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鞅立木

商鞅立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鞅立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鞅立木范文第1篇

当盖茨挥泪告别故乡西雅图去他地拼搏创建微软公司时,一个新的开始便上演了。当爱迪生告别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母亲,去孤独求学时,一个新的开始就诞生了。当荆轲告别皇宫,驾上马车去刺杀秦王时,秦王阁中的杀气就顿时浓重了许多,从此,荆轲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也渐渐开始了--喋血秦王阁……

翻阅历史,是语文告诉了我“告别”的真正含义,是语文深深地影响着我。

语文告诉我--诚信无价。

打开语文长卷,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立木为信”,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在“立木为信”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语文诠释了“诚信”的含义,是语文深深地影响着我。

语文告诉我——英雄的悲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伤心忠烈悲入土,多少英雄都作了古。

商鞅立木范文第2篇

很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样一个话题,诚信教育。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大了。

中国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多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宠妃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结果幽王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失信于民。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由此可见,诚信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极为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非常严重。中国企业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千亿元人民币。

不诚信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界,不诚信、专家教授不诚信、媒体不诚信、公众不诚信等也广泛存在。

拿企业不诚信来说,三鹿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其品牌价值被福布斯杂志评定为149.07亿元,而就是这样一个名牌优质企业,却三聚氰胺不诚信事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破产。

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中,我们便失了安全感,失了生活的快乐,加重了我们的精神负担,也让我们的交际大大增加。为了建设诚信社会,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加开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做一个诚信的人。

商鞅立木范文第3篇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忽然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大路;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就到达了终点,而且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甚至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仍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也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觉得很奇怪,但是大家突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才是最佳的选择。

最大限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事之道,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必然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失信就是失败。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诸侯。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由此可见,失信就是失败,有信才能成功。

商鞅立木范文第4篇

一、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我们不能空洞地向孩子们灌注诚信是传统美德,空洞灌输常常没有好的效果。应该结合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明白晓畅地将诚实守信的基本道理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真正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诚信是人的立世之本,是睿智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自古至今,诚信被人们视为立足于世的一个重要资质,是人们为人处世应该遵从的一个基本信条。儒家“至圣”孔子就非常重视诚信,《论语》中多次记载他谈及诚信的重要性,如他在《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在《阳货》中说“信则人任焉”,认为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得到别人的重用。在很多时候,诚信不啻为一把开启通往成功之路的金钥匙。一个人一旦拥有诚信,就能拥有别人的尊重,获得真挚的友情,乃至在生死攸关时刻保全个人生命,还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前程。秦末汉初的季布就是典型一例。季布重诚信,诚信可谓是他立世的基石,也彰显他的睿智人生观,他为此赢得很多人的强烈好感。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曾为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要悬千金缉拿季布。当时有不少人感念于季布为人的诚信,都愿冒灭族的危险千方百计地保护他,帮他免于灾祸,连深受刘邦信任的大臣夏侯婴也不例外,夏侯婴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刘邦也深切地意识到,如果除掉季布,自己就相当于干了一件失信于天下的不明智的事,所以刘邦权衡再三,不再视季布为敌人,而是要将季布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为此刘邦赦免了季布,并且封季布为郎中。我们更要让孩子明白,诚信不仅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而且也是一种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消弭欺诈、虚伪等各种卑劣的欲念,使人能以一种纯洁的心灵将真实不欺的美德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比如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就是品端行正,重诚信的典范。据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晏殊做童子生的时候,被宰相张文节举荐给朝廷,当时适逢皇上亲自主考进士试,就命晏殊随同应试。皇上出的考题恰巧是晏殊十天前做过的。这种幸运事若放在一般人那里,肯定会秘而不宣的,但晏殊却是如实禀奏皇上,说这个题目自己已经做过,请求换一个题目。他的诚实深得皇上欣赏。晏殊后来在文馆任职,当时官员之间有互相宴请嬉游的风气,只有晏殊没有参加,因为他没钱宴请,便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皇上认为他谨慎厚道,便钦点他做东宫太子的老师。晏殊到朝堂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他为何被选为太子师。品行淳厚的晏殊如实回答,说自己并不是不喜欢宴请游嬉,是因为没有宴请的本钱,所以才没去,要是有钱的话,他也会去的。皇上更为欣赏他的诚实,像晏殊这样诚实真挚、品德良嘉的臣子很难得,皇上对他日益器重。仁宗登位后,晏殊被委以宰相的重任。

二、知行结合,有效开展诚信教育

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中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他们普遍喜欢听直观感性、生动有趣的故事。针对中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不妨撷取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诚信故事,来引导中小学生阅读,使他们通过阅读来感悟诚信,从而受到教育与启迪。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中小学生阅读一些先贤恪守诚信并对周围人产生良好影响的故事。比如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他在秦国实行变法。当时天下纷争,普遍缺失诚信。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顺利推行变法,商鞅决定“立木为信”。他命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立在都城南门外,围观的民众很多,商鞅当着大家的面,郑重许诺: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的人,赏黄金十两。没人相信商鞅的许诺,商鞅将赏金提高五倍。面对重金的诱惑,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马上赏给此人五十两黄金。商鞅此举在国都民众中产生非常良好的影响,大家都觉得商鞅信守承诺,从而敬重商鞅。商鞅也因此在民众中树立了威信,使其变法顺利在秦国得以推行,秦国由此迅速富国强兵,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客观地说,商鞅变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的诚信之举。我们可以通过类似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对中小学生实行正面教育: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睿智的处世之道。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诚信无异是一种高明的治国之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撷取古今中外一些失信导致恶果的故事,作为反面教材引导孩子们阅读。比如明代名臣刘基在他的名著《郁离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济阴一个富商渡河遭遇翻船,他落水大声呼救,一个渔夫划船去救他。不等渔夫的船划到跟前,富商就急急承诺渔夫只要救了他,他就赠给渔夫百两银子,结果,渔夫将富商救上岸,富商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对富商说话不算数表示质疑,富商则指责渔夫贪心不足,渔夫大为不快。没过多久,富商渡河又遭沉船,偏巧渔夫又在富商沉船处,这回渔夫根本不予施救,任凭富商在水里挣扎了一阵最后淹没在河水中。刘基讲的这个故事主旨很明确:富商因为不信守承诺,给渔夫留下坏印象,使渔夫不再信任他,等他再遭遇危险,渔夫便视而不见,导致他活活淹死。我们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明白:富商失信导致丧生。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恪守诚信,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一旦自己遭遇厄运,别人才会伸手相帮。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诚信素养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半不懂得讲诚信,不诚实行为时有发生,结果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针对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不诚实行为,我们必须先找出问题症结。当代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个是家庭中的“皇帝”,在家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知道诚信是什么,更不知道不诚实行为会产生怎样的恶果,只有让他们亲自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并向他们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他们才能体会讲诚信的重要,才能力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可以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参与。比如针对孩子们考试中存在作弊等不诚实行为,可在考前组织孩子们参与“诚信考场,你我同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将诚信考试要求灌输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认识到考试作弊是可耻行为,它与盗窃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品性不端的表现,只有踏实学习,认真对待考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假期也可组织孩子们参与现实生活诚信调查活动,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如让孩子们了解现实生活中讲诚信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这些事迹对孩子们能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诚实品质,提升他们的诚信意识。

(三)携手家庭教育,养成学生的诚信习惯

商鞅立木范文第5篇

古人有云: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自古在为官清廉方面的典故还真不少:悬鱼拒贿的羊续,拒贿拾遗的林则徐……

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做官凭印,做人凭信,失信之后是失败。商鞅立木取信,靠自己的诚信蠃得了民心,为秦国打下了大片江山。晏殊诚实重答题、曾彦著法为诚信而休妻……诚信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诚信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廉洁是和谐的基石,没有廉洁,节约就不会成功,和谐也无法保证。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没有节俭,就没有和谐。

诚信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诚信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商鞅立木范文第6篇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石器时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难,不坚固 青铜器时代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看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最新版

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下载

商鞅立木范文第7篇

所谓诚实,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也不隐瞒的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吹拍奉迎,见风使舵,争功诿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

忠诚老实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的,不事事时时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忠诚老实的人也有犯错误,但同虚伪的人犯错误的性质不同。诚实的人犯错误是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问题的,而虚伪的人犯错误则是不诚实,属于道德品质问题。

所谓守信,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不诚实很难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是不欺,”信”不欺。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的,对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的。守信侧重于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的诺言。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说:“信,诚也”,古代的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准则的关键;孔子也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论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养心莫善于诚”。墨子也极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人生的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感动人。这就把诚信到新的境界。韩非子则“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一项崇高的美德颂扬。

诚和“信”是不自欺,是内心和外部合一的道德修养境界。人是很难的。原因是内心总会有冲突,他一知道要为善去恶,而另一他还为所蔽。“欲动情胜”,其内心总会有不自愿遵行道德的想法,,要经常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是真、是善、是美,是真、善、美的,地自我修养,才能美好境界。

人要想在社会,干出一番事业,就诚实守信的品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起码要求。

在古代,上至贤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许多诚实守信的故事。如曾子以信教子。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子。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商鞅立木树信。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家。威信,商鞅在变法前下令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人们不相信,搬动木头。商鞅把赏金长到50金。一男子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举动,使人们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广了。

古代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例证。如烽火戏诸侯。西周建都丰镐(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惟独看到峰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数次无故燃起峰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已来救。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商鞅立木范文第8篇

今年9月份,丹江口市市民盛忠奎夫妇来到当地某国有银行支行,将珍藏了24年,由该银行开具的2000元保值储蓄存单拿出来,满以为依照双方约定,能够从银行连本带息拿到22万元,没想到却被银行方面告知,该项业务早已被人民银行叫停,依照银行的计算方式,盛忠奎夫妇仅能获得本息合计8400元。盛先生24年的期盼与今后美好生活的打算,被银行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从头凉到脚。

这件事最吸引人的,恐怕是那高额的约定回报。2000元到22万,是本金的110倍(有人据此计算,年化收益率达21%),确实有点高得离谱,但是,以24年的等待来看,又不能算太离谱。问题是,这样的约定不是发生在普通百姓之间,而是发生在银行与储户之间。大家知道,银行是专业的金融机构,利率的设定建立在专业的计算和严格的法律约束之下。这样的高额回报有其现实基础,那就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年超过18%的消费物价指数,以及更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此来对照,21%的年化收益率,只能属于正常水平了。

当然这样的计算并不能解决问题。在丹江口,和盛忠奎夫妇相同遭遇的有70多人,有人准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银行方面则称,即使打官司,储户也不会赢。那么这件事,最终会是个法律问题。银行储蓄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一个合同关系,合同可能会因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相关银行提供了一份文件:1989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对保值储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银行停止该项业务。显然银行系统内部的通知不是行政法规,不足以使该合同无效,也不足以据此对抗“合同法”或者较早之前规范合同关系的“民法通则”的规定。此外,银行方面也从没有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从本事件来看,银行也不具备撤销合同的条件;同样,银行也没有同储户协商解除合同,因为24年来盛先生根本不知道该存单“不起效”了。

所以,这是一份合法有效的合同,盛先生据此寻求司法救济,完全合理合法,不过,基于目前的执法环境,我对盛先生能够圆满拿到22万本息并不抱多大希望。因为我们的公权力常常会被“显而易见”的眼前利益所蒙蔽,而将公义放在一边。全国范围内和盛先生一样情况的还有很多,对于群体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对抗,我们要么“法不责众”,要么“概不受理”,如果仅仅是盛先生一例,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于是,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合同关系的法律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考验的是金融机构、公权机关的法治精神与诚信意识。恐怕不能将银行的赖账行为算到政府头上,尽管在普通百姓的思维中,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与政府总有脱不了的干系。但在公民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负有维护社会正义的公权机关,能够依照法律,维护法律所要建立的社会秩序,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而政府诚信的建立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政府诚信,既是法治的要求,也是法治的保障。这让我想起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