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片段式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生作文 打造 亮点
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写作者持续的创作动力,使他们正确的作文行为得到强化,从而形成热爱写作、善于写作。本文旨在建立人人参与讲评的作文课堂,还课堂于学生,强化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让学生作文闪亮登场,让作文课堂星光闪耀。
一、学生作文――打造作文中的亮点
首先,学生应该明确如何写作文才会有亮点,即自己最得意、最成功之处,进而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打造亮点。确立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在写作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写作时有了具体的指引。具体要求如下:
(一)内容
1、事件完整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条理清晰地叙述,素材生动、有感染力。
2、立意新颖
选材有技巧:或能深入观察生活,素材细小而真实动人;或以小角度反映大问题;或有逆向思维;或有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等。
(二)结构
1、清晰明了
开头、结尾既点题又有韵味;段落过渡句自然精彩;能运用首尾呼应、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等写作手法使文章行文生动。
2、创新有致
日记体、书信体、剧本等,或是多用于作文中的片段式作文结构,它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并能增添文采。在片段式作文中拟写小标题的方法有:表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的词语连缀;采用日记、通知、网页等格式显示文章结构;引用或化用诗歌、名言、名著;精心概括显示文章内容的短语。
(三)语言
1、语言优美
能引用诗句典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2、描写生动
能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从触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写事物;能运用环境描写等。
二、人人自评――点评作文中的亮点
作为学生,有时会抱怨:我是用心写作文的,有些地方写得还很精彩,怎么老师批改的时候就否定了呢?这样,学生的心理期待没有达到,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评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用不同符号批注,点评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这是学生在写作后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从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评价自己作文中的亮点,客观准确地分析评价。分析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细致地分析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原因,切忌大而空。为此,要求学生要结合作文内容细致品评、鉴赏自己作文中的亮点。若文章的立意新颖,要写出立意的独到之处,写出文章所带给读者的感动和启迪,写出自己认识生活的深度;若学生认为自己文章某处描写细腻,就要求圈划出具体的词语或细节,分析其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若语言优美,不仅要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结合句意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评的具体文字可旁批、可总结性尾批。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自评,都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这不仅提高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小组互评――分享作文中的亮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互评作文,注重圈划错字、修改病句,指出改进之处,而我所提倡的作文互评课堂追求的是赏识。孩子的生命状态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用赏识的心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全体组员作文,使学生有机会阅读到更多同学的作文,让他们去读、去找、去评、去议,使他们在读找评议中学习优点,继续发现亮点,创建一个相互交流、彼此开放的平台。要求每个组员建立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组员不仅要在同学的作业本上点评亮点,还要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在阅读同学习作时的收获,这样就做到了亮点的分享。课后各小组整理同学作文中的亮点,做成演示文稿。
四、全班展示――推广作文中的亮点
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以展示、交流为主。这有利于学生以后写作兴趣的提高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在赏识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课堂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位中心发言人,评价本小组的作文,推广作文中的亮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发言,既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每次作文课,每个同学的名字或作文片段都要以不同形式在演示文稿中出现一次。这样,我们的作文讲评课堂让学生作文闪亮登场,作文课堂星光闪耀,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学生在评价本小组作文时形式各异,下面列举一二:
(一)整体优秀是亮点
铜牌(颁奖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银牌(颁奖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金牌(颁奖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扬内容、结构、语言上都优秀的作文小作者,好的作品印发给全班学习交流。颁奖词或是古诗,或是名言名句,或是一段话,既肯定了学生,又延伸了语文课堂。
(二)局部进步是亮点
未来之星(颁奖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具创意奖(颁奖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古典气质奖(颁奖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佳立意奖(颁奖词: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
总之,亮点展示一个都不能少。
(三)片段欣赏显亮点
把学生作文中巧妙的立意、精彩的开头结尾、生动细腻的描写、优美的句段等呈现在演示文稿上,并标明作者,让全班同学读、品、议。欣赏者兴致勃勃,展示者喜气洋洋。饱满的情感必然激发广袤的才思。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教师总结――提升作文中的亮点
教师做出榜样的标杆,学生能朝着更好的写作方向发展。在总结阶段,教师给做得好的组和个人颁奖;还可根据学生亮点中的某一点引进相关的内容,或比较、或扩展、或加深,引进名言警句、优秀习作、名家名篇,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可归纳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涌进源头活水,清新隽永的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分段式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创造与延伸,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培养的主要方法与基本途径。因为小学生在能力、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特点,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时,应该以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采取分段式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
一、分段依据
1.生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6~14岁这个范围内,其自身生理发展与情感体验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1)初段:这一阶段指的是1、2年级,这一阶段内的学生体质柔嫩,心理变化大,情感体验随意,对任何一种情感的控制能力都很弱,这些使得其在写作与表达上具有不准确、单一、随行而模糊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并不是“我要写”,而是老师“让我写”。
(2)中段:这一阶段指的是3、4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渐长,心理起伏渐稳,情感体验也开始具有一定的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开始变得清晰、理性而准确。在写作能力和写作知识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一般表现为“我想写”,但是“我不会写”。
(3)终段:这一阶段指的是5、6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基本稳定,在情感体验方面也更加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则更加丰富、准确、理性而清晰。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之前几年的训练与学习,在写作上的理解则表现为“我要写”并且“我能写”。
2.学习写作知识的规律
因为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进行系统化的语文学习,所以在阅读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在写作知识上更是基本为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在对各种中外名篇的阅读中,开始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以及相关的写作知识等,并用其对写作实践进行指导。写作知识的增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经过初、中、终这三个阶段的积累而实现的。
3.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在小学生对写作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还应该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获得具体的成果。随着写作知识的不断累积,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在逐步的提升着。对写作能力进行的训练,同样应该依初、中、终这三个阶段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每一阶段的侧重点,要让各个阶段都能自然的衔接,决不可出现滞后、拔高或跨越式的训练。
二、分段式训练的具体方法
1.文字表达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积累好的词句、造句与句式变化以及对标点的使用。其中的核心是词句的积累。词语的积累内容为:词语搭配、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转换、反义词的替换、形近字组词、好词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归类等;句式变化训练内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间的转换、佳句积累、否定句和肯定句的分类与转换、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间的转化、修改病句等;标点使用的训练内容为:各种标点符号的区别、用途和具体使用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雪孩子》一文中,有少量的生字和生词,全文没有注音,为的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积累这些生字和生词。
(2)中段:对文本进行段落划分和意思归纳、材料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的核心是分段和意思归纳。分段与意思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层次与段落的划分、对每一层次或段落的意思进行概括,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对语段的排序,分析重点段落等。材料选择的训练内容为:分析文章的整体和部分都写了什么,用什么写的,材料的详略该如何处理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内容为:分析修辞手法、仿句、修辞手法的转换等。
(3)终段:对文章进行主题归纳、谋篇布局与对特色的提炼。该阶段的核心是特色提炼。谋篇布局的训练内容为:了解文体的写作要求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对线索与思路进行归纳,列出课文的阅读重点等。主题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小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中心思想等。特色提炼的训练内容为:对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对写人和叙事的特色进行分析,概括文中线索,对写作风格进行评价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里的《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作者的叙事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该文章的主题和更深一层的含义,借此来学习对长文章进行主题与结构的编排。
2.具体习作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正确使用词语、句型和标点写出片段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的是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从日记、周记、讲故事等形式进行一句话或一段话习作;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是叙事性习作。
(2)中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够以一段话为基础,写出多段话的短篇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段落的编排以及组织材料选用修辞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进行文章、文段的改写、缩写、扩写和续写等训练;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有叙事、状物、描景和记人等记叙性文体。
(3)终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以短篇文章为基础,进行长文章的写作;在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谋篇布局、主题提炼以及特色展现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地进行文章的扩写、创写、续写、补写以及缩写等写作训练;写作文体方面可以以记叙文为主,同时进行说明文或议论文的习作训练。
三、进行分段式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教材的编排相适应
不论是哪一版的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习作环境为宗旨的,都强调了要从不同的渠道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写、有的写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在教学时顺应教材的编排,从阅读写作结合、生活写作结合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要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小学生在写作上的分段教学是与阅读教学相对应的。教材上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编排出渐进的教学顺序,这是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相适应的,让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可以逐级进行。如,在终段的教材中,通过话题作文的形式来命题,并且让话题和本单元的主题相同,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对阅读的能力进行提升。
3.要破除传统写作教学的局限
要破除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要以学生为习作教学的主体。要破除按照传统规定来布置写作内容的教学思想,要让作文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相关,让学生有话可写。要破除教师权威不可犯的教学思想,要将师生置于同等地位,共同讨论研究。要破除教师批改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拥有修改作文的权利。
分段式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缺陷同样不可忽视,它将小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划分,如果无法将各阶段间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就会出现人为断裂。因此,在编排整个小学六年的写作教学规划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做到衔接自然。
参考文献:
[1]闫景娥.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写作的提高办法[J].华章,2013(4).
[2]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3]杨小艳.强化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教学对策[J].时代教育,2013(4).
教材的参编者王栋生老师也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序列化训练会造成相当多的学生作文模式化,使学生写作变得单调、没有个性。而课改之后,要在1.25年的必修阶段完成‘作文序列教学训练’,可能更脱离实际,缺乏依据。我们要正视作文教学‘系统化’‘序列化’的负面作用,非此则难以找到改革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一、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不合理
正是这一独特“非线性特征”和“把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系统化’‘序列化’的作用”看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部分出现不合理亦属正常。
1.写作指导缺乏点面结合,训练层级淡化。
苏教版写作指导构建在人文专题文章的共性特点上,而人文专题文章的共性特点是没有层级性,缺乏连贯性,使写作指导成了孤立的缺乏层级的片段式的“点”的指导,无法构建“面”的体系。尽管写作实践依靠一个个开放而富有个性的作文题引爆学生的写作思维,但仍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必修一第四专题写作指导内容为“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作训练点也为“写难状之景”,专题后的写作实践中三道训练题中两道为片段式的短文,一道大作文题也仅为“写难状之景”的“点”。
2.写作指导依附阅读专题,写作实践跳跃性大。
苏教版“专题与专题间、板块与板块间的组合序列是随机的,没有统一的序列标准和进阶”,写作指导又依附于这些专题后,写作教材中同一文体的训练点间自然呈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再者,编者考虑到五本必修教材人文内涵专题之间的不重复性,文体涵盖的普遍性,依人文专题的写作特点而编写的写作指导与实践,只能随之而设,造成一种文体的训练跳跃性大。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涉及的是“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但跨越四模块。必修一为“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四为“论据”“论证”的一部分内容,必修五为再继续“论证”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3.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分离。
苏教版的写作体系是按“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的二元组合形式编排的,“写作指导”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技巧指导;“写作实践”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三四个作文题,往往指导与实践脱节。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写作指导内容为“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提供的四个训练题,三个与写作指导没有任何关系,其中的第三题有点关联,但训练的点是“联想与想象”。
另外,浙江省在选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时,没有引进苏教版的《写作》选修课教材,写作教学仅局限于必修教材的写作内容,而必修教材的内容单薄,缺乏三年一体的写作教学体系,导致写作教学弱化。
二、实践研究的思考和建构
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基于课程的意识、学生写作能力的合理构成,探索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的一项系统研究,包含“写作观”的架构、写作教材体系的建构;不仅在语文课程的范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新课型。整合的基本建构和操作实施流程:
(表一)
1.以“写作观”为“纲”,明确阶段“写作指导”目标。
“写作观”是苏教版的亮点,在教学中,应作为写作教学的指导。利用“写作观”内隐渐进的特征,给予学生阶段性的成就感,并向更高目标探寻,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在实践中,我们将提取的五个关键词“生活―思考―对话―修饰―情怀”按阶段地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
2.以文体训练为“目”,建立“写作指导”的新序列。
在“写作观”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向生活的写作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文体感,使他们最终不仅能够识别文体,规范文体,还能够自由选择文体,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结合“生活―思考―对话―修饰―情怀”五阶段的训练关键词,必修一、二重点训练记叙文、散文,突出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必修一突出片段训练,必修二尝试全篇训练。必修三在“对话”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写作的假定“听众”,重点训练议论文,突出对生活独立的思考并提炼观点。必修四在“修饰”的总目标下,重点训练文章材料的选择与详略的确定,要求文体规范,前阶段以记叙文为主,后阶段以议论文为主。必修五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和能力特点选择文体,训练体系上侧重议论文。
3.以生活化写作实践为“本”,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任何把序列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教学都容易走向模式化、技术化。为防止这一点,我们要求重视生活化作文。在写作训练的初始阶段,我们直接进入生活现场,引导学生发掘写作实践内容,让学生了解写作是源自生活的真实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说,一旦融入了这种真实的写作情境,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也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三、整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实践研究
1.必修教材内部的整合。
整合写作指导序列的具体做法:以写作观为“纲”,以表达方式为“目”,以写作实践为“本”,重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序列。按表达方式组合,建构起写作指导新序列。
整合苏教版必修教材前后的“写作指导”对照表
2.必修教材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新课改倡导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像浏览网页、课外阅读、收看电视、听广播、社区、社团活动,参观访问等课外课程资源,都可整合到写作教学体系中,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写作资源。如,必修教材与课外阅读课程的整合: 3.必修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资源的整合。
整合写作指导内容,仅有“纲”和文体的“目”以及课外阅读课程,还是不够的。必须借鉴苏教版《写作》选修教材(简称“选修”)、人教版有关写作指导部分内容(简称“人教”),以及《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部分,形成一个较为合理、有序的写作指导体系。
以下是在第2张表的基础上充实写作指导的内容:
整合必修、选修、人教后的写作指导体系4.必修教材“写作实践”与浙江版《高中语文读本》“评价与应用”的整合。
写作指导的整合,也就意味着写作实践的整合。由语文特级教师胡勤老师主编的,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读本》的“评价与应用”为因整合后出现的写作实践与写作指导脱节找到了出路,因《读本》可以更自由地增删调整,它可以为写作实践提供直接的实践素材。下面就必修教材的20个专题的写作指导与实践,结合《读本》作整合,形成写作指导与实践的新序列。(见文后表七)
5.必修教材与生活的整合。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拼音教学;生会读书;学会写段
小学低年级是最基础的三年。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学好,到了高年级就很吃力了。不仅会出现拼音不准、语句不通、作文不会写、错别字连篇、甚至闹笑话。因此,他不仅要求老师要不断适应新形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教学经验,现就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抓难点和重点
小学一、二年级的重点、难点是拼音,三年级的重点、难点则是看图说话。汉语拼音练习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读、去写、去记、去练,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也会挫伤刚入学儿童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将大量的练习寓于游戏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借助实物、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把所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可以使单调、枯燥的教学活起来,使孩子们乐起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抓住插图所具有的“图表音”“图表形”的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所学拼音字母。也可以用实物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
例如,教学声母“f”和“t”时,可选用一根带短柄的弯头拐杖做教具。拐杖拄地可表“f”的形,拐杖竖直举起可表“t”的形;又如,教学“d”时,可选用一面小鼓和一支鼓捶做为教具。竖直靠近队鼓的捶与鼓组成的图案,可表“d”的形,鼓捶敲击小鼓发出的“的的的”的声音可表“d”的音;再如,在区分“b”和“p”和“d”和“t”的发音是否送气的教学中,可选用一张薄纸做为教具。把这张薄纸放在唇边,有意识地发出“b”“p”“d”“t”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三年级的重点、难点是看图说话。针对看图说话,一定要因材施教,首先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才能有效实现对图景的观察,并从直观上看清图画中的景物。只有学生看明白了图中的景物,才能进一步引导其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明白图中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分层次地将其表述出来。归纳起来讲,就是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引导观察、明白图意;启发想象,分步表述。经过前面的步骤,最终让学生整体感知、完全明白图意,并将其表达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灵活方法寓教于乐 引导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加强学作训练 适时施予点评鼓励
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告诉学生写段时,.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写了作文,被老师评的一无是处,他不讨厌作文也得惧怕作文,所以,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鼓励。
1.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阅读学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实施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错误引导下,只强调如何写出优秀的作文而忽视了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阅读现状与写作期望不合拍的现象。一方面是阅读时间的虚有化,另一方面则是阅读兴趣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殊不知,这种缺乏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的行为将严重阻碍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创新,对于今后的进一步深造也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此外,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普遍实施,新的教学体系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也要让学生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这就导致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显得极为必要。
2.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2.1 文本阅读教学程式化。文本阅读教学的程式化,严重扼杀了语文阅读文本的生机,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从心底里排斥文本阅读活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先让学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开讲文本"的模式,对课文进行生吞活剥式分析。
2.2 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泛语文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泛语文和伪文本的现象。即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表现出极端"程式化"的倾向。即便这样课堂很好地结合了阅读与写作两个环节,但是由于前半段的阅读过于"浅尝辄止",这就很容易导致后半段的写作也过于"肤浅"了。
2.3 作文课堂教学随意、功利化。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部分教师对写作的认识仍停留在"争取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层面上,而忽视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以高考高分作文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议论文写作变成"八股文"式的写作训练等。
3.课标下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你总是借助语文课文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传授许多做人的知识,包容我,理解我。如同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但您更像园丁培育幼苗;露水滋润万物一样。
单老师,您知道我们有多喜欢上您教的语文课吗?
单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上您的语文课时,我的座位正好在墙边,墙上挂着许多同学们写的小字,我便对这些小字产生了兴趣,我看看了您,您正在给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讲课呢!我觉得您没有注意到我,便仰起头深吸一口气,对着墙上的小字,轻轻地吹出来。然后我又装作很认真听课的样子。我又偷偷的看了看您,“嘻嘻”还没发现我。于是我又深深的吸了一大口气,对着小字又呼了出来。这回小字就像蝴蝶一样轻轻的飞起,又轻轻的落下。我正玩的不亦乐乎时,只听一声“咦,于聪过来……”这时我反应过来了,是您发现了我。我慌张的站了起来。我蹑手蹑脚的走过去,您站在讲台上,拿着格尺,我伸出了手,只听啪啪两声,我的手红了,您说:“再有一回,奖金加倍……”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红红的手,心想:谁叫你上课不认真,活该!下回看你还敢溜号不……
单老师,上您的课时,我们总是觉得很轻松,很愉快。在上您的课时,我们很放松,很活跃,很积极。虽然有时会因为说话而受到小小的惩罚,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憎恨你,反而会很高兴,又得到您的特殊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学科有了极浓的兴趣。而你的风趣、幽默,使得更加喜欢上语文。你讲题时,更加觉得您讲的那么透测,那么仔细。语文课总是被快乐包围着,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单老师,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永远影响着我,使我不会忘记的。
一、引导学生积累体验
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仿佛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澜,丰富多彩。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1.亲身经历,身临其境。小学生作文多是记叙文,又多是记叙一些亲身经历(或听到或看到)的事。为此,让学生亲身尝试,身临其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动口去说一说、议一议,动脑去想一想,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有序引导,学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恐怕就是朝夕相处的老师了,他们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比和父母接触的时间都长,于是,我让孩子在作文课上写《我最喜欢的老师》,由于他们和老师有密切的接触,有亲身的经历,所以言之有事,会选择自己印象深的事件,写起来兴致高昂。在批改之后,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给所选择的老师听,孩子们更觉得有成就感,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每一个人都应当向它们领教,向它们探讨。”于是我们经常让孩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但怎样观察生活,我们并没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为此,每周五放学的时候,我都会留一项特别的作业: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家中有哪些变化,周一返校时,老师会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春天,我会带领学生去看校园里的迎春花开,夏天我和学生们去观察蚂蚁搬家,秋天我们在校园里捡落叶,冬天我们一起在冰天雪地中堆雪人,打雪仗。我经常抓住细节鼓励学生: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餐桌上的闲聊,一次实验,一次体验,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等等,只要留意生活,只要真心去感受生活,作文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记录者,我们要善于捕捉最有意义的生活片断。
二 、引导学生挖掘体验
社会是实践体验的大舞台,也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增强他们的时代责任感,而且促使他们面对现实,在实践中学会善于观察,敏于应变,发现问题,揭示本质,从而写出能够探索生活真谛,把握时代脉搏的作文。社会实践类体验作文的形式体裁多种多样,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新闻、通讯、调查报告、游记、访谈录等都是很好的写作形式。
1.语文课堂上积累知识,灵活运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即是学生学习的范文,通过它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又提供了练习材料,在学习中写作文,在作文中提高阅读的能力。如学了《桂林山水》,学生可以仿照课文中某个片段的写法(总分段式)来进行习作,同时也把文中的好词好句适当的加以应用,使作文中的景色描写更加细腻。学了《乡下人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写写自己去过的田园、乡下。学了《凡卡》,我让孩子续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总之,写作和课文结合,让学生有一种“我是小作者”的自豪感,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2.其它学科的课堂上,调动多种感官,积累写作素材。音乐课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觉,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练就灵敏的耳朵,拓宽观察的手段,会在生活体验中用音乐的耳朵去聆听去感受。听了《苗岭的早晨》,想一想哪一段旋律最优美,哪段旋律最强劲,音乐运用哪种乐器来表现,有几个层次,各层次又是怎么变化,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包括其他同学是怎样反应的,老师是如何引导的,一一想清楚,也就可以有条理地写清楚,再一次清晰体验到音乐的美。美术课上,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画面,寻找与众不同的地方,再进行新的创作,往往需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然后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把它们写下来,所积累的素材就是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引导学生浓缩体验
教师要创设让学生情绪比较激动、喜欢质疑的作文环境。教师可列举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现象,让学生调动生活阅历,从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使他们在作文中不会“无米可炊”,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流露真实的情感
学生普遍认为:烦恼的时候,和作文说说自己的心理话,排解心中的烦恼。作文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你可以尽情地对它说,没人打搅,没人干涉。于是,我设计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作文题材。
2.放飞幻想的翅膀
一、踏踏实实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是这样,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我也是从积累开始指导学生写作的,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1.抓字词练句子。低年级学生以字词的学习为主,字词的掌握量影响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字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作文的质量,所以低年级孩子字词的掌握是作文的基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我长期采用识字、组词、说句子、说一段话这样的模式训练学生。因为串词成句、成段没有内容和形式的约束,所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通过训练,学生不但识了字、学了词、丰富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积累语言的兴趣。
2.用插图练说话。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课本中有丰富的插图,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插图,不但让我们的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创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想像图中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了什么、从而组织语言。我还让学生看同一幅图选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说,再对比课文自读自评,使学生体会到看图作文可根据图画内容合理地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这不仅让学生及时得到了写作训练的机会,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抓契机使用语言
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这话充分说明了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1.玩游戏,写片段。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做游戏是孩子的趣事,在游戏中他们身心都是快乐的,他们可以牢牢地记住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中的趣事,让他们在玩过之后用简单的语言写出游戏过程不是一件难事。为降低难度,我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词语,让他们把过程写具体,比如“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2.多观察,抓练写范围。课外观察指导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如家乡人的衣着、房屋建设、道路修缮;观察校园生活,注意校园开展的活动,如运动会、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情况等;观察家庭生活,如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今天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买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可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
三、总结方法指导写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的许多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已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它的特点。我抓住文章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当中去。
1.仿题材。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以孩子们喜欢的童话形式,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为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性格特点,让他们以童话的形式说说自己五官的各自特点,用《井底之蛙》仿写了续集,学生做得相当不错。
2.仿修辞与结构。如《秋天的童话》中有许多打比方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景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他们排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形,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告诉他们这样写的好处,并适时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写法等进行小练笔,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仿写能力和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敢写、会写。
四、及时鼓励,培养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