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拿来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一个彻底的拿来主义者,十多年来,安踏的关键几步都踩中了一块坚实的踏板,这是安踏十年历程中每一个阶段成功的锦囊所在。
1987年,我带着价值1万元的600双鞋子离开晋江小镇到北京,我用“嘴甜”和“腿勤”在北京王府井等大商场有了立锥之地,开设了晋江鞋专柜,生意异常火爆,第一个踏板没有让我失望。而那个时候的安踏,甚至还不存在。
1994年,我和父亲一起开创了安踏。惨淡经营两年之后,我开始把眼光瞄向了自己的第二块踏板――80万元请孔令辉作安踏代言人,这对当时的安踏而言是一笔大赌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是我们最讨巧的一招棋。广告播出后,全国的销售商蜂拥奔向安踏,安踏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犹如坐上了火箭,孔令辉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一举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后,安踏更是一举成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品牌。
5年之后,这类广告比比皆是,成本已经狂飙到了3000万。我们经过探索,安踏及时抽身,转而赞助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同时另辟蹊径涉足体育服装。我重金挖来了一个叫叶齐的职业经理人,他原是李宁公司运动服装方面的资深经理人,在服装和专卖店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也是他最初把体育服装和专卖店的概念引入安踏,从而使安踏得以“以己之长、克人之短”,也使我们随后的踏板踩得越来越坚实稳固。
2002年之后,无论是从美国汤姆斯咨询公司“拿”来的产销分离变革,还是拿下设在匈牙利亚洲中心“晋江街”里最大的摊位。我的踏板都踩得又稳又准,那个时候的晋江鞋业没有谁能够做到和安踏一样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美国汤姆斯咨询公司入驻的是晋江另外的鞋企,而他们产销分离的策略却被我“拿”了过来,随即,安踏联合了几十家代工厂,根据订单来量身定做,几十家代工厂必须用质量说话,和安踏同进退。
其实,在2004年之前,我始终觉得公司不缺钱,也因此从未考虑过使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甚至拒绝外来投资者。但就在那一年,李宁公司的成功上市使我改变了想法。我开始意识到,上市不仅仅可以募集资金,还可以使公司治理规范化,消除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病,从而借助更多人的力量,更好地发展。
现在,安踏上市了,并且在市场上的运作相当正规、优秀,这也是实现我想法的最好解释。因为,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企业永远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如果不能主动走出去开辟“第二战场”,迅速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就会连中国市场都保不住。
犹记得十多年前,初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感兴趣的是那个穷青年如何走进大宅子的情景。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在文字中,自己俨然着一袭青衫,穷且坚硬,一派书生模样,面对这一大宅子,举手敲门还是推门,在徘徊踟蹰犹豫不定之中,先生说:“进去!”然而,毕竟是陌生境地,如何敢?仍然是举足不定,先生再说:“进去!”进去将面对着什么呢?先生说:“拿来!”五光十色,异彩纷呈,还是蓬门荜户,四壁空荡?似乎先生看出自己的犹豫,说:“你这人呐,呵呵……”“孱头”是不敢进门,放一把火烧光的是“昏蛋”,欣然接受一切的“更”是“废物”。欣然接受一切的那是断断不能做的,这比不进门、进门一把火烧光还要混帐。你看这一副图景,不正是我们面对陌生境地的常态心理么?
先生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什么是“拿来主义者”呢?赶紧朝底下看:“他占有,挑选。”先“占有”,随即宣布“我拥有了这座大宅子”,再“挑选”,“大家忙去吧。待我来看看。”俨然如童年戏文里的落魄将军偶然得了一个胜仗,可以想见我初读此文时的陶醉姿态,这与少年心性是分不开的。然而,先生却把我拉回到眼前的大宅子里面琳琅满目的物品上来:有养料的鱼翅,要“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供治病之用”的“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作为“国粹”的“烟灯和烟枪”“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只有对那“一群姨太太”“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总觉得姨太太之流,在贫瘠而单一的阅读和影视中本身就不存在什么好印象,所以,总感觉到我面对这样一所大宅子是不会存在如先生所说“怕未免有些危机”的“危机”的。
然而先生说的不是一所大宅子,而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一大问题。由此而产生的豁然开朗,竟如《桃花源记》中渔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二
就如“仿佛若有光”曾被提问“仿佛”与“若”为什么会重复,老师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就在那里争论:有说“仿佛”“若”都是“好像”的意思,确实是重复了,应该删去一个,缀成四字一顿,节奏更加明快;有人反驳道,用“若”字只是为了加强音节的起伏,并无实意,只是一个虚词而已。不记得是不是面红耳赤,我却在一旁窃笑:这么好的词句,仿佛那洞口小光可以细数,照亮我一身。待到老师说,这里的“仿佛”是“隐隐约约的意思”,“也有人说是‘依稀看起来’的意思”,“若”是“好像”云云,实在已经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叩动我的少年之心了。
我这么说没有丝毫贬损我的业师之意,做了老师之后,我更能够理解他们的无奈。我的《拿来主义》跟多少年、多少辈学生的受教几乎如出一辙。出于某种被渲染成必要的目的,把这篇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问题,譬如说,为什么要在“拿来”之后加上“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拿来主义”?“孱头”“昏蛋”“废物”各指对待文化遗产的哪三种态度?“鱼翅”“鸦片”“烟枪与烟灯”“姨太太”各指文化遗产中的哪些元素?更为精彩的是最后一段文字: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段句子被设计成这样的问题:五句话其实是鲁迅(先生)用来回答五个问题的,你能把这五个提问还原出来么?然后,老师循循善诱,说道,第一句是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第二句是回答“‘拿来’文化遗产之后我们该如何区别对待”,第三句是回答“拿来之后有什么积极意义”,第四句是回答“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第五句是回答“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迫切性”。
我的老师们,请允许我的大逆不敬。我做了老师之后,我才更多地理解到你们这么分析的无奈。毕竟,在我们的头上,共同悬着一把利剑。然而,却不能宽恕。当我们准备用闪亮的考试之刃指向这些文本时,我们就已经错了。
错就错在我们将要杀死文本,而在学生心中却永远鲜活,永远灵动,犹如泛着粼粼波光的湖面,也如披荆斩棘途中“山有小洞,仿佛若有光”。
三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丰富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似乎对,又似乎不对。而在打动我们的一刹那,我们会忽然意识到一种判断力,就是“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我不该怎么做”,或者干脆是“我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该那样做,而该这样做”。判断与反思永远都是孪生姐妹。
如果说,我们能够记住“拿来主义”这四个字的含义就足够了。也许,有人会说:“‘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不用你教,我也知道。”然而“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真的就如“烂掉一块的苹果”那样容易区分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间现象,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一针见血地一眼看透所谓事物的“精华”与“糟粕”?“占有”与“挑选”在具体而微的现象面前,究竟是先“占有”,还是先“挑选”?我们都不是无缘无故地阅读,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教学生阅读。“阅读什么”是有指向的,然而,“怎么阅读”确是一个难题,这涉及到我们将“阅读到什么”。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将面临一个亘古之问:“拿来”,“拒绝”,还是“恭伏”?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这样的阅读过于人文的话,我们还不妨来追问:先生为什么要老调重提、喋喋不休于一个容易被接受的旧概念?为什么先生要写作这篇题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之后,日帝魔爪伸向华北,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政府和外帝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所以,大声地读: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好一个“但”,先生是特别喜欢用“但是”“然而”这些词汇的,细究下来,会发现“但”字之前是“当然”,“当然”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认同,是一种对现实“用冷眼看,心是热的”的考究,得出的却是“但是”: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主人……”
“但我想,除了送了一点进博物馆之外……”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
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除下曾披上神话外衣的先生,以其赤子之心、赤子之文、赤子之思,亦足以感动我们。文字的感人之至在于我们曾在刹那被感动。
四
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先生在说什么?先生为什么要如此言说?先生的反语、先生的旁涉、先生的热心冷言……当我们触摸这些文字,分明感受到的是先生那跃动的心。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的法杖远远落后于世界。我国的经济文化都无法与欧美相提并论。建国以后,我们的国家建设曾依赖前苏联的技术支持。建国以后,倡导我们独立自主自里根生,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世界上学到了不上东西,是中国经济发展起来,我们建立的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导弹技术、核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海归派,他们从国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我们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一句话,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的帮助。我们靠“拿来主义”走向了富强。我们从世界上拿来了不少东西,可是我们为世界奉献了什么呢?
回顾历史,我国的近代史上贡献给世界的东西,微乎其微。唐代,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千百年之后,我们大大落后于世界。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自豪的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高三:汝宗兴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精彩课堂
“同伴听课,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新课改后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石岩中心小学英语老师多次聆听深圳市名师丁志成老师的课,丁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纷呈,是因为他的课无处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的课的如下特点,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无定法,“活”在教学中生成
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丁老师的课,学生探求欲强,表现欲旺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气氛融洽,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发展。(1)教学中活用教学材料,丁老师每次导入新课,他都会选准突破口,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最易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这次为我们上的Book 11 Unit 5,从即将在石岩举行的小学生运动会着手,学生兴趣浓厚。敢于取舍,紧扣并突出重点部分,以点带面,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次课他紧紧抓住meter 和hurdle等重点单词操练,其他的放手让学生质疑,然后他整合学生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更感兴趣。(2)活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情景教学法、交际法、TPR等。(3)活用教学语言。丁老师鲜活的教学语言在学生表现不俗时激励学生,在学生出现学习障碍时引导学生,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二、“智”在课堂里整合
丁老师巧于设疑引思,循循善诱,精于捕捉灵感,合理驾驭生成。在这一节课里,丁老师从谈学生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着手,然后谈到刘翔、姚明等当红明星,紧密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了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愿望、兴趣、学习需要和心理需求,实现了能力培养与知识渗透的完美结合。
三、注重英语教学人文性,体现“生活英语”新理念
如,Faster,higher and stronger?本身就是孩子们喜欢谈论的话题,可以将生活再现于课堂。丁老师采取了以下途径,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是英语学习的源头活水。(1)展示学生生活照和明星照片。(2)播放老师、同学的校园生活录像。(3)上台即兴展示个人爱好(带实物或动作)。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猜测,询问他人喜欢的运动,自主表达个人爱好,使口语表达成为交流需要。
四、注重学科相互渗透,合理进行资源整合
丁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学生、教师、学校、网络等资源,学生、教师及身边所熟悉的人就是最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校依照新课程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很多运动项目是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内容,丁老师将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体育课上学习的运动项目用英语思维重现于课堂,给学生展示个性空间,使他们饶有兴致。在填写表格时,当他们了解了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英语名称时,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英语学习。
五、注重任务设置坡度,加大信息输入量
在新课程任务驱动教学途径的理念指导下,丁老师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设置,有效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任务链。在大量输入熟悉的同学及明星的语言信息、媒体信息后,给学生一个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event?的任务,满足了他们自主加工信息、反馈信息的愿望和要求。另一个任务设置的背景是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语言操练的信息输出。如果这时没有给到好处的真实情景的设置,将使兴趣大打折扣。为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语言进行合理的组织运用,真正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丁老师设置了第3个任务:自编情景对话。创造性地编排情景对话,是学生发挥组织才能、口语才能且难度稍高的任务,具有挑战性。
六、情境、情感、情趣交融
本堂课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它不局限于句型的操练,同时把奥运精神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学习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积极锻炼,强健体魄,享受快乐,把英语学习与做事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要积累语言,更要积累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萧乾则有阅读是用“库存”去兑取“现金”的巧妙比喻。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积累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并不富有。这使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字材料,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经典成了他们难以消化的“残羹冷炙”,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从而也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二、要积累古典诗文,同时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时的积累应该区别于过去私塾时代的背诵,因为学生面对的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出口言诗,是当时文化人的“集体无意识”,相沿下来,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都离不开诗──或者引用诗或者创作诗。在这种环境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可能的。而现在,整个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果不作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古典诗文,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应该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工业制造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开始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这3种技术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将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在中国制造业举起智能化发展大旗的同时,究竟在如何补足短板,确定方向,实现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卢秉恒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智能技术切实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自动化不是智能化
CEI:不管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一些企业的发展层面,都已经把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
卢秉恒:中国是制造大国,当前,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然而中国现在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对于智能制造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有的人把数字化认为是智能制造,有的人认为自动化就是智能制造,这存在一些误读。制造业的自动化、早已有之,智能化是最近的概念。
简单而言,自动化是节约人的体力,智能化是节约人的脑力,智能化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它是在数字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更前沿的阶段。以机床为例,第一阶段是电动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形成机床,而不是古代使用马拉进行运转的工具。第二阶段是将计算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变成数控机床,实现程序化控制,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第三阶段的智能机床,需要传感器,随时感知其工作状况、参数,需要根据工艺知识而设计的智能控制软件,智能控制软件体现了人们对加工工艺过程优化的知识。传感器、数控机床、智能控制三者共同构成智能机床。这亦可看出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区别。当然,智能制造还包括车间级、企业级等制造系统的智能化。
但是,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包括国家立的一些科研项目把二者都混淆起来,将智能制造的经费也用到了其他的技术方面。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认识到这二者的区别,智能化将比数字化、自动化能带来更大的受益。
还是以机床加工来看,数控机床是编好程序以后,机床按照程序规定的命令执行,如果加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震动、主轴发热等情况,机床自身是无法控制的。而智能机床可以随时监测刀具是否出现磨损、主轴是否有发热、震动等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加工的质量,智能机床可以随时干预加工过程,改变运行参数,降低转速、减少进给速度,保护机床或者停止运转等。
CEI:你所说的这类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情况如何?智能制造应该是一种什么概念?
卢秉恒: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如德马吉的机床已经可实时监测机床振动。其把机床的振动分为3个档位。当振动在0~3个重力加速度时,说明机床的运行稳定;当震动在3~7,认为是需要密切监视;当震动达到7~10就会立即停止机床运行,认为这可能带来机床故障。当加工状态的温度过高等情况出现时,智能机床还能将故障警示通过手机发送给操作者,一个操作者可以管理数台机床,哪台机床报警了操作员将直接收到信号,甚至操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听音乐也不耽误工作。
智能技术还能监测机床温度升高引起变形的情况,也就是热伸长。热伸长影响加工精度,可能导致加工零件变成废品,而智能技术在自动检测到潜在问题后,能够通过数控机床进行温度补偿,仍然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在智能技术下,机床还可以通过加工程序的设置,实现按照最好的产品质量水平或者最大生产率运行,提供两套程序选择。当需要进行粗加工时,提高加工效率即可,而需要精加工时,则可以选择质量最优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提升加工效率。
过去,依靠工人编程的数控机床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无法控制,而智能机床就可以实现。
当然智能制造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系统智能化,让所有设备按照最优布局分配加工任务,使整体加工效率达到最高。智能制造既体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上,也体现在整体的生产系统的控制上。
短板在于传感技术
CEI:在中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智能制造,关键点在哪里?
卢秉恒:国家应该有规划、有计划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中国在发展智能制造业上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传感器行业。这个行业的研发严重不足,智能制造应用的传感器,需要实现不干扰设备的工作状态,体积要小,质量要好,需要足够的灵敏度。中国目前传感器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这导致传感器产品的价值很高,供应不及时。由于传感器不是大批量产品,价格高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放弃智能化的发展。
此外,传感器需要的品种很多,企业往往选不到所需的传感器产品,一些传感器无法安装在设备上。现在微纳制造可以制造非常小的传感器,比较符合智能制造需要的传感器。但是这种技术在中国还停留在个别高校的科研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和商品化的产品。
因此,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商品化。
CEI:由于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但事实上有的信息人才并不熟悉制造业,制造业人才不熟悉信息技术。在实现软硬两种技术产品的结合上,你有何建议?
卢秉恒: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这需要实现学科的交叉,从事信息技术的人不熟悉制造业,从事制造业的人不了解信息技术,需要双方面人才、产业的交叉发展。
智能控制的软件研发,基础应该建立在对制造工艺的研究之上。必须对工艺过程非常熟悉,深入研究工艺过程,对不同行业的制造任务、具体制造环节、工艺过程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实现对制造过程的优化,每个优化方案都需要建立在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上。
CEI:你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何种氛围才更利于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供求信息;期货;质量控制;中介组织;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的蔬菜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几大问题。一是流通环节过长,流通成本偏高,直接导致“菜贱伤民,菜贵伤农”的发生。另外,蔬菜冷链设施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体化,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损耗太多,不但进一步加大流通成本,而且构成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一大壁垒。近几年,信息的价值越发突出,而我国的信息传播机制与信息预警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往往导致菜民不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只能依据往年产品的价格决定当年所种蔬菜的种类,大部分菜民为了提高产量忽视供求规律的作用,滥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果却事与愿违,当同类产品集中上市时,反而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蔬菜价格急剧下跌。而那些供不应求的产品又易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当然政府的政策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我国,有些政府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形同虚设[1],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与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相挂钩,大部分农民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的检验检疫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针对我国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缺陷对我设置贸易壁垒,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值。为了蔬菜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我觉得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一下国外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1.经验的借鉴
1.1蔬菜的市场供求信息对接和规避经营风险机制的建设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至少超过50%的农民或者农场,都积极主动地利用农副产品期货市场[2]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安排农业生产和规避经营风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种类超过20多种,十分有效地知道了美国主要农副产品的长期生产安排。法国充分利用大型批发市场交易信息公开化的办法来指导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与交易。例如巴黎等的伦吉斯果菜批发市场,是法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内容包括蔬菜、水果、肉食、水产、乳制品、蛋制品、花卉等品种,该市场内设有300多台闭路电视,多个频道在营业时间及时公布各种商业的最高价、最低价、一般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交易信息经过电脑处理后,及时传送给生产商、批发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从而达到指导生产、供货和政府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作用。
分析:我觉得利用期货市场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在我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国菜农不但知识水平相对低下,而且年龄普遍偏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要想打通信息这一关,我觉得,首先实现蔬菜体系的产业化及产供销一体化减少流通环节,建立农业合作社,并真正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然后,在合作社内部实行股份制,调动菜农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投资向蔬菜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吸引专家的眼光。让专家“走进村”进行期货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新青年,这样不但解决了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带来的农村“空洞化”与老龄化,而且为青年辅助中老年实现蔬菜产业的繁荣埋下伏笔。
对信息供给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偿,激发群众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
信息只有及时传递到菜农手中再能发挥其价值。我觉得实现信息产业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经电脑处理后,可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传递给生厂商、批发商、政府等相关部门。另外,还可设立群众热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1.2关税措施
除关税和关税配额等常见关税措施以外,挪威还对蔬菜实行季节性关税,以便同时实现保护本国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双重目标。按季节性关税管理办法,在本地产品生产供应旺季,相关产品的进口将被课以较高的关税,但当本地产品生产减少或停止时,相关产品的关税将大幅度下降,以促进进口,使价格不会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上涨。
分析:季节性关税可以保护本国的利益,但是实施的程度必须恰当,实施方法也要合法合理,必须保证他国不会对我国实施报复措施,例如,他国在其他方面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所以,我觉得,我国应配备一批律师团队,在同盟国或非同盟国曲解我国采取措施的目的时,及时与他们进行协商,以便维护我国利益,尤其是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1.3食品援助机制
美国食品援助计划具体包括:在校儿童早餐计划、暑假食物供应计划、特别牛奶计划、妇幼儿童食物补充计划、食品券计划以及其他食物赠与计划。
分析:在我国蔬菜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蔬菜的损耗率也是相当大的,在18%以上,有的甚至在30%以上,所以在我国实施蔬菜援助计划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方面可以减轻菜农“卖菜难”的窘境,还可以将菜价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救济广大低收入家庭,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为避免削弱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菜农的补贴。
1.4价格调控机制
1.4.1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
日本政府2002年建立了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生产大户与需求大户之间签订定量定价的供销协议,在蔬菜蔬菜上市40天前提出订单价格稳定申请。当遭遇自然灾害生产大户不能按照协议提供数量,市场批发价格超过标准价格1.3倍时。农户通过农协协调,或直接从市场购买蔬菜填补,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市场价与协议价之间差额70-90%的补贴,以维持订单的履行。
分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在我国还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流通成本过高。在我国,蔬菜产业多为小农户分散经营,单个农户的议价能力低,在菜品集中上市时极易形成买方市场,而且蔬菜是易腐的鲜活食品,菜农往往急于抛售不得不接受较低的批发价。在我国大型蔬菜集散地也比较少,北京从寿光运进的蔬菜一部分却产自河北,究其原因,原来寿光是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蔬菜流通比较快。为此,我觉得,在我国有些省份蔬菜集散基地不健全的情况下,订单蔬菜不但可解决蔬菜的流通问题。而且可有效控制蔬菜品种、产量,从而有效控制蔬菜价格。
1.4.2目标价格[3]
法国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机制及其体系,避免市场物价无次序的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反过来又对稳定物价起积极作用。政府除了在价格上做宏观调控外,还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恶意囤积游资炒作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稳定民心、维持CPI的持续健康上涨,打破单纯依据往年的销售价格确定本期种植品种的瓶颈,充分发挥市场预警机制的作用,设定目标价格,合理引导菜民种植与居民消费。
1.5检验检疫补贴政策
在挪威检验检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也会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
近几年对日本出口的增长,致使日本对我国包括蔬菜在内的所有家产品进行严格的卫生安全检查和增加一系列进口附加条件。有些国家利用我国各种认证制度、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尚不够规范,或出口经营策略不当,专门针对我国设置技术壁垒,采用针对性检验,进口许可证,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为我国蔬菜出口设置障碍。所以,通过补贴政策强化蔬菜检验检疫程序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各省设立由海关、商检、标准、协会、科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果蔬对外贸易协调体系,密切关注有关国际组织、出口国以及国际市场在果蔬产品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走向等方面的动态,建立高效联动的信息和预警预报机制,掌握国外贸易壁垒的具体变化增强我国果蔬产业的竞争应变能力,在开阔国际市场,突破贸易壁垒,解决贸易争端中争取主动。
1.6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4]
1.6.1保鲜技术
发达国家逐渐采用减压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射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纳米保鲜、涂抹保鲜等贮藏保鲜技术,使果蔬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
分析:我国果蔬领域的冷链把物流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国际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首先,我国果蔬以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率达20%以上。所以,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调控和高新技术储运设施保护条件下的一条龙服务,形成采后预冷-产地冷藏-冷藏运输-销地冷藏-零售冷柜-家庭冰箱的一条物流链是十分必要的。
1.6.2物流信息系统
德国的果蔬物流业通过信息网络将全国的供求信息与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连起来,确保了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在德国的水果直销市场,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随时显示世界各地的水果资源,价格等市场信息,通过网上交易,水果可直接调运到零售店,使中间商很难立足。
分析:我国尚未建立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果蔬物流配送体系,果蔬物流与交易成本高,难以满足我国果蔬市场与物流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高等院校需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注重对学生电子商务技能的培养,培养一批物流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依靠先进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为支撑的果蔬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1.6.3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发达国家在果蔬物流企业中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分析: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国内产业需求来讲仍显示滞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需实现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于国际物流融合。
2.相关思考
通货膨胀是存在的,那么菜价的上涨也并非偶然,在不影响CPI正常波动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菜价健康上涨?展望蔬菜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与物价的非正常波动。(2)如何合理规划我国的蔬菜分销基地建设,从而减少流通成本。(3)如何合理的规划我国的道路系统,在不影响市容的基础上,实现蔬菜的顺利转运。(4)有的蔬菜可用来美容,需不需要与美容业进行产业链接以及链接后会不会引起蔬菜价格非正常波动等。
【参考文献】
[1]丁洁,李帅,吴乐.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2]刘星元.蔬菜价格:影响力度、性质、原因及目标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国外如何控制物价[J].农经,2010(12).
作者简介:丁从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技术选择偏离视角下提升劳动报酬比重的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编号: 09 YJC790277);重庆大学教育部面上项目“通货膨胀、劳动收入比重:理论与实证研究” (编号:CQDXWL2012-052)。
摘要基于禀赋结构的视角,本文探讨了技术研发和“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差别性影响。对于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中国,如果技术进步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将是以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利用型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则是以资本替代相对稀缺的劳动力为主的资本利用型技术进步。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如果不顾禀赋结构的差异,“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技术进步对本国禀赋结构的偏离,从而造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扭曲。基于1996-2010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矩估计(SYSGMM)研究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上述假说,并指出技术进步对要素结构的偏离是现阶段劳动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对外技术引进;技术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0;F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129-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20
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马克思增长类型”向“库兹尼茨增长类型”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将先逐步下降,再逐步上升[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到2010年劳动收入比重份额的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从1990年53.42%下降到2010年的45%,2010年的劳动收入比重远低于同时期美国的55%和日本的53%。虽然劳动收入比重的变迁存在核算方法和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2],但整体而言,中国劳动收入比重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针对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原因,现有研究文献存在较大分歧。一部文献将其归因于资本产出比例、要素的相对价及市场结构等的变动[3-4],另一部分将其归因于技术进步、技术选择偏离等因素[1,5],但较少从禀赋结构的视角研究技术研发和“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差别性影响。本文的研究为理解劳动收入比重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具体而言,本文认为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与“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进步手段。前者与中国的禀赋结构相匹配,以劳动利用型技术进步为主,从而提高了劳动收入比重;后者以发达国家的禀赋结构为前提,技术进步是以替达国家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为主的资本利用型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考虑与发达国家在相对禀赋结构上差异,“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将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和劳动相对回报率的下降。然而,“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恰恰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之一[6]。事实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一直争论的“中国资本过度深化”、“高速经济增长没有伴随就业增加”以及“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等问题并不是独立的现象。相反,上述争论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在这些不同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基本的因素,即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技术引进偏离了本国的禀赋条件,从而诱发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
1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
按照Hayami[1]的分类,经济增长类型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积累,以劳动收入比重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增长类型;二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以劳动收入比重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库兹尼茨增长类型。Hayami[1]指出,马克思增长类型向库兹尼茨增长类型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技术进步的偏误决定了资本劳动比和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进而决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丁从明等:技术选择与劳动收入比重变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技术进步的偏误受什么因素决定呢?Hicks[7]最早指出技术进步的偏误受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即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Hicks指出替代效应意味着企业家将更多的投资于能够增加相对价格较低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的技术类型,即技术进步的Z偏离(Z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tkinson和Stiglitz[8]进一步提出“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问题,即厂商技术进步是一种本地化的边干边学(Localized learning by doing),技术进步受到特定的要素组合和禀赋条件的制约。其后, Hayami和Ruttan[9]、Acemoglu[10]等都从理论上对要素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偏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Basu和Weil[11] 、Acemoglu和Zilibotti[12]指出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前沿,但是由于禀赋条件的巨大差异,“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与本国的禀赋条件的不匹配,这种技术的不匹配是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禀赋结构决定技术偏误的方向,进而决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那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张,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FisherVanden和Jefferson[6]利用微观数据研究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发现,在技术进步的三种方式中,“资本利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引进”是较自发演进和有目的R&D研发更加重要的技术进步方式之一。戴天仕、徐现祥[13]考察了中国1978-2005年的技术进步方向,研究同样显示中国的技术进步是资本偏向的,而且这种偏向的速度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