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肉食者鄙

肉食者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肉食者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肉食者鄙范文第1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详写长勺之战的过程和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兼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到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段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未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句子的大意。(6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

肉食者鄙范文第2篇

长勺战前,面对强大齐国的军事讨伐――齐师伐我,势弱的鲁国可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身为弱国之君的鲁庄公却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更没有屈服,而是积极备战,主动迎战――公将战。特别是在齐大鲁小齐强鲁弱的残酷现实面前作出“将战”的这种捍卫国威的如此举措,实乃体现了鲁庄公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略。

如何跟齐国打拼赢这一仗,弱小的鲁国列底有哪些条件可以凭借,从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三答”中,似乎不难找到答案。

面对曹刿的主动求见,鲁庄公丝毫没有拒之门外。对于曹刿“何以战”的询问,鲁庄公更是有问必答一答再答,而且答中见智显谋。何以见得呢?

鲁庄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毕竟不具有三头六臂,更不可能处处事必躬亲,鲁国的诸多大事还得依靠众臣去运作完成。怎样才能拥有群臣对国君的耿耿忠心?鲁庄公他略施小惠,将衣食之类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分赏赐给众群臣享用,以此来提高众群臣的待遇,一举便赢得了众群臣的臣心。这对鲁庄公来讲,就意味着鲁庄公在鲁国上层社会就拥有了一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的众臣可供依靠,那么对于目前战胜齐国就更具有了相当大的把握。

鲁庄公每当祭祀神灵的时候,总是实话实说,就连每一项祭品的是多是少都绝不虚报谎报。这足以说明他对神灵是多么的虔诚。仅凭借他自己对神灵的这般虔诚之心,也就必将会赢得诸位神灵的神心。这次迎战齐国,尽管“神弗福也”,但对鲁庄公而言,他可说是赢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极大的增强了他战胜齐国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精神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而这种精神的力量无疑就来自于他对神灵的“心诚则灵”的平时作为与持久信念。

鲁庄公力尽为君之道。他忠于职守,尽最大可能合情合理地为平民百姓处理好大大小小无数的诉讼官司,这一举措又必然赢得广大平民百姓的民心。而这一举措是最为曹刿所称道的,因为从军事战略的视角来看,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赢得民众的拥护与支持即取信于民。这样一来,鲁庄公在鲁国下层社会中便具有了迎战齐国最为广泛而牢靠的民众基础。

鲁庄公的上述作为,为他在鲁国社会分别赢得了臣心、神心和民心。鲁国战胜齐国可说是具备了极为重要的“人和”条件。而战争取胜的最关键因素是要有正确得力的军事指挥。那么鲁庄公又是怎样正确处理这一难题的呢?我们说让鲁庄公担当一国之君也许够格,但要他做一名实战军事指挥统帅也许就很困难。要是再由鲁庄公他来指挥这场决定鲁国生死存亡的长勺之战那必定是失败无疑。但是鲁庄公却拥有用人之人的才智,解决了长勺作战取胜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得到了精于军事指挥的曹刿的鼎力相佐。战前鲁庄公在与曹刿仅有过一次答问之后,就果断的认定曹刿实乃非常有用之才。于是欣然接受了曹刿的提议――战则请从,并决定将曹刿带在自己身边――公与之乘。鲁庄公善于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迎战齐国的紧要关头,他为曹刿搭建了一个充分施展军事才能的指挥平台,为他提供了一次担任军事指挥的宝贵机会,彻底下放作战指挥的军事大权,自己屈居军事副总指挥之列。让曹刿拥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使得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鲁庄公的精明与可嘉,其表现就在于只要有利服务于“战胜齐国”这个全局,他就都能做到“猥自枉屈”,屈尊纡贵。其气度和胸襟是远非一般国君所能比拟的,这又怎不令人OK呢?

肉食者鄙范文第3篇

——题记

怀揣着“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的豪言壮语,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对楚国一颓不振的国体早已苦不堪言,空有一腔报国志却报国无门,空有一身雄才伟略却无用武之地,这是他对世道的愤恨。汩罗江的江风吹来,冠掉落江中,在这一瞬间,他跃然扑向江面。从此,一个伟人消失了,一颗新星陨落了,天边划过流星照亮黑暗的光芒。只一瞬,他便陨落了,不顾百姓怎样的呼唤与恳求,他还是走了……

假如时间停止一个小时,这位怀抱着忧国忧民的大夫会回来吗?是的,他回来了。时间回到了他沉思在汩罗江的时候,江风吹来,是那么地凄凉透骨,他又抱着必死之心,想以自己残留的躯体来警示那些肉食者:国家将要灭之,百姓将要受苦。在他纵然跃向江面的那一瞬,时光凝固,他身体里的血液还在流动,思想未曾中断。他开始思索: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明知肉食者鄙却还做出这种举动,能挽救无可救药的楚国吗?自己殉国以后家人会是如此的撕心裂肺地哭嚎,百姓会是怎样感叹失去了唯一的救世主?他开始为自己逃避的行为而懊悔,为自己不珍爱生命而自责。“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一位有着报国宏愿的伟人。半个时辰之后,他恢复了活动,退回了那只迈入死亡的脚。江风再次吹来,冠掉落,他没有殉国之意,代替的是救国的伟大思想。即使自己一人之力无力挽救楚国,他也要同百姓,同国家共存亡,贡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他微微笑着,嘴角飞扬,江边的树叶也被江风吹得翩翩起舞,似乎在为他做出的决定而感到喜悦……

肉食者鄙范文第4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V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魏郑公:魏征。

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问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出师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肉食者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曹刿 真实性 “竖子不足与谋” “肉食者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92-02

一、《曹刿论战》是否完全符合历史实际

《左传》中的曹刿即《史记》中的曹沫,古今中外很多学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从班固、鲍彪、司马贞到杨伯峻、陈奇猷、李零,以及日本的泷川资言,都认为二者是一个人。《史记・刺客列传》记曹沫劫齐桓公事,《战国策・齐策三》也说“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两书都写作曹沫;而《管子・大匡》《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作曹刿,四库本《考证》引《韩非子》“曹刿匹夫之士,一怒而劫桓公万乘之主,反鲁侵地”(今本《韩非子》无此句),亦作曹刿。刿从岁得音,《说文》岁“从步戌声”,戌与末古音同属于阿摄阴声,可相通假。

典籍描绘的这两个人的形象也有吻合的地方,从曹刿的身上,仍然可以看见曹沫的影子。《史记・刺客列传》云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人物的主要特征是“勇力”,而长勺之战鲁国战胜齐国后,鲁庄公问战胜的原因,曹刿回答“夫战,勇气也”,强调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两人既然为一人,性格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左传》是经过加工的,不能完全视作史实。《左传・僖公元年》说“讳国恶,礼也”,《春秋》是鲁国国史,记载的时候必然要有所避讳,在讲授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所以《春秋》的记载存有夸饰和隐蔽的成分。首先关于曹刿为将的事情,曹刿作为一介平民,贸然进见,鲁庄公即任命他为将军,不合情理。其次,曹刿见了鲁庄公,“乃入见,问何以战”,直接问凭借什么来打赢这次战争,鲁哀公便如实地回答,中间缺少鲁庄公接受曹刿并允许其问话的过程。这次战争齐军败退也未必是“三而竭”导致的。《谷梁传》记载:“不日,疑战也。疑战而曰败,胜内也。”《集解》说:“疑战,言不克日而战,以诈相袭。”意思是鲁军不在约定的日期交战,而通过偷偷的袭击取得战争。又据《管子・大匡》的记载,在柯之盟前,管子评价曹刿说:“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坚强以忌”就其勇力言之,“不可以约取”也是说曹刿这个人不讲信用。柯之盟前,齐、鲁的上次交往就是长勺之战,管子对曹刿的评价也应是从这次战争后得出的。从这点来说,《左传》中树立的曹刿的形象是靠不住的,《左传》关于曹刿的记载更应该归入传说。除了我们上面说的为鲁国讳之外,顾炎武还解释说:“以汤、武之仁义为心,以桓、文之节制为用,斯之谓律。律即卦辞之所谓贞也。《论语》曰:‘子之所慎者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春秋》皆不予之。”[1] (P.12 )这种观点认为对于战争来说,没有仁义道德之说,取胜为根本,所以《左传》并没有对以诈取胜作出否定性的评价。实际上,顾炎武也是从《公羊传》得出的结论,却没有解释《左传》隐晦史实的原因。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以诈取胜虽并不可耻,但隐藏以诈取胜的作法不值得称道。

二、从“肉食者谋”到“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一文中,“竖子”被注作“小子”,含有詈语的意思。张鹏丽、陈明富同志采用宋王圣美的“右文说”,进一步申说,认为“小”这个义项取于声符“豆”。文中说:

“豆”的形体一般较小,因而“竖”又含有“小”义,也即“未冠者”“孺”“僮”之义。[2]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首先《说文》中从“豆”之字,没有一个字的义项和“小”有联系。后起字中,有些字有“小”义,如《玉篇・豆部》之“[]”,《广韵・宥韵》之“[]”,《登韵》之“[]”。但是从“豆”之字还有“大”义,如《易・丰》:“丰,大也。”《玉篇》:“彭,盛也。”而且“丰”“彭”不仅出现早,其“大”的义项也很早就已产生。其次,文中说“豆”形体一般较小,但铜器中的敦、鬲、盂等体积和豆相差无几,为什么单用豆作形符?

张文冠同志曾就上文进行反驳,也认为从“豆”引申出“小”义是不正确的。他对“竖”意义的来源进行了重新探索,认为“竖立”意是后来才引申出来的,其本义是“用绳索牵拉俘虏”,进而认为“竖”成为詈语,是因为:

“竖”本义源于“臣”,谓“内侍”“僮仆”。“内侍僮仆”属“役人贱者”,地位低下。又,“僮仆”多是年幼之人,古人以小为卑,故“竖”常为人所鄙,由此“竖”引申出了表示贱称、蔑称的用法。[3]

最后仍旧认定“竖子”是“小子”的意思。

但我们认为将“竖子”解释成“小子”未必准确,在当时还有“小竖子”的詈语,《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风俗通义》卷七“为小竖子所慢”,如果“竖子”本是“小子”之义,前面再加“小”字,岂非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他说的“地位低下”为我们解释“竖子”提供了一条思路。

我们认为“竖子”作为詈语来源于“地位低下”,而与“以小为卑”没有关系,这可从《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谋”得到印证。杜预注“肉食者谋”云“肉食在位者”,孔颖达疏:“孟子论庶人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是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肉食者”指统治阶级,身份高贵;“竖子”指被统治的“庶人”,身份卑贱,所以又称作“”。从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当时社会上层的普遍意识不是“肉食者鄙,不能远谋”,而是“竖子者鄙,不能远谋”,是说僮仆的身份卑贱,见识短,没有高卓的目光,不值得与其共谋大事。《史记・留侯世家》刘邦骂郦食其“竖儒几败而公事”,司马贞《索隐》注:“高祖骂郦生为‘竖儒’,谓此儒生竖子耳。”在《郦食其传》中又注“竖儒”说:“竖者,僮仆之称,沛公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先用“竖子”解“竖”,后用“奴竖”解“竖”,即“竖子”等同于“奴竖”,“奴竖”成为詈语的原因是社会地位卑贱,也与年龄无关。《康熙字典》:“凡卑鄙者皆曰竖。《史记・留侯世家》:‘竖儒几败乃公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竖子”“竖儒”的“竖”是指“卑鄙者”,同样用身份地位低下来解释“竖”的詈语来源。所以,“竖子”“竖夫”“竖儒”中的“竖”都是“卑贱”的意思,只有“竖”含有詈语的成分,“子”“夫”“儒”是一般名词,是“竖”的修饰对象。

所以,“竖子”中詈语成分应来源于身份地位,“竖子”应该解释成“卑贱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垣.日知录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肉食者鄙范文第6篇

(1)连词

①表并列,并且,又。例如:蟹六跪而二螯。

②表递进,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就,然后。例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表转折,但是,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表假设,如果,假如。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表修饰,可不译。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⑦表因果,因而,所以。例如: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代词,通“尔”,你,你的。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动词,通“能”,才能,才干。例如: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1)疑问代词,哪里,什么。例如:大王来何操?

(2)副词

①表反问,为什么,怎么。例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表感叹,怎么,多么。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语气助词,吗,呢,吧。例如:儿寒乎?欲食乎?

(2)介词,相当于“于”。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副词

①才。例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②竟然。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于是,就。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④却,可是。例如:今君乃亡赵走燕。

⑤是,就是。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代词,你,你的。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他的,他们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指示代词,其中的,这,那。例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③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副词

①表揣测语气,大概。例如:其皆出于此乎?

②表反问语气,岂,难道。例如:其孰能讥之乎?

③表希望或命令语气,还是。例如:吾其还也。

④表感叹语气,多么。例如:其可怪也欤。

(3)连词

①表选择,是……还是……。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表假设,如果,假如。例如:其如是,孰能御之?

(1)连词

①表并列,又,并且。例如: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递进,而且,况且。例如:且庸人尚羞之。

③表让步,尚且。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副词

①要,将要。例如:不出,火且尽。

②姑且,暂且。例如: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动词

①如,好像。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②相同,差不多。例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③及,比得上。例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连词

①假如,如果。例如: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t、允等之慢。

②至于。例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名词

①地方,处所。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位置,去处。例如:优劣得所。

(2)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的地方”。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与“为”呼应,构成“为所”或“为……所”格式,表被动。例如: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1)动词,读wéi

①干,当,做。例如:客何为者?

②制作,制造。例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③变成,成为。例如:十七为君妇。

④研究,创作。例如:为诗云尔。

⑤是。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叫作,算作,称为。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介词,读wèi

①替,给。例如:公为我献之。

②被。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肉食者鄙范文第7篇

笔者针对今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做了粗略的统计,供大家参考:

注:“实”指实词;“虚”指虚词;“解”指对句子的理解;“性”指人物的性格或散文的归类;“析”指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译”指句子翻译;“断”指文言断句;“简”指针对选文的简答题。

(一)试题简析

透过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2010 年高考的文言文考查和往年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选材范围更为宽广,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

从选取材料的时代来看,早到《汉书》,晚到清代文人作品,历史跨度甚大。选文较往年更为活跃,有八个地区的选文来自于二十四史,同时延续了去年的方向,还出现了《宋清传》《周维城传》《诸葛孔明 》《申甫传》等传记(评)文章,进一步拓宽了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外延;散文的选材主要是唐宋散文。

从选材的类型来看,和往年高考一样人物传记和古代散文都有体现。相对于2009年,今年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文分量的进一步减小,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更多的人本关怀。就散文来说,今年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只有湖北卷,从这一点似乎可以看出论述类的散文因其阅读的难度较大,或许会有渐渐淡出高考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和上海的《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节选)》都是墓志铭,这种题材更多的带有人物传评的色彩,在文学史上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或许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的选文热点。

2.题型更丰富,考查更细致

从所考查的题目来看,今年高考所命制的题型和往年基本一致,但在某些题目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客观题主要还是对实词、虚词、人物性格以及分析概括等考点的考查;主观题除了传统的翻译之外,还有断句以及简答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北京卷新增加的结合文章的简答题的分值达到了10分。上海卷的题型历来比较丰富,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2010年高考对各个考点的考查也更为细致,如湖北卷的实词考查:A项为“则相与笑之曰:鄙”,“鄙”解释为“卑鄙”。原文“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的“鄙”应该做“见识浅薄”解。“鄙”这一实词在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就是在教材当中也时有出现,如《左传・庄公十年》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里的“鄙”就是作“浅薄”解。相信考生只要结合教材当中的典型例句,要正确解答并不困难。

文言虚词的考查,2009年共10题,今年共9题,在数量上占一半。单纯从数据上看似乎稍有降低,事实上在翻译中虚词的考查根本就不可能缺少,所以对虚词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3.占分仍居高

从所赋分值来看,上海卷以28分为最高,北京的分值也达到了27分,福建卷以15分为最低,其他试卷的分值都在18-22分之间。均分达到了20.389分,在90分左右的基础题中,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总的说来,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是整体保持平稳,局部稍有调整。诸如实词、人物性格、分析概括以及句子翻译这样的题目基本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体现了文言考查的主体思想;而断句、虚词、简答等内容的考查又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之处,有利于发挥个性。

(二)命题趋向

为了更直观的推测明年的命题趋向,笔者对近三年各省的体裁选择也作了些统计,仅供参考:

1.以考纲为依托,拓宽选材范围

从今年文言的选材我们不难看出,各个地区选材的空间已经逐渐拉开,而且还有进一步放开的趋势。

人物传记的选材可以用全面开花来形容,这样既体现了浅易文言文的命题要求,同时也避免了人物性格单一化的缺点。人物传记(评)必定还是文言考查的主力军。二十四史应该还是人物传记的主要来源,但可能会有不少地区从别的地方选取更适合的文章来命题。从今年七个地区所选的古代文人的传记或传评来看,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唐宋文人所写的传文更是占到了五篇之多,笔者认为这绝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另外,一些明清文人作的人物小传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从今年的高考来看,散文类选材似乎有渐少的趋势。不过,散文类阅读还是有很广阔的空间的,唐宋散文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明清散文同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散文本身的阅读难度很大,所以笔者认为命题者在选文时会适当照顾到考生的阅读能力,更倾向于叙事性散文。

2.进一步强化重点,推出新元素

201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肯定会以考纲为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知识。文言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对于这些考点的考查必然还是明年文言文的重头戏。这些考点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炼之后,命题思想已经完全成熟,命题技巧也更为高超。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题可能会具有更大的迷惑性,而主观题也会进一步突出重点字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题难度是不降反升。

3.角度多样化,增强综合性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看,考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值得关注的。在文言文阅读中,这样的精神也在渐渐体现,近几年的高考已经不再是较单调的考查模式,而是从多角度设题,增加了考查的综合性。在这个方面,上海、北京的试卷值得我们多做研究。

除了针对文言基础的实词、虚词、翻译等考点的考查,文言断句、简答题的考查也在逐年增多,体现了文言考查新的气息。像断句类题型有强势增多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北京卷的简答题达到了10分,极易拉大分数的差距。在考查手段的综合性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我们既要加强内功的全面修养,同时还要对新增的题型快速适应,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三)备考方案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文言文备考必须立足于教材,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知识的考查几乎都能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甚至有部分考点考查直接引用了书本中的句子。如文言虚词往往以例句与文段选项结合的方式出题,例句大多出自课本内,即便少数没有出自课本,也一定能在课本内找到相同的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偏义复词、文言断句都是在教材里反复训练的内容。所以说教材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把握的便是教材,千万不要置教材于不顾,整天埋头于题海,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2.由点到面,突出重难点

文言的实词、虚词、翻译等重点知识当然要重点照应: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词类活用等方面;文言虚词应掌握考纲规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记忆一些具有典型用法的例句;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手段,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尤其应注意宾语前置、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处理。有了这些文言基础,再去理解整篇文章就会容易得多,解答题目也会从容很多。

3.多样训练,掌握技巧

肉食者鄙范文第8篇

说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笋。春笋脆嫩鲜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来,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如果说肉食者鄙,食笋则正好相反。笋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隽永。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2、香椿

民间亦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份,正是香椿芽上市的大好季节。香椿入馔,不仅能烹调出各种特色菜肴,还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是一种医食同源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现代营养学分析,香椿芽儿的维生素含量,比番茄高1倍以上。香椿中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E、钙、磷、铁等多种元素,是蔬菜之冠。香椿发的嫩芽可以做成各种菜肴,其新枝嫩叶口感最好。味美香醇,还有增进食欲,泽肤健美的效果。

3、樱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目前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樱桃果实肉厚,味美,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其铁的含量尤为突出,超过柑橘、梨和苹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樱桃性温,味甘微酸,具有补中益气,调中益颜,健脾开胃的功效。春食樱桃可发汗、益气、祛风及透疹。

4、草莓

在抗癌水果中,草莓的作用位居首位。新鲜草莓中含有一种奇妙的鞣酸物质,可在体内产生抗毒作用,阻止癌细胞的形成。此外,草莓中还有一种胺类物质,对预防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5、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6、鸡毛菜

鸡毛菜又叫小白菜、上海青,是南方春季的时令蔬菜之一。鸡毛菜是小白菜的嫩苗,口感和质地更为柔嫩,味道清香。小白菜是蔬菜中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最丰富的菜。小白菜所含的钙、维生素C、胡萝卜素均比大白菜高,所含的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略低于大白菜。

7、萝卜

关于萝卜,想必不用我们多言,大家对它可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哪种萝卜,那都是兼具药用和食用的双重价值。因此,面对春季气温变化大、肠胃不适、没有胃口的问题,用它们就可以解决。因为萝卜纤维素含量较高,因此能够顺利帮助人体进行肠胃的蠕动和食物代谢,从而渐渐调节好“受伤”的肠胃。

8、豆芽

春天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燥等口角炎症状,而豆芽味道鲜美,是滋养润燥、清热解毒的好选择。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开春吃豆芽,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吃豆芽最好尽量保持其清淡的性味,最好焯一下就出锅;即使要下锅,也一定要急火快炒,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也可以和肉末一起汆汤。

9、荠菜

荠菜营养丰富,其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含钙量接近同等质量牛奶的3倍。荠菜还有一定药用价值,传统医学认为它可用于辅助治疗痢疾、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10、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