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群,汉英翻译,应用

近二十年来,关于翻译单位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翻译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国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国内翻译家对这此非常重视。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在汉英翻译中,以意群为翻译单位为绝佳选择。

本文将探讨意群作为翻译单位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及策略,为以后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意群的概述

1.意群的概念及分类

意群(sense group)是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每个成分即称为一个意群.同一意群中的词与词的关系紧密相关,否则引起误解。在汉英长句的翻译中,把长难句划分成若干个有一定意义的部分,每一成分即为一个意群,意群内的单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极为密切。意群是句法层面意义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从句等。意群具有表达意思的相对完整性。

(1)意群可以是一个词:Niujia Village

(2)意群可以是一个词组:at midnight

(3)意群可以是一个从句:

No one knew what was going on.(宾语从句)

2.意群作为翻译单位的依据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Halliday和Hasan提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一个语段能否成为语篇,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语篇特征(texture),是否为一个意义连贯的整体。而意群作为篇章的中坚级层,在这一层级上,小句开始组成在交际功能上有相对独立性的语篇。

二、意群在汉英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1.意群的划分

(1)根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切分

春天带着几个娃去挖笋,//夏天去捡野菌,//秋天就进山去挖川地龙、扣子七……//冬天到雪地上……

In Spring,Mother…shoot.//while in summer,…mushrooms.//During Autumn,…//And they set traps…in winter.

分析:这一句话有明显的时间标志,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所以切分的时候比较容易。

(2)根据语流的自然停顿进行切分

青香不敢睁开眼睛,假装熟睡,//任妈抚摸着,泪水一颗颗滴到枕头上。

Qingxiang was afraid of…sound sleep,//letting Mother …

分析:上文所划的位置属于语流的自然停顿。译文也是根据根据意群来找到句子的层次结构,主谓搭配。

(3)根据关联词语的标志进行划分

就这么把几个娃子拉扯大了,//还让他们读了书,嫁了汉,娶了媳。

…Mother tenaciously brought up…;//moreover,they all went to school and got married.

分析:“还”字承接了句子意思,在译文中用“moreover”来说明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

结论:(1)一般来说,可按原语标点进行分切,但更重要的是按汉语内在的叙述层次和句子关系进行切分。(2)切分时,既要照顾汉语原句的意义,又要顾及英语的行文便利,顾及英语的可读性。

2.意群的翻译策略分析

(1)分译(Division)

所谓分译,又称拆译,就是把原文的一个单词或短语拆译成一个句子,或将原文的一个简单句拆译成两个或多个句子。例如:

a.妈时常会走老远,穿山越水,到乌云堡去,看她,给她带去腊肉……//帮着照看亮子……

Mother often trudged… go to Wuyun Village for the purpose of seeing Qingxiang with bacon…//Mother also helped her to look after…

分析:文章的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将这一整句话进行断句,在各意群中用适当的介词、连词进行衔接,这样的译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b.很大一会,门终于推开了,//屋里电灯摇晃了一下,昏黄的光线像浑浊的溪水荡漾起来。

The light bomb …gave a slight shake,//and the gloomy light was agitated…

分析:在“门终于推开了”之后进行切分是因为前后内容不一样,前者说门,后者说灯。而译文中用“and”连接上下文,用“like,in”更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

(2)合译(combination)

所谓合译,就是把原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合译为一个词,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合译为一个句子,或将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简单句来表达。例如:

a.就这么把几个娃子拉扯大了,还让他们读了书,嫁了汉,娶了媳。

…they all went to school and got married.

分析:原文中的“嫁了汉,娶了妻”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是一个意群,仅用got married就能把这两个小短句给翻译出来。

b.妈对亮子这个外孙也是最好的。亮子也最喜欢外婆。

Mother loved her cute grandson… be dearly loved by Liangzi(and vice versa).

分析:这句话说的就是妈和亮子互相喜欢,译文将其整合成一个句子是非常恰当的。

三、结语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将意群作为翻译单位的优势有:

(1)摆脱了以句子和自然段落的限制,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使译文更地道流畅。

(2)使译文主次分明,提高译者的理解力和翻译能力。

近来,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仍在继续,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关于意群的划分及翻译分析绝非仅有这几种,在以后的大量翻译实践中还须进一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人常用的一种传统思维为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中国人对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偏好,突出地表现在一些艺术形式上,如我国的传统书法、国画以及诗歌等,这三种艺术形式广为文人墨客使用,其目的主要是抒情达意,表达自己的情怀。飘逸空灵的书法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志向,不同的山水风景反映了不同的情趣追求,不同的遣词造句,使用不同的意象都能充分地展露诗人的意志,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使用具象的诗句比比皆是。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论》中说:“中国语是表象主义的,是原子主义的。‘表象主义’就是中国人的说话,是要整个的、具体的,把他们所描绘的事件‘表象’出来。‘原子主义’的意思,是把这许多事物,一件一件地、单独地排列出来,不用抽象的观念,而用原子的安排,让人看出其中所生的关系。中国的语言,在表现具体的事物方面,是非常活泼的。”

二、中国人的具象思维对汉语的影响

具象思维对汉语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四字词和成语的经常使用、对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一)四字词和成语的经常使用

汉语中四字短语和四字成语的使用率很高,中国人习惯于寻找一种对称性和平衡性。这种对称性与中国传统的八卦思维和太极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八卦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太极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汉语中单音节的词语特别丰富,后来双音节词占据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绝大部分,随之四音节词语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四字的语言结构都归类于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使文章非常有规律、有节奏感、有力度。

(二)对先例的崇尚和文史典故的大量存在

中国文化有着鲜明浓厚的历史意识,十分看重过去,看重既发事件对未来的影响,认为从历史中可以发现用以指导未来行动的原则并吸取经验教训。因此,自古以来,不管是治国平天下还是为人处事甚至是学术研究,中国人都十分看重前人的实践经验,而且这种看重往往演化成膜拜,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改造和创新。中国人习惯于强调具象的、物象的、形象的表达。因此汉语里有丰富的历史典故与成语,甚至认为模仿先人的文章,比自己独立创作更有价值。这种传统的思维倾向在一般的语言生活中比比皆是。

三、翻译策略

(一)四字词和成语的翻译策略

1.保留

(1)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理水》)

술이 세 순배 돌아가자 대관들은 물나라(水乡)의 연도에서 보았던 풍경에 대하여 이야기 하였다. 갈대꽃은 눈과 같이 희고, 진흙물은 황금같으며, 뱀장어는 기름기가 있고, 청태는 매끄럽다는……등의 말을 했다.

(2)越显得面如传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红楼梦》)

얼굴은 분가루를 뿌려놓은듯 보얗고 입술은 연지를 찍은 듯 앵두 빛으로 물들어 있고 맑은 눈동자에는 인정이 흘러 넘치고 입가에는 상냥한 웃음이 감돈다.

不难看出译文把原文的比喻成分如实地照搬了下来,如此翻译过来的译文不仅形象、逼真,而且非常通顺。可见,这种保留原文的翻译方法非常可行。

无论是四字短语还是成语,都蕴含着特殊的中国文化,把这类四字短语翻译成韩语时,从文字和内容的角度来考虑,从互相交流和传达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的角度考虑的话,保留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翻译方法。

2.突破

当汉语的文学保留的翻译方法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时,自由保留就有了它的使用空间。虽然它的表现方法和原文有些出入,但它能清楚、正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3)只见房中走出几个仙子来,荷袂蹁跹,羽毛飘舞,娇若春花,眉如秋月。(《红楼梦》)

안으로부터 선녀들이 우르르 몰려 나왔다. 그 모습들은 아름다운 꽃이라 할까, 탐스러운 달이라 할까, 또 찰찰 끌리는 치마자락들은 마치 꽃밭이 살아서 움직이는 것만 같았다.

原文中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描述了仙子的美丽,但译文却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在不脱离原文内容的前提下突破了源语的束缚,使翻译过来的文章给译文读者一种美的享受,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羽毛飘舞,娇若春花的仙子。

(4)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红楼梦》)

눈에 맺힌 촉촉한 이슬은 구슬처럼 반짝이고 가냘픈 그 자태 더욱 요염하여 물에 비낀 한떨기 꽃이요, 걸으면 바람에 하늘거리는 실버들 같았다.

原文中的“泪光点点,微微,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十六个字把林黛玉刻画得活灵活现。译文超越了原文的形式,用叙述的方法描写林黛玉,好像活生生的林黛玉就站在译文读者的面前。

汉语中四音节词语非常多,韩语中四音节词语不是很丰富,翻译过程中难以找到对等词。上面例文在保留了原文中心意思的同时,按照译文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翻译,尽量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原文读者的感受相同,这种方法有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替代

翻译四字成语的时候,翻译工作者也可以用相应的目的语成语来替换,虽然这种翻译无法表达原文特殊的文化内涵,但能明确地传递信息而且能使语文生动形象。

(5)每况愈下:청승은 늘어가고 팔자는 오그라진다.

(6)本性难移:세살 때 버릇이 여든까지 간다.

(7)画蛇添足:긁어 부스럼.

(8)鼠目寸光:바늘구멍으로 하늘 보기.

(9)狼吞虎咽:마파람에 게눈 감추듯.

这种成语替代的例子在中韩翻译中很普遍。

4.音译

音译法在中韩翻译中比较多见,一般适用于成语。中韩成语翻译中之所以存在音译法,是因为韩语的成语一部分来源于汉字成语。但很多汉字成语在现代韩语中的使用频率没有韩语固有的成语高,遇到这种成语时就应该采取音译的方法。

(10)一日之患卯时酒,一年之患狭窄靴,一生之患性恶妻。(《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

일일지환은 묘시주요, 일년지환은 협착화요, 일생지환은 성악처라.

(11)所有这些方面的完成,需要一个长的努力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然而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选集》)

이 모든것은 일조일석에 완수할수 있는 일이 아니라 장기적인 노력과정이 필요되는것이다. 그러나 이 방향으로 발전하지 않으면 안된다.

音译过来的文章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忠实于原文。但能逐字逐句音译过来的成语不是很多,由于有些成语不常用,所以很多译文读者不明白其意思,这时即使有音译过来的成语但还是采用别的翻译方法比较好。当然,音译后在理解上不造成困惑时可以使用音译法。韩语成语中音译汉语成语的例子比较多。例如:

(12)愚公移山:우공이산

(13)诚心诚意:성심성의

(14)千辛万苦:천신만고

(二)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

1.直译

韩国和中国都属东方文化圈,具有东方文化的特征,韩国从很早以前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的很多历史典故、在韩语里也存在,遇到这样的典故时可以采取直译法。

(15)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

우공이 산을 옮기는 정신으로 중국을 개조하는 면에서 려가채는 하나의 좋은 례로 된다.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现比喻做事情有毅力,不怕困难。这个寓言故事韩国人从很早便开始接触,愚公移山已成了韩语中的一个成语,所以采取直译法是完全可行的。

(16)方鸿渐牛性,不吃周家送来的东西。方遁翁日记上添了一条,笑儿子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围城》)

홍점은 황소고집을 부리며 주씨댁에서 가져온 료리를 먹지 않았다. 방둔옹은 일기에 《주나라의 낟알을 먹지 않는》 백의와 숙제가 되였다고 아들을 비웃었다.

“不食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和叔齐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死在首阳山上,被后人奉为守节义的典范。这是广为流传的故事,韩国人对此也非常了解。因此译者把这个典故直译过来译文读者也能充分感受典故的内涵。

2.注释

由于汉语中的文史典故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翻译时如果正确意义的传达没有受到阻碍,就应尽力保留民族文化。如果保留民族文化却使译文读者无法领会其意义,这时就需要以注释的方式对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17)我知道这种女人路数多,有时用得着她们,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围城》)

난 저런 녀자들은 수가 많아서 때로는 리용할수 있다는걸 알고 있어요. 맹상군이 어중이떠중이들과 친교를 맺는것도 바로 이런 속셈이 있어서인거지요.

“鸡鸣狗盗”,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关于这个典故韩国人并不熟悉,但译文却直译了“孟尝君”,对孟尝君本人没有任何解释,然后再意译了“鸡鸣狗盗”,这样容易使读者对孟尝君产生疑惑或误解。译者或者对孟尝君加一些解释性的述语,或者只解释成语不解释“孟尝君”的意思。但为了起到文化传达的目的对“孟尝君”进行简单的解释更好。

(18)方鸿渐看见教师里一个像教国文的老头子一面扇扇子,一面摇头,忙说“这个‘洋’当然指‘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西洋’而说,因为据《大明会典》,鸦片是暹罗和爪哇的进贡品”。(《围城》)

홍점은 선생님들 가운데서 국문을 가르치는듯한 로인이 부채질을 하면서 머리를 흔드는것을 보고 얼른 뒤말을 이었다. 《여기서 말하는 외국이란 두말할것도 없이 에서의 서양을 두고 말하는것입니다. 왜냐하면 에 따르면 아편은 샴과 지바의 공물이기때문입니다.》

三保太监,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代初年入宫为太监,后归燕王朱棣,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官太监,深受朱棣信赖,被委以出使海外的重任。“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但韩国人并不熟知,所以有必要对郑和这个人物作简单的解释。

3.简化

有时候直译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注释会使文章过于冗长,这时可以简化翻译,即把典故的核心意思翻译成简练的韩语。这虽然起不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可以正确传达原意,即保留内容,舍弃形式。

(19)柔嘉干笑道:“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只有你懂他的意思了。毕竟是好朋友,知己知彼!……”(《围城》)

유가가 억지웃음을 웃고나서 《오, 알고보니 그때문이로군요! 그의 마음을 알아주는건 당신뿐이군요. 서로의 마음을 알고 있는걸 보니 단짝친구가 다르긴 다르군요!…》

“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韩国人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非常熟悉,从很早开始便用音译的形式使用。在这里译者采用了保留核心内容的方式。

(20)你这话给我父亲听见,该说“孺子可教”了。可是你将来要做官,这种乡下姑娘做官太太是不够料的,她不会帮你应酬,替你拉拢。(《围城》)

자네 말을 우리 아버님한테 들려주면 《젊은이가 싹수가 있어서 재능을 전수해줄만하다.》고 말씀하실거야. 그렇지만 자네가 앞으로 벼슬을 하게 되면 그런 시골처녀는 관리의 마누라감으로는 되지 못할거네. 자네와 함께 사교계에도 나서지 못할것이고 자네를 위하여 사람들과 교섭하지도 못할것이네.

“孺子可教”见《史记·留侯世家》: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步游下邳圯上(即桥上)遇一老人,老人将所穿的鞋堕入桥下,命张良取而穿上,张良按照老人所说的做了。老人说:“孺子可教矣!”后均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译者把“孺子可教”的解释内容翻译了过来,以此来表达了典故的含义。

以上例子都采取了简单化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失去了原文固有的部分文化内涵,但保留了原文的主旨。当然,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是最恰当不过的。

四、结语

汉语和韩语属于不同语系。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韩两国人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和韩语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试着从翻译思维的角度探讨了汉韩语言翻译策略,但限于本人能力,没能更详细地、深入地讨论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且在翻译策略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从思维方式入手研究翻译理论,使翻译理论更上一层台阶,还有待付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受到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A-2400-10-0117]。)

附注:

中韩文翻译资料: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리철준 역.포위된 성.[M].북경: 민족출판사,1996.

[2]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모택동선집(3)[M].북경:민족출판사,1970.

[3]谢冕,洪又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김영빈,김종수 역.중국당대단편소설집[M].북경:민족출판사,1985.

[4]太平武.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李龙海.中韩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国学资料院,2002.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杨国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M].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

[4]中野美代子.中国人的思维模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奎泰.韩国人的意识结构[M].韩国:新元文化社,2003.

[8]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9]李龙海.中韩翻译教程[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0]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1]刘卓吾.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2]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刘宓庆.英汉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4]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

[15]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从汉英语篇分析看思维方式的差别[A].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新视野[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提高两方面的素养。一是提高从微观上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的素养,并能在理解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能准确把握。二是要提高从宏观上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的素养,切忌断章取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整体理解原则。

1.同义者留之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毕竟是同一种语言,大多数字法、词法和句法是相同的,我们可以保留不变,另外,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也可以保留下来。如“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孟子》)其中,“子濯孺子”“尹公之他”“逢蒙”是三个人的名字,都可以不翻译保留下来。

2.无义者删之

文言文中存在不需要翻译或无法翻译的文言虚词,像发语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虚词,起提前宾语作用的虚词,起结构(表提顿等)作用的助词,表并列、顺承、修饰关系的某些连词等,翻译时可以去掉。如“顷之,烟焰张天”的“之”附着在时间词后面补充音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的“之”也仅起补充音节、使文章读起来平稳流畅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去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的“以”表修饰关系,也可以删去。

3.缺失者补之

文言文中有些省略或隐含的内容:一是省略句的某些内容,二是有些地方承前或蒙后省去了一些句子,按着现代汉语表述不容易理解的,需要补出来。翻译时补出来的内容,往往用括号标示出来。如“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按照原文补出省略成分翻译为“又有一天,(弥子瑕)和国君(卫灵公)在果园里游玩,顺手摘了一个桃子,吃了(几口)觉得鲜美可口,便把他没有吃完的一半给了卫灵公吃。”

4.颠倒者顺之

古代汉语句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较多,语序往往有异,翻译时,要把握古今汉语各自的语序、句式特点,按着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需要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等,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如“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要做调整,翻译为:“人都在那里,你怎么就偷人家的金子?”

5.异义者变之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问句中带比喻、借代、引用、互文等修辞手法,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地翻译。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就要翻译为“连微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就是比喻句的翻译。另外,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语言现象,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将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改变过来。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现代汉语只有“跳蚤”的意思,在这里照搬翻译显然不通,就可以推断是“早”的通假字。

以上是“细节的操作”,属于切割划分,逐词对译,句句落实,但是,一味地逐字对译古文可能会产生“死于章句”的倾向,即过分强调了微观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克服这种倾向的方法是注重整体把握,最好能在翻译之前让学生诵读文章。在具体的语段翻译操作时则要通读全文,初解大意,审清重点。全文大意将影响对文句的把握,也是理解文句的语境的必要的桥梁。所谓“审清重点”,就是在通读的过程中,画定那些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的语句,为第二步的“细节操作”打下基础。

文言文翻译是建立在较好的把握基础知识上的理解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语感,而翻译练习又是知识和能力结合的桥梁,因此,进行一些语段翻译练习是必需的,尤其是课外语段的翻译练习,更是克服畏惧文言文心理,形成语言推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六一居士集叙(节选)

苏轼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

……太史公曰:“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错不足道也,而谊亦为之,余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乃次而论之,曰:“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

1.对下列黑体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转移)

B.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即使)

C.其学推韩愈、孟子(推重)

D.士始为新学(研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①欧阳子没十有余年

②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业

C.①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②若望仆不相师

D.①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欧阳修的“学术”功劳的是()

①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

②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③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

④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⑤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

⑥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A.①②③B.②③⑥

C.④③⑥D.②③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晁错不值得称道的原因是他相信申不害、韩非的学说,并且用邪说迷惑人。

B.在作者看来,韩愈和欧阳修都是因为推重孟子、孔子的礼乐仁义学说而受到世人的敬仰。

C.欧阳修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学问符合儒家礼法,并且形成风气,影响世人,改变风俗。

D.苏轼将欧阳修诗文七百六十六篇给了自己的儿子,并且相互讨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末,号称多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2)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3)忘其口而念我!”

2.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1)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2)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3.(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2)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3)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1)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2)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3)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5.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1)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2)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3)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6.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注]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2)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注]萑苻(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8.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1)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之准确翻译》

1.A(改变)

2.B(A项中第一句的“盖”为姓;第二句的“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B项中两句话中的“没”通“殁”。C项中第一句话中的“师”: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第二句话中的“师”:效法。D项中第一句话中的“兵”:战争,战乱;第二句话中的“兵”:兵器)

3.D(①只是对姓名的介绍;②学术特点及深远影响;③学术及人格对社会的影响;④不是具体的功劳,而是说明成绩取得之难;⑤人人诵读其书,正是学术功劳之大;⑥指韩愈,不是欧阳修)

4.D(是欧阳修的儿子,并且没有互相讨论,苏轼只是从他那里得到欧阳修的诗文)

5.①自从欧阳修学说确立,世上那些不喜欢他的学说的人,高声攻击他,虽然能使他陷入困境,却不能使他屈服于他们的言论。

②读书人开始做新的学问,用佛教和老子的浅陋学问(似:像),扰乱周公和孔子的真理,有识之士担忧这件事。

③自从欧阳修的学说出现,天下的人争抢着研究思考,把精通经学、学习古籍作为高尚的行为,把拯救时弊推行道统作为贤良的举措,把触犯尊严采纳意见作为忠诚的表现。

二、1.(1)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注意点:“见爱于卫君”含有被动与倒装)(2)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注意点:“游于果园”含倒装)(3)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2.(1)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注意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2)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注意点:本句是判断句)

3.(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1)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注意点:“是”为重点,属指示代词“这”)(2)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注意点:“病”字要联系上下文,有比较的意思)(3)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注意点:“若之何”是固定结构,表疑问)

5.(1)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2)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注意点:“特与……耳”属固定句式)(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孩子)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注意点:“非以成教也”是判断句)

6.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注意点:有判断句,“去大梁”的“去”、“议臣者”的“议”是关键实词)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围城》预设语用预设翻译

一、引言

在日常的会话交流或写作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省略一些信息。这些信息被假定为交际双方所知,或者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语境推断出来。例如,在《围城》中,当苏小姐听到孙太太埋怨男人都喜欢赌博时,苏小姐冷冷地说道:“方先生倒不赌。”在这里,苏小姐的话语默认了方先生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作为听话者的孙太太也清楚苏小姐所言的方先生是哪一位。这些能影响话语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不言自明的设定就是上述话语中包含的预设。

预设作为一种推理中认定的前提,最早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之后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预设这一概念引入到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领域。Leech(1976)认为,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决定一个命题是否有值的一个未说出的命题,是判断一个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语义预设侧重从命题的真实性关系,即语句的意义对预设进行研究。相比之下,语用预设主要是从语用学视角来研究一种动态的,与说话人及语境紧密相关的预设。何自然(1997)指出,语用预设多指那些对交际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态度、信念和意图相关的预设关系。语用预设不仅能反映出一些语句命题的语义关系,更多地反映出言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的语用意义。美国学者George Yule将语用预设定义为:说话者在发话前假定的,听话者已知的与语境密切相关的某种信息。

二、《围城》中的语用预设主要有两大特征:共知性和合理性

(一)共知性

所谓的“共知性”指的是说话者在确定言语交际双方对某一特定信息都知晓的前提下才能对该信息有所保留和省略。倘若一些信息不能为交际双方所熟知和共享,片面的不言自明的设定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例如:《围城》中,鲍小姐打了苏小姐一下,说道:“你,坡的妹妹,才女!”此句预设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即宋代诗人坡的妹妹,一位擅长诗词歌赋的才女。在这里,鲍小姐巧妙利用“坡的妹妹”这一预设信息来间接称赞苏小姐的机智聪明。如果苏小姐并未熟悉这一预设信息,就无法弄清楚坡的妹妹和才女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不用说体会到鲍小姐话语中隐含的意思。

(二)合理性

语用预设在很大程度上与语境紧密相关。简言之,语境指的是上下文特定的语言环境,是影响言语交际行为的直接交际情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确保交际能顺利进行,语用预设必须符合具体的情景。比如《围城》中,苏小姐说道:“鸿渐,有笑话讲出来大家听听。”为了使苏小姐的要求有意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鸿渐这个人须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第二,鸿渐有讲笑话的能力。如果缺乏任何一项条件,这句话都难以成立。从某种程度上讲,语用预设的合理性保证了言语行为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

《围城》中,钱钟书巧妙地借助语用预设传达了丰富的思想并体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然而,受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围城》中一些语用预设信息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知,这无疑给《围城》的英译带来较大的难题。毋庸置疑,20世纪末,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翻译的《围城》英译本受到了西方读者的一致好评。该英译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作中的内容,还结合目的语读者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对语用预设做出恰当的处理,成功地将预设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1.直译加注释

在《围城》英译过程中,一些预设信息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中很难达到完全对等和共享。多数情况下,原文作者有意省略的预设信息会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直译加注释法增添必要的预设信息来弥补译文读者的预设空白。

(1)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

译文:Then suddenly from heaven knows where appear two sets of mahjong,the Chinese national pastime,said to be popular in America as well.Thus,playing mahjong not only had a down home flavor to it but was also in tune with world trends.

Note: A game usually played by four persons with 144 dominolike pieces or tiles marked in suits,counters and dice.The tiles are drawn and discarded until one player secures a winning combination of four sets of three tiles and a pair.

在中国,麻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麻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作为一种游戏和赌博方式,麻将深受欢迎。然而西方人对麻将却了解的并不多。考虑到“麻将”包含的文化预设难以为西方读者共享,译者先音译出“麻将”,然后对“麻将”加以注释。译者借助对“打麻将”这一游戏规则的解释说明,尽可能地消除西方读者与译文之间的隔阂。

2.增译

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会省略一些假定已为源语言读者所知的信息,包括上下文的主语和宾语。译文中,译者为了确保表达的准确完整需要采用增译法做出相应的补充。

(2)未婚妻并没有见过面,只瞻仰过一张半身照相,也漠不关心。

译文:He had never met his fiancée;merely viewing a bust photograph of her had left him feeling indifferent.

显而易见,原文采用的是无主语结构。作者在不影响整体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掉“瞻仰”和“漠不关心”的主语。作者假定源语言读者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空缺的主语或宾语做出相应的补充。然而,对目的语读者而言,这种隐含的预设信息却影响了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为了保证语句的完整流畅,采用增译法,添加了句中所需的相关的主语和宾语。

3.省译

由于中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事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理解上的偏差,译者可以在不影响译文忠实性的前提下,采用省译法,直接将原文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预设信息省略不译。

(3)他说孙先生在法国这么多年,全不知道法国的迷信:太太不忠实,偷人,丈夫做了乌龟,买彩票准中头奖,赌钱准赢。

译文:Mr.Fang just laughed at him for having been in France all these years and no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French superstition.Mr.Fang said that if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s an affair,the husband is sure to take first prize if he buys a lottery ticket,and he is sure to win if he gambles.

在译文中,西方读者找不到“乌龟”的对等表达。在中国的旧社会里,“乌龟”常用来喻指那些有外遇的有妇之夫。相比之下,在西方的社会背景下,“乌龟”并没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为了减少西方读者在理解上的障碍,译者并未对“乌龟”的语用预设信息进行解释说明,而是选择省略不译。

4.意译

如果一些预设信息未能被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所共享,且单纯的直译会使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原文,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4)自己冒失寻衅,万一下不来台,反给他笑。闹了出去,人家总说姓方的饭碗打破,恼羞成怒。

If he risked going in to start a quarrel and found himself out on a limb,he would just be laughed at.If the story got out,people would say that when Fang lost his job,his shame turned into resentment.

“饭碗”一词在汉语中原指用来装饭的容器。根据中国丰厚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必需品。而工作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汉语常用“饭碗”喻指“工作”,用“铁饭碗”暗指那些稳定的工作。本例中“饭碗打破”暗含“丢工作”的意思。译者如果将其直译为“bowl”,西方读者将无法理解“饭碗”一词预设的文化信息。基于此,译者采用意译法,将“饭碗”译成“job”。

《围城》英译过程中,译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预设信息的对等。当原文中语用预设信息在译文中无法重现和共享时,语用预设信息的缺失无疑会带来理解障碍,进而使译文读者不能像源语言读者那样很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文学作品。因而,译者需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理解需求,采用直译加注释等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补足信息,使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共享语用预设信息,从而实现成功交流。

参考文献:

[1]Ch'ien Chungshu.Fortress Besieged[M].Translated by 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 Mao.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George Yule.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Jeanne Kelly,Nathan K.Fortress Besieg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Jackendoff,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1972.

[5]Levison SC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3.

[6]Peter,Fawcett.“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edited by Leo Hicke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蔡平.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7,(5).

[8]戈玲玲.预设及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02,(3).

[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中国古人皆重视人伦规范,所以孝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从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孝治天下”来看,还是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百善孝为先”或者个人教育启蒙中的“首孝悌,次见闻”的观念来看,孝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已渗透进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将之升华到国家政治的高度,并与“忠”产生联系,忠孝并提。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被周边少数民族所民族化、地域化而加以利用乃久已有之。但是孝既是一种思想伦理意识,也是行为表现。这种意识和行为,作为孝文化的两个方面,如果要加以传播,并使之在社会产生作用,就不能用抽象的说教方式。所以,孝文化在传播中,出现了文学欣赏性很强的、以董永为主人公的传说故事,并通过翻译而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在相关少数民族中传播。

彝文文献中的《赛特阿育》,是对历史上董永行孝传说的翻译。彝族孝文化长诗《赛特阿育》,加上译者自序,从勤劳善良的赛特董哲安和釜史妮妮求子,到董伏安时来运转,一共有一十三个部分。在译者的自序中说:

彝家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但都成了过去。现在汉文化占了统治地位。我阁尼舒叔,虽然没有明说,心头总是在想。现将书上看到的一则故事,改编后用彝文写一下来,让后人,尤其是有知识的后辈,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发扬彝家的固有传统,把自家的父母孝敬好。

这里说的“改编”,其实就是翻译,只不过是这种翻译表现出一种民族化、地域化的“再创作”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翻译。这里所说的“一则故事”,就是董永行孝的传说。但是作为孝文化的载体,有关董永的传说版本较多,文体除诗体外,还有散文体的传奇,剧本等。《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研究》的作者,对流传于汉区的孝文化载体董永传说的各种文体、版本与彝文文献中的《赛特阿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后,锁定了文本源为评讲《大孝记》和宝卷《天仙配》。

彝汉两族的社会生活是有差异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不同。《大孝记》和宝卷《天仙配》的创作,都是以汉区文化为基础的,反映的是汉区的社会生活,如果丝丝入扣地将它们直译介绍到彝区,就会因为文化基础的原因而达不到传播的目的,也没达到译者关于“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发扬彝家的固有传统,把自家的父母孝敬好”的翻译目的。所以,翻译者在将董永行孝传说的相关文本翻译成《赛特阿育》时,进行了相应的民族化,以便在彝区有效传播。《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研究》一书的作者,对译者为了董永行孝故事在彝区的有效传播的民族化手法进行了认真研究。首先在作品主人公的姓名上,就汉文文本中的《天仙配宝卷》而言,依次出现的人物有:1.董善,他是后来董永的父亲;2.冯氏,董善之妻,即董永的母亲;3.董永,乳名永生子,是董善夫妻之子;4. 教书先生尤文显,是董永仕途的重要人物;5.富豪尤华,是解决董永葬母费用的关键人物;6. 老妇人,尤华之妻;7.玉皇大帝,天上、人间的最高统治者;8.日月游神,其职责为受玉帝之命察看人间事象;9.因偷王母胭脂而等待发落的七神姑,即其他异文所说七仙女;10.王母,玉皇大帝之妻;11.尤家的老管家;12.尤大公子;13.赛金,尤华之女;14.尤二公子;15.邓天君,玉皇大帝的使臣;16.店主李梅及妻姚氏;17.宰相赵京善;18.赵金定,赵京善之女,董永之妻;19.御史;20.皇帝唐太宗;21.董仲书,董永与仙女之子;22.董仲义,董永与赛金之子;23.陶贵生,与董仲书一同读书的同学;24.袁天罡,算卦先生;25.五个冤魂;26.阎王。

在《赛特阿育》中,依次出场的是:1.赛特董哲安,他是董永的父亲;2.赛特懂哲安之妻釜史妮妮,她是董永的母亲。3.举祖,他是相当于玉皇大帝的最高统治者,在文本中表现出仁慈正义;4.天神微察鲁特汝、杜那沓、恒诺布,其中的微察鲁特汝为赛特阿育的投生者;5.赛特阿参,赛特董哲安和釜史妮妮的儿子,后来读书时老师更名为赛特阿育。6.教书先生,他是赛特阿育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人物。7.色特阿治,当地富豪,文本所述不是为富不仁者;8.仙女伦霓,她是天君举祖的爱女即七仙女;9.阿治汝额,赛特阿治的大儿子;10.天臣诺娄则;11.阿治嫩念,赛特阿治的爱女;12.阿治汝鸠,赛特阿治的二儿子;13.阿育董伏,董永和仙女之子;14.皇帝;15.武帖呷,与董伏一同读书的同学;16.鬼谷子,算卦先生;17.五个冤魂,皇帝错杀的五人;18.翁祖,管理阴间的最高权威即汉语中所说的阎王。

姓名虽然是一个符号,但这种符号是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的,是确认文化主体民族身份,从而决定自己是否和这些文化主体认同,进而是否认同这些文化主体所负载的文化。所以,译者将汉文文本中的相关人名彝化为彝族人姓名,其作用显而易见。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6篇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里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3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3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4)鉴赏分析题。解决这类习题,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核心内容和思想之后,进一步见上文本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基本上和现代文课外阅读是一样的。

项籍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梁以此奇籍:

3.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

3. 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语:“破釜沉舟”等等。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解释加点字。

①景公好弋 ②诏吏杀之

③使烛邹主鸟 ④寡人闻命矣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那么,请你说说,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参考答案-

1.射鸟。命令。让。接受教导。

2.ABC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或谓之曰: ②以子之长:

2.翻译下列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有人 ②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什么?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马良、用多、御者善。成语:南辕北辙

3.行动和目的相反。

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

②宣王说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

1.①给。 ② 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成语:滥竽充数。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炫卖,叫卖。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④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去,舍市傍: ②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主要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徙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移动;②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韦利;文化人类学视角;《诗经》翻译;误译

[中图分类号]I2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104-06

一、引言

在从事《诗经》英文翻译的英美人中,韦利(Arthur Waley)虽然从时间上算不上是先驱,但从成就上论,却是世所公认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韦利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汉学家, 1913年开始研究和翻译中国文学,1917年翻译出版了《中国诗歌170首》。20世纪30年代起,他陆续翻译出版了《诗经》(1937年)、《论语》(1938年)等中国经典。韦利在《诗经》翻译过程中大量参考了同时代的《诗经》研究和西方人类学著作,并直接得到了德国格廷根(Gottingen)汉学院古斯塔福・哈朗(Gustav Haloun)院长的指导和帮助。哈朗院长把汉学院图书馆的汉语图书资料全部借给他,其中包括郭沫若的著作,以及当时的《天下》杂志等。另外,汉学资料中还有《汉学界》(Academia Sinica)、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的著作,以及其他大量人类学和民俗学论著,如美国人类学杂志《美国人类学家》、《英国民间歌舞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English Folk Dance and Song Society)等[1]22。

由于受到19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影响,韦利在翻译过程中对《诗经》作了十分有见地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其中大部分与我国当代《诗经》学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如韦利将305篇诗重新分为17类,包括爱情诗69篇,婚姻诗47篇,勇士与战争诗36篇,农事诗10篇,祝祷诗14篇,欢迎诗12篇,宴饮诗5篇,家族宴饮诗5篇,祭祀诗6篇,歌舞诗9篇,宫廷诗24篇,宫廷传奇诗18篇,建筑诗2篇,田猎诗5篇,友谊诗3篇,道德诗6篇,哀怨诗19篇。而我国当代《诗经》学也把《诗经》分为大约10类来进行研究,绝大多数分类就包含在韦利的17类当中。然而,虽然韦利的探索是十分严肃的,但由于他有时把诗篇的内容从其所析出的社会历史中剥离出来并加以泛化,所以不少译诗的内容出现了内部逻辑矛盾。因此,韦利的探索有时却恰恰成了他译作中的缺失。

二、译诗中的贵族田猎生活

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诗经》不仅是反映民风民俗的民歌,而且还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文献。韦利对《诗经》的认识就是如此。从内容上看,《诗经》中有不少诗与田猎有关。韦利按照他的观点把其中5首划为“田猎诗”一类,它们是《卢令》、《伐檀》、《驷》、《车攻》、《吉日》。韦利认为,中国像英国一样,社会分为两个阶层,其中绅士阶层在农业开始以后继续从事狩猎活动或作骑士(knight),其职责是保证封地适时耕种,但自己却并不必躬身下地劳动[2]。韦利脱开了阶级观点,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观察,当时贵族狩猎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尽管在现在来看并不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却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段历程。由于被赋予了人类文化进步的意义,《卢令》、《伐檀》、《驷》、《车攻》、《吉日》等诗篇不但不是描写奴隶主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诗,而是标志着人类进步的诗,诗中的场面也颇富美感。如《驷》中,狩猎的阵容整齐浩大,十分壮观:

驷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车鸾镳,载猃歇骄。

His team of darkies pull well,

The six reins in his hand.

The duke’s well-loved son,

Follows his father to the hunt.

Lusty that old stag,

That stag so tall.

The duke says:“on your left!”

He lets fly, and makes his hit.

They hold procession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k,

Those teams so well trained.

The light carts, bells at bridle,

Greyhound, bloodhound inside.

《车攻》①中旌旗招展,车马辚辚,人生喧嚣,出猎的场面也十分壮美:

Our chariots are strong,

Our horses well matched.

Team of stallions lusty

We yoke and go to the east.

Our hunting chariots are splendid,

Our teams very sturdy.

In the east are wide grasslands;

We yoke, and a-hunting we go.

My lord follows the chase,

With picked footmen so noisy,

Sets up his banners, his standards,

Far afield he hunts in Ao.

这些诗的翻译充满了译者对古老文化盛况的赞美和欣赏之情。译者把诗的社会历史背景抛开,丝毫没有考虑原诗中是否有传统经学所谓的讽刺之意,而直接将其译成了赞美诗。因此,译诗虽有些新意,却并没有充足的根据。在这种文化狂欢态度之下,《伐檀》②这样的被我国现代《诗经》学认定为典型的反映奴隶主压迫剥削奴隶的诗,也变了基调:

Chop,chop they cut the hardwood,

And lay it on the river bank.

By the waters so clear and rippling.

If we did not sow,if we did not reap,

How should we get corn,three hundred stack-yards?

If you did not hunt, if you did not chase,

One would not see all those badgers hanging in your courtyard.

No, indeed, that lord,

Does not feed on the bread of idleness.

诗中的主人公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you”是驰骋田猎的王公贵族。他们各有所劳、各有所获,农者获稻谷,狩者获猎物,彼此之间颇是平等的。译文说:“他们坎坎地伐檀,把檀木放到微波荡漾的清清的河水边。如果我们不稼不穑,我们怎能获得三百垛米谷?如果你们不狩不猎,你们的院子里就不会有悬。”实言普通劳动者既伐檀、稼穑,王公贵族也狩猎,劳而有得,彼此相安,颇是和乐。译者这种观点与我国现代《诗经》学者袁宝泉颇相似,后者根据《孟子・尽心》中孟子与公孙丑之间关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讨论,否定了顾颉刚、、郭沫若、余冠英、张西堂、王力、游国恩等关于本诗的阶级斗争说,认为《伐檀》是宣扬“劳心者治人”的诗[3]。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袁宝泉认为孟子师徒俩都不认为诗中的“不素餐兮”是“反语”,含有讽刺之意,而是认为“君子”虽然不耕而食,却是已经干了他们应该干的事,即维持社会制度[4]。当然,袁宝泉借孟子的解读去否定顾颉刚等人的阶级斗争观点,似乎证据单薄,有些武断之嫌。细读韦利的译文,可见其观点与袁宝泉还有不同,他在诗中描绘的是分工明确,各有所劳,也各有所获的和乐社会景象。这似乎与历史有些不大相符。此外,原诗中开头三个兴句,本来只是诗人用来观物起兴的,并无寓意,更与诗旨无涉,却被韦利照实译出,显然是被误解和误译了。

三、译诗中的原始宗教

《诗经》中的许多诗与早期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巫术和原始宗教有关。它们反映了中国先民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对世界的认识水平。韦利认为有些诗表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祖先崇拜的宗教观念,并把它们专门列为祭祀诗一类。在描述周人的祭祀仪式时,他这样写道:在中国的祭祀仪式上,由一个年轻人―一般是主祭者的孙子,扮演成接受祭祀的祖先。祖先的灵魂可以暂时进入扮演者的身体。但扮演者没有西伯利亚僧人那种着魔般的疯狂,其行为十分平静而有节制[2]208。这个场面实际上更像巫师作法。但关于祭祀仪式的作用,韦利的观点显然是合理的,那就是人通过祭祀仪式可以向祖先言说,向祖先的鬼魂念咒语,目的是祈年、祈福、祈寿和消灾,它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人鬼的崇拜。如“祭祀诗”《楚茨》:

济济跄跄,洁尔牛羊。

以往尝,或剥或亨。

或肆或将,祝祭于。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神保是飨,孝孙有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In due order, treading cautiously,

We purify your oxen and sheep.

We carry out the offering, the harvest offering,

Now baking, now boiling,

Now setting out and arranging,

Praying and satisfying at the gate.

Very hallowed was this service of offering;

Very mighty the forefathers.

The Spirits and protectors have accepted;

The pious descendant shall have happiness,

They will reward him with great blessings,

With span of years unending.

译诗中祭祀的对象是祖先(forefathers)。祭祀品中有牛羊牺牲品,有谷物祭品。祭祀之前要洗净烹熟,摆放整齐,祭祀地点是大门口(gate)。参加祭祀的人忙碌而有序,行动恭谨,神情严肃,其神态依稀可见。这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但是,有些诗的翻译就显得颇为牵强。如《山有扶苏》,韦利把它理解成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巫术一类的歌舞诗。韦利在译诗注释中把诗歌所表现的“巫术”活动情景描写得很具体,认为诗中的“狂且”(madman)、“狡童”(mad boy)是身穿黑衣红裙的少年,他们应邀为人驱邪,身上佩戴着武器在屋里到处搜查,驱赶瘟疫,为了达到驱赶邪魔的目的,手中还拿武器挥舞作势与病魔搏斗。这首诗在韦利的笔下就变成了“房屋主人欢迎驱邪法师的歌舞诗”[1]222。其原文和译文如下: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The nut-grass still grows on the hill,

On the low ground the lotus flower.

But I do not see Tzu-tu,

I only see this madman.

On its hill the tall pine stands,

On the low ground the prince’s-feather.

But I do not see Tzu-ch’ung,

I see only a mad boy.

根据译者本人的解释,这种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解读,是受到1935年在伦敦国际民间舞蹈艺术节上举行的罗马尼亚卡鲁莎历(Calusari)舞蹈启发的结果。卡鲁莎历舞蹈原本就是一种具有巫术意味的舞蹈,巫师身上都佩戴驱赶病魔的武器。译者在此还提到公元6世纪时达到顶峰的朝鲜舞蹈中的“花童”,为自己的理解提供佐证。这种解读初看思路比较开阔,但细作分析,就会觉得牵强。如果把诗中的“狂且”、“狡童”当做驱邪者,那么“子都”和“子充”是谁,诗人为什么会突然提到他们,他们与驱邪仪式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将无法得到解释。对此诗,我国《诗经》学的解读完全不同。《毛诗序》云:“《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孔疏》认为,诗中“扶苏”、“桥松”、“荷华”、“游龙”分别是生长在山上和隰地的植物,以喻高下各得其位,惟君子在上,小人在下,亦是其宜。所以刺忽置小人于君子之上的不当之举[4]。余冠英等现代《诗经》学者则皆以此诗为女子俏骂情人的诗[5]。细细玩味,无论是我国传统《诗经》学的“美刺”说还是当代《诗经》学的“情诗”说,都比韦利的解读更为合理。

四、译诗中的民俗

根据韦利的分类,《诗经》中有大量反映民风民俗的诗,其中仅爱情诗与婚姻诗两类就占了116篇,若将歌舞、祭祀、祝祷等类诗篇加进去,则可达172篇,约占诗篇总数的60%。从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出发,韦利将这些诗篇从经学的道德教化范畴纳入到了民俗文化的范畴,作了民俗化翻译。例如,婚姻诗《齐风・南山》是为现代《诗经》学所证明的一首讽刺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文姜私通的诗,韦利的译文则不同。试对照如下: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怀止?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何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何又极止。

Over the southern hill so deep,

The male fox drags along.

But the way to Lu is easy and broad,

For this Chi’i lady on her wedding-way.

Yet once she has made the journey,

Never again must her fancy roam.

Fibre shoes,five pairs;

Cap ribbons, a couple.

The way to Lu is easy and abroad,

For this lady of Chi’i to use.

But once she has used it,

No way else must she ever go.

When we plant hemp, how do we do it?

Across and along we put the rows.

When one takes a wife, how is it done?

That man must talk with her father and mother.

And once he has talked with them,

No one else must he court.

When we cut firewood, how do we do it?

Without an ax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When one takes a wife, how is it done?

Without a match-maker he cannot get her.

But once he has got her,

No one else must he ever approach.

《小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程俊英[6]也说:“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的诗。”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载:“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首诗本有所指,其主人公是鲁庄公和夫人文姜。诗的头两节直指文姜,责其既已嫁,何又于兄。“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是对文姜婚礼的回忆,“南山崔崔,雄狐绥绥”、“葛屦五两,冠双止”都是男女应该有自己适当的婚配的喻说,以暗讽齐襄公与文姜“阴阳失和”之。诗的最后两节乃陈礼仪以刺鲁桓公放纵文姜的之行。齐襄公与其妹私通,人民憎恨之至,故作诗刺之。对此,现代《诗经》学者无异议。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这本是一首讽刺诗,其中所涉之事,如“齐子由归”,应属诗人的回忆。

韦利显然没有把原诗与这段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是把它看作了描绘婚俗礼仪场景和述说婚姻规矩的诗。这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其一,整首译诗用的都是现在时态,说明译文是在描写眼前的一个婚礼仪式,而不是在讽刺文姜的丑行。其二,译诗第一节第三、四行表明婚礼就要举行,新娘就要出嫁。其三,第一节最后两行则是对婚姻规矩的陈述,一旦出嫁,就必须守节,无作他想。其四,关于译诗的第二节首两行中的“fibre shoes”“cap ribbons”,韦利专门作注说是婚礼的礼物(marriage gifts)[2]67。其五,译诗的最末两节是给新郎立的规矩:娶妻必先告妻之父母,娶妻还必须有媒妁,一旦结婚便没有了再向别的女子求爱的权利。其实,这种专一的爱情婚姻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一定符合。译文和原文两相比较,前者似意在泛说婚嫁礼俗,并无具体所指,这样一来,诗中的前后逻辑似勉强可通,但终究梗涩。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从民俗学的角度产生出来,虽有些新意,但问题不少。按我国《诗经》学的研究成果,将此诗与历史结合起来翻译,就会合理得多,也不会产生上述问题。

五、译诗中的原始伦理

尽管韦利在翻译中犯了些臆测的错误,但其大部分探索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例如,他在《诗经》分类中单列了一类道德诗。他认为,《诗经》中的道德诗不是儒家伦理道德意义上的道德诗,当然其所宣示的也不是儒家道德思想,而是周代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期内自然形成的伦理观念。这些诗,记载了周人关于人神关系及亲情友情等的伦理观念。

例如,道德诗《相鼠》①中的“礼”,根据韦利的解释,指的应该是宗教意义上的礼,比如及时举行祭祀就是人对神之“礼”。韦利把“礼”译作manners,显然是指人与人社交中一般意义上的言行举止,而不是儒家伦理中的礼仪(ritual):

Look at the rats; he has limbs.

A man without manners,

A man without manners

Had best quickly die.

《角弓》②被韦利看作言说兄弟亲戚之间需有亲情的道德诗。从译诗的语气上看,诗人像是一个德高望重的王公贵族。他在诗中宣称,和睦是善,自私是恶:

These good brothers

Are generous and forgiving;

But bad brothers

Do each other all the harm they can.

Common people are not good;

They turn their backs on one another, each his own way.

He who has got the cup won’t pass it on,

Until there is already nothing left in it.

饮酒礼也被韦利纳入了原始道德范畴。筵席上的道德在道德诗之一《宾之初筵》③中被完全反映出来。其中射礼为一礼:

The bells and drum are set,

The brimming pledge-cup is raised.

The great target is put up,

The bows and arrows are tested,

The bowmen are matched.

‘Present your deeds of archery,

Shoot at that mark

That you may be rewarded with the cup.’

祭奠祖先为一礼(这实际上是具有宗教意味的人神伦理):

Fluting they dance to reed-organ and drum,

All the instruments perform in concert

As an offering to please the glorious ancestors,

That the rites may be complete.

For when all the rites are perfect,

Grandly, royally done,

The ancestors bestow great blessings;

朋友间和睦友爱为一礼:

The guests then receive the pledge-cup,

The house-men enter anew

And fill that empty cup,

That you may perform your songs.

饮酒有度为一礼:

When guests are drunk

They howl and bowl,

Upset my baskets and dishes,

Cut capers, lilt and lurch.

For when people are drunk

They do not know what blunders they commit.

Caps on one side, very insecure,

They cut capers lascivious.

Drinking wine is very lucky,

Provided it is done with decency.

在韦利看来,《诗经》中的伦理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十分朴素的产物,属于周代的伦理形态,诗中的道德只是自然呈现着的一种原始的社会规约而已,其中并没有诸如子对父的“孝”,弟对兄的“敬”,兄对弟的“悌”等儒家道德水准。韦利认为,像“仁”这样的道德概念的产生离《诗经》产生的时代还十分遥远[2]293,翻译时不应该使用儒家道德概念。这种观点颇有见地,甚至对我们的《诗经》学研究,都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字幕;翻译;京剧

京剧是一门将歌唱、舞蹈、音乐、诗词、美术、武术和杂技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将这一国粹推出国门,其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获得国际艺术界的赞誉,京剧从此享有“东方歌剧”的美称。在弘扬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京剧作为一种戏剧,其兼具文学性和表演性的双重性质使其译介复杂化,因为戏剧翻译不仅要涉及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还要涉及语言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要考虑戏剧的舞台性、视听性、口语性以及语言的动作性等。[1]21世纪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依托影视媒体借助翻译的桥梁进一步诠释和传播京剧文化,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一、电影字幕翻译文本特征及其研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语译制片涌入国门,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片走向世界,电影字幕翻译逐渐引起译界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其他文本翻译的显著特色在于其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一方面,由于屏幕空间有限,电影屏幕大小很大程度上限制译文的长短,译文字符数须控制得恰到好处,太多会占据屏幕空间而影响观众欣赏画面的效果,太少则不足以提供观众足够的情节内容和背景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画面与声音具有瞬时性特征,译文也是一现即逝,不像书本可供读者前后参照,译者须确保字幕与画面变化同步协调,在画面闪过的瞬间为观众提供与人物口型、情景更替相吻合的信息并确保前后衔接连贯。电影字幕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和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密切配合,这意味着字幕译者应利用画面和声音提供的背景信息,使其译出的文字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与固有的视听信息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信息功能。因此,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下,电影字幕翻译文本宜选用常用词和简明句式,避免繁复冗长,文字内容应浓缩凝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人物对白及相关背景的信息传递,满足观众的观赏与认知需求。

电影字幕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将决定文化传播的效能,电影台词中许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和特殊语言形式难以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来体现,而字幕翻译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又大大增加了译介的难度。针对这些特点人们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原则、方法提出了各种观点。de Linde将字幕翻译称为“缩减式翻译”,以三种方法进行操作:浓缩,即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压缩性意译,即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删除,即完全略去不译。[2]钱绍昌认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并就字幕翻译中人称指代、对白停顿、文化差异、双关语等问题的处理提出看法。[3]赵春梅认为,译制片必须要解决口型与内容、语序与画面、归化与异化、人名的音译与意译四对主要矛盾。[4]李运兴提出,处理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有五种方式:直入式:源语文化词语直译或音译;阻断式:源语文化词语被略去;诠释式:提供相关语境;融合式:源语文化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进入译语;归化式:用译语文化词语代替源语文化词语。[5]前人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译者如何在电影字幕翻译中体现京剧文化提供了借鉴。

二、《梅兰芳》英文字幕对京剧文化的处理

依托影视媒体借助字幕翻译来体现京剧文化须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遵循字幕翻译的文本特征;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电影字幕须在有限的时空内提供与屏幕画面信息同步且符合观众接受能力的浓缩型信息,故译文应体现简约凝练、通俗易懂的文本特征。二是要解决京剧传统在英语里的文化空缺问题。京剧蕴涵丰富的古典戏剧传统,一些行业专用词语难以在英语里找到完全对等的替代者,译者须选择适宜的方式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三是要兼顾戏剧语言的文学性和表演性。京剧语言蕴含古典诗词特色,常以合辙押韵的手段达到唱腔和谐优美的表演效果,译文应尽可能地保留其古典文学特色和表演性特征。以下是影片《梅兰芳》英文字幕对上述三大问题的处理范例:

例1:要是听戏也不准时,你们怎么开锣? If your audience came late,could the opera begin?

锣是京剧伴奏乐队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它声音铿锵洪亮,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不仅使乐曲节奏鲜明强烈,而且可以增强音响效果、配合演员动作以衬托情节气氛,是京剧武场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京剧开场常以铿锵的锣声配以悦耳的鼓鸣拉开序幕,因此人们把剧目开演称为“开锣”。译者在处理这一文化负载词时没有采用“锣”的英文词gong,而是采取了阻断式译法把源语文化词语“开锣”略去,译之以简明扼要的could the opera begin,这阻断了译文受众对京剧开场文化的了解,但迎合了电影字幕翻译文本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文字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若采取融合式译法,在译句中添加文化词“锣”gong,译成“If your audience came late,could the opera gong begin?”,则可以使源语文化与译语表达形式融为一体,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引起观众文化探索的兴趣。

例2:这旦角往脸上贴片子为什么呀?是为了不让女人大笑。 Female characters paste locks of hair over their cheeks,why? Its to stop them from laughing heartily.

旦角是京剧里对女性人物的泛称,根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大致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刀马旦等。“旦角”在英语里难以找到直接的对应词,传统上人们采取直入式音译法dan处理其译介,或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释义dan actress,如:青衣Qing Yi actress、花旦Hua Dan actress、武旦Wu Dan actress。[6]《梅兰芳》译者则采用意译Female characters完成原语到目的语的转化,简单直白而使观众瞬时领悟“旦角”的本义。“片子”是京剧旦角用刨花水贴在前额和两鬓的条状假发,不但是剧中人物额发和鬓发的艺术化体现,也是美化、修正演员脸型不足的重要化妆工具。旦角的片子是和粉面形成强烈反差,它流云一样弯弯的表现形式构成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味。影片字幕中译者采用诠释式译法处理“贴片子”的信息传递,paste locks of hair over their cheeks为观众提供传统京剧女性角色在面颊粘贴假发的面部化妆背景知识。

例3: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还得跟人说打得好,大伯不想让你再戴上那“纸枷锁”。I dont want you to be beaten and then have to say “well done”,or to wear such a yoke of shame.

影片以少年梅兰芳阅读大伯的来信揭开故事序幕,大伯在信中提到“纸枷锁”的情节多次在影片中出现,形成贯穿全剧的一根脉络。“纸枷锁”寓意在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压抑和挣扎,旧时人们对“戏子”的轻视和梨园的陈规陋习是京剧演员身上无形的束缚,就像纸做的枷锁,似无却有,如同镣铐般禁锢人的思想而使他们难以挣脱。例3中译者以诠释式译法a yoke of shame处理“纸枷锁”的译介,揭示了梨园人社会地位卑微的现实,为观众提供了必要的语境背景,shame一词替代paper 舍弃“纸枷锁”的表层意义而剖析它的深层内涵:梨园人生存处境的艰难和京剧发展的局限与障碍。

例4:《汾河湾》(Fen River Bay)

薛仁贵好命苦无亲无邻,

幼年间父早亡母又丧命。

柳家庄上招了亲,

你的父嫌贫心太狠。

将你我二人赶出了门庭,

夫妻双双无投奔。

在破瓦寒窑暂安身,

每日里窑中苦难忍。

无奈何立志去投军,

结交下弟兄们周青等。

跨海征东把贼平,

保定了圣驾转还京。

前三日修下了辞王的本,

特地归来探望柳迎春。

我的妻你若是不肯信,

来来来,算一算,连来带去十八春。

My life has been so lonely and hard.

I was orphaned when just a boy.

I married a girl from the Liu Family Village.

But her parents thought me too poor.

They chased us out from the family home.

Husband and wife,condemned to roam.

Until we found a broken down shack.

It was tough,with just clothes on our back.

I had no choice but to bid my wife farewell.

And turn to soldiering life.

Friends well met and rebellions quelled.

With the king to the capital I did go.

And asked for leave three days ago.

To return for my Liu Yingchun.

My wife,it seems you cant believe your ears.

Come,lets count,its been eighteen years.

京剧唱词富含古典诗词的文学特色,常表现为合辙押韵、声调协调、节奏明快。为增强唱腔的音乐性,唱词常将同韵字置于句末,以达到和谐悦耳、优美动听的表演效果。《梅兰芳》剧中采选的京剧唱段皆为经典曲目,如《汾河湾》《定军山》《梅龙镇》等,这些曲目唱词的英文字幕融合文学翻译的元素,注重以合辙押韵体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如例4的《汾河湾》,唱词的韵脚“邻”“命”“亲”“庭”“平”“京”“信”押in(g)韵,“狠”“奔”“身”“忍”“等”“本”押en(g)韵,它们与“军”“春”都合十三辙之“人臣辙”,这一系列的同韵字构成流畅的和谐美。译者为兼顾译文语言的文学性和表演性,刻意选取含相同元音和尾音的home与roam、shack与back、farewell与 quell、go与ago、ears与years,它们的元音和尾音分别两两对应,于句末形成协调一致的前后呼应,生动地再现了京剧唱词合辙押韵、和谐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结 语

京剧文化博大精深,由于电影字幕受时空制约,字幕一闪而过的瞬间观众只能窥见它的冰山一角。尽管如此,字幕翻译仍是影视媒介传播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译界学者应该重视字幕翻译体现京剧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影视载体弘扬国粹,让京剧传播进一步深入国际文化领域而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 孟伟根.戏剧翻译研究述评[J].外国语,2008(06).

[2] De Linde,Zoe.Read My Lips:Subtitling Principles,Practices and Problems[J].Perspectives,1995.

[3]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4] 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04).

[5]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