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本命年的回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1篇

一、独树一格的蓄势

本命年的回想》其文字情节曲径通幽。而作者本身也跳出了常规小说范畴,将“回想”摆在开篇,通过“回想”来为文章主体蓄势铺垫。在文章布局上就彰显出了新鲜感和艺术特色。从“回想春节”不难看出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华夏文明,用富有诗意的句子描写了二十四节气,并让此感觉烘托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每个节气都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却没有春节这样的隆重,有了这样的对比,作者才能将春节的隆重写出来。随后,才有浓妆重抹的描写京郊运河的地域性民俗民风以及充满了乡土风情的春节。

反观《端午日》开篇布局句句铺垫,重重蓄势。从一开始文章就以题目为核心,连用了三个“莫不”写出了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从全家出动到家家出动以及整个茶峒人全都出动来观看赛龙舟,着实地写出了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这就是第一层的蓄势,以人之多来烘托端午日赛龙舟的盛况。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层蓄势,主要以划龙舟前的准备为主,描写了船只的形式以及龙舟上赛手的分配工作,接着又从时间上描写,在许多天以前,选手们就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选手们都是身体结实、手脚灵活的小伙子,而船只是狭长的,两头高高翘起,在船上除了赛手还有锣鼓手。如此强大的阵营,如此欢庆的场面,在当时相对缺乏文化活动的农村来说,你追我赶的龙舟赛怎么能不吸引那么多的人呢?铺垫都做足了,作者才描写热闹非凡、动人心魄的赛龙舟场面。

两篇文章都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大胆运用蓄势铺垫凸显文章的乡土气息。

二、时间与空间构思上同领

《本命年的回想》在蓄势后,如数家珍一样娓娓道来。不仅使回想的部分层次清晰,回想后的概括描写更是精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在过年时候的真切感受。如“预热”“增温”“红火”等词汇的恰当运用。其整体描写以时间顺序为主,从腊月到正月初一,一共有条不紊地写了十件事,来回忆几十年前京郊运河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腊八粥还是炒年货、换门神还是祭灶王爷、拜新年还是守旧岁,都是一幅幅精彩的风景画,都表现出京郊人民天然纯朴的独特品格以及京郊人民的美好祝福。

《端午日》在描写过程中详略分明,蓄势相应。龙舟赛主要通过侧面和正面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首先正面实写,写出了选手之间和锣鼓手之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拼搏的劲头。随后,侧面描写两岸的人群的摇旗呐喊等,真正让全到了虚实相生,让赛龙舟的激烈程度热上加热。捕捉鸭子是一个靓丽的尾声,给端午节一个轻松愉悦的后缀。这和之前锣鼓喧天奋勇向前的竞技场面相对比,也让情节在节奏上变得舒缓有度,张弛有感。人们在脑海中不禁形成了这样的壮观场面:雄鸭与善于游水的茶峒人在河水里追逐嬉戏。这是多么欢畅愉悦的场面呀!而作者最终要描写的就是这种充满原汁原味的湘西质朴民风和风俗习惯。

三、画龙点睛异曲同工

画龙点睛之笔往往是在文章的结束阶段。沈从文先生和刘绍棠先生都是大家,自然也通晓画龙点睛的奥妙。《本命年的回想》在收尾处将小时候的回忆和六十岁高龄做对比。细想一下,作者说有返老还童的感觉其实一点不假,在对比之间就已经紧紧抓住了本命年回想中的乐趣。在《端午日》的结尾提到的两种比赛,以时间顺序为主,直接指明端午节各项比赛持续到夜晚,这不只是为了承接上文也说明了娱乐时间之长,更重要的是体现茶峒人欢庆端午节的习俗,再次抓住主题不得不说其构思之精妙。从文章的收尾处看,平淡中见功力,做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而在细细咀嚼之间饶有余味。

四、难分伯仲的语言

《本命年的回想》语言生动幽默。文本中多处提到刘绍棠先生的家乡运河,以浓郁淳朴的乡土语言来支撑京城运河的民俗民风。比如在文中写到奶奶一边唱歌一边炒年货的时候还夹杂着玉米粒在锅里毕剥毕剥作响;在写到腊八粥的时候,看着腊八粥的精致舍不得下口,可真正吃起来的时候却又没个够,看起来十分的矛盾却着实体现出了当时复杂的心情;在讲糖抹在灶王爷嘴唇上的叮嘱以及换门神、拜新年等等,都能体现出过年的喜悦氛围。在用词方面选择年根、小疙瘩鬏等淳朴的乡土语言,生动传神地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作家本身的语言智慧。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送灶王爷上天”的民俗描写很容易唤起我们似曾相识的童年记忆,我们感到真切、风趣、轻松、愉快。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愚昧迷信、落后守旧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中蕴含的人民展望未来,祈求平安,追求幸福的真诚心愿,而且,这种仪式严肃之中溢满快乐,随意当中饱含正经,它牵连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它积淀了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俗习惯,它成了我们漂泊不定的现代人的一个心灵情结。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文明怎样进步,也无论我们家在何方,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心愿:明天更美好!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2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知识要点

b《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体裁是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行文,详写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的品德,展示了自由自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b《端午日》节选自《边城》,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本文以时间为序,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略写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三种习俗,龙舟竞渡写得最详,赶鸭竞赛次详。表现茶峒人淳朴的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b《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堂,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散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b《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b《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b《我的思念是圆的》节选自《艾青全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此诗写于艾青晚年,因亲人朋友多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诗人写此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猜你感兴趣: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4.2017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3篇

小学生2017年新年新愿望的演讲稿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说这首诗写的就是人们迎接新年时的景象。

我盼望着新年能早日到来。盼望着在除夕的夜晚能看见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变化出许多美丽的形状。我希望爸爸能给我买几跟长长的烟花棒,让它在夜晚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我盼望新的一年我还能列入好孩子名单,好让圣诞老人给我送来巴布工程师的礼物。我想要里面的推土机马克和蓝猫阿皮。因为我总喜欢把自己扮演成巴布小工程师,妈妈就是我的助手温妮。我还需要小吊车罗迪,推土机马克,压路基罗利,搅拌车迪斯的帮助。“我们能建好吗?”“是的,一定行!”“我也这么想。”希望妈妈总能和我一起这样快乐地玩游戏。

新的一年,我还有好多好多的愿望。祝愿爸爸、妈妈幸福、快乐!也祝愿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愿小朋友们天天开心,健康快乐!

小学生2017年新年新愿望的演讲稿二:

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2016年匆匆地走了,迎来了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人们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着迎接新年的鞭炮声睡着。“Happynewyear!”次日清晨,随着一声新年的问候,我睁开了向2017年寻视的双眼。翻开日历,翻开了新的一年,翻开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汗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这一切所发生的事仿佛就在眼前。我不禁轻声笑了出来。

过去,我在班上并不是个优秀的学生,我羡慕那些班干部们。他们学习好,拥有许多朋友。我渴望像他们一样。于是,我便开始向那扇带着锁的大门前进。我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下课时,当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时,我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课后,我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尽量做到准确。我还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获。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在新学期的一次选举当中,我被同学们荣幸的选为班长,从那以后,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学习。现在,我已经是学校的中队长了,这一切都少不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鼓励。在这新春之际,我衷心地祝福他们。

告别了旧年,我们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条新的跑道,也许我还会在这条跑道上跌倒,但我仍会顽强地站起来,顽强地向重重困难挑战。我坚信,在暴风骤雨后,总会有一条美丽的彩虹出现。

我想,新年是新的萌芽新的希望,新年是岁月的步履踏出的又一声脆响,新年是一串酿熟了的期盼,新年踩着历史的钟声自信地走来,像一面鲜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像一阵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新年的雄风将鼓舞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空前的繁荣昌盛。

此刻,窗外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人们告别旧年的恋恋不舍,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小学生2017年新年新愿望的演讲稿三:

新年到了,我们个个都很开心,放鞭炮的,爬山的,到处拜年的都有,无论怎么样都会很开心。又是在玩的时候有乐趣,又是在数压岁钱的时候那种乐趣。

新年到,福气也到。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在新年里,据爷爷说,只要是本命年,在新年的第一分钟,许下的愿望,很多会成真的。而且,经过很多人的试验,是都会成功的。所以说,我们还是听信这个吧。但是毕竟今年是兔年,所以说,我总是冥思苦想,想着新年应该许个什么愿望。

新年到喽!春晚我总是有点担心,生怕自己会忘掉。所以哦,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写的三个愿望。我总觉得平时觉得精彩的魔术都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了。唉,终于等到开始倒计时的时候了,我拿起纸条望着门外,“3,2,1!”倒数完毕,我心里默念:“愿望一,让辛苦了好几年的姐姐能够找到好单位;第二个愿望,我的一些重要比赛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奖项;第三个愿望,希望我们的亲人都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里说完了,就开始眺望远处,好像看到了天边有着一片白白的云,爷爷说,他许愿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一朵很纯净的白云,那就是神来满足你的愿望了!我也看到了很白的云,我也能成喽!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4篇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与信息容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通过整合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辅助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跳出课堂,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习的视野,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为学生打开一片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课前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学习《散步》时,课前采用多媒体创设法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公益广告:《爱心传递:洗脚篇》(播放视频),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老师再通过语言引导:“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同学们一定很有感触!广告里的一家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纵然是一次极为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已经被激发起来。再次,课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共鸣。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单从文本阅读中,还很难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何让作者如此感动与难忘。借助多媒体创设再现父亲拖着臃肿、肥胖的身体攀上月台的那一幕感人情境,再以腾格尔的《父亲》的音乐作背景,以此为“动情点”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这一感人的情境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他们父子之间的深情。最后,课终创设情境,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技巧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学《春酒》时,课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余光中的《乡愁》,进行阅读鉴赏比较与写作方法指导。在体味不同的故乡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中,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课后师师间的教学研修、师生间校外交流网络化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让我们课后可以和同科教师打破地域局限性、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教学博客、教育论坛,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形成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探讨、反思,既发挥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职能,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弥补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很好补充了自己的欠缺,更好服务于日常教学。农村网络覆盖率也在提升,师生的课后交流也可通尝试过教学论坛、QQ群、教学微博进行,实现课外与学生间的学习辅导与学法指导。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5篇

“情境”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借助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古代“伯牙学琴”的故事为情境教学的成功典范,伯琴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让伯牙面对大海,聆听天籁之间,由自然之美引发心中之情,情感受到感染,艺术灵感被瞬间激发。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要复活学生的原有图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真实之感。创设的情境要有情感,要以文本之美熏陶学生,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发现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真。创设的情境要有想象力,要为学生拓展广远的意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人茅塞顿开,能帮助学生叩开心扉,打开记忆的仓库,疏通联想的脉络,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文本内容。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应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演讲、辩论、讲故事、播放音乐与动画等方式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但部分教师为追求“所谓”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除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画情境外,还让学生动手画画,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忽视了文本内容,忽略了语文课该有的“文”味。

2.随意“情境”,偏离文本中心。“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重难点内容处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理解与把握,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易被学生所接受。部分教师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创设教学情境,追求表面的浮华,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却视而不见。

3.重“情”轻“境”,脱离文本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欲罢而不能,让人流连忘返。“情”依赖于一定的“境”而生,若创设的情境脱离了文本,就没了活动的背景,“情”就会失去依托。

二、开展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1.以境激感。教师捕捉文本之美,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引发悬念,激发学习动力。(1)以生活启情。初中生对生活充满热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人生体验不深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打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宝库,理解文章的立意、情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在《本命年的回想》教学中,教者播放《祝福》的视频片断,出现祭祀用的鱼时画面静止,让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2)以画面生情。画面可以使内容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走直观、真实地感知课文内容,道理审美情感。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者创设图片情境,向学生展现雪后秀美的山景,让学生感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的“妙”在何处?在图片的直观、文本的意境中有学生能感受到妙在雪光、雪色,也有学生感受到妙在雪态。(3)以音乐抒情。音乐、文字同属文艺,有诸多相通之处。教师借助于音乐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重返某种场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让他们去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如在《春》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课文的结合后,给学生播放《春之歌》,让学生聆听音乐,想象文中的画面,将自己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中。(4)以想象悟情。古诗的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或雄伟壮阔,或豪放旷达,或含蓄典雅,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搭建想象的桥梁,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让学生读《泊秦淮》,想想“烟笼寒水夜笼沙”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以境启发思考。教师要在文章的疑问处、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疑惑,将他们的思维置于活跃的状态。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揣测,“的确”表示肯定,学生能从中看出矛盾,到底是“死”还是“没死”,学生提出质疑。教者要引导学生不能静态地分析句子,而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字词分析文本,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看似平淡,学生忽略“已”“最”等词,就忽略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感受作者之情感,感受作者的意图。

3.以境促进思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生活、媒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能渲染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故事创设情境,能紧紧抓牢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体味角色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如要表现妻的偏爱、妾的畏惧。通过扮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初中语文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06-02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很大一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他们对文本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也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自然就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下去,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其负面影响堪忧。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

1.明确课堂定位——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

作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了“教”与“学”的关系,作为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坚持做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加强一种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备每一堂课的时候,都应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设置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发挥最大的潜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它却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学“伙伴”。在提高教学成绩的压力下,很多语文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盲目的“题海战”中。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全新教学理念,只剩下“为提问而提问”的所谓教学模式,对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教学从研读教材开始,对所教内容做到心知肚明,融会贯通,取舍自如,拓展有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过程,在此环节上“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情,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创造性的方法,如学案教学、实践教学、影像教学、空中课堂等。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如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扩展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避免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追求“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讨论。应重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忽视学情、生搬硬套、机械操作地进行教学,并盲目进行评价或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

4.学习并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新兴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课程更强的可感知性,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更直观地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容,辅助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如在《苏州园林》一课中,借助介绍短片,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布局结构,对课文中的描写更容易理解,对“说明”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也更容易把握。

二 继承传统,寻求新型教学模式

1.课堂提倡参与式的学习

“参与式”学习的基本要素,首先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其次是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再次是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民俗风情》中《本命年的回想》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聊年趣——品年味——说年事——悟年情”的教学环节,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旧时过年的趣事;在复述年事的过程中,品尝了旧时过年浓浓的年味;从课文中走出来谈谈现在自己是如何过年的;结合两个时代不同的过年方式,写写“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围绕“年”这个主题进行听、说、读、写,每个人都能完成任务,此过程既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外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必要的补充。语文实践活动通常是围绕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展开的,首先是“读”,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智慧的积累、感情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写”,摘抄、日记、周记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学生利用摘抄积累语言,练习表达;通过日记、周记去记录日常的生活,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再次是“说”,苏教版教材当中出现了“口语交际”的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表达。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讲述的需要,举行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创设“说”的环境和主题,让学生在表述中增强语文的综合能力。

3.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可见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化语文的人文性;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语文课堂气氛。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平时对课堂有效提问也做了一些探索,我认为语文课堂提问应主要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第一前提就是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带头打破“一言堂”,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教师应真正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应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欣慰,教师应该是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而不是凌驾于真理之上的圣人。谦逊豁达、虚怀若谷的教师不仅可以授业解惑,而且可以传学生治学之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营造情境,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用优美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情境:“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东风轻拂、绿满田野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有哪些是赞美春天的?”学生们很快会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接着说“这些短诗只从某一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情境优美,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三、面向全体,因人施问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如我讲解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一双手》时,我就设计了由易到难几个问题进行教学。先提出简单问题:“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接着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上接第137页)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每个学生都得到回答的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四、循循善诱,抓住实质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

1.抓住关键。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用一句古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甜甜的泥土》这一课时,教师可抓住关键问题:“课文是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情节的?”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深深的母爱凸现出来了,为后面作者写作主题的总结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2.抓住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几句话:“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课堂上我这样提问:“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

3.降低难度。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我在讲解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时,在要求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以这样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五、积极评价,鼓励求疑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教师应明确这一点: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

1.以表扬为主,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

2.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延伸和追问。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

4.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

本命年的回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地位;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向“以发展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向进行优化。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本文重点阐述“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而到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教学是认识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良好的心理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和谐的基础,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以情励学”是关键,要用教师的深情去调动学生的真情,教师尊重学生,正确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亲昵的动作送给每个学生。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去多表扬、多鼓励,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善于捕捉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予以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萌发自信,使他们乐于学习,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及展示自我才能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

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注重课内外延伸,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问题的处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 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尽量的少讲,我们教师的讲应该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三、提倡自悟学习

自悟学习与自主学习相比,自悟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对课文学习的感知或者是独特体验。学生也只有在自悟学习中才能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奠定了知识基础。比如,预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个学生自悟式学习比记这样写:老舍的语言有他的风格,好像跟人聊天一样,那么亲切自然,像“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等,跟朱自清的《春》(同一单元,下同)作比较就会发现,《春》的语言优美俊秀,比喻精当准确;《三峡》语言简练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山静水动、张弛有致的三峡风光,但都不是老舍的唠家常式的随和。当然,自悟式学习毕竟只是自主学习,肯定有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悟”出来的“疑”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收获?有了疑才会努力去释疑解惑。预习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有学生对“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句有异议,认为杀猪宰羊对逢年过节的群众来说是喜事,应该欢天喜地,这里的哀鸣还需读者揣摩,属表意不清。

四、激活丰富想象

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习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大家都被小说曲折起伏的情节、精妙的艺术构思、深刻的主题内涵所折服,为了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布置了口头想象作文《我的叔叔于勒.续》,请大家展开思维的翅膀,还以第一人称,在不改变人物形象性格的基础上搞一个续篇。学生兴致盎然、讨论热烈,有学生说,其实,于勒当时已经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他不可能认不出,因为毕竟在家呆了那么长时间。他对哥哥嫂嫂如此绝情非常气愤,他决心重振旗鼓,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辗转来到美洲,终于又发了大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但是,多了一个心眼的于勒装作一个乞丐来到哥哥门前,哥哥嫂嫂将他臭骂了一顿,他求哥嫂收留他,但是,门“嘭”地关上了。还有个学生说,第二天,于勒又来敲门,但这次的于勒西装革履,完全是一副大款模样,哥嫂一见,喜笑颜开,但于勒却表示不认识菲利普夫妇,戏弄了他们一番,扬长而去。学生的新版本不少,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蕴含着的极为可贵的想象力。

五、多维删改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