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祥林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初的反抗是从婆家逃出来。这是祥林嫂一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一次反抗。他在鲁四老爷家作为一个佣人,每个月工钱只有500文(一元一大盘子的“清炖鱼翅”,鲁迅先生还认为“物美价廉”,那可是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然而到最后一分钱都未支取。一个佣人,他的伙食恐怕极差,然而“脸上有了笑影”“白胖了许多”。由此可见,他在婆家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她从婆家“逃出来”,以此逃避被婆婆当作牲口“转卖”的命运。可见,祥林嫂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女人。然而遗憾的是,她逃得离家太近,不久就被婆家的人给捆绑去了。
第二次是被卖改嫁时的反抗:不肯拜堂,闹得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此次反抗的原因并非看不上贺老六,而是她将要遭人耻笑。从《祝福》一文中可以看出她与贺老六后来的生活是很幸福的,贺老六有力气、肯干活,恐怕二人还因此而“志同道合”。上头没有婆婆,又有可爱的儿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她的这次反抗是愚昧的,是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
第三次反抗是“捐门槛”。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阎罗大王锯开分给两个男人,这使祥林嫂感觉不胜惶恐,她害怕自己死后到“那边”还要遭受被锯的痛苦,所以她反抗“死后的命运”,去求庙祝,花去两年的工钱去“捐门槛”。可见祥林嫂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她的反抗正是向封建迷信的投降。然而,鲁镇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同情甚至钦佩祥林嫂,四婶还是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时祭品的准备工作。祥林嫂被世人逼得走投无路,“精神更加不济”。花血本进行的此次反抗却没有得到鲁镇任何人的认可,这让祥林嫂活得“生不如死”。
这一倒可不要紧,只见一道白光闪过,祥林嫂不见了,她被带到了几十年后的现代社会。
“大嫂,您怎么了?”“大娘,您快醒醒!”“大娘……”睡梦中隐约听到有人说话,祥林嫂睁开了双眼,之间身旁已围满了人。
“大娘,您家在哪啊?我们送您回家吧!”
“家?我已经没有家了。男人死了,我的阿毛也……”说着,祥林嫂暗淡的眼眸闪过一丝泪光,随即又低下了头。
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最终认定祥林嫂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并把她送到了派出所。
派出所的民警们为祥林嫂安排了住所,帮她洗了澡,换了新衣裳,祥林嫂那就能改过岁月冲刷、摧残的面颊又显出几分姿色。民警们询问她的家庭情况,这自然会牵扯到孩子,于是,祥林嫂又开始了那段让鲁镇的人当为笑柄已听得不耐烦的独白: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山里的野兽没有东西吃,会到村里来吃小孩,可不知道春天也会来,我叫我们阿毛坐在门口剥豆……”祥林嫂说的双眼溢满浊泪,又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只阿毛的鞋子。旁边的女民警早已被祥林嫂的故事感动得泣不成声,一把搂住祥林嫂,痛哭道:“大娘,您受苦了!”
没过几天,祥林嫂的故事已经传遍了整个社区,人们自发的带着礼物来探望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祥林嫂惊住了,收到鲁镇人们如此排挤的她竟然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她试探着问:“我犯下的罪过已经被饶恕了吗?”人们再一次为她深受毒害的心灵感到悲哀,对她的同情、怜悯又加深了几分。
又过了一段时间,祥林嫂的故事已经人尽皆知,人们为她捐款,政府帮她安排住房,给她办理了低保,同时,还给她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
1、封建礼教迫害致死。当时的人们心灵麻木僵化、冷漠,容不下祥林嫂,认为她是一个不守妇道二嫁,还克死家人的不祥之人,祥林嫂最后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2、生活坏境的贫穷和恶劣。被卖因而被迫再嫁,靠在有钱人家做工赚钱生存,和作品中写到的伤寒病、凶残的狼等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元凶之一;
3、人们对其人格的侮辱、践踏。在祥林嫂“捐门槛”之后四婶依旧不让其动祭祀的用品,这对祥林嫂的打击很大,祥林嫂在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婆婆将祥林嫂找回并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迫其再嫁,将祥林嫂当作物品卖出去换来聘礼和钱财儿子结婚。
综上所述:
社会原因: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在政治上压迫,精神上毒害以及经济上剥削;
根本原因: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制度;
推波助澜:以柳妈为代表的大众的愚昧无知;
魏淑芳今年48岁,郑州人,1985年5月,她和相恋了3年的男友刘宏亮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杉杉。婚后,魏淑芳和公婆住在一起,虽然与婆婆脾气合不来,但丈夫对她很照顾,女儿也聪明可爱,魏淑芳的生活还算顺心。
女儿8岁那年,丈夫有了外遇,魏淑芳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经常和丈夫吵闹。没想到丈夫的心越走越远,婆婆也经常骂她是个“丧门星”,1996年,魏淑芳无法忍受丈夫的绝情和婆婆的谩骂,终于离婚。
魏淑芳带着女儿搬了出来,单位见她们母女可怜,就提供了一套二居室供娘儿俩居住。此后,同事们发现魏淑芳情绪越来越低落,只要聊起家里的事情,她总是流着泪痛斥前夫的无情和婆婆的刁蛮。
起初,同事还对魏淑芳抱同情的态度,然而,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拿前夫和婆婆说事,大家都听腻歪了,只要她一开口,大家都找借口逃离,背后还给她起了个“祥林嫂”的绰号。
魏淑芳察觉到了同事们的反感,也就知趣地闭口不言了。她在单位变得沉默寡语,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仅有的两个好姐妹也远离了她。
魏淑芳离婚时,女儿杉杉读三年级,学习成绩出色,性格活泼,深得老师的喜爱。有一次,一位同学自习课上大嚷大叫,杉杉汇报给了班主任,那位同学挨了批评,便对杉杉怀恨在心,找茬和她吵了一架,还故意当着全班人的面说,你爸妈离婚了,你是个没人要的孩子,神气什么呀!
杉杉气得大哭着回家,一进门就对妈妈发脾气,质问她为什么和爸爸离婚。魏淑芳抱着女儿大哭一场,声泪俱下地向女儿哭诉其亲生父亲的无情,以及奶奶的霸道。杉杉这才了解到妈妈这几年所受的苦,她搂住妈妈的脖子哭着说:“妈妈,我要好好上学,将来不让你受欺负!”
从此以后,女儿成了魏淑芳唯一的倾诉对象。饭桌上,睡觉前,她总不忘向女儿讲一遍丈夫的无情以及婆婆的无理。起初,杉杉还安慰妈妈几句,听得一多就渐渐麻木了。不过,她觉得妈妈挺可怜,如果自己不陪她,妈妈就太孤单了。
为了陪伴妈妈,杉杉每天放学后都按时回家,以前她还和小朋友在院里玩一玩,后来就几乎不出门了。一是爸妈离婚后,小朋友看她的眼光让她心里不舒服,二是她觉得陪在妈妈身边,妈妈就有了安慰。
魏淑芳对女儿的乖巧懂事很欣慰,但她也察觉到,以前活泼可爱的女儿渐渐变得寡言少语,对于妈妈经常性的哭诉,杉杉只是默默地听,显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沉静。
班主任对杉杉的变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以前,杉杉不但成绩优秀,性格也活泼大方,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课堂上只有点到她才发言,与同学也几乎不来往。班主任明白,父母的婚姻出了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孩子,杉杉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她很痛心。
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把魏淑芳留下来单独谈心,提醒她注意对女儿进行心理疏导。没想到魏淑芳听了没几句就泪如雨下,又把丈夫曾经的无情以及婆婆的骄横,枝枝叶叶向班主任老师哭诉起来,弄得老师只得不停地安慰她。班主任本想与魏淑芳好好交流一下,却成了又一个哭诉对象。
几次家长会,班主任都试图跟魏淑芳沟通,结果都变成了魏一个人的倾诉。班主任觉得这个女人出了问题,但她也不好直说。她和杉杉谈,杉杉要么嘴唇紧咬不说话,要么开口就是:“妈妈太可怜了,我要多陪陪她!”
就这样,杉杉在妈妈“祥林嫂”式的哭诉中度过了小学时代。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一所重点初中,性情却变得更沉郁了。
乖乖女的两件事:学习与陪妈妈
女儿升入初中后,魏淑芳对杉杉照顾得更为周到。她觉得自己婚姻不幸,苦果却要女儿承担,对孩子实在太不公平了。与女儿相处时,魏淑芳总持一种补偿的心态,她什么都不让女儿做。当然,有两样事情是女儿必须做的:一是学习,二是静静地陪着她,听她讲述那些“血泪史”。
杉杉读初二时,班里卫生搞得不好,在学校评比中总排在后几名,班主任觉得杉杉踏实认真,责任心强,就任命她为劳动委员,杉杉却不太情愿。班主任大为惊讶,问她为什么,杉杉幽幽地说:“当劳动委员放学后不能按时回家,我怕妈妈在家里太孤单!”
班主任感到不可思议,联想到杉杉在班里的表现,他觉得这个总像有着无穷心事的女孩,背后肯定有个不同寻常的家庭。随后,他上门家访了一次,结果又成了“倾诉对象”,面对涕泪涟涟的魏淑芳,他只得心情沉重地离开。
2001年4月,班里组织春游,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唯独杉杉没有报名。班主任问她为什么放弃和同学一起春游的机会,杉杉仍是那个理由:“我要陪妈妈,妈妈太孤单了!”班主任无奈地摇头。
随着年龄渐大,在杉杉心里,她愈发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她和妈妈相依为命,曾经的父亲,还有被妈妈控诉了无数遍的奶奶,不仅陌生而且面目可憎。
在家里,只要女儿陪着,魏淑芳就觉得安心。而她在生活上则成了女儿的全职保姆。有一次,她高烧39℃,杉杉想陪她到医院打针,她说,医院里尽是病人,病菌很多,你就别去了。输完液后,魏淑芳回到家不是躺到床上休息,而是挣扎着下厨房给女儿做饭,杉杉想去帮忙被她推了出来。
杉杉的学习一如既往地优秀,初中毕业后,她又以出色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高考在即,魏淑芳对女儿照顾得更加精心,杉杉也决心用成绩回报妈妈。在同学的眼中,杉杉就像一台学习机器,基本不和别人交往,也很少面露笑容。
读高二时,一个叫李媛的女孩与杉杉同桌。李媛爱说爱笑,性格活泼,班里一个女生悄悄与她打赌:如果李媛能逗杉杉一笑,就请她看电影,李媛欣然同意。
李媛在课间没话找话,与杉杉逗乐,杉杉总是表情沉静,无论李媛怎么努力,杉杉就是难展欢颜。李媛不甘心,就找一些搞笑的段子,想逗李媛一笑。
课间活动时,李媛绘声绘色讲起了笑话:一只蚂蚁在路上看见一头大象,蚂蚁钻进土里,只有一条腿露在外面。小兔子看见后不解地问它,你为什么把腿露在外面?蚂蚁说:“嘘,别出声,大象快来了,老子绊它一跤!”
李媛善于讲笑话,且动作夸张,讲完后连她自己都禁不住笑了,旁边的同学更是笑得直不起腰来。没想到杉杉却怪怪地看了大家一眼,仿佛在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
李媛差点崩溃——这个杉杉,大概失去笑的功能了吧!与杉杉做了3个月同位,李媛实在受不了,找借口与别人调换了座位。
2004年夏,杉杉参加了高考,成绩超出一本线。为了不离开母亲,她报考了本市一所高校并如愿被录取。
拿着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魏淑芳难得地笑了:“杉杉,妈妈终于看到希望了!这么多年,妈妈活得值,让你的爸爸、奶奶后悔去吧!”
大学生活开始后,杉杉并没有融入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一下课就往家跑。这么多年,她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只有陪在妈妈身边,她心里才是踏实的。虽然妈妈重复了十多年的话题一如既往,但她想,妈妈心里苦,不对我说对谁说呢!
大学4年转瞬即逝,杉杉由于成绩出色,被直接保送读本校研究生。在她读本科的一千多个日子里,同学基本忽略了她的存在。大家对杉杉的印象是:来去悄无声息,表情永远没有变化,别的同学谈恋爱、旅游、翘课上网吧,杉杉的世界只有学习,没有课就回家。
连遭“辞退”寻病因
一晃又是3年,杉杉硕士毕业,魏淑芳长舒一口气,觉得自己的苦日子熬到头了。
2011年8月,在妈妈的陪同下,杉杉到处赶场参加人才交流会。因为她的学历以及多次获得奖学金的经历,一家民营企业给她提供了一个行政助理的职位。然而,半年不到,杉杉就被辞退了,对方理由是:沟通能力太差,无法与他人相处。
女儿被辞,对魏淑芳不啻当头一棒,她觉得女儿的性格不适合在私企上班。于是她拿出几万元积蓄,求亲告友,给杉杉联系了一家事业单位。
2012年6月初,杉杉到新单位上班。让魏淑芳意外的是,两周不到,女儿就被新单位的领导叫去谈话,说其他同事看到杉杉的眼神有些害怕,问她是不是以前受过什么刺激。最后,单位决定让杉杉回家“无限期休假”,这就是说,杉杉又被辞退了。
再次受挫后,杉杉猫在家里,目光呆滞,心情沉郁。魏淑芳慌了,觉得女儿可能出了心理问题,于是带着女儿来到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求诊。
心理科汤教授接待了这对母女,他先让杉杉暂避,让魏淑芳讲一下女儿的情况。没想到,他每问及一个问题,魏淑芳总会想到很多以前的不幸和委屈,然后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地诉苦,而且语调迟缓,声音充满哀怨。汤教授从她的讲述中,意识到了杉杉的心理症结所在。
汤教授打断魏淑芳的诉说,给她一张纸,让她写下对女儿的评价。魏淑芳给女儿归纳了7条:一、能力差;二、眼高手低;三、不会与人沟通;四、目光呆滞…………
汤教授很是震惊,他反问魏淑英:依你对女儿的评价,这样的孩子在单位会受人欢迎吗?造成孩子这种形如“僵尸”般的性格,又是谁的错呢?
魏淑芳在汤教授的责备中低下了头,汤教授接着说:“你总觉得自己的婚姻不幸,为什么没想过主动调整自己,选择勇敢地面对并放下这些呢?为什么让这些不愉快伴随了自己一生,又让无辜的孩子继续承受这些东西呢?为什么对自己的女儿如此吝啬赞美呢?是你无休止的哭诉以及包办女儿的一切,才导致女儿失去与人相处、沟通的能力,也失去了应有的自信。”
接下来,汤教授让杉杉进来,笑着鼓励她说:“你的情况我从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你是一个优秀、出色的女孩,现在,请你站在妈妈的对面。”
杉杉听话地站到离妈妈5米外的对面,汤教授请魏淑芳凝视女儿的眼睛,说出杉杉身上的优点。
魏淑芳看着相依为命20余年的女儿,眼含泪水一字一顿地说:“杉杉,妈妈觉得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你从上学以来,一直都很出色,相信你走向社会,也不会落在别人后面。妈妈还要真诚地向你道歉,是我长期以来的坏情绪影响了你,妈妈这样做很自私,希望你能原谅妈妈!”
这是杉杉十多年来第一次站在妈妈的对面,倾听妈妈的悔悟。她冲过去抱住妈妈,母女俩抱头痛哭,哭过之后,两人的表情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接着,汤教授对杉杉说:我想请你微笑着对我说一声“汤伯伯,谢谢”。我觉得你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也希望你能带着微笑面对今后的生活。
杉杉站在汤教授对面,难得地露出笑意并发自内心地说:“谢谢汤伯伯!”汤教授不失时机地送上赞美:“孩子,你的笑容很灿烂,希望你今后每天都能笑一笑!”长期以来难得看到女儿露出笑容,魏淑芳心里非常感慨。
接下来,汤教授为杉杉制定了治疗方案,除了辅之以药物外,他还请魏淑芳督促女儿走出户外,多与他人接触;建议家里重新装修成明快、敞亮的风格,平时多听欢快的音乐等等。
教学之前,研读文章发现,鲁迅先生有意识地将祥林嫂的几次悲惨遭遇安排在春天,可以说,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于是教学时,我以“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品读之后小组讨论,学生迅速地得出了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的结论。
有的学生说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及其宗法制度的代表,是封建政权的一种反映,是他一次次驱逐了祥林嫂;有的学生说柳妈这个小人物充当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她的话语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倍感痛苦,一直到死都想弄清究竟有没有阴世;而“阿毛的故事”的那一帮听众则是中国“第一流”的看客,她们的冷漠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进过充分讨论和我的指导,学生最后还得出了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政权、以祥林嫂的婆家为代表的族权、夫死要守寡的夫权、寡妇不得参与祭祀的神权害死了祥林嫂的结论。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歧视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作者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安排在春天里,有深刻的用意,他是想让人物的命运与环境造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有力的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到此,对《祝福》的教学可以说非常圆满了。既创新式地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很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心里不免感到一丝轻松,但总感觉有些东西被遗落了。
课后不禁反思,《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之作,有无数前辈对它进行过研读。难道教参上所编的资料还不全面,还有遗漏?我教的和那些专家学者们的理解难道不一致?掩书沉思,恍惚间若有所悟:就是因为我教的和他们一样――也许数十年来教学者的解读都是如此,没有变化,才让我感觉到有些和时代不合节拍了,我教的不完全是触动心灵的东西。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淘洗的。
一部文学作品“它要在自己那个时期里感动读者,必须与当时的‘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相适应,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与“人类本性”内容相适应,应该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标尺。
《祝福》无疑是一部具有“永久的人性”的作品。我们应该从文本中读出一种经过时间淘洗永不变色的东西,并将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性,从而建立自己健全的世界观和认知观。
仔细分析《祝福》中形形的人物,就会发现他们与祥林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种高度对立的阶级与阶级间的关系,即使是鲁四老爷一家也并未像黄世仁对杨白劳那样对祥林嫂进行盘剥、人身侮辱;柳妈讲故事也并非有意折磨,为其想办法还足见其对祥林嫂的关心……。
所以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其迫害的结果,这虽有道理也有必要,但以现时视角看来未免概念、空泛。时代变迁也让学生无法对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感同身受。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反封建反宗法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内容?
再看,鲁镇上人,我们不能笼统的称之为坏人,但他们却都认为祥林嫂作为寡妇是一种晦气,都认为有阴司的存在,而且阴司道德标准还和人间的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潜意识里就认同这些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若是如此,生活在鲁镇的人们便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力量,这种力量促成祥林嫂的悲剧遭遇一再发生。
一番思考后,我深刻感悟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停留在历史观和阶级观的认识上,应该多角度(比如社会观)解读文本,应该勇于读出自己的东西,应该拓宽视野,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按照这个思路对文本进行深挖掘:镇上的人何以形成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作为被害者的祥林嫂有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进行过反抗?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在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强化下,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并化为血肉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它被所有的人接受、维护、遵守。而在表象上,它不是以一种凶恶的被我们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人们,而是以一种人们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让我们自觉地彼此吞噬、残害。而且人们又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才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更可怕的是,被残害者本人对这种残害也是认同的,甚至他们的看上去有着反抗特征的举动、行为也仍然是对这种残害的认同与信奉。还有什么比这种精神、心灵的毒害、更让人感到痛心的呢?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他们最大的罪恶在于对“人的本性”的侵蚀。这种侵蚀产生了巨大的无意识的力量摧残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所以,从祥林嫂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形象,鲁镇的形形的人物则构成了一个为封建伦理及其宗法制度毒害得失去本性的群体。
那么,在当今社会,“人的本性”是否被一些新的东西侵蚀?科学文明的氛围之下,是否也存在着诸多的集体的“无意识的力量”迫害我们的生活?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如何有效的抵制形形的侵蚀?这些似乎应该是我们在课堂里更应探讨的问题。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骄傲,也有更多的沧桑血泪需要我们反思。从永久的人性这个角度来解读《祝福》无疑是挖掘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劣根之一,这与鲁迅先生的思想无疑是合节拍的,这样解读,我想九泉之下的鲁迅先生恐怕也会欣慰。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祝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后来还是骂。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摧残她的主要敌人。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祥林嫂就按照柳妈说的办法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垮。在将近死亡的前夕,又向人们寻问魂灵的有无。最终还是被人鄙视、无济于事悲惨地死去,这些都表明了她的愚昧麻木。
祥林嫂又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的劳动妇女。婆婆、堂伯等把祥林嫂抢回去卖掉,就是对她进行践踏迫害的例证。当然,旧社会里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践踏、迫害,其根源在于剥削制度。在旧社会,封建礼教宣扬"三从四德",婆婆、堂伯正是依靠封建礼教所给予的对妇女的人身支配权,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归根结底,这正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另外,柳妈让祥林嫂捐门槛,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出于善意,可是在客观上的效果也起到迫害祥林嫂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迫害,而不是某一个人对她的迫害。
祥林嫂的被愚弄、被鄙视表现在:第一,命运对她的愚弄,祥林嫂年青时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丈夫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死去了,祥林嫂被迫害逃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但不久,她又被婆婆等人抢了回去,转卖到深山里。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又有力气,会做活,一家人还生活得不错,然而好运不长。几年之后,她竟有站在鲁四老爷的堂前了。原来,她的第二个丈夫病死了,孩子也被狼衔去了,大伯又来收屋,赶她走。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得又回到老主人家里。可以说,他的命运是相当坎坷不幸的。命运也好像在愚弄她,捉弄她,不让她很好地生活。第二,众人对她的愚弄、鄙视,人们讥讽她、嘲笑她、奚落她、侮辱他、伤害她。人们一听到她反复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就厌烦的头痛,立即打断他的话,走开去了。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人们就取消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柳妈对她额角上的伤疤,采取奚落、嘲笑的态度。后来,众人也逗她说话,专谈她额角上的伤疤,讥讽她。第三,鲁四老爷夫妇对她的愚弄、鄙视。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里,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婆婆等人把祥林嫂抢回去,鲁四老爷支持这种做法。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帮工,四婶对他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后来她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最终又把她打发走。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完全陷入了绝望,直至悲惨地死去。
落日的余晖早以消散,暮色越发沉重,压在人们的心头,街上早以空无一人,只有几丝微弱的灯光,越发显的凄凉;远处吹来的寒风卷起一些地上的遗物,敲打着空阔的街道,微弱的声音仿佛在预示着旧历的年底已不复存在了。
也许,世事就是这样,有太多的巧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祥林嫂独自一人被尘世遗弃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他想站起来,再向前走几步,但现实使她失去了重新站起的勇气。在那一夜,她想了很多,她回想了她的一生,回想了她坎柯的命运,然而她没有太多的怨言;也没有眼泪,因为在她眼里,这一切已毫无意义。她看了看眼前的世界,感到莫名的可笑,她笑这个可笑的世界,但那笑没有声音。
不久,天已亮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了祥林嫂的脸上,预示着忙禄而麻木的一天又将来临。但这对祥林嫂来说已失去意义,她再也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也无需再面对了。于是她闭上了那颗如死水般的眼睛,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寒风吹过,她的白发飘起,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许只有在此刻;也许只有在她生命消逝时,她才有资格笑。因为在这麻木的年代,死也许比生更幸福。
祥林嫂死了,终于被尘世埋末,她的事记也早已无人问津。然而历史仍在重复,悲剧仍在继续!也许这也正是一个古老的国度的背剧。
兴县中学高一:王伟伟
摘 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卖改嫁贺老六后,这些需要曾一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叠加的破坏性生活压力接踵而至,使她的基本需要几近完全丧失。祥林嫂心理能量耗尽,生活绝望,走向死亡。
关键词:需要;祥林嫂;压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者为低层次需要,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称缺失性需要。后两者为高层次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使人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所以又称生长需要。这五个需要是逐级得到满足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卖改嫁贺家墺的贺老六,虽然历经改嫁时 “异乎寻常”的反抗,受到没有人性自由的强烈的心灵创伤,但最后生活总算是朝着旁人所理解的“交了好运”的方面发展:上头又没有婆婆,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且有了白白胖胖的小儿子——精神的支柱。这对于祥林嫂来说,不但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就是高层次的需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有了优势,充满自信,令人赞赏。一个人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都有了寄托,就会内心宁静而放松,感到生活有价值、有意义、有力量,身心一体,于是自然就有了小说中所描写的“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被卖改嫁”的心灵创伤算是得以补偿,几近愈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坚实的”、“年纪青青的”男人竟会“断送在伤寒上”,看似美满的生活又迎来创伤性的断痕,但这还不足以令历经坎坷、意志坚强的祥林嫂崩溃,因为“幸亏有儿子”,儿子是她不崩溃的精神支柱,是她应对创伤的强大的社会支持,它能让人忘却眼前所有的不幸。或者说,儿子仍能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仍有希望。儿子能使他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能使她着眼于未来,看到生活的希望。
可人生的无常偏爱捉弄祥林嫂,命运注定要剥夺她的希望,让她高层次的人生需要成为奢望:唯一支撑着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儿子,又被狼叼走。
个体可以承受一般生活压力,但是,叠加性的压力或破坏性的压力,由于强度太大或持续时间太久,则远远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会使人的身心健康遭受极大的破坏,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症状:情绪沮丧、紧张、失眠、焦虑、后悔、内疚、产生罪恶感,变得呆痴。经历极端压力之后,会出现“灾难症候群”。“灾难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征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里重新达到平衡。
历经夫死儿逝的叠加的破坏性压力之后的祥林嫂自不例外,小说中没有描写她历经惊吓期的这一阶段,但可想象,发现儿子的尸骨后,祥林嫂一定经历了“惊吓期”的失魂落魄。小说中详细记录的是第二阶段,“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便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的抑郁心境。尤为典型的是,她逢人便诉说阿毛惨死的遭遇,是这一阶段的突出表现。“我真傻,真的”这话简直就成了祥林嫂的代名词,这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表达了祥林嫂对阿毛惨死的无比懊悔和内疚。
对于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后果,心理学的干预是必须的。但祥林嫂所处的历史时期还不具备心理学干预的条件,即使具备,祥林嫂也没有接受心理干预的经济条件。那么。此时如果有亲人、朋友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让她在一个没有压力,不受任何精神刺激,身边常有人安慰她、开导她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是可以缓解症状,并逐渐恢复的,即上述第(3)阶段,心理重新达到平衡。也就是说亲人、朋友、邻居——这些社会支持具有缓冲效果,它能使个体有被关怀感,有归属感,相信自己被人所爱、被人尊重,是个有价值的人,从而增加个人的应对能力,免于产生疾病。
但祥林嫂没有这么幸运,她的阿毛惨死的故事顶多只赚取了愚昧的国民的一点叹息,几滴眼泪。时间长了,便连泪痕也不见了.甚至她强迫性的单调重复的故事只能招来人们的厌烦和唾弃,“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疼”。更甚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一个幸灾乐祸、爱揭别人伤疤、一个劲地把她往阎王路上推的柳妈。柳妈幸灾乐祸的挑衅一开始并没有激起祥林嫂的反抗,因为阿毛惨死的心理创伤远比它强大,祥林嫂沉浸其中倍受其煎熬,她无心去应对这些细微的挑衅与侮辱。但是,柳妈生造的“阴间的惩罚”却无异于雪上加霜,给祥林嫂带来极大的恐怖。柳妈的这一招真灵,祥林嫂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们看到祥林嫂在精神痛苦的沼泽中愈陷愈深,无人施救,苦苦挣扎。直到柳妈的“捐门槛”一说才使她得到很大的安慰,误以为找到了救星,以致出现捐门槛后的精神为之一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此时此境的祥林嫂很快接受柳妈的直接暗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个体因长期抵抗压力而使能量几乎耗尽,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那么,一个能量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疾病和死亡则会相伴而来。祥林嫂经历着接二连三的巨大精神创伤,长期以来不断地调控压力而使心理能量几乎耗尽。当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吧,祥林嫂!”,祥林嫂再也无力应对,花极大代价孤注一掷的“捐门槛”立刻使她的满怀的、最后的希望成为泡影。至此,她的心理能量全然枯竭,“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全不见伶俐起来的希望。”
从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至此,祥林嫂三个基本需要中的“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已完全丧失(姑且不论她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前者会使人受到威胁,感到恐惧;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亦即爱和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孤独寂寞,远离群体,产生无价值感,乃至精神崩溃。所以,之后的祥林嫂沦为乞丐, “木刻似的”的表情,以致走向死亡就是必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