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洛阳诗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洛阳诗韵范文第1篇

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整个人觉得懒洋洋的,什么也不想做,却独独喜欢上了读诗。

冬日读诗,应着眼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般的“暖色”文字,如此便不会在意窗外的天冷风紧雨骤;应着眼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般欢快的诗词,如此便可不必在意天是否阴沉,是否有飞鸟的痕迹;应着眼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般晶莹剔透的绝唱,如此便在白雪皑皑中寻到比雪更纯洁的品格……会真正醉心于冬日读书的文化苦旅,淡泊人生,心灵与书籍拥抱得越紧,心境与诗境交融得越近,世间的繁华和自然的苍凉就离人越远。伏案而读,或卧床而读,抑或寻一处静幽,细细品读,将心灵与书本熨帖,一点点的相互贴近。书里的温暖,如午后的阳光,一点点的将寒冷散尽。

今晨,起了个不早不晚,出门,太阳刚从山黛上慢慢的爬升。难得晴朗的早晨,太阳挂在天山交接之处,但并不是火红火红的,映射天际的,只是把四围的云染得淡红。一缕阳光从树梢上悄悄地照射进来,暖洋洋的洒在了地面上,折射出无数光芒。铺上了一层淡淡地金黄色,整个凉亭的立即显得温暖。在这样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里,静静的品读诗词。喜欢“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样的诗句,想柔软的春草,撩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似水荡漾,又似帆被风渐渐涨满。春天,田间阡陌的花开得正盛,你可慢慢欣赏,不必着急回来。这样的诗句,无一字提及思念,却包含深情,不是不想念你啊,但若留得你喜欢,我在原地等待又何妨。爱就是如此伟大,可以一个人默默地等待,寂寞也是美丽。喜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最甜蜜却也最苍凉,誓言般的诗句。这是出自《邶风。击鼓》的句子,一个关于征夫和妻子的故事。故事里,那时的他和她执手许诺的白首不相离,但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生死的距离太远,远到相互触不到指尖。可是,他和她,我们亦不言悔,奢望着,在我伸出手的时候,可以看到彼此伸出的手,不早不晚。这样的一个庶民对妻子的誓言,这样一句忧伤却美丽的诗句,除了动容,剩下的还有满满的感动,但愿,他和她,我们,一起到老,在将手握住的开始就不再松开,到老到死。喜欢“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一直寂寞而深情的《越人歌》,木兰小舟上,她和他相遇,芳心既喜,却又羞涩忐忑,她那慢慢的爱意啊,又如何能表达,唯有向水一歌而已。叹一声,心悦君兮呵,君不知,君不知……遇到让自己仰视之人,已属不易,心仪一人,是一个人的事,就这样,静静地,在角落里偷偷看着你,心有余响,口不出声。这样的歌,寂寞,但是寂寞里,愿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快乐。喜欢太多太多的诗句,因为在这样的冬日里,即便寒风呼啸,但是,在诗歌的世界里,仍然可以看到爱、看到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正因为这些美好,所以内心温暖。

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心里还残留着读诗之后的余音,然后,这些诗韵一点点从容谢幕。内心余留下来的,仅剩下平静与温馨。

洛阳诗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课堂;创设情境;互动策略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多元化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目标,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对于他们来说,进入职校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学科难度的增加,对专业课认知的空白,再加上有些学生认为,中职文凭低,毕业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倦怠。那么,如何使中职语文课堂动起来,有效挖掘学生学习动因,使中职语文课堂最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趣味化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当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被长时间限制在座位时,如果教师的讲课与实际操作没有趣味,吸引不了他们,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们通常会感到烦闷、泄气,甚至厌学。所以我们的课堂要鲜活,生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1)课堂导入趣味化。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导入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如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采用音乐手段渲染气氛、讲故事、猜谜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导课,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从而把学生带到课堂中,带到课文中来。

(2)课堂教学方法趣味化。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要保持学生兴趣的相对稳定性,教师必须不时的给学生以新的刺激。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如组织小活动、小游戏,小比赛,不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具和方法,通过演示、组织活动,把教学内容反映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生的理解就会深刻。

(3)语文课堂评价趣味化。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用鼓励的、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评价鼓励。所以,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就会滋生源源不断地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要不遗余力地用心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尚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送去赞扬。那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另外,我们要尽量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就够得着”,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心理诉求,让他们都有在克服困难后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求与成功的有效循环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

2.1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元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洛阳诗韵》一课,为了创设情境,可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将洛阳美景具体化,再配以富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搜寻与洛阳有关的图片、诗句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洛阳的“古、美、奇、绝”。学生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2.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语感:如何使学生从文章中把握语感,读懂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范读,还需指导学生(或个别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齐读)进行文本朗读,掌握文本的韵律与节奏,辅助以音像资料,使学生把握文本的语气、语调乃至其中的感情。现在的课文范读录音,配置了舒缓的轻音乐,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语感,激发感性思维,这些都有赖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2.3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扩充课堂教学容量:课前制作蕴含大量“知识点”的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增设必要的形象画面,创造轻松而多彩的“生疑”、“质疑”乃至“释疑”环境,达到增大教学容量的目的。使学生从不断变换的图片上感受知识。亦可鼓励学生自己去制作一定量知识要点幻灯卡片,通过投影机把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与其他同学,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师生之间达成教学共鸣,充分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乐见乐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化知为能,达到“自主读书”的境地。

2.4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解决文本重点难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以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全部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琵琶行》一课,课文的重点难点在于理解白居易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乐曲的抑扬顿挫。运用视频资料播放一些琵琶曲,这样学生在音乐中就能领会到白居易比喻手法运用的巧妙。由于用音乐创设情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解决了重点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多元化

洛阳诗韵范文第3篇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打破这一局面的方法就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精心备课,突出课堂有效性;灵活掌握课堂,突出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性,特别是和专业技能结合紧密。当前进行的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中,中职教育这块几乎是个空白,没有经验可循。学生由于基础差,习惯差,学习兴趣低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很少听讲,教师把上课当成一件无奈甚至痛苦的事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管到不管教,想学不会学”、课堂效率低下的局面,这一局面长期困扰着中职语文教师。如何打破课堂效率低下的困局,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模式呢?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结合学生专业和编者意图、教材特点,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想落到实处,突出一个“实”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熟知教材,有足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备好课。特别是针对中职学生,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还要备专业,备学生接受能力。大纲、教材、学生都必须钻研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切记完全照本宣科,只带一本书进教室。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网络的作用,将更丰富、精彩的课外材料引进课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如微课、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我们甚至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重新整合现有教材。教师还要预想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会生成什么样的效果。有位老师在教学《洛阳诗韵》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洛阳的历史。像这样的设想就没有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自然收效不大。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上《善良》一课,课堂导入之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对问题不知所云,整个课堂显得无序又无效,似乎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和设想,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效率自然低下。过去把教学效果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效果当成一种课堂的追求,当成评价一堂课优劣的一种新常态。我们说,教学设想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效果,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必须设计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注重听说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要注重读写训练,教学内容除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熏陶外,还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应用性文章上;教会学生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总之,对中职生的要求不能太高,特别是对于就业的学生,知识“够用”就行了。

二、课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一个“活”字

“活”字体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等,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微课、网络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活”还体现在活跃的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分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形式和方法光“活”还不行,在使用上还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随心所欲。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常见的学习形式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有位老师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提问:“荔枝有多少种?开花的时间相同吗?”请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起来,但是有的小组缺乏讨论的有效引导,看着热闹极了,但是效果不佳;有的小组只是一两个人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地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假活跃。如果每节课不管内容要求和学生水平,过多地采用一种模式去组织教学,就值得商榷了。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研究性,既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又要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中职生充其量相当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低年级的水平,我们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降低难度,采取分层教学法,并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学的东西有用,自然也就有了兴趣,课堂效率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作者:卢玖 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

洛阳诗韵范文第4篇

一般来说,意境有三个特征:

一、情景交融。

这又有三种类型:

1.景中藏情式。

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又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绘了一幅木芙蓉花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山涧独自开放、独自飘落的画面,从“纷纷开且落”花的情状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怀才不遇的淡淡落寞与愁闷之情,

2.情中见景式。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写出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情景并茂式。

如《鹊踏枝》:“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独自依楼,独自流泪,自言自语,已是无法排遣的愁苦,偏又有“双燕飞来”,更反衬出的内心孤苦无依,自然春愁如絮,随风而舞。

如此清新的语言,高妙的写法,缠绵的情感,同时又暗藏“君臣之事”,使他的词余味无穷。又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二、虚实相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再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韵味无穷

洛阳诗韵范文第5篇

在一次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瑞奇博士(Dr.Rich)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背靠沙发坐在电视机前的地毯上,耳塞MP3耳机,腿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左手边的地毯上放着电视机和影碟机的遥控器,右手边的地毯上放着精美的手机……”如今,这张图片已成了孩子们的生活现状。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轻,空闲时间较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介,并且可以利用手机跨越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只要一打开手机,各种媒介信息就会接连不断地撞进他们的生活。不可否认,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海量的媒介信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但是有利也有弊,在这个泛传播时代,媒介信息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很多学校就强制性地禁止学生上网、带手机,只可惜效果并不理想,治标不治本。因此,一味的“堵”还不如有效地“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自主批判意识,才是更切实可行的措施。所谓媒介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人们对传播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和利用的整体素养及实践能力,包括人们对传播媒介及其所传播信息的基本看法及人们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反映了个人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正在引导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哪怕再棘手的问题,只要有媒体介入,都会迎刃而解。同样,一个正处于青春骚动期的中职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就很容易被误入歧途,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语文课程中做了明确规定,把“媒体观看”和“媒体表达”(medialiteracy)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放在同等地位,在课时安排上也占到一半的分量。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实施。其次,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来看,决策层已经为我们腾出了空间。2009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结构”中,把中职语文教材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学年基础模块,课时安排160~180课时;第二学年职业模块,课时安排32~36课时;第三学年拓展模块,任意选修,课时安排机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组合,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设提供了可能性,使中职语文课改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再次,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中职语文《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大量的媒介信息时正确地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处理媒介信息的方法,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搜集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筛选能力;在辨别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在分析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判断能力;在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写作等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中职媒介素养教育的粗浅尝试

都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既然中职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媒介信息,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意识地将各类媒介信息纳入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中予以实施,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职语文课堂。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我们不妨先做一些粗浅的尝试,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转变观念,引进媒介信息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体例上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模块。我们可以把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信息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之类的选修课,先从内容上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时下仍然时髦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去收集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学评论、相关作品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媒介信息检索能力。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热情,而且小组之间还很注重信息的保密工作,以期引起冲突,而一旦有了争议,那场面就无疑进入了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洛阳诗韵》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笔者在预习的环节中布置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去搜集关于洛阳的信息,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并且指导学生对他们搜集来的信息加以归类和选择,选取有助于课文学习的信息;在学习鲁迅的文章之前,先让学生借助媒介查阅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还可以了解当时与鲁迅站在对立面的文人们在文章中是怎么样来评说鲁迅的,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鲁迅的“尖酸”,解读文章也变得更轻松,学习的过程不再那么令他们头疼;在欣赏教学中,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话剧《雷雨》的人物语言都十分尊重原著,把观看影视和剧本结合起来,应该是戏剧欣赏的最高境界。在培养学生诗歌和散文的欣赏能力时,电视散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学生对电话交流、短信交流、QQ交流情有独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也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是乐意接受并运用媒介的,就看我们教师的态度了。此外,笔者还经常在班上开展“社会热点大讨论”活动,针对学生或者社会热切关注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语文课上进行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为什么会以接近爆炸的方式迅速蹿红?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对犀利哥在网络的迅速走红,被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现象的讨论,则能提高学生冷静反思的素质。

(二)抓住要害,培养主动质疑能力中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关注一些毫无意义的媒介信息,不一定就是本身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而有可能是他们对接触的媒介信息缺乏判断能力,对负面信息缺乏防御意识和抵抗能力,在认知上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网络成瘾都源于对网络本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当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媒介背后隐藏的信息和商业动机之后,对网络和那些负面的信息就会形成一种自发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主动质疑的态度和习惯是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当我们面对任何媒介信息时,都要冷静地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比如到底是谁制造和了这个信息,他为什么要制造和这个信息,这个信息的哪些方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这条信息都有哪些方面的理解,我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对一些大众热切关注但有争议的信息还可以等风头过去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在网络上查找一下有哪些信息被删除了,并分析被删除的原因。在中职语文课上,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媒介的运作过程,清楚媒介信息是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进而把握“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首流行歌曲、一部热门影片、一场引发众人关注的冲突等,挖掘隐藏在媒介后面的信息。比如在中日对峙持续升温之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隐藏在军事冲突背后的经济利益,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媒介信息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独立判断信息产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致于网络成瘾、盲目模仿、迷失自我、误入歧途。这种质疑能力和独立判断意识同样适用于文本阅读教学。如,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在对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品质进行定性的时候,我们不要先下结论,但可以亮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再发动学生借助媒介查询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从中选取辨别,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全面看待主人公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媒介的习惯和质疑媒介信息的学习态度。教学《雷雨》(节选)时,可以让学生在欣赏1984年孙道临自导自演的《雷雨》的同时,比较欣赏张艺谋的大制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搜集各界对两部影片的评论,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对两部影片正面和负面的评论,并在他人评论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落实到文字上。

(三)争取主动,尝试,媒介信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应用,因此,语文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制造者和者。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能力,就是最好的语文运用和实践。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都建有自己的QQ群、微信群,设立班级论坛,把网络作为一个学习语文、交流心得、讨论问题的场所,根据发贴数、评论数和点击率对学生进行打分,计入语文学习成绩,并让平时最爱上网的学生来担任管理员,借此减少他们玩游戏的时间,事实证明他们都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也很有创意,像我班是幼师专业,她们的QQ群就叫“幼儿班”,管理员就自称“小盆友”。学生个人的QQ空间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作了个性化改造,有的结合专业,如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把自己的空间取名为“纵情山水”,各路风光尽收眼底,还不断地介绍本地的风景;有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发挥特长,有主题地经营空间,有个男生喜欢军事,他的空间里各种武器应有尽有,足可以再发动一次“世界大战”。在班级博客中,除了收集有关学习的资料外,我们还开展了“佳作欣赏”“同题作文”“流水作文”等活动。班级论坛则经常会成为学生唇枪舌战的场所,虽然有时显得很幼稚,但这正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好时机,教师的片言只语,若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就会令学生茅塞顿开,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让学生主动媒介信息,可以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扫去了课堂的枯燥,充实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语

洛阳诗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课件

陶行知曾说过:“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的,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文字的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这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正逐渐扩展教育的场域、更新教育手段、完善教育方法,对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资源有限,只是简单的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这样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不够直观、形象,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见识,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东西。而多媒体可以提供课文中所需要的场景,化无声为有声,声情并茂地展示丰富的画面,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情感中分析、领会、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画家吴贯中《画里阴晴》一课时,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讲解有关中国水墨画与西洋油画的内容,必然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并接受那些抽象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课下做足功课,利用网络收集各类中西名家名作,如中国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西洋画家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高更、莫奈、达利、毕加索等。然后把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大家名作,讨论中西画家对于阴晴的不同审美表达,油画和水墨画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这样比单纯讲课文效果好很多,学生的专注力也更强,收获更多。

(二)化静为动,增强直观性

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化无声为有声,变静止为运动,使无声无息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形象地展现教师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和内容,品味其中的韵味、情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

(三)合理运用,突破重难点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遇到难点时,很多教师往往依靠反复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难懂的句子变成生动的画面,把拗口的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既有特色又有新意,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如在教学《风筝》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把弟弟的风筝踩坏就是对他精神的虐杀?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具有春天气息的音乐,展示人们轻松放风筝的图片,并用舒缓轻柔的语言描述人们放飞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悠闲与快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轻松与欢乐。突然,音乐骤变,一个个漂亮的风筝被撕烂蹂躏得不成样子,学生的欢快心情瞬间低落,体会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失落与悲伤,从而感悟当时弟弟的风筝被作者弄坏时的痛苦与伤心,同时体会到作者为什么现在看到风筝内心感到悲伤,为什么认为这是对弟弟一种精神的虐杀。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扩充信息,提高效率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教材的更新多么迅捷,也难以跟上信息飞速发展、知识迅猛更新的步伐,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仅靠传统口耳相传、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知识、把握新理论,同时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示知识的细节,展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展示教材无法呈现的逻辑关系,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意义和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发挥扩充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缺陷

现在,多媒体课件已经普及,很多教师都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等同于教学水平,认为每节课都应该用课件来教学,有的甚至认为上课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是因循守旧,就是思想落后,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很多教师都把重点放在课件制作上,为了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特点,盲目运用多媒体。课堂上,声音、图片、视频……接踵而来,学生目不暇接,但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多媒体本来是课堂的辅工具,但滥用导致本末倒置,达不到教学目的。

(一)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做成课件,点击鼠标展现出来。这虽然克服了传统板书繁琐的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交流。语文课堂是学习知识技能、交流情感的场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神态、动作的运用、语言声调的变换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播放已经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跟着课件走,缺乏肢体语言的辅助表达。课堂教学成了“人机交流”,原本的情感交流变成了单一的机器灌输,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另外,课堂状况往往千变万化、无法预设,而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内容都是事先设计的,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改变或打断都会使原本预设好的教学流程支离破碎,偏离原本的方向;而教师为了按照多媒体的主线实施教学,保持连贯性,往往要紧随课件,不敢偏离中心,所以,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会慢慢减弱。

(二)学生“看客”心态普遍,偏离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视频、动画为一体,不仅可以传达更多信息,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但由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认识不到位、技能存在缺陷,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初衷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对多媒体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好看的动画、有趣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对课件的新鲜感使他们在课堂上异常兴奋,却忽略了课件使用的初衷,不了解课件传达的内容。学生对课件抱有一种“看客”的心态,只是感觉“好玩”,追求新奇,而忽视了它的本质。这样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三)不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

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备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接触很多新的知识,教师会为了了解一些新知识而去查阅更多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接触到更多新知识。但目前,互联网高度发达,一个合适的课件几秒钟就可以搞定,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复制、粘贴瞬间完成。这样,很多教师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去查资料,而是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课件。长此以往,教师的能力随着多媒体的引入不进反退,前景堪忧。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

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多媒体课件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各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它正确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合理整合在一起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样东西,优缺点都是同时存在的,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能够创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只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但课堂互动性比较好,沟通性也比较好。教师良好的表达能力、抑扬顿挫的音调、合理的肢体语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把握教学进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完美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孔子曾说过,做事“过犹不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多媒体课件固然有直观性、形象性强等多种优点,但若盲目使用,就会达不到目的。很多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只注重它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忽视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初衷,从而导致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实效性,切忌华而不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多媒体的运用程度,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恰如其分。

(三)要紧紧围绕课堂重点、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

一个人只有正确把握自己做事的重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这样。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在追求新奇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管是多媒体的运用还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都要“万变不离其宗”——准确、高效,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来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配乐诗朗诵,听一段音乐,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教育。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时,笔者给学生播放或找同学演唱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和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学习《我愿意是急流》时,笔者就让学生欣赏赵咏华的《最浪漫的事》;学习《琵琶行》时,笔者就把琵琶乐曲带进课堂,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时,感受中国民乐之美。

(四)要根据学生可接受的范围进行课件拓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接受范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课件中穿插自己能接受的东西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范围,那么多媒体只会被学生当作一场表演,一场自己不能接受的表演,演完之后,或许学生们都不会去讨论它,因为它不在学生的思想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课件的制作和演示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接受范围来定位,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洛阳诗韵》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文章主旨,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剪辑成视频,配上解说词,这样既生动形象,又使学生兴趣浓厚。

作者:许华 单位:开封市成人教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