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伦中学

华伦中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华伦中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伦中学范文第1篇

古诗文是中华伦理道德的主要载体,挖掘其中的伦理道德底蕴,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伦理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蕴藏着伦理道德的内涵

1.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以爱人为核心,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学说中最基本和最高的德目;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是伦理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推广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而形成了亲亲仁民、仁民爱物的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大家族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教材和读本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捕蛇者说》、《项脊轩志》、《祭妹文》等课文,辐射着这种伦理的精华。

2. 精忠爱国。几千年来,是什么力量把中国疆域里如此众多的民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内忧外患,几乎濒临绝境,是什么力量使其维系不坠?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战国诗人屈原,虽遭排挤冷落,一心报国,甘愿与祖国共存亡;南宋诗人陆游,年近七旬,“尚思为国戍轮台”;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保家卫国——课文中这些仁人志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和“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卫国行动,值得我们效仿和弘扬。

3. 谦和礼让。礼,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突出精神。作为待人接物的“礼节”,作为个体修养的“礼貌”,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礼让”,都是人的修养文明的象征。礼之运作,又有“谦和”之美德。中国人自古就提倡谦以待人,虚怀若谷的品德。“礼”之所以流传至今,乃至传到周边国家及海外,是因为它能促进团结,有利于治国。正是蔺相如的豁达大度,包容一切的情操和廉颇痛改前非的精神,幻化成锐不可当的巨大力量,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

4. 勤俭廉正。中华民族历来就以勤劳节俭,廉名正直著称于世。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代司马光以“俭素为美”,平生所为正如他在《训俭示康》中所言“吾性不喜华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明代王翱,廉洁奉公,疾私如仇,宁伤夫人不伤法度,此等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勤俭廉正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各种困境中能不断发展,与此是分不开的。

5. 勇毅力行。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凡有仁德之人,必是勇敢的人。同时,“勇”往往和“毅”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就注重坚毅品格的培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就是对“毅”的提倡和赞扬。文天祥,在元人的百般引诱和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忠贞不渝,舍生取义;谭嗣同,变法失败,放弃出逃的机会,慷慨赴难,杀身成仁。在他们身上,勇毅力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诚信知报,见利思义,尊师重教,崇尚节操等伦理道德,在中学古诗文中都有反映。

二、学习古诗文应帮助学生确立道德观念,陶冶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从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1. 确立道德观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对道德观念缺乏了解,就谈不上道德行为的形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进行说理教育。如,《爱莲说》教育学生“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岳阳楼记》教育学生以公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说》教育学生尊师重教;《涉江》教育学生坚守节操,不随俗沉浮等等。同时,要利用课文涉及的名人逸事进行教育。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2. 陶冶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促进人们践行道德义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对于真理的追求。”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法律规章日趋复杂无情,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这种情况需要高情感加以平衡。否则,人人厌烦不安,从而种下人际冲突的新种子。因此,培养道德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磨砺道德意志。人们在践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阻力。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畏缩不前。不仅如此,实践道德义务本身,就包含着为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半途而废。

华伦中学范文第2篇

我的十五岁还没有远去,但将成回忆。

十五岁,爱玩,不爱思考。听歌――逛街――看球赛。听最流行的歌曲,戴着耳塞上课听不见老师的声音和同学们的窃窃私语。逛街,大部分是单车载下来的时光,忽悠忽悠和好友转过大街小巷,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已不记得了,深刻的是青春不留痕迹的脸。看球赛,先是看NBA赛事,但感觉距离很远。于是三五成群地跑到篮球场大饱眼福,看到熟悉的身影会很疯狂地吹口哨,喊加油。十五岁,张扬着我们的天真和幼稚。

十五岁,爱看书,看郭敬明,看张悦然,看饶雪漫,看别人的故事,看着光怪陆离的桥段,发现自己的生活真的很简单很乏味,心底蓦地泛出一些小忧伤。生活还没有太多繁杂的颜色,但已经流露出些许不安分,蠢蠢欲动。

十五岁是一个站台,失去了很多单纯的愿望,心里多了一些怅惘。似乎要选择什么,但又很被动。十五岁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了,我能看到很多东西,也有了很多很多的冲动,我变得很敏感了,对自己和周围都抱有怀疑,开始伤感,开始坚强,开始懂得了一些事情。

我的十六岁,还属于憧憬,但已不远了。

十六岁,我们能做什么呢?

日本,法律规定十六岁可以考驾照了。

新西兰,十六岁以上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第十一年级或第十二年级结束中学学习离校。

美国,所有学生在中学至少要念到十六岁方可参加考试获取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中国,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于是,生长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思想,有一半是沉浸在过去的安静里,而另一半则是因为越来越纷乱的未来而心慌意乱。生活有一些荒谬的呈现,越来越多不能掌握的人和事出现在眼前,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看到了席慕蓉的话:“路必须自己走,别人劝不了。青春期是不容易过的,软弱了,嫉妒了,心胸狭窄了,这些都没有关系,你会有自觉的时候。青春期不是以为别人的一句提醒,说要这样过,就能这样过的。你一定会受煎熬,但你一定熬得过去,你能过得来。”我豁然开朗,只要我们够虔诚、够谦卑,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多姿多彩。

十六岁,我会去读安意如,静静观看她的《陌上花开缓缓归》,看猛虎嗅蔷薇的那一刚一柔,我会去看梵高,看他那片耀眼的灿烂的黄,看这个勇敢、热情、用肉体挣扎而全部燃烧自己的人;我会去品易中天,倾听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的睿智,用另一种方式接引浩瀚的历史;我会去怀念华伦天奴,他的天才设计为我们的时装史写下了凝重的一笔,他的激流勇退是否会给投身时装界的人们打开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还得期待……我的十六岁,满目斑斓,每一天都会活得像一个生动的故事。

十五、十六,逝去的和将来的,其实都很安稳。岁月静美,只要我们以最特别的姿态接近生活。

华伦中学范文第3篇

人是衣裳马是鞍。时尚男人的着装绝对不是“仅此一件”的所谓极品,当然也不会钟情于百十元一件的地摊货。华伦天奴的形标志不仅是品牌,而且也代表了时尚男人们轻松华丽,并有那么一点点浪漫的情怀。

下巴上有没有胡子都在其次,时尚男人的外型集中表现在头发上。如果现在还扎条辫子或者长发披肩,一定有人骂你:“唱摇滚的吧!”但是三七开的偏分太嫩,剃个秃瓢太傻,只有剪成板儿寸了。寸头精神,而且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会尴尬,配恤活泛,穿西装老成。

“吧”是现在很流行的词,陶吧、书吧、布吧等等,但那是小资情调的会所,男人当然要去酒吧。泡吧不光是消遣,如果天天酩酊大醉那是酒鬼,只有泡出点商战信息,或者泡走哪家公司的,那才叫本事。而且时尚男人泡吧时也绝不会喝伏特加,那是在所谓的洋酒里最劣质的一种,可别让调酒师把你当成土老冒。要想三天两头去泡吧,还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单身。如果三十岁还没结婚,前些年准是困难户。而现在,三十岁的单身男人可是香饽饽。成熟稳健,女孩子喜欢;经验老到没有家庭拖累,老板喜欢;深更半夜随叫随到,朋友喜欢。

一个时尚的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当然应该有自己的私秘空间,所以,贷款买房,并且是那种只有一居室带露台的单身公寓。一个时尚的男人也应该是一个信誉良好的人,因此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易如反掌。

网虫如今也不算什么稀有动物了,才是最时尚的方式。那些老掉牙的爱立信、摩托罗拉早该换成天拓或者是了。只有无线上网,才能随时随地传信息,而手里攥着互联网,世界也尽在掌握中。“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现在如果还有人把什么快易通当成自己的小脑,也就土得掉渣了。能在谈判桌上打开你的掌上电脑,那么你的公司立刻会树起年轻奋进的成功形象。

到现在还没开过车的男人也不能算时尚,而且还得看开什么车。造型华丽的轿车要么太肃穆,要么太纤弱,只有四轮驱动的,无论是丰田、三菱还是切诺基,哪怕是北京,只要马力够强劲,戈壁草原都能跑就成。

夜幕降临的时候时尚男人千万不要去掺和什么露天音乐会,混迹于一堆民工里听到的也是噪音。很多年前借个望远镜去看老外“抡大白萝卜”曾经是有权人的专利,而如今去看芭蕾却是时尚男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唯一要克制的是,别让鼾声打扰了邻座。

华伦中学范文第4篇

一、探幽发微,让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显山露水”

近十几年,有人认为高考的指挥棒直接牵动着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师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化、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自然科学的方法挪用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语文教育的这种实践,由于背离了自身的根本特点,不但降低了教育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越来越追求更高的品位,已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而是通过教学资源共享、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令人愉悦的审美,并由此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它离不开语文课程教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语文课程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应该争取的目标。我们知道,语文教育新的经验大量是从具有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

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就是在作品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每一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倡导师生间平等的心灵对话是重要的。这样,特别是农村学生才愿意告诉教师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心中有数,才会有的放矢,积极引导学生迈过“提高素质”这一坎。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必说心存浩然正气的孟子、矢志不渝的司马迁、敢于批龙鳞、逆圣听的魏征,单说让你灵魂深处都发怵的祥林嫂、端庄秀美的水生嫂、纯情美丽的翠翠,就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适时抓住那些“有益”的作品,探幽发微,让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显山露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

二、形式灵活,让学生做语文课程的主人,更做生活的主人

农村中学的高中生大多感到环境落后是他们成才的最大障碍。于是,有好多学生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甚至整日碌碌无为,甘愿平庸。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写道:“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因此,语文教育不能仅盯着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学做语文课堂主人的同时,更做生活的主人,建构大语文的意义。具体做法是:

1.要因地制宜,让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比如星期一升国旗前,要每个学生把自己一周的心愿写出来。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2.利用口语交际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与教师、学生的相处交往,也可以谈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等。

3.利用各种节日,制作卡片、工艺品之类。写上自己的祝福、愿望,让人际交往更有意义些。

4.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展示自我灵魂的“亮点”。比如:能够撰写公益广告、校园新标语等。

三、循序渐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语言、学会做人

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应充分建立在承认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那么,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同时,更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的艺术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教师要重视建构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课堂教学以兴趣为先导、以知识为工具、以“美感”为灵魂、以能力为目的、以现代化为手段、以个性化为特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情境、氛围和格调;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写出个性、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学生在经营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和挫折。于是,他们有时会意志懈怠,有时会把无缘无故的怨气撒在父母身上,有时会错误地把友情当成爱情等等。学生犯错误,教师应该允许的,要很好地利用语文课程中那些具有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联系实际,不愠不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华伦中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常;价值取向;实施策略;幼儿教育

幼儿的成长需要诸多要素,所谓“缺一不可”,但究竟缺什么,家庭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众说纷纭。我们家长往往坠入纷繁复杂的幼儿教育培训市场中,迷失方向,不知家庭教育的方向。当前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有实用型、散养型、功利型等等。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深厚的家庭教育底蕴,也历来都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譬如现在流行的一些谚语,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强调遗传与后天影响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属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道德规范,是指仁、义、礼、智、信,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实,这一道德规范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家庭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一、仁:成为“仁者”,能懂融洽,促和谐

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成为一个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意识适当引导,不必刻意地使幼儿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懂得分享自己的快乐,欣赏和赞美他人。家长通过多方努力使幼儿保持积极情绪,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如何培养儿童具有“仁者”的品格,可具体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和体会。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进餐、排泄等生活习惯,这是孩子适应将来生活的必修课。

其次,我们家长不必过多采取物质奖励,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同样具有重要教育作用。不要过早给予对错的判断,比如孩子把茶叶撒了一地,不要急于批评或者马上清扫,可以停下10秒钟时间,让其自己看看“后果”,然后在视情况力所能及地让其自己收拾,懂得并勇于承担责任。

二、义:体现勇义,能辨羞恶,助不公

当我们把无私的爱赋予孩子时,一定要提出适度的要求,要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具备一定难度的任务需其完成,否则这种关爱就成了溺爱和放纵。孩子不辨得来之“难”或“易”,便不知羞恶。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经过理性判断,孩子能够义不容辞地提供帮助。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的创造让孩子帮助家长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对于其以后担负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打下良好的品性基础,尤其要杜绝家长免除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育儿观点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因此,在有些家庭中,对女孩的教养方式十分“富贵”,十分不鼓励女孩做家务。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极不利于儿童责任感的培养,也必将影响其日后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做好言传身教,父母互帮互爱,各自承担其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体现勇义,锻炼其勇敢、富有责任感的品格。

第三,家长在日常参与儿童的社会交往时,需注意合理引导儿童与小伙伴的交往,培养孩子用于承担责任、乐于帮助小伙伴的性格。而不是教育孩子注意保护自己的玩具,而是要鼓励孩子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老人、抚慰其他哭泣的儿童等等。

三、礼:示人以曲,能敬重人,讲礼节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积极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分享和互相尊重。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多为他人着想,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融洽人际关系。

首先,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活动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互敬互爱,相互尊重,使用礼貌用语。在接人待物时,以礼待人。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和品性。

其次,我们可以将规则教育寓教于游戏过程中。在家庭聚会中,不乏礼尚往来、角色游戏等。如我们开展的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幼儿扮演父母,父母扮演孩子,父母在孩子每帮助完成一件具体的事情后都会说:“谢谢……”在现实生活中如遇类似情况,幼儿便会自觉去按礼节规则办事。

四、智:观叶知秋,能分是非,化繁简

智慧就是简单和专一。孩子能够有始有终,一以贯之。孩子自己的路要孩子自己走,看太多的“人生指南”,只会让孩子找不着北。能够不随意为外界动画片干扰,或是好吃的食品诱惑,专心致志一项自己“玩”的东西,就是简单的快乐智慧。

首先,不随便打扰孩子的活动。孩子正在专心一件自己的事情时候,只要不会出现大问题,即便当时把地板搞得乱七八糟,也千万不要打搅他,毕竟孩子难得有完整的体会。

其次,要贴近幼儿,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做一个用心的父母和玩伴,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努力体察幼儿真实的内心感受,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有意识训练孩子分门别类,联系和想象。即成年人归纳、总结、演绎的逻辑能力,正所谓格物致知方可成其智。

五、信:值得信赖,能无反复,守信用

孩子的眼睛是清澈如水的,不会虚假和欺骗。孩子承诺给自己伙伴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孩子时间观念很强,从不拖泥带水,说到做到,谨言慎行。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是培养方向,父母必须朝此方向努力,如此方能从小培养出守信用、重承诺的品格。

首先,家庭要有契约精神氛围。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即便是为了敷衍孩子当时的情形,但事后一定要办到。即便办不到也要虚心地和孩子讲明道理,为什么办不到,诚恳地希望得到孩子的谅解。

其次,家庭要有时间观念。尽可能早地让孩子学会看时间,可以让孩子看着秒针,10秒的时间,摆了多少张卡片?20秒的时间可以摆多少张卡片?与孩子互动中让孩子理解时间与数量的关系。有意识地让孩子“珍惜”时间。

总之,我们要尊重、理解、关爱幼儿,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能力大小。孩子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儒家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思想精粹,幼儿教育是一种“深耕”教育过程,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眼前和未来发展。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通过家庭教育的过程,与孩子共同成长,和孩子一起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1(1).

[2]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华伦中学范文第6篇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每日自励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每日短文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李开复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每日文摘 佛说

深夜,寺里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圣明的佛,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佛: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吗?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善良,贤惠,我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有一点不道德。

佛:在婚姻中没有爱才是残忍和不道德的,你现在爱上了别人已不爱她了,你这样做是正确的。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真的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应该是很痛苦的又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里她还拥有她对你的爱,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对她的爱,因为你爱上了别人,正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应该是她失去了我,她应该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真爱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因为她在婚姻中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苦的。

人:她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个,她不会爱上别人的。

佛:这样的话你也说过吗?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

佛: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女人何止千百万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为什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唯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

人: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

佛: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

佛: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觉你爱她时,你用心去看就觉的它最亮,当你把它放回原处,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觉,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人:哦,我懂了,你并不是要我与我的爱人离婚,你是在点化我。

佛:看破不说破,你去吧。

人:我现在真的知道我爱的是谁了,她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华伦中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教育平台;师资队伍;关键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39-01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农民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项关系到“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尤其需要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扎住根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才能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1 突出培育平台灵活多样

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差异大,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决定了农民培训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农广校对全区农民的培训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四缺,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应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四个平台”,以丰富农民培训方式,拓展农民培训渠道[1-2]。

1.1 根据时节灵活设置培训课程

由于农民居住相对偏远分散,且田间事务多,耕种农事繁忙,农民很难专门抽出时间到县区培训站参加培训,应结合农村耕种的季节性特点,采用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因地制宜的方式,根据农忙与农闲时节开设相应课程,灵活选择教学培训地点,方便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需对那些因上课误工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此来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农业知识培训。

1.2 开展送学上门活动

为方便农民学习,根据农民的要求和意愿,利用直通车送教下乡、送学上门,把教学班办到广大群众的家门口,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开办各类培训班。使农民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地点和时间,保证学习生产两不误,还可印发最新的生产技术小册子、制作农业生产新成果的宣传板,提高流动课堂的效果与实用性。

1.3 用好田间一线课堂

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孤军奋战,要充分发挥农村种养能人、农业大户等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示范户积极参与到农业教学示范活动中来,带动更多农民的农业致富,充分发挥农业示范户的排头兵作用。结合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开展“田间课堂”,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让农民在田间边实践边学习。同时要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积极调研了解农民实际需求,制定适宜的课程内容,并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推进田间课堂的深入开展。定期组织农业专家一线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服务[3-5]。

1.4 优化空中课堂建设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农广校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利用新兴媒体将实用技术传递给农民,有效发挥空中课堂作用,提高空中课堂的影响力。

2 突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是农广校开展各项农村培训教育的主力,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教师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教学管理人员、校长、专职与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将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合,培养一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授课能力,并且兼具技术实践能力的“全能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去[6-7]。

2.1 突出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建设

农广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农技教师必须具备3个特点:一是具备热爱本职、吃苦耐劳、一心为民的特质;二是要爱岗敬业,农广校教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劳动;三是要怀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分注重名利得失。

2.2 突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

由于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农广校教师不仅要有大量的农业知识储备,同时要有相应的农业培训专业素质。由于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技术能力有限,农广校教师应具备能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易于农民接受的实践知识的能力。课程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生产实际。农广校教师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和示范能力,帮助农民将农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科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农民的生产实际相联系,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开展教学培训。

3 突出技术骨干典型示范

在农业实际生产实践中,因缺乏及时有效的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村级农业一线技术员的专业素质迫在眉睫。这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农村“两员”在示范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根据农村“两员”既要学习又要进行生产的特点,应实行半脱产学习或集中时间脱产学习的形式,按照成人中专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开设专业应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根据农业生产时节提供灵活、选择性强的课程内容,帮助其完成学习计划[8-10]。

4 突出培训对象全面需求

拓宽培训的内容,结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并根据农民接受培训的各方面需求开展教学培训,提升农民综合能力素质,促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队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农民需求进行定制式培训,例如有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肥料施用不合理或者施用过量的情况经常发生,不仅达不到施肥效果,而且还会产生药害。授课过程中,培训教师应根据收集到的农业污染、土壤肥料、惠农政策等相关信息,并结合近年来本地区推广使用的测土配方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培训。

积极开展培训后续跟踪服务,主要了解参训农民训后在技术运用和生产发展中的变化特点,针对新问题,为其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等。通过培训后跟踪服务,一方面能让受训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满足被尊重的需求,增强其主动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

5 参考文献

[1] 吴翠玉,刘彩.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99-100.

[2] 鲁可荣,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J].未来与发展,2006(9):29-31.

[3] 蔡金华,刘照亭,王敬根,等.加快整村推进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24-25.

[4] 姚书志,杨效宏.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新型农民培育研究:问题提出及路径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75-179.

[5] 杨哓英.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49.

[6] 王金锋.着力培育新农村知识型建设主体[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64.

[7] 张华伦,李慧,赵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学思考[J].农业考古,2007(3):122-124.

[8] 王凯辉.浅谈农业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J].河北农业科技,2008(13):58.

华伦中学范文第8篇

18世纪末和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形成了一种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自我表现和抒发个人感情,反对拘泥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造的文艺思潮称作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在曲调上加强了表现力,扩大了和声的表现作用,在结构原则上打破了对称、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更重视自由。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闪耀的音乐家,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就是其中的杰出的两位代表。

叙事曲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到十九世纪,纯乐器作品中也出现了同样的体裁叫叙事曲。在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的作曲家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他们的作品都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色比如:音乐更注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涌流,旋律更具抒情格调,曲式结构较为自由,和声的运用也较为大胆新奇,但由于作曲家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所创作的叙事曲在音乐风格和创作个性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首先把这种叙事曲题材运用于声乐作品之中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而波兰作曲家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则把这一体裁首次运用到钢琴作品之中,他是器乐叙事曲的首创人。其后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等也都创作过。

“艺术同全部社会生活以最紧密的方式联系着:它深刻的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倾向,及其受影响的人类的情绪。”同时它也反作用于生活,决定社会的文化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决定社会本身的发展方向,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必须得服从一定的经济规律,一个时期的音乐它受一定社会时期的特征的影响反映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产生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叙事曲也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特点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强调个性,不拘泥于形式和理智,凝结诗歌、戏剧和音乐为一体,出现许多新的突破点:加强了曲调的表现力和和声的表现作用,新的乐器的组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色彩性能,打破了传统结构的对称、均衡、更重视自由的东西。

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华沙城,从此肖邦开始在华沙读书学习肖邦自幼喜爱音乐这一方面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和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受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这种影响和熏陶为他以后的创作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肖邦6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了,7岁时创作了第一首波罗柰兹舞曲,8岁开始登台演奏,中学毕业后便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埃斯涅尔教授学习对位与作曲,此时他已经开始了早期的创作写了一些波罗奈兹舞曲、马祖卡舞曲、回旋曲、变奏曲、圆舞曲、夜曲等并开始写作练习曲和前奏曲。后肖邦曾定居巴黎,在巴黎他和李斯特、海涅、密茨凯维支、巴尔扎克、贝利尼、舒曼等一些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这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和乔治・桑相爱同居近十年间肖邦完成了令人惊奇的大量作品,其创作达到了顶峰,在他全盛期的重要作品中有大部分的练习曲包括:E大调、b小调、a小调。bb小调奏鸣曲、c小调夜曲四首叙事曲,以及波罗奈兹舞曲中的A大调、c小调、#f小调、bA大调等多首。1846年当乔治・桑与肖邦断绝了关系以后肖邦的创作激情急剧下降,他只创作了很少的几手作品,之后肖邦受到日渐严重的肺病过度的劳累以及思念祖国亲人和遭受爱情挫折等多方面的摧残。1849年10月17日这位天才的音乐家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只留给人们他的许许多多的名作。”他笔下,把练习曲、谐谑曲等体裁都提高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肖邦还把声乐叙事曲改造成了具有宏伟广阔史诗性的器乐体裁。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了19世纪前半期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被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和反抗的声音。音乐融入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旋律表现力强,极富个性。时而悲伤叹息,时而慷慨激昂,给人以鼓舞,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情结。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公元1833-1897年)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被称为“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他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个低音提琴手。勃拉姆斯早年师从马克森等学习钢琴,一生广交朋友,深得舒曼夫妇的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在1848 ―1860 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溢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 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70 年代至80 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誉达到极点,并由此奠定了他在音乐史的大师地位。1897 年4 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寓所中辞世。勃拉姆斯的作品保持古典音乐传统,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先驱的神韵。交响乐作品多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波澜起伏。作品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肖邦的叙事曲有很多,其中杰出的代表有: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OP.23)“有人认为它是基于密茨凯维支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认为是基于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整个乐曲彰显一种英勇的民族气节,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英雄气概,鼓舞、激励人们的斗志。舒曼称它为“最热情最富独创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一共264小节,4/4拍,4/6拍,三段曲式,1836年出版。

第二首《F大调叙事曲》(OP.38)他是肖邦叙事曲中最短的一首。“曲子由几个互相冲突幅度最大的部分组成。”据推测,有可能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斯维苔茨湖》写成,整首曲子像在叙述一个故事,极具抒情性,旋律均匀流畅,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场景,像一首恬静的田园诗。

作品一共204小节,6/8拍,1936年一主题的草稿产生,1840年出版。

第三首《降A大调叙事曲》(OP.47)是肖邦所有叙事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不似前两首那样激烈的戏剧性,而仅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有人认为它与密茨凯维支的另一首写《斯维苔茨湖》的长诗,叙述对爱情不忠诚的人遭报应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关,但至今很难确认此间的联系。”[5]整首乐曲洋溢着贵族化的风情,流畅,潇洒。这首曲子明显带有回旋曲式特征。

作品共241小节,6/8拍,创作于1841年,出版于1842年1月 。

第四首《f小调叙事曲》(OP.52)是最富诗意,最美的一首也是最后的一首叙事曲。“缺乏较具体的标题性,而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它基于一个忧郁的抒情性的主题……乐曲最后才出现激昂慷慨的音乐形象。”

作品共239小节,6/8拍,作品创作于1842年,出版于1843年2月左右。

勃拉姆斯生平创作了五首钢琴叙事曲,前四首(作品10)创作于1854年,发表于1856年,第五首(被收在六首小品种),作品118之三创作于1892年左右,在这五首钢琴叙事曲中,被演奏得最多的就是作品10中的四首,有人认为这四首钢琴叙事曲是在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最有勃拉姆斯味的最初作品。

第一首《d小调叙事曲》作品共174小节,4/4拍,这首叙事曲是根据浪漫诗人黑尔达的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而创作的,作品乐谱上注有文字标题,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罕见的带有标题性的一首作品,他以口语化的旋律叙述了故事内容,概括了悲剧性的气氛,全曲分为对比性的三个部分。

第二首《D大调叙事曲》作品总共149小节,采用4/4拍、4/6拍。全曲音色柔和,具有浪漫的色彩,仿佛是一首朦胧的诗,如梦境一般。

第三首《b小调叙事曲》作品共124小节,采用6/8拍。曲调轻快、流畅作品被冠有间奏曲的标题。“舒曼认为这首乐曲是具有魔性的。”这首乐曲虽然轻快,但仍然具有勃拉姆斯的独特的味道。

第四首《B大调叙事曲》作品共148小节,采用了3/4拍、4/4拍和6/4拍。曲调清新明朗。

肖邦和勃拉姆斯同处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处于浪漫主义的早期,而勃拉姆斯处于浪漫主义中期。中期浪漫乐派比早期浪漫乐派更加热衷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情绪。由于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所经历的不同给两位作曲家的创作造成不同的影响,由前所述,我们对肖邦和勃拉姆斯的叙事曲做一个简明的分析:

1.作者及写作背景。

肖邦和勃拉姆斯同处于浪漫主义时期,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作曲家,早年的音乐都体现出他们的乐观、向上的一面,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们都拥有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音乐特征,而勃拉姆斯则更多的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技法。

2.节拍、节奏、主题、速度等方面。

他们在节拍上多采用的是复合型拍子。

肖邦的叙事曲多采用6/4拍或6/8拍,采用综合性主题(歌唱性音调、舞曲音调和宣叙音调的结合),在创作主题时肖邦以线状为主,具有主调音乐的特点,主题一开始常用行板(Andate)。勃拉姆斯的叙事曲多采用4/4拍6/4拍6/8拍为主,采用以刻画性格为主的概括性的主题,创作主题以带状为主,具有复调音乐的特点,注重四个声部的运动,和肖邦一样,勃拉姆斯的叙事曲的主题也采用行板(Andate)开始。

3.旋律、织体、音色等方面。

肖邦音乐的旋律具有一种华丽的气质,极具抒情性和歌唱性,强调音乐自身的旋律与装饰性变奏的相互交融。而勃拉姆斯在音乐表现上更加的内在,深沉与复杂,不用华丽的语言,旋律更具有逻辑性,缜

4.曲式方面。

肖邦的叙事曲结构宏大,复杂而独特,形态完整,统一,逻辑严密精巧合理,与其创作中常常体现出来的“即兴性”大多相一致,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叙事曲原为声乐曲的体裁,肖邦却把它发展成大型的器乐曲,并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在叙事曲中,肖邦受密茨凯维支的影响,以他的诗为背景,整个叙事曲富于变化,富于戏剧性。勃拉姆斯的叙事曲,多为短小精悍,其容量较小,并没有沿用古代的奏鸣曲式来表达叙事曲。这是因为勃拉姆斯和舒曼一直认为音乐艺术最高成就体现在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作品中,他们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他虽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主观上固守传统,遵循古典。“他之所以选用小型曲式来创作,主要是由于勃拉姆斯的曲式结构是由音乐素材生化而得的。”

“由于二者所采用的曲式结构不同,因而,在小节数上也引起很大的差异,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均在200小节以上,篇幅较长。而勃拉姆斯的四首叙事曲均在238小节以下,篇幅较短。众所周知,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创作音乐主要是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理性则属于次要地位。这一点在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中得到了体现。而到了浪漫主义晚期,当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剧烈膨胀的时候,勃拉姆斯仍然坚持不追求形式上的表现,而更注重内容的表达,这一点在勃拉姆斯的四首叙事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调性方面。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调型转换频率较高,频繁的调性转换使音乐不断产生冲突,更具有戏剧性,突破古典奏鸣曲式的规范。而勃拉姆斯调性转换频率小,是按照调性布局而建立规范的曲式。

6.和声方面。

肖邦和勃拉姆斯的和声虽然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大小调和和声功能体系上的,但肖邦的和声敢于创新,运用半音化的技法,但勃拉姆斯的和声多继承前人的和声理念,使用大小调的功能性和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

叙事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的体裁用于钢琴作品之中,作品受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影响很深,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使乐曲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

处于浪漫主义不同时期的两位伟大的作曲家肖邦和勃拉姆斯各自具有自己的创作特点:肖邦属于早期的浪漫主义乐派,他的旋律极富歌唱性,音色华丽辉煌。勃拉姆斯处于浪漫主义的中期,他在贝多芬的基础上使钢琴的交响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的作品如交响乐般丰满。

肖邦如果是具有创新思想的作曲家,那勃拉姆斯则是继承古典主义时期精华进行创作的的新一类作曲家,他们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扬,给当时的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由于在肖邦叙事曲和勃拉姆斯叙事曲的风格对比这一领域中涉及的内容很少,因此许多人在演绎叙事曲这一风格的作品时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而造成许多缺憾。通过对肖邦和勃拉姆斯叙事曲在节奏、节拍、旋律、曲式、织体、调性各方面的分析,希望能使演奏者更深入的了解肖邦叙事曲和勃拉姆斯叙事曲通过此提高自己的演奏深度,而不是盲目的弹琴,成为“琴匠”,而是正确的诠释作品,和演奏的风格。

参考文献:

[1][苏]阿.瓦.卢那察尔斯基,井勤莉译.在音乐世界中[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

[2][苏]阿.瓦.卢那察尔斯基,井勤莉译.在音乐世界中[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

[3]杨秦生.关于肖邦和他的钢琴叙事曲创作的探析[J].中图分类号:J624.1文章编号:1008-9020(2001)01-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