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克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教育问题学生:“你并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其实,你是很聪明的,如果把你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你的成绩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是的,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所谓问题学生,往往是很机灵的,只是他们不愿在学习上下苦工夫。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要设法探求他们不愿学习的真正原因,主动和家长、学生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那些懒惰成性的学生要恩威并施,从座位的设置到学习任务的安排都要落到具体的点上。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底子较薄,老师安排的任务,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只做一点甚至一点也不做。久而久之,他们就是老师眼中懒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首要的是恢复他们的自信,即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老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送糖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庄小学任校长的时候,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班上十分顽皮的孩子,经常犯事。这一天,他又打碎了学校的一堵玻璃,班主任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可他很不服气。陶行之知道了这件事,在学校的大门又碰巧遇到了这位学生,陶校长让他下午第一节课后到校长办公室去一下。这位学生下午第一节课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陶校长的办公室,耷拉着脑袋等着校长的严厉训示。但陶行之先生微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颗糖,对他说:“这一颗糖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正在这位学生感到惊诧的时候,陶校长接着又拿出一颗糖,举在手中对他说:“这颗糖还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勇敢,听班主任讲,你主动的承认了错误。”这位学生早已泪流满面,本以为会受到批评,没想到校长还会奖励他两颗糖。后来这位学生痛改前非,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个故事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时送给问题学生“苦”不如送给他们“甜”。学生从本质上讲来说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最好,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佩服,在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也同样如此。对于他们,适当的溢美之辞要“舍得”不要“惜得”。因为他们往往备受冷落,恰当的表扬往往会恢复他们获取成功的自信。

三、治跛

受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和一些错误学习观的误导,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是男生长于“数理化”,女生强于“语英历”。因为他们大多认为:男生的记忆力不如女生,女生的逻辑思维力不如男生。还有一些学生受小学教育条件的制约,也造成某一科学习跟不上。这类有“跛”病的学生,根治了他们的“跛”病,就会成为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要治“跛”病,首先要他们明白:即使是一匹千里马,患了腿疾,奔跑速度,也不可能跟上一匹普通马。其次是要给他们“上药”:找出“跛”疾的根源,是基础薄弱还是厌恶心理,是老师配置还是家庭影响,针对不同的“病灶”开出不同的“病方”,就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学习规律的真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的接收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沦为问题学生,其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厌学情绪。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也就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教师要因势利导,搭建“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桥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他们的参与欲和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与思维的习惯,肯定他们的成绩与收获,让他们获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心理体验,从而逐步把他们引到学习的正轨上来。

五、反思

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教师。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大教育家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贤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对待后进生问题上,更应该值得反思。

我们知道,农民种庄稼的故事:一个农民得不到自己的丰收成果的时候,他不会埋怨自己的地不争气,也不会嫉恨老天的作怪,更不会抱怨禾苗的不努力,而是盯着自己田地里的庄稼,思考自己种植的过程中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播种,施肥,还是管理?如果我们老师都以农民的心态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相信那些孱弱的“庄稼”定会回报以丰收的成果。

反思教材的研究,反思课堂内容的取舍,反思教法的运用,反思教学活动的设置,反思学生不同的观点,都会给我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以上仅是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其实,真正要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做的到家,关键还是在于转化工作的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找准;学生;转变;支点

每位教师都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只有在行为方式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帮扶。

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一线的班主任,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做到优秀,关键看能否找到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如果找准转化学生的支点,他(或她)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自己的世界。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只要因势利导,先解决心理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本问题。

小龙(化名),男,今年17岁,是我的一名学生。据小龙妈妈讲,小龙在原来中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不太守纪律,上课总是安静不下来,不是讲话就是插嘴,要不拿把小刀在课桌上搞“创作”。书桌上、座椅下,甚至墙壁上,常常留下他“创作”的痕迹。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收效甚微,在原来学校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学生。现在来到我们这所技校,情况依旧,我也找他谈过几次话,可他对我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唉,学习好无聊,活得没意思、很累。”这段时间我正好在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我决定用我所学的有关知识试试能不能治好小龙的问题。

一天,我特地找小龙拉家常,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小龙家庭状况一般。他在小学阶段学习较好,进入中学后,一次因传染性疾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回到学校上课,老师却把他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单独一个人坐,暂时与同学“隔离”。个头较小的小龙原来坐第一排,现在坐在大个子后面,既看不见黑板又听不见老师讲课,有时只好站起来看黑板或问左右同学,为此常遭老师批评。几个月过去了,老师仍不让其回原来座位,理由是上课纪律不好先坐在后面吧!渐渐地小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兴趣就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就不懂,不懂更没兴趣……由此陷入一个无法改变的“怪圈”中。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感到小龙本人其实也希望被老师注意、关爱,可是因为学习不好,他只好通过一些非常手段引起老师、外界关注,这些非常手段又是老师、家长所厌烦的、唾弃的。而在对小龙的问题处理上,家长、老师方法过于简单,非打即骂或是归类为学困生,这样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伤害了孩子的人格。

在我第二次找小龙谈话时,征得小龙同意,我给他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智商测试、个性心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焦虑自评量表测试,心理测试得出结论:小龙有多动症倾向。我依据诊断结果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主要是帮助小龙恢复对生活的信心。用“认知疗法”治疗,具体措施是首先将小龙及其母亲请到学校来,说明小龙患上了轻微的多动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这种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会治愈的。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心理障碍的特点及一般形成过程,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然后,我给小龙和他妈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每天要安排20分钟与孩子交谈,听孩子讲讲学校情况、自己与同学相处的琐事、孩子自己的种种想法等等,通过这些沟通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一周后小龙母亲打电话过来说小龙轻松多了。又过了两周,我约小龙谈话,这一次不像前两次来那样拘谨。我记得第一次来谈话,小龙讲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还不停地低着头摆弄衣角,而这一次能大胆地与我互动,我开始成为一个倾听者,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他所知道的知识。

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配合治疗小龙这样的心理问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我平时观察,小龙上课喜欢插嘴是因为他知道一些东西,平时好争斗是因为他的显示性性格决定的,虽然他的文化学习很差,但讲话很有逻辑性,思维还敏捷。这些除了性格上的因素,还和他喜欢看电视、交朋友有关,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他学到的社会学知识比一般的学生多。面对这样一位学生,如果一味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他,那他只能以一个学困生形象出现,作为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要尊重孩子个性,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只有教育内容和行为方式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教育就是一场失败。

因为小龙有多动症倾向,所以在学习上,小龙属于动觉型,所谓“动觉型”指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自己的肢体活动来强化教材学习。动觉型在学习中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好动、易烦躁、不喜欢做笔记,对说大道理不易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小龙机会,让他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将他的一些见解作为话题,学生可以讨论,这样既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龙,仿佛成为我这学科的“带头人”,对我这门课更感兴趣。其实这是根据小龙外向性和显示性高的特征,为他设计的一个自我表现舞台,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引导,让他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他“我也能行”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并在自我定位过程中扭转他的不良行为,使他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在与他班主任沟通时,建议班主任也给他设计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班主任根据他的胆大、能说等特点推荐他为学校伙食委员会成员,这大小也是个官,小龙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每天中午到食堂检查伙食、卫生等情况,并把学生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在案,每周五提交学生会。当上了干部的小龙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渐渐改掉了上课讲话和爱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学习上也有很大进步。

在处理小龙这类学生问题上,家庭、学校要改变教育方法,多关注孩子,增强正面强化力度,减少负面强化影响,学生都存在潜在能力,要相信学生都有可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即使他们身上有不足也要利用可取的部分,然后搭建让他们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中,激活潜能,培养自我意识。

小龙第四次来是自己主动来找我的,而且距第一次来已有近两个月了,他来只是告诉我最近很忙,以后可能没时间来看我了,于是匆匆走了。望着他的背景,我知道他已经从精神状态的低谷中走出来了,这让我很欣慰。一个学期下来,小龙彻底改变了。

参考文献:

[1]陈斌,王伶俐.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南[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1.

[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05.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别学生;奖励机制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重点课题:生命视域下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研究(201311460001Z)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和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这类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现当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据2001年的统计,在我国三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300多万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难教生的行列。[1]如此庞大的数量,令人不寒而颤。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应当是为了学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叶澜说:“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但在教育实践中事实恰恰相反,导致这类“特别学生”[2]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并且正在源源不断得输出。本文将探析奖励机制的本质以及奖励机制对特别学生产生的影响,。

特别学生是指同时满足学习性不足和社会性不足的学生,过去这些学生在学校中往往因为学业暂时落后而被人忽视。但如今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对特别学生也有了“特别的关照”。很多老师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采用奖励机制试图转化班级里的特别学生。奖励机制就是教育者为了能够引导、促进和改善学生的某些良好行为,促使其良好行为产生或重复而采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机制看起来很好,正好顺应激励教育、快乐教育一边倒的大背景。短时间内特别学生的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效果极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参与者的具体信息:P同学(我在支教期间班级里的一名学生)是云南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典型特别学生,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靠着低保户过着艰苦的日子。日常行为表现:课堂上随意走动、经常打架斗殴、习惯性撒谎。我采取的干预手段:为了操控他的不良行为,我实行了奖励小星星的制度。对于P同学,初期让他比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更容易得到奖励,给予他更多的赞赏。开始的时候在这种奖励的刺激下他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渐渐地他对现有的奖品失去了兴趣,不良行为又表现出来了,接下来我试图变换更有吸引力的奖品,在奖品的诱惑下他的行为又有所好转,但持续的时间不长。因此,最终我是以失败告终,既没赢得孩子的喜欢也没转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经访谈很多一线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也过类似的体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奖励对于抑制特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初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后期不良行为又表现出来,也就是无法从根源上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奖励机制只是暂时遮蔽了孩子的行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教师)扮演着“判官”的角色,这类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更加渴望得到奖励,他们会极力奉承或取悦我,但一旦奖品对他们没有了吸引力师生的纵向关系就会受损。因此,有一段时间学生的行为看似有所转变,其实是假象,因为一开始我使用的是扭曲的方法试图来操控他的行为,最终我也只能获得扭曲的承认。当然,我们并不能仅仅从这个案例就妄下定论:“对于特别学生我们不应该采用奖励机制。”这样未免太片面了。因为也有很多一线教师使用奖励机制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

要明白以上采取的奖励措施为什么无法转变特别学生的行为,笔者认为特别学生之所以变得特别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价值多元和日益开放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境遇,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人们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产品的质量,一些不适应规范化的学生就被当成次品,他们的自尊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地遭受打击。自尊是人对自我人格的肯定,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不可能超越人格价值。人格尊严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动力作用,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因为丧失尊严将会“削弱我们的自尊心”。康德指出:“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3]但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误解了教育的本质,转向追求教育的实用价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否定个体的差异,抹杀个体的独特个性,试图通过集体化统一化的规训控制着人类的自然天性。由此我们再来看前面的案例中采取的奖励机制其实质乃在于要求儿童放弃自己的思考,放弃自己的兴趣,去放弃自己的内心自由,服从一个外在的、理性的权威。让儿童处于竞争状态,表现好了你才能得到奖励,强调的是奖励的外在价值。这不仅仅在学校,在家庭里父母也常常用这种奖励机制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他们在实施奖励的时候往往是说只要你考多少分就能给予你某个物质奖励,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即为了知识而学习。整个社会以学业水平作为评价儿童的尊重为标准,这实质上是价值秩序紊乱的结果。我们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要培养能听话的孩子?有学问的孩子?还是善自治的孩子?答案是显然的。艾恩曾说过:“如果我们最终关心的是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没有捷径可走。好的价值观必须由内而外地产生。表扬、优待或是惩罚只能(暂时)改变行为,但不能――至少不能按我们所设想的那样――改变实施这种行为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主义的控制措施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关心他人、有责任感的人。”既然如此,要如何实施奖励制度才能够对特别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事例----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它可以很好的诠释奖励的作用,故事是: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了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的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先生又掏出第三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奖给你。”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块糖:“这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怎样引导孩子去思考奖励的内在价值,这是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考虑的。黑格尔曾说过每个人都有想得到自己承认的人的承认的需要。故事中陶行知校长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良好行为的内在价值,并且学生当时处于非竞争性的状态下,陶校长通过奖励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之所在,这种做法当然能够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因为在此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尊严是平等的,学生的意志是自由的。人为什么需要自由呢?康德说:“因为这是人的尊严。”翟振明先生也赞成,康德看来,自由意志使人成为区别于万物的对等主体,而这种意义上的对等性成为人之尊严的主要内容,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凌驾于另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之上就侵犯了另一个人的尊严。因此这种从奖励的内在价值出发,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承认,这种奖励机制能够对特别学生的行为转化产生影响。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发现奖励具有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当我们关注奖励的内在价值,并将它辅之于转化特别学生行为的时候是有效的;然而当我们只是关注奖励的外在价值的时候,学生是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之下,不仅会使学生对这件事本身失去兴趣,而且会歪曲学生的学习动机,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将奖励作为一种手段,将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变作为目的,但学生的理解恰恰相反,因此最终无法真正地转变特别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2] 陈善卿:特别学生概念由来及其成因探讨[J],生活教育,2012年12期。

[3] 刘小枫:《舍勒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627页。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厌学 原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115-02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们国家,农村学生的厌学率比较高,保守的统计数据是在20%到30%之间。我目前就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基本上每个周都会有学生说不读书了,然后班主任把家长、学生请到学校里做思想工作。可见,厌学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一、孩子自身原因造成厌学

一是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自我期望产生较大差距。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他希望自己也像其他同学一样能考很高的分数,希望自己各科成绩都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师讲过的东西就是记不住,许多讲过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就是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他自身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但这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导致心理不平衡,思想不集中,白天烦躁不安,晚上失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付出与回报的落差引起心理的自卑。有的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联系复习,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但是就是成绩不好,这时他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所想象的收获差距很大,没有预想的成果,于是对自己丧失信心,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很“笨”,老师多指导几次就认为老师也看不起他,学生也看不起他,造成强烈的自卑心理,所以想逃避学习。

三是耐挫折力差,导致丧失信心。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优越,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学校里的一些不良因素造成学生厌学

在学校,成绩成了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冷遇、同学的轻视,致使这些学生对自己逐渐失去了信心,对环境产生了厌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心理发展的障碍。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往往使学生压力较大,学生的成就感不高;目前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使学生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难以适应,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好,不擅于激励学生,经常指责、批评、当众使学生出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问题造成学生厌学

家长的生活经历与言传身教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自始自终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很多时候,无形中就默认了孩子,家长过于严厉、要求过高或过于放松、要求过低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家长的过分袒护,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例如:叛逆、暴躁、懒惰、高傲等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不读书的想法。另外,孩子有时往往不能和父母很好地沟通,造成两代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最终产生代沟。孩子希望倾诉内心的秘密,希望心灵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需要得不到正常的发泄,就很可能出现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严重的会损伤其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四、社会原因造成学生厌学

现代社会虽然呼唤素质教育,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家长还得注重分数,学生的“能力”几乎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就缺乏,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多媒体的家庭化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化,网络世界使教育与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楚地加以界定,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模式,机器代替了人,严重侵犯了人的主体地位。目前小学生过分的依赖网络信息,形成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时间一长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和逃避现实的心理,这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影响更是雪上加霜。此外,由于小学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不能驾驭信息,网络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策略

学生个体的素质如何,往往影响到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一般地,学生个体素质高,班风就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也就得心应手。通常,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后进生的存在,要转化后进生,班主任必须把握好尺度,讲究好策略。

一、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深入,西方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乘虚而入,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贪图一时刺激、好玩,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如对青少年不加限制的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这些地方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复杂性,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一旦陷入其中,就较难改造和转化。

2、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其重要。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家庭发生变故引起的,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等。

3、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结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相互受影响;有的是自身学习习惯不好,接受能力也差,久而久之,学习便落后于其它学生;有的是自制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进而成为问题学生。

二、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1、尊重个性,激发自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学生首先是作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他们有个性,有感情,有人格尊严,有独立意识,认知水平有高低,学习方式也表现出差异性。如果教育没有了尊重,学生个性彰显不出,真实感情不会表露,独立意识也将丧失;没有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不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教育成功就失去了基础。后进生本来就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所以,转化后进生要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作为教师,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出发,必须以表扬、鼓励为主,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爱心培育,品格感召。爱心是教育后进生的情感基础。

教师要从情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态度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对待后进生更要加大情感投入,因为后进生在多数人眼中是问题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形成一种畸形心理,不自觉地抵抗外来的意见。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良好的品格是一颗种子,它一旦撒在学生的心里,就会绽开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对后进生必须在思想上多鼓励,在生活中多关心,在学习上多帮助,将真诚的爱生之心、爱生之情融于教学之中,用爱心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用爱的涓涓细流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以热爱学生之心作为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使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目的。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摸清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现状之后,教育者的下一步工作便是找准“病灶”、开好“药方”,针对不同的“病情”,做到扬长避短,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后进生增强改正错误的信心。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前途理想、悲观失望的后进生,要对其晓之以理,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循善诱,做到以理服人,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其转化。

4、循循诱导,激励为主。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其实,后进生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但由于这些微弱、细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给人造成一种一无是处的感觉。为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也要给予表扬,倍加爱护和扶植,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

5、多方协作,同步教育。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个性,依靠家长的帮助,双管齐下,力争转化后进生。同家长联系,要避免“告状”的现象,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希望而去鼓励支持孩子,不是气急败坏地回家打孩子。二要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提出一致的教育要求,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发挥任课教师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积极性和特殊性。三要教育班干部和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后进生,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把他们吸引到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自觉接受教育和帮助。当然,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后进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旦有人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们的痛点,便会旧病复发,甚至变本加厉。转化后进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外,还要正确认识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困难,认清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抓反复,反复抓。

参考文献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6篇

  老师岗前培训心得

  作为即将上岗的辅导教师,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辅导教师岗前培训。短暂的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同时也令我豁然开朗。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的那一套不成熟的观念。一些些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对辅导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通过三天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我明白了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并且扭转了我原先一些错误的思维。教师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教师即“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学生,只讲奉献而不求回报,以至于在社会重重的无形压力下,教师肩负着无形的压力。但那只是以前腐朽思想的观点,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既不伟大也不渺小,但它却在当今社会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容许不了忽视。同时,正因为它不容许忽视,所以处在这个行业中,每个教师都必须有责任感,教书育人双重重任予一身,它不仅代表着教好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技术,而且还要更好的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与做人的原则。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误人子弟,就必须热爱自己的选择,调整好心态,靠着责任感,努力做好工作!

  然而,光靠责任感也是不行的,还必须在头脑中贮存“墨水”,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长流水的趋势,孜孜不倦地学习,储备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几天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个事实。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从事这个行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等。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在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我觉得教师的劳动应该充分体现灵活、机动性,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原先我认为教师在毕业后,工作时只要勤备课,勤批作业,勤解题,勤答疑就行了。但是现在看来,这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和时代紧紧相扣。教育的理念、方法、形势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才能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不断地弃莠汲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最优化,教育活动才最有效率!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只有学习!

  虽然这几天接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但今后,我会结合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深度钻研,改正不足,争取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老师岗前培训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这次有幸参加了东昌府区教育局托幼办组织的为期五天的幼儿教师岗前培训。通过五天的培训,我聆听了高级教师、省教学能手、幼儿园园长、名师、教授的讲座,我不但学到了理论性的知识,还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我非常感谢教育局托幼办的满辉主任和我校的陈校长给我这次学习机会。下面我就谈谈我参加培训后的感悟与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听邱子华老师的讲座《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使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激活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让生命自由发展,对孩子们不要限制太多,限制太多,想象力不不丰富。

  通过听张秀华老师的讲座《幼儿园环境创设》,让我对环境创设有了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班级环境创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知道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张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一些环境创设图片,丰富了环境创设的内容。环境目标要一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听了胡兴莹老师的讲座《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就像一盏明灯照了了我的心房,《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合理的期望值,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促进后继学习和终身教育,抓住学习精髓:只学自己有用的。胡老师在讲《指南》的核心理念"以幼儿为本"时,以图画的形式展现,让听课老师参与思考讨论,让我学会了处理发生在身边事情的一些方法。以孩子为本,以孩子的爱好为起点,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荣玉玲老师的讲座《共铸和谐环境,促进幼儿成长》,听后感受颇深,荣老师不但提出了现在家庭教育的误区,而且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让孩子有爱心;懂得分享,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情感。教育要达成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沟通方式,促进家长接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做家长的朋友,引领家长多读书、读好书,掌握好的教育方法,增加正能量。

  《做智慧幸福的幼儿教师》是闫书青老师讲的,严老师以脑筋急转弯引入,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故事,阐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特别是幼儿教育,不要操之过急,要深耕细作,要有耐心、爱心,才能水滴石穿。尊重幼儿自然发展规律,潜心修炼,找到适合幼儿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生存,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快乐的玩,有效地学,用游戏成就幼儿快乐幸福的童年。

  《幼儿教师心修与道德升华》讲座是于源溟讲的,于老师用九个故事,阐述了教师心性修炼的方法和道理。有时成功与失败往往在一念之间,让思维拐一个弯,也许你就会有另一片天地。做事盲从而不知反思,永远也不会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学会情绪管理:学会说话,说到点子上,说有用的话。

  最后我倾听了张红英、王培、郎晓梅、张银芳老师的课,这四节课讲得都非常棒,从设计意图到设计目标,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创设了良好的游戏学习环境,让游戏与学习同在。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指南》的核心理念,以游戏为主,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特点,真不愧是名师!

  通过这五天的培训学习,我收获多多,感悟多多。我要把学到的知识、技巧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里我再次感谢满辉主任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谢谢。

  老师岗前培训心得

  校本培训已接近尾声,形式更加多样,德育工作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呈现,集思广益,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上午我们分组讨论了德育工作如何展开、深入、升华。德育与历史学习有极高的契合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史学家钱穆说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怀有温情与敬意。那么我想说我们教师也要对我们的职业和学生怀有温情与敬意。一个不爱岗敬业的老师不可能教出一个好的学生。教师能够发自内心的热爱岗位和学校,带头做好示范作用,那么学生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对待职业我们需要更多的敬意!对于孩子我们更应多一点温情,少年强则中国强,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愈发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本理论应运而生。我们要尽人师之责,更应尽人师之心,人格上与孩子们对等,对孩子的发展多一点思考,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更多一点温情。没有差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给今天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做小学班主任呢?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倡导的是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小学班主任必须精心组织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通过多种开放性的互动形式,结合班级实际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精心组织安排和设计。如开展主题班会如“诚信从我做起”,“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公意识,使得他们能当家作主,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

二、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靠的是身教和潜移默化。作为小学班主任,要严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行胜于言,以身作则,无私忘我,做学生的表率,要达到“于无声处胜有声”的境界。“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用语言去感化学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个体差异

关爱每一位小学生,是教师更是每一位班主任的天职。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班主任面对的是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问题学生的管理往往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点。作为小学班主任,可以采取“看”和“管”两种办法,“看”,即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常巡查,严加督促。然后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进行“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情上的亲近,要求上的严格,方法上的灵活,行动上的表率,就会让学生觉得这个集体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

四、科学管理,健全班级管理机制

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干部,以干带群,加强管理。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与班级的中坚力量。

其次,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以良好的合力促进人的发展。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各阶段的情况,定期召开别开生面的师生、家长座谈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取得家长的共同配合。

再次,要建立日常家访制度。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多和任课教师沟通,交换意见,既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又争取了他们的协助,形成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机制。

五、注重策略,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即“过好三关”。就是“课前预习关、课堂学习关和课后先复习后作业关”。通过这三关,鼓励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有的放矢,使学生印象深刻,课堂上记好笔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多采用启发式、任务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温故知新,及时有效地深化课内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优良的班风、勤奋的学风。

六、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努力开创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

1、 质量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落实是提升质量的第一要务。班主任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通过档案,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勤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通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谈话、及时提醒、及时沟通。要突出教学中心:①是体现在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的建设上,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②是体现在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整套适合自己成长进步的正确方法;③是体现在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事实证明:智力非智力一起抓,才是协调、和谐、高效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有充沛的精力、有强健的体力、有健康的心理、有坚定的毅力、有勤奋的定力。

3、新课改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要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习惯教育;二是突出心理教育;三是突出责任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育策略,塑造学生的个性,从而把学生塑造成有见解、有个性、有骨气的全面发展的健全人。

总之,新时期对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学生,教师首先要弄明白从哪里下手进行教育,班主任本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第8篇

1.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医学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人文课程的满意度是不高的。16%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是满意的,46%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比较满意,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的满意度结果分析满意的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与学生结果相差不大,也有40%的老师选择了不合理。按照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正常生理功能生物致病因素病理变化药物作用原理等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及人社会性,不能解决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看病时只能从生物医学观点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只注重病人的症状、体征、诊断及药物治疗,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为了适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急需改变,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设置课程。对于现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这个问题学生和老师的观点有些差异,有42%的学生和48%的老师对现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不满意的,只有30%左右的师生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原因在于一直以来,我校教学大多沿用过去的“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以灌输、说教、模拟、验证为主,而其他的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较少。进一步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我校教师缺乏新教学方法的相关学习。

究其原因,无论基础医学教育的老师还是临床的教师都没有受过教育学的相关培训,并且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医疗工作,对教学的投入有限,导致他们对医学领域新的教学方法不熟悉,甚至有的很陌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我国教育方式一直延续着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全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学习是不现实的,学生也愿意接受重点突出的讲授法去应付考试。对于各门课程考核方式问题学生和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有42%的学生和45%的老师对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各门课程考核方式是不满意的。很久以来,学校考试内容过多偏重学业成绩,特别是对书本学科知识的记忆,忽略了评价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人文素养、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会融会贯通,轻视人文科学素养。而且,测试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性,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对于开设的人文课程学生和老师的观点相差不大,有40%的学生和43%的老师对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开设的人文课程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门数少、学时少,通过统计得出,泸州医学院其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为8%,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学时与国外院校相比明显偏少;常以“两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即使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也呈现随意性、散在性,未形成符合校情的完整的体系。随着人文关怀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倡导,以及我国近几年所凸显的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现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合理性的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63%的学生和65%的老师认为课程前后衔接比较合理,如果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学习,随后的临床课程也将无法理解。也有近40%的老师以及学生认为前后衔接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我校设置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学科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在内容安排上往往会过多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独立性,但同时就忽视了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从而导致知识衔接不够,内容重复、交叉,也浪费课时,加剧有限的学时与急增的知识间的矛盾,使得对新学科、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介绍不够,因此整合教学内容势在必行。3.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医学各门课程实验课安排是否合适。65%的学生和67%的老师认为课程计划中实验课安排偏少,18%的学生和15%的老师认为安排合理,只有极少数的师生认为偏多。同时作者通过统计《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中66所高校课程设置计划,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1∶0.31~l∶0.74,院校间差异比较大,部属重点院校基本在1∶0.6以上,一般院校1∶0.31~0.74,平均l∶0.48。统计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为1∶0.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受到经费投入的影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也较为落后。

二、建议和对策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目标。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是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地方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之提供充足医学人才资源的重任[1]。泸州医学院地处西南地区,是一所省属教学型高等医学院校,也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原则设置课程,以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和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积极探索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以改革过去单一的医学生物学课程体系。特别是研究开发综合性课程,如整合、以问题为基础、以社区为基础等医学课程体系结构,努力使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多样化,为实现总体的医学教

育培养目标服务。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思想进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内容整合及教学方法时,既要注重对学生“三基”的培养,又要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提高综合素质;实验除开设必需的经典实验外,还需增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人文教育。在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同时,必须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学、哲学、文学、史学等,以及与医学关系密切的某些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逻辑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从而形成完整、系统、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运用人文科学的知识去关心、医治病人,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获取重要的病史资料,让病人配合好,达到良好的医治效果。由此可见,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系,使两类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