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情感;人性美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这里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和黄河文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作品全景式的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讲述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路遥认为“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撼的巨大内容。”《平凡的世界》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由物质生活的追寻向精神生活的追寻发展,由平庸的平凡到摆脱平庸的平凡的一系列奋斗过程,展示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一、芸芸众生的人性美

社会生活中一些普通人的最平凡的生活是极容易被人忽视的,但是他们却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前进的推动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变化的关注,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平凡的世界》的审美追求名副其实地着意表现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以及在这个社会层面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金俊海一家对孙玉厚一家的帮助贯穿整部作品。玉厚在他的弟弟玉亭结婚后无处居住,借金俊海家的窑洞住了好几年,而少安结婚的钱也是金俊海借给他们的。孙少安去米家镇给牛看病时,夜晚没有去处,好心的河南打铁师傅收留了他,给他以寒夜里最真实的温暖。润叶儿时帮助贫穷的少安,在县城当教师之后,她同情上高中的少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希望他可以少受些磨难。

善良的人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时的决定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正是这种无意的帮助更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纯真与善良。这种光彩照人的人性美,闪烁着一个民族永恒的美。

二、平凡的爱情中升华的人性美

爱情本身是一种美,但爱情中的人性美是一种更崇高的美的升华,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磕磕绊绊,还要经受种种磨难,于是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正是这样曲折的带有爱情悲剧的人性美,深深打动了读者,让人回味无穷。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具有别样的风情。田晓霞美丽大方,才华出众,性情倔强,意志坚强,富于进取,是大城市的一名佼佼者。孙少平来自黄土高原一个落后的小乡村,但他并不屈服于命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即使在被繁重的劳动折磨的伤痕累累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读书。而繁重的劳动、复杂的生活让孙少平的思想跃入一个更深、更广的境界。这样的孙少平出现在田晓霞的面前时,他用自己豁达、朴实、深邃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田晓霞,从而相知、相恋。凭着真挚的爱,他抛开世俗,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爱情”这一美丽的词儿,在这一部作品中充满了瑰丽的芬芳。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

三、淳朴的社会关系中表现的人性美

一个平凡的世界,看到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上那些褶皱中、窑洞里的农民的众生相,这幅众生相是社会的全景图画,但更是人物的生命图象。作家总是努力地挖掘人性的光辉,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对人的赞美与肯定。

润叶一直在她二爸田福军家里住着,她二爸一家人都对她特别好,从不拿她当外人。而润叶更是将这种亲人间的照顾发挥的淋漓尽致。她帮二爸打扫办公室,给二爸缝补衣服……田福军及其家人的宽广胸襟、对润叶视如己出的态度让那个时代多了一丝温暖,更富有人情味。

在这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美好的人性,满怀敬意地挖掘出这些平凡人身上的内在的性格力量和精神美。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刻画每个人物的个性,正是这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那些充满传统意识的情和爱,使得整部小说宣泄出了生活之中最真实的情感,使得读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作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路遥用血和泪写成的这部现实主义巨著《平凡的世界》是对人性美的热情讴歌,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美学追求——追求人性的至真至纯。

参考文献:

[1]韩玉珠.尽情映现普通人的奋斗精神美——评路遥作品的审美追求.小说评论,1992(6).

[2]周勃,达流.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53.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2篇

黄土高原是我中华文化摇篮,在那里不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而且还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文化和黄河文明。《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的重磅之作,多次被影视剧改编,获得一致好评。本文主要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蕴含的人性美。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性美

《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真实全面反映了当时民众生活的情境,讲述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路遥以其独特的文笔再现了人们从先前追求物质生活逐渐转变为追求精神生活,由平庸的平凡渐变为摆脱平庸的平凡的巨大转变,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美不仅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学习,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一、分析《平凡的世界》中所蕴含的人性美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是在一些平凡岗位却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不求名利,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常常被忽视,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以“平凡”为切入点,去关注这些人物的命运,或坎坷或一帆风顺,不管如何其对生活都保持着积极向上心态,真真实实表现底层人物命运,以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要揭示的深刻意义。《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美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金俊海一家对孙玉厚一家的帮助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始终,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孙玉厚在他弟弟结婚以后他就无处居住,这时金俊海毅然帮助了孙玉厚,并将自家窑洞借给孙玉厚居住,甚至于少安结婚的钱都来自于金俊海。再有,当孙少安牵着牛上镇里面看病时,其晚上无处居住,是打铁师傅好心收留了他,还提供食物给他,是打铁师傅给予了孙少安冬夜的温暖,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是人性美的展现。也就当金俊海帮助孙玉厚时候并不贪图其以后回报什么;打铁师傅给孙少安提供住所更是如此,本不相识两个人却能够如此帮助,不仅展现了黄土高原人们善良与纯真本质,还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闪烁着属于中华民族的人性美。

二、平凡的情感中升华的人性美

每个人都有对纯洁情感的渴望,加上情感本身就是一种美,使很多人为之向往和憧憬。但情感中所蕴含的人性美不仅更加崇高,也是情感升华的本质表现。但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存在的男女之情却并不像人们所向往的那样,不仅随处充满坎坷,还要遭受各种磨难,在当时对梦想的追逐是多么遥不可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曲折爱情,他们经受住时代考验,历经种种磨难打动了读者,让人回味无穷。《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结合就是如此,田晓霞美丽善良大方,性情倔强,来自于大城市。与田晓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少平,他来自于一个落后农村,他不甘于当前命运,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在生活,于是他发愤图强不断学习,即使被繁重田间劳作折磨的伤痕累累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因为繁重的田间劳作,使得而孙少平较以往相比具有更深更广阔境界。当孙少平以一个全新面孔出现在田晓霞面前时,他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住田晓霞,抛弃了传统观念,无视大城市与小乡村的差别,凭着双方的努力,抛开了世俗枷锁,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当中的情感散发着芬芳,引发读者同情的同时,还能赢得读者羡慕的目光。因为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情感跨越了太多太多东西。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得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观看孙少平和田晓霞故事的同时,也不断审视自身,在情感的世界里,是否能够打破世俗的枷锁,引人深思,我想这应该是作者路遥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意思。

三、淳朴民风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一个平凡的世界,看到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上那些褶皱中、窑洞里的农民的众生相,这幅众生相是社会的全景图画,但更是人物的生命图象,是当时黄土高原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作品中不难发现,作者路遥试图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去挖掘人性光辉,让读者从更深层次上感受到黄土高原上的熠熠光辉,当然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对黄土高原人的赞美与肯定。例如:小说出有这样一处情节,润叶一直在她二爸田福军家里住着,她二爸一家人都对她特别好,从不拿她当外人。而润叶对此二爸的关怀收藏心里,自己也全身心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不仅帮二爸打扫卫生还缝补衣服、做饭等,也正是因为田福军一家人对润叶无声的关怀,打动着润叶的同时也深深感动着读者,在当时那个年代,将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视为自己亲身子女已是非常难得,作者通过这个角度展现出来不仅让那个时代更具温暖和人情味,而这些都是人性美的真实呈现。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去关注和扑捉人性关怀,深入挖掘这些平凡人身上存在或者潜在的性格力量去感悟更多的人。《平凡的世界》整部作品都是从人性角度出发,例如:亲情、友情、爱情,将黄土高原的人最真实生活状况表现出来,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同时,还展现了作品本身所特有的魅力。

结语:作者路遥通过独特视角诠释了《平凡的世界》,是对人性美的热情讴歌,让我们全面了解到当时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状况,这部现实主义巨著很好的彰显了它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 洪娟.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J]. 大众文艺. 2011(04).

[2] 谢楚印.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孤独意识[J]. 文学教育(中). 2011(08).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路遥小说;人性美;《平凡的世界》;《人生》

路遥是著名的当代作家,一直以来,他都以深厚的生活体验、曲折的情感历程创作出了一系列感动人心的作品,在路遥的笔下,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地,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着深刻的人性美,他们虽然生活困苦,但是依然在不屈不饶的与命运抗争,努力的奋斗,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闪耀着深刻的人性美。下面就以《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来分析路遥小说中的人性美。

1.人际关系中蕴含的人性美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利用孙少平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在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他们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路遥充分的挖掘出了普通社会大众身上蕴含的人性美。虽然他的作品中蕴含这人生的苦涩与残酷,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怀,这些浓郁的人性美在《平凡的世界》与《人生》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1.1 亲情与人性美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塑造出孙玉厚一家这一经典的形象,他们的生活十分的艰辛,但是亲情中蕴含的人性美,孙玉厚父亲早逝,他从小就要承担养家的责任,虽然生活艰辛,他依然下定决心让弟弟出人头地,但是弟弟在顺利成为钢铁厂员工后却又突然回到村里,孙玉厚的付出没有得到应够的回报,但是他没有责怪弟弟,反而还是为弟弟四处奔波来讨老婆,为弟弟办婚事。即使弟媳提出分家,他也毅然带着母亲和孩子离开,经历了这些事后,孙玉厚并没有悔恨,也没有半句怨言,他这种善良、忠厚的人物形象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响。

这种无私的家庭之爱也在少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生活困苦,但是为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他不惜牺牲自己,在妹妹考上大学时,他悉心的为妹妹准备所有的生活用品,而妹妹在上大学后辛苦打工不愿意花哥哥的钱,也正是为了家庭的和睦。

1.2 友情与邻里间的互帮互助

除了浓郁的亲情之外,小说中还有深刻的友情与邻里间的关爱。在《平凡的世界》中,金波一家一直都无私的在帮助少平一家,这种帮助是没有算计、私欲与功利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少平家里贫困,金波怕他吃不饱,就常常从自己的家里带东西给他吃,在少平参加诗歌比赛时,金波担心少平由于没有粮票被人歧视,就提前为他准备了白面馍。在少平“失恋”后,金波冒着被开除的危险替他出头,从始至终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

2.困难命运中蕴含的人性美

路遥笔下的人物总是有反抗的激情与刚毅的个性。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家里发生女婿劳改的大事,兰香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就悄悄的捡柴禾、喂猪,希望能够给予家里支持,在这种酸楚的氛围下,人性美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用苦难来描绘出了人物的温情与人性美,这些人都经受着命运的打击,但是他们没有屈服命运,反而时时刻刻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隐忍着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努力的与命运进行拼搏与抗争,显示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令人感动,正是这种精神让路遥的作品中闪耀出了深刻的人性美,也有效的升华了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

3.平凡爱情中的人性美

在《平凡的世界》与《人生》中,其中的爱情也充满了人性美,路遥在爱情的描写中深刻的凸显出了人物的真诚与善良。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是两小无猜的一对,但是现实却击败了这种美好的爱情,之所以孙少安拒绝了润叶,正是由于对她的大爱,他不愿意看到心爱的人受苦,将自己对润叶深沉的情感埋藏在心底偷偷的选择了一个农村的姑娘,他用善良为爱人铺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人生》中的刘巧珍有着金子般的心灵,在遇到挫折时,她用自己的善良来为高佳林抚平了创伤,在后来发现爱人内心想重回城里的想法,她就毅然决然的放手。在高加林被揭发之后,巧珍担心姐姐羞辱他跑去求姐姐,还求学校的支部书记帮助高佳林恢复职务。这种无私而纯真的爱情让巧珍的人性美深刻的凸显了出来。

此外,《平凡的世界》中还提到了润生对郝红梅的感情、少平与金秀之间的感情、金波与牧马姑娘之间的感情,他们虽然不是文章的主线,但是在这些插曲中,我们深刻的发现了其中闪耀的人性美。

总而言之,路遥正是以这种平凡的情感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平凡的世界》与《人性》中蕴含的人性美是能够感动时代的,这种人性美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的抚慰,这也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缺乏的一种情感。

[参考文献]

[1]马艳艳,魏蓓. 人生的苦难与奋斗――论路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J]. 语文知识. 2009(04) .

[2]钟维华. 泥土中孕育出的独特个性――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小说的恋土情结与人性美[J]. 中学语文. 2006(17) .

[3]钟建波.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情结和苦难意识[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4] 贺阳阳. 男权意识下的造神运动――以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3) .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4篇

坎坷坷,不少艰辛波折,在迷茫中不断觉醒,在困顿中进行顽强的抗争。孙少平这一铮铮铁骨,顽强拼搏和不畏艰难而抗争到底的形象跃然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字里行间。作为一位平平凡凡的农

民的孙少平,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面对曲折回环的人生,用自己的坚定与智慧书写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文章就孙少平的一生经历对其形象进行初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孙少平 路遥 《平凡的世界》 人物形象 抗争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引言

《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巨著是路遥对我国1975年到1985年这10年间社会中农村生活的鲜活写照。这部小说深刻地反应当时农村的巨大变化。它文笔气势恢宏,内容磅礴丰富,在涓涓细流般的词语中深

深地流露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景实况。孙少平的人生经历与人物形象的描述恰恰反映出被一直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青年的共同形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平凡的世界》的优越性和宣传力度不言

而喻,它是一部优秀的现代小说,不愧为“茅盾文学奖”的巨著。路遥在创作中以编年体的叙事方式来对作品进行艺术构造,具有全景式地反应中国10年间的社会变化和历史的巨大变迁。作者以自己对

农村生活的深深热爱的激情来注入各个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孙少平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引起社会不少农民子弟的心灵共鸣。

一、杜少平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探微

(一)苦难中坚强地抗争形象

孙少平在中学时代中苦难是他所经历的的最为悲屈的人生历程,小说里对孙少平在生活中的苦难的描述是这样的:“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雾的大院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

勺子把盆底混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的从脸颊上滑落下来”,为了几个营养甚微的黑馍,孙少平在艰难中不断努力和抗争,生存是最基本的期望。通过

这段文字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孙少平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所受到的苦难,已经个人为了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所做的努力的抗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为他以后的精神抗争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和心灵的折磨中铸就了孙少平随时面对磨难和与磨难抗争到底的决心。在苦难面前,孙少平没有对命运的不公的抱怨与遗恨,只是默默地抗争着,承担着,成为坚实的苦难的

承担者的现实形象。

(二)顽强不屈的拼搏形象

孙少平在极端贫乏的物质条件中不断堆建自己的顽强的精神堡垒,以坚强的精神抗争不断战胜物质贫缺的碉堡。从书中“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的心灵中勾销,现在正当年轻气盛

,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的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了”,这一句可以分析出孙少平是一个有很大理想和抱负的有为青年。他不甘现实的

困顿与艰苦,努力在自己心灵深处建立一个自己所期望和梦想的理想王国。他在不断地拼搏,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形象的描述,正是当时社会青年们的人生缩影。不论在黄原上揽工还是

在黑漆漆的煤矿上当的煤炭工都是他所从事的极其艰苦危险的工作。“每当背着石头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把他挤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

他却腾不出手来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的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他无法呼吸和目睹自己脊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

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见”。生活和工作的重重压力并不能把孙少平压垮,反之,却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使孙少平更加努力地对现实进行不屈的抗争。路遥生

于农村,活在农村,同时也热爱农村淳朴自然的生活,对农村的深厚情谊与浓浓的爱意促使路遥坚定地创造孙少平这一敢于拼搏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敦厚老实、淳朴善良、孝顺的人物形象

中国儒家文化主要以崇孝尚义为文化发展的精髓,从孙少平身上我们不难分析出他具有敦厚老实、淳朴善良、孝顺的人物形象。孙少平还在上学的时候,会自动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家里做事,例如他

和妹妹兰香一起到外面去采集露珠,为奶奶治眼病。再如进入社会工作已后,在大亚湾煤矿中,当王世才死后,他帮助慧英嫂走出丧夫的悲痛,帮助她整顿家务,照顾孩子。虽然用拳头回击了安锁子对

慧英嫂的侮辱,却在安锁子面临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他。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其敦厚老实、淳朴善良、孝顺的人物个性和形象。

二、辛酸与悲剧同存

(一)困顿迷茫的爱情

孙少平与田晓霞那段超凡脱俗的美好爱情,在很长一段恋爱与婚姻生活中他们共同捡拾爱情幸福的真谛,以田晓霞的心声“我为我的‘掏碳’丈夫感到骄傲”足以看出他们无私的爱情观。但是,贵为书

记女儿、省报记者的田晓霞最终以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来展现了现实,使作品笼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三、《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路遥之所以描绘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主要是反映现实社会中农民子弟在长期的无语状态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给整个社会作出莫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最不得势的弱势群体。有时候,连自己

最基本的小小理想和人生追求都难以实现。路遥作为文坛上唯一能够坚守平民立场的作家,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感概与叹息卓然跃于笔纸之间。

现实中具有淳朴善良本性的农民子弟正如孙少平一样,在不断的抗争中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在一次次挫折中迷茫和醒悟,在无数次困顿中努力地抗争。结局有悲有喜,但是始终处于弱势群体和社

会最低层的农民子弟,很大程度上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孙少平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的宿命大相径庭。

结语

综上所述,孙少平这一平民子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抗争和顽强拼搏的人物形象正是多少年来中国平民子弟最典型的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正是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透视出社会现实的一面。在困顿中

不断抗争,在迷茫中不断觉醒的农民子弟们命运最终的结局大多以悲剧而告终,《平凡的世界》叙述平凡的事,同时,也叙述现实社会中农民子弟不平凡的血泪人生!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路遥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秦香丽;从路遥的小说创作来看乡土中国的现代性焦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詹歆睿;论路遥及其作品对青年的教育意义[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高源英;略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1997年03期

[6]穆晶晶;论个体生命的存在、自由、觉醒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谢和安;论路遥的苦难情结与拯救意识[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张晶茹;路遥小说中的苦难叙事[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5篇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所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人物,在这平凡的世界,走着平凡的道路,过着平凡的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与体会范文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与体会1每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这个寒假,我开始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这部小说是围绕着孙玉厚一家展开的。这个家里,年龄最小的是兰香,她从小就十分懂事。上小学时,别人家的孩子穿的是一件件新衣服,而兰香穿的是破破的旧衣服。虽然如此,她却从不向家人要新衣服。因为她知道,这个家实在是太穷了。每当家里有一些好吃的,她也总是找借口躲得远远地,她要把好吃的留给年迈的奶奶。

兰香不仅懂事,而且十分勤劳。当她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时,每天放学回到家,她就会提起她的小篮子,到山坡上拾柴火。她年龄小,拾的少,但每天拾得柴火也够妈妈烧两锅哩。兰香还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小时候,她的爸爸和哥哥们围在一起算账,她在旁边看,一口就说出了答案。课堂上,兰香的数学老师写了一黑板的数学题,刚写完,兰香就站起来说:“这道题等于零。”

兰香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还有许许多多的让我十分感动的人物。有吃着黑馍配雨水菜汤却仍然坚持学习的孙少平,有十三岁就扛起家庭重任的任劳任怨的孙少安,还有润叶、金波、田晓霞……他们青春的勇气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环境,又怎能不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呢?

我是一个平凡的小学生,我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平凡的世界中不断知难而进,努力执着。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与体会2平凡,是生活的本色。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直到读了这本书《平凡的世界》,才恍然大悟。

这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更的戏剧。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的一生,有着平凡的感动,有着对执着的追求和渴望,我们应该像孙少平那样,学会在逆境中历练心智、寻找坚强、战胜自我,找一个坚强的理由让人奋进。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与体会3《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虽贫却从未放弃过读书,他平凡、朴实,接地气,这也许就是他能写出《平凡的世界》这样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这句话用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孙少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庭虽然贫困,却抑制不了孙少平对读书的热爱,同时,他也不甘于平凡。

他出城打工,希望能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在打工的时候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工地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几乎所有工人都在打呼噜酣眠之时,有一点幽光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孙少平,在忍受着背部因干活而留下的斑驳伤痕而带来的疼痛的同时,在呼噜震天,汗臭弥漫的恶劣环境之中勤读不辍,是什么支撑着他做到如此地步呢?是源于他对读书的热爱!

那平凡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个怎样纯净的灵魂啊!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他不公平,不仅学业事业艰难,爱情道路上的她也是走的坎坎坷坷,不仅年少时的爱恋破灭,长大后与田晓霞的爱情也是聚少离多,甚至最后田晓霞也命丧黄泉……

每当我学习懈怠,甚至想要放弃时,总会想起孙少平的艰苦的求学经历。穷且益坚尚且不坠青云之志!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面临重重阻挠,他尚不放弃读书学习,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与体会4路遥,共和国同龄人,原名王卫国,是陕北榆林市清涧人。说起清涧,有两大文化遗产,一是路遥,一是沁园春雪。路遥出生在农村,高中毕业后,在乡下教过一年书,后去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开始文艺创作。期间发过很多小说,但有两部颇为有名,《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人生》我在大学的时候有幸看过,毕卷后也唏嘘不已。近日又看了《平凡的世界》,没日没夜地看,不知不觉间三天功夫竟看了百万余字。

路遥,他取着笔名的时候,大概就是借鉴了路遥知马力,坚持和时间,才能评定一个人的好坏,而作者的小说,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读者人的坚毅及生活的苦难。

平凡的世界,对啊,这世界多平凡,因为它就切实存在在那里,没有思想没有哀乐,刮风下雨,霜冻冰雪,见怪不怪。但人心人生可以不平凡,因为人可以选择,哪怕在他人眼里,一个唯唯诺诺活了一世的老农汉,他依然可以不平凡。

孙玉厚一生,勤勤恳恳,一生务农,是个十足的农村人,他的理想很简单,就算自己累死,也想要儿女可以出人头地。他作为一家之主,自觉亏欠一家人太多,对啊,这就是一个男人,在成家立业后,都会难过的一件事情,明明没人责怪他,而且不断安慰他,儿女也懂事听话,能帮就帮,但依旧无法消除他的愧疚感。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儿子,花钱在村里建起学校,那一刻他哭了,他知道一家人为这一刻付出了多少,尝遍了多少苦辣,他孙玉厚的腰杆子,终于在这一刻可以挺起来来了,他真的是卑微了太久太久了。

孙少安,十三岁就帮助父亲操持这个家,家活农活样样行,又有一身男儿气魄,年纪轻轻就被推选为一队队长。他初中读书优异,但他知道不能再接着读书了,他要帮助父亲,供养老小,让弟弟妹妹读书。但他依旧去考初升高的试,考了全县第三,他要让别人知道,不是他考不上高中,是他不能再去读高中了。他也知道在那一刻他和润叶的人生,就彻底分道扬镳了。虽然润叶后来送信为他表明心迹,但他始终不肯接受,他知道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和秀莲结了婚以后,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他办的砖厂也越来越有起色,虽然中间有过一次大难,但终究命运没有背弃他,就在他感觉到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的妻子秀莲生了肺癌,离开了他,人生呐,你真让人可爱可恨。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与体会5路遥先生笔下的田福军,无疑是个“好官”。早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放弃了留在中央部委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基层,先是在地区行署工作,后来提拔成原西县的革委会副主任,也就是副县长。

与哥哥福堂的稍显“负面”的形象不同,福军竟然是个“完人”:为人正直,有能力,经常深入基层,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当然,福军在工作中自然也遇到了各种阻力,甚至被排挤。直到遇到了伯乐——新上任的省委书记乔伯年,福军才被破格提拔为黄原地区行署专员,也就是地级市的市长,从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中突破层层阻力,大展身手。

福军的政绩和能力自然无需多谈,读者也往往为这样的官员击节叫好。只是如果我们从背后的逻辑看,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思考。

一个体系不成熟的机制里,往往人们会期待“青天”的出现,过去有包青天,海青天,现在出现了田青天。而百姓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于某一个道德高尚,能力非凡的个人身上,无疑是一场赌博。而对于福军而言也是这样,他有幸遇到了“乔青天”,个人的政治生命也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行文至此,我也很难下个论断到底什么才是社会法则的常态。提到体系建设,自然上下嘴唇一碰,很容易。但千百年的“青天文化”、“贵人文化”却又活生生地存在着,并且必将长期甚至永久地存在下去。

另外,从个人角度看,即使有了青天有了外部环境,机会也还是留给那些像福军一样有准备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福军很正直,始终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为此与上司抗争。同时,福军也很务实,经常下到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了“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比起那些只会看上司脸色行事或者只会按照书本夸夸其谈的人,福军无疑更靠谱。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6篇

“在而不属于”的生命状态

回到 1980年代的文坛,“现代派”“实验小说”“新潮小说”等蔚为大观,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底色的文学思潮此起彼伏,小说观念和技巧不断翻新,作家们 “各领三五天”,“小说家们被创新之狗追得连在路边撒泡尿都来不及 ”。而“十七年”包括“”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却遭遇困境。在这样的时刻,路遥不打算回到过去,也没有狂热地膜拜西方,他清醒地走自己的路,紧紧抓住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用现实主义方法为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注入新的历史意识。路遥对那个时代是熟悉的,亲身经历改革浪潮,与当时许多小说“回到历史”的路向不同,路遥就是要为那个时代大胆地做一个注脚。他如此真切地描写时代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此急切地赋予那个时代新的历史意识 [1],这难道不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吗?如此近的距离怎么能看清楚那个时代?

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平凡的世界》,我们看看小说提供了什么: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集体化道路与,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新时代与旧意识的不相容这是路遥包括其他作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考分析,但仅仅靠这些并不足以让作品走得更远。路遥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道路折射时代的难题和困境,从而表达了一种“在而不属于”的生命状态,这恰恰也是《平凡的世界》所凝聚的核心历史意识:变革时代需要超越,从生活和逻辑上超越一切固有的状态,向更高更好的生活迈进。

孙少安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和父亲一起在黄土地上流血流汗。他为了弟弟初中毕业就放弃上学,为了不让润叶吃苦与她断绝情感,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 ”、只知埋头苦干的农民。他对国家的农村政策总是异常敏感,甚至敢于冒着被批判的风险突破条条框框,发展生产。朴素的生存之道使孙少安把追求好日子摆在一切政治束缚之上。他总是想改变家里烂包光景,干一番事业让人对农民也刮目相看。这样有一定文化基础而又头脑灵活的农民一旦遇到合适的社会条件,必然会大展拳脚。果然,农村环境一变,他就抓住时机办起了砖厂,虽经波折却发展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乡镇企业家。路遥也写到了孙少安富裕之后的头脑发热,但他在亲人的帮助之下猛然醒悟,最终决定用赚来的钱为村里重修学校,这已经超越了普通农民发家致富之后的自私膨胀心理。

小说重点刻画的孙少平几乎就是哥哥孙少安的“升级版”。他关心和注视双水村之外更大的世界,不甘心高中毕业回村种地,和田晓霞一样认同冒险和闯荡的精神。他是中国第一代进城揽活的农民工,从双水村到城郊落户再到成为大牙湾煤矿工人,孙少平逐渐脱离了农村生活,一步步走向自己选择的道路。他通过读书看报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文化水平,产生能容纳苦难的宽阔胸怀,更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觉悟人生的能力。比起哥哥他更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更相信自己的奋斗之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更加深刻。在许多人眼中,孙少平是“不一样的人 ”,身上有完全不同于农民的特征和气质。

无论是借助于阅读还是朴素的生存需求,孙少安和孙少平都不是安于现状的人。他们身上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抱负和能量。这种能量异常充沛地体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人物特有的男子汉气概。他们不惧怕现实困厄,勇于打破常规,做出普通庄稼汉难以想象的事情。这背后的动力来自于对贫穷的惯性生活和僵化的思维意识的超越,而处于变动期的社会恰恰就需要变革的勇气和力量,打破既有的陈规,在社会和人生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开拓新的道路。路遥把兄弟二人的命运放到社会变化的进程中,在他们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领域发现社会问题和时代症结,从而展开了对变革时代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在而不属于”既是小说人物的生命状态,也是路遥重新界定历史的方式,这是一个具有身份焦虑、贫穷、社会阶层固化等时代难题困扰的平凡世界,无论用何种方式回答这些难题,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人都必须具有一种向上跃进的生命曲线,必须有“不属于”的气质和精神,从而不断超越既有的生活和逻辑。在超越性这个意义上,路遥建构的小说世界和人物生命状态是同构的,“在而不属于”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代和历史,意识到现实是一个需要改变和超越的世界。

以这种超越性的历史意识映照现实并指向未来,路遥的创作保留了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乌托邦性,但他并非要去建构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而是把“不属于”紧紧立足于“在”之上,从细致描绘和真诚书写现实的过程中赋予作品某种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我们才会读到黄土高原一年四季的风景变幻,才会感受到西北农村人情世事的复杂多变,才会体验到变革时代的城乡气息。 1980年代以后的文学逐渐减弱和放弃了超越性的历史意识,要么回到深宫大院玩“历史循环”的游戏,要么接受某种理念欢呼“历史的终结”,人物已经失去了改变一切的能量和气质,回到自我的凡俗生活,吃喝拉撒,活着就是一切。路遥不为所动,依然故我地讲述黄土高原窑洞中农民奋斗的故事。他的“讲述”饱含着深情和理解,他清楚地意识到如何利用既有的文学资源打动读者的心,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成功了。

叙述的伦理关怀

阅读《平凡的世界》,总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时代的思考和看法,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关心。除了以人物的奋斗来表现超越旧生活和旧体制,小说表现历史意识的冲动还体现在叙述方面。

路遥在小说中使用了多人称叙述,以此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但最有特色的是不断突显叙述者的声音。我们分明感到这个叙述者不断代替作者发声,发表各种看法,对人物进行揣摩和分析。叙述者的声音在小说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叙述者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叙述者及时出现在人物面临选择和痛苦的瞬间,指出人物行为的依据和复杂情绪体验,比如孙少平,叙述者尤其注重他的心理成熟过程,特别是每一次读书之后的人生体悟。在读了田晓霞推荐的杰克 ・伦敦的《热爱生命》之后,叙述人分析道: “当然,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 ”[2]叙述者不仅阐释人物的心理动因,而且对一些留在旧时代难以转身的人物也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同情。比如田福堂和孙玉亭,叙述者一方面指出他们的很多思想和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难以接受农村改革后双水村的巨大变化,另一方请读者给予他们同情和谅解,允许他们用时间来转变思想。

第二种是叙述者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叙述者描述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细腻描绘人物生活的城市和农村背景,直接站在一定的高度评价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抒发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比如“生活似乎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但生活又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生活会一直走向前去” [3]。

第三种是叙述者对各种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呼应。叙述者通过主人公的阅读对涉及的文学资源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时比较隐蔽,往往通过人物之口进行。从小说涉及的文学资源来看,苏俄文学和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显然是备受推崇的文学资源。在小说第二部,田福军与老作家黑白有一段对话谈及《太阳正当头》,这是黑白描写合作化运动和的长篇小说。田福军指出小说对当时的生活做出了不准确的认识和结论,同时也安慰黑白他的作品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不会丧失价值,今后的读者仍然会读这本书,不会怀疑作家真诚的态度。叙述者借助田福军之口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实践的利弊进行评价,相信只要小说真诚地描写生活本身就永远不会失去价值,这显然也是路遥创作的自况。无论是作为文学导师的柳青还是“”时期的小说作品,路遥都将其作为重要的资源继承下来。熟悉这些作品的读者都知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用新的理念和理想描绘现实生活,而路遥赋予时代历史意识的努力也与此密切相关。

叙述者声音的不断出现表明路遥强烈的介入意识,他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希望借助叙述者展开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与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理解他们的处境,同情他们的艰难困苦,进而与读者进行潜在的交流和碰撞,传达强烈的历史意识。路遥如此急切地想告诉读者这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要把那种突破和超越既定生活和思维的冲动灌注到字里行间,他不得不需要一个时常跳出来的叙述者。

作为阅读者,我们对这个经常“发声”的叙述者有何感受呢?有人批评路遥的这种叙述方式,认为叙述者不应该老是代替作者发言,打断叙事进程,甚至影响读者的思考和判断,冷静客观的叙述最好。一种叙述方式并不能孤立地判断好坏,必须结合文本实践分析优劣。路遥选取的叙述方式既是要体现对人物命运的关心,又是要在叙述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伦理关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那种强烈的历史意识和为时代症结呼喊的责任,才能抒发路遥热烈拥抱现实的激情。与上世纪 80年代出现的“零度叙事”相比,路遥坚持主体性的介入和抒情,他要充分表达出变革时期旧的体制和生活压得人透不过气,敏锐捕捉生活所具有的新生机新活力,以新的历史意识重新组织文本的世界,用巨大的伦理热情激励读者的思想意识,从而体味和认同作者赋予时代的新历史意识。

《平凡的世界》结尾有一段关于孙少平受伤以后留下的伤疤的描写: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就戴起来― ―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别一种男子汉的魅力― ―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 [4]

孙少平前一秒钟还不敢正视这道不幸的伤疤,但随即就坦然接受并把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转化为一种魅力,在伤疤中我们隐约看到上世纪 80年代的硬汉形象。此时对于孙家兄弟来说,最重要的女性人物――秀莲和晓霞――都已经走向死亡。生活在他们身上还在刻下重重的伤痕。路遥是清醒的,他没有把强烈变革和突破的历史意识导引向廉价的大团圆结局,而是让众多具有帮助者功能的女性形象遭遇不测。纵使人生的事业和轨迹都在向上走,但是依然有着难以言说的隐忧和痛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路遥建构的平凡世界是一种混合了变革希望和苦难困厄的世界,这一点使小说保留了相当的复杂性和探索性。这道伤疤既隐喻了变革的艰难和重负,也隐喻了超越性历史意识的色彩和光芒,因而它具有别样的魅力和气质。这种历史的冲动和意识包含了主体对于时代的理解和体悟,包含了突破限制和不断前行的力量,它其实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意识,但又深深植根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不管它提供的解决方式是否会带来伤痕,但那种要改变不合理秩序的愿望和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美感,它恰恰是路遥以新的历史意识为那个时代嵌入的“伤疤”,那里有种种不合理和苦难的根源,也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但需要他和笔下的人物一起呼唤读者激活这种历史意识,产生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

今天的世界被肆虐的资本同质化,青年人面临社会的固化和压抑,那种改变的冲动和欲望招唤着路遥,也招唤着《平凡的世界》。很多文学作品已经放弃了书写那种超越性的历史意识,放弃了批判现实的锋芒和突破现实的奋斗,它们耽溺于炫富、小资和欲望的游戏,自然而然地接受资本逻辑的驯化,丧失了寻找差异化生活道路的追求。 80年代的文学遗产清单中应该有路遥的位置,因为他使我们还保留超越性的历史意识,还能看到文学激活现实的力量。

注释:

[1] (德)约恩 ・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3.吕森将历史意识定义为:将时间经验意识通过回忆转化为生活实践导向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并认为历史意识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表达出主体对于生活的导向和某种认同,历史意识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叙事表现出来。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7篇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其时我已经坐上了轮椅,路遥到北京来,和几个朋友一起来看我。坐上轮椅我才开始做文学梦,最初也是写诗,第一首成形的诗也是模仿了信天游的形式,自己感觉写得很不像话,没敢拿给路遥看。那天我们东聊西扯,路遥不善言谈,大部分时间里默默地坐着和默默地微笑。那默默之中,想必他的思绪并不停止。就像陕北的黄牛,停住步伐的时候便去默默地咀嚼……咀嚼人生。此后不久,他的名作《人生》便问世,从那小说中我又看见陕北,看见延安。

第二次见到他是在西安,在省作协的院子里。那是1984年,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陕北看看,路过西安,在省作协的招待所住了几天。见到路遥,见到他的背有些驼,鬓发也有些白,并且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听说他正在写长篇,寝食不顾,没日没夜地干。我提醒他注意身体,他默默地微笑,我再说,他还是默默地微笑。我知道我的话没用,他肯定以默默地微笑抵挡了很多人的劝告。那默默地微笑,料必是说:命何足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我至今不能判断其对错。唯再次相信“性格即命运”。然后我们到陕北去了,在路遥、曹谷溪、省作协领导李若冰和司机小李的帮助下,我们的那次陕北之行非常顺利、快乐。

第三次见到他,是在电视上,“正大综艺”节目里。主持人介绍那是路遥,我没理会,以为是另一个路遥,主持人说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我定睛细看,心重重地一沉。他竟是如此地苍老了,若非依旧默默地微笑,我实在是认不出他了。此前我已听说,他患了肝病,而且很重,但他仍不在意,还一如既往,笔耕不辍,奋争不已。但我怎么也没料到,此后不足一年,他会忽然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

他不是才42岁么?我们不是还在等待他在今后的42年里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么?如今已是“人生九十古来稀”的时代,怎么会只给他42年的生命呢?这事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哭的问题。这事,沉重得不能够哭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孙少平 高加林 知识 精神

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是当代文学中探讨农村知识青年在固有社会体制限制下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代表作品,在全景式地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城乡生活与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塑造除了以高加林、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代表的一系列奋斗者形象,在三十多年间鼓舞了无数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青年。自《人生》发表之后,关于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绝如缕,在《平凡的世界》问世后,不断地有研究者将孙少平与高加林进行对比,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孙少安与孙少平是高加林这一形象的延续与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的个性和灵魂的自身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的形象,孙少安更多地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1]但仔细分析,同为奋斗者,高加林与孙少安不管是奋斗目标还是途径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少安有着当时一般农民普遍不具备的远见与胆识,但从根子上他仍是农民式的奋斗,他从未想过要离开双水村,他的奋斗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所以当少平提出想要将户口转去黄原时,少安表示了不解与反对(小学毕业的较低文化水平与身为长子的责任感是造成他与高加林、孙少平异质的重要原因)。而高加林从未想过要当一个农民,能够进入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孙少平与高加林则属于同一类人,不愿被局限在农村是他们共同的志向,进入城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但他们之间仍然有着某些根本性的差别,而正是这些差别使得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不同的意义,而不仅仅是高加林的延续或翻版。笔者试图结合具体文本,通过奋斗与知识、现实与精神、漂泊与定位这三组关键词来剖析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异质与“超越”。

一、现实奋斗中的知识“缺席”――非功利的读书观

知识是否直接参与其现实奋斗是高加林与孙少平之间的一大差别。

高加林自始至终都不曾心甘情愿地从事体力劳动,他的民办教师被撤掉回乡劳动后,有过一段看似安于田间劳作的时期,但这种暂时的“安于”并不是发自心底的对自己作为农民的未来的认可,而是极大程度上来自巧珍如火似的爱给他内心带来的抚慰。在高加林看来知识是要直接参与到他的现实奋斗中去的,是他追求更美好未来的重要筹码,他想要并且曾经暂时得到的工作――记者,也是与知识(具体表现为文学素养)直接挂钩的,也就是说高加林的追求是当一个脑力劳动者。高考落榜回乡后他是民办教师,虽然离理想工作有一定距离,但作为继续向上发展的跳板已经是当时自己所能实现的最好选择了――“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2]关于高加林在农村里也仍然关心国际大事和爱好写作的描写为其之后在马占胜的安排下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做了铺垫。

孙少平和高加林一样也是喜欢读书的,不过他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希望能凭借读书获取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这一点从同样被撤掉民办教师后两人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高加林因为失去了通往更光明未来的机会而痛苦万分,孙少平只是担心会失去看书读报的精神生活:“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不必隐瞒,他十几处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3]“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老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书报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4]

从农村到城市后的奋斗中,知识的“缺席”使得孙少平表现出了与高加林显著的不同。在他“进城”的过程中,知识不仅没有成为其奋斗的直接助力(比如因为有知识有文化而被赏识,或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反而是他竭力要隐藏的因素――在揽工时隐瞒自己曾经的教师身份以及为了不被发现偷偷在施工楼房中读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虽然没能直接参与其现实奋斗,但并非毫无影响,通过读书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人格与丰富起来的精神以坚定的姿态参与到少平的“进城攻坚战”中,例如在工作中多次表现出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与他钟爱苏联小说、伟人传记直接相关。并且有时,知识也会以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其现实奋斗,如在第一次揽工时,出于对读书人的敬重,女主人安排少平去干较轻松的活儿。

二、作为精神世界之“地基”的现实奋斗

非功利的读书观使得少平并不奢望能谋取一份与知识相关的工作,少平的终极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完美,要实现这一追求就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所以现实奋斗是少平经营精神世界的“地基”,而崇高化的精神追求所形成的美好人格――仁、忍、韧,又直接影响其现实奋斗的态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少平对自主选择未来的执着,这也是高加林与孙少平的奋斗轨迹中值得关注的差异点。

高加林的几次起落都是由外力所决定的――被撤了民办教师是高明楼决定的、被提拔到县上当通讯员是马占胜决定的、被揭发后回到农村又是克难妈造成的,高加林自始至终都没能亲自干预自己的前途,没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少平在他的个人命运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决定力,他主动放弃与哥哥共同经营砖厂,选择去黄原揽工,再有机会成为煤矿工人的时候,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如愿以偿,而之后在妹妹兰香的男朋友的帮助下,有机会真正进入城市时,他选择回到大牙湾。高加林和孙少平面临的大环境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被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个人发展的农村知识青年,之所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高加林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知识直接参与的工作,一份能够使他从身到心成为城里人的工作,所以他不会像少平一样去当农民工或煤矿工人,在他眼里这些工作与在家里种地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少平看来却是不同的,同样是辛苦的体力劳动,在哥哥的砖厂与在城市的工地上、煤矿里到底有何不同?还是自主意识的缘故吧,少平所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自由,是人格的完善,是一种更为浪漫、缥缈的心态,他想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走出并不一定最好却必须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条路。在砖厂做主的是少安,办砖厂致富是少安的梦想,那难道当农民工或是煤矿工人就是少平的梦想吗?并非如此,具体做什么工作不是少平所在乎的,假使不是煤矿工人而是炼钢工人,相信少平一样愿意去做并能够做好,在既定的位置上贯彻自己的信念才是少平的追求。不管是教书、搬砖还是挖煤,虽然都是在诸多限制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但只要全力以赴,让自己的力量在每一个位置上发挥到极致,就是符合少平自己的人生哲学的,他便甘之如饴。

全书中有过两处少平对自己未来身份的直接想象,一处是被初恋女孩郝红梅“背叛”后:“少平站在河边,尽管已经误了吃饭时间,但他一点也不感觉到饿。他突然幻想:未来的某一天,他已经成了一个人物,或者是教授,或者是作家,要么是工程师,穿着体面的制服和黑皮鞋,戴着眼镜,从外面的一个大地方回到了这座城市,人们都在尊敬亲热地和他打招呼,他在人群里看见了顾养民和郝红梅……”[5]这明显是一种并不理智的报复性想象。第二次是在进入城市揽工后,“他甚至想某一天,他也会成为一名包工头,嘴里叼着黑棒卷烟,到东关大桥头去挑选工匠……嘿嘿,他就是成了包工头,为什么一定要嘴里叼根黑棒卷烟呢?不,他不会象现在这些工头一样,神气活现地把自己搞得象电影里的保长一般;他要和他雇用的工匠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尤其是要对那些上过学而出来谋生的青年给予特别的关照……孙少平躺在自己的铺盖卷上,不断地这样胡思乱想。”[6]从教授、作家到包工头有着较大的落差,但这种“降落”反而是更加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一方面少平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体制的阻碍是他必然无法成为城市知识分子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少平自信其精神世界的超越也是一种胜利,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7]例如,第一次揽工时主人家出于对少平的欣赏与认可结算工钱时多给了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钱是他应得的,即使收下也无可厚非,但少平仍坚持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肯收下那些钱,这便是在平常事情中表现出的美好人格。再例如少平对自己成为包工头的想象,包工头比起教授之类的职业来说是平凡的,但会考虑和工匠建立平等关系的包工头恐怕不多见,少平就是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坚持,赢得了精神世界的胜利。

就是这种坚持使得少平这个人物形象显示出了某种异质,相比同时代一些作品中沉浸在个人内心世界,散发出空虚、颓废气息的文学形象,少平更加踏实、现实。而同样是现实奋斗,少平比起另一种埋首于繁琐零碎的鸡毛蒜皮中不得自拔的文学形象又多了一些豁达、浪漫。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专注于个人内心的寂寞、空虚、荒诞无可厚非,但人终究是追求光明、追求希望、追求明天的,少平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因为缺乏对其“阴暗面”的表现而被质疑不够立体、不够丰满,但较为可贵的一点是这一形象成为一种不同的参照对象,他不是一心为党,要为社会主义牺牲一切的空洞的“高大全”角色,也不是一辈子沉溺于个人世界,生无可恋不知所往的幻灭虚影,他始终在为自己奋斗,忠于本心,创造也许很卑微但不可或缺的价值。通过非功利的读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时刻可以把持住本心,从个人角度来说做到了真正的自由――心灵、思想的自由,从社会角度来说,不论处于何种位置都竭尽全力、从不敷衍,可以说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一些评论家认为路遥在书中一味渲染苦难,将苦难归因于个人而没有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得作品缺乏现实批判性、不够深刻。诚然,《人生》中,路遥还曾直接呼吁过体制需要改善――“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8]而在《平凡的世界》里并无类似的对体制的直接质疑,但并不是没有直接批判就等于赞同,不管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本可以有一个更为光明未来的他们因为体制的限制,只能或回乡或当工人(少平能当上工人,晓霞的关系是重要的助力,不然工人也是当不成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出这是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本人不优秀、不努力,那原因会是什么呢?相信会思考一点点的读者都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路遥写出这种悲剧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与批判。那么,为什么让少平甘愿受制于并不合理的政策制度而没有刻画他们的反抗,这是不是一种妥协,一种驯服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路遥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强大外力的帮助,少平这样的平凡人想要去反抗体制――即使是不合理的体制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当时亦或现在,体制的改革建设并没有与所有人产生直接关系,对于很多事情,平凡的他们并没有话语权。去争夺着话语权固然重要,懂得去反抗,去争取是不再做鲁迅笔下“奴隶”的重要一步,但如果没有形成完整、完善的人格,取得了话语权又能怎样?像阿Q那样革命,终究仍旧是别人的棋子,是牺牲品。想要自上而下改变制度、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很难,因为直接参与制定政策,建立制度的始终是一小部分人,而最终将政策、制度落实的是具体的每一个人,因此,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首先从自己开始做到独立、自由、自尊、自强、乐于思考而不是只是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也许不失为完善社会的另一种方式。路遥塑造出少平这一形象,是对每一个平凡的人如何尽可能地在实现个体价值同时兼顾社会价值这一问题并不完美但却包含思索的一种解答。

三、从幻想漂泊到渴求定位

《平凡的世界》中多次描写了少平对于流浪、漂泊的渴望与幻想。“说心里话,他虽然不怕吃苦,但很不情愿回自己的村子去劳动。他从小在那里长大,一切都非常熟悉,他现在觉得,越是自己熟悉的地方,反倒越没意思。他渴望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去!他读过不少书,脑子保持着许多想象中的环境。他甚至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地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哩……”“不知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象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9]“毫无疑问,这样的青年已很不甘心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了。即就是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这动机也许根本不是为了金钱或荣誉,而纯粹出于青春的激情……”[10]

但是在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时,少平却表现出了某种“无根”造成的不安――“他问自己:你难道一辈子就这样生活下去吗?你最后的归宿在哪里?是啊,眼前的一切都太苦了……苦倒不怕,最主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流浪的生活而有一种稳定性?这一切似乎都很渺茫。”[11]

从想去流浪到想要安稳,这种转变显得有些突兀,有些难以理解,也许可以解读为“流浪”对于少平而言只是其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想象方式而并非真实追求。他是深深扎根于黄土地上的人,和王满银那种愿意走南闯北、四处漂泊的性子不同,少平并不想居无定所,他很想要一个位置,一个确定的身份,这个位置不能由父亲或哥哥决定,必须由自己决定,所以他离开双水村。但具体是什么位置,少平并没有很清晰的想法,所以他必须出走,必须去找寻,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自己也愿意接受的位置、归宿,现在的这种“漂泊”终究是为了将来的“定位”,所以结局少平甘愿留在大牙湾煤矿而不愿去城里,并非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只是在经历很多以后,认定了那里才是合适的位置。因为在少平看来,“不定”地漂泊闯荡也好,“定”地安于一个位置也好,都只是过程,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永不违背自己的内心,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目标,少平在全书中是一直贯彻下来的,这也许就是众多读者所提出的“志向远大、渴望流浪的少平为何甘愿止步于煤矿工人”这一疑问的解答。

四、结语

从“联合国都想去”的高加林到满足于做一名煤矿工人的孙少平,也许是因为路遥自身对改革以来欣欣向荣的乐观热情也有所沉淀,更加冷静、更加沉稳,相对也更加保守。

高加林和孙少平都是路遥为了解答农村知识青年如何实现个人追求这个问题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人生》中还出现过对不合理体制的直接质疑,而到了《平凡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再出现这样的议论,这也是一些批评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缺乏现实批判性的原因之一。诚然,批判不合理的体制的确是重要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有的品质,但探索普通的人们在这种既定现实下该如何尽可能地追求被限制的梦也同样重要。如若读者能够从孙少平的奋斗历程中获取一点精神力量以改变自身,即以文学意义实现现实意义,就是极大地发挥了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了。毕竟,文学应该是让人感到有希望,而不是绝望的,文学改变不了世界,却可以改变个人,当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的时候,世界也会因此改变。这种精神力量所能给予现实人生的强大推动或许就是《平凡的世界》作为“长销书”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被热读的原因吧。

注释:

[1]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第一部)讨论会纪要》,小说评论,1987年,第02期,第24-28页。

[2]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3]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4]路遥:《路遥文集》(第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5]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6]路遥:《路遥文集》(第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186页。

[7]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8]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9]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401页,406页。

[10]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09页。

[11]路遥:《路遥文集》(第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全五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J].小说评论,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