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理论考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论考试范文第1篇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 60 分,每题 2 分)

1、所有的糖类在人体消化后,最终都主要以(       )的形式被吸收。

  A、淀粉        B、果糖        C、蔗糖       D、葡萄糖

2、下列选项中属于完全蛋白质的是(       )。

  A、稻米蛋白质                B、红薯蛋白质  

 C、肉类蛋白质                D、水果中的蛋白质

3、人体中不能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物质是(       )。

  A、淀粉        B、纤维素         C、糖原      D、双糖

4、每日膳食中每1克脂肪产生的总能量为(       )。

  A、9千卡    B、10千卡   C、4千卡    D、16千卡

5、糖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谷类和根茎类食品,果蔬是(       )的重要来源。

  A、蔗糖       B、淀粉       C、食物纤维       D、糖原

6、人体吸收糖类的主要形式是(        )。

  A、葡萄糖      B、果糖       C、半乳糖        D、核糖

7、 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是(       )。

  A、O      B、N        C、H          D、C

8、面坯的膨松必须有两个条件:(        )

   ①产气性   ②含氧量     ③持气性   ④吸水性

  A. 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9、面粉的(      )是决定面粉品质的主要指标。

A水分   B 灰分   C 脂肪   D 面筋质

10、 西点的主要发源地是(       )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11、(       )家庭婚姻道德和职业道德这三种道德构成社会的全部道德内容。

A社会公德      B行为道德       C劳动道德      D国家公德

12、在现代社会里下列行为中,(       )不属于不道德行为。

A缺斤少两        B偷盗       C大企业挤垮小企业      D殴打妻子

13、由于人类生活具有(        ),根据其生活而产生三种道德。

A独立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14、(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A是否违法     B是否犯罪     C文明     D道德

15、condensed  milk 是指(        )

A奶粉       B浓缩奶     C炼乳      D奶油

16、工作接地电阻一般小于(        )欧姆。

A 16        B 10         C 8           D 4

17、硬质面包是一种内部组织水分少,(       )、结实的面包。

A面筋含量高       B糖分少      C结构紧密     D结构细腻

18、泡芙面糊的调制一般经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烫面,而是(       )。

A搅拌    B打发      C溶化      D搅糊

19、塔的英文名称是(       )。

A tart        B taff      C puff     D soufle

20、燃烧的两个重要概念是(        )。

A回火和自燃点        B爆炸极限和闪点

C闪点和自燃点        D回火和脱火

21、人体直接接触带电设备的一相电线时,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的触电现象是(       )。

A电压触电        B接触触电      C集中触电      D跨步电压触电

22、打蛋机是利用搅拌机的(       )将蛋液抽打起泡。

A机械运动      B 碰击作用      C旋转作用       D往复作用

 

 

23、厨房的烤炉和烤盘要随时清扫,必要时可用(        )擦盘,以防生锈。

A水       B油脂       C带手布       D纸

24、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油脂是(        )。

A鸡油     B黄油      C大豆油    D可可油

25、一般情况下,(       )的交流电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A 20-300HZ     B 300-500HZ    C 500-1000HZ    D 1000HZ以上

26、我国规定面粉含水率在(       )以下。

A 12%     B13%    C14%    D16%

27、打发植物脂奶油的最佳室温是(       )。

A7-10℃      B10-15℃     C15-26℃   D26-30℃

28、蛋的品质好坏,取决于蛋的(       )。

A表面光滑度     B来源      C新鲜程度    D运输途径

29、甜度最低的糖是(       )。

A蔗糖    B果糖     C葡萄糖     D饴糖

30、特硬小麦面粉,主要用于制作(        )。

A面包     B 通心面     C蛋糕    D饼干

二、判断题。(共  30 分,每题  2 分)

1、发酵面团含水量越多,面筋蛋白质就越软,面坯容易被二氧化碳气体所膨胀,发酵时间短,因此 ,制作发酵面团必须尽可能多放水。(      )

2、面粉按加工精度、色泽、含麸量的高低,可分为特制粉、标准粉和普通粉。(     )

3、一般来说动物油的营养价值高于植物油。(      )

4、葡萄糖是构成糖类的基本单位。(      )

5、利用鸡蛋蛋白的起泡性,可增加制品体积,有利于点心内部形成蜂窝结构,提高酥松性。(      )

6、打发动物奶油所需的时间比植物奶油所需的时间短一些。(      )

7、面点间的食品存放必须生熟分开、成品与半成品分开。(      )

8、一定条件下,油酥面坯油脂越高,酥松性越强。(      )

 

理论考试范文第2篇

关键字: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它的开设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是教师出题、安排考试、安排监考、收取答卷、评阅试卷……,这种考试形式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无谓工作量的增加,并且所有的考生必须在同一时间答同一套题目,容易出现作弊情况,并且监考、印卷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成为热点,并且广泛应用于教育考试中。目前,此类系统发展的主流是基于B/S模式,相对于C/S模式来说,B/S模式下系统开发周期短,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开发成本低,由于客户端使用IE浏览器,客户端程序就不需要编写[2]。因此,本文将采用B/S模式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系统。

1开发平台技术及数据库的选择

ASP(Active Server Page)意思是活动的具有服务器功能的网页。是一种将各种WEB元素组合在仪器的服务器技术,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平台,它提供了生成一个完整的WEB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它能与数据库以及其它应用程序进行交互连接,是操作简单、方便使用的程序开发工具,它能制作各种动态网页[3]。

C#(C-Sharp)是微软在C/C十+语言功能与效率之间找到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权衡点,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C#增强了开发者的效率,同时也致力于消除编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结果的错误。使C/C++程序员可以快速进行网络开发,同时也保持了开发者所需要的强大性和灵活性[4]。在.NET平台上,不同网站之间通过相关的协定联系在一起,网站之间形成自动交流,协同工作,提供最全面的服务。C#就是专门为.NET应用而开发的语言。

SQL Server是一款具有强大功能的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创建、设计、开发以及管理数据。它是真正具有图形化的用户操作界面,丰富的编程接口,很强伸缩性、安全性,操作直观、简单但功能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工具[5]。

本系统采用技术,C#语言进行编写,使用SQL Server2008作为系统所需数据库。

2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考试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数据库,它是实现整个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在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中,为了组卷的方便以及高效率的应用,需要按照系统所涉及的功能模块来设计关键数据表。本文所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系统的数据表比较多,在此列举几个关键的数据表如下:

(1) 用户信息表

该表用来存储用户的编号、姓名、密码、类别等信息,共4个字段,分别为:用户编号、用户姓名、用户密码、用户类别。

其中,用户编号定义为主键,不为空。用户类型分为3类(0:管理员;1:教师;2:学生)。

(2) 学生信息表

该表用于存储学生学号、姓名、班级、性别以及考试科目和成绩等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该表来查询学生成绩,共6个字段,分别为:学号、姓名、性别、班级、考试科目、考试成绩。

其中,学号定义为主键,不为空。

(3) 试卷表

该表用来保存试卷编号、名称以及考试时间等信息,共3个字段,分别为:试卷编号、试卷名称、考试时间。

其中,试卷编号定义为主键,不为空。

(4) 试题表

试题表主要用来存储试题号、类型、难度、分数、答案等信息,为自动组卷和审阅试卷所用,共5个字段,分别为:试题号、类型、难度、分数、答案。

其中,试题号定义为主键,不为空。难度分为易、中、难三级。

3系统模块设计

结合我校实际,经过详细的需求分析,本系统主要由登录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在线考试、评阅及成绩管理以及后台管理六大模块构成。系统模块图如图1所示:

(1) 登录管理模块:本模块用于验证用户身份,身份设定为三种,管理员、

教师和学生,学生只可参加在线考试,教师可以进行试卷库的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成绩查询等,管理员对整个系统进行把握,可以对不同身份进行有效的验证、授权。

(2)题库管理模块:进行试题的增加、删除,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对试题进行分类,根据试题的类型、难易程度、分值对录入的试题进行分类存储;

(3)试卷管理模块:教师可以进行试卷的编辑,删除以及添加试卷的操作;

(4)在线考试模块:考生输入相应的学号后即可登录考试系统选择相应的课程,根据选择的课程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一份试卷进行考试,在考试过程中可以提前交卷,考试时间到后试卷将会自动保存并提交到服务器。在考试过程中,系统会提供剩余时间的显示,意外断电的答题保护等;

(5)评阅及成绩管理模块:考试结束后,试卷将被提交并保存在数据库中,系统将根据正确答案进行自动评分,并将批改的成绩进行分类保存;

(6)后台管理模块:对用户的增加、删除、修改以及相应权限的管理。

4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本系统实现之后完全可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繁琐的传统考试活动中解脱出来,使之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活动中,而且本系统合理的抽取试卷会使得考试更加准确客观和科学。在后续的系统实现环节,可能会有一些小问题的出现,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该系统终将会实际应用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

参考文献

[1]田霞,王永芳,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82-86.

理论考试范文第3篇

1.1描述性的定义

“随机考试”制度是在学校安排的考试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将与考试相关的时间、地点、考试科目、监考教师、试卷选用等因素全部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考试期间,学生只知道要考哪几门课程,具体何时考何种课程、哪些教师监考、采用何种方式等则无从知晓,期末考试安排表上也仅用“课程一”、“课程二”、“监考教师1”、“监考教师”等来代替。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以考风促学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1.2随机考试的内容

通过两年的随机考试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实施随机考试要有相关的政策和技术系统支撑。在政策层面:为配合随机考试教学改革,笔者所在学院进行了精心布置和安排。一是在学生层面,通过主题班会、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全体学生倡议“认真学习、诚信考试”,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在此基础上,制(修)订了《信息学院考试违纪处分办法》,切实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期末考试氛围。二是在教师层面,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狠抓试卷质量,确保考试题型、知识点选择、试卷难易程度等方面更具科学性,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各班级考试成绩评比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评职称的重要依据。三是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若干“监考组”,并制订了《信息学院教师监考守则》、《信息学院考试巡考和督察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加强考试领导和教学督察。在系统层面:为保证随机考试顺利进行,信息学院进一步加强了试题库建设,研发出以“随机分配”为核心算法的随机考试教学系统,一期已经实现“考试科目、监考教师随机分配”、“考场座次随机分配”功能等,如图1所示。目前正在进行二期的开发,主要实现“考试试卷的自组织功能”。通过考试科目、监考教师、考场座次随机分配及未来试卷的自组织功能,极大降低了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2随机考试的特性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相对于传统考试来说,随机考试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随机性

随机性是随机考试的最大特性,具备随机性事件的一些特点。1)事件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随机考试同一门课程,如数据结构,都有多套试题,就算是某一班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考完,其他班级(如网络工程专业)通过设定不重复的条件,仍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数据结构的考试。2)在基本相同条件下某事件可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事先不能确定它以何种特定方式发生:随机考试仅限定考试周期,至于具体的考试形式可以多种方式来呈现,如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3)事先可以预见该事件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所有可能性,预见它以某种特定方式出现的概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每学期学生公共课加上专业课有3~5门考试或考查的课程,则每次考试科目出现的概率为20%~33.3%〔4〕。

2.2灵活性

随机考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院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采取形式各样的考核策略。一是在时间上的灵活性。考试周内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是否考试和考哪门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难度。二是在考核方式上的灵活性。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课程不能简单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而更应该侧重对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将来完善后的随机考试系统支持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以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重要基础理论的掌握、以上机操作考核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以网上作品展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3过程性

传统考试主要用来考核学生发展的结果,忽略了其发展的过程,因此考试改革本身无法等同于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而“随机考试”的试行是教学改革的新探索,表面上看只是促进了考风学风建设,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要发挥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把握知识点的讲授进度,要充分调研试卷的难易程度,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学生则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打牢,一步一个脚印并认真复习备考,单纯靠考前突击等方式是无法顺利过关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积累的过程性也是随机考试的一个重要特性。

2.4科学性

科学的教学评价强调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从教与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的统一的评价标准,认真编制、预试、修订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判断〔5〕。笔者所在学院随机考试制度就是针对传统考试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不能很好的体现而提出的一种科学的考试改革制度,对命题的把握和试卷的开发都做了很大探索和改进。在命题方面,为配合随机考试教学改革,信息学院全面恢复了“期中考试”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水平。在学期末,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学院也成立了命题专家组统一命题、预考试等手段提高考试的科学合理性;在试卷开发方面,完善后的随机考试系统将支持“自组卷功能”,即以若干题型、题库为基础,系统依据“项目反应理论(IRT)”随机组织多套试卷供考试选用〔6〕,这更加保证了考试难度的平衡和考试的区分度,从而保证了考试的科学性。

3实施随机考试的效果调查

随机考试制度是笔者所在学院2014年11月份提出并开始实施,为了调查改革成效,一方面,我们通过专题座谈会和随机访谈的形式,了解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制定了《随机考试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向目前实施的2014级、2015级各专业学生调查实际效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实际座谈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施随机考试教学改革后,78.8%的学生认为学院学风相对于以前得到明显改善;90%以上的学生对随机考试教学改革是持肯定态度的。在随机考试的最突出功能—避免“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现象调查上,85.9%的学生非常同意或是同意,如图2所示。大部分受访学生认为,相对于以前的传统考试形式,随机考试更感觉到压力,这也激发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2随机考试主要功能调查图3随机考试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实施随机考试以来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如图3所示),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更加清晰。长远来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由于随机考试制度改革运行时间较短,36.5%的学生认为在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4结语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随机考试是一个大的系统体系。它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涉及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涉及到更宏观的教学政策的制定、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有随机考试系统等技术参与的成份。只有合理地考虑与组织这些“子系统”,使他们保持协调、高效地运行,随机考试教学改革这个大的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绩效。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随机考试教学系统组成元素的进一步完善,随机考试教学改革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

作者:马良 张志远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姜乃文,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6-58.

〔2〕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3〕张国昌.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99-103.

〔4〕百度百科,随机性〔DB/OL〕.baike.baidu.com/view/606111.htm.

理论考试范文第4篇

项目管理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体系,侧重于纵向管理,宗旨是把事情办得既有章法又有效率。项目管理可以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参与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需要和期望。它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优化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人员的配置,并且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寻求项目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有不同需求和期望的项目涉及人员以及需求和期望之间的相对平衡。不管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各大院校,安排考试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考试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原理分析

(一)在考试组织中引入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安排学员考试是指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员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组织学员参加的一次性工作。结合项目的要素,我总结了学员考试安排对比项目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一次性特点。任何一场考试的安排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考试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事先确定的。第二,产品或服务事先不可见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只能粗略地进行项目定义,随着项目的进行才能逐渐完善和精确。任何一场考试的组织过程也都体现为一个向目标推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该项目可交付成果的逐步完善,体现了项目管理的渐进性。第三,不确定性特点。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探索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其中的不确定性困难会给项目带来风险。这种风险放在学校工作中,可以指班级或教师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学校活动冲突,大部分学员因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而不能参加考试等等。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理论框架

企业发展中的项目管理首先必须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在到达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中的工作中,可以分解出无数个分目标或短期目标,即把总体目标分成为不同的工作包,接着以可实现的原则对各个工作包进行层次化分解,最后把这些的工作包交给不同的分管人员去执行。同样,学员考试安排中应用项目管理,就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各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以及学科之间的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整合管理,有效实施和控制考试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要求,提高考试的影响力。

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把组织学员考试的项目管理划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五个阶段,并立足这种划分办法来研究其基本规则,探索考试中所要运用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体系由以下三个方面理论构成:一是组织考试的项目策划理论,包括项目创意策划理论和项目范围理论、项目时间理论和项目成本理论;二是组织考试的项目实施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项目控制(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理论;三是考试项目的收尾(评价)理论。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关键链分析

关键链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提高项目满足进度与预算约束的能力。关键链管理理论,即在管理中着眼于项目的关键链,加强对其的管理,便于抓住重点以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项目管理目标可简化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种简化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就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短的那条路径,即关键路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项目实施和控制设定为组织学员考试的项目管理的关键链。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由图1中五个步骤(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来配合说明。

其一,启动和收尾在组织一场考试中的作用不显著。启动主要承担项目的立项过程(开始阶段),对一次考试怎样开展进行策划,然后决定是否启动;收尾主要承担结项过程(结束阶段)。

其二,保证考试项目可行的关键因素是实施和控制。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开展都必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控制。计划作为实施的参照;控制过程获取实施的实际状态,对比计划阶段来判断是否存在偏差;当存在偏差时,或者纠正实施过程,或者变更计划。

其三,实施和控制能明确地体现整个考试项目的关键路径。只有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纠偏、变更才能找到时间最短的活动路径。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各个阶段的组织

(一)项目启动阶段(Project startup):项目的启动阶段是指批准一个项目,并有意向下进行的过程,包括项目的构思与选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筹集等几个重要环节。项目负责人在活动开始筹备之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各校统考需要教育委员会担任项目负责人,学校内部考试由教务处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申请的内容应该包括:考试名称(如期中考试,期末统考);主、承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考试的出发点;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应对策;考试日程安排;考试课程计划,可以包括对参加考试的学校和学员有无奖惩手段;主考与协办单位之间、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考试费用的预算等。

学校的考试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常规考试,也就是任课教师随堂测试;二是上级布置的考试,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三是新开展的考试,如学校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竞赛,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赛。前两类考试类型占绝大多数,是可以直接启动的。但对于第三类考试,其构思和可行性必须均得到论证,由主办方决定启动,承办方只需考虑是否有能力实施,若答案是肯定的,就进行下一步项目的计划阶段。

(二)项目计划阶段(Project Planning):项目计划是为完成项目全部工作而科学预测,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作出周密的安排,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案。一份学员考试的项目计划,通常也称为策划。一般要解决以下问题:项目做什么(what),这次项目应完成的工作有哪些;如何做(how),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谁去做(who),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中各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何时做(when),确定各项工作大致需要的时间,以及何时开始,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等;何地做(where),确定各项工作在什么地方进行;花费多少(howmuch),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经费及项目的总花费。

(三)项目实施阶段(Project Production):项目实施是按照计划开展项目活动,是通过实施项目计划,协调管理所有项目资源,完成整个项目任务,进而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项目的各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大量的资源和主要预算在这一过程中被消耗和使用,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也最多。项目的实施准备是在参加考试的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动员,营造有利于实施考试项目计划的气氛和环境。召开考前教育是有必要的,目的是向全体考试学员宣布考试项目的负责人,以及考试纪律和注意事项;解释考试的项目实施程序,实施中成员之间如何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向首先动工的项目成员解释有关工作事项。

考前教育一般放在第一场考试活动前,一旦确定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可以举行。要做到:邀请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领导参加;组织学生参加;向领导、教师和学生介绍考试项目的目的、意义、使命和目标,确保大家明白考试进程;项目负责人应宣传本项目的好处和前景,要让大家看到经过努力,项目计划已经制定出来,现在只要将其付诸实践,项目就会变成现实,激发大家的热情和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计划,对整个项目的进程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同时每一阶段要召开班委会,有助于及时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

(四)项目控制阶段(Project contr01):项目控制是指在项目按计划朝着最终目标挺进的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实施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干扰,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偏离预期轨道。项目管理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然后纠正偏差。变更控制在管理过程中能实行有效的项目控制,是对实施情况与计划间存在的差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在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更:全程变化变更、范围变化变更、进度变更、成本变更、质量变更和风险对策实施变更等,所以对以上的变更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应实施控制。结合学生考试这一特殊的项目管理的特点,我认为也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变更,但在控制上各有侧重。也既是说,有些变更可以不用改变计划,直接在过程实施中进行纠正;有些变更则必须改变计划,如“外部请求变更”必须改变计划。大致包括:全程变化变更、范围变化变更等。这类变更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实施,必须变更计划。

(五)项目收尾阶段(Project ending):验收总结项目收尾是项目全过程的最后阶段,即所有活动均已完成而做的收尾工作。这种工作往往不被重视,有时候因为下一阶段新的教学安排任务繁重,项目组就把此项工作给忽略了。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试卷不能按质按量完成阅卷,或者该有的奖惩一直没有实现。这就说明项目的收尾工作没有很好的完成。

学生考试项目管理的收尾工作是对考试进行统一阅卷、统分,按各年级成绩分班级名次,最后进行评价,各科教师写试卷小结,最后进行统计。此次项目管理工作是否顺利完成,还要包括是否达到主办方预定的目标;召开总结大会;说明经费开支情况;对获奖学生和班级进行奖励,对项目团队成员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根据需要选择庆祝方式。

参考文献:

[1]房西苑,周蓉翌.项目管理融会贯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李涛,张莉.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5.

[3]徐方.在学生工作中理解项目管理[J].教书育人 2005(7).

理论考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0-03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对思政课考试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所禆益。

一、传统思政课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论者们普遍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环节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概括地说主要有:

1.命题内容呆板

王立荣认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命题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极易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1]梁勇等人也认为,现有思政课考试内容囿于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既不能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不能使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去发现、揭示和正确剖析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

2.考试形式单一

张振昶指出,传统考试方式仅从教材、课本出发,将考试局限在课堂内,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考核,不能完全反映思政课的课程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3]王儒仿指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大多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题型模式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构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与灵活性。[4]石裕东也指出,考试题型缺乏理性思辨,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临考之前突击背诵,所以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应有目的。[5]

3.成绩评定失当

目前在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上,许多高校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这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大(一般要占到70%),所以许多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石裕东认为,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6]

4.考后分析缺位

考试有多方面的功能,而长期以来思政课在设置考试环节时,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政课教学的唯一目标。对此,王儒仿认为,由于受教学课时、学习内容等诸多因素影响,思政课考试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之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实质上只是总结,而非诊断。[7]李楠也认为,过去对思政课考试作了孤立于思政课教学系统之外的狭隘理解,也即只是将考试看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没有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更没有看到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8]

二、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

关于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学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层面来加以研究的:

1.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消解传统考试的弊端

梁勇等论者指出,传统思政课考试在命题内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考试分析等方面的弊端,既有高校对考试环节设置错位的因素,也有教师对考试操控力不强的因素,还有学生应试目的不端正的因素,更有个别领导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使改革方案无有力保障而半途而废的因素。这些弊端和不利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思政课考试意义的发挥,因而必须强化对思政课考试改革重要性的认知,积极推动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实践。[9]

2.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

王儒仿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过分突出考试的检查和总结功能。这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10]马冀也认为,思政课考试不仅要测试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更要督促、引导和提升师生双方的教和学,因而从发挥考试本身具有的评价、导向和激励等多种功能来说,必须对思政课考试进行改革。[11]

3.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杨建强提出思政课考试改革,应结合“05方案”的实施,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努力使考试成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12]王立荣提出,思政课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手段要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知识视野的拓宽、发现和认识规律以及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提升。[13]马冀也提出,科学而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政课考试,不仅能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而且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14]

4.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吴昌盛等论者认为,要通过改革思政课考试,使之更加适应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的客观需要,更好地适应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大趋势的客观要求。[15]杨建强也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考试理念、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已不完全符合时代、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化考试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和实施好考试改革。[16]

三、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原则与对策

1.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基本原则

为了积极而稳妥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论者普遍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中,较典型的有四种观点:一是张振昶提出的必须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表现考核相结合,期末测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同时兼顾师生实际承受能力;[17]二是杨建强提出必须把考试的权威性与人本性相统一,考试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相协调,理论考试与实际表现相结合;[18]三是李磊等论者提出必须坚持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素质、转变学风、丰富实践和适应社会的“五个有利于”原则;[19]四是李庆华等论者提出了“六个相结合”,即坚持分层次与分阶段改革、开卷考查与闭卷考试、熟记知识点与运用基本理论、主课程小步改革与副课程大步改革、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与读书心得等相结合。[20]

2.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对策思路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这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第一,拓展命题内容。思政课考试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及书本知识,金春姬认为思政课考试命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之外,还应考查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21]李楠也认为,作为思政课考试的内容范围,应减少对书本知识等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22]

第二,创新考核形式。李楠提出可在保留期末考试这一前提下,探索多样化的平时考核方式。[23]王儒仿提出要全面创新考试形式,一方面改变考试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变换试卷的命题形式,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同时改革笔试考查内容。在考试题型方面压缩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含量,广泛采用材料式、分析型试题进行考查,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和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能力等。[24]基于任何单一的考试形式都有其优劣的认知,金春姬提出应构建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结合、课程论文与社会调查结合的考试考核形式系统。[25]

第三,完善成绩评定。李楠认为,改变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不合理状况的关键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就要求在课程成绩的评定上贯彻“三个相结合”,即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社会实践考核成绩相结合,以加大社会实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书面成绩与其他方式成绩相结合,以书面成绩为主。[26]张振昶认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应分别按占总成绩的40%和60%计算为妥;[27]吴昌盛等论者提出“二三五”模式,即平时、期中和期末各占总成绩的20%、30%和50%较合适;[28]杨现勇认为思政课课程成绩要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两者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要有所区别,如理论课的理论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稍高些,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略高些。[29]鉴于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李玉姣提出,在课程成绩评定上还必须跟学生的实际政治思想情况和日常表现结合起来。[30]

第四,重视考后分析。杨现勇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而对考试的诊断、规范和引导功能的关注不够,以至产生把考试完成当作一门课程教学结束的狭隘理解。[31]魏春艳认为,考后分析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信息反馈的作用,因而考后应及时告诉学生考试成绩并对考试结果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通过考后分析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32]

四、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的若干思考

学界现有研究为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这几个基本点值得关注:

1.必须创新视角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作,硕士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课,无论是在考试目标的设定,还是题型结构的设置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思政课学业考试借鉴,但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另外,以往对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研究,多是从考查形式、题型设置等方面展开的,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能否进行网上考试的探索,能否将改革考试方式与完善考试机制、有效引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起来研究,目前还不多见。

2.必须深化研究

如何发挥思政课考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应,现实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另外,如何科学安排思政课考试内容、规范设置考试形式、正确处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关系、合理划定课程成绩比例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此外,在考试内容、命题素材的选取乃至考试方式的设置上,今后应积极探索如何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关系,努力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对其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上。

3.必须注重应用

在今后思政课考试改革研究中,应加大应用性、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的力度,如关于思政课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数论者主张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但阐述必要性的居多,而创建具有一定可行性模式的还不多见;又如要借鉴和汲取现代教育考试学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之运用到思政课考试实践中,以体现对考试实践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13] 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2][9] 梁勇,靳秀芳,李新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49-51.

[3][17][27] 张振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8-61.

[4][7][10][24] 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8(4):40-41.

[5][6] 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科教导刊,2010(35):47,50.

[8][22][23][26] 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11][14] 马冀.探析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学理论,2010(30):267-268.

[12][16][18] 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7):169-173.

[15][28] 吴昌盛,傅麟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4):73-77.

[19] 李磊,冯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刍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3):78-79.

[20] 李庆华,梁温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77-79.

[21][25] 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

[29][31] 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77-79.

理论考试范文第6篇

目前,国内的诸多高校都设置有室内设计专业,是艺术类的主要专业之一,而室内设计行业近年来,发展的也可谓是如火如荼,业态前景良好。然而对于诸多初入室内设计行业的毕业生而言,往往很难将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结合。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我们是否要反思,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我们室内设计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已实现?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笔试考试形式是否还依然适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高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法和考试改革成为势在必行之事。民办院校中的艺术类室内设计专业的设置,本身就与公办院校有所区别。民办院校往往注重的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室内设计的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设计实践,为设计工作奠定基础。然而室内设计技术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现状,却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那么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则已偏离。本文将从如何更好的实现室内设计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为设计服务而设置的目的的角度出发,以建筑装饰材料和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两门理论课程为例进行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探讨。

二、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体会

(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

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工程的实现都离不开装饰材料,装饰材料以其自身的纹理、色彩、质感和形态等直接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装饰风格及艺术效果。因此,建筑装饰材料是任何一个室内设计的从业者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很多高校设置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课程理论性太强、过多的材料生产工艺及物理性能、材料种类的繁多、无法亲身体会材料质感、孤立于设计实践课程之外等情况的存在,使学生觉得难学、难懂,从而产生学习抵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该类问题存在的诟病,树立了“学会应用”才是装饰材料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的原则,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

1.针对理论性强及传统对于材料生产工艺与物理属性的讲解问题。

艺术类学生对于此类理论过强的知识,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为室内设计服务,并不需要了解太多材料的原料、生产工艺、物理及化学性能,因此笔者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将这些理论知识做了简化处理,仅讲解必要的材料性能,更多的是关注材料所营造和表现的空间效果,即材料在空间中的具体应用。

2.针对材料种类繁多的问题。

学生往往觉的材料多而杂,很难形成系统知识。因此笔者摒弃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材料归纳、整理和重新分类。如按照装饰材料的适用部位进行分类,适用地面的装饰材料有瓷砖、木地板、石材、塑胶地板、地毯等;适用墙面装饰材料有涂料、壁纸等;适用于顶面装饰材料;适用于门窗工程材料;以此类推。这种讲授顺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的形成知识树,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3.针对无法亲身体会材料质感的问题。

除了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材料图片、空间设计的实景照片之外,还到工地搜寻了主要材料的样块,将样块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安排材料市场的实训环节,将学生带到建材家居市场进行场地授课,将课堂讲解的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对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于材料在空间中具体应用的把握。

4.针对建筑装饰材料与设计实践存在孤立的问题。

笔者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让学生辅助3dmax制图软件,进行材料应用的练习。在考虑可实施及协调美观的前提下,进行材料赋予,并分析材料的主要特性及制作该空间中造型的具体施工工艺做法,使学生对于装饰材料的应用形成更为具象的认识。同时,结合各种空间设计类课程,如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等进行系统的应用学习。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革新,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更大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课程教学反响良好。

(二)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

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对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要求均较高,是室内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的必修课程。很多学生在提到工程预算课程时,往往会觉得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因为在高校学习期间,工程预算与具体的室内设计实践项目的联系性较小,因此这门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很多学生往往是课堂上听的就一知半解,课后又没有进行理解掌握,最终在毕业踏入工作之后,对室内设计工程预算完全无从下手。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笔者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授课时主要有这么几点教学改革。

1.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在课程开始之初,笔者便举了“采买布料—量体—裁衣”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与工程预算的内在联系和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同时,举一些因工程预算出现纰漏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案例,使学生对该课程树立重要性的意识。

2.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是很难学好一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课程授课时,笔者尝试与学生就业后的预算工作性质相结合,除了定额预算之外,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清单计价预算形式作为重点讲述内容,以目前装饰装修市场先行预算形式为依托,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工程预算书的编制的讲述。同时加大实训课程,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工程预算书的编制,增加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和参与性,使学生对学习工程预算不再畏惧和抵触。

3.增加工程预算课程与其他关联课程的融合学习部分。

笔者在讲解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法则时,将装饰材料和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引进课程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对于分部分项工程的理解更为具体,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三、技术理论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

理论课程的考试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笔试形式。尤其像装饰材料和工程预算这类课程,往往是一张卷子定分数,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分数高,只能代表其有较强的记忆力,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应用。甚至在之后的设计实践时,根本不懂与材料和预算的关联,也就没办法实现真正的理解应用。因此笔者在两门课程的考试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摒弃了过去的笔试模式,更多的是对于材料、预算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量。下面笔者将阐述一下对于这两门课程考试形式改革的具体举措。

1.建筑装饰材料课程。

装饰材料课程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应用的案例,分析空间中所用材料的品类、特点、美学质感、适宜的空间部位及营造的装饰风格,并要求至少针对10类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汇报时根据分析结果制作PPT汇报文件,在课堂上进行为时5分钟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收集空间案例资料、分析材料并汇报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记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法则。其次,针对既定空间进行设计或是在并联的设计类课程中所做的设计方案,对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既能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技术联系实际设计实践,增加各课程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使学生体系化的感知装饰材料与设计的关联,更好的使装饰材料服务于设计。

2.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

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是室内设计的组成部分,而过去的考试可以说是完全独立的,这种考核形式,极不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工程预算考试形式上笔者做了以下调整:第一,要求学生在列项准确、工程量计算方法及数据金额准确、工程预算书格式无误的前提下,结合室内设计课程所做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案,运用目前装饰装修市场的计价形式及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制作出装饰施工半包形式的工程量清单预算书。第二,结合学生自己所做的室内设计方案中所需的主材,做出主材工程量统计,并搜寻材料单价,制定主材统计估算表。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完成一整套室内设计方案,并形成完整的设计文本。同时,因为考试运用的预算形式是与市场现状完全接轨的,因此,学生在就业时,有了学校阶段的学习积累,就能更为快速的融入和适应自己的设计工作,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理论考试范文第7篇

1、学员在领取科目一考试受理凭证后,先核对受理凭证上的基本信息是否与本人相符,无误后按受理凭证上的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到车管所考场参加考试。

2、到车管所后,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考试受理凭证和学员候考证在科目一考试室外排队依次进入考场。

3、进入考场时,先将身份证原件及受理凭证交给考官登录确认后,按计算机安排的座位号入座。入座后输入本人考试受理凭证流水号,按确定显示本人资料无误后再按进入进入考试,做完上一道题再点击下一道题。考试共计100道题,时间为45分钟,科目一90分合格。

4、考试结束,学员到出口处凭考试受理凭证打印考试成绩表及驾驶技能准考证明,并在《机动车驾驶人考试成绩表》科目一考试被考人签名栏签名,填写考试当天的时间,考场后将技能证明和成绩表交给学校领队,切勿遗失。

(来源:文章屋网 )

理论考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沟通衔接;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09-02

1.终身教育理论是自学考试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终身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60年代的-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其主张是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同时教育还应在社会全方位的范围内进行。终身教育倡导的个人终身学习与自学考试中的个人自学是一脉相承的。

1.1 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衔接的存在之机。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指出:"成人教育不能被看作一件奢侈品,专为几个聪明失学的少数人物而设,但又不应该看作一种寻常事情,只为继续青春期的短期教育而设。相反,成人教育既是永远的民众需要,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活动。美国教育学家佛特认为,由于人类学家发现成人有再学习的潜能和能力,加上社会经济瞬间变化,知识更新加速,人们渴求新知和寻找工作的必要,以及政治民主化后,人类更加平等的学习权力,都进一步促使成人"回到学校"现象的普遍化。但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危机使传统学校教育已无法负起教育的全部功能,必须发展出"社会化教育"的新功能。

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郎格朗认为,把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 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包括了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期间的不断发展,强调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组成部分。教育应贯穿人生的始与末,抑或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即已存在。

自学考试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为学历后教育需求者提供了继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而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使得这种机会越来越成为现实。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更为每个人一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多种选择方式和途径,为提高个人生存能力搭建平台和扩展空间。教育应贯穿于人一生的理念对学历后教育的影响,就像俄国十月革命带给了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衔接的理论之基。

1.2 终身教育与人的闲暇时间紧密联系――学历后教育发展的可能。传统观念中,教育就意味着学校,意味着性质特殊的、用课程、方法和专业人员体现其内容的一种活动。朗格朗对之提出批判,认为,如果教育要在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就需要使它突破学校的框框,使它占据人类活动的全部,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他认为,"人在闲暇问题上最难但又最重要的训练,无疑是要学会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地用于工作和休息,用于集体生活和独处,用于学习和娱乐。"因此,朗格朗主张,必须要有为了闲暇而进行的教育,人们必须作好准备并接受训练,以便有价值地使用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也必须在闲暇时间向人们提供教育。

终身学习与人的闲暇时间相连,学历后教育才有了实施的时间和可能。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沟通,切合了终身教育需要与闲暇时间紧密联系的特点,为人的教育和学习找到更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在提高自学考试质量的同时,为个人节约时间成本。

1.3 教育中蕴藏着财富――学习者的动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终身教育应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才称之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要发挥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简单因素,即把人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职业和工作需要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它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即终身教育应"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育将承担双重任务: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标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重申了《学会生存》中提出了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总之,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通过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四个学会,终身教育对于人而言才是最大的财富。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为学习者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动机变成参与学习。

2.系统科学思想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提供方法论基础

以一定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特定系统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论,其中通过对系统的科学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科学。

2.1 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作诠释。①系统与要素。元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系统的元素中,有的是不宜再作分解的且必不可少的部分,被称为要素。②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整体属性还取决于要素间的关系即系统的结构。功能是系统目的得以实现的效果,是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它表达了目的的系统的活动,是与结构相对应的范畴。③系统与环境。系统作为一定的有组织的整体,总是相对独立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每一系统都是时空上有限的存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客观依据,系统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④输入与输出。输入与输出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的基本关系,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分析可以很明确地划分系统的边界。

自学考试的内部系统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放、质量保障、内部管理体系等,要素的功能发挥关系到整个自学考试的质量。当然,自学考试也与作为它的外界环境的其他教育形式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恰好是与外界进行交换、共享资源以达到生存的表现,诠释了沟通衔接存在的可行性。

2.2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提供方法论基础。我国最初接触的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论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曾有人称之为旧三论,因为随后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现在人们讲系统论或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这些理论的总和。

一般系统论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原理,以系统为中心概念,以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等为基本原则。耗散结构理论即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突变理论。突变理论是一门有着系统研究背景的数学学科,在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与突变等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对丰富系统科学做出了较大贡献。协同学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既关注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也关注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结合起来。

系统科学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为我们探索世界图景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其核心思想包括:一个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同于其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迭加;整体的运动待征,只有在比其要素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描述;整体与要素,遵从不同描述层次上的规律。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学考试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和其他教育形式一起组成我国的教育形式体系,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衔接,重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促进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教育资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参考文献:

[1] [法]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2] 乌杰.系统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宋微、程艳、崔蓉.终身教育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策略[J].成人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