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数学必修二

高一数学必修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1篇

高一教材概念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增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因此,对高一新生来说,数学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不适应过程,教师应该从知识的密度、思维的深度、思想方法的高度、学习的跨度来把握高一数学教学,使高一新生尽早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 调控知识的密度,使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顺利过渡

密度是指一定的教学时间里(如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量和思维活动量的多少,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密度的调控要科学合理,即每一节课的知识量、思维活动量不能过大、过密,否则会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接受;而知识量、思维活动量过小、过疏,不但白白浪费教学时间,还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下降.疯狂英语的李阳说过一句话:许多人学了快10年的英语,其开口的时间还不如在集训的7天内开口的时间长,也就是说,平常开口英语学习密度极低.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更为突出的是教师人为地使知识的密度过大,比如《对数与对数运算》这一节,教参安排两个课时都显得知识密度过大,而许多教师一个课时就完成教学,其实本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对数运算技能,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技能训练.

2 调节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思维的深度是指对知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想深刻程度,假如只认识到知识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刻理解本质,那这种认识就没有思维深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基本维持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而高中的数学又相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思维方式能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调节思维的深度显得尤其重要.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的许多章节都需要进行思维加深,比如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在引领学生领悟零点存在定理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深:

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与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特殊到一般(归纳)、类比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定理、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选修2-2》还对归纳、类比思想方法编入教材进行教学,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深刻体会思想方法的需要,教师应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高一人教A版《必修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章节枚不胜举,比如在研究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对1a >与01a

再如在学习完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所表现的数学表达式为( )()f xfx=?后,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若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1x =对称,其数学表达式又如何呢?((1)(1)fxfx+=?),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若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其数学表达式又如何呢?( ()())f axf ax+=?.

4 安排学习的跨度,使学生学习数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跨度”涉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方法能力的多样化联系等等.跨度太大,学习难度大;跨度太小,学习不够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一节课的时间结构、内容结构、顺序结构,而学习跨度的安排恰恰反应了课堂内容结构,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形式,更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展现.

高一数学各阶段的教材内容学习要求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常常不同步,学习的跨度问题不容忽视,教师有责任对其作出精心的安排.

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在《必修五》安排专门的章节进行学习,但高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常有出现,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适当扩大学习的跨度.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2篇

一、“玩”数学概念和性质

1. 调皮的集合

“集合”是高中数学研究的一个起点,“集合”有点调皮,喜欢和学生玩抓迷藏,所以,你需用心地体会。例如比较0,0,?I或x|y=logx,y|y=logx,(x,y)|y=logx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你就会发现自己乐在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2. 有趣的推理

数学的解题过程和判断过程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让学生们当福尔摩斯,他们乐意。从简单入手,集合是N自然数集,说“集合N中最小的数是1”对不对?“若-a不属于N,则a属于N”对不对?“若a∈N,b∈N,则a+b的最小值为2”对不对?课堂上通过不断抛出问题给学生们思考及快速反应,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二、“玩”数学的美感

函数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纽带,高一数学的学习,既是夯实基础,又是为高二、高三的学习做铺垫,而函数的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等的综合题型,更是考察思维的一个点,学生们对函数往往是怕了又怕,所以,引导学生欣然接受函数,喜欢函数,乐于学习函数,“玩”依然是好主意。在学函数部分,一定要引导学生们画图,从分段函数、二次函数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并在学生们动手画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思维美、对称美。美是学生们心中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引导学生们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数学课堂更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三、“玩”数学小故事

我们动员学生和教师一起收集有关数学的小故事,由学生或教师讲解,调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为课程的引入起到铺垫作用。我们讲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讲富兰克林的遗嘱等。学生们来了兴趣,自然而然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玩”数学模型及应用

数学模型是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生活,体会数学实用性和服务功能的好窗口,并展示了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学二分法时,我们开展了“猜价格”竞技游戏,教师给出上限和下限,看学生们谁能最快猜出最接近的价格;开展“好帮手”活动,汕头海底电缆的接点发生故障,需及时维修,同学们赶紧想办法,看看如何高效地找到故障点等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课堂学习氛围浓烈。

五、“玩”速度和激情

学段测试前,我们开展了“找虫子 增能力 树信心”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回顾高一数学必修一的知识点,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导致解题出错的“虫子”,避免出现重蹈覆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玩”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速度和激情!

我们把全班按自然组,自主分成9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抢答比赛。

比赛采取车轮战,每组派一名代表在20秒内答题,答题时分三部分:

①答出正确答案;②讲解主要思路;③点明容易出现“虫子”的地方。第一轮和第二轮:选择题,每组各在20秒内答一道题,答对正确答案得5分,讲解得到同学热烈掌声的加5分。没能在规定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或答错的题目,由其他组同学抢答。第三轮:填空题,每组各在30秒内答一道题,答对得5分,答错扣5分,并由其他组同学抢答,抢答正确得5分,答错扣5分。学生们真的蛮拼的,下图是课堂现场。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一数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主要过程为“ 情境?问题?探究 ”。 由此可以知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重点,它关乎这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数学必修1教学又是高一教学重中之重,因而高中数学必修1的问题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温故知新,是我们教师常常采用的引入方式。新知识的学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教师在教授新的内容时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这节课中,我进行了如下的问题情境设置: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初中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3.“集合”一词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词语的意义较为相近?

学生讨论可以得出:“全体”、“一类” 、“一群” “所有” 、“整体”,…

4.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0,1,2,3,4,5,6,7,8,9.这些数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什么是集合?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从复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过渡到集合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二、 在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数学教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去引入新课,学生就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二分法教学中, 我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长的线路,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

以学生感觉较简单的问题着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二分法思想和方法。

三、在数学知识间对比或者类比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还是引入新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数学的问题情境。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我设置了如下情境:

1.作出和图像。

2.指数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3.如何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通过复习学生熟悉的指数函数的作图以及利用图像去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再提出如何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很容易进行类比,联想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可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比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

四、在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发生冲突,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变式问题题组情境是其中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例如在引入函数的零点存在性定理时,我采用了变式题组创造情境。

问题1的目的是复习上节课有关函数零点的概念。变式1目的是让学生能在问题1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公式求出零点再判断在区间上是否有零点;变式2是在不能利用公式求出零点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图像去判断;而变式3问题显然用求零点和直接作图的方式不能解决了。这样就能引起学生观念、经验上的冲突,有效激发了学生探求欲,为进一步学习零点存在性定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怎样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情境必须考虑的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关键是要符合学生“心境”。因而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遵循启发诱导、直观性等原则,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恒杰.《新课程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孔凡哲 王汉岭.《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中数学必修1》.江苏教育出版社

[4]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数学;必要性;措施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感觉高中数学难学,其实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学习方法掌握不当的那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更是过早地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接下来,笔者就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课程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上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适宜、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以引申、完善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教师通过课堂较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部学生都能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在高中阶段,随着课程开设增多,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平均到各科的学习时间就大大减少了,教师布置的课外题量相对初中也有所减少,这样一来,学生集中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对就比初中时少。

再次是模仿与创新的区别。初中学生多模仿做题,他们多模仿教师的思维进行推理;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知识的难度增大和知识面变广,学生不能全部模仿,也不能开拓思维。现在高考数学旨在考察学生能力,最忌学生高分低能和定势思维,而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之形成了思维定势,对高中数学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是学生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初中数学由于知识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导致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都是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学生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递进性。

二、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少,涉及题型简单,课时也比较充足,因此,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演练、巩固。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剧增,教学教材内涵丰富,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自然加快,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授课时更多的是讲解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传授,学生理解不到位的话,必然影响学习。

面对以上几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以上变化,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他们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顺利实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1.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所入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紧迫感,消除学生中考过后的松懈情绪,让他们主动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加、教师教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应随之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初中,课程内容少,教师讲得详细,类型归纳得全面,学生惯于跟着教师转;而到了高中,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包括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等。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是不够的,学生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强化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3.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内容也紧密相联。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教师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5篇

一、调整学习心态,树立新的目标

很多同学经历了辛苦的初三学习,到了高一也许会有想要先松一口气休息休息的想法,于是思想上有所放松.毕竟距离高考还有三年时间,尤其是初三靠拼命补课突击上来的部分同学,还指望“重温旧梦”,这是很危险的想法.高一的数学内容不得懈怠,其中的集合和函数将会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因此,从思想上来讲,应该将高一数学看成是一个新的开始,脚踏实地,为今后三年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现象.也许有的同学初中时候数学作业几乎全对,数学成绩也是接近满分,那么进入高一之后,便很有可能无法接受数学成绩大幅下滑的心理落差,从而倍感压力,甚至变得缺乏信心.我们应当明白,初、高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对数学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摆正学习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哪怕初中时候自己学习数学相当轻松,但是那绝不代表你也照样可以轻轻松松掌握高中数学的内容.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看成绩的同时,更应参考自己在班级或是年级的相对位置,明确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树立新的目标,有志者,事竟成.

二、了解教材差异,做好衔接工作

近年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已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与初中数学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至严谨;从定量到定性.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初中数学并不感到太难.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因此,作为新高一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初三暑假这个假期,有意识、有目标、有条理地对这些需要衔接的知识点做好初步了解工作,并利用网络或是查阅相关书籍,梳理初中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将其中部分内容加以深化,从而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高中数学课堂内容容量大,教师在授课时要求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作为学生来讲,他们已习惯于初中时候被动的学习方法,缺乏自我安排时间和自学的能力,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因此,转变学习方法变得格外重要.

把握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抓住上课时候的每一分钟,提高听课的效率,这是转变的第一步.在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之后,对有关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再三研究,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适时向老师请教.由于高中数学学习进度较快,因此,作为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将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记下来,课后最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能一边做题一边查看笔记或是公式.对于每一节内容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困境 成因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要求有: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庆阳六中的校情、学情,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我校数学教学再次面临着挑战。虽然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很高,但高中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这些都比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更高,在新课标下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教师要让每位学生学好高中数学新课程,轻而易举地应付高考,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下面,笔者就新课标下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困境的成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下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不自然

例如初中新课标中删除了“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学生只学习了“配方法”和“公式法”,可高中阶段大部分一元二次方程用“十字相乘法”求解,简单省时,而“配方法”和“公式法”求解费力费时,且准确率不高。再比如,“韦达定理”在初中新课标里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只在教材的阅读内容中略有涉及;“立方和(差)公式”在初中新课标及教材中都未涉及,但这些内容在高中学习函数单调性、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几何问题时都要用到,而高中教材却未涉及,由此导致学生知识断层,感觉高中数学太难,产生厌学情绪。

二、新课标下数学教材内容变化较大

具体表现为:数学专业术语不一致,教材编辑数学逻辑不严密,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不得当。例如初中提到的“主视图”,高中新教材却规定为“正视图”;直线倾斜角的定义,新旧教材也不一致,等等。而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第一印象作用),即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学生会很容易记住先前所学的专业术语,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容易造成数学概念混淆不清。例如在必修二教材中写到“圆柱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却没有强调是从圆柱的母线处开始展开,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容易想当然或出现误解。再如,学习直线方程时,分析直线斜率需用正切函数性质,而三角函数有关内容在必修四才能学到;学习函数后求解函数定义域时,不等式解法却在必修五学习。这些都会给高一学生学习数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适当的数学内容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数学。例如课标要求学习函数与方程这一章内容运用相关的数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学习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几何体直观图,如圆柱直观图需要借助椭圆模板,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但我校学生不会运用相关软件,更没有可借助操作的计算机,这样教学内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桎梏

曾经听班上一位来自董志初中的学生说:“听同学们讨论数学知识感觉很简单,可自己遇到数学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行的合作式探究学习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一些学校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实施合作学习,取消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能静下心来独立、专心地思考问题,小组内个别学生甚至养成惰性,依赖别人,不自主思考,遇难不究,养成了只听不想更怕动手的习惯。

五、学生不善于分析错误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为主,而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还有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初中数学要求学生会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而高中数学要求学生综合多个知识点,实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诸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换元、配方等数学方法,逆向思维、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这样,初中学生上课只要听懂自然会有成绩,而初入高中的部分佼佼者仍用老一套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一看课本时认为很简单,上课不认真听讲,心不静,脑不勤,手更懒,做题时却错题不断,即典型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长此以往,这类学生深受打击,认为高中数学太难,劳而无获,不如放弃学习。

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7篇

一、从初中数学的差异发现必须要衔接

1、知识差异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各种情况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的教材内容容量大,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课程由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 个系列,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志向来选择不同的组合。

这样,相比之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课堂容量小,而到了高中,知识点增多,课堂容量大,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高中还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高中数学却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争取让同学们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高中课程开设多,每天上八节课,自习时间四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如果数学教师能像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像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学习新课。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学生不需自学。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这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地发展,考试在不断地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地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地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地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二、搞好初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内容也紧密相联。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便能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必修1 中第三章“函数的零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可先复习初中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必修2 中第四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运用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的方法、圆中弦心距、半径、弦长之间的关系、配方法等。

三、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加,教师教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应随着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初中,课程内容少,教师讲得详细,类型归纳得全面,学生惯于跟着教师转;而到了高中,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包括: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状; 根源; 策略; 数学教学; 衔接

由于教材内容、教师观念、课时、学法等原因,造成初高中教学脱节是高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情感与心理作用。在教学工作中,采用适当的方法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帮助高一学生走好第一步,让新课程顺利推进,已成为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这一立场出发,去发现问题,寻求教学中的补救策略。

1 现状

初、高中数学脱节是一个老问题,在推进新课程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果我们还不加以重视,很容易走弯路,并影响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初中新课程带有普及性教育的结果,在中考“指挥捧”下教出来的学生成绩优秀,这从我所教的高一两个班的中考数学成绩可看出:

从表中可看到学生及格率、平均分都较高,在学生心目中,自己是数学的好手,但一进入高中经过一两次考试,好成绩已成“昨日黄花”,一下子增添了好多学生的失落感。我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高中学生中普遍感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太枯燥、太抽象,有些章节内容如听天书。不少自认为学得不错的学生,考试成绩就是不行。高一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已进入到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使得家长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出现了学生因厌数学,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这是为什么呢?

2 根源

2.1 教材的问题:教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好,义务教材与高中教材是两个不同的编写组织完成的,编写中,虽然都能遵循我国的教育教学纲要及有关课程标准,但在编写中难免出现彼此关照不到的地方。如初中教材中因式子分解的“十字相乘法”已初删除,但在高中阶段,它却是处理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有效工具。另外新课程初中教材中许多概念采用描述定义,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高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从初中突增,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强。如人教版《数学必修1》一开始就是集合、函数、映射等等,符号多,概念多,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法多变,计算较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2.2 教师的问题

(1)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可以放慢,在某些重点、难点,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反重复讲练,从而各个击破,在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教师所讲解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高中,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必须加快,知识信息广,题目难度加大,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在课堂里的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并且,高中数学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变来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2)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存在问题。教师由于对初中已删的或降低要求的知识不掌握,在解题时运用了这些知识,使学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样做,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断点”,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授高一数学的老师大都参加了教材培训,对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安排等应有个整体的把握,但从课堂教学看,很多教师对整体的研究还不够。由于客观存在教学惯性使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知识设置必须“分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深挖洞,广拓展”,造成学生“吃不了,消化不良”的现象。这显然是对教材整体把握方面存在问题。

2.3 学生自身问题

(1)心理问题。高一学生一般是15、16岁左右。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回答问题不爽快,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这是心理学上的“闭锁性”,它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有所闻高中数学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一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函数、映射等,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的局面。

(2)学法的问题:高一学生在高中初始阶段,便误以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一样简单易学。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又认为高中数学深不可测,从而产生恐惧感,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初中教师有足够时间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学生基本上在课堂可以掌握,所以初中生一般没有预习、笔记、课后复习的习惯。到了高中,仍用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至于学习内容不能当堂消化,完成当天的作业都很难。

3 对策

3.1 做好知识上的衔接。作为一名高一数学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熟知高中阶段的所有教材内容及编排特点,而且还要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对初中已经删减,但对高中数学学习却很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增补。

3.2 做好教学观念上的衔接。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并在自己教学中去实施。比如:新课程对数学概念教学要求是:呈现具体问题情景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模式,这与以前教材编写的教学要求正好相反:直接呈现抽象概念列举具体例子说明。前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它要求教师不是灌输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具体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概括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每章节内容特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其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