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捞铁牛

捞铁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捞铁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捞铁牛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结合学生的思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法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释题后感叹:“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真了不起啊!”这时,学生便开始想象: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捞铁牛呢?接着学生开始设想:“一定是一个大力士把铁牛捞上来的。”“他一定很聪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书:“同学们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书上是不是这样讲的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这样,学生通过“水的浮力”与“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对比认识深化过程,从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捞铁牛的技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捞铁牛》一课,按照传统的教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捞铁树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体验和认识,不利于知识的内化。事实上,学生课前,对书上出现的“浮力”概念是难以理解的,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自由选择的空间。对其创造性的发展能起到积级推动作用。

二、激发思维,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生性好动,求知欲强,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对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问是学生积级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中遇到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它借到了没有”等问题。这时,老师没有立即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出示挂图,打开录音机,启发学生边认真听课文配乐朗诵,边仔细看图,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看图画、读课文后,又问“小壁虎为什么爬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疼吗?”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一一化整为零。学生通过看、听、读、想,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一些课外知识,大大提高了多向思维能力。

三、分层练习、让不同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

捞铁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化课程教 综合性强 启发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05-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材中的语言无不布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学习兴趣。然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是薄弱环节。鉴于此,在组织学校教研活动时,大胆尝试"集体备课中怎样将语文课与其它学科整合"。布置这一任务后,老师们通过大量阅读,精心准备,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语文课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整合

通过钻研,老师们发现:品德教材有许多方面内容和语文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具有可兼容性及同构的知识。

(一)《品德与社会》和语文课文内容的整合

品德的教学目标与语文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能够把握好学科整合尺度即"以文载道"中的"道"的尺度,也就是思想内容与道德情感。上课时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了。同时,品德课上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方式能促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加深理解。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道德情感。达到整合要求。

(二)作文课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整合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指导生活,其编排与语文课本一样,把主题相似的内容编成一个单元,仔细探究每个单元的内容都能为语文课本的习作训练服务。如: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的主题"成长记录册"有《我爱你,母校》一课,能为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板块的习作训练服务。上好《品德与社会》--"我爱你,母校"这一课,必将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并以课内活动相关事例为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时不仅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要发。字里行间就会流露出自己对母校对老师的爱的真情实感。习作训练便迎刃而解。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语文课与科学课的整合

(一)语文课文和科学课整合

如:语文课中的《捞铁牛》一课,老师在课上通过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用绳子的一头栓铁牛――绳子另一头拴在装满泥沙的船桨上――铲掉泥沙――靠水的浮力铁牛会渐渐从淤泥中――行船靠岸――捞出铁牛。通过实验学生从捞铁牛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铁牛是靠浮力的原理从淤泥中拔出的。同时,也和科学课《浮力的产生》一课的教学珠联璧合,起到了两者"互补",两者"双赢"的良好效果。

(二)作文课与科学课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科学课上的各种实验,最容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观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出刚才的实验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议一议实验现象及结论。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

很多教师都能想到给课文配上恰当的音乐,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想象力,再将想象内容转化文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就弥补了语文课堂枯燥的读、写、讲的不足。但是,在借助音乐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提高阅读能力作为"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只有有机、恰当、巧妙的将音乐与理解课文整合,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语文课与美术课的整合

美术与语文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它们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利用的。在语文课堂中,若通过各种直观图片观察、欣赏或生动的动画演示,将使抽象的教材生动化、形象化,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课堂效果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1.将美术与语文整合在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个性化。

2.将美术与语文有机地整合在作业设计、写话练习中,会更具开放性,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

捞铁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什么是创新教育?我的理解: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为目标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自身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出发,依据教材和其相关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具体到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勇于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课堂对话、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以学生为主,抓准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也必须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空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和自主性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如阅读《捞铁牛》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当阅读完怀丙和尚指挥捞上第一只铁牛的那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第二只铁牛该怎么捞,经过小组交流,有一位女生非常清晰地把捞第二只铁牛的四个步骤说了一遍。我正准备表扬时,只见一位男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怀丙和尚在指挥捞后几只铁牛时,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摸清铁牛沉在哪儿?可以不做了,因为前文不是写了‘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了吗?”我一听,嘿,还真有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孩子可真会读书,真会动脑,我不由拍案称赞。这时,只见又有几位同学把手举起来,说准备工作中“并船搭木架”这一步也可省去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建构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跟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引导学生求异

如何实现“求异”,发散性思维是很好的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如教《颐和园》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句话,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想,说说狮子到底有那些不同的姿态?通过质问,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不少精彩的理解油然而生。因此,教师的积极引导、启发与鼓励,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利的。

三、协助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采取想象法,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望庐山瀑布》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看到的瀑布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再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联想石头的形状,有的同学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运用联想,能在把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联想对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写作思路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些联想性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能训练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四、鼓励学生解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恩张开头为什么连用五个“共同”?教师先启发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弄懂“共同”的具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再归纳出之所以连用,是想说明它们的友谊是坚固的,牢不可摧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从而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珍.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杨冰冰.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捞铁牛范文第4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后,形成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鹏博士教学软件,每篇课文中的识字教学,教师点击“学习识字”项目,点击任意一个字,即可听到读音,软件还提供了每一个生字的笔顺演示。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课本,如生字的偏旁变色,字变大,体形演变(动画)。低年级还可设计部分生字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等方面进行识字。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多媒体CAI的演示,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讲解课文时,对课文描述的一些场景,小学生们总是似懂非懂,因此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教师应在充分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尝试把用口述不易突破的问题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帮助他们建立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教学难点单凭教师的讲解是难以突破的,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再现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如《捞铁牛》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学的难点自然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捞铁牛的过程。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难点,笔者特意用FLASH MX 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并船搭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准备工作,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古人的智慧,更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让他们明白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应沉着冷静,开动脑筋,用科学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轻松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感情世界又十分丰富,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便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一课时,为了突出的光辉形象,笔者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并整理了有关的多幅图片。在讲课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配以“国际歌”雄壮的旋律授课,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进入了学习情境。在讲解课文时,大家更是能够身临其境,真实地体会到的英勇献身精神,很多同学都默默地流出了眼泪。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这种带有浓浓“语文味”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以他独特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效果,在创设情境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将运用信息技术与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机结合

《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在国王的御厨里,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的故事。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的坚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表现出了谦虚、克制和友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罐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消失得无踪无影。

捞铁牛范文第5篇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捞铁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读;重点句段;仿写;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可见,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读是为了更好地说与写。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科学安排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精彩,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悟到作者情感和表达的方式?在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应做到精讲,围绕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选准读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理解内容,领会文章的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情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就能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开创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重点读关键的句段,理解文章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但我们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段(包括字词)精讲多读,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诵读时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议,边读边思,反复重点诵读,达到自读明理的效果。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的语句:“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等,如何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便引导学生结合课件,看图相像,抓住句中的“满、铺向、嵌着、映出、美丽、欢腾”等关键词,反复重点朗读,联系上下句子用不同的语调读,边读边想,这些词语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朗读思考后,思路就打开,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到湖水的“清、静”;大草原“绿”、“美”和“广阔”、“热闹”的特点,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再次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便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把一幅风光旖旎、静美的草原风景画展现出来。教学中抓住文中重点的、蕴含中心的句段充分让学生入情多读,能体会感情,明白文章内容,并与作者一样激起感情的共鸣。

二、反复读难理解的地方,体会文章精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虽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但往往是锦言妙语,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予以强化,并让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捞铁牛》前部分写到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从中显示了水的危害及巨大力量,而紧接着写应捞回铁牛重修浮桥。所以就得想办法解决,大家议论纷纷时,怀丙和尚却提出了“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的含义和作用学生难以领会,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句读、小组读、同桌读、齐读等形式进行反复朗读,并演示小实验,让学生说过程,抓住关键词认真品味体会到:水是怎么把笨重的铁牛送回来的,水的力量如此大。看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绝妙,十分出色。也明白了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这样学生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三、感情读精美的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读书,能体会词句的准确含义,领会篇章的逻辑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片段,这些片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含义深刻,引人入胜,饱蘸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且其表现形式也是文采飞扬,感染力极强。要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具体情景、生动画面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道理,从而“披文以入情”,那就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以培养学生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并让学生通过熟读成诵,识记和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四、以读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吸收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有读书。通过多读、多听,语言自然就积累多了,表达时就会出口成章,意到随笔。在阅读教学中安排读书时,教师应有机地安排语言基本功训练,在读书中揭示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凭借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典型句段迁移模仿练习,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课课有练,练中巩固。这样,大大强化了学生在阅读课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如《珍F的教科书》,开头一段讲“我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为使学生体会当时条件的艰苦,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文段的总起句:“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再细读,同桌互读,找出表示艰苦程度的四个“没有”,在此基础上,齐读文段,回顾文段,加深理解,了解文段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然后,出示“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先说后写。这样学生把所学内容的吸收内化到外化表达出来,语言、文字上就会“自由畅达”,感到有话可写,文章自然而然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自我欲言”的效果。学生习作能力便不断提高,作文兴趣浓厚。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绝非一两节课的事,要靠老师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教学中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参与,用自己的“慧眼”挖掘“语文元素”精讲,多读、多说、多练、多写,才能在文本中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思想智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捞铁牛范文第7篇

一、鼓励质疑,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探索便会有所发现。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去探索、去创新。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能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用教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消除其质疑的障碍。如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出示课题,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对于时间,你如何理解?你有过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吗?文中的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然后放动画片,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看边听,自己寻找答案,对疑难问题可讨论。学生通过看、听、读、想,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是洋溢在“境”中的情感交流,“境”为情而设,因“境”而生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课文适合学生表演,有的课文适合朗读和形态动作表演,有的课文适合以讲故事、说书或相声的形式再现课文的形象意境,还有的课文适合合作共同表演。如教学《海上日出》,开始我采用了“设想旅游”法,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要坐轮船到海上看美丽壮观的日出。”接着播放配乐,并放出海上日出的不同活动片,边演示边解说,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究,为学习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好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浮想联翩、兴致勃发,掀起创新思维的涟漪。

三、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如教学《捞铁牛》时,我问:“怀丙真聪明,利用水的浮力捞出了铁牛。同学们也很聪明,谁还有什么办法捞出铁牛?”不一会儿,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捞铁牛的办法,受到了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思维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学习讲究个性,由于学生的性格、修养、阅历等存在差别,思考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角度换位思考,使思维灵活多变,从中理解语文内涵,体会真情实感,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同一题目的作文,学生写出来有的语言简洁、准确恰当,有的语言生动、辞藻华丽。这两者都引人入胜,但平铺直叙的作文会令人索然无味。如果文中能有几处有神采、有个性、有创意的生动语言,就会留下深刻印象。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2.在积极启发中创新。

创新启发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在启发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恰当贴切的比喻及演示、实验等,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其思路,从而启发学生。启发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相信学生,留足时间和机会,循序渐进地推进。

3.在深度讨论中创新。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课堂教学提倡不断创新合作学习方法,我常用的做法有小组轮换法、优劣倒置法、抽样检查法、积分竞赛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在拓宽时空中创新。

捞铁牛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挖掘文本内涵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