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商隐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商隐无题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 艺术魅力 运用手法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月冷烟笼,一片玉笙吹起,惊醒了孤栖的雌鸟,也惊醒了自己,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就更同情“羁雌”之苦,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雨后花香,萦人梦寐,使久离京都,将远赴蜀川的诗人,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近处是风帘拂动,烛焰飘摇,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这就说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又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既难,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并希望她保重。末联,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心中羞涩,见面匆匆,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境界屡变,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要想有感人的力量,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当然,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没有形象的真实,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这是感情深沉的表现。譬如《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前途艰难、万里险途,归既不能,留亦不可,故只能犹豫其间。接着用“益德”、“阿童”之事说人生虽取舍万殊,终须归于有谓。想到自己碌碌依人,怀古思乡之下,岂能不早生华发呢?诗中“人生岂得长无谓”不正是长期飘零、寄人篱下的诗人的真实感受吗?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政治的遭蓬,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从这些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但只要仔细吟诵,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感情可掬,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有质朴无华的怀念,有追寻理想的迷惘,有坚贞爱情的慰藉,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只有专一的感情,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委婉而热烈,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无题诗中还有很多,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同样,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经历了千百年,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千百年来,“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髂自嫉姆缭希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因此,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却并不显得艰涩,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先写梦境,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那么多的弦柱,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而现在追忆,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表面看来,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但只要悉心玩味,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那么,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可让读者任心取舍,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或融政治于爱情,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全诗描写浑融概括,虽多直接抒情,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深感往事如梦,而此时此境,恰似小姑居所,独处无郎,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风波”一语,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再配上鲜艳的色泽,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做到了“义生诗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使读者思而有所得,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于是,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探求的活动,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灵思领悟的,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妙于意象”,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丽情幽思,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目眩神迷,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纤美的嫩蕊,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春天,爱情,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连同我的追悔,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在美好的春宵中,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但好事难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星辰”和“风”的突出,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又是那么沉着痛快,比兴中酌于赋体,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但这些象征事物,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互相衬映。蝴蝶迷离,表示乐声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表示乐声迸发,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细细吟玩,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逐步突破,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便会朗然冰释,而此时的读者,回想突破之难,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参考文献:

[1]汤高才,吉明周,贺银海.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126-1249.

[2]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68-176.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间阻感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对唐诗最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之一在于创作了一批与以往诗歌风格迥异的无题诗。它们大都是悲剧性的爱情诗篇,以典丽精工的语言描摹迷离恍惚的意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刘学锴曾在《李商隐诗歌研究》中提出李商隐“无‘隔’不成诗”,隔绝间阻之感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征。无题诗重在描写主观情感而非叙事议论,而引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正为间阻,因此,对间阻感的抒发更是义山无题诗的主旋律,使诗歌向内收缩挤压,产生深沉的悲剧精神。但这些无题诗并没有因此走向幻灭和绝望,而是在抒发间阻之慨的同时,又表现出超越阻碍,追求心灵契合的执着精神,呈现出隔而不隔的特点。这种意蕴幽深的间阻感是由诗歌精致的语言与结构塑造成的,如果我们深入到文本中进行细读,发掘间阻感的生成与超越手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无题诗。

义山无题诗中经常出现表示间隔的词语,直接体现间阻感。有的是谓语动词,例如“更隔蓬山一万重”、“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等,点明隔绝之态。有的是形容词,例如“重帏深下莫愁堂”、“梦为远别啼难唤”、“刘郎已恨蓬山远”等,强调时空相隔。

李商隐还善于通过现实与心象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来表现间阻之情。这些意象既可能是现实实有之物,又可能是心象的外化和具象化产物,还可能是两者的结合。有些意象独立呈现出隔绝之感。例如帘幕意象在无题诗中被反复书写,如“贾氏窥帘韩掾少”、“重帏深下莫愁堂”、“帘烘欲过难”等。帘幕材质轻柔华美,悬挂于门、窗、床等处,用以遮蔽视线、分隔空间,将人与外界相隔,使内外不能自由交流,带来隔绝感。当然,诗中的帘帏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只是整体环境中很小的组成部分,在主人公所处的房屋、楼阁等环境中还有各种其他物象。但诗人抓住了帘幕进行强调,正是由于其阻隔功能与诗人想表达的间阻感受相合,因此这是内心情感外化后与外物结合形成的意象。又如义山无题诗中经常出现与夜晚有关的意象,将夜晚作为诗篇的时间背景。例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几联,分别是几首无题诗的首句,都明确了夜晚这一时间和氛围。白天是通常情况下人们活动的时间,而夜深人静,只有诗中主人公由于相思而难以入眠,处于似醒非醒、思绪恍惚不定的状态,眼前以及内心的一切也都蒙上了一层模糊的色彩。这种非日常的环境和心理活动使人感到陌生疏离,难以准确把握诗意,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有些意象相互结合形成意象群,营造出整体的环境氛围,并与心境暗合,与诗歌情感和谐统一。例如“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一联,通过从客观环境中提取意象表现外隔心不隔之情。首先该联分别以两个表示间阻的动词领起,特别强调“隔座”、“分曹”的状态,突出相互爱慕的双方在现实中的隔绝处境,客观间隔和距离一直存在。但是接下来提到的两个游戏意象则饶有趣味。周处《风土记》记载送钩游戏:“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猜)知所在。”射覆则为猜藏在巾盂下之物的游戏。宴席上的游戏多种多样,李商隐未选择描写划拳酒令之类的游戏,而是选择了这两种具有双方互动特点的游戏,两游戏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藏”与“揭”的较量,一方面要藏要隐,是对间阻的隐喻;另一方面要揭要显,暗示着对突破间阻、达到心灵默契的追求。在这样的游戏中,“双方目成心会之情可想”,透露出内心打破客观间隔的欣喜。另外,“送钩”又称“藏钩”,但李商隐不用“藏”而用“送”。“送”字的内涵更明显指向两个人的行为,含有交汇递接的过程,体现诗人内心希望通过人的行动和精神,达到对“隔座”的超越。一句关于游戏场景的描写,既写实,又能营造氛围,烘托超越隔绝的信念,有比兴象征之效,十分巧妙。又如“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一联,书写了心象外化、具体化而成的一组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啮锁”指香炉鼻钮相互勾连,纠结紧闭。“井”为水井,黑暗幽闭,深入地下。这两者都象征隔绝封闭状态。然而作者强调的是锁虽坚但烧香可入,井虽深但牵丝可汲。因此再深刻的隔绝也有交通的机会。“香”、“丝”谐音“相”、“思”,象征着只要一往情深,坚持不懈,自能打破客观隔绝的限制,具有一种超越间阻的信念。而“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一诗,则完全通过非现实的“紫府”、“仙人”、“瑶台”等意象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充分体现了主人公的艳羡求通之情,以及人神相隔带来的深切间阻感。

义山无题诗特别是其中的七律作品,吸收了杜甫等人的技巧,十分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裁剪拼接方式,以此加深间阻感。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与“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两联,分别是两首七律体裁的无题诗的首联。其结构模式具有相似性,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李商隐有意为之。首先“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两个分句句式极为相似。“相见”和“别”、“来”和“去”分别是相反的情形和动作,然而无论是相见还是分别,在李商隐的心灵感受里都是“难”的;无论是来还是去,诗人面临的结果都是“空言”、“绝踪”的音信全无。“难”源于对分离、远隔的不舍,是书写心理对隔绝的深切之感,“空言”、“绝踪”是客观的隔绝、失去联络。诗人在一句诗中书写了两种相反的情形,概括了世间种种状态,但无论哪一种,诗人面临的都是长久隔绝的现实,以及对隔绝的悲愁体验。这种句内对称的形式,更加凸显了间阻感之深。并且将一句诗自然断为前四字、后三字两部分,音节和谐,形成回环复沓之美,同时又与内容相互协调。特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难”字反复出现了两次,以往有“别时容易见时难”之句,这里却翻上一层,进一步写出由于隔绝的痛苦体验已经有很多次,所以主人公在离别时就已经充分预感到,因此十分留恋不舍,同样也有“难”的感受。

这两联诗的上下句组合也颇有韵味。它们都为“叙述+环境描写”结构,上句叙述不同状态下的情形,点明隔绝的主客观状态,下句转向环境描写,并且这个环境又有多重内涵,既起到说明时间、客观环境的作用,又起到烘托渲染上句已表现出的情感、用具体形象象征心绪的作用,富含比兴之意。“东风无力百花残”句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环境,春风软弱无力,千万花朵凋零,更加衬托了隔绝的悲苦。而且春天的消逝使人感到时光流逝之迅疾,长久的分离使生命渐渐耗散衰亡。同时这一情景也是内心情绪的外化。东风无力挽救百花,改变时光流逝的现状,象征着主人公身不由己,面对客观的阻隔,除了黯然神伤别无办法。同样,“月斜楼上五更钟”句,点明当时是夜晚将尽的时间,孤楼之上,残月犹在,钟声隐隐,主人公又因相思一夜难眠。这些清冷的意象更加烘托了孤寂和间隔之悲,同时也是主人公惆怅感伤情绪的外化。

李商隐诗歌以用典为一大特色,无题诗也不例外。义山无题诗中的典故幽深多义,引人联想,加深了诗歌的密度和厚度,用典的修辞本身就带给人距离感,与诗歌抒发间阻之悲的情感一致。例如“闻道阊门萼绿华”句,用萼绿华之典,她是传说中女仙,凡人不得与之自由结交,以此喻作者爱慕已久的贵府姬妾,体现了两人阻隔之深、突破隔绝之难。另外,萼绿华具有往来不定的特质,行踪隐秘,更使人难以企及。又如“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一联,运用巫山神女、清溪小姑两个典故。神女与人终是人神相隔;“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清溪小姑曲》),与外界断绝,无可依托,两个典故共同昭示诗中的主人公一切与他人的遇合都是幻影,事实是自己独处于重重帘帏之后,庭院深深的莫愁堂中,无人理解沟通。然而李商隐用典不仅用于加强间阻感,有时也表现对突破间阻的期待。如“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前一句用韩寿偷香典,《世说新语》载,贾充之女于帘后看到韩寿姿容甚美,遂与之私通,并终成眷属。二人一于帘内,一于帘外,本相互阻隔,但情可以突破隔绝。后一句用曹植洛神典故,曹植与宓妃虽生时无缘,但宓妃死后却以枕与曹植相系,梦中相会。可见即使面临如人神之间遥远的隔绝,诗人仍然保持执著追求的精神。

义山无题诗构思精妙,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准确再现了微妙的情感,其对间阻感的抒发和超越间阻的追求使人流连赞叹。

参考文献:

[1]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刘学锴先生所厘定的十四首无题诗,参见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35页.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3]参见刘学锴.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3篇

1、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2、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3、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来源:文章屋网 )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4篇

出自晚唐李商隐的《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赏析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2]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3]刘修明.牛李党争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史林:1995(04)

[4]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6篇

为抗疫英雄们写的诗词大全2020

水调歌头武汉防控肺炎疫情感赋

大爱扶伤策,最美“逆行人”。放声黄鹤,封城封路不封心。请战白衣俊杰,宣誓青春热血,携手斩瘟神。纵有万般险,天使竞投身。

瞒稚子,别佳偶,稳尊亲。义无反顾,忙穿防服入危门。守岁寒窗雨雪,守护病容汤药,只愿莫惊魂。众志成城夜,举目盼良辰。

鹧鸪天有感于为肺炎产妇剖腹接生“鼠宝宝”

谁料年关恶毒生?骤然招致世人惊。纵无橘井灵泉涌,但有杏林肝胆倾。

传短信,请长缨,动心更是嫩啼声。望中荆楚仁风劲,肯信真情胜疫情。

有感于老娘为自我隔离的医生儿子送饭

丹心使命,白头情性。老娘送饭提汤瓮。叫乳名,道咛叮。凝眸落泪心发怔。儿劝娘亲莫受惊。儿,抗疫情。娘,抗疫情。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这是儒家二圣之一的孟子在《孟子》中与人的一句对话,后被世人广泛引用,成为带有殉道意味的名言。那种勇于追求,不惧世俗与困难的精神,极为动人。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李商隐经典无题诗词,整首诗写的是年少时那段印象深刻又比较懵懂的爱情经历,也有人认为是政治失意和精神闷苦的抒发,全诗细密,心曲复杂,诗歌的象征色彩很浓。尤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名句。但后世更多把这一句用于一种奉献精神的礼赞。

抗击肺炎疫情的诗词

1、梅竹迎春舞婆娑,松柏擎天扫残疴。

万众齐心战疫魔,决战大军渡长河。

2、

肃腐反贪豈畏疴,白衣战士定风波。

长鸣钟警齐心力,众志成城斩恶魔。

3、

锦鼠迎春喜乐稠,毒君霹雳降荆州。

惊闻又起盘中味,实叹何丢耳畔忧?

一令军需医不悔,数千患者鬓添柔。

莫嗔瘟访频频速,万物和谐有道酬。

注:耳畔愁指曾经让人胆寒的非典。

4、中华灭疫一盘棋,运筹帏幄全民弈。

车马将相巧布阵,占尽先机定赢局。

5、花开腊月振精神,冰肌玉骨斗魔鬼。

品质高洁真可贵,疏枝竞秀报春晖。

6、惊涛骇浪征战激,力挽狂澜豪气飞。

顶天立地群英聚,灭疫战魔树丰碑。

7、

文/沧海一粟(重庆)

疫情急。

惊慄肺患江邑。

独伫山城暖缓脉。

太阳微紫色。

远近吹箫哀恤。

曲曲揪心乏力。

思忆可悲吾阻隔。

泪泣愁肠日。

8、

文/游发华(武汉)

黄鹤龟蛇多郁怅,三镇严寒,妖孽从天降。

无奈封城除魍魉,有心灭患消魔瘴。

武汉从来不畏強,荆楚雄风,自古谁能挡。

雪落神州新万象,春回大地花齐放。

9、武汉起烽火,战鼓震长河。

千帆追,万船斗疫歌。

10、

诸位朋友听我言

这个春节不一般

往年忙得团圆转

今年过年把门关

事情发生在武汉

新型肺炎来传染

为了病毒不扩散

医护人员在苦战

一方有难八方援

中华美德暖人间

白衣天使奔武汉

八十高龄上前线

上面每天发文件

全国齐心抗肺炎

爱心人士把款捐

更有专家冲在前

中国政府不简单

六天建成火神山

世卫组织齐点赞

抗击疫情出经验

英雄奋战在前线

我们千万别添乱

为了大家做贡献

听听我来劝一劝。

微信上面心意传

等待花开病走远

再来相聚笑开颜。

人多病情易传染

发个视频酒杯端

网上干杯更新鲜。

时间往后延一延

若是办了无人看

又贴面子又贴钱。

生意别急忙着干

千万不要为了钱

疫情传染后悔难。

全部放假把门关

各种缘由说一遍

保护祖国青少年。

传统观念要改变

勤洗手来多锻炼

不给子女添麻烦。

千万不要病情耽

早点汇报进医院

不要四处去传染。

党的号令要宣传

摸排上报要当先

消杀隔离是重点。

消息不实不要传

为了你我都安全

全民一心战肺炎。

这个疫情传的欢

为了大家早相见

责任担当齐参战。

道里说了千千万

做人要有大观念

同舟共济抗肺炎

战胜疫情保平安。

致敬所有一线的抗疫英雄们的诗词

題终南山院士领命赴武汉抗疫前线

封城武汉疫情狺,赴难从知老将身。

突袭无常遂不速,猝来病毒要寻甄。

回天职责凭忘我,蹈海精神何待人。

披甲谁曾悲白发,从容出剑有乾坤。

己亥除夕前一日武汉因疫情封城

新年前夜起风波,忽的袭来病毒魔。

人畏自然䝼泪水,史嗟庚子痛心窝。

可怜封口传真者,切莫将灾唱赞歌。

更有英雄冲一线,送瘟天使耀星河。

致领命出征的钟南山院士

横祸来时再请缨,从容偏向疫区行。

明知三镇成孤岛,誓为苍生铸太平。

鬼遇英雄应发怵,民因国士不担惊。

上书自有隆中对,共克艰危必打赢。

感动中国

什么叫感动中国,感动了天南地北。

一座城从汉走来,满天下纵忧能克。

白衣天使是莲花,病毒阎罗仄。

生死同心你我他,前方看我人民力。

与留鄂诸社员

萧萧除日共时难。数字攀援不忍看。

齐楚城孤中隔绝,马牛风逸有相干。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唐诗 唐传奇 爱情观 哲学情思 现世体验

诗歌与传奇是唐代文学中的两座高峰,它们不属于同一文学领域,发展的时间不同,却在不同的时空遥遥相望,彼此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唐诗与唐传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无法超越的辉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再现的“传奇”。

爱情是唐传奇最为出彩的题材,但唐诗中爱情诗的数量与艺术成就同样不容小觑。唐诗与唐传奇通过对爱情不同的叙事方式,传达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二者相互印衬,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唐人完整的爱情观。本文主要比较唐诗与唐传奇中的爱情观及其表现形式,也尝试从时代、文人创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成因。

由于体裁的限制,唐诗很少描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而是在片刻的情思或情境间抒发一种爱恋。在各类诗篇中,诗人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对爱情的体验,而是将其与时间意识,内心的隐秘情感或是一种悲剧情怀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充满哲思的体认。

首先,在唐诗中,爱情往往伴随着一种时间的体认,诗人对浓浓爱恋的叙写中伴随着对时间这一凝重主题的思考。试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永恒而沉默的月亮,总是高高悬在夜空。它的存在,好像是时间在提醒着人类生命的转瞬即逝。在亘古不变的江月面前,诗人是不甘心的,于是他发出了对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诘问。然而就在这哲学的思索面前,现实情感的悲剧突然冲击了诗人的心,“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恋人的分离,彼此无奈的思念,这是爱情无法圆满的悲哀。与时间一样,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爱情,寻找一个答案,却往往始终无果。与永恒的时间相比,爱情的哀愁似乎显得渺小,可是给人们所带来的痛楚确是同样的。时间与爱情所带来的迷惘是相同的,吸引人们苦苦追求的魅力也是相同的,于是,哲学的思索与现实的悲哀,在月华之下更显得迷惘和哀愁。最终诗人没有苦苦求果,只是在一个苍茫却又清新的诗境中结束了情感的蔓延“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次,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会真诗》亦或是李商隐的《无题诗》,这些爱情诗歌在描写爱情时,所专注的并不是恋爱甜蜜的过程或是美满的结局,而是在一种无法结合的失落中体验吟唱,从而升华出一种爱情失落的悲剧之美。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在明知没有结局的感情中,诗人们却投入着精神的全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唐代爱情诗多半是在追忆的形式中,怀念曾经的美好情怀,带着深深的怅惘与迷思。唐诗不但专注于描写爱情的遗憾与不完满,还在这种悲剧的坚持中,生发出一种对人生的求索。正如《诗经・蒹葭》在苍茫中对爱情的追寻,屈原诗歌中和神女艰难的交接一样,唐代爱情诗也在爱情中升华出一种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悲剧感。试看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的一开始便道出相爱之人纠结缱绻的情思,相见的不易和分离的不舍。这种爱情的不易是那样顽固,就像东风无力挽救凋零的花朵一样,充满不可违抗的无奈感。然而诗人在爱情的艰难中却生发出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c”①的坚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哪怕耗尽生命也要追寻情感,充满了悲剧的力量。仿佛诗人追求的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更像是在和命运的较量中追求一种心灵的理想和自由。诗的最后两句在失望和希望的交织中,在怅惘和守望的矛盾中踏上了对爱情求索的旅途。青鸟是王母身边的神鸟,李商隐总是将神话的意象和现实的感情相结合,在追求爱情的艰辛道路上萌生出一种神圣的求索感。

唐代爱情诗愿意在追忆中描写一种不完满的爱情,却并没有因为爱情的这种创伤与失落而一蹶不振,而是升华出一种充满哲学情调的悲剧之美,一种对理想与自由永恒的求索。这种注重心灵,充满悲情的爱情叙事方式无疑对宋词有着至深的影响。

第三,除却李商隐等人爱情诗的深沉绵密,唐爱情诗普遍体现出一种温润节制的风格,没有因爱情之苦而变得撕心裂肺,也不会因为爱情的甜蜜而变得轻佻。仿佛爱情就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无需刻意,而是在淡淡的情思中去感悟体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昔日的恋情已随风而散,昔日的恋人也不知所踪,一切就好像幻影一般没有留下半点痕迹。没有悲痛的呼号,愤懑的诘问,在永恒自然的对比下,爱情的不完满变得深刻而恬淡。唐玄宗与杨贵妃轰轰烈烈、惊叹动地的爱情也只不过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煞尾。再刻骨的恨也好,再钻心的憾也罢,它们都在“绵绵无绝期”的沉吟中结束了。此外元稹的《杂忆五首》、《桐花落》等诗回顾了自己年少时期的爱情,没有初恋的冲动与火热,而是于朦胧的回忆中展现出少女的情态和青春的情调:“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元稹《杂忆》),“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君夸沉檀样,云是指为作。暗澹灭紫花,句连蹙金萼”(元稹《桐花落》)。

在唐诗中,爱情是充满哲理的,是诗人对时间、对内心世界的领悟与探索,有着深刻的悲剧精神。而在唐传奇中,爱情不是那样抽象的道理与意向,而是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追求,贴合人性的需要。

首先,在唐传奇中,爱情是超越阶层与性别的,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情。唐传奇作者塑造了一群为爱而生,努力追寻各自情感需要的女性形象。无论是《霍小玉传》中霍小玉对李益的爱恨交织,《长恨歌传》中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怨参半,还是《红佛女》里红佛女对李靖的绝对追求和崇拜。无论什么身份的女子,贵族也好,歌姬也罢,她们对爱的追求都是作者所肯定与赞许的。并且在这些传奇故事中,背叛爱情的行为受到人们的鄙夷与批判;成全爱情的行为,被当做一种高尚的侠义风范,受到人们的敬重称颂。

其次,唐传奇作者肯定了爱情中性的成分,对爱情中的进行了大胆且充满美感的描绘,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关怀。在唐传奇中,爱情绝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沟通,它们是灵与肉的结合,而非柏拉图式的纯美想象。如在《任氏传》中,狐精任氏和赵某之间的感情首先是性的吸引,在《霍小玉》传中,霍小玉和李益也是在初次见面时被彼此的外貌吸引,进而很快发展为亲密无间的伴侣。李益寻找霍小玉,很大成分是为了寻欢和摆脱寂寞的心情。没有过于刺激香艳的露骨描绘,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多余笔墨,传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高超的叙事技巧为我们展现出来写出一种充满爱意的氛围。《莺莺传》中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可谓一波三折,充满了甜蜜的情趣,轻松的欢爱。这类对自然且充满美感的描绘,体现了唐人通达开明的爱情观。

第三,相对于前代文学,唐传奇所传达的女性观和爱情观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由于时代与作者性别的限制,它的爱情观还是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男性话语权的印记。第一,唐传奇中的爱情,男女双方相恋的标准一定是“男才女貌”。第二,有些感情的生发来源于一种报恩。在男女地位差距较大的社会里,双方很难平起平坐地谈论爱情。在一些传奇故事中,男性的滴水恩惠要让女性用人身乃至生命来报答,这其实是一种地位、道德的不平等,甚至与爱情无关。比如《任氏传》、《柳毅传》中女性对男性的报答。第三,男性始终掌握着对爱情的主动权与解释权。除却个别充满浪漫色彩的篇章,如《聂隐娘》、《申屠澄》等,唐传奇中的女性始终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在《莺莺传》中,张生有过这样一段话“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J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②这段话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张生的声讨。近年来,学界对张生与莺莺的感情也有了一些新的解读。比如宇文所安认为,性别的差异,确实会引起对爱情的误解,这也许是无法逾越的鸿沟③。可是无论怎样,一段感情的解释权仍在男性手中,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莺莺的感受,她要的是婚姻,或是只能选择婚姻。传奇中的女性永远无法成为爱情对错的判断者,她们不可能站在像男性一样的高度回顾、总结一段爱情的教训或意义,她们只能是被讲述出来的人或者背着“尤物”之名保持缄默。

第四,唐传奇描写了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对真情的肯定和对人性化的理解。难能可贵的是,唐人在表达了较为文明的爱情观之后,还在其中发掘出了人性的其他品质,或是对生命进行了一些反思。在《申屠澄》中,那位由老虎幻化成的妻子吟诵了这样一首诗歌,“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④当她再次变成老虎重返自然之时,读者们便明白了那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它传达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隐士情怀,而是一个自然的生灵对原始生活、自由空间的怀念与向往。在世俗的婚姻生活面前,她毫不犹豫地听从了内心自由的召唤,离开人类社会,重返深林大山。《孙恪》中的猿女袁氏也有感于自然的召唤题诗一首:“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堙沉。不如随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⑤“从六朝志怪时期对动物精怪的普遍敌意到中晚唐时期的这种同情、理解立场”⑥,人类对精怪的态度在唐传奇中出现了转变,如《任氏传》中的狐妖,《孙恪》中的猿精等都具备了人性的特质,并且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比人类还要崇高的品质。于是在这类作品中,人类无论是在道德品行上还是社会制度上的优越性都受到了拷问,唐人从人与精怪的爱情婚姻中开始反思人类的优越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任氏传》中,任氏对郑六的感情,似乎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爱情,那是她对滴水之恩的看重,对知己的生死相依,任氏在乎的不是郑六对自己的深情款款,而是他对自己的尊重与平等相待。在一个处处划分等级的世界,总是存在着卑微的生命,任氏受人排挤的妖异身份恰恰代表了在这个等级社会位处低微的人们。任氏对郑六的感情,不仅仅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对爱人的忠贞,而是体现了卑微的人们对尊重的渴望,对感恩的看重。

在这些篇章中,传奇作者在爱情中升华出了人性中的其他品质,如任氏用生命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敬重,李娃在悉心照顾荥阳生时,闪现出的超越爱情的悔过与善意。同样,《申澄屠》与《孙恪》中,虎女与猿精逃离了自己的婚姻,并不是因为和伴侣之间没有了爱情,只是她们选择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自由。爱情、道义、自由,这其间包含了唐人对爱情深入的发掘,对人类各类制度的反思。但是在这些篇章中,作者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人类爱情与道义之间的关系如何,爱情与自由到底孰轻孰重,这些问题在作品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作者与我们,好像望着苍茫烟雾的孙恪和申澄图一样,努力求索,却仍不明白爱与生命的真谛。

纵观唐爱情诗和唐传奇对爱情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类文体中所传达出的爱情观是相互补充,彼此映照的。

首先,唐诗中的爱情是一种充满哲思和悲剧精神的人生体验。它忽视了现实爱情中的成分,将爱情升华为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幻想。而唐传奇中的爱情观则是毫不避讳爱情中男女双方性的吸引,在真情的基础上肯定了爱情中性的成分。其次,唐诗中的爱情唯美含蓄,无论悲喜都充盈着内敛含蓄的文人气质,而传奇中的爱情则是轰轰烈烈、爱憎分明,悲和喜都充满了极致。最后,唐诗中的爱情总伴随着时间、心灵等形而上的哲学认知,而唐传奇的作者则倾向于在爱情中思索人类自身的品质和制度的优越性。二者一个是精神上形而上的思考,一个是形而下现实中的体验,相互补充,体现出唐人对爱情多维度的思考。

唐诗与唐传奇呈现出的爱情观,让我们对唐人的爱情观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诗歌与传奇之所以会传达出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文体的差异。诗歌与传奇本身就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诗文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体裁,尤其是在诗歌极为兴盛的唐朝。因此在一直承担宏大题材叙写的诗歌创作中,唐人即使描写爱情这类较为私人的情感,也仍会不自觉地追求更为崇高和深刻的精神体验。而传奇本身的娱乐性质,也就注定了对爱情较为直白的态度,并且追求一种酣畅淋漓的叙写风格。

第二,文人心态的不同。因为文体本身的区别,从而使得文人在创作这两种文体时有着较为不同的心态。诗歌要表现个人情志,要传达道义的诗教传统让唐代文人并不看重诗歌在爱情婚姻上的表现,而是要在诗歌中体现一个“道”字。即使是爱情诗,也会刻意探寻一种宏大的道理和深度。而唐传奇娱乐文人的性质,则让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轻松了许多,没有太多的道德束缚,从而影响了这两类作品的爱情观的传达。

第三,唐人爱情诗主要是在晚唐时期达到而唐传奇的辉煌期则是在中唐。晚唐,愈来愈趋向内心叙写的创作风潮以及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唐诗中的爱情成为了一种伤感迷离的内心情思,让人生发出不同层面的思索。而中唐则充盈着一种直白、通脱的审美风尚,因此除了个别诗化的篇章外,总体来说传奇在爱情的叙写上表现出了一种通脱的描写和直白的表现方式,从而和唐诗中的内敛含蓄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 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7页。

②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③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0页。

④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78页。

⑤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读懂;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44-01

无论从新课标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都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呢?

一、读准题目

许多诗的题目中标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题目中就包含了时间――“秋暝”,地点――“山居”。再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点明了时间――“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地点――“齐山”,事件是“登高”。李白的《送友人》点明了人物――“友人”,事件是“送”,也就是给友人送别。实际上只要不是无题诗或是只有词牌名的诗歌,我们都可以从题目上找到相关信息,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词大意。有的题目中还会标明思想情感和题材。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标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怀远”,思念远方的人,表明这首诗的题材是思乡怀人,基本情调清楚了,再解读整首诗歌就事半功倍了。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许多,《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是送别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边塞诗,《旅夜书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思乡怀人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塞山怀古》是咏史怀古诗,《卜算子・咏梅》是咏物诗,《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是写景抒情诗……

二、记准作者

鉴赏诗歌要留意作者,因为作者的信息给我们指明了很多答题方向,如诗人的时代特征就决定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是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们的情感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异,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积极进取,力求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而到了中晚唐就改变了,社会矛盾频发,国家逐渐衰颓,这时的文风改为忧时伤怀。

诗人的诗风我们更要注意,还要积累下来,像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了解这种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诗人的写诗技巧,诗人善于夸张,诗歌中喜欢用“千”“万”这样的数字,极尽夸张。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视友情第一,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放之态。诗人又善于想象,像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极尽想象力,所以又有“诗仙”之誉。也许这种风格不一定都能概括诗人的所有作品,但我们要抓住其主要风格,积累相关知识。这样有风格的诗人还很多,王维“诗中有画”,孟浩然恬淡闲适,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新天下耳目”,李商隐婉丽幻谲,李清照清新婉约含蓄……

三、重视注解

注释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如某个词语的意义不理解,小注中的解释给我们帮助;作者的年代经历不了解,小注会给我们相关解释,这些小注的信息往往是难点,如果忽略了,是怎么也无法解答的,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如《过融上人兰若》一诗,如果下面小注不给解释,“融”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是和尚的住所,我们岂不是要抓狂。再如白居易的《题元十八溪居》,如果不看注释,仅仅看诗句,我们会认为他写的是山水诗,但有了小注对元十八的解释,“元十八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朋友,隐居在泸州五老峰下”,我们就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数了,作者是对朋友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赞美。

四、找准“情词”

许多诗歌的主题多在表现情感的词句上,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主旨,就要找到有关“情词”,也就是表现情感的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结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就是诗中的“情词”,诗人“无端思华年”,以至于追忆了许多往事,到头来还是不胜迷惘惆怅。所以,由此看来,我们要多从诗歌的结尾中找找表现情感的词句,像李煜的《虞美人》的“情词”是结句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表现了故国丧失之痛;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情词”是结句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字,表现了诗人历尽国破家亡丧夫的苦痛。但也有在诗歌中间出现“情词”的,像柳永的《雨霖铃》的“情词”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表现了诗人和情人的离别之伤。也有从诗的开头就出现“情词”的,如晏殊的《蝶恋花》的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五、积累知识

首先,要积累文言知识,虽说诗歌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样一一对应直译,但我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如我们做过的试题,谢榛的《秋日怀弟》中有一联“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考查学生这联的修辞手法,许多学生都写成了“拟人”手法,这是因为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还不足的缘故,实际上这联是倒装句,应该这样调整,“秋天落木(似)多少愁”,“夜雨残灯(似)有无梦”。这样调整,这联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了。其次,要积累诗歌的意象意义。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古人早都做了固定的内涵,像杨柳、长亭有离别的意义,杜鹃、明月有思乡的凄凉之意,鸿雁、鱼有传书信之意,小舟、飞蓬有漂泊之意……我们要让学生好好地积累相关意象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欲懂千家诗,怎解其中味。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这些读懂诗歌的技巧,才能读懂诗歌的意义,进而自信地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