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羚羊木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学期,著名作家张之路来我校演讲,还进行了签名售书,很多同学们买了《乌龟也上网》、《非法智慧》、《足球大侠》,我则买了《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这本小说集的名字也是书中第一个故事的名字。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引人入胜。我最喜欢《啊,那片红旗》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三个高中生因为成绩不好被迫退学,但是他们很爱国,有上进心,渴望学习。他们为了看中国冰球队的比赛,自制了五星红旗卖钱买票。在看到中国队处于劣势时带头组织观众呐喊助威,“体育馆里,无数的五星红旗连成一片,观众席上变成了红旗的海洋..”我被他们火热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的每个故事虽然中心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像《羚羊木雕》告诉了我们纯洁的友谊是不需要礼物的;《静静的石竹花》说明,不能以貌取人,即使是残疾人也有自己的尊严,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理查三世》让我觉得,不能歧视犯过错误的同学,只要你真诚的付出,就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虚伪的人只会受到大家的鄙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回味无穷。
前一天,老师布置我们把自己珍爱的收藏品带到学校来,因为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展示会。回到家,我非常的兴奋,因为我打算明天把我心爱的羚羊木雕展示给同学看,好炫耀炫耀。
这天,我小心翼翼的把羚羊木雕放进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来到班上,我看到同学们个个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也不甘示弱,从书包里拿出羚羊木雕,同学们看到这木雕,个个都跑过来,用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木雕,顿时,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展示会开始了,老师让我们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上讲台,我也得意的把羚羊木雕摆到最前面,好让同学们看清楚点。在这整个展示会中,班里的气氛都到达了最,热闹极了。但是偏偏就在这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砰”,羚羊木雕被碰倒在地上,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变的好安静,好安静,好像大家的心跳都禁止了下来,只听到木雕掉在地上一声声清脆的响声,慢慢的远去。羚羊木雕的头远离了它的肢体,被分成了两半。我当时被吓的愣住了,肢体像结冰了一样,动弹不得。我心想:我该怎么办呢?回到家,我一定必死无疑。
放学后,同学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惟独我还在学校里,不敢回家。犹豫了半天,我还是鼓励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的走回家。到了家门口,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妈妈马上就开了门给我,只见我站在家门口老半天不肯走进家里,还全身颤抖,站都站不稳。妈妈急忙的问我:“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又犯错了?有什么事进来了再讲,好吗?”我立刻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声的哭泣了,嘴边还边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犯了大错!”然后从书包里拿出头身已分离的羚羊木雕,妈妈看了,嘴角颤抖了,脸色变得苍白,步子有点站不稳,摇摇欲坠的。我马上把妈妈扶着,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对不起!你打我,你骂我吧!”我说。“孩子,乖!没事了,去洗澡吃饭吧!”妈妈说。
“万芳,我……”我惊奇地望着万芳,我没想到她居然会追上我来,她……她不是应该讨厌我,不跟我交朋友的吗?我心想着。望着万芳,我竟一时不知说什么。
“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我知道你的为人,送出去的东西你是决不会讨回来的,我知道,如此贵重的东西,一定是叔叔阿姨让你向我讨回来的,没事的,我懂你。“想不到万芳居然会这样说,”至于小刀嘛,就送你啦!“
”万芳,你……我,我反悔了,我们还会是好朋友吗?“我问万芳。,我期待着万芳说什么,也不希望她沉默,但却又不知道想让她怎么说,因为,我反悔了。
”当然,谁说不是呢!我们永远都会是好朋友,永远,一辈子都会是,“万芳说着,看着手表,”呀呀!七点半啦!你得快些回去,不然恐怕叔叔阿姨会责怪你太晚回家的。”真好,万芳真仗义,还怕我回家挨骂,我心中顿时高兴无比。“万芳,那我就先回去了,see you tomorrow!”我刚转身,万芳便说:“下雨天路滑,小心摔着”乡间的小道下雨后总是泥泞的,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的“再见,我对万芳说,”恩恩,再见”
与万芳道别后,我们便各走各道,各会各家,谁知,恐怕是太高兴的吧!走着走着居然摔倒了,“啊!”摔了个狗啃泥,即使满身泥泞,却也不紧张,还好小刀攥在手里没有弄脏,羚羊也没有受伤,哼着小曲儿回家呢!
推开家门,屋内寂静得只有呼吸声奶奶织毛衣的声音,冲水声。“爸妈,奶奶我回来了。“我对她们说,爸妈坐在沙发上喝茶,妈妈对我说,”恩,回来了,羚羊呢?“妈妈并没有看到我,只是听到我的声音便说。只有奶奶对我说”哎呦,孙女哟,你怎么满身脏脏的呢?跟奶奶说,谁欺负你,奶奶给你做主去。“没有,是自己不小心摔了。“爸妈看了看我,原本严厉肃穆的脸上顿时挂上了对我的怜悯与同情。”怎么满身脏,快去洗个澡。“爸爸说。”木雕呢?“妈妈仍着我不放,似乎没有看到我身上的泥泞似的。”哈欠“我打了个寒颤。”先让孩子去洗个澡,有什么事待会再说不行么?“爸爸仗义相助,妈妈顿时哑口无言。
我拿好衣服,向浴室走去,边走边想着:到底谁才是你的女儿,羚羊或是我。洗好后,顺便帮羚羊沐浴一下。
本文的情节大致是: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一只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讲义气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逼着“我”从万芳那里把羚羊木雕要了回来。
该文选自1984年第10期《东方少年》,原题为《反悔》,标题的含义在文章结尾处体现得很明显:“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文中的“我”虽然做了不光彩之事,但全是父母所逼,不应该受到指责。事实上不是“我”做了不光彩的事,而是父母做了不光彩的事。试问父母:小孩子都知道送人礼物后反悔,再讨回来是不应该的,难道大人们会不懂得吗?其实,最先反悔的是父母――既然把礼物送给了孩子,孩子对礼物就应该有处置权,不管它是多么贵重的礼物。不然,最多算寄存。父母让孩子要回礼物,实际上是父母从“我”那里讨回了礼物。
送给孩子的礼物竟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要回来!导致这种行为发生的前提就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想怎样就怎样,可以不考虑孩子的切身感受。这一观念在万芳母亲的语言中也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哪!”难道送给好朋友礼物就不应送贵重的吗?就一定得送便宜的吗?更何况万芳有代我受罚(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万芳把她的裤子换给我穿,结果万芳被妈妈罚面壁了)的仗义情谊呢!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文章用奶奶的这句话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因为把羚羊木雕讨回来会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文中最值得称赞的人是万芳,因为万芳没有反悔,虽然她有一句不高兴的话:“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但在“我”反悔后要回了羚羊木雕的前提下,万芳都没有拿回送给“我”的小藏刀。
美读文本享受春意
美读就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美读的情景,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朗读中获得美感。如朱自清的《春》,作者以生花妙笔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多美的语言,多美的图画,赶紧放开喉咙大声地朗读吧!教室里书声琅琅,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春意。在美读中我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小草偷偷钻出来的情景,想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你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像什么?“春风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风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风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就这样,整堂课我都带着甜美的笑容,温柔的娓娓道来,语调语气极富有感染力,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和评价语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和五彩缤纷的春天融为一体,如:“绚丽多彩的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果同学们用心地去读,一定会被陶醉的”。“你们的美读让我陶醉了,让我真切地聆听了春的声音”。“是啊,春天多么神奇,多么美妙,多么令人陶醉”……通过这样美好的教学语言,让美文和美景水融,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能力训练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春、夏、秋三季的自然景物和乐趣,在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时,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不必说这里多么凉爽,也不必说这里多么秀美,单是这湛蓝的天空,就足够让你流连忘返!”“不必说宽阔的操场,也不必说长长的跑道,单是这片草坪,就有着无限的乐趣,蚂蚁在运物,蜻蜓在觅食,蝴蝶在跳舞,蜘蛛在穿梭。”太精彩了!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感,我又把句式扩展延伸,用“也许……也许……总而言之”说一段话。教室里迭起,掌声如潮!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品味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味童年”的写作训练,如:“童年是一架纸飞机,无忧无虑;童年是一朵花骨朵儿,娇艳稚嫩;童年是早晨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童年是清润的雨水,充满了欢乐!”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扩展训练中,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唇枪舌剑不甘示弱
今天我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是《羚羊木雕》,课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把预先设计的一道辩论题抛给学生:“我”该不该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话音刚落,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一场语言大比拼:“我认为不该要回来,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做主,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来,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把青春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可是父母毕竟送给了我,我就有权处置!”“那你也应该经过父母的同意。”“要回来是出尔反尔,没有诚信!”……学生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课堂辩论十分激烈,教室里掌声不断。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和对子女做人原则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视的是纯洁的友情,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讲明“贵重”,“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贵重又没有和大人商议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把羚羊送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问题,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外貌描写抓特点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招式一:画眼睛。鲁迅说,写人物要善于“画眼睛”,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是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例如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中,描写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可他的长相却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作者把他的眼睛写活了,他的眼睛便是其闪光点。作者便巧妙地抓住这一点。
招式二:写衣着。衣着是一个人身份、性格的外化。写作中给人物定位,就必须善用这一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用到这种招式:“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里就用简洁的几笔把父亲朴实性格、肥胖的身材表现出来了。
招式三:绘肖像。这里所说的“绘肖像”主要指的是对人物的外貌做整体的轮廓式的描绘。可以正面直接刻画,也可以侧面烘托。例如,《陌上桑》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之美,尽在读者的想象中,你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是侧面描写肖像的经典之作。
技法总结:外貌描写抓眼睛,展现身份绘衣着。正面渲染侧面描,刻画性格显灵魂。
语言描写扣个性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招式一:对白式。所谓“对白”就是展现人物说话的过程,这是语言描写最常用的技巧。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有一个典型的语言描写,那就是妈妈问孩子珍贵的羚羊木雕哪里去了。这个片断很好抓住了两个人的身份:妈妈与女儿。因为妈妈是一个成年人,知道羚羊木雕的价值,所以说话时她很着急,话语间透露出了她的心急与严厉;而女儿呢,因为她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在她眼中小伙伴间的友情是最珍贵的,所以语言显得唯唯诺诺,特别是妈她把羚羊木雕要回来,她觉得很痛苦很伤心。
招式二:间接式。有时写人物,不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表现人物形象。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面对小狗主人的不同,警官的问话与判决就截然不同,这种“变色”嘴脸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我们在写作中不妨尝试通过主人公的语言描写,也许可以展现更为丰富的作品信息,如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等。
招式三:巧变式。所谓“巧变式”指的是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技法总结:语言描写看身份,抓住个性显性格。配上动作更生动,有时也把神态描。
动作描写显性格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招式一:连贯式。人物的个性往往透过典型的连贯动作描写来展现,以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家运用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绘其父亲艰难过铁道的样子,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给读者一种细节美的享受。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突出写作表现中心的细节,适当的铺垫,运用动作等描写就可以突出人物,写活人物。
招式二:对比式。所谓对比式,就是在写作中运用同一情景不同人物的动作对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摹写得生动、准确,让人一见难忘,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招式三:比喻式。所谓“比喻式”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动作状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我在教学《石壕吏》中,让学生改写。学生就写到了老妪向官吏说到了自己对国家所作贡献及自己的苦处;改写《天上的街市》时,学生写到“一头极平常的牛,牛背上还坐着人,是个放牛郎,手握横笛,痴痴地望着对岸,对岸是位姑娘―― 一位面带愁容的姑娘。她就是被迫离开牛郎的织女。如此的情形,已演绎了九百九十九遍了,两人的相思,这浅浅的天河岂能隔断”。使牛郎和织女的哀伤之情及两人的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2、扩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
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进行了扩充情节的表演,将“我”父母要我去要回羚羊木雕和“我”要用小刀从万芳那儿挽回我的羚羊木雕及万芳追出来把小刀塞在我手上时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细致地刻画来体现“我”和万芳之间纯洁的友谊,从而与“我”父母的重财轻谊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 学习写法,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1、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古代文学家强调:“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可见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高低,贫乏而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文分析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作文语言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语言,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2、立足课文教学,使学生从课文学习中充分吸收作文创新的技巧
许多人认为,如今中考几乎不考课文内容,作文就更不用说了,于是许多教师就淡化了课文,只把文章的词语知识说说,内容点点;有的干脆抛开课文,想方设法去大量搜集外来资料,要求学生反复抄写背诵,这反而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作文结构越来越呆板,作文内容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个性,越来越没有创新意识。
所以,笔者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下面,就以两个教学片断来具体说明笔者是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次要人物的。
《羚羊木雕》教学片段
师: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人物是作者略写的,甚至是一笔带过的?
生1:写奶奶,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师:写奶奶的只有一句话,可谓是惜墨如金,是可有可无的吗?
生2:不是。虽然只写奶奶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却表现了奶奶对爸妈命令“我”去要回羚羊木雕这一做法的否定;可以看出奶奶很尊重“我”与万芳之间的友情。
生3: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还可以看出奶奶与爸妈在价值观上有很大的区别,奶奶认为友情更重要,而父母认为友情不如财物重要。
师:说得真好!总体来说,奶奶的话,其实是在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正是文章主题的一部分。再思考一下,“奶奶”在情节发展上有作用吗?
生4:有!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虽然,奶奶为“我”说情了。可是,爸妈还是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伤心地跑出门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蓄势。
师:除了奶奶,课文中还有哪个次要人物?
生4:万芳妈。
师:请大家找出写万芳妈的句子。
生5:写万芳妈的句子有:“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师: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万芳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7:从罚万芳站,和“呆儿会揍她”,可以看出万芳妈教育孩子方式方法单一,甚至暴躁。
生8:从质问万芳是不是拿人家的东西,可以看出万芳妈是一个不太了解孩子的人,说明她很少与孩子沟通。
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生9:我把万芳妈妈与“我”的父母行为结合起来分析, 可以看出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的做法正是作者所不认可的。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见解:两代人的沟通理解是双向的心灵互动,是心与心最终达成和谐的过程,不是委曲求全的单方面退让,也不是固执己见的任性坚持,更不是剑拔弩张的彼此争执。
师:说得真好!沟通与尊重是处理两代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奶奶与万芳妈这两个次要人物身上所寄寓的人文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片断
师:在这篇小说中,除了菲利普夫妇之外,大家一定对小说中的“我”印象深刻,请找出描写“我”的句子。
生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苦,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我”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生2:“我”是一个真诚的、拥有爱心与同情心的孩子,还没有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作者在这个孩子身上寄托了希望――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
师:“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个句子,除了表现“我”对于勒的同情和爱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3: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把故事情节推向,为母亲因“我”的做法而暴跳如雷,为回家时改乘圣玛洛船做铺垫,进而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无遗。
师:说得棒极了!小说中还有哪个人物看似可有可无而实际上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生1:二姐夫!文中写道:“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师:“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强调了什么?
生2:这个句式强调的是二姐夫向二姐求婚的原因――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二姐夫看中的是“我们”家的“钱”,虽然这个钱还没到手,只是说说而已,但足以吸引二姐夫为钱而求婚。
师:可见,二姐夫也是一个嗜钱如命的人,二姐的爱情是打上了金钱的烙印的。
生3:略写二姐夫,是为了更全面地表现主题,本文主题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如果仅仅靠菲利普夫妇来表现,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偏激,而再通过是公务员的二姐夫来表现,就能更加全面地表现出,在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至上关系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