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熊猫的外貌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范文第1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为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之外,还需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致和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一、 积极创设教室和校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室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橱窗、报栏、画廊和横幅等有针对性地张贴英语画报、英语新闻、名言警句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室内的墙上贴一些英语图片、卡片、英文歌词等,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更新,还可定期展览学生的英语日记、学生作业和英语小报。在课桌上每人用纸条可写一句英语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言信息。

二、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育教学设施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牛津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材的开发建设者,备课时要积极挖掘教材的内涵,提炼、优化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展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中学,乐于学。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存在懒惰心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意识淡薄,学校已有的图书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还不能物尽其用,往往只是在公开课、评优课时派上用场,课程资源大量闲置。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应积极使用投影仪、录音机、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室等资源。如我校在选修课时利用校园闭路电视播放精彩的英文电影、英文歌曲、英语卡通片和名师授课的一些光盘等。这些资料题材广泛,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学生经常耳濡目染,天长日久就逐渐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

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吸取养分的重要场所。如我们学校图书馆有《新概念英语》,《英语会话900句》,名著简易读本,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阅览室帮助学生订阅了《英语画刊》、《疯狂英语中学版》,帮老师订阅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杂志。这些书本杂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是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的宝贵资源。

我校各个年级的英语教师每周都要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积极探讨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理念,力求争取高效课堂,做到资源共享。学校的电子备课室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教材的老师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室的作用、搜集教学资料和优秀课件,大家一起切磋,共同制作适合本年级学生的课件,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教学服务。

三、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开发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媒体课件把计算机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英语课堂更加直观、生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使英语教学由静到动,有繁到简,由难到易,学生自然兴致有加。如在教学《牛津英语》8A Unit 3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时,本文主要讲的是美国女孩Linda在北京世界公园的一日游。教师可利用网上的图片,学生身临其境地跟随Linda去旅游,画面上出现的埃菲尔铁塔、金门大桥、金字塔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神,同时,我让曾经去过北京世界公园的同学拍的照片拿给同学们传阅,学生们兴高采烈,边旅游。边学英语,真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学生的个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在网上还可互相帮助,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其实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课堂人文资源,教师要捕捉并挖掘这一资源。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 Unit 4 Wild animals,教材里只介绍了大熊猫的生长过程,面临的处境和如何保护大熊猫,而对教材里出现的图片如袋鼠、北极熊、斑马等野生动物,许多同学不是十分了解,我给学生留的课外作业是让同学们课后上网或查阅其它材料,去了解这些动物的居住地、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并留一个问题What should we do to save wild animals? 第二天,出乎我意料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作业,在课堂上他们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学生们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不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而且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 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外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学校和老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接触外面的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

我校领导历来对英语教学非常重视,曾连续两次联合中央教科所举办英语夏令营,邀请大学讲师、研究生和外教来授课,让学生体味到地道的英语氛围,闭营时,评出最佳学员,优秀学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006年底,我校聘请了李阳《疯狂英语》著名讲师王铭锋来校讲学,“Don’t be shy, just try.” 王老师把李阳《疯狂英语》的精髓都带给了学生,诸如“学好英语的十大品质”“初中生英语成功的关键”等学习方法,学生们情绪高涨,乐此不疲。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校还经常邀请兄弟学校的优秀英语教师到我校上示范课,使同学们领略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后和我校英语教师互相切磋教学心得,分享教学资源。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内涵 差异 动物词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纽带,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交际工具的作用。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在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词语,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语言词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词语。动物词语以动物为依托,体现了所描写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揭示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思维模式、等特点,传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

含有动物词语的现象,在汉英语言中层出不穷,由此构成了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民族动物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来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这对于汉英互译或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作用。

一、汉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比较

汉英两种语言的动物词语文化内涵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由于生活的地理条件、接触的社会环境、形成的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时,必然会在词语本身的理性意义基础上形成不同的联想义,这在动物词语中表现为文化内涵的不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即表现为独特的动物文化。但是,人们对动物的本质属性认识大同小异,生活的客观环境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从认知上看,人们的心理也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建立在这些动物词语理性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内涵也有某些共同性。汉英两种语言的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异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

在汉语文化中,“狐狸”常常是“狡诈、欺瞒、诱骗、魅惑”的代名词,用它所构造的词语也多含贬义。“老狐狸”多指诡计多端极为狡猾的人。《林海雪原》中神河庙里的老道老奸巨猾,被东北民主联军称为“老狐狸”。“狐狸精”则是指专会勾引男子,妖冶的女子,有时候也比喻狡猾奸诈的人。中国古代神话经典——《封神榜》中祸乱朝廷,残害百姓的妖女——妲己,则是狐狸精转化而成。其他还有“狐狸埋骨”“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等。

与此相似的文化联想义,在英语中也出现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fox”:“①a wild animal…②the skin and fur of the fox…③(often disapproving)a person who is clever and able to get what they want by influencing or tricking other people;④an attractive young woman”。①②中的释义是对“fox”形象的描绘,③④指其喻义。在英语中,与“fox”有关的习语也是贬义,如“The fox may grow grey,but never goo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When the fox preaches,then take care of your geese.(每当狐狸说教,当心群鹅被盗)”。可见,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fox”的联想义是相似的。与“fox”相似的还有“snake”“ass”“snail”等。

(二)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互冲突

“猫头鹰”,亦称鸱枭或鸱鸮。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恶鸟。《新唐书·文艺传中·吕向》:“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韩愈诗全集·孟东野失子》:“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恶子不可说,鸱枭蝮蛇然。”后来引申为贪恶,邪恶之人。《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鸱枭鸣衡扼,犲狼当路衢。”隐喻君侧多恶人,恶人窃据要位的政治现实。可见,“猫头鹰”已是邪恶的化身。又因为猫头鹰相貌丑陋,专在晚间活动,且有死亡的地方就有它凄厉的叫声。所以,在汉语文化中,“猫头鹰”又与灾难、死亡、厄运相连,被国人视为不祥之鸟。如中国谚语“不怕猫头鹰叫,就怕猫头鹰笑”“猫头鹰吃娘——忘恩负义”“鸱目虎吻”(指凶恶相的叛逆者)。

在英语文化中,“猫头鹰”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owl:“①with large round eyes,that hunts at night;②owls are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wise.”由此可以看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哈利波特》中,众多魔法师都有自己的宠物,如“蟾蜍、蛇”等,而“猫头鹰”却是最高贵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英语中也有“as wise as an owl”“an owl is the king of the night”的短语。其他如“龙”——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皇权的象征,在西方却是恶魔的化身。

(三)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出现空缺

一种语言中内涵丰富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联想义,形成文化内涵对应的空缺现象。在汉语文化中,“羊”是人类的家畜之一。它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各种各样的羊,如:“山羊”“绵羊”“白羊”等都可以统称为“羊”。“羊”所产生的联想义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即:温顺、善良、天真无邪、有时又有点懒惰。在英语中,根据“羊”的种类,相应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差别,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也有区别。“羊”的概念可分为“sheep(绵羊)”“goat(山羊)”。《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中“sheep”:an animal with a thick coat ,kept on farms for its meat or its wool. goat:①an animal with horns and a coat of hair,that lives wild in mountain areas or is kept on farms for its milk or meat;②an unpleasant old man who is annoying in a sexual way.不难看出,“sheep”与汉语文化中“羊”的联想义相似。西方神话中的神仙下凡调戏妇女常变成山羊,所以“goat”产生了色狼的语义。在汉语中却没有“goat”对应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它在汉语中是空缺的。

(四)理性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互交叉

每个民族所生存的自然条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历史典故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与其他民族也有相似的特点。汉英语言中这一矛盾的特征体现在动物词语中,表现为文化内涵的交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牛”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因此,有关“牛”的词语不计其数。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牛的依赖性极大,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牛所构成的词语也多以褒义为主。如“力大如牛”“牛高马大”“牛气冲天”等。鲁迅先生《自嘲》中提到“横门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牛在中国文化中受欢迎的程度。

在西方,取而代之的是马。马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马可以作为生产工具,可以代替步行,也可以作为娱乐和赚钱的工具:赛马、赌马。以“horse”构成的短语在英语中很常见,如“back the wrong horse(押错宝)”“ Horse face(长而朴实的脸)”“a willing horse(任劳任怨工作的人)”。

吹牛 Talk horse

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Work as a horse

他真是条老黄牛 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

强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牛不喝水强按头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对牛弹琴 An nod is as good as a wink to a

blind horse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看出汉语中由“牛”构成的词语,在英语中由“horse”代替,这种现象就是文化内涵的交叉。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同样的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的联想义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语音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语言在表示相同理性意义时所使用的表达形式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对同种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义也千差万别。汉语中“蝙蝠”的“蝠”跟“福”音相近,都可以用“fu”表示。“蝙蝠”成了幸福和吉祥的象征,随处可见蝙蝠的图案,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恭王府萃锦园建筑上出现的大量蝙蝠纹样,被国人称为“万福之地”,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去观看。

在英语文化中,“bat”跟“happiness、joy、well-being”等词语并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因此西方人对蝙蝠无此好感。在他们印象中,蝙蝠常与吸血动物、丑陋、凶恶等联系在一起,与之有关的词语也多含贬义,如“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疯)”。“鹿(lù)——禄(lù)”,代表了福气、运气。“鱼(yú)——余(y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预备许多不同种类的鱼,寓意年年有余,而在英语中都没有类似的联想义。

(二)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影响。“龙”是个虚构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它是一个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变化多端,无所不能的神异动物。王允《论衡》:“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韩愈《杂说·一》:“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在封建社会,“龙”被称为皇权的象征,它代表真龙天子,神圣不可侵犯。《文选·刘孝标<辩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龙也可以表示卓越优异的人。如《三国志》中诸葛孔明先生被尊称为“卧龙先生”。由“龙”构成的词语大多与吉祥、祝愿等美好事物有关。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指“a large aggressive animal 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that can breathe out fire(拖着一条长尾巴。长着翅膀,口中能喷火的怪物)”,它是凶残暴虐的怪物,是恶魔撒旦的化身。欧美的多数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怪物大多是以龙为原型模拟出来的。在现代英语中,它还表示凶恶的妇女,也就是国人口中所说的“母夜叉”(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ggressive and frightening way)。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国和欧美国家分布在地球不同的板块,各自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不同的地区所拥有的物种有差异。对世界而言,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因此在中国有国宝之称,同时也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内涵,在外交活动中代表中国的友好。在使用英语的民族中,熊猫则没有这种象征义,它仅仅指一个物种“A panda or a giant panda is a large animal rather like a bear,which has black and white fur and lives in the bamboo forests of China”。

(四)认知模式的不同

同一种客观事物,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眼中,由于思维模式差异,反映到人脑中的概念也有一些差别。汉语重意合,感性居多;英语重语法,偏重理性。所以汉族人凭借自己的感觉,将猫头鹰与厄运相连,而西方从理性思维出发,发现猫头鹰是一种聪明的动物,赋予其智慧的内涵。另外,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内涵的不同。孔雀鲜艳的羽毛,使国人将其与美丽、吉祥联系在一起。钟会《孔雀赋》有言:“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禀丽精以挺质,生丹穴之南垂。”宋无名氏《千秋岁九首》:“龟鹤年相敌,孔雀屏开侧,喜与寿,俱逢吉。”在西方,孔雀开屏被认为是骄傲、自满的表现,所以,孔雀代表不祥。“The peacock has fair feathers,but foul feet(孔雀虽有华羽,但有贱足),as proud as a peacock(不可一世)”。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对同一种动物在认识上的差异。语言是生活的镜子,汉英动物词语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对汉英互译或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冉秀霞.英汉语言中的动物意象[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4).

[2]刘宏义.英汉动物名词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

2004,(1).

[3]郑莉.汉英文化意象对比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8,

(3).

[4]曹云鹏.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差异的文化根源[J].考试周刊,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求偶行为 求偶形式 生物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码 E

动物的行为是种群间交流的工具,包括繁殖、取食等行为,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有着很重要作用。而动物的求偶行为是繁殖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又被称为“求婚”、“求爱”等,也叫前行为,指前雌雄一方为了获得配偶而尽力展现婚装及动作而使另一方做出选择的整个过程。求偶行为作为动物特有的一种本能,包括动物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一般起始于动物的期,持续几小时或几天,在动物完成过程中结束,最终吸引异性完成。我国对动物的求偶行为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初达到,主要涉及鸟类、昆虫等求偶的形式及特征意义方面的研究。那么动物求偶的形式有哪些呢?这些方式到底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1 求偶行为的形式

动物求偶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行为系统,包含着丰富、复杂的生物学信息。大多数是雄性主动向雌性求偶,少数相反,如瓣蹼鹬科、三趾鹑科、彩鹬科等。还有雄雌同样参与求偶,如海鸟,一般外貌鲜明的一方先主动,如果色彩相当则求偶主动性相当。动物没有“语言”,但求偶形式多样,千奇百怪,有靠发出复杂的声音的声音通讯,有靠展示奇特的动作、炫耀的色彩、建造或装饰巢穴等的光学通讯,有传递信息素的化学求偶,还有特殊的喂食求偶等多种形式,所以研究观察求偶现象并非易事。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动物求偶形式进行说明。

1.1 声音通讯求偶

这种形式常见于存在空间距离使视线受阻的鸟类和视觉欠缺的昆虫类。鸟类的鸣叫是种群内个体相互沟通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期的雄性动物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吸引异性,如杜鹃晨夜鸣叫、猫头鹰悲鸣、蝉的夏季高歌、蟋蟀彻夜鸣曲等。还有动物借助于外物而发声求偶,如雄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吸引异性、毛翅目昆虫打鼓求鸣;北美草原的艾草榛鸡在嗉囊中吸入4 kg左右空气,再通过“砰”的放气声响招引雌性。这些动物通过声音特有的强度、频率吸引本种异性,并向异性传达自己的位置、自身的身体质量等情况。

1.2 光学通讯求偶

这种求偶方式多见于外表华丽、身体灵活的鸟类,或者体型较小但会筑巢穴的无脊椎动物或鸟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

1.2.1 炫耀求偶

繁殖期间雌雄的一方(通常是雄性)通过体色、羽毛、体型改变,使得体色更突出,羽毛更亮丽,体型更鲜明,从而正面或侧面在异性面前炫耀,通常见于鸟类、昆虫类。如期的公鸡通过显露彩色的羽毛、竖起鲜红的欢鸡冠子母鸡面前炫耀;孔雀开屏;黄腹角雉雄性抖动平日藏着的翠蓝色肉角;鹤形目鸨科大鸨求偶的雄性身形可以从“u”变为“v”形等。炫耀求偶通过刺激异性的视觉,持续时间长,直到成功。会炫耀的雄鸟往往多妻,这也与它们外表有关。

1.2.2 行为动作求偶

雌雄一方(通常为雄性)舞蹈、戏飞、婚飞或双方身体接触、击喙、亲吻、头颈交缠、身体相依、竞技等行为完成,常见于昆虫、猛禽、水鸟等多种生物。如蝶类戏飞;非洲鸵鸟半蹲半坐并不断摇晃身体,并把翼、尾羽轮番展示给雌鸟;雄杜父鱼等在洞口,咬住经过的雌鱼头部看是否挣扎,不挣扎者则可以;海豹、驼鹿双雄决斗;雌雄蟾蜍聚集到池塘、湖泊进行配对和产卵;具有血缘关系集体性求偶;雄性火鸡结伴求偶却只有其中一只;还有热带大陆的雄性侏儒鸟、欧亚矶鹞在充当求偶助手时,却最终夺取了领地,自己参与;还有天鹅、鸭子头颈交缠、身体相依等。这些行为在雌性周围进行并刺激雌性对自己的选择,但这种求偶方式高耗能、体重减轻,生命受到威胁,获胜者才能完成。

1.2.3 建巢穴求偶

一些雄性动物通过建坚固且华丽巢穴吸引异性、完成。如雄性园丁鸟用细枝编织巨大鸟巢,再用鲜花、各种物件装饰求偶场;雌织布鸟通过观察雄织布鸟所建鸟巢的坚固程度选择雄性;沙蟹掘穴,堆成金字塔形显示自己的位置等。雌性通过巢穴选择雄性可以给产卵、孵化选择安全的环境,提高后代成活率。

另外有些雄性动物通过反射紫外线吸引异性,而雌性利用眼底的紫外线敏感细胞做出反应,如热带丛林中的安乐蜥、一些蝴蝶等。

1.2.4 化学求偶

一些动物可以向周边散发一些化学物质,如信息素。性信息素是生物的某一方通过特殊的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并扩散到周围环境的微量化学物质,经空气或其他媒介传递到同种异性的感受器,最终引起种群内雌雄相遇并,多见于昆虫中。已发现有250余种昆虫可释放性信息素,大多为雌性释放,如雌松叶蜂放入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11 000只雄性松叶蜂。再比如靠气味吸引异性的雄果蝇;雌萤通过闪光吸引雄萤等。昆虫能进行信息求偶是因为昆虫具有发达的嗅觉,对气味等很敏感。

1.3 特殊的方式――喂食求偶

一些动物为了能有机会与另一方进行,雄性往往携带食物给雌性,利诱雌性,减少雌性逃跑或攻击反应的可能性。有直接献上食物的,如雄猴献上野果给雌猴,雄燕鸥叼着鲜鱼给雌燕鸥;还有的是避免求偶时被异性吃掉的危险,如雌蜘蛛个大视力差,当雄蜘蛛接近时会被当成食物吃掉,所以雄蜘蛛在求偶时会用丝缠住昆虫给雌蜘蛛,堵住雌蜘蛛嘴,趁机完成;还有的是雌性吃掉求偶的雄性,如雌螳螂用大鳄咬掉正在的雄螳螂头部。喂食求偶能增加求偶的成功率,求偶的同时也增加雌性个体的营养和产卵量,但对雄性也有着挑战性,必须能捕获到求偶的食物或做好牺牲的准备。

动物求偶形式多样,而且大多时间并不是用一种方式而是两种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如大熊猫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进行传情;麦头风鸡在空中翱翔和翻滚,露出黑白分明的羽衣;雄性滑北螈的求偶则包括炫耀自己华丽的色彩和用尾击水,用含有自己气味的水流震动雌性。无论以哪种方式,本物种或本种群内是固定的,目的都是吸引异性,完成。

2 求偶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一切行为都能使自己更好地生存,遵循效率最优原则、进化稳定原则,求偶也不例外,可确保在合适的地点时间和理想的条件下且发生在同种异性之间。求偶行为也满足达尔文“雄性竞争”、“雌性吸引”的性选择理论,另外对于求偶,有科学家也提出“生殖中不能获益的的雌性通过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雄性进行,弥补其在生殖中的利益损失”。求偶行为是多基因控制可遗传的性状,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承受很大的选择压力,表现出趋同或趋异进化。

2.1 吸引并选择异性

动物通过求偶吸引异性,但成功还取决于同种异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具有优势的雄性获胜。同种雌性根据求偶声音频率、炫耀时间间隔、行为强烈程度、提供的食物多少等选择活力旺盛、处于主导地位的雄性,可增加繁殖成功率,给后代留下优良的遗传基因,使后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雌性选择雄性的同时,雄性为了得到,会更卖力地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展示求偶欲望,同种雄性间也会互相干扰和排斥,不惜用武力取得地位。这种选择与被选择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异性,完成,保证后代优质优量。

2.2 激发异性性活动

动物的性成熟在同种雌雄中并不是同时完成,往往雄性先表现出性兴奋,雄性在期向同种雌性进行的求偶行为,使雌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使两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发展处于同步,对体外受精的两栖类、鱼类等尤为重要。

2.3 种间特异性

求偶行为发生在同种异性个体之间,雄性能向同种雌性发出特有的信号,同种雌性只识别这种信号并作出反应。如刺蜥属的雄蜥是靠有节奏的摆头来吸引异性的,但不同种的雄刺蜥摆头的速率不同,同种的雌刺蜥能选择出正确的雄刺蜥。因此,可根据这种特有的信号区分物种。

2.4 推动物种进化

雌性对本种雄性的主动选择,雄性优胜劣汰,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如雌性对雄行求偶鸣曲的主动选择,导致雄性长翅型和短翅型的分化。在杂交带中杂交个体时优先选择杂交个体的求偶鸣曲,异域种群在中优先选择同种求偶。但当求偶行为的变化、发生地理隔离时加速生殖隔离,加快亚种分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另外,求偶行为长期进化中还出现求偶行骗和性逆转现象。求偶行骗是动物由于食物不易得但要完成所出现的一种高级求偶现象,多见于喂食求偶的动物中。如雄性的蝎蛉模拟雌蝎接近其他准备求偶而且已经捕获到食物的雄蝎,骗取食物再向雌性求偶,有的雄蝎甚至把没有装食物的“空篮”送到雌蝎面前趁机完成;萤火虫除对本种雄萤发出的闪光信号作出反应外,还会对其他的雄萤作出应答,待来到身边将其捕获、吃掉。性逆转是那些弱者为避免求偶竞争在受某些条件影响下采取性别转换,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获得生殖上的较大成功。如双翅目摇蚊科某些昆虫受雨虫寄生后,却能从雄虫变为雌虫。

动物求偶形式多样化,对生殖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用于解决动物生殖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可以模拟动物特有的求偶形式刺激那些濒临灭绝、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多产卵,培育出更多适应生存的个体。也可以利用求偶过程,对那些害虫改变求偶形式,使其不能正常,减少后代的出现,从而减少农药的利用。总之,动物求偶机制、运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研究,今后这将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动物的求偶行为[J].生物学通报,1990(7):6-7.

[2] 邵明勤,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高行宜,等.鸟类行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2,19(2):75-79.

[3] 长有德,康乐.昆虫求偶鸣曲的行为特征与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J].动物学研究,2002,23(5):419-425.

[4] 韩宗先.鸟类的求偶行为及其生物学意义[J].四川动物,2001(3):167.

[5] 刘若楠,颜忠诚.昆虫求偶行为方式及生物学意义[J].生物学通报,2008,4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