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建设,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促进其发育和完善,即通过改革来理顺各种关系,既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又依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一、我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全面推动了我县文体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到目前为止,列入全县文化体育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8家,出版物、音像经营单位9家,网络文化经营场所16家,印刷复印个体经营55家,工艺美术装璜6家,从业人员3000人。从农村来说,建成的乡镇文化站18家,村级文化活动室560家,农家书屋60家,村级文体活动广场460处,农村自乐班、文化活动大院570多个。总体来看,全县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大有改善,文化生活非常活跃,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市场渐趋繁荣。从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户数占到95%以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经营方式来看,已由最初的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可谓“百花齐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提升,民间剪纸、监军战鼓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文化事业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文化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文化产业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县城虽有“两馆一院”,体育场、馆,文化活动广场等,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严重滞后。18个乡镇还有4个乡镇文化站达标;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还未覆盖全县,个别农村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存在困难。

2.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县财力有限,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特别是国有文化经营单位举步维艰,生存都较为困难。少数的中、省投资又是杯水车薪,难以扭转产业的发展困境,民营资本投资在利益效应下又却步畏难。

3.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

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市场培育力差,多数网吧、书报刊音像零售出租门店规模小,档次低,竞争无序。导致有的经营业主违规经营,私自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营业,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

4.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人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自娱自乐,没有经过专业辅导,演唱、演技、创作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更缺乏会经营、懂管理的文化产业经纪人。

5.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乡镇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片面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费钱费力不讨好,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三、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根据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部署,针对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乡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县、乡、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的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

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乡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

4.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要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

5.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开发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农村文化;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1.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东北地区盛行“二人转”、华南地区则以舞狮表演。但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

2.场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设立文化站,或者仅仅是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

3.专业性较低,产业规模小。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而目前大多数农民仍主要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生活来源。农闲时期,很多农民则选择到城市务工,只有较少的农民业余性地从事一些文化产业活动,如工艺品制作、舞蹈排练等,专业性较低。并且多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缺少对外合作,导致产业规模小。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亦如此。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在城市才有文化产业,只有城市才能够发展文化产业,甚至将文化产业等同于城市文化产业。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措施,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上,而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重视,没有出台相应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预算安排。

2.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条件差。城乡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滞后。例如,我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致使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条件不能满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较好的发展也很难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3.农村文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首先,基础薄弱的农村经济难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决定农村经济在较短时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农村文化发展受农村经济制约的现状将持续存在。其次,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挤压。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挤压,呈现逐渐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物质、财政资源的城市偏好、农村文化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最后,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困难重重。近年来农村文化的断裂使生活其中的农民越来越成为“无根”的草民,致使农村社区赌博、吸毒、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现象丛生。

4.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例如,农村舞蹈的编排、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将自己拥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水平等条件限制,使很多优秀的、精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集中于城市中,而不愿意到发展空间更大的农村来。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农村文化产业规划、研究机构,使一些有意愿致力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没有稳定的职位安排,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三、新时期背景下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1.队伍数量将不断增加。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狮舞队、腰鼓队。在南宁市的一部分镇,富裕起来的农民会自己出资聘请专职老师来进行教学,广场舞、舞扇、舞剑等舞种,在农村也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目的,只为健身乐呵。

2.作品质量将不断提高。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农民群众从简单的、粗糙的田坎拍打起舞,发展到场面恢宏、声势浩大,编排精细的大型舞、广场舞;由低俗的、带有封建色彩的笑语,变化到有较高文化品位、文化艺术高雅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由简单的讲民间传说,俗语、谚语变化为讲评书、小品。由于见识面的不断扩大、文化素质修养和自身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学会,而是要学好。这种变化是由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变化,并且是一种长时间内持续的变化,只要有差距,这种变化就会不断地发生,这种动力使参加的群众更广、社会性更强,影响面更宽,为社会发挥的作用更大。

3.内容上将不断更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内容上从简单的、单一的活动,变化为以乡、村、户三级文化网络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内容极为丰富的展示活动。现今,这些群众文化把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以更新、更美的形式渗透在活动之中。现在的群众文化活动又贯穿着历史的演变,传承着好的内容,把历史流传下来的群众文化,形式好的在内容上更新,内容好的在形式上变异。如:玩龙、舞狮,从古到今一直流传,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已截然不同。过去舞龙,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具有迷信色彩。今天舞龙,则以代之龙腾虎跃、振兴中华的内涵,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赋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上的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发展农村文化,让先进文化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需要立足乡情民意,反映时代特点,迎合农村文化发展的趋向,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秦海燕.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 2011(04).

[2]成冉.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02).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湖南;消费政策

中图分类号:17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12-0080-05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生产和消费出现多样化、全球化等趋势。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这种趋势和状况,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具体表现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很重视,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比较忽视。因此,缺乏对文化产业消费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实施。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国内第6位。湖南初步形成了以广播影视、出版、报业、娱乐、动漫等优势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形成了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但湖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也比较忽视和缺乏文化消费政策,这一缺陷影响和制约了湖南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消费的特性和规律决定了消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强文化产业中消费政策的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引导、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消费政策。

一、文化消费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1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尹世杰,2004)。消费者的现代经济中,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成为产业形成发展的源泉。转化商品价值的消费过程,成为生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体验、情感享受、精神满足和发展追求,也是对社会关系、地位的追求。根据“恩格尔法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结构的改变带来需求结构的上游化,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且快于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加之文化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时间弹性、空间弹性、消费者剩余高于物质产品,随着文化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随着文化生产力作用的加大和文化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将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演变。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看,根据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首次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是3440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总量为7481亿元。国家信息中心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中,教育支出均占到50%,则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总量为3740.5亿元。数据对比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是居民文化消费的结果,居民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为“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表演、书报音像等)、“层” (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休闲健身娱乐、文化中介等)和“相关层” (包括文具、玩具、照相音乐游艺器材、光盘磁带、广播影视印刷设备等)。“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210亿元,“层”实现增加值627亿元,“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83亿元,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8:20:42。这说明我国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的“核心层”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新兴的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等服务产品的“层”具有一定规模,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等产品的“相关层”随着文化消费需求而旺盛。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根据《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一项21城市居民接触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的比例资料看,传统媒体中,电视的接触程度最高,互联网接触率呈上升趋势,休闲娱乐活动以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的项目为主,体育消费市场扩展潜力巨大,旅游需求旺盛。这些说明文化产品和服务结构、文化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结构的转变而发展演变。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根据经济学家波特(M.Porter)1990年提出的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要素驱动阶段”是以劳动力、土地、矿产等资源作为主要驱动力;“投资驱动阶段”是以投资和规模生产作为主要驱动力;“创新驱动阶段”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财富驱动阶段”是以人们追求全面发展、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生活享受作为主要驱动力。虽然我国现正处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时期,但也伴随着“财富驱动阶段”的发展。所以,应重视和发挥消费驱动力的作用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而且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情况看,文化产业发展正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因此,文化产业是“最终需求依赖型产业”,应“把‘制造消费者’确立为整个文化产业的生产重心和核心功能。”(贾克・阿达利,2000)而且,推动文化消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要求。

2 文化消费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合理有效的消费政策有力地支撑产业的发展。我国1949-1978年实施抑制消费政策,居民消费水平较低;1979-1988年实施补偿消费政策,居民消费水平大幅跃升;1989-1997年实施适度消费政策,消费增速回落;1998-2003年实施鼓励消费政策,消费增速有所回升;2004-2006年实施鼓励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并重的政策,消费量增速回升并趋于平稳。从文化产业看,“十五”的第一年提出发展文化产业,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5年试点基本结束,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7%。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而且其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

度6.8个百分点。这说明消费政策中消费引导方向、消费调控力度与对应的消费增速、产业增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文化消费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行文化消费政策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从文化消费看,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当人均GDP为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则我国的消费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时,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20%,则我国的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据,2001年我国就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200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和47.2%,而2004年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只有3740.5亿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了1700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6.7%和45.5%,而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200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又进一步下降到35.8%和43%,但2006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也仅4685亿元左右。从总的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的学杂费、保育费支出占绝大比重,比例为82.88%,农村的比例为77.48%(冯强,2006),文化消费支出被挤压到较低比例。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6.03%,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而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3.72%,其余的都用来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冯强,2006)。从文化消费热点看,非教育性知识文化消费较少,而且存在大量休闲消遣型娱乐消费和低俗、封建迷信等消费,这些说明我国的消费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还很不完善。特别是没有跟上消费发展步伐和消费需求趋势,及时调整、制定出有效的文化消费政策,从而没有充分发掘消费潜力和发挥消费政策的良好支撑效力。

文化消费政策引导、支持文化消费取向、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因此,需要制定正确有效的消费政策来调整需求、调节消费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消费也是一种资源配置,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中,消费政策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2006)。而且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和精神范畴,这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货币价格来衡量,不能把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标。对于文化商品化以及产业化中存在的商品性与艺术性、意识性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治利益的矛盾,市场调节是失灵的,政府必须对文化生产进行规制、管理、调节和引导,同样对文化消费必须加以政策指导。

二、湖南文化产业政策中缺失文化消费政策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湖南得益于较早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扶持,凭着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及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文化资源基础,创造了文化产业的良好成绩。湖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连续10年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成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湖南文化产业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实现“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5%,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00亿元的目标,还有许多障碍需要跨越,既有供给面的,也有需求面的。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存在以下问题:

文化产业增加值不高,文化消费总量较低。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而同期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0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8%;上海初步统计达580多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超过5.6%。所以,湖南文化产业无论是增加值还是占GDP的比重,都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对国民经济贡献水平还较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强,尚未成为支柱产业。湖南省城镇居民2004年人均文娱体育活动基本消费支出额为10.8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0.14%,占平均消费支出的0.18%(陈文胜等,2006),大剧院40%的观众来自省外。全省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消费总量较小,消费增长速度不能令人满意,人口多、市场大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潜在的文化需求并没有产生和释放出相应效果。

文化产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271.08亿元中,“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8.15亿元,“层”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08.54亿元,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29:31:40。其中,文化服务类的广电、出版、报业的增加值合计73.43亿元,文化休闲娱乐增加值72.30亿元,网络文化服务增加值2.05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09%、26.30%和0.75%。说明湖南文化产业以广电、出版、文化休闲娱乐等为主体,网络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相对较弱,发展不均衡。同时,湖南文化产业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广泛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链不长,带动的关联部门不多,产业升级难度大。全省4万多家文化企业中,规模大的企业很少,某些领域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低,存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文化品牌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知名的品牌不多。偏重“产业”而不是“文化”,核心竞争力不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结构“同质化”,相对单一,如电视同类节目多,各家报纸内容相似,动漫产品形象雷同,歌厅风格接近(彭民安,2006);衍生产品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现代革命文化资源、地理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主要是文化用品和设备、休闲娱乐、书报和广播电视的消费。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例,长沙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一半多,一点一线经济带(长株潭和京广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八成。说明湖南的文化产业主要聚集于长沙,沿京广线展开,湖南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大于GDP的区域差距。长沙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辐射力、扩散效应较弱,县域文化产业主要是文化旅游业和部分低档娱乐休闲业,农村基本没有文化产业,农村文化消费以传统娱乐休闲为主。城乡间、区域间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供给面除了制度、资本、人才、文化国际竞争等因素外,需求面除了文化消费观念、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等因素外,主要是产业政策中缺失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消费政策引导和支撑。文化消费政策可以调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

入分配、收入支出预期和文化消费经济能力,调节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与文化市场,引导消费风俗习惯、消费价值取向、消费行为、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变化,调控城乡各地各阶层收入不平衡和各项消费支出不平衡的问题,调控文化消费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规制、管理以及与个人需求的矛盾,进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力。可以说,缺乏消费政策的产业政策是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是不完备、不充分的。综观湖南历年出台实施的文化产业政策,关注解决的是供给不足等问题,如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的兼并和重组、给予文化产业和企业财税支持优惠、 “送文化下乡”等,基本上是为供给面制定和实施的优惠政策,而为需求面制定和实施的消费政策措施很少。

三、构建合理有效的湖南文化产业消费政策

鉴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为做大做强湖南文化产业,实现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必须重视和建立合理有效的消费政策体系。

1 明确文化消费政策的目标,坚持发展文化消费的原则。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及湖南的实际,把文化消费作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采取合理有效的文化消费鼓励政策,把保持湖南文化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促进湖南文化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区域文化消费协调发展作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共享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坚持文化消费公平合理,促进文化消费环境和谐。坚持科学引导文化消费,避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的“格雷欣法则”(即低劣的东西驱逐了优秀的东西)。坚持文化消费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一手抓城市的文化消费发展,一手抓农村的文化消费发展;另一方面,一手抓中心区域的文化消费发展,一手抓周边地区的文化消费发展。坚持把文化消费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 形成文化消费主体,优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文化产业化、市场化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分配发生转变,必须重新定位消费主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特性,以及湖南文化产业的状况,应形成居民私人消费为主、出口为辅、单位或社区消费为补充、政府消费为引导的文化消费主体格局。从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出发,规范文化产品的性质、形式和各类产业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行为,实现公平竞争,培育健康的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利用文化活动改善形象,吸引访客和投资,刺激居民文化消费(Greg Richards等,2004)。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利用网络科技了解社会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方便消费者掌握文化信息,订购文化产品和服务,为领导部门、产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加强对文化产品的价格监管,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与公平,打击假冒伪劣,杜绝乱收费。

3 着重调整消费结构,促进文化消费。根据需求层次向上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层次性,有区别地采取鼓励消费或限制消费政策。鼓励高层次、高质量的知识文化、精神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出口,限制低俗、劣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适当控制外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规模、市场份额,形成健康向上的以消费本国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消费国外有益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消费结构。拓展文化产业链,增加文化消费节点,扩展文化消费链条。强化收入分配、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消费;调节个人消费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的关系,保持消费率在60%~65%之间,文化消费率在20%左右;积极促进就业,全面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适当降低居民养老储蓄特别是医疗、教育消费的支出比例;财政资助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消费和文化宣传,采用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对不同的文化产品实行不同的税率,适时设立有针对性的减免税项目,支持社会赞助、社会捐赠社会文化活动;规范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使价值得到真实反映,目前应降低基本发展需要的知识文化产品价格,提高享受型娱乐休闲价格;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省、出国,延伸和扩展消费市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和措施,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报关、准人、贸易方式等环节的核查,引进省外、国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化产品和服务。

4 努力解决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促进文化消费全面发展。要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关注城乡、区域公平,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合理安排协调、维护文化消费公平。搞好全省文化产业规划布局,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和文化产业的供给,防止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差异扩大、分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要优先于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早日建成,保障基本文化消费。鉴于当前文化消费主要聚焦在长沙等都市区域,应给周边区域提供一个文化消费发展的通道,通过文化产业辐射和文化消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发展。充分挖掘各地、各民族的革命文化资源、历史地理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立足本地消费群体,带动外地消费群体。完善农村图书、通讯、电视、培训等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途径传输、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意识,转变农民的消费结构和休闲方式,激发农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特别要重视培育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四、结语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辩证关系

一、研究背景及提出问题

20世纪之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文化产品并不丰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类文艺作品的界限也非常分明,高层次文艺作品的消费多集中于少数富裕的精英阶层。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产业也亟待发展。2011年,我国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由此文化产业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4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7235亿元,增长了102%,文化体育娱乐业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25.6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5.90万人,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从2011年的951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7792亿元,这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长雒树刚就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工作提出要求,明确指出未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是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协调。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消费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对总需求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架马车拉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仅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不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将消费这架马车放在首位,期望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经济转为需求拉动型经济。新兴的、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如何使消费需求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的相互促进?这是政府部门、企业和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二、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1、消费需求总量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步增加。1995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2330元,2015年为19308元,增长了8.29倍。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613.8亿元,2015年为300930.8亿元,增长了12.74倍。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也包含了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修养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40亿元,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235亿元,十年增长了715.4%,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速。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限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涨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一矛盾时刻刺激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神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消费需求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也逐渐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用于食品和衣物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比明显降低,而用于娱乐、交通、教育等服务产品的消费支出数额大幅上升。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最近18年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15年的2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8.6%下降到2015年为3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显著提升。人民变得更富裕了,就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更注重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2015年,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1.1%,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0.5%。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人们的消费需求就逐渐从物质产品转移到文化产品上。有需求就有生产动力,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文化产业生产部门与一般生产部门不同,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进而对人们的消费需求产生作用力。下文将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和时展这两个角度,分别研究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1、文化产业空间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快,已经出现了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嬉戏谷、苏州乐园、芜湖方特、上海迪士尼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化娱乐园都汇集于此,集聚效应下的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都远高于非集聚区。经济学家萨伊提出“有效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些设施先进、充满创意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使当地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在便利的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也纷纷前来游玩,进而拉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集聚区由于来自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双重消费需求,所以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也快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会引起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要素的报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地区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凯恩斯指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因此,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该地区的有效消费需求,并促使该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综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不均衡,也使消费需求表现出更明显的区域差异。2、文化产业时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于上层社会,属于一种精英文化,普及性较低。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较少。介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并不是以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为指导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政策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文化产业从为国家政策服务逐步过渡到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服务,文化产业的规模显著扩大,文化产业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革也为文化产业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从而,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空间,并促使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种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层次较低的问题,如现在人们热衷文化旅游活动,带动了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行业的需求,填补了消费空位、极大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在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非常有利,也间接的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强引领性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各个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连接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的总体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了精神内核、提升了品牌价值;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和传播基础。例如,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使人们非常便利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大量的文化创意流入社会大众群体,可以很好的引导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先进的电子产品,从而拉动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四、发展文化产业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1、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还有一些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缺乏一个完整的具有统领性和战略方向性的“文化产业法”。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充斥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而且文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不利于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期望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可是遇到问题却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可循,找不到适当的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燃眉。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各种政策向城市倾斜过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使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首先,确立一个文化产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文化消费目标。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农村的贫困人口较多,农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长期不足,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我国政府可以在国家财政中设立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其次,对农村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方向。通过对农村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准确认知,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消除农村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的缺口,改变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状态,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3、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文化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完善,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育出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增加人才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完善人才教育的基础设施;第二,相关机构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文化产业热门行业的稀缺人才的培养;第三,文化产业各行业部门也要实行恰当的人才激励机制,既要鼓励普通文化从业人员继续学习,又要提高文化产业高质素人才不断创新的积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市场中的重点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发达国家文化人才的素质也较高,因此我们要在完善本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国外优秀才人的引进,增强内、外人才的互动性和流通性,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兼具民族传统性和国际先进性,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4、推动文化消费以提高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我们要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文化新产品的质量、增加文化新产品的数量,展现出各种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并通过打造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推动文化消费的增加。文化消费的增加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进而可以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一方面,通过文化产品消费对人民群众进行间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针对近来的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文化消费中的低碳消费理念可以推进我国新型消费结构的建立;文化产品中对于支持“中国品牌”、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小事、实事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也将促使人们对“中国制造”产生更多的需求,进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消费也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层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就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使人们愿意并且能够消费更多、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扩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辨[J].中国出版,2013(3).

[2]赵星、刘军辉、马骥: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TP模型的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

[3]顾江、陈广、贺达:人口结构与社会网络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农村文化政策;创新

一、引言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那么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一打就败。但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那么这个国家可能不用打,就会轰然倒塌,一败涂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随着政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向,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特别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变得十分紧迫。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进一步强调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五项新要求之一,并对“显著增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扎实。十报告用了“显著增强”这四个字,可见我国现在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还不够好,不够强,而如何从创新文化政策入手推动我国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就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一个时期,我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增长势头强劲。就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来看,2015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文化产业及相关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了一万多亿元,约占GDP总量的3%,2011年更比2010年增长了近22%之多,近两年发展势头更是势不可挡。就结构和人员规模来看,截止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了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了1280多万,资产规模也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但面对这些这些可喜的成绩,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暴露出诸如人才队伍不先进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1.人才队伍不先进。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人才队伍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即专业拔尖的人才不足、文化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不多、创新型人才比重更低。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开发盲目混乱而使其受到破坏。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既使得人们的创新能力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很少能拍出像《蝴蝶效应》、《星际穿越》这种具有夸张大胆想象力的电影,这就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不平衡首先是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毋庸置疑,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中西部发展较慢,文化产业发展也就后劲不足。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占本地区的近3%,而中西部农村地区仅占本地区的1.88%和1.56%。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失衡,严重导致了文化产业的失衡。另一个就是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快速崛起,但农村人口仍然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还多,文化产品在农村的供给很是贫乏,如何开拓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最后就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发与国际市场的脱轨。虽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但我国在农村文化保护方面显然有些过了头,在文化产业的开放方面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态度,这就使得我国的农村文化发展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机遇。

三、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政策的创新策略

面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文化政策,以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和方法就至关重要。

1.加快农村文化产业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文化领域都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那就是农村文化产业一般都是由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文化产业都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了,法律法规还没有给予行之有效的落实。正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是保护一切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快农村文化产业的立法,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显得至关重要。总体来看,我国诸如《文化产业促进法》这样的与农村文化产业专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像通知、文件、报告这样的政策规定,这就不容易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化环境。一方面,要建立法律法规保护我国的文化资源,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关键,资源一旦保护不当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资源的配置混乱,引发顾此失彼,头重脚轻的现象,所以,通过立法来确保农村文化资源规范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意义深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农村文化遗产及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保护,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彰显着我国的文化智慧,是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无法复制的,因此必须加以保护。而自主知识产权则体现着我国的农村文化创新意识和创新力度,也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将其保护起来。

2.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人才始终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根本力量,我国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实现新时期新环境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而坚持把人才作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指的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无论是在素质还是在能力方面都技高一筹的文化产业带头人。首先,国家要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有了政策,人才培养的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发展,而有了资金,人才培养的计划才能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落实。其次,高校要重塑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培养理念往往决定着人才的发展走向。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高校培养人才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市场的需求面上,为此,高校就可以与农村文化产业对接,建立培训基地,使学生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统一。最后,文化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在岗培训。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前瞻性,所以,企业就要善于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鼓励员工进行文化创新,从而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管理的同步发展。

3.树立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塑造农村文化产业形象。品牌效应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品牌就国家和地区而言,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形象的象征,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就企业而言,则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创新我国的农村文化政策,离不开树立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如何树立这样一个品牌,就需要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受市场、受国际社会欢迎的文化产品。

四、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哪一样都曾在世界的舞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中国能够像好莱坞拍摄《功夫熊猫》那样,将外国的珍宝包装在中国的文化外衣下,再产销到外国的时候,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势必会更上一层楼!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117-02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有56个民族,曾经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体育文化奠定了基础,当前无论是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育比赛等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没有形成体育文化产业链和核心产业群。当前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查找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1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条件提高,体育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纵观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整体上与中原城市群布局基本相吻合,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经济欠发达农村开展较缓慢。主要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到周边开封、洛阳、新乡、登封为体育文化产业圈的体育文化产业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武术发展的武术教育业: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杂技学校、体育培训班等,以登封武术学校和濮阳杂技学校最为著名。在登封遍布几十个武术学校,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数万人在这里习武健身。目前濮阳市国有杂技团校5个,民营杂技团体12个,杂技学校19所,从业人员近万人。围绕旅游业发展起来体育旅游业:嵩山少林寺、西峡灌河军事漂流、太行山、儿童欢乐谷、滑雪等项目。围绕文化发展起来的体育竞赛业、体育影视业、文化出版业:以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娱乐节目《武林风》为榜样《,武林风》是河南卫视于2004年推出的一档以武术搏击比赛为主题,融武术、竞技、娱乐于一体的高端栏目,它是中国武术栏目第一品牌,中国搏击标志性节目。围绕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体育制造业:目前在河南省涉及到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有31家,开封教育学院体育器材厂、焦作市教育体育器材厂、新乡市风华体育器材厂、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巩义市奥林制球厂等。

2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均衡

从地域发展上:无论是体育文化产品开发或是体育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优胜于农村。有的农村地区虽有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奠基,但是开发迟缓,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出地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产业项目上看:武术文化产业独树一帜,不论是武术文化传播、影视作品制作还是武术文化教育业发展都好,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发展,而其它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进行开发。

2.2品牌效应不强

提到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就会想到少林、太极、杂技。存在狭隘性,没有充分挖掘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没有形成,缺乏品牌推广。要结合现展理念去融合中原体育文化元素,协同创新发展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通过品牌蝴蝶效应,带动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2.3经济效应不突出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推动,发达经济基础能够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二者相辅相成。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影响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3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1重视文化宣传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体育文化活动从现场气氛宣传、媒体上推广、网络空间传播,展开立体方位宣传,提高体育文化活动影响力,促进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中,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3.2加强理论研究

任何文化发展都是从生活实践开始的,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理论研究,通过理论逻辑推理升华,再反哺在生活实践中,推进实践工作的开展。实践中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人们注重体育文化产业生产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同时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宏观的理论研究,当前对该理论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要站在体育文化顶层高度,各省市地区对当地体育文化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推进地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3.3促进人才培养

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培养,人才的短缺,影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尝试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文化产业方向的专业或者增设这方面课程学习,体育传播学、体育产业营销、体育经济学、地方体育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口人才。

3.4进行实业开发

体育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必须以体育实业产品开发为载体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仅靠口头上对非物质体育文化进行宣讲和传送,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没有感知觉器官通过实体有形产业感触留下的印象深刻。像以少林和太极文化为载体的体育旅游业开发、以中原武术为载体的影视节目开发、以体育器械制造和场地器材建设为主体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业,器材制造产业等。

3.5打造品牌推广

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要打造精品,进行品牌推广。以优势资源的强强联合开发,打造明星产业,强势推出,让中原体育文化产业走出中原,走向全国。通过品牌效应,产生大家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共鸣,有认识走上认可和消费,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体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目的。像“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南阳李宁体育园、西峡九九重阳登山节等等。

4结语

随着中原经济区成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和河南省经济新常态发展定位,给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支持和自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重视文化宣传、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进行实业开发、打造品牌推广、协同创新发展等对策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以推动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和谐中原建设发展,推动中原崛起!

参考文献

[1]胡爱本.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英国于1997年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据统计,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的支柱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由于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天津市从2007年起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规划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天津市创意产业已进入全速发展时期,不但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目前,天津市创意产业中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业较为发达,这两个行业无论从资产总额还是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来看,在创意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超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年增长率,成为河北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等行业。此外,河北省还加大了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业等新兴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成为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较快增长。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4.4亿元,上年增长13.3%,占当年GDP比重的2.74%。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当年山东省GDP的比重超过3%。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仅在2011年,辽宁省新开工建设的文化项目47个,投资金额422亿元;增容扩建项目17个,投资金额15亿元。从产业规模来看,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潜力。此外,在产业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也确立了其在环渤海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受体制、环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文化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领域,如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国有资本仍是市场主体,非公有制资本发展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化不足问题。这就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和外资在这几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活力。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文化艺术行业中规模以上国有单位(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中的国有、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收入比重为90.8%;新闻出版业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77.9%;广播、电视、电影行业的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82.2%。

2.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大连市、济南市、青岛市等中心城市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相比较,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与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比较弱。仍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创意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这会影响到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意产业不仅仅是城市的产业,更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产业,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3.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获得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许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基础薄弱,融资困难,创意思想难以有效转化,非常需要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资金问题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第一,对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构成而较少固定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缺乏实物资产进行贷款抵押,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还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难。

三、进一步促进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会不断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环渤海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投资环境

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性,政府还应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发展咨询建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流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大都对企业的注册资本、营业规模有一定要求,对创业期的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应当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采取提供办公场所、政策扶持导等多种形式,降低其创业初期的成本。降低大学生、文化工作者等创业人群的创业门槛。

2.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改善创意企业融资环境。如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加快成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贷款承诺、票据承兑等。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的良好格局。

此外,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善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环境。

3.加强环渤海区域郊区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在环渤海区域,除了北京市、天津市、济南市、青岛市、沈阳市、大连市这些中心城市外,环渤海区域还有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环渤海区域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郊区与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工作,如广播电视村村通,万村书屋建设等,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

改变过去依靠过去那种“送戏下乡”“农家书屋配送”等政府主导模式。鼓励文化企业面向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满足农村民众的内生性文化需求。

4.做好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环渤海区域完善的交通网络,为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此外,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立了相关合作机构,部分行业如基础设施、旅游等行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合作的范围与领域在不断扩大。这就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环渤海区域各省市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和深化合作的环境良好,合作的广阔前景。

可以建立区域的共同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健全区域的产业政策发展体系。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面。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合作,注重创意园区的合作。同时还要防止盲目上马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此外,做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工作,完善产业链。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和资源实力有限。围绕价值链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提升和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建设,做好创意研发、创意生产以及创意销售等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5.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避免盲目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北京市定位于“世界文化创意城市”,成为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围绕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这六大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优势行业。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做好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对接,可以更多地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和会议展览类创意产业。

从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市“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成效显著。可以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动漫游戏等优势行业。

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省市要在把握现状,判断发展阶段,认清问题,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