塘多了,连接湖塘的桥梁自然多了起来。桥梁的建造在此时进入了全

盛时期。宋嘉泰《会稽志》记载,当时有名的桥梁有201座。

宋代桥梁中,最有代表性的桥是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的八字桥。该桥是造型奇特的石柱墩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均成八字,故称为八字桥。它筑于三条河的汇合处,南北流向的是主河,至今仍通船只,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它兼跨三河,与三条道路相衔接。东去五云门,北通都泗门,西可进入市中心,南近东双桥,环境复杂位置重要。宋代建桥的大师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天然条件,构思巧妙,桥型优美,稳固实用,一桥顶三桥,既解决了水陆交通问题又和原有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下了我国造桥史上的奇迹。该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堪称“城桥魁首”,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等慈桥

等慈桥(又名九狮桥)横跨在上虞市丰惠镇东西流向的运河上,元代等慈寺永贻、大逵众僧募修重建,并更名为九狮桥。该桥结构紧凑,风格浑朴,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6.85米。桥顶用青石板错缝平铺,用拱圈石纵联砌成,两边置踏步,系横放并列砌筑的半圆拱桥。此种砌筑方法在古桥中少见,在绍兴只此一座。它也是元代桥中留存至今的唯一桥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等慈桥上原有九尊镇桥石狮,可惜抗战的炮火将其摧毁,只留下九狮桥的桥名,让人想象当年九尊狮子伫立桥头的气势。但是,由于当年工匠手艺高超,虽经历无数风雨沧桑,该桥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虹形的桥洞依然固若金汤,石与石洞的砌缝仍是十分紧密。如今桥身布满木莲,郁郁葱葱,显得生机勃勃,自然幽静。

明代避塘桥

今天绍兴尚存多座明代桥梁,如,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绍兴县齐贤镇花洞桥,系单孔马蹄形石拱桥,桥上雕有各种饰物:重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西跨湖桥,为拱梁组合石桥;重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五折边拱永嘉桥至今能通汽车;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避塘桥更是工程浩大,蔚为壮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避塘是在湖中筑起的横穿该湖的石板路,它将一个大湖一分为二,一大一小。风起时,避塘的一侧有浪,另一侧无浪。避塘桥是在避塘上架起的桥梁,船只可以从桥下面自由出入,它是绍兴特有的桥梁品种。

避塘桥缘起于明朝天启年间的一次湖难。有个石匠划船到湖中心时,突起大风,船翻人溺,石匠游水上岸后削发为僧,发誓要在湖中建一座避风的石塘。可是十余年未成,抑郁而死。后来绍兴城里一位名叫张贤臣的富翁捐出六千银两,历经5年,终于在绍兴东浦镇口村东的湖里修成了长达六里的避塘和三座避塘桥。从此,暴风骤雨时,避塘一边波涛翻滚,另一边却风平浪静,舟楫可从桥洞中迅速穿过,躲避风浪。避塘为南北行人及舟楫往来提供了极大的安全和便利,深受百姓称道。此后在清朝,该避塘及避塘桥经数次修建,形成了如今全长七里,避塘桥五座,石路亭一座的格局。远远望去,蜿蜒的古避塘路就像湖中长长的飘带。人行其上,两面临水,视野宽阔,呈现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意境。

清代泾口大桥

由于应当有桥的部位大都建了桥,因此清代石桥大多是在原桥的基础上修缮、改建或重建的,但至今仍为民服务的泾口大桥是实实在在的在清代始建的作品。

泾口大桥位于绍兴陶堰泾口村,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它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桥拱高6米,桥面宽3米,全长60米。其桥姿轻盈矫健,石雕精湛完美,是绍兴石桥的精品杰作。

青藤之凉范文第8篇

师德师风演讲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前些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4000名左右的研究生,从全校457名教授中评选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杰出教授”。调查发现,师德教风是学生评选自己心目中的杰出教授的首要标准。这让我明白,做老师的要素之中,师德第一。

有一位学者被邀请去讲课,讲课前,他先向学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社会最缺乏什么,台下雷动,异口同声,缺乏品德。学者掩面哭泣。假如老师是一棵树,师德便是绿色的血液,是闪光的灵魂。在这样一个定位之下,我能代表师德标兵发言,实在是汗颜,诚惶诚恐,但更多的是感谢与感动。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员,来往匆匆二十几年,多半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与摸索,学校却给了我柳暗花明又一村奖励与荣誉。在此,我表示最真诚的谢意。我没有骄人的业绩,只是学校的光环照耀了我,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扎根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老师们的成绩染香了我,和大家在一起,我找到了生命的回归。我的工作就是享受这份快乐,珍惜这份幸福。

首先我感谢我们学校,这里清新而富有生机,假山秀起,林荫漫道;这里和风习习,绿树环绕,百花盛开;这里青竹亭亭玉立,乳燕呢喃,长亭蜿蜒,青藤蔓蔓。这里有领导的高瞻远瞩,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描绘着美好的蓝图,蓝图是希望,蓝图是向心力,蓝图是智慧。为此,在这里,没有人不奋起,没有人不努力。在这里,学校让我懂得了远略与发展,挑战与机遇,我只不过是一位呐喊者。

这里充满人文关爱。关爱,给老师的是春天,是理解与信任,是支持与自尊。在这个春天里,一丝春风,都使我感动着。大部分老师知道,我父亲患病近三十年,几乎花尽了我的积蓄,我暂时买不起车。我父亲今年七十七岁了,小便失禁,再也不能坐长途客车到我这里来,只能向学校求援。曹书记说,学校的车就是为老师服务的,用吧。一句话,感动的我直流泪。父亲坐在车里,满脸幸福,他认为学校不简单,儿子了不起。老师们,这便是自尊,这便是天伦之乐的一部分,学校帮我实现了。殷主任说,我买车就是用的,不跑就生锈,若用车,一定说一声;于主任说,我的车随时为你出发,万一不得闲,我给你租车;李慎昌主任说,张老师,用车你说话。最让我感动的是王新老师,她说,俺家的车不上档次,我驾驶水平不高,你只要不嫌弃,用车打个招呼。

我曾羡慕广东的哥的爱心接力,曾佩服青岛的哥为追讨罪犯正义大调动,其实,我们的老师更是我身边真实的花朵,让我感动,多少次他们在我身后轻按喇叭,送我一个微微的笑;多少次,他们在我前面停下,招呼我上车;多少次他们用车灯照亮我自行车前行的路程。我可以说,我们学校也有一个车队,他们不招摇,是真诚高尚文明的阳光车队。别看这只是一件小事,却折射了我们学校无限的爱的光辉。谢谢你们,亲爱的学校,尊敬的领导和老师,在这里,我本想收获一缕清风,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本想撷取一枚红叶这里温馨,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树林,我本想追逐一朵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亲爱的学校,你让我如何不为你工作,如何不为你加油呐喊,你让我如何不刚要离去又要缠绵复返。学校的厚爱是我的幸运,职务的任命是命运的眷顾。您们让我懂得了和谐与关爱,责任与感恩。学校是充满关爱的文明之塔,我中不过是塔下的一片树叶,光明的接受者。

这里是一方知识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我不愿做小草,虽然芳草萋萋,无限生机,却需要时时提醒,小草在休息,请勿打扰。我愿做大树的叶子,根深深扎进土壤里,努力吸取玉露琼浆,它让我懂得了吸取;它昂扬向上,与白云嬉戏,去做花开的事业。它让我懂得了奉献。树长高了,我可以和着春风为高兴的孩子们歌唱,让他们知道,知足就是幸福;我可以为哭泣的学生提供阴凉,让他们知道,树上的天空更蔚蓝;我可以让烦躁的学子懂得大树坚韧的力量,历经风雨才能得到彩虹的奖赏。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树叶的事业,我的一生,与花相伴。与花相伴的一生,多么富有诗意。我醉花香里,不晓岸上寂寞人。这方沃土上,我只不过是雨露的承受者。

其次,感谢我们这个年级,这是一个小花园,这里幽雅,这里文静,这里竞争向上,这里充满无限温馨与希望。殷主任是最有思想的人,这是校领导对他的评价,这是他的领导才能。其实他还有另一个侧面,正是这个侧面,他感动着我。他待人热情厚道,真诚大度,勤恳敬业,理解体谅,关心老师的疾苦,他表扬第一,从不当众批评老师,他有一颗火热的心,温暖着大家。他曾讲,为了孝敬父母,为了照顾子女,可以请假回家,为了疲惫的身体,你可以锻炼。为了老父亲,我曾请假当天回来,他却说,老人家年纪大了,多陪几天呗。一句话,一场温馨的春雨。他父母的身体也不好,可他没有请过一次假。这就是靠山,这就是力量,这就是感动。所以,我们这个年级是一个和谐温暖的家,人人思进,人人宽容体谅,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想飞翔,在这里,给你点燃希望。老师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着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年级深深的爱,在这里,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我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花丛中的人,他们都是花朵,我只不过是一片绿叶,吸取了几点甘露,苏醒了若干枯萎了的心灵;招来了几丝清风,消融了几多冰封的感情;垂下几片阴凉,叩开了几扇封闭的苦闷的窗棂。感谢年级,给与了我这份丰厚的感动。在这里,我只不过是被和谐熏香的一片树叶。

再次,我感谢我们优秀的学生。

我们的学生很可爱,像一枚枚含苞的蓓蕾,渴求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清晨,与朝霞一起早起,静静地等待学生的到来,“老师,您早”,一句清雅的问候,给不再年轻的我增添了无限的快乐于生机;书声琅琅,那是太阳与白云的对话,那是人间最美的音乐哟,三潭印月,西山虫唱。聪慧的眼睛,那是竹林幽处的清泉,穿过迷雾,流向天际。一个不起眼的问题的生成,那是银河河畔织女探问回乡的路径,余音袅袅,萦绕在悠悠的葡萄架下。深夜,伴着星星月亮,轻轻地送走一天的忙碌与充实,“老师,再见”,给我留下的是希望的一天。在他们那里,我才真正明白了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阳光般的希望,那块黑板是土壤,那支粉笔播下的的是种子,学生在耕耘,在守望,在等待硕果累累,等待着雨后的彩虹,如桃花般绽放。

在这里,我感谢学生给了我自信,激发了我无穷的工作热情与灵感: 感谢学生给了我责任感,让我学会了广博,宽厚;感谢学生给了我快乐与幸福,让我由衷发出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热爱。 感谢孩子们,是他们教会了我要有爱心,爱心付之于每个孩子,我能得到孩子们最纯洁的爱;感谢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学会了宽容,包容别人的一点点不足,给予别人适当的理解,我也能得到一片美丽的天空;感谢孩子们,是他们让我懂得了世上不只有金钱权利追求的快乐,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去奉献,奉献的青春不会流失。于丹的弟子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老师,老师都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我感动,原来,我的身边围绕的是一群天使,天使的翅膀也是绿色的,正如我这枚叶片,我会让他更加充满生机。想留住青春,那就奉献吧。在这里,我只不过是一枚小小的为学生遮挡风雨的树叶。

学校的人文关怀让我感动,老师们的博爱让我感动,学生们的真诚让我感动。今天,我不得不带着感动再次出发。我要在高高的树丛中,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我是一片没有香味的绿叶,但我懂得,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是一片闪着微光的绿叶,因为爱,才能一生与花为伴。

最后,我想用自拟的一首词《满江红》来结束今天的演讲:暑隐清秋,满庭芳。紫薇深碧,犹昂首,凌霄摇黄。满园桃李,竞攀援秀峰叠嶂,西风紧燕拣寒枝,书声朗,斜月挂疏桐,醉梦乡。

爱为媒,清风唱,枫叶泪,鬓染霜。笑对林间月,几多空想,休独笑书生画帆船,北邀曹公笑周郎。沙洲冷,奋击云中浪,平生畅。?

师德师风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全体教师:

你们好!学校领导要我来参加这次演讲会,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说限定在几分钟之内,让我感到为难,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今天我是第一次登台演讲,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况且,刚才前面的几位老师又做了精彩的演讲,热烈的掌声可以作证。这给我增加了压力,算是我遇到的第三个困难。

但是,我并不胆怯,相反,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既然我站到了这个讲台上来,我就必定能够鼓起勇气,竭尽全力,让自己体面地走下台去!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爱,教师的职责》!

朋友,作为教师,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爱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容易这种爱常常是自然而然地,由衷产生地,而对所谓“差生”就不那么容易爱得起来了。

你是否留心过生活中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师生、父母的重视,被爱着;而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若无其人地被忽略这,爱与他们无缘。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人们的爱,因为他们有苦恼,甚至与自卑。他们的心,有更多需要被人理解的东西。

当然,爱这样的“差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一些时间,花费一些精力。但是这种爱更有价值,更为人称道。或许这种爱,未必一定能在学习上显出效果来,但是它使人心热,使人不再陷入消沉痛苦,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