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的定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常见的金属(板书)

展示:常见的金属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

2、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

3、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

阅读P-3表8-1,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

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思考:通过以上讨论:你可得出哪些结论?

(从决定物质用途,要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1是否具有符合这种要求的性能

2价格是否合适

3是否美观

4是否便利(质量,体积)

5是否对人和环境有影响

讨论:资料--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

4、熔点最高的金属?

5、熔点最低的金属?

二合金(板书)

1、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常见的合金:铝合金、

生铁与钢都是碳和铁的合金

实验探究1:合金和纯金属性质的对比

*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从颜色,硬度方面)

实验探究2:合金和纯金属熔点大小的对比

*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2

3、了解常见的合金的性能

3

阅读:(1)课本P-6页表8-2的内容

(2)关于钛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课堂练习: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抗腐蚀能力强,钛合金与人体很好的“相容性”。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不合实际的用途是()

A、用于核潜艇设备的制造;B、用于制造航天设备;

C、用来做保险丝;D、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O2=====2MgO

4Al+3O2=====2Al2O3

高温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高温

3Fe+2O2====Fe3O4

2Cu+O2====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

金属

无明显现象

Fe+2HCl====FeCl2+H2

有少量气泡产生

Zn+2HCl====ZnCl2+H2

有较多气泡产生,

反应较剧烈

Mg+2HCl====Mg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溶解,反应剧烈

金属溶解,反应剧烈

(A组)稀盐酸

(A组)稀盐酸

四位先生的表情:

结论:金属活动性Mg>Zn>Fe>Cu

〔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1、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溶液蓝色变浅,铁钉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

Fe+CuSO4==FeSO4+Cu

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上附有白色固体

Cu+2AgNO3==

Cu(NO3)2+2Ag

3、铜丝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思考: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

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Cu+2AgNO3====Cu(NO3)2+2Ag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四、置换反应

定义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

置换反应A+BC==B+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置换反应?

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

(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2、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采用两种方法来鉴别它们吗?

回答:用火烧变黑的为铜,2Cu+O2===2CuO

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

Zn+2HCl==ZnCl2+H2

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三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练结合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展示各种矿物的图片,从而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金属资源概况(板书)

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含量

二、铁的冶炼(板书)

1、铁的冶炼史

2、铁的冶炼

[探究与活动]铁的冶炼

讨论:如何将铁矿石炼成铁?以赤铁矿为原料可能使用的方案:

方案一: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方案二: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方案评价:

方案一: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成本太高。

方案二:比较切实可行,

讨论:选用什么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高温

讲解:H2、C、CO等都符合条件,考虑经济效益等因素,一般选用C或CO

反应原理Fe2O3+3CO==3CO2+2Fe

多媒体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多媒体演示:高炉炼铁过程。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讲解:课本例题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之比。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先算出纯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解题过程:见课本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第4、5题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

资料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

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与年产量的20%----40%。

资料二: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根据已探明的一些矿物的储藏量,并目前这些金属的消耗速度,有人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如下图所示(不包括今后新探明的矿物储量,一些国家的金属储备和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讲授新课

讨论:1、金属腐蚀可给我们带来哪些灾害?

2、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发展意味着么?

四、金属资源保护

1、金属的腐蚀

[活动与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讨论:1、它们生锈的先后顺序如何?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的作用。那铁锈能否也能起到保护里层的铁?为什么?

说说看:你了解铁制品腐蚀的条件,那你对铁制品的防护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

2、金属的防护

1、

①把铁制品放在非酸性的干燥环境中。

②为其穿一层耐腐蚀的外衣。

讨论:1、对于金属资源,除了采取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呢?

2、弃金属的回收有什么意义?

回答:

(1)可节约金属资源;

(2)由于金属冶炼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回收废弃金属并再利用可节约能源;

(3)降低金属制品的成本,可方便人们得到物美价廉的金属制品;

(4)可减少重金属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等。

3、金属资源的保护

(1)防止金属腐蚀

(2)回收和利用废旧金属

(3)合理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代用品

(5)物尽其用

总结:略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2篇

一、引导观察

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学会观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十分必要的.处处留意皆学问,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1)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因为每种物质都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性,以分析物质的存在.(2)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如颜色变化、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状态变化、质量变化等.(3)观察教师的操作.如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用蒸发皿给食盐水加热等.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从而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实验指导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不会使观察实验流于表面.

可以说,实验是提高化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看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验操作演示时注意观察,在观察中理解.

二、学会联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饮用的水、生活的环境等,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上网查询“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矿泉水、洗发液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的知识可以在现实加以运用,如电解质实验、碱的性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在农村,人们所说的“鬼火”就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磷在“作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会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化学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教材中既重要又关键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1)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对比.这两种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和方法.(2)CO和CO2的性质比较.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可以从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用途及检验等方面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关系,注意将它们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如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和冷藏食物,冬天取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CO中毒等.化学知识中的概念比较多,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对比教学,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教学,应将这三个概念纳入物质的分类体系中,与前面学过的“混和物、纯净物”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归纳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例如,催化剂概念要点是“一变两不变”;过滤应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化学药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则;酒精灯的使用应做到“两个绝对”;单质概念概括为:一物(纯净物)一素(同种元素),化合物则是:一物(纯净物)多素(多种元素).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阅读方法;思维能力;科学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13-03

一提到阅读,人们马上想到的是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很少将其与于初中科学联在一起。科学真的不需要阅读吗?让我们先看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例1:某探究小组同学想研究氧化铜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反应中能否起催化剂的作用,设计了以下的对比实验和操作步骤:

①任取两份氯酸钾,分别放入同样的两支试管中,其中一份加入ng氧化铜粉末。

②将两份氯酸钾同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加热,将气体通入水中。

③停止加热并冷却,将混有氧化铜的试管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④观察滤出物的状态、颜色。

⑤将滤出物和炭粉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1)此实验的操作方案中还存在缺陷,请指出并加以改进:_________________。

(2)为证明氧化铜是催化剂,还必须增加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

这是某地某年的一个中考试题。当我将它作为练习时,其正确率是离奇的低。当我统计错误原因时,意外地发现大家都写着“看不懂”、“没看见过”、“不知从哪里下手”等。如此简单的一个习题,学生为什么看不懂呢?笔者经较长时间思考后认为:学生“看不懂”的关键原因是阅读能力薄弱,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忽视了阅读教学,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轻视了对科学文本的阅读指导,致使学生不能正确地从科学文本中获取信息,在解答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是十分必要的。而科学文本的多样性,则需要我们对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截长补短,巧读连续文本

科学连续文本的特点是科学信息往往处于句子(或段落)中,需要通过筛选分析信息的特征和背景等基本元素,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较长文本,可以进行删减;对较短的文本,可以补充用词。总之,不同的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方式阅读。

1.添、删文本,形成完整句式

如果一个句式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理解。但科学文本上经常出现一些不完整的句式,而学生又明显不适应这种句式。恰当的添加或删除某些用词,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式,解答思路就变得顺畅。

例2:气体M可能是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四种气体混合而成,将M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足量的浓硫酸,最后还有气体导出。则M中一定含有(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盐酸

很多学生看到最后还有气体导出,本能的以为是导出气体是什么,而没有看到问题是M中一定含有什么。这就是典型的不完整句式。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是指导学生自己恰当的添加或删除某些用词,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式,解答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2.咬文嚼字,理解重要句式

与其它文本一样,科学文本的关键之处只有几个文字。要正确理解科学文本,就必须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关键文字,才能形成正确思路。

例3:以下对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置换反应不一定是在溶液中发生的。

B.碱能与一切的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C.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气。

D.酸根活泼金属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氢气。

这是一个典型的咬文嚼字型的题目,很多同学面对这种习题都手足无措,原因是他们觉得好像每个选项都错或都对,“病根”在于他们没有“咀嚼”好基本概念。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选项B与我们学习时的概念有两字之差,而选项C、D中所提到的酸没有注明是稀的还是浓的,所以答案应是A。

3.形象提炼,完善关键句式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定义是举例式定义,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概念,都是以“像……的物质生成……物质的反应叫做____反应”等方式出现的。学生对这种表述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为加快学生的认知,可指导学生从读图中提炼出这些反应概念的特点。

例4: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它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示例中错误的是

A.阴影1:C+O2=CO2

B.阴影2:2H2O=2H2+O2

C.阴影3:Mg(OH)2+2HCl=MgCl2+2H2O

D.阴影4:Fe+CuSO4=FeSO4+Cu

很多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很了解,觉得很抽象,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形象的观察到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而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有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则完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此基础上,可马上选出答案是C,因为C是复分解反应。

二、突出重点,巧读非连续文本

科学文本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的载体,它包含的内容除了一般的叙述文本外,还有大量的符号、图表、装置图等,课堂上激活这些“非连续文本”,可优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追根寻源,对号入座

符号文本是叙述文本的符号化,其具有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学生平时接触符号文本较少,往往一时难以读懂。为帮助学生对符号文本的理解,可引导他们将简约的符号文本翻译成一一对应的文本,通过转化来探究问题的本质。

例5:如图所示,以下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分子电解模型的对比分析,错误的是( )

(甲) (乙)

A.前者水分子本身没变但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后者水分子本身变了但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B.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

C.前者水分子本身没变但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后者水分子本身也没变但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D.前者表明分子间有间隙且间隙大小可以发生变化,后者表明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这道题考核的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学生只要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就能够把符号文本转变成为字符文本,作出正确的解答。

2.涂涂画画,解剖图形

图形文本与叙述文本、符号文本等丰富了科学文本内容。直观、便于观察、富有想象是图形文本的特点。 “破译”图形文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抓住图表的基本要点

例6: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观察是否复燃。相关的数据见下表:

①请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 ;

②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保留1位小数);

③……

从题中大部分同学不难判断出利用数据如第一组数据中学生利用120/317得到瓶内空气里氧气体积的百分比,但是所得数据远小于50.9%,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了。其实,只要认真阅读,抓住基本要点——空气中含氧量为20%左右,那么这道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2)“着色”重点观察部分

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能力,可通过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计算,找出这些数据的有用信息。对一些复杂的图形,可以抓住重点要研究的部分,用特殊符号突出这部分图表中的数据,排除其他数据对视觉的干扰作用,干扰作用越小目标就越集中。

(3)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许多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例如关于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许多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理解这两者的变化。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从最初的“眼观”到“脑观”,最后到自己动手画。

例7:例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我们通过图形来化解这个难点。请看:

上例中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用了四个形象的图像来描述。用“图像”将研究的问题转换成与其对应的模型的表示,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的直观思维来解决问题,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解答,降低了理解难度。

3.纵横交错,破译图表

图表抛弃了文字表述中的“主、谓、宾”结构关系,体现精练、简洁的特点。在教学中,总览图表后读表的关键是分栏阅读,弄清纵、横表示的量是什么或各栏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它们的交叉点代表什么,整合起来又是什么。

例8:如下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曲线,请回答:

(1) 4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 。

(2) 4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3)A、B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同句式阅读一样,表格也可从整体和部分进行阅读。图表中的“纵轴、横轴”就是基本组成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对比,归纳提炼出所需信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断加入各种形态的曲线,指导学生归纳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使阅读走向纵深,使思维得到升华。

三、主干引领,巧读综合文本

科学文本不仅有叙述文本,还可能有图形、图表等同时出现的综合性文本。在阅读这类综合文本时,更要注意“主干”为线,分、整结合。

例9:镁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轻型环保材料,我国含有非常丰富的镁资源。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如下:海水中

MgClMg(OH)MgCl·6HOMgClMg

(1)此生产过程涉及了四个化学反应,其中未出现过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2)苦卤是海水提取食盐后的残液,利用苦卤可以制得金属镁等化工原料。右图是某盐场苦卤中部分成分含量柱形图。试计算,若使l00g该苦卤中的MgCl2和MgSO4完全转化为Mg(OH)2沉淀,需要20%NaOH溶液多少克?

这就是典型的文本和图像相结合。首先是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学生只要了解流程并结合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变形,就轻松搞定第一小题。而后再结合所给的柱状图,提取所需的信息,解题。这样可帮助学生形成图形意识,促进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合适的方式最重要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4篇

化学沉镍金是一种表面涂层,它能让大多数的组装的要求,它具备抗氧化功能和十分平整的PAD表面,能广泛用于电子和通讯领域有,用途也有很多。不过化镍金在焊接后有黑垫问题

,这个问题让药水供应商、PCB制造商和下游的SMT客户一直很困扰,目前就化镍金焊接后黑垫产生原因这一问题,在PCB业界的定义比较模糊,本文将分析及探讨化镍金板焊接后出现黑垫产生的原因,通过在试验中对比进行。

1 前言

化学沉镍金是一种表面涂覆的工艺,它是在表面贴装技术的发展后跟着发展出来的。当代繁杂的印制板成品的表面需要具备很多种用途,所以在它生产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其焊垫要是小孔、细线、平整的,而且还要求其可焊性、表面的结合性和低的接触电阻良好。化学沉镍金是一种表面涂层,它能让大多数的组装的要求,它具备抗氧化功能和十分平整的PAD表面,能广泛用于电子和通讯领域有,用途也有很多。不过化镍金在焊接后有黑垫问题

,这个问题让药水供应商、PCB制造商和下游的SMT客户一直很困扰,目前就化镍金焊接后黑垫产生原因这一问题,在PCB业界的定义比较模糊,本文将分析及探讨化镍金板焊接后出现黑垫产生的原因,通过在试验中对比进行。

2 分析镍腐蚀产生的原理

在化学反应时金沉积与镍溶解一起产生生置换反应,在界面被金层密封导致无镍可溶的同时金层的沉积也会停止。不过因为金层的疏孔很多,只要结构不密实还是可以进行缓慢的反应,在某些因素影响下金水的活跃性会过度,这种情况会导致局部镍面不规律的过度氧化,就算沉上金层,它和底镍之界面间也已经早就有一些很坏的氧化物存在了,如果继续恶化就变成了黑垫。

3 试验分析过程

3.1镍腐蚀的影响与镍厚不同有关:

将不同镍厚的镍面SEM进行比对以后可以得出,如果沉镍的时间越长,那么晶格也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减少金置换的时候对镍晶粒间的腐蚀。

3.2 在金置换过程中不同镍厚对它的影响

在不同镍厚的条件下,在对相同沉金厚度额镍面SEM比对后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镍面结晶也同时增长,晶格也随着变大,镍面就越趋于平整。

3.3 镍面腐蚀的程度与不同金厚的关系

在不同沉金厚度的情况下,对相同镍面SEM对比后可看出,金层随着沉金时间的变长也变得越厚,而镍面腐蚀也相应加剧。

3.4镍面腐蚀受金缸金浓度的影响

沉金的时间:4.5 min 温度保持:85 ℃ ~ 88 ℃,金厚的范围:0.05 μm ~ 0.075 μm。

3.4镍面腐蚀受沉金沉积速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金随着沉积速率变快,镍面所受到的腐蚀就越严重。

4 试验总结

(1)镍金属的层如果厚度越厚,那么镍晶格就会越大,则镍的面平整度就会更加好,因此,镍金属在进行置换的过程之中,金水对于镍晶粒之间的攻击的概率就会更加的小,而镍面的腐蚀性就会降得更加低。因此,为了保证镍层能够有足够的厚度,我们建议在进行生产的时候,镍的厚度层一定要保持在4 μm的点之上,这是因为,如果镍的厚度不足的时候,它的瘤罱峁乖谄鸱上的落太大,这样会使得金水对于镍面的攻击的程度变得更加猛烈,有时甚至会使它穿过镍的层从而达到达到铜面之上,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客户的焊接效果。

(2)在置换的反应之中,金水的活跃过度,而对镍层造成猛烈的攻击,导致在镍金的界面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黑垫的严重后果,金层的厚度在一般的情况之下,以0.025 μm 至 0.0625 μm的时候是比较好的状态,不然会不会有益反而会有害,金层如果太厚的话当然是来自于镍曾经遭收到很强烈的攻击,这刚好正是形成黑垫的最主要的原因。

(3)沉金的时间如果越长,则会导致金层的厚度有所增加,进而使得金水对于镍面的刺入的过程之中的腐蚀性会有所加剧;因此,为了能够将金水对于镍层的攻击程度降低,我们建议金层的厚度,最好要求控制于0.025 μm 至 0.0625 μm这个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符合金的厚度要求,我们认为,应当通过调节金缸的PH值以及金的温度,以能够达到对于金的厚度的要求,并且要尽可能地缩短沉金的时间,从而降低金水对于镍层的攻击程度,所以会导致镍层受到腐蚀。

(4)金缸的浸金建浴剂,沉积的速率如果越快,那么则会加剧镍面的腐蚀,我们建议,最好选择镍槽的药水和金槽的药水之间有着良好的搭配,并且具有温和性的半还原、半置换的浸金的建浴剂。

(5)金缸拥有的金的浓度对于镍面的腐蚀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如果金槽里金的浓度太过于低的话,那么为了保证置放反应能够正常的进行,阳极所进行的反应的趋势会当然地加剧镍面的腐蚀程度,与此同时,会影响到PCB板的可焊接程度,因此,我们建议,金缸的金浓度最好要控制在0.8 g/l的程度左右。

5 结论

(1)在经过试验以后,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金缸沉积速率是否过快、沉金的厚度、镍层晶格结构这些因素是影响化镍金板焊接之后是否产生黑垫的重要原因,与金浓度无关。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5篇

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创设问题情景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展精神,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会很大的提高。

一、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利用化学史和化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使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授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让学生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情感纽带和驱动作用,起到拓宽教育空间,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作用。例如,学习侯氏制碱法,可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民族自豪感;介绍世界上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使学生感到学化学很有用。

二、注重实验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用实验创设情境,对化学课来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在教学中可以从实验入手,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三、运用想象构造情景,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设置条件情景,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科幻意识。 例如,在讲到水分子的构成时,由于水分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作用,使它的沸点高,这是学生会想象到:假设水分子间没有共用电子对的作用,水沸点会低,江河湖海将全部干枯,植物枯萎,世界见不到绿色,一派萧条景象。

四、有意设疑,创设矛盾情景

在教学中,我提出一些与学生有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创设一种矛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兴趣。例如,学习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时,当学生归纳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提出下列问题: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来?有点同学则脱口而出:“能”。这时,我不表态,补做实验,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让学生观察。结果,钠浮在液面上游动,并不断变小,又有蓝色絮状物生成,同时又有大量气体产生,却无红色的铜析出,与定义发生了矛盾,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我略加点拨,指出用上述结论时,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钾、钙、钠)应除外,因为它先与水反应生成碱。由于创设矛盾情景,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

五、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利用直观的教具、像、声、动画综合呈现的现代电教媒体来创设情境,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和动态化,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抽象的化学知识,但这些设备,农村学校还不齐全,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很好的应用这些电教媒体。

参考文献: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6篇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所谓“学案”是学习方案的简称,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有限的知识水平来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除此以外,主要是用于学生展开活动所用的学习计划,学案也可以称之为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老师作为指导的一种学习的模式,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四部分:一是学案,学案是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指导老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程标准而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比如讨论,对比思考,联想,归纳等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指导解题方法,使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并且要考虑学生性格的不同和智力的高低,通过趣味问答和情景模拟是学生积极进取角色,激发兴趣,达到高效的课堂成果,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时,教师可以结合“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的区别,设计精美的教案,加入探究性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化学学生兴趣;二是导学,导学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习,适当的点拨,合理的评价,情感的推动,为学生的自学而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在指导老师的的辅助下进行;三是探究,探究是指学生通过个人或者组织合作交流,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 进行解答,并且有一定的收获,在情感和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四是点拨,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疑难点解答,老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出发点,抓住难点,引领学生顿悟.

二、学案的设计原则

上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的前提是设计一个好的教案,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出发,对课文、材料和参考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做到设计出突出重点的学案,并且给学生留下富有创造性的空间.编写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分为:(1)全体性原则.是指全体学生的思维来编写文案.(2)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在智力、认识和人格这些方面,所以在文案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考虑到.(3)主体性原则.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改革后的课程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4)探究性原则.学案中的探究性原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写出适合学生的方案.经过心理学验证,学生仅仅依靠教材,黑板,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案编制的质量,新课改后的化学课程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也紧密联系社会国家,是编制的一大亮点.

1.精心设计化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环节

设计的课前预习的学案中活动中包括了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三个内容:

(1)学习要点:根据教学的目标,划出课程的重点,交给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归纳,来促使他们课后自觉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很好的提高.

(2)课后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时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把CO和CO2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uO+COCu+CO2

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Fe3O4高温3Fe+4CO2

②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常见用途,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③知道常见的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④了解置换反应的定义,会判断置换反应;⑤为何铁制锅铲要加上木柄或者塑料柄?⑥铝可以制成铝箔主要利用了铝的什么特性?⑦白色烟花或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为什么?

(3)把学案的设计内容和活动作为载体,把一些重要的化学结论发掘出来,把教材中隐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概括出来,让学生积极地去体验,更加有助于学生的领悟和运用.

2.利用学案导学教学,创设合理化学情境

目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是,体现不了备课的真正意义,大部分老师只是把备课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工作任务而已,更有很多老师抄袭别人的教案,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机械化的将书本里面的内容照搬到学案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时间长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并不适合他们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就有一部分人失去兴趣,也有一部分老师采取放羊式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难点疑点全部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参差不齐,老师应该主动走进学生的学习当中去,主动帮助他们,如果始终没有用到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恶化下去,无限循环,导致教学平庸化,也失去了备课的意义,让编写的学案没有实用性.学案的编写应该是注重内容,不是老套的翻版,学案是帮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自己已经有的经验形成一个系统的连接,对新学习的知识加以创新,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巩固,所以,学案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掌握书本中的内容,是沟通和教学的桥梁,从根本上减少备案的无用性.增强备案的实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进步.比如在学习 “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酸”物质和“碱”物质拟人化,创设以下教学情境:“酸和碱两种物质相遇了,酸向碱炫耀,我能与多种金属发生反应,并生成水,你能么?碱很不开心,请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碱吗?”

3.拓展化学知识途径,设计导学典型例题

学案的组成: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结、学习测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案设计典型例题,通过化学题目构建成一个正确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即将掌握的学习知识有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和整体的宏观认识,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时,可以设计以下典型例题:

在分析某一化学物质时,已知其属于含钠化合物,将H2SO4加入此物质,会放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这种气体能够使得石灰水变浑浊,请问该物质为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本质,规律,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初中的得氧失氧观点到高中的得失电子的观点,氧化还原反应始终贯彻整个高中化学,是历年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是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反应物中元素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其外部表现为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必然有电子的转移,化合价必然会改变。判断一种反应物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要看这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一种或几种元素化合价是否降低(或升高),凡是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该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必然降低(或升高),该反应物在这个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从还原剂中得到电子,氧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自身被还原,变成还原产物(生成物);还原剂失去电子给氧化剂,还原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自身被氧化,变成氧化产物(生成物)。

2.氧化还原反应遵循的几条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除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其本质外,还要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规律,并会运用。

2.1 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是化合价变化,化合价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电子得失。因此,化合价变化数=电子得失数,也就是说,所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数值之和=所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数值之和=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这一规律在解题时经常用到。

2.2 价性统一规律。

元素在反应物中所处的价态,决定着该元素在反应中所呈现的是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3 价态归中规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化合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物的元素价态只能处于高价与低价之间。如:2H2S+SO2=S+2H2O

2.4 互不交叉规律。

某种元素价态在反应后生成多种中间价态的产物,则遵循邻近变价,互不交叉的原则。如:H2S+H2SO4(浓)=S+SO2+2H2O在这一反应中,硫化氢中的硫元素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0价,浓硫酸中的硫元素化合价从+6价降到+4价。

2.5 先强后弱规律。

一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同时与多种氧化剂(还原剂)相遇时,氧化性(还原性)强的物质先被还原(氧化),按先强后弱的顺序依次进行。如:锌粒加入到含铜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溶液中,则:铜离子先被还原,先置换出铜,然后才是置换铁。因为:铜离子的氧化性强于亚铁离子。

2.6 强制弱的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有: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还原产物+弱氧化产物

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7 对应规律。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越弱;

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越弱。

3.应注意的事项

3.1 化学中所有的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二大类,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化合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分解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中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2 通常情况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化合物其氧化性随元素化合价升高而升高,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化合物其还原性随元素化合价降低而升高。但也有例外:氧化性:HClO4

3.3 同种元素含有相邻价态的化合物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强氧化剂)可以干燥二氧化硫气体(强还原剂)

3.4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臭氧在放电的情况下,转化为氧气。这个反应有单质参加,也有单质后成。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5 一种氧化剂的氧化性的强弱仅与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的强弱有关,与得到电子的多少无关。一种还原剂的还原性的强弱仅与还原剂在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的强弱有关,与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如:浓硝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一个电子,而稀硝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却得到三个电子。但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金属钠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一电子,而金属铝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三个电子。金属钠的还原性强于金属铝。

3.6 一种物质所呈现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它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如:浓度: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其所呈现的氧化性或还原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氧化性:温度:温度越高,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冷的浓硫酸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介质:如:硝酸根在中性或碱性的环境中不具有氧化性,硝酸根溶液(如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度增强而增强。

3.7 歧化反应。

歧化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该元素化合价既有升高部分,也有降低部份。如:3S+6NaOH=Na2SO3+2Na2S+3H2O

注意:能发生歧化反应价态变化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

3.8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反应物不一定表现出一种性质。如:上面反应方程式中的硫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还原性。KClO3+6HCl(浓)〖FY(=〗〖FY)〗KCl+3Cl2+3H2O在这一反应中,HCl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酸性。

3.9 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有机化学中,一般定义加氧或去氢的变化为氧化反应,加氢或去氧的变化为还原反应。

4.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在学习,生活和工农业中应用极其广泛。

4.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原理就是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第一步是分析化合价的升降,算出得失电子的总数,确定最小公倍数。第二步是配平氧化剂及其还原产物,还原剂及其氧化产物。第三步是用观察法配平其它反应物和生成物。这里谈谈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醇(RCH2OH)氧化成醛(RCHO),醛氧化成酸(RCOOH).

酸(RCOOH)还原成醛(RCHO),醛还原成醇(RCH2OH).

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出,醇与醛相差二个氢原子,醛与酸相差一个氧原子。从化合价可以看出,醇被氧化(去氢)成醛,醛被氧化(加氧)成酸;酸被还原(去氧)成醛,醛被还原(加氢)成醇,这四种转化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均为2个,抓住这一本质,就能准确很快地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如:甲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1mol甲苯氧化成苯甲酸(C7H8―C7H6O2),加了2摩尔氧原子,失去4摩尔电子,去掉2摩尔氢原子,失去2摩尔电子,共失去6摩尔电子。1摩尔高锰酸钾还原成二价锰离子,得到5摩尔电子。因此,甲苯与高锰酸钾的系数比为5∶6.再根据电荷守恒,原子个数守恒,便可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5C6H5-CH3+6MnO-4+18H+〖FY(=〗〖FY)〗5C6H5-COOH+6Mn2++14H2O

4.2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剖开苹果,剖面会有褐色的斑点。这是因为苹果中含有亚铁和酚类物质,氧气和酚氧化酶将二者氧化,颜色加深。若削皮后浸在冰水里,使其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绝,这样,酚就不易被氧化为醌;或放在沸水中烫,几分钟后,使酚氧化酶失去活性,不易将酚氧化为醌。农业生产上的晒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排放改善通透性,使耕作层中的氧的含量增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减少。促进根系向下伸展,使根系粗壮,因而增加产量。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金属,大都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炼得到。许多重要的化工产品的制造,如:合成氨;合成盐酸;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主要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8篇

例l(2007年山东考题)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3种存在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C.久置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久置的铁钉生锈质量增加

解析:物质的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久置的氢氧化钠、生石灰、铁钉质量增加是因为它们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二、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例2(2007年泰安考题)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下面小明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一、透明

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

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

D.修正液的溶剂易挥发、易燃烧

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根据标签中的信息“使用前摇匀修正液”,可以推知修正液不是溶液,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使用时不需要摇匀。

答案:A。

三、考查化合价知识

例3(2007年广州考题)下列各组含氯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

A.Cl2 HCl B.NaCl HClO

C.ClO2 NaClO2 D.KClO3Ca(ClO3)2

解析: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观察给出的选项不难发现选项D中的两种物质均含有ClO3-,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答案:D。

四、考查质量守恒定律

例4(2007年苏州考题)某有机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R + 13O2 CO2 +10H2O,根据质量守定律,R的化学式为()。

A.C4H10B.CH4C.CH4OD.C2H4O2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可以推知R的化学式为C4H10。

答案:A。

五、考查化学方程式

例5(2006年黑龙江考题)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解析: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2)反应物或产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2)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4)是否注明了反应条件;(5)是否标明了产物的状态( “”或“”符号);(6)对于复分解反应来说,反应物或产物是否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对于本题来说,选项A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应为SO2;选项B 中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选项C 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答案:D。

六、考查化学反应类型

例6(2007年南京考题)气相合成金刚石薄膜被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金刚石薄膜的原理为: CH4 C(金刚石)+2H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本题的反应物有一种,产物有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

答案:B。

七、考查溶解度曲线

例7(2007年北京考题)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 t1℃时,a点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由t2℃降到t1℃时析出的晶体一样多

解析:图中信息告诉我们,a点表示在t1℃时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a克。

答案:B。

八、考查溶质质量分数

例8(2007年广州考题)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0g这种生理盐水,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

A.0.09g B.0.9g C.9gD.90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因此,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0g×0.9%=9g。

答案:C。

九、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

例9(2007年济南考题)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A.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Ag、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 Ag、Cu、 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解析:同一金属与不同的盐溶液反应时, 该金属先与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所组成的盐反应。将铁粉加入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铁先与AgNO3溶液反应,得到金属银,然后再与Cu(NO3)2溶液反应,得到金属铜,金属银和铜均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有气体生成说明金属铁有剩余,最后应得到Ag、Cu、 Fe3种单质的混合物。

答案:D。

十、考查溶液的pH

例10(2007年福州考题)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下图所示,其中最接近中性的是()。

解析:比较图中各洗涤剂的pH值,可以知道洗发露的pH值为最接近中性溶液的p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