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散步课堂实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步课堂实录范文第1篇

在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的。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在往常,教师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课文的排列顺序来逐段学习。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于是,对孩子们说:“你最喜欢的是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呢?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个季节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能用语言表达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当当小导游;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季节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如果有其他好的方式也可以。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体现小兴安岭美景的词句后进行。”接着,学生们个人独立默读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组采访学习方法。

下面是学生交流汇报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生A:我喜欢夏季。我用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生带小红旗上台。按树木、浓雾、阳光、野花的顺序介绍夏景。)

师:你为什么能把夏景介绍得这么美呢?

生A:我读了课文好像看见了茂密的大树、乳白的浓雾、五颜六色的野花。一切都那么美,所以我想带着大家一块儿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师:还有喜欢夏季的同学吗?你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B:我也喜欢夏季。我是用画画的方式来学习的。(展示画)

师:还有哪些孩子也是用画一画的方式来学习夏季的,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一睹为快。(几位学生展示作品)

师: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B:我画了很多长着茂密叶子的大树。因为课文中说“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还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所以,我画了枝叶繁茂的大树。(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生C:我画了各种颜色的野花。我觉得课文中描写的野花非常美。

生D:我画了阳光下的森林,因为树木太茂盛了,所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过树梢,像利剑一样。

生E:我画了山谷中升起的浓雾。因为课文中说“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所以我画的森林是模模糊糊的。

师:画得太美了。你们想去看看浸在浓雾中的森林吗?(出示课件)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F:森林里,树木、花草、动物都看不清了,好像都泡在牛奶中。森林四周飘散着乳白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3、师:听了你的描绘,老师也陶醉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

生(全体):感情朗读“夏”段。

以上教学片断,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二、以读为本,注重情感朗读过程的指导

朗读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教学体现了读的层次性。首先要读正确,读准字音;其次,读流利,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三,边读边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景色美;最后,读出感情,通过理解、想象,把体会到的美丽景色读出来。

下面是教学“冬景”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景,小兴安岭的春季也一样迷人。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师:请用“读一读,演一演”方法的同学,大胆地来展示自己吧!(十位学生朗读、表演)自我评价朗读,互评。

4、生G:我认为自己读得好。“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我读出了春天充满生机,对春天赞美的感情。

生H:我也读得好。小溪清凉、透明,我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

5、师:读到这里,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I:小溪淙淙地流着。“淙淙”是指什么?

生H:“淙淙”是小溪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的,可以说非常动听。

师:非常好,那我们把小溪欢快的心情读出来吧!

生(全体):感情朗读写小溪的句子。

6、生J:我认为××(生G)没有读出小鹿的活泼可爱。我来试一试。(带动作)

师:大家也学着他,带上动作把小鹿的活泼可爱朗读出来吧。

7、师: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体会春季美的吗?(边出示课件边范读)

生为师鼓掌。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读好的吗?我边读边想: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什么都是新的。枝条刚刚抽出,树叶刚刚变绿,小鸟在枝头欢叫。小溪也苏醒了,唱着动听的歌。小鹿在春季到来后悠闲地散步、喝水、梳妆。空气多么清新,大自然多么美妙啊。于是,我把我想象到的和眼前出现的一幅画面加上自己喜爱的感情读了出来。相信大家能比我体会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学生读得十分陶醉。)

以上教学片断,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想象、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文章潜词用句的优美与精妙,领悟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生动、准确,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三、课件制作的丰富多彩,也是教学本课的一大特色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如“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这一句中,“苍翠”一词较难理解。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白桦和栎树的黄叶纷纷飘落,而松柏是那么绿,那么庄严。显然,通过画面来理解“苍翠”就不难了。看了课件,再来用语言描绘秋景,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冬季,“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在课件中,学生听到了风声,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大地,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隆冬美,并将感受到的美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语言的积累转化为了运用。

总结全文时,大家又把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课件欣赏了一遍。在美好的想象中,感受着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散步课堂实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意力;观察;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学写日记、书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观察写作教学中,观察习惯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是观察写作课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观察写作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从下面的案例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

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问学生:“这张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学生的表情很茫然,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今天老师怎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个个精神集中,一脸疑惑不解地回答:“两个面,四条边。”“对,这就是一张两个面四条边的长方形纸,你们有谁能把它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吗?”这时,学生来精神了,议论纷纷,最后都说“不能”。

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你们不能老师能,一定要认真观察,不然就看不清楚哟!”学生个个屏住呼吸,瞪大双眼跃跃欲试,好像此时空气把学生凝固似的。在长方形纸条的不同一段分别粘上双面胶,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两头粘贴,形成一个圈就是一个面一条边的圈了。让学生用手指向粘好的圈一拭,都说是一个面一个边的圈。紧接着问:“这是一个圈,假如用剪刀把这个圈从中间剪开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变成几个圈?”同学们大声地说“两个”,极少数说“三个,没有了”。目光随着教师的剪刀剪开,学生“啊”的一声,变成了一个圈。

“假如再沿着这个新圈的中间剪开,猜一猜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还是一个圈。”

教师再用剪刀从中间剪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两个相交的圈。学生又“啊”一声,议论纷纷:“怎么会是这样呢?”

“同学们,两次都是从中间剪开,怎么两次的结果不同呢?想知道吗?”

“想!”

“其实,这就是那个麦比乌斯环的原因!”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儿上的一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儿全部抹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这个纸圈儿应该怎样粘?

对于这样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数百年间,曾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都没有成功。后来,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他长时间专心思索、实验,也毫无结果。

有一天,他被这个问题弄得头昏脑涨了,便到野外去散步,他头脑里仍然只有那个尚未找到的圈儿。

一片片肥大的玉米叶子,在他眼里变成了“绿色的纸条儿”,他不由自主地蹲下去,摆弄着、观察着。叶子弯曲着耷拉下来,有许多扭成半圆形的,他随便撕下一片,顺着叶子自然扭的方向对接成一个圆圈儿,他惊喜地发现,这“绿色的圆圈儿”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圈圈。

麦比乌斯回到办公室,裁出纸条,把纸的一端扭转180°,再将一端的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只有一个面的纸圈儿。

一个伟大的数学发现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并且以发现者麦比乌斯的名字命名。所以,学生平时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要留心观察生活,更多伟大的发明、发现还等着用你们的名字命名呢!

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纸圈儿,竟是如此的神奇,它可不光好玩有趣,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莫比乌斯圈?

生答:“传输带、实践基地、过山车……”

师:“同学们,你想不想把本节课所看到的以及你的想法写在一张纸上告诉你想要告诉的人呢?”

没有多久,学生就完成了此次观察作文。本节课是在下午第一节课上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难调动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在于在观察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真仔细地观察了整件事件的发展经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作文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基础。所谓观察,就是看,就是仔细地了解、察看。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而观察就是将客观世界的一切摄取到脑袋里去,这便是作文的素材。因此,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从这个事例中教会学生怎样在生活中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获取作文的素材。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不罢休的观察家,让观察成为习惯,变为第二天性。”

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从本案例中可以扩散到学生的生活中,从平时身边常见的,但没有仔细去观察的事物入手,观察遇到的一切,人、动物、风景,特别要注意观察人的言行、表情、动作外貌等。站在某一点观察,边走边观察,从下往上观察,从上往下观察,从左往右观察,从右往左观察,观察局部,观察整体。不管怎样观察,重要的是要如同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的:“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既要发现新东西,又要切实把握事物的特点。

本节课中兴趣与需要是学生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持续兴趣,教师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

如果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先前经验无关,学生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学生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从以上的案例中得出:学生的注意力是观察写作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杰,姚晓华.参与式语文教学.中央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系列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师远钟.作文基本方法.小学生必读文库.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