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愈

韩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韩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韩愈范文第1篇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爷也不讲情面地又是风又是雪,韩老先生一路孤单、凄凉地走到了蓝关。风雪太大了,只好歇息下来。韩愈有一个同宗叫做韩湘的侄孙,打听到韩愈落难到蓝关的消息,便顶风冒雪地赶往蓝关。说起韩湘,原来曾借韩愈的光,在京都大学借读过几天。由于韩湘同学资质一般,一身正气的韩校长,既不让他读博也没有给他推介,更不能让他留校。韩湘同学非常知趣地离开京城到外地谋生。

得知韩湘要来探望,韩老先生一阵感动。想当年,韩部长整天个众星捧月,满京城人有一半或是他的学生或受过他的关照,现在离开京城了,却连一个送行的人也没有,而平日里没看几眼的韩湘同学倒情深意重。想到自己衰朽之年远贬潮州,眼瞅着事业、功名与生命,行将湮没,韩老先生非常感慨,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湘同学没有想到,韩校长一个感动,自己就千古留名。所以说成名是有捷径的,这就是傍名人。

韩愈更没想到的是,和韩湘同来的,还有高僧大颠和尚。韩湘在蓝关迎宾馆摆下酒席,款待曾经的对头。几杯老酒落肚,韩老先生和大颠和尚开始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韩老先生:“对不起,没有想到大和尚竟冒着风雪来看望老朽。想到自己排佛非僧,真是惭愧啊!”

和尚说:“我佛慈悲,先生排佛非僧是为社稷民众,贫僧高山仰止。”

韩老先生又是一杯老酒,说:“僧佛慈悲为怀,相形之下,俗世更显得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他禁不住说起遭贬后的际遇,就连这个蓝关市市长也是他的学生,当上这个市长还是韩愈举荐的。今天老师落难到他的门前,这个好学生竟然怕瘟神似的躲着。

陪坐的韩湘再也忍不住,插口说:“叔公真不知道?”

“真不知道,”韩愈无奈地说,“你说说看。”

“那就恕侄孙无理了。”韩湘顿了顿说,“您的那些学生、部下,都是人中精英。您不是他们的父亲、爷爷,他们却像儿子、孙子一样地惧怕您、敬重您;您不是他们的主子,他们却像奴婢一样心甘情愿地侍候您、迎合您,为什么?是他们骨头贱吗?不是。是因为您位高权重。他们千方百计讨您的欢心,为的是获取您的信任、重用。他们不惜毁谤别人、作贱自己,是他们特别卑鄙吗?也不是。人皆有向善之心、爱美之情,只是在激烈的权力追逐中慢慢地丧失天良。您认为自己操守高尚,用人、荐人惟才是举,毫无铜臭,这些个人杰、人精岂能不知?于是投您所好,不是吹捧您的文章,就是夸奖您的才气,再就是崇拜您的情操。这些您都照单接收。捧得多的、夸得美的,您认为颇具才情,给予提拔、给予举荐。他们付出了阿谀之辞,付出了人格尊严,收获了权力、地位;您收获了虚荣,满足了精神,帮助他们实现了动机。应该说,像买卖一样钱货两清。您还在高位上,他们还需要发展,这种交易就需要继续下去,您就还是他们的恩师和再生父母。但现在皇上抛弃了您,权力、地位离您而去,在年迈之年,您落难了,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和您的交易就结束了。如果再来见您,无非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而这种回忆是不愉快的。人或许会私下反省自己,但绝不愿在他人面前晾晒自己的灵魂,更何况您得罪的是皇上。所以他们选择相见不如不见,相近不如反目。”

韩愈范文第2篇

一、外貌丑陋、令人作呕之物象解读——丑之物

韩愈诗歌中不乏那些外貌丑陋,闻之令人作呕,甚至是惊恐不已的物象,例如雀鼠、鼯鼬、蝇、蚊、蛇、鱼鳖、蝙蝠、蛊虫、蛤蟆、鳄鱼、蟾蜍、蛆、狐狸、蛙黾、蚯蚓等等看起来特别恶心的动物,让人无法去接受并愉悦的谈论的动物。其中鼯是一种飞鼠,形状类似蝙蝠,能在树间滑翔。不难想象,夜间这种动物忽然出现在人的视线里,确实不仅仅是令人生畏,而是令人恐惧了,让人感到没有任何安全感。类似鼯、鼠、蝙蝠这样的字眼在《南山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郴州祈雨》《刘生诗》《题炭谷湫祠堂》《山石》等诗中出现,次数较多。他唯独偏好这几个字眼:

峥嵘跻冢顶,倏闪杂鼯鼬。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

——《南山诗》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

相比之下,蛇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动物也是被韩愈乐于使用,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桃源图》《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永贞行》《刘生诗》《射训狐》《读东方朔杂事》《和侯协律咏笋》等诗歌中出现,且看:

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开新主。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桃源图》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江氛岭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蛊虫群飞夜扑灯。

——《永贞行》

另外,蛤蟆一词在他诗歌中出现频率也相当高,如:

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入车辙阔容。蛤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

——《赠侯喜》

尝闻古老言,疑是蛤蟆精。径圆千里纳女腹,何处养女百丑形。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蛤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

——《答柳州食蛤蟆》

在韩愈眼中,似乎蛤蟆、蛇、蝙蝠这类异类也能写进诗歌当中,而且蛤蟆甚至升级为蛤蟆精,蛇甚至有两个头,真是让人恐怖至极,听起来它们既是作者看见的实物,同时也是他表达自己情感必不可少的媒介。难怪宋代梅尧臣在《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中说:“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偶以怪自戏,作诗惊有唐。篇章缀谈笑,雷电擎幽荒。众鸟谁敢和,鸣凤呼其凰。” 梅尧臣也指出了韩愈诗歌“怪”的一面,因为如此丑怪的物象都出现在诗歌中,那么就真是怪了,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在前面已经提到“怪”属于美中的一种,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视觉上全新的感受,因此韩愈诗歌旨在通过丑陋意象来达到一种“美”,一种人们视觉上的全新突破。试看下面几首“丑”味煞浓的诗歌。如《永贞行》

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北军百万虎与貔,天子自将非他师。

一朝夺印付私党,懔懔朝士何能为。狐鸣枭噪争署置,跳踉相妩媚。

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公然白日受贿赂,火齐磊落堆金盘。

元臣故老不敢语,昼卧涕泣何澜。董贤三公谁复惜,侯景九锡行可叹。

国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许庸夫干。嗣皇卓荦信英主,文如太宗武高祖。

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四门肃穆贤俊登,数君匪亲岂其朋。

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郡迫野嗟可矜。湖波连天日相腾,蛮俗生梗瘴疠。

江氛岭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蛊虫群飞夜扑灯。

雄虺毒螫堕股肱,食中置药肝心崩。左右使令诈难凭,慎勿浪信常兢兢。

吾尝同僚情可胜,具书目见非妄征,嗟尔既往宜为惩。

此诗作于贞元二十一年,当时德宗驾崩,顺宗被立,为中风口哑所困,不能听政,王叔文、韦执谊执政,韩愈狠狠地批判了他们一顿,称他们为“小人”,这种行为是乘人之危,并憎恶地把这些争权夺势的人比喻成“狐”和“枭”,怒斥了他们的狂妄之举,不循资历而超任,收受众多贿赂。关于“火齐”和“磊落”二词,宋代庞元英有:“《南史》中天竺国说: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辉。别之,则如蝉翼;积之则如纱股之重沓……所谓磊落者,亦珠之谓也。”可见二词所指为贵重之物,所作所为为当朝元老痛恨,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转而又称赞皇帝英明,“文如太宗武高祖”夸赞其才能盖世,更重要的是能任人唯贤,罢黜恶吏,同时有大量运用“蛇”“怪鸟”“蛊虫”“虺”“螫”等及其恶心恐怖的动物来阐明南方令人窒息的野蛮之地,从而点明柳宗元、刘禹锡等屡次遭贬,被流放到偏远之地已是不明之举。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是有他的用意的,就拿韩愈来说也不例外。《永贞行》一诗旨在说明事理,即借“蛇”“怪鸟”“蛊虫”“虺”“螫”等丑陋之物来说明道理,规劝圣上明大理,不能轻信奸佞之人。

同理试看《赠侯喜》,侯喜是韩愈的朋友,这首诗一改了韩愈“奇崛高古而利弊浅俗”之风格 ,显得那么轻巧而愉快,和侯喜等人一起去垂钓,此时看见的“蛤蟆”“雀儿”“虾”“蛭”等外形丑陋的小动物们也是那样的可爱了,前面写景,后段转入抒情,既抒发自己为仕途奔波劳累半生,已是“红颜衰”,又鼓励侯喜应凭借自身优势,向高处发展,借“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之例来抒情。因此,韩愈在这首诗里是借用“丑”来抒情言志迎合了诗可以抒情言志之功能。

二、闻之恶心、恐惧、不愉快之事——丑之事

韩愈诗歌中那些丑陋物象说来只算是其发泄心中不平的一小部分,还值得提出来的就是他诗歌中体现出的种种闻之令人恐惧、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落齿、皮肤溃烂及死亡、血腥的场景,它们既成为韩愈表情达意的最好媒介,同时又暗中向我们透露了作者的一些交友境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其人。试看如下几例: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归彭城》

青鲸高磨波山浮,怪魅炫堆蛟虬。山噪猩猩游,毒气烁体黄膏流。

——《刘生诗》

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蝮蛇生子时,拆裂肠与肝。

——《孟东野失子》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寄卢仝》

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嗅,血冻指不拈。

——《苦寒》

上面的几句诗歌就彰显了韩愈“丑之事”的极致了,写百姓的尸体与死亡,写卢仝家中长须赤脚的老奴,在平时来看我们觉得都是不愉悦的事情,更为甚者,他还把人的身体被毒气灼伤,皮肤出现溃烂而化脓的现象,以及猫头鹰幼子长大后把母亲吃掉,蛇在母胎里发毒气,母腹裂开小蛇才产出等令人生畏的现象写入了诗歌中,虽不当属首例,但是其敢于表现“丑”的这种想法和勇气实属可贵。

除此之外,他还描写自己落齿,澹师酣睡等事,虽不算丑陋之极致,也难逃“丑”之嫌,既将人生经历展现读者眼前,又将“主观化”之情感发泄,且看列举的如下诗句:

去年落一齿,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落齿》

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匙抄烂饭温送之,合口软嚼如牛。

——《赠刘师服》

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

冠欹感发秃,语误惊齿落。辜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

——《感春四首》其三

我虽未耋老,发秃骨力羸。所馀十九齿,飘飘尽浮危。

——《赠崔二十六立之》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猬。顽飚吹肥指,坑谷相嵬磊。

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

——《嘲鼾睡》

上面集合了韩愈描写的落齿、酣睡的诗歌,无怪乎周紫芝论《嘲鼾睡》二诗,说“语极怪谲”。虽落齿、酣睡属一般生理现象,但在这位天才眼里便成了慨叹年事已高却无所作为,或着极尽夸张之能事将澹师睡态表现得淋漓极致,有如身临其境,能听见他打鼾一样。

如果不足以说明,今再列举一例《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

此诗是借“丑之事”来寓意,即韩愈因上书建言被贬后,流落蛮荒之地,历尽艰辛,真切对友人发出求救,希望能得到友人的帮助,作者描写了京师的严重旱情,婴儿被弃沟中,百姓用男孩都无法换来一斗米,被贬之地果真是蛮荒之地,当地人民蛮横,环境极其恶劣,我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韩愈这种深情的描写,更多的也是想得到友人的援助之手。这首诗堪称是借“丑”来托物寓意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屈守元,常思春等编.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钱仲联集释.韩昌黎系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管雄著.隋唐诗歌史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余恕诚著.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韩愈范文第3篇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是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和《东坡乐府》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韩愈范文第4篇

恶溪中,也有一个群体在等着。那是一群名叫鳄鱼的大型两栖爬行动物,充满杀机的琥珀色眼睛在水波中眨呀眨。

等什么?鳄鱼们在等羊和猪,老者却在等着给鳄鱼们念文章。武士将羊和猪哗啦一声推入恶溪后,老者打开文章,朗诵:“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原来是韩愈先生!韩愈文章写得好,但鳄鱼们不一定这么认为,那些抑扬顿挫的腔调在它们听起来不一定比河水的哗啦声动听。可将近一千两百年前的那个潮州的酷夏,韩愈坚持要用自己美妙的文辞来和这群“冥顽”沟通,为什么?有什么用意?

表面信号:用行政级别恫吓鳄鱼

韩愈自元和十四年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所谓的“夕贬潮阳路八千”。公元九世纪的潮州多鳄鱼,大量的鳄鱼在此生育栖息,据记载:“恶溪有鳄鱼,食民产且尽”,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既然是一方父母官,就得为一方除害。可具体怎么办呢?这鳄鱼力大皮糙牙利,据韩愈的文章,它们连熊都能吃。且人家是水族,能隐身沼泽,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抓住公园里一条逃逸的鳄鱼都尚费周折,何况九世纪的潮州?

现实手段不行,只好借助咒语。而祭文,就是文学化的咒语。于是,他写了这篇《祭鳄鱼文》。

这篇似乎带有神奇驱赶功效的祭文,使用了什么特殊手段呢?手段实在不特殊,用的无非是行政级别。“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听好了,天下都是我们天子的,包括你们藏身的恶溪。接着呢,又亮出了自己的行政级别:“刺史,县令之所治……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听好啦,你们不能跟我这个受天子委派来的刺史同处一地。既然不能同处,那就请你们都滚蛋,滚哪里去?去潮州南部的大海好了,那里“虾蟹”多着呢。什么时候滚?七天之内再不走,那就“操强弓毒矢”陪你们玩到底。

“天子”、“刺史”、“强弓毒矢”,换用现代的概念就是“总统”、“州长”加“导弹”。有这么赶鳄鱼的吗?《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吴楚材一语道破玄机:“处处提出‘天子’二字、‘刺史’二字压服它。”

这些人类范畴内的行政级别,对于鳄鱼哥鳄鱼姐来说,都是浮云。韩愈干嘛放出这些浮云来?

内在信号一:向天下喊话,我还很倔

我们来破译这些浮云。韩愈老师放出这些狠话来,其实根本就不是念给鳄鱼听的,而是念给人听的。

半年前,唐宪宗兴师动众迎接佛骨舍利,百姓们甚至烧伤自己身体作为供养。对此,韩老师这位五十二岁的愤青上书皇帝,放出了这样的狠话:将佛骨舍利交给有关部门,扔水里头和火里头灭了,不要再蛊惑天下人。这篇愤青书就是有名的《论佛骨表》。当时的宪宗皇帝勃然大怒,要拿韩老师的头,幸亏名相裴度求情,才下放潮州了事。

几乎死过一回的韩老师不应该发狠话了。不过,一看《祭鳄鱼文》,就晓得韩老师还是有那么股狠劲。在朝中,誓死捍卫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遗余力地驱除“异端”(当然,这个异端是从韩老师的角度而言);在潮州,誓死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遗余力地驱除“害虫”。对“异端”,要投到水火里头消灭;对“害虫”,要用“强弓毒矢”伺候。

内在信号二:取得朝廷认可,早调回京城

鳄鱼听不懂,但天下人听得懂。细看《祭鳄鱼文》,发现韩老师处处将“天子”和“刺史”放在一块儿写,处处将“长安”和“潮州”放在一块儿写,无非就是表明,我是跟老大站在同一个立场的,我是替当今老大驱赶“丑类”的。韩老师在此前三个月曾写给宪宗皇帝一封信(《潮州刺史谢上表》),韩愈在信中提出想调回京城的想法,至于回城后如何安置,他也想好了,替皇帝祭祀泰山写文章:“东巡泰山,奏功皇天。”

深层动机分析:韩愈热爱潮州吗?

韩愈为什么那么急迫地想回京城?他热爱潮州吗?他在这儿待了不到一年就回去了,似乎不留恋潮州。

对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韩愈当时的处境。当时的韩老师,五十二岁了,“发白齿落”,他并不适应当地的热带气候:“毒雾瘴氛,日夕发作”。然而,韩老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归心似箭并不妨碍他为潮州人民办实事。他在潮州不过八个多月,就为潮州的文化事业打好了万世的基业,普及儒家文化,为潮州印下了一枚灿烂的文化徽章。还有驱赶“害虫”鳄鱼,兴修水利等等……

疑点:鳄鱼是怎么赶走的?

有资料记载,韩老师念完祭文后,当天晚上,发生热带风暴。不几天,鳄鱼栖息之处干涸,不得不向西边迁徙六十里,“自是潮州无鳄鱼患。”这话能信吗?苏轼是相信的,他赞美韩愈“能驯鳄鱼之暴”。这话不靠谱,韩老师又不是驯兽员。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用“惊扰法”奏效的。

结语

韩愈在政治上不得志,甚至面临“毒雾瘴氛”的死亡威胁,却能在潮州大有作为,什么使然?使命感使然!韩老师官不大,但使命感大,自己是一届匹夫,却心忧天下匹夫匹妇。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近乎顽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今越发稀薄。我曾去北京某名校的一间宿舍,见满屋才俊都已拿到大洋彼岸的绿卡,令人黯然。才俊如斯,却只是去国外做个糊口匹夫。

何不学韩文公,以匹夫身份做民族大事。国家和社会都有很多不如意,我们可以留下来改变它,我们不来做,等谁来做?在自己土地上,匹夫可成豪杰;在人家土地上,匹夫终究是匹夫。

【原载2010年12月22日《广州日报》本刊有删

韩愈范文第5篇

1、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2、第一句赏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花朵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尤为珍惜这美好的时光,便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

3、第二句赏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描述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同时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韩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韩愈 散文 理论 特色韩愈是唐宋家之首,韩愈在散文之上可以说有着卓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要想全面、深刻的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我们就必须得先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和韩愈。“知人论世”自古有之,韩愈也不例外,他的理论与他宦海沉浮的生平经历不可分割,这也导致了他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一、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他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喜欢古文的文辞,而是为了明道。这里提到的行道、明道就是韩愈提出的“道”。韩愈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与他的行道思想密切相关。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现总结如下:

(一)韩愈主张“文以明道”

这是古文运动的纲领,也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石。他的“道”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学,要求复兴儒学传统。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这是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韩愈积极入世的一生,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他曾三次进士落选,仍不放弃,《上宰相书》则表现出了他渴望得到重用,并在求官过程中指出“上下相需”,急于展示自己的政治报负。入仕后,他在“宦官专权”问题上曾上书极论公室之弊;在藩镇问题上,他主张用兵削平藩镇,强调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韩愈主张“文道合一”

韩愈强调写文章重视表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华而有实。他把“道”和“文”分别看做内容和形式,认为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在此方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诠释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学创作思想。为正确处理“文”和“道”的关系,他提出了“文从字顺”的理论主张。认为排比、对偶的使用应顺其自然,不必为了对仗而强求;长短句也应顺其自然,不必整文全是“四六”句的骈文;文章也不必拘泥于声韵,要根据内容与体裁而采用不同的写法。

(三)韩愈主张学古创新,革新文体

韩愈虽是保守派,主张宗经、载道,但又主张创新,这在他主张的古文运动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他施古道而不施古辞,他的学古是指读古人书,继承古人的道;创新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对此他提出了“陈言之务去”,即语言上“不蹈袭前人”,进行词汇创新,他在散文创作中身体力行这一主张,他的文章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成语,有“痛定思痛”、“蝇营狗苟”、“垂头丧气”等。

(四)韩愈主张“不平则鸣”

这是古文写作和古文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杂文是“不平则鸣”的工具,后来的施耐庵在《水浒传》将其用“路见不平一声吼”来诠释。他主张在文章中宣泄受压迫、受伤害的下层文人的怨刺之情,或是统治阶级在内部矛盾斗争中的失意与不平,此理论主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利于政治的繁荣、进步,也影响了一大批文人的创作。

(五)韩愈主张“气盛言宜”

这是对古文写作审美的追求。韩愈用自己的经验,强调先读圣人书,学圣人之道,再从中悟其道,取其精华,才能养成“气”,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一捷径。这一理论将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文章自身的气势,古文的精华结为一体。

二、韩愈的散文创作特色

在韩愈独创性的创作理论的指导下,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其作品可以分为,墓志铭、哲学著作、游戏之作、传记,可以说各有特色,无不体现韩愈的文学功底。

(一)人物塑造个性鲜明

韩文中有三类典型的人物形象:一是忠臣义士,二是封建士大夫,三是士人群体,突出的是作者的自我形象。他写人物时,或写细节,或用口语,形象生动。例《试大理评事王君(适)墓志铭》写了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骗婚记”,故事中给我们塑造了迂直的侯翁,狡黠的媒婆,放荡不羁的王适,可以说每个人物描绘的都惟妙惟肖。

(二)故事构思新奇,有创新意识

韩愈的墓志铭和游戏之作体现了新奇的构思,上文中提到的王适“骗婚记”,不乏新奇;游戏之作的《毛颖传》通篇用拟人手法,语带双关,奇想连篇,为毛笔作传。将工具性的“毛笔”塑造成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为一身的典型形象。从其祖先到子孙;从毛颖被俘、被用、被宠、到被弃,荣枯福祸,变化无常。荒诞中不乏庄重,对统治者的刻薄寡思予以讽刺同时也对老而无用的官僚给予讽刺。

(三)语言新颖、活泼,又不失凝练

韩愈的语言简约、凝练,常把复杂意思凝铸成格言警句。例如《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短短的几句就将机遇对人才的重要表达出来并为天下无用武之地的人鸣不平。《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将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师表达出来,与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之中常自铸新语,后来成为成为成语,可见其语言功底。

(四)文章善于抒情

韩愈的抒情文多见于祭文、序文等。这类文章有强烈的感彩,其中祭文是很典型的抒情文。例如《祭十二郎文》是韩愈悼念侄子的祭文,文章不避繁复,叨叨絮絮,结合家庭的生活琐事和个人的宦海沉浮,流露出对兄嫂和十二郎的怀念,言语中流露真情,读起来感人肺腑。

(五)散文气势凌厉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韩愈的议论之中,面对社会现实,他针砭时弊,饱含感彩,言语中透露几分霸气。例如《师说》中通过富有逻辑的语言,他先把老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继而批评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其对社会上择师风气的不满,抒发自己的不平,由此得了“抗颜为人师”的狂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艳 . 中国古代散文史[M]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2]陈飞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 .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刘衍 . 中国古代散文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韩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韩愈 尊师重道 青年教师 教师发展

自有学起,为师之道就在渐进中形成。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形成了不愿从师、学习儒业的心态,甚至出现了耻学于师的现象。在当今社会这种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流行着知识无用的思想,对于进学从师显得不重视。对于这些现象,韩愈的师道观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之道。青年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探究韩愈的师道观对建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具有启示意义,有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韩愈的师道观

(一)韩愈师道观的内涵

韩愈从复兴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提倡尊师重道,并以“道”为中心,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师道观。他主张学必有师,师道相依,教学相长。他继承和发展了《学记》中“师严道尊”的思想――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明确提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生相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认为教师应以捍卫儒道为己任,要抵制排除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他还指出教师道德“仁”与“义”通过丰富的思想以及恰当的行动体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教师是道的化身,通过先王的儒道来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正统,使儒家的“道统”世代相传,宣扬仁义道德,通过授业、解惑实现对道的传承。

(二)韩愈师道观的本质

韩愈师道观的实质是维护封建道统,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教育合一的思想体现,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的一种外显。这种以教育为手段,以古文为载体来进行的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全社会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思想成为可能。韩愈提出道统论的思想,宣扬仁义道德,提出“正心有为”,以此来提高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韩愈承袭了孔子“就有道而正焉”的思想,主张实行“先王之教”,为了达成“扶树教道,有所明白”的目的 ,主张“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师道相依的观点。韩愈师说强调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希望通过“师道运动”重建儒学的精神。

(三)韩愈师道观的启示

“师道尊严”关乎学生的成才, 关乎教师的成长,关乎教育的发展,关乎文化的传承,关乎社会的进步。“师道尊严”是社会对教师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地位、作用和影响力的自觉认同与欣赏,是教师社会价值的表征。同时,“师道尊严”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成长、自我进取的积极精神因素。教师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活动中,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权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认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交织复合,形成异常纷繁复杂的思想斗争和价值冲突。在这个社变革的时期需要主流向上的思想引领社会潮流,构建学习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也更加凸显。吸取韩愈师道观的精华,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是提高教师权利与地位的有效思想武器,也是促进青年教师取得职业成就,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自我成长的重要指导。

二、韩愈师道观下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要获得社会的重道尊师,青年教师本身就是行动主体。因此,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真真切切的达到经师”与“仁师”的完美结合。“师道之尊,师当有道并能自尊,师道方能尊;师道之严,师当自严其道,师道才能严。”青年教师要传承师道,构建自我成长路线图,这就必须经过成长的三境界。

(一)完善自身素质――为传道奠基

当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心中不免迷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唯有经过艰辛的跋涉,才能从基于痛苦之上的往昔,走向光辉灿烂的黎明。只有青年教师坚定信念,不畏艰险,不断成长,才能迎来教育的曙光。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有一段经典的文字:教育者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青年教师要以传道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成就今生,都想生命充盈,精神富足。作为教师,如果秉执对教育宗教般的信仰,怀揣对教育初恋般的激情,就有了人生的方向,有了奋斗的动力,有了火热的生活。进入到这样的人生境界中,是一种幸福。只因心中怀有梦想,无论伟大抑或渺小,都需要付诸全部的努力。一个青年教师应该对教育怀有无比强烈与坚定之信念。历经挫折,初心不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一颗希望的心,一颗勇敢的心。历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苦和艰难,青年教师的心态才会变得随和,意志才会磨砺,心境才会海纳百川,有容纳大。

(二)笃定职业理想――为授业求索

青年教师经过第一阶段的孤苦,走在三尺讲台上,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教好这些学生,如何促进自己的成长。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就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果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与诗水融并且良性互动,就是教育。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而对教育,教育者与学习者唤醒着彼此的爱心与期待,并且引领他们在坎坷的路途中追寻着人生的诗意,在艰难与困惑中体悟和构建幸福生活,这就是教育的诗意。而师道尊严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真实情感、情境体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上,并非讲台的高度可以决定,更非教师职业能够天然全面赋予。陶行知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青年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教育的温度温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

教师的尊严并不是由地位、权力等外在因素强加的,而是学生对教师学生和人格敬重的自觉表达。“教师真正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青年教师要笃定职业理想,有理想信念、仁爱之心和道德情操。师也者,为学生指路之明灯;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者;师也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师也者,拥有儒者的襟怀,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他们将传统的儒道与现代的文明有机结合,在每一位学生心理播下智慧的种子,仁爱的种子。

(三)坚持教学反思――为解惑执着

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时就踏上一条崭新的旅程,在教学实践中把已有的材料加工整理,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种理念,一种规律,才会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教师之美在使学生能以治哲学之故,吸收如陆王及培根康德诸先生哲人之流风余韵,从而理解教育之真谛而具有莹洁之志趣,从而完成高尚之人格。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启示下,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成长。青年教师要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总结,提炼,下足功夫,自然会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成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青年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当教育成为一种情怀,教师就会完美的自我实现。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达到天地合一的境界。

韩愈的师道观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为青年教师自我成长提供活水源泉。青年教师要自觉弘扬韩愈的师道观,以积极的姿态和自信的人生来谱写教育的新篇章,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

[2]李时人.古训新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95:106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9.

[4]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

[5]曾庆雨.论新时期的师道尊严[J].学术探索,2000年(3).

[6]李彬.师道尊严的真义及其现实误读[J].湖南教育,2003(3).

[7]刘浩.润物细无声[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7(2).

韩愈范文第8篇

韩愈远具时馐,遥祭十二郎,是在听说十二郎死后的七日。作者七日之后方能衔哀致诚,可见其悲伤之极、痛心之至。十二郎,一个侄子,面对其逝去,韩愈何以如此悲伤痛心呢?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有着骨肉相连、命运相依的亲情。韩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十二郎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的韩愈,一个亲情深厚超越了生死的韩愈。那么韩愈与十二郎骨肉相连的亲情,根在何处呢?

根在幼孤。韩愈少孤无怙,惟兄嫂是依;十二郎亦幼而丧父,形单影只。且二人幼年就食江南,零丁孤苦,相依为命。嫂尝抚汝指吾而言:“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两句纪念碑式的话语,可以说在韩愈心灵的土地上深深地植入了浓重的亲情之根。历经岁月沧桑,这亲情的根扎得坚定而深厚。

根在少聚。自韩愈19岁至京城,叔侄二人,相聚无多,八年之中,只聚两次。之后汴州、徐州、京师,更是聚日无多。韩愈以为俱为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然世事艰辛,人生无常,韩愈西归图远成家致汝的亲情蓝图,随着十二郎的溘然逝去,终于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大悲大恨。

根在有疾。十二郎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韩愈一句,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以为忧的宽慰,“常常有之”的大意,却给自己与十二郎的亲情之中永远地留下了无法愈合的遗憾与伤痛。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亲情无价,亲情有根。我们听到了韩愈这样的醒世表白:“……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这里我们不仅看到的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而且看到了韩愈对人生世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往昔“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应科目的与人书》)为追逐功名利禄奔袭于宦海仕途之中的韩愈,如今因十二郎之死,有的却是对自身人生取向的反省与批判,有的却是在真挚无价的亲情面前的自责与懊悔。在韩愈的心中,亲情永远是超于“人世”之上,永远地超于生命之上。

其实,亲情之可贵就在于它永远都是有根的。这根,不仅仅是单纯的血缘,更多的是艰难命途上的相互支撑。无论在何时何地,生命的旅程中,人所感恩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人真正需要的是风雨中的那把伞,黑夜里的那盏灯,冬天里的那一炉温暖的火。

亲情有根,亲情亦无价。十二郎的溘然殒殁,韩愈能做的是什么呢?

远具时馐,告慰亡灵。十二郎异地病死,对韩愈来说天塌地陷,如雷轰顶,他不可思议更无法接受。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面对十二郎的死,韩愈不愿相信,但又不得不信。他神情恍惚、哭天抢地、悲痛欲绝、难表深情。我们看见这人世间亲情的悲号,尽在韩愈的带血的泪雨挥洒之中。

吊孤乳母,教养子女。死者长已矣,韩愈能做的就是料理好十二郎的后事,照顾好十二郎的后人。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守丧改葬,以此告慰十二郎之上灵,其余呢?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教养子女,待其长大成人,也许,这才是对死者的最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