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1篇

胡兰成一笑了之,可能还有没说出来的得意,凭着居高临下所以可以隔岸观火的洞察力,他知道,这女子爱上了自己了。

不错,她烦恼,是因她感受到了自己的爱:她凄凉,是因为她不确定对方是否也在爱着:再有,他是有妇之夫,她总不甘心沦落到“小三”的尴尬角色,辗转多时之后,她让他不要来了,这何尝是真心话,不过是把决定权交给他,由他引导日后的走向。

胡兰成不以为意,照来不误,张爱玲很高兴,女人都这样,爱了就爱了,并不在乎没顶,只希望有人与自己一道没顶。王菲的歌里唱道,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但是,她还有一个条件,只要你愿意,拿爱与我回应,我什么都可以,为你!

所以,她立定心意,对他说,你以后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也可以。言下之意,结不结婚都无所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就算你答应,人家胡兰成的女人未必答应――喂,我好像没有变透明哦。

这个“胡兰成的女人”,不是他当时的妻子全慧文,而是他的“妾”应英娣。

几年前,结发妻子唐玉凤死去,有同事给他介绍了全慧文,他见第一面就答应了,倒不是这全小姐如何美丽――胡兰成侄女青芸说,她见过的胡兰成的“妻妾”里,数全慧文最丑,想来是相貌平庸的全慧文看上去比较宜室宜家吧。

全慧文给他生儿育女,陪他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她跟他的困窘年代是相衬的。然而,胡兰成发达了,胡兰成一发达,她在他嘴里就成了一个“神经病”,据说是某日在窗口看见有妖冶的邻家妇人贴在胡兰成身上,她的“毛病就起来了”。胡兰成则觉得都是她的错――这有什么呀?香港的女人都是那样的啊。

胡兰成回到上海,搭上了个艺名叫做“小白云”的红歌女,真名叫做应英娣,在宾馆里弄了个小公馆,一时间开销大了起来,竟然不再朝家拿钱,“神经病”全慧文当然管不了,倒是他管家的侄女青芸不干了,一路跟踪到小公馆,把正在那里鬼混的胡兰成抓了个现行。

青芸也不是反对胡兰成泡歌女娶姨太太,但是。在宾馆里太费钞票,同样是汉奸,胡兰成的家底跟《色・戒》中的老易没法比,要他拿出8克拉的“鸽子蛋”,不如直接杀了他算了。

闲话少说,应英娣就此搬进了胡家,她当时年方二十二三岁,生得白皙丰腴,不高不矮,鹅蛋脸,挺漂亮,仗着胡老爷的喜爱,也没把全慧文放在眼里,基本上就拿自己当大老婆了。

然而,天上掉下个张爱玲,胡兰成又把他们的这段恋情渲染得沸沸扬扬,全慧文还没发话,应英娣先就怒了,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杀在最前面。

和胡兰成共过事的张润三在回忆录中说,应英娣曾去张爱玲的住处大闹,张爱玲是写电影剧本的人,现在,影视剧中最俗套的桥段在她身上发生了,不知那时的她,做何感想?

应英娣闹完之后,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估计平时被老爷子忽悠得很有感觉,受不了这个落差,于是,胡兰成说,英娣居然要和我离异――咦,又不是明媒正娶,如何谈得上离异?胡兰成说起全慧文也模糊,大概羞于让人知道他一妻一妾的“糜烂”生涯吧?

更离奇的是,胡兰成后来又说,英娣竟与我离异,言下大诧异、大无辜、更离奇的是这句:英娣与我离异的那天,我到爱玲处有泪,爱玲亦不同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2篇

张爱玲在《金锁记》里一开始就渲染着阴郁的苍凉意境。三十年前的月亮伴随着她的一生,她一路走着,瞧着,等着;三十年后的张爱玲回隔着三十年前的寂寥岁月张望着,自然免不了带着凄凉的哀惋。在她年轻的时候三十年前的月亮是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陈旧而迷茫;三十年后,她老了,三十年前的月亮却不欢愉,尽管比眼前的大、圆、白。

张爱玲就像一个谜,她的身世,她的爱情和她的才气总是掩饰不住那神秘的光芒,而她自己也把生活珍藏起来,只露出漆黑的表面。她的读者在为她解读着这个谜,她自己也在用衣着、言行解读着,还有那不变的永远黯淡的月光。

张爱玲的身世无疑是高贵的,她尚且不知道人世间的纷纷扰扰时就被刻上“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的生存符号,这样的一锤定音并没有在张爱玲的一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但总是在潜意识地影响着她。

她的父亲像其他的没落贵族一样秉承着遗老遗少的传统,在风花雪月里消磨着,落寞着,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清末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崇尚西洋文化并具有良好西式教育的清丽女子。遗老的迂腐与西式的张扬只能在摩擦中不断的升级,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一道深似一道的裂痕。家庭对张爱玲来说永远是纷扰的,也许这就是命运对她的选择。

西式教育的灵活和东式教育的沉重把张爱玲送向了两个极端,如同一座山峰峻峭和平缓的两面。西洋化彻底的母亲总是试图把她培养成仪态万方的淑女,总是在音乐、绘画、礼仪和服装方面启发张爱玲。张爱玲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开阔而丰富多彩、清新而生机勃勃。与此相反的是父亲身上只是那没落贵族的懒散习气和索然无味的沉闷,那鸦片味充斥下的空气是昏昏欲睡的,花边新闻、亲戚间的冷嘲热讽和旧小说的荒成了父亲身上的某种象征。

张爱玲就是这样,她在双料的家庭中吮吸着养料,在此基础上成就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张爱玲陪伴着她的作品很突兀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在这个世界点缀起几个亮点。那种舒缓而低沉的笔调仿佛在流泪中倾诉着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故事,而这个时代是那么的遥远却又近在眼前。她的人物总是沉沦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作者与他们一起忍受着这种不厌其烦,而这种不厌其烦所带来的生活的真实总有着来自心灵的震撼。她的小说中女人总是在裂变着,她们在唠叨和警惕中匆匆老去,而且一代代的重复着像僵尸一样的生活。时间在生命里变得局促而慌张,像流水一样把一切洗涤得一干二净,还有女人的青春和那只有躯壳的爱情。

张爱玲的小说就像一个狭小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不是导演,只是一个旁观者,她静静地看,悄悄地等,终于有一天等到了她的那场哀怜而不动人的爱情,从此她的一生就一刻也离不开它。它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导演着张爱玲一生的悲喜剧,以致于后半生中的张爱玲在美国的寓所闭门不出,面对着惨淡的月光想着三十年前的不免带点凄凉的月光。

她想到了胡兰成,她的初恋情人,也是生命中第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他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慕名来访者,同时也是政府宣传部的一个副部长,但是这对张爱玲来说并不重要,她只知道他是为艺术而来的,这就足够了。

一切的悲剧源于那并不该有的会面,胡兰成是一个男人、一个温文尔雅充满激情的男人,而张爱玲的狭小世界里男人都是堆枯骨,有的更像木头,刻板而无味;有的只是一张白纸,苍白而无力。他们找女人是为了钱,那是女人用青春的毁灭换来的钱,他们找女人是为了性,那是女人三十岁以前的青春。可是她面前的胡兰成却使她耳目一新,被他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悟性和对作品的独特体会深深地吸引了,张爱玲无法抗拒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力,她在作品中那种游刃有余顿时无影无踪。她清楚地记得那天他们谈了好久,那晚的月色好美,皎洁而朦胧。

此时的胡兰成已经有过三任妻子,而作为风月场上的老手,张爱玲对他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的。他的成熟和他的聪明以及看似曲折的人生经历,自然让比他小15岁的张爱玲感到目不暇接,而他在交际圈里也正好缺少像张爱玲这样的才女。张爱玲所表现出的那种淡如止水冷若冰霜的超凡脱俗让向来在人前惟命是从而又恃才傲物的胡兰成感到新鲜和刺激,但是他又始终无法明白张爱玲在他面前为何如此幼稚又如此成熟,这种新鲜感是他所需要的。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现实的安稳,相反张爱玲的一生因为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和卖国行为蒙上了不白之冤,后来在美国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与此不无干系。

婚后生活给了张爱玲短暂的幸福与快乐,夫妇沐浴在文学艺术中,一时相携相依乐在其中,她以为这就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全部。可是胡兰成的文人天性和政府的末日降临,使她的一切成为泡影。从此,他们的人生只剩下插曲,而结局永远是爱情的背面――一个悠远而幽怨的残梦。

在流亡的过程中,胡兰成先后与一名护士和一个村姑同居,期间的费用竟是张爱玲维持的。当张爱玲让胡兰成在自己和别人间作出选择时,他置之不理。“不久,胡兰成与范秀美结婚,后又逃亡日本,在日本又与大汉奸胡世宝的遗孀余爱珍结婚。”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颇有点倾城之恋的味道,不同的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因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彼此以游戏收场的爱情,张爱玲与胡兰成却没有这奇迹般的戏剧性,他们只能因为战争各自诉说着自己的传奇。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

如果没有最初的相逢……

三十年前的月亮永远活在那个行踪诡异的华裔老人的心中,那是一个不死的梦想,即便像一场梦魇一样缠绕着她。三十年后的月亮是年轻人心中的明灯,总是月华似水,那里永远演绎着优美动人的传说。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3篇

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追求到了这个女人,与她结婚,并相守一辈子,然而,在他死去之后,这个女人却说,从文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这个女人在后面又说,她直到后来才逐渐开始了解他,可这个了解,也是在沈从文死去之后,女人整理沈从文的文稿才逐渐发现的。最终,她发现的,也不过是认为沈从文是一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凤凰古城。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沈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还是为其奔走牵线,于是有了一段童话般美好又历经磨难的世纪姻缘。

两只若即若离的手叠在一起,仿佛这一切倒是为了成全,以及所有对爱情有所企盼的人们。人们对爱情的信念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证明。他们的爱情并非独属于自己,它像月光,平均分给每位在爱情路上的苦行者。他们的生命令人羡慕也令人疼爱。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鲁迅致许广平

纵观他的一生,鲁迅经历了前半生封建包办婚姻的痛苦煎熬,到后半生终得自由爱情的幸福!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

许广平继续鲁迅的事业,为研究、宣传和保卫鲁迅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作为鲁迅的夫人和战友,一直受到人民的敬重,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女性之一。

鲁迅对于朱安是无爱的婚姻,而对于许广平则是相濡以沫的厮守!

公元4世纪,古希腊流传一首诗《维尼丝祭前夕》:“没有爱的,愿你们明天爱起来;在爱着的,愿明天仍然爱。”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整齐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美,有我独到的领略。——徐志摩致陆小曼

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梦醒来,我身在忘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哪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胡兰成致张爱玲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胡兰成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

见了面,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

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

后因胡兰成与小周结合,张爱玲去了美国。对胡兰成寄来了一张短笺: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着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胡兰成一见,便彻底断了念头。至此,这段爱情是真真地谢幕了。

附,民国另几条动人情书:

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朱自清致陈竹隐

你来!我们同游奇山,去洗温泉不好么?早晚一块儿往群芳竞放的原野,在黄茑回啭的密林下散步不好么?无论如何请来吧!我在等你。——白薇致杨骚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胡兰成 《今生今世》 清嘉婉媚

提到胡兰成,世人更多地会想起才女张爱玲,没错,胡兰成是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他们的爱情纠葛给涉世未深的张爱玲带来的是永久性的情感创伤,也极大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生涯。

胡兰成,旧式文人、才子,同时是政客、汉奸。这样双重的身份,社会和文化界对其评价诸多,主要集中在其人理应当废,而其文是否该废的争论上。一种说法认为一个人的人品有大污势必影响创作,所谓“文如其人”;另一种观点是其人理应当废,但他的文章确乎不错,因此不可因其人而废其文。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下面就以《今生今世》这本书的阅读观感加以分析。

《今生今世》一书,我认为最好的章节便是《韶华胜极》。止庵先生有云:“才子也者,首先真得有才,形之于文,是为才子文章。以此而论,胡兰成堪称人中翘楚,确实绝顶聪明,处处锋芒毕露。”[1]余光中先生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文反对胡兰成到台湾任教,但谈到胡兰成《今生今世》的语言特点时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今生今世》……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形容词下得尤为脱俗。胡兰成于中国文字,锻炼极见功夫,句法开阖吞吐,转折回旋,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一点不费力气,‘清嘉’而又‘婉媚’。”[2]所谓的“清嘉婉媚”,我认为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大雅至极

《韶华胜极》一章讲述的是胡兰成出生并成长的故乡――浙江嵊州胡村。作者笔下的故乡是他儿时的记忆也是他老之将至却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所以在这回忆里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的想象。在胡兰成的笔下,他的故乡纯美如画,风物人情无一不是闲美的,故乡春天里简静的桃花、刚发芽的桑树,沿门挨户打卦的木铎道人,雪白的蚕茧,清明的菁饺烧饼,活泼可爱的采茶女;夏季里端午拔菖蒲、听故事,暑夜无眠宣宝卷;秋天里重阳节吃白酒,秋收后看大戏;冬天里过年忙又忙……胡兰成把故乡的春夏秋冬写了一遍,似乎儿时的经历历历在目,让心心念念的游子心驰神往,也让读者如沐春风。

文中语言极富古典韵味,文思简静细腻,用词文雅轻灵。最富有特点的是在对一事看似朴拙的描摹之后会“秋波一转”,添上一个语义转折却富含感慨意味的“小尾巴”。但这个小小的感慨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合情合理,让人体味出作者的敏感和才思。如“采茶”一节结尾处:“惟后屋茶灶间里有人在做茶叶,既是把炒过搓揉过的青叶子再来二度三度焙干,灶肚里松柴微火,只听他悠悠的嘘一声,双手把镬里的茶叶掀一掀,日子好长。”这“日子好长”四字,看似简单却意味深远,所谓“词虽尽而意不尽”,教人心神荡漾,久不得释。这样含蓄婉转却饱含浓厚情思的结尾,将文章的古典韵致推得更远更长。类似的句子还有“法无戏论”一节中的“沿溪钓鱼,山色桥影,桑竹人家,春风春日,皆在溪水里,人与溪水与鱼儿一样的鲜活”、“竹子的好处是一个‘疏’字,太阳照进竹林里,真是个疏疏斜阳疏疏竹,千竿万竿皆是人世的悠远”。胡兰成的笔调舒缓柔和,文字简洁清雅,微微的慨叹开阔了意境,显得情深而意远。

在《今生今世》一书中,各章大标题和其下小节标题大多采用古雅的四言格式,@示了古典的建筑美和音韵美。例如大标题有《韶华胜极》、《有凤来仪》、《民国女子》、《汉皋解佩》、《天涯道路》、《永嘉佳日》、《雁荡兵气》、《瀛海三浅》等。小标题《韶华胜极》一章就有“胡村月令”、“桐阴委羽”、“胡门吴氏”、“法无戏论”、“古镜新记”等。此外,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一书中古典诗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显示了非常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文学修养。例如温州避难期间有一段对恩人范秀美的夸赞:“她的人蕴藉,是明亮无亏蚀,却自然有光阴徘徊。她的含蓄,宁是一种无保留的恣意,却自然不竭不尽,她的身世呵,一似那开不尽春花春柳媚前川,听不尽杜鹃啼红水潺,历不尽人语秋千深深院,呀,望不尽的门外天涯道路,倚不尽的楼前十二阑干。”虽似有夸张,但其文采可见一斑。

(二)俗之可爱

《今生今世》一书中大量收录了民间方言、戏曲、民歌和童谣,体现了“俗而有趣,浅而不薄”的生机和意趣。文中大量录入了母亲责骂孩子的话语,例如孩子挑食,母亲会骂:“如何可以吃饭萎瘪瘪,小人该有什么吃什么!”孩子玩疯了,母亲就叫:“小人嬉戏也有个寸当,这样跌魂撞投胎似的,还不停了!”小孩毛手毛脚,母亲也骂:“小人怎么这样逆簇,会手脚一刻亦不停的!”听来引人发笑。

胡兰成还在文中回忆了儿时听过的戏文,夏夜里听小舅舅宣的宝卷,秋收后各村办素斋唱绍兴大戏时听到的《游龙戏凤》唱词。还有比口才,赢座位中的女子道:“无木也是乔,有木也是桥,去了木,加上女,是娇娘的娇,娇娘人人爱,我先坐下来。”风趣中透着几分机敏,清新可爱。

文中胡兰成还多次提及广西民歌:“唱歌总是哥第一,风流要算妹当头。出去高山打锣望,声鸣应过十二州。”另一首“读书不像读书人,好游不像好游人。衫袖恁长裤脚短,你有哪条高过人”,调笑中藏着民间劳苦大众式的幽默诙谐。

至于童谣,在《韶华胜极》一章中更是比比皆是。清明节有童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看姣姣”。唱纺织娘的童谣:“火萤虫,夜夜红,绩佳婆婆糊灯笼,公公挑菜卖胡葱,新妇抽牌捉牙虫。”这些富于浙东民间乡土气息的文学形式的加入,使得文章更本色自然、清新可人。这些看似“俗”的特征反而成为胡兰成式的语言特色,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三)禅意深远

除了《今生今世》之外,胡兰成还著有《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中国礼乐》、《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其中《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言录》的解明,可以说是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胡兰成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今生今世》一书中也普遍存在胡兰成对于现世寻常生活中的禅意的追求。“乡下人忙于收成,畈上稻桶里打稻,一记一记非常稳实,弘一法法师说最好听的声音是木鱼、稻桶的声音便也有这样的安定”。稻桶的声音里体现着民间生活的稳实可靠,而秋天却有一丝丝感伤的味道:“人世因是这样的安定的,故特别觉得秋天的斜阳流水与畈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就像道路漫漫,行人只管VV去不已……”“有人吹横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连不是思心徘徊,而是天上地下,星辰人物皆正经起来,本色起来了,而天下世界古往今来,就如同‘银汉无声转玉盘’,没有生死成毁,亦没有英雄圣贤,此时若有恩爱夫妻,亦只能相敬如宾”,这是一种心境的豁然开朗,体现了禅宗的“顿悟”,给人以含蓄悠长的脱俗之感。

胡兰成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除了他才情甚高写得一手“才子文章”之外,更为人诟病的是其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做出了追随汪伪集团、有失民族气节的汉奸行为。他曾一度官至汪伪集团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任《中华日报》总主笔,被称为的“文胆”,并写了《战难和亦不易》、《中国人的声音》等不少为辩护和美化日本侵略者的文章。胡兰成的汉奸身份是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一个风流自赏的洋场才子最终在民族大义上栽了跟头,以至于本该叶落归根的年纪仍然漂流异地,客死他乡,不能不说是其人生的最大失败。《今生今世》里谈及他一生的感情经历,那种“坦荡到,真实到可恶”的形象的确令人不齿。

《今生今世》讲述了胡兰成一生七段感情经历:结发妻子唐玉凤,广西教书时续娶全慧文;在上海时与英娣离婚,与张爱玲签订终身;去武汉办报期间又与年仅十七岁的护士周训德有染;抗战胜利后为躲避搜捕,与救命恩人斯家姨娘范秀美假戏真做结为秦晋之好;去日后,与房东妻子一枝共处三年,后另娶上海黑帮头目吴四宝遗孀佘爱珍。每一段感情都可以说是始乱终弃,胡兰成对每一段感情都没有抱着负责的态度,自始至终就是风流浪荡子的做派。这个对国家、对女人都毫无忠诚可言的人,不但从无愧疚之心,而且心安理得得令人气闷。每次弃旧迎新,都说“不觉得怎样抱歉”、“此乃天意当然也”。这种对滥情的自我否定,对过往的自我安慰,说是自欺欺人也不为过。

虽然《今生今世》中胡兰成发妻病亡一段,胡表达了他的哀痛:“我是幼年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后的号泣都已还给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但是更为人注意的却是胡兰成本是去借钱为发妻看病,居然很淡定地在义母家一住数天,“像个无事人,且是个最最无情的人”,以至于未能见发妻最后一面。对此胡兰成解释了一大通,但我还是隐隐地看出了他的懦弱和逃避。

胡兰成与才女张爱玲的情感纠葛更为张迷们所熟知,胡兰成“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两人相知相惜共同度过了两年多的美好时光。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胡离开上海去武汉办《苦竹》杂志,结识了护士小周,他薄情寡信的本性又一次暴露无遗。“我与爱玲说起小周,却说的来不得要领。一夫一妻原是人伦之正,但每亦有好花开出墙外,我不曾想到要避嫌,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随着抗战的胜利,胡兰成隐姓埋名逃往温州乡下与范秀美过着“夫唱妇随”的生活,“我与秀美的事,没有告诉爱玲,不是为要瞒她,因我并不觉得有什么惭愧困惑”。对此陈昶在《胡兰成研究综述》一文中转引江弱水先生的评价很准确:“他对女性,情虽不伪,却也不专,他要的是‘此时语笑得人意,此时歌舞动人情’,而他的情意会随其行踪的转移而改变,焉能系于一身!他自认为是一位‘永结无情契’的高人,在旁人看来,到底只是个朝秦暮楚的荡子。”[3]

因此,从《今生今世》一书看,胡兰成其才的确当惜,其人其事其人品又当别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还是要秉承实事求是、客^公正的态度,不可以偏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历史自有公论,我辈权且做惶惶之论。

参考文献:

[1]止庵.胡兰成与《今生今世》[J].文汇读书周报,2003(10).

[2]余光中.青青边愁[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5篇

她将淡蓝色的人生诉诸笔端,白纸上便浮现出无数凄婉的画面,而她又把这画面编织成了一个个断魂的梦。她写尽了旧上海人潮起潮落的感情,道尽了旧上海的苍凉与繁华。张爱玲,一个堪称文坛才女的人,在动荡的年代中书写着也演绎着动人的传奇。

任何一滴水的流动都给了她无限的遐想。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拥有令世人惊叹的深邃思想。文字在她的笔下,拥有了更鲜活的生命;人生在她的笔下,显得愈发深刻。

张爱玲将她笔下的女子比作是没点灯的灯塔,没有了灯油,但仍巍巍高耸,仍旧是夜晚中无名的塔,虽因孤独而发出,但是她们都能在脆弱的时刻保持坚强。《十八春》中曼桢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做出的事情都是为演戏而演戏。”而后来她不幸的遭遇以及她的选择都印证了“人生的脆弱可以用坚强掩盖,镇定地活下去”这句话。同样,《沉香屑》中的薇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们都遭遇了人世沧桑、亲人的鄙夷或是爱情的打击,但即使是整座城池都倾倒了,她们最终也都坚强地擦干了泪向前走。她们可以开放得似外国女士头上的遮阳帽,即使在灼人的烈日底下,她们仍可以抬头仰视;但终究因时代的缘故,她们又不得不保守得像古代中国妇女的裹脚布,一寸一寸裹在那三寸小脚上,罩上拖地长裙。然而人生在她们看来,一直都是以活下去为目的,而这目的就是她们坚强的后盾!

张爱玲说:“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用这来解释她与胡兰成的婚姻是再好不过了。与胡兰成步入婚姻的殿堂,她从未在乎过世人的看法。她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快乐无关乎他人。而当后来与胡兰成离婚甚至于因胡兰成的缘故被判为“”时,她选择了独自承担这一切,选择了独居海外。她人生的写照时时都体现了人生的后盾是坚强。人生是无常的,人赤条条来到人世本无依靠,所以要学会坚强,自己的路自己一个人去走。

她似乎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她的笔下却又是活生生的他人的世界,她笔下的人物以及她的思想却深深地生活在他人的心中。

她把“传奇”放在我们的手上,“花朵”在一刹那间怒放。

点评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6篇

台下,是复旦大学的博学鸿儒、莘莘学子,以及来自各地的资深“张爱玲迷”。

台上,是主持校订《张爱玲全集》的内地散文家止庵,以及香港资深文艺评论学者马家辉。

他们讨论的只有一个话题:张爱玲的遗作、一出版便引发文化界热议的《小团圆》。

止庵说:“《小团圆》是一部情感小说,一部心理小说,是张爱玲对自己一生中的各种感情,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的全面清算。“小团圆”不是“大团圆”的一部分,而是对“大团圆”的彻底颠覆,生命的轮回到此为止。”

马家辉说:“《小团圆》毕竟是小说,不是传记或历史。即便书中写了很多真人真事,小说家与传记作者也有着不同的把握,而在《小团圆》中,这种小说家的把握来得特别充分,特别深切,又特别微妙。”

在文化名流们的侃侃而谈中,那一段浮华的过往渐渐明晰。而早已身在岁月那头的张爱玲,也仿佛正在和如今的“张迷”们,通过《小团圆》这个窗口,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缘起手稿

香港,加多利山,一片闹中取静的豪宅区。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一幢古朴别致的公寓楼,曾留下过张爱玲生活的印记。

公寓的主人名叫宋淇,他和他的妻子邝文美,都是张爱玲的生前好友。他们曾是张爱玲的文学顾问和经纪人,帮助她打理出版等事务。作为翻译家和著名红学评论家,宋淇常常会对张爱玲的作品给出中肯的意见。

1961年夏天,张爱玲为了给自己的美国丈夫赖雅筹集医药费,回香港赶写了两个剧本。那次她就住在好友宋淇夫妇家中,终日足不出户,只顾埋头写作。

据说张爱玲当年借住的那间卧室非常简单,“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她去美国读书后,宋淇夫妇便把这个房间改成了卫生间。曾有“张迷”慕名而来,他们说想看看张爱玲居住过的地方,宋淇只能带他们看一个卫生间。

1995年时.张爱玲在洛杉矶过世。临终前,她交代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把所有的遗物都寄给好友宋淇夫妇,其中包括从未出版面世的《小团圆》手稿。

但之后1996年,宋淇去世;2003年,邝文美又不幸中风,生活难以自理。于是,整理张氏遗物的工作,落在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身上。“直至那时,我才知道,母亲对张爱玲的手稿、作品及遗物所负有的责任。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知道有《小团圆》的手稿。”宋以朗说。

可惜的是,宋以朗的母亲邝文美病重,言语多模糊不清,不能很清楚地告诉他此稿的来龙去脉,而宋以朗本人对于张爱玲的记忆,更多则是停留在儿时那点模糊的印象。

“看到整部手稿共有628页,我是一口气给读完的。”虽然当时这部书没有出版过,但还是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且知道它影射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想到这里,宋以朗的心情难以平复。

宋以朗说,《小团圆》手稿看起来并不像初次写作时的草稿,上面少有修改的痕迹。应该是张爱玲写完这本书后,她又专门誊写了一遍。所有这六百多页的手稿,笔迹非常清晰而完整。“当你看到一部这样的手稿,它是一个女作家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地誊写出来,而且字迹一笔一画写得极为工整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毁掉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写就的作品。”

心路迂回

如何处理一直没有出版的《小团圆》?宋以朗不得不做出决定。于是,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整理和仔细研究查阅张爱玲和父母之间在40年间600多封来往书信,找到了《小团圆》一直被“雪藏”的缘由:

1970年,张爱玲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时年49岁。彼时,她与胡兰成已离婚20年,赖雅也已去世。一切尘埃落定,给了张爱玲写作这一本颇有总结、自传意义小说的机缘。

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写作,把副本邮寄到香港的宋淇那里,委托他交由香港和台湾的报社出版。当时,她希望每天在报纸上刊登一部分,分几个月连载完,这样可以吸引读者往下读。但宋淇看了原稿后却泼了张爱玲凉水,他说:“停下来。别再想出版的事了,不要跟任何人提起这部书稿。”当时有太复杂的政治背景。张爱玲是个有名的作家,任何一个人只要了解张爱玲,就知道这一本写她自己人生经历的作品。而彼时胡兰成在台湾中央研究所教书。这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怎能让一个汉奸教书?

在宋淇看来,如果在这时,张爱玲出版《小团圆》,胡兰成很可能借机在台湾举行新闻会,以此挽救自己在台湾的声誉和窘境。

之后,宋淇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让《小团圆》面世。他对张爱玲建议:“你为什么不将书中男主人公的角色重新设定,比如把他写成一个双面间谍,最后还被人暗杀了。做了这样的改动,胡兰成就不能站出来说:我就是书中的那个人。因为世人都知道,你胡兰成是个汉奸,为日伪政府工作。你怎敢说自己还是双面间谍?而且在小说中,男主角都死了,你更不可能是那个男主角。”

但这个建议没被张爱玲采纳,她不止一次透出本意――“最好的材料是你深知的材料”,又在信中回复宋淇的建议说,“因为情节需要,无法改头换面”。只是在时机上踌躇不定。她当时的顾虑所在,又不单单是因为胡兰成和民族主义,更牵挂到母亲、姑姑等两边家史。《小团圆》与其他的小说不同,这是张爱玲自己的故事。在她心中,这段历史深埋太久。一旦动笔,恰如洪水决堤,无法再停下来。相反,如果非要依宋淇之意大变妆容,再好的材料岂不是也换了味道?这样看来,张真心所期待的,并非是浓妆艳抹的登场,反倒是素面朝天的亮相。

但在这之后,张爱玲也担心人们对“张胡之恋”的兴趣,会冲淡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考虑要销毁这部小说。但是迟迟不忍心自己动手。有时候,她说要销毁;有时候,她又说必须完成,否则对不起读者。直到1993年,张爱玲还致信平鑫涛说:“欣闻《对照记》将在11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再会对读者食言”,而其在遗嘱中又说“小说手稿应该销毁,不予出版”。

浮生已逝

洗尽铅华后,《小团圆》终究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张爱玲遗嘱里的“《小团圆》要毁掉”,想必已经成了此书最大的卖点,就像是从焚烧的书堆中抢救而出,无论内容是否精彩,总值得奉为至宝。据香港的朋友说,此书上市不过半月,不仅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首,不少书局更是挂出售罄的牌子,一时一书难求。大陆这边,自从2月上市以来,也被人一路追捧,而有人更将其称为中国的《追忆逝水年华》。

对于他们,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小说中的情节,既属于青春岁月关于爱情的集体记忆,又是消费时代永不过时的谈资。

《小团圆》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讲述了女作家九莉的经历,幼年时在新旧世代交替中,身处的传统家族,而后在修道院女子中学遇到各式同学,直到九莉遇上被称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之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挣扎,而且这种感情旋涡没有随着时间慢慢平静,反而越来越狂猛,最后演化成一种焦虑,忧心忡忡,连梦境都是这种感觉。

明眼人都看得出,“九莉”不像张爱玲其他作品里的女主角一样,是经过深度提炼的形象。相反,她是张爱玲自己的倒影。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在完成《小团圆》的初稿后,张爱玲曾告诉挚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而这,恐怕才是张爱玲写作《小团圆》的最终意义。

“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沉默了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这是《小团圆》里,女主角审视男主角外貌气质的一段描写。女作家内心的细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7篇

1、释义:意思是生活平安宁静为好,现在安定健康为佳。

2、岁月静好出自胡兰成的名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他对张爱玲的承诺。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时,胡是有妻室的,并且因政治原因曾在南京入狱。按说这样一个有“污点”的男人总会让女人踌躇一二,她却对这一切都不以为意。只觉得爱是自己的,其余的都是别人的,既是别人的便无需考虑。

(来源:文章屋网 )

张爱玲与胡兰成范文第8篇

如今已是深秋,枯萎的叶子飘零的散落了一地。留下了满地的残红。再也拾不起秋叶的那一处静美。秋是薄情的,它吹毁了所有的一切。没有一丝的柔情。秋天里的那些残红是悲凉的。因为它们带上了对树的思念离去了。看着秋天里的那些满地的残红,就觉得它们像脑海中那些关于流年的记忆,散落了一地,无论怎么去拼凑,也拼不回当年的模样,终有那么一天也埋葬在时光的泥土中,然后慢慢的消失,不留痕迹。

站在这深秋的时光中,人也不禁的变得了落寞伤感了起来。不禁在幻想,若真的有来生,我希望我能当一粒尘埃,这样就不会经历太多的事情,也可以看尽人情的悲欢离合。人的情感太过于丰富,只会带来无数的痛苦。

逆流的时光,曾与你在烟雨红尘中漫步而行,不说天荒地老,也不提细水长流,那一刻,我们深爱着对方就足够了。

然,岁月毕竟是苍茫的,无论的情深还是缘浅,就算是咫尺的天涯,道不尽的终究还是离愁的悲欢。秋风飘摇,“邂逅相遇”,“重逢再见君”。那都是世间的平常不过的事情了。问君归期未有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但却料想不到是相忘于流年彼岸。

胡兰成当年曾向张爱玲允诺过八个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终究他们还是错过了。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孤傲的女子,在爱情的面前不肯低头,其实,她何曾没有向他低头过,但那一次的低头,却让她为他落了一生的泪。面对胡兰成的背叛,她只说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最初,所以永远。”这句话是凄凉的,也是绝望的,从“懂得”俩字中看出了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恋。但偏偏胡兰成却不曾懂得她的一生,不懂得她对她的爱恋。她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从胡兰成的背叛,张爱玲从此也对他彻底的绝望了,从今后就连他寄来的信都不想拆开了。此去经年,便不再想,不再念,各走各路,相忘于流年彼岸。

有时候我在想,若张爱玲没有当初的那一股倔意,他们是否还会漫步于山水之间,牵手行于红尘中的那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此去经年,谁还会许谁一场天荒地老?声声念,落叶终是无声。琵琶弦上流相思,当年亦不过是一场繁华的梦境。了却红尘,一曲道出了转身天涯的永不相见,一曲罢后弦已断,琴弦了断惹谁怜?知音已不在,何处寻?一个人的思念,一个人的悲欢,一个人在烟雨中惆怅,一个人的哭泣。那还不如与曾经的那一段缘告别,断弦的琴或许更能弹奏出更优美的曲,此去经年,若相忘于流年彼岸,不念,不想,不见。对对错错,恩恩怨怨终不过是心头的一曲离歌罢了。

流年,谁路过了谁的江南?那里的一水一舟,一桥一木。那些都是流年中最别样的风景。然,落花有意而流水终是无情。一江秋水罢尽凡尘事,此去经年,江南再也没有小桥,也没有流水,只有一片荒芜。原来,再美的景色也会有枯萎的一天。就算再怎么不舍,再怎么完了也留不住那一处唯美。只有等时光长久了,才会没有那藕断丝连的缠绵记忆,因为风来了,还是会走的。

缘分,缘分,有缘才有分。因缘相遇,也因缘而分开。佛曰:“人生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割舍!”有聚有散,皆因果。是离别,何处是归途?一帘幽梦,终归虚无,只有懂得了割舍,往事才可以随烟消散,一切的过往才可以化为无迹也无痕。

是谁在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 把我当成 /手心里的宝。”一起慢慢变老,那不过也是一生的痴想罢了。不是说好要一起慢慢变老的吗?可此去经年,还不是一样相忘于流年彼岸。当年邓丽君唱这首歌的时候,心中是抱着了对爱情多大的期盼,可她的感情上的经历还是坎坷不安的。在爱情的世界中,有的人从相濡以沫到老死不相往来,而有的人却终究相忘于江湖到怀念到哭泣。世间就是那么一个薄情的女子。本以为她是有灵气的,懂的人情悲欢和体会人世的痛苦。可她还是和你看了一个天大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