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文草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无比的画卷。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_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2.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碧千里、渲染、明朗、柔美、拘束、羞涩、天涯”等词语。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无比的画卷。今天,我们将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草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二、美读课文,品味佳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4.此时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
5.引导在多媒体欣赏中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学生读书勾划)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学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了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和“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我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却有点舍本逐末的倾向。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弃了文本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外拓展等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位教师的课例,谈一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体验,还学生一个本真的阅读教学。
场景一:众里寻她不见影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美景都有哪些,然后又主题突出地播放了黄山的各种松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在播放完景色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黄山的奇松让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接着教师说:“黄山是那么奇,那么美,就让我们来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吧。”
生1:我感觉黄山的玉屏楼最美,因为坐在那儿就可以观看黄山的奇松……
师:(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他的话)噢,玉屏楼是观松的好地方,老师想让你说一说黄山最奇特的景物。哪一位同学再说一下?
生2: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温泉,因为从山里流出来的水含有那么多矿物质,并且是温暖的。
师:(表情不悦)那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黄山的奇特之处的呀?
生3: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云海,你看,黄山那么高,都高出云层了。所以我感觉非常奇特。
师:(非常生气)请大家看清楚了,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
生:(一齐高声回答):黄山奇松。
师:对,黄山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黄山的奇松。下面,就请你们阅读课文,说一说黄山的松树奇在什么地方。
分析:课堂中,为什么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学生却是“众里寻她不见影”,是学生启而不发吗?当然不是。因为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事先去阅读课文,没有让学生去体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是直接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奇与美。那么,学生留存在脑海中的黄山印象也只能来自于多媒体。所以,他们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答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学生说的玉屏楼、温泉、云海不正是黄山的代表景点吗?该教师组织教学时没有遵从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天性,他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遵从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
场景二:含糊其辞不见意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呢?
生1:因为草原很美。
师:对,草原的确非常美。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2:因为草原很大。
师:草原除了美和大让人留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都低着头不说话)
师:不要怕,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生3:我喜欢绿绿的草原,所以不愿离去。
师:还有呢?草原上的人怎么样呀?
生4:我感觉草原上的牛羊很多,但是人很少……
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教师脸上的不满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对于学生这些含糊其辞的回答不去引导,放任学生回答。那么,学生为什么总是回答不到点子上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在教学时,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之后,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只是停留在初读阶段,对文本的体验仅仅局限在对课文中极个别文字的表面理解上,比如草原美、草原大、草原绿等,这只是草原的显性特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深入去体验文本,还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时候,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势必交流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我们只有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心,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交流感受。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破,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基础上多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学会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不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正了。要让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所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
只有加强朗读训练,学生积累的词汇才会越多,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才越有帮助。
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读书时往往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使其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的草原美景,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③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④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的朗读。
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课文的导入恰恰是一堂成功课堂的关键。我认为紧紧抓住上课伊始的几分钟,便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教《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时,我先利用网络教学出示动画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一个兔妈妈手里拿着个大蘑菇,在想:蘑菇该奖给谁呢?此后随着动画演示课文,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用网络中有趣的动画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再比如学习《长城》一课,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展示八达岭长城背景图,同时播放《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提问学生“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长城,听着铿锵有力的歌声,有何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文重点,进而提炼出本课的主题:长城的“奇”在何处?雄伟壮丽的八达岭画面,铿锵有力的歌曲,不仅巧妙地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也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内容。
二、激发思维,培养理解能力
网络教学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我们平时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草原的早晨》中要求学生理解“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这句话。对于生长在平原的孩子来说,是很难见到草原的。更想象不到铺满新绿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因此我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先建立网络平台搜集草原的图片请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再请学生观看草原上羊儿漫步,骏马奔驰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由静变动。体会“醒来了”的拟人写法,想象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学生对“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这个句子不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现了“宽阔的水面和生长茂盛的芦苇,一只翠鸟从远方飞来落在苇竿上。这时,一条小鱼在水中机灵地游动,说时迟,那时快。站在苇竿上的翠鸟展开翅膀,双脚蹬开苇竿,闪电般地叼起小鱼,飞向远方”的场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翠鸟的动作,使他们了解到翠鸟是贴着水面飞的,而且飞行速度极快,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这个重点句。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养成。
三、拓展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妙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视听一体的立体效果,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动感画面等视频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在立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草原》一文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大部分学生因为从未去过草原,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也因此无法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于是,笔者搜集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腾格尔的歌曲《天堂》,以歌创设情境,使学生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进入草原,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草原的图片,将学生带到内蒙古大草原,领略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在图文声的熏陶、对比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文本,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拓展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或年代久远,或涉及域外风情,小学生存在认知缺陷,难于理解。教师如果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让学生看视频“”,使其深切体会到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运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和升华,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很少,但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的,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搜索与学习文本相关的资料,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在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于是笔者利用网络搜索到不少与大自然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强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使其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多种学习能力,自主创新
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这比教师一个人查资料、找根据有价值得多。只有师生一起动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学生才有可能闪现创造的火花,才会有创新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时,在课文延伸环节,笔者让学生借助网络浏览各种各样的石头,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浏览教师提供的课件、相关的网站、文字资料。在浏览过程中,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便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浏览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小组讨论,确实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或上网搜索答案。这样,学生在操作浏览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对深化问题加强知识运用大有裨益。因此,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一文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在网上讨论这篇课文中父子俩的言行、詹姆斯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各自的启示,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见解、理由发表在论坛上或聊天室里,而教师只需要监控学生讨论的进度、方向,并做适时的指导即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深化理解
1.借助动画演示突破课文理解难点
语文文本精彩纷呈,但有难有易。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弥补不足,使其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尖刀”,增强教学效益。
例如,在《赤壁之战》一文中,刮东南风时为什么可以烧曹操的战舰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这时,笔者利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孙刘联军、曹操的军营位置、水的流向、风的吹向,轻易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方法
语文课在小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塑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真情渲染法
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悄悄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活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神状态上,要始终保持精气神十足,神采奕奕,给人以迎面而来的活力;声音上,要大方洪亮,饱含情感,语调跌宕起伏,语言栩栩如生;体态语言上,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形象,举手投足间,无不蕴含情感。教师的激情成为课堂激情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用语,教师的语言要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样要求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来组合自己的语言,力求做到新鲜、丰富、准确。充满激情、充满磁性、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欣然入耳,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对所学的知识刻骨铭心。
二、互动交流法
没有交流、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师生交流。通过交流,彼此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让课堂中的每个人都能从他人发言中获得大量启示和收益,丰富自己的信息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老师,等待回复,当老师给予表扬时,学生脸上一定是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自豪感;老师没有给予回复,学生的表情是麻木的,会有一种失落感。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这就完全背离了小学教学初衷。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例如,在教学《爱我中华》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了大量关于爱我中华的资料、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中国的成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极大欲望,然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等方法深入课文,加之我的适时与他们互动交流,同时也引领学生歌唱《爱我中华》这一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延伸阅读法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文老师重要的教学工具,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然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是达不到目的的。如在学完课文《草原》后,我要求学生趣味延伸,把自己想象成一匹野马,驰骋在广阔魅力的大草原上,感受着草原的美丽。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感受过的草原景象。几分钟后,学生那一段段充满童趣、丰富多彩的草原世界得以充分展现,孩子们眼中的草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能够模仿《草原》文章写作特点,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简单的练笔反馈、交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以上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并应用的一些方法,能够使
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读书明理,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一、运用直观教具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较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
1.恰当地出现挂图或者简笔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学生情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材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所描写的事物,学生不熟悉或者未见过,我用出示挂图或者画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认识事物。如在教学课文《草原》时,草原学生未见过,头脑中一片空白,没有什么概念,尽管老师着力进行引导、描述,但学生对草原具体认识还不够。此时出示挂图,学生对草原有了直观感觉,对作者赞美喜爱草原之情就有了深刻领会。因此,对学习课文内容就产生了兴趣。
2.适时地演示。有的课文,教学时用实物来实验或演示,能给学生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如教《乌鸦喝水》这课时,教师让学生带来小口瓶子,瓶中装少许水,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出使水位升高,乌鸦能喝到水的办法,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3.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幻灯、录音、录像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有些课文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把静止事物变为动态,把无声变为有声的,形象生动,鲜明逼真,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如在教学古诗时,采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那种境界,学生容易学会,而且兴趣极高。
二、运用语言描绘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很好地运用它,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快。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生动、有趣的语句文篇。挖掘它、运用它,能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
1.适时地介绍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我满含激情地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向爱国志士举起屠刀,繁华的大上海顿时血流成河,作者被迫离开祖国到外国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此时,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就产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眷恋与惜别、爱与恨、自疚与自责、决心与誓言的爱国之情,为阅读教学提供方面。
2.课堂语言激励、表扬法。课堂中运用慈母般的语言,使师生间感情更亲近,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后进生回答问题,无论对还是错,都要用鼓励的语言为其树立自信心,用春风化雨般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3.教学语言艺术化。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开始往往是粗浅、模糊的。如果课堂上教师用浅显、形象、生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来教学,学生感兴趣。如教学《太阳、地球、月亮》一文时,确定太阳为“公公”,月亮为“姐姐”,地球为“哥哥”,让学生用拟人化语言来说句子,让学生在兴趣中理解句子。
三、穿插有趣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游戏、儿歌、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
1.合理地将课文内容编成儿歌。如教《小小的船》时,考虑到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把课文内容编成乐曲教学。
2.分角色表演。如教学《美丽的大公鸡》时,带头饰登台表演,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强、竞争意识强、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调动学生能动性,如朗读课文竞赛、分组抢答、评分竞赛、词语接龙竞赛、猜谜竞赛等。
四、诱导学生讨论
教材中有些课文教学时可诱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情感,以问题的思想内涵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容易多了。如教课文《落花生》时,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主要写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进行讨论,课堂气氛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