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居易元稹

白居易元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居易元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1篇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09年。在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写道:“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在长安靖安,最后一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待重聚,而现在无法实现,表达了极其怅惘之情。然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2篇

望江楼公园濒临锦江,园内古木参天,翠竹掩映,幽篁古楠间点缀些亭台楼阁,氤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望江楼公园是以纪念唐朝女诗人薛涛而享誉海内外的古典园林。园内有薛涛井,薛涛墓及吟诗楼、濯锦楼、浣笺亭、枇杷门巷等,取薛涛故居的旧名和史迹修建而成。

薛涛(约公元781―832年)字洪度,原藉唐代长安。唐大历十年(775年)其父补眉州缺,举家迁蜀。唐建中二年(781年)薛涛生于眉州。涛自幼聪颖。唐贞元九年(793年)涛父卒,后涛沦为乐妓,韦皋镇蜀时,召入幕府,先后历事十一镇,官至校书郎。

薛涛墓座落在一片幽篁之中,墓前立有一石碑,刻有“唐女校书薛洪度墓”八个大字。墓东侧五十余米处立有一薛涛塑像,庄娴静雅,薄罗轻裾,持卷负手作凝思行吟之状。

徘徊于薛涛像前,我不禁想起了锦竹轩的一副楹联:“独坐黄昏谁是伴,怎教红粉不成灰”。薛涛虽然“以诗受知”于剑南西川十一镇节度使,且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名士多有唱和,但她一生孑然,其聪颖的才情又加剧了她精神的痛楚。

“诗言志,歌咏言”。我们不妨沿其诗作这条心灵通道,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诗人来一番跨越千年的对话。

你早年的诗歌,如《池中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深刻表现了你“富于梦想”,大胆追求爱情的性格特征。这首诗无疑是你对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青年时期,在与众名士的交往中,你结识了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元稹元微之,而元稹也对你的才情与美貌心仪已久。元稹曾在赠诗中赞道:“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把你看作西汉时浪漫多情、才貌双全的卓文君。

你对元稹也一见钟情,思慕颇深。在《秋泉》中你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怀:“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元稹与你相晤相恋于东川梓州,数月后离去,“临行诀别,不敢契行”。然而元稹一别忘情,尽管你在赠元诗中以妻自况,可元稹在其妻韦丛病逝后仍无娶你之意。元和八年,元稹贬江陵,你不顾病体,过三峡,赴江陵会晤元稹,返回之后作《江边》一诗,其中两句云:“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夜夜立清江”诗句高雅深沉,娓娓动人,渴望鱼儿快快传来元稹的书信,表现了对元稹的深切期盼,读来不觉心潮起伏,淆然泪下。一个重情重义的女才子的如火情怀跃然纸上。尽管白居易曾赠诗提醒你不要沉湎于和元稹的爱情之中,女仆也曾多次劝你:元大人绝非终生可托之人,但你依然沉溺于幻想之中。

直到元和十年,你都是“泪湿红笺怨别离”、“夜深闲共说相思。”(《牡丹》)你眼里流泪,心中流血。元和十一年(公元810年)春三月,元稹与刺史裴郧之女裴淑新婚后同游巫山时,被路远迢迢赶来寻他的你撞见,至此,你才如梦方醒,愤而写下了《柳絮咏》: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诗句饱含惆怅与幽怨,斥责了朝秦暮楚,负义无情的元微之。也为自己做了十年的美梦画上了句号。后来,你竟然穿起道袍,闭门幽居,打发那孤苦寂寞的漫漫岁月。对此,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言:“终其(指元稹)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

微风徐来,竹叶沙沙,那是大自然吟唱给你的赞歌,还是这秋日黄昏送给你的慰藉?

走过吟诗楼,流连于枇杷巷,我想那满园“虚心自持”“苍苍劲节”的翠竹不正是你那孤傲不阿的气节的物化和象征吗!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3篇

1、元稹生于779年,逝世于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2、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3、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4篇

文/路英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世称“元白”。他到越州为酒的郁香所陶醉,并以“醉乡人”自居、自豪:“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白居易在《和微之》中云“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从此,越州以“醉乡”之名传颂遐迩。

他们酬唱的诗中,充满了酒意、酒香。在《醉封诗简寄微之》诗中更表述了他们醉书、醉寄的情景:“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凭五字中。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简。”有时回忆宦途险恶,心中怅然,便独酌微吟,思念白居易“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寄乐天》)在《代郡斋神答乐天》诗中更说“为报何人偿酒债,引看墙上使君诗。”

元稹在越州一住就是几年,他做了不少好事,修建飞翼楼,蓬莱阁,开凿龟山鱼池,又在鉴湖旁、怪山麓建东武亭、永安寺等。他纵酒自娱,甚至连小孩也学会了饮酒:“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可见他确实是沉浸在醉乡的欢乐之中了。诗简传韵是文学史上又一佳话,“醉乡”美名由此而载入史册,远播中外。

流传百年的经典小吃——柳德芳汤圆

文/海涛

小吃风味

“柳德芳汤圆”是长沙市的著名风味小吃,为柳德芳汤圆店独家经营。

该店面创始于清道光年间,用姓名作为店的字号,所以其制作的汤圆也就叫柳德芳汤圆。

柳德芳汤圆个大、糕糯、馅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不黏不腻,回味悠长。

来历传说

柳德芳,别号柳三,人送绰号“长桥柳”。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卖汤圆养家糊口。因为柳德芳的汤圆选用上乘的糯米、馅料,工艺精细,风味独特,所以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甚至在当地流传着“非柳三的汤圆不食”的佳话。

据说柳德芳当年能开汤圆店,除了他手艺强、人品好之外,还有个特殊原因,就是他在1852年发了笔横财。

那次,他去河街南货馆买面粉。谁知,面粉里竟然暗藏着一个53两的大银锭子。怀着碰运气的想法,他急忙又回去买了6篓,结果又发现了6个53两的大银锭子。

既然有钱了,柳德芳就想实现当初的愿望——买间铺子卖汤圆。就这样柳德芳汤圆店开张了,并且因为他制作的汤圆大家早就吃过了,而且味道不错,所以大家又都来他的店里买。

据说,清朝末年,左宗棠因为吃了他的汤圆,觉得其汤圆鲜美、香甜,于是就赠给他一对楹联:“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重涎。”

于是,柳德芳就把这对楹联装裱了挂在店堂里。没过多久,湖南各个县市的读书人来长沙应试,在汤圆店看到了左宗棠的亲笔楹联,就一边赞叹他的笔力苍劲有力,一边品尝柳德芳汤圆,以便亲自“确认一番”。结果,无不赞叹。

就这样,左宗棠的楹联和应试者的口口相传,招徕了更多的文人骚客,以至于后来有了“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长沙”的风气。

现在,柳德芳汤圆店依然日日门庭若市,声名流传。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5篇

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6篇

诗筒传诗。就是用盛具传递诗作。盛具用竹筒或特制的瓷筒。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与时任地方太守的裴迪写诗唱和。因为该地竹子多,王维常用竹筒盛诗和裴迪互赠诗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公余节假时与当地文人饮酒赋诗寄兴。诗人元稹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白居易常派歌伎高玲珑、谢好好用瓷筒传递双方诗作,白居易为此还写诗记胜:“为向两州邮诗作,高谢来去递诗筒。”

诗板题诗。唐代是诗的王国,普天下崇诗。人们在风景名胜、商业店铺、旅馆驿站等地墙上粉刷出一块诗板,来供过路文人题诗。据传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从诗板题诗传开来的。李白游黄鹤楼,被眼前景物陶醉,但却不题诗了,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过处,往往有人请求在诗板上留下诗作。李白游报恩寺,寺僧恭敬地捧出诗板要大诗人题诗。诗板多了,精粹却并不多,于是劣诗往往被抽下。诗人薛能游蜀地飞泉亭,见亭上“有诗板百余篇”,薛诗人把诗板全部抽走,只留下文端《巫山高》等诗板。刘禹锡过巫山庙,摘下千余块诗板,只留下数十块而已。

上山乞诗。寺院乃藏龙卧虎之地,寺僧中有不少诗人,因此有人上寺院乞诗。“山僧封诗寄,野客乞诗归。”有人乞诗,寺僧诗作也可以流传于世了。李商隐晚年穷居山林,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向大诗人乞诗。文人昆山带着数十丈布帛通过李商隐的远房亲戚引见向诗人乞诗,这一回让昆山满载而归,他乞得诗人《柳枝》五首。

文人窃诗。有的文人为了邀名声就窃取诗人新作为己有。唐代科举考试,有的文人写不出好诗应试就窃人之作。有一应试者盗得杨衡诗一首参考结果登第。杨衡当即责骂:“‘一一鹤声飞上天’一句,你偷了没有?”那人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见自己佳句未被偷,笑着说:“犹可恕也。”当时社会看好元、白诗,他们的诗常被人盗取。李商隐“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二句被时人张怀庆“窃为己作”,只在二句之前加上“生情”、“出性”改头换面。当然,偷诗不道德,但也为诗的流传出了力。

诗人卖诗。古代没有稿费,但有“润笔”,写诗可以索润笔。中唐后卖诗较普遍,名人诗价值高,最高的要数白居易、元稹了,白居易一首诗索要一百金,白居易《长恨歌》卖给勾栏歌院五百金。白诗值钱,就是能唱《长恨歌》的歌伎身价也倍增。李益诗乐工争买谱曲,卖给歌院,因此李益诗可以作代价券,持有李益诗可以在勾栏歌院喝酒休闲,甚至还可以充当车马费、坐轿费。写诗有了价值,便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也使诗可以大量流传。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7篇

意思:人存在欲望就像天地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一样,要让天地人和谐共处,唯有制度来约束。只有良好的制度来约束人们,才有良好的秩序。

赏析: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早已预见制度的重要性。在现在社会里,制度更是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大到人类社会,小到每个人,都要遵守制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元稹范文第8篇

陆以在谈到坡之死时也说到,孟浪用药,误用补剂,是导致其病症不能治的根本原因。坡因感受暑湿之邪,复又饮冷而致暴泻不止,此时不宜用黄芪。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才对症。而坡外感暑湿之邪,饮冷内伤脾胃,属实证而非虚候,用黄芪就不对症,有“闭门助邪”之虞了。所以坡才出现腹胀发热、牙龈出血的变症。这个时候又给他服用人参、麦冬等补益药,不但贻误了病机,而且火上浇油,坡不死才怪哩。

如果说卢雯渔、朱熹、坡都是因为医生的失误造成他们命丧黄泉,那韩愈和元稹两个人就有点自投罗网了。这两个大文人也想学皇帝长生不老,吃起了什么丹石、秋石,结果两人不但没有长生,而且有点早逝了。据史料记载,韩愈的确死于“风疾”,就是如今说的“中风”,究其原因,正是他长期服用丹石中的硫黄所致。硫黄具有补肾壮阳、益火生元之功,故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青睐,但硫黄中的有毒物质二氧化砷长期服用,贻害无穷,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与之大同小异,元稹服用的秋石主要是由人尿、秋露水、石膏组成,小有服用,可滋阴养颜、疗虚健体,但过量服用,就会适得其反,求福得祸了。

当然,本想延年益寿却误入歧途的文人并不仅仅是韩愈和元稹两个,我们从元稹的好友白居易的诗里都能看得出来。《思归》说:“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天,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诗里不但有韩愈、元稹,还有杜牧、崔云亭等人,可谓误服丹药,不乏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