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云识天气课件

看云识天气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1篇

16.《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能边读边想象第一部分所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的不同景象。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语句品读,想象、感受雷雨前景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留心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1、

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垂”2个生字。

2、

边读边想象,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

“垂”字的识记与书写指导,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多种手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

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

2、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雷雨》,学生观察

字怎么写?与师一起板书课题。

3、

同学们见过雷雨什么样子吗?师介绍雷雨,雷雨又叫雷阵雨,多发于夏天的午后,它来得快,下得大,去得也快。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播放朗读,谈感受。

2、

自读课文,提要求。

(1)、标出文中自然段。

(2)、圈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请教拼音或同桌。

2、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同桌的读音。

3、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抽读、跟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接龙读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我们来看看图,这幅图描绘的是什么景象?(雷雨中)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的雷雨中?(4-6自然段)

2、哪些自然段写不下雨的景象?1-3自然段和7-8自然段都是写没下雨的情境,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3、《雷雨》按照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研读雷雨前的景象

1、请同学们默读、思考:雷雨前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在文中用“—”画出来。然后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1)、乌云(学生画乌云)

A.

看课件乌云图,课文是怎样描写乌云的?

B.

体会词语:满天、黑沉沉、压(仿说ABB类词,动作演示“压”),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乌云多、厚而且低的特点。

C.

读出乌云逼近、天气闷热的感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D.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此时好安静啊,为什么这么安静?他们害怕了,

因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过渡:除了乌云,还写了哪些景物?

(2)、大风(学生画大风)

A.

指名读第2自然段

B.

小组讨论:大风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学习乌云的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C.

给忽然换个词:突然

D.

看课件图,感受大风的猛烈,演示小树乱摆的样子。

E.

指导朗读该句。(风来得好急好猛啊)。

F.

这么大的风,你们害怕吗?不仅你们害怕,蜘蛛也害怕了。指名读描写蜘蛛的句子。

G.

看图理解“垂”字什么意思?观察写法,组词,用“垂”字造句。对比句子,把垂换成“爬”字如何?体会“垂”字的精准(蜘蛛因为害怕落下来的情景)。

H.

蜘蛛害怕了,别的小动物害怕了吗?谁来说说。

(3)、闪电、雷声(学生画闪电)

A.

播放闪电雷鸣声,体会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的不断加剧。

B.

练习用“越...越...”说话。

C.

指导朗读

雷雨前,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后来又电闪雷鸣。这就是雷雨前的变化,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了解了雷雨前景物变化及特点,其实下雨前除了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其他的现象也表示要下雨了,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出水面……

大自然可真神奇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小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去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

作业:(任选一个)

1、

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内容,画画雷雨前的景色。

2、

爱观察的你,不妨观察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把它记录下来。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微课 微课程

自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院以来,微课程的概念迅速风靡全球。许多教师纷纷参与到制作微课和微课程的大军中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教学的便利和高效。但在实际制作中却普遍出现微课程质量不高的现象。那么针对本学科,如何才能制作出有自己学科特色的高质量微课呢?

一、微改变――从微处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何而来?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远在外地的表妹辅导功课而创立的微课程,就是建立在“服务于学生”这一宗旨之上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如何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呢?

通过一个微改变来引发思考:把自己当作学生。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先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会怎么学,能学会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每次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那么由此改变的教学方法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如4年级上册“天气”单元“我们关心天气”一课中,在给天气现象分类后,让学生从云量、降水量、气温和风这些方面描述天气。将这个知识点设计成“描述今天的天气”微课。如果按照书本和教师观念设计的话,可以复习天气现象有哪些方面,然后出示课本中描述天气的句子,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描述天气。这样就是课本宣读式的设计,比较枯燥,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还会无从下手。改变一下角度,把自己当成学生,想一想会如何描述天气。答案是会先看看今天的天气。看的时候会怎么看呢?肯定先看天,看看天上的云、太阳,这是在观察云量和降水量;再看树叶,看看树叶有没有动,这是看风;最后看看人们的服装,穿怎样的服装,伸出手感觉一下温度。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描述,归纳起来是“三看”的方法――看天、看树、看衣服。于是,再次设计微课,先播放一段某一天的天气情况录像,拍摄的时候也是从天空、大树树叶和人们的衣着这样的方式呈现。播放结束后,出示对这一天的天气描述。比如“多云,天上云很多,可能会下雨;没有风,因为树叶没动;有点儿凉,人们穿着外套”等语言描述的天气。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描述天气的方法,加入个性化设计,利用手绘的方式呈现“三看”的方法。这种方式是从学生喜爱的生活入手,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直观、清楚地了解观察天气的方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通过教师的换位思考,改进教学方法,从细微处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二、微选择――从微处精选微课主题,设计呈现思路

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选择一个主题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在选择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突出自身优势,选择一个课程主题

(1)运用自身优势。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如此,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涉及。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内容,有助于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程。比如在制作“我们关心天气”这一微课时,采用手绘的方式呈现观察天气的步骤,就是结合了自身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对宇宙天文感兴趣的教师,在制作这方面微课程时必然有很多好的创意和设计思路;对生物感兴趣的教师,制作选择这方面的主题,肯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资源;对实验操作特别规范严谨的教师,就可以从操作入手,制作一系列演示实验和示范实验微课程。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课堂上无法看清的问题,还能让有困难的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从自己擅长的方面选择主题,必定会事半功倍。

(2)重新研究优课。对之前有过深入思考或者教研探讨过的课也可以作为选择的主题。这样的课教师对它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在制作的时候有很多素材可以加以应用。如在制作“对土地的作用”这一微课程时,有3个微课组成,分别是“雨水对土地的作用”、“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其中“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一课是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视频课,也公开展示过。关于这个主题,有过思考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有视频、课件、教案等素材,因此选择这个内容作为微课主题时,有很多创意和思路。比如谷歌地图引入、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视频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原先对本课的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在制作好“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个微课后,由于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对这一单元的课都有过一定的思考,因此又在此基础上制作了“雨水对土地的作用”、“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这两个微课,使之成为一个微课程。

2.突出微的特点,找准一个知识点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关键在于微,所以我们的切入点必须是微小的。确定好主题之后,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方面作为微课程,再从这一方面中选择一些小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课题。每个微课就好比一条绳子上的绳结,每一个绳结之间互相联系,组合成一个主题式的微课程。如果把整节课都作为一个微课,那范围太大,内容太多,就无法深入。不如将多个知识点分成几个微课,组成一个微课程,这样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有所深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描述今天的天气”这个微课是“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中的,如果把“我们关心天气”整节课作为一个微课,由于内容太多,就会变成说课,而且时间过长,学生会失去兴趣。不如选择“描述今天的天气”其中的这一个小点展开,切入点小才可以切得深入。

微不仅是知识点小,时间也必须短。国外有注意力10分钟法则,因此他们的微课一般在10分钟左右。然而,现在很多人的注意力可能不会达到10分钟,一般也就5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在制作时,还必须注意时间不要过长。“描述今天的天气”这个微课因为知识点小,因此整个微课时间是3分多钟,不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方便多种方式应用这一微课。比如课堂上引导,课后学生自学等。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间短,时间太短如果无法将内容说清楚也是不可取的。

3.突出个性创意,设计一个呈现思路

微课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呈现方式主要在于是否从学生出发,符合学生思维规律,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简单点说,微课必须让学生喜欢看,又能自己看明白。

(1)阶梯式,层层深入。递进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阶梯式的思维发展是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如“热是怎样传递的”微课程,就可以选择3种不同铁丝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为一个微课,再选择铝圆片的热传递再设计一个微课。如图这样3种不同的铁丝,这样的学习思维是递进的,层层深入的。随后的铝圆片热传递的微课又是建立在前面铁丝热传递的基础上的,也是递进的。

(2)生活化,身边出发。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很多科学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出现的。因此,在设计微课时也不妨考虑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个微课,就是从生活中的下雨现象引入学生对雨水、对土地侵蚀的思考展开的。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景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还能更好地展开思考。

(3)趣味性,其乐无穷。微课是给学生看的,就像可汗学院的风格那样,趣味性的设计总是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比如用歌谣、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的乐趣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微课中同样适用。根据微课的用途、使用对象等因素,可以多样化选择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设计呈现。

三、微处理――从微处精心拍摄视频,制作高质微课

1.制作软件应用

在制作微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软件可以帮助制作。比如使用PPT展示讲解的话就采用录屏软件。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微课的细节更加完美。

2.拍摄工具选择

需要实物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非常方便,但可能出现画面抖动的问题。一个微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那就是手机支架。

3.后期软件制作

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选择喀秋莎等专业微课制作软件,可以大大便于我们处理一些细节。如在需要突出或者添加的画面上可以增加字幕、标记等细节处理。这样的微处理,可以使微课更加精致,让学生看得更加明白。

4.注重版权问题

制作完成后,加上作者的信息和学校logo,这样一个微处理,就可以使微课显得更加专业和系统。

总之,一个高质量的微课或微课程,制作是最后一步,前期的思维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学习更新的教育技术和更多的技术软件,但我们的改变和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和微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001.7

作者简介

章俐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闰土小学,科学教研组长。电子信箱:。

点评

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也必然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科学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

本文作者正是依托自身实践,尝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科学教育的变革紧密结合――通过制作小学科学高质量微课,实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目标。作者以自己的点滴探索,总结出:微改变――从微处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微选择――从微处精选微课主题,设计呈现思路;微处理――从微处精心拍摄视频,制作高质微课。上述制作小学科学高质量微课的方法与体会,对广大科技辅导员参与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3篇

本课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其他教学方法为辅,使学生达到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以天气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易感兴趣,也易用于生活实际。在教授本课时,新单词的呈现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新单词的意义;句型操练采用游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不断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在拓展与运用实际时,以“任务型教学为主”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任务,真正达到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引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英语学习之后,他们有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节课选自教材外研社(一起)第四册,Module 1,Unit1 What’s the weather like?的第一课时,本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询问天气以及就几种基本天气情况进行回答。学生在第三册,已经学习了warm, hot, cool, cold等有关天气的词汇,对如何描述天气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时的教学,更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本课将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并练习怎样描述某一地点的天气状况,这样一个由难到易,由浅入深的教学,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也会使本堂课更加高效。

案例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raining、windy、sunny、snowing

(2)能听懂、会说: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地点?

It’s…

2. 能力目标:

(1)能结合实际状况谈论天气。

(2)能作简短的weather report。

3. 情感态度目标:

(1)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友好协作和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单词及句子raining、windy、sunny、snowing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三.教学难点

1.单词raining、weather的发音。

2.会描述某一地点的天气,并会运用所学,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四.课前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任务。

2.课件、录音、卡片、旅行社标志、调查表格等。

3.小粘贴,小糖果等小礼物。

五.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歌曲演唱

在进入课堂节奏之前,先让孩子们唱一首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激活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愉快地进入今天的学习。

(2)复习旧知,进入真实情境

师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It’s warm today.”,并叫学生看窗外“What season is it now?”,通过真实情景的刺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已学知识spring。由此进入本堂课的复习环节,课件一一展示: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arm, hot, cool, cold。

课件展示完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简单说出原因,促使学生对表示季节和气候状况的旧单词的使用。

2.新授过程

(1)学习新单词: sunny, raining, windy, snowing, weather .

sunny, raining: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新单词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在教授新词发音后,师通过让小组读,竖排读来进行巩固。

windy:课件播放风吹的声音,让学生来猜测这会是一种什么天气,他们有的会说:“风!”此时老师大声读出该单词并进行教读。此处设计的PPT是先出现风的声音,在出现刮风的场景图片。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长时间,或者对同类刺激不会保持太长的新鲜感,所以有时变换不同的呈现方式会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集中精力听声音,让他们思考,他们会变得对整个课堂充满了好奇。

学习新单词snowing: 课件一一展示冰天雪地里圣诞老人、雪橇等景物,让学生猜这又会是一种什么天气。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很好地融入了西方文化知识。

(2)认识天气符号

课件PPT展示出四个天气符号,分别代表:sunny, raining, windy, snowing。

此环节有三个目的:再次复习四个新单词。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后面的天气调查和汇报做准备。

(3)游戏Magic box: 课件展示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装有很多单词:sunny, raining, windy, snowing,warm, hot, cool, cold。它会随机地闪出其中一个,学生需集中精力,快速看并回忆跟图片可能相关的单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高度集中精力,会快速地激活大脑,对新旧词汇的巩固更加有效。

(4)学习新单词weather:课件再次展示sunny, raining, windy, snowing,warm, hot, cool, cold这8个词,然后再出示weather。此处,老师总结式的告诉学生“These words are all about weather. ”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weather的意思。单词weather的发音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师通过father---mother---weather这样一个从旧知到新知的过程来降低发音难度,再通过反复纠正示范,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weather的发音。

(5)学习新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在学习了weather之后,师教授What’s the weather like?,师引导大家看着窗外并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出:――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windy. 由于老师描述的天气就是学生当前可以看到的现实天气状况,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组句子的含义。然后老师组织并通过大小声游戏和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句子的练习。

学习完问句后,师拿出sunny的图片教授答句:It’s sunny.

师:What’s the weather like?

生:It’s sunny.

同样的方法教授:It’s raining.

由此两轮之后,只要师拿着图片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学生便会根据图片对应的天气情况进行回答。(师问,先全班回答,再小组回答,然后点名回答。这样一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同时也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小部分同学来说,经历过全班,各组,其他同学的回答过后,他们对句子的表达也更为熟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

3.趣味练习

(1)练习答句

游戏Guessing game: 课件出示几幅被遮盖住的图片,师点击图片便会露出图片的一部分,随着鼠标或者白板笔的拖动,图片被遮住的部分也会移动。学生就通过露出的这一部分来猜测这是什么天气。学生在这样的新鲜刺激下又一次活动了大脑,开始积极猜测并搜寻大脑里学过的关于图片天气的词汇。

师一般出示图片一边问道:What’s the weather like?

生:It’s ...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练习问句

游戏幸运数字:课件出示一个大转盘,转盘上有8个数字,这8个数字分别对应老师准备的8张图片。游戏规则如下:转盘转动时,大家重复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直到转盘停止。当转盘停时,指针指着哪一个数字,该同学就选相对应的图片,并按照图片上显示的天气状况回答:It’s …如果转到有礼盒的图片,则该组不需要问答直接得分。

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也有效地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4.拓展延伸

(1)学习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地点?

It’s…

图1:出示一张什邡车站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方标注一个表示sunny的天气标志(在新授过程已经认识了各种天气符号)。师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ifang? 并引导学生回答:It’s sunny.

图2:在老师的引导下,男生问,女生答。

图3:出示北京的图片,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问答练习。

(2)听力练习:听音连线。检验学生所学,并且感知native speaker的发音

5.运用实际

在本环节,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完成如下调查:“五一节快到了,老师想出去旅游。想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帮老师到旅行社调查全国各地最近的天气情况。最后给老师做一个汇报和建议。”在本环节中,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在每一组中,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六名学生为一组,由A学生扮演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手中有一张表格,上面有该组需调查城市的天气情况),B、C、D、E四名学生每人负责询问A一个城市的天气,并且要求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地点? A回答:It’s… 在这之后,B、C、D、E四名学生用句型It’s_____ in +地点.再把信息传递到负责记录天气情况的学生F,最后,由F将最后的结果报告给老师。

6.总结

1.全班齐读本节课板书,回顾本课内容。

2.集体总结评价结果,全班同学齐声数出每组得五星数量(对英文数字的复习)对得星星数量最多即获胜一组给予奖励(小糖果或者小粘贴之类的小礼物)。

评析

李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综合型的新授课。该课内容在以前所学四季,冷,热,温,凉的表达基础上,再学会详细的表达不同地方的晴,雨,多云,有雪等天气状况。整体上看课堂丰富有活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顺畅,教师基本素质优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同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大量色彩鲜明的PPT图片,跟学生生活地点相结合的天气状况图片等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各种小游戏,分角色问答和小组协作环节中利用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学习,合作操练。听课过程当中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合理

在讲解“windy”一词时,教师没有按照一般出示PPT图片的做法,而是在该张PPT上设置了一个声音链接按钮,点出按钮学生即听到大风吹来的声音。由此,学生会立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联想到这是个起风的天气。这时候才出示树木等实物在风中飘摇的图片并告知学生该种天气――“windy”,学生的印象随即深刻起来。其次,在游戏Guessing game的环节,课件运用也非常出色。老师利用电子白板的熟练操作与PPT的精心制作相结合,把表示天气状况的图片大部分遮起来,通过拖动遮盖的部分让学生猜测天气状况,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直保持一种新鲜感。

二.游戏环节设置合理有趣

教师抓住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巧妙的设置一系列小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当中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游戏Magic box,让学生集中精力,激活大脑,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复习巩固了单词。Guessing game和幸运大转盘游戏也同样都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前提下练习了单词,巩固了句型。孩子们通过自己看到的一点信息对天气状况进行猜测,猜测的过程当中头脑里会把今天学的单词自主的过一遍,这样的自主复习跟传统机械的你问我答;单调乏味的重复操练比起来达到的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三.注重对学生“听”的训练

本课进行的过程中,也注重了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在恰当的时机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真正的“native speaker”发音并跟随录音模仿发音练习。这对于我们这种欠发达课时少的地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和有必要的。在学生的“听”到达一定积累量的时候随着知识点学习的增加,他们才会敢于开口说。老师的另外一种“听”的训练就是在讲授新单词和新句子的时候注重先全班读,后大组读,然后小组读,然后才逐个同学读的过程,这样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小部分同学来说是不错的“听”的机会。

四.精心设计“任务”,与生活紧密结合

授课教师在设置本节课的时候紧紧抓住任务型教学这个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本重难点过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带着任务来练习巩固甚至拓展知识点。在课前准备时帮助学生打印好表格、旅行社标记、地图、天气状况描述图片或者文字信息等等。学生在角色扮演,采访,汇报的同时练习巩固甚至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在设置这个环节时,为个小组明确分工,恰当设计合作的活动内容。在小组协作中,每个成员都基本明确自己的小组中的角色并努力承担起自己在组内的责任促进小组工作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协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在帮助考虑旅游地点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关于人文地理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老师优秀的组织课堂能力和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礼貌用语“Good morning my friends…”,或组长汇报时用到“We think…”和“Thank you for listening ”都体现了老师平时教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4篇

一、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只有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才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了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将表现长江三峡雄奇壮丽景象的纪录片通过大屏幕播放给学生,动静画面、声音影像的结合,让学生从俯视、仰视、平视、近景、远景等不同角度,淋漓尽致地观察、欣赏三峡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感情。通过耳闻目睹、聆听课文朗读,使学生真正“游了一番三峡,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率也高了。

二、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使用多媒体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效果也就更显而易见。例如,在教学《荷叶·母亲》一文时,我使用多媒体技术,风雨中荷叶护莲的图片很自然地让学生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使学生深深领会了本课的主题思想,一曲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让学生无不潸然泪下,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易于理解,降低难度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的智慧之花,它的运用正是教师博采众师之长,创自己之优的劳动结晶,让学生从感情的体会过渡到理智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悦态悦神”的审美领悟效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将不同形状的云及云的几种光彩现象的图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有吸引力。还有《紫藤萝瀑布》课件,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花的颜色、形状、情态无不呈现眼前,紫藤萝花的美丽、繁盛、生机勃勃,无不令学生赞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小弟的去世,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人生感悟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四、寓教于学,生动形象

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思想教育,“教书育人”就是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才能寓教于学,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刻板的说教式教育往往令学生厌烦,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渗透着感受伟大母爱、回报母亲深恩的教育。将学生收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故事做成课件一起学习,播放歌曲《母亲》的视频并配乐朗诵诗歌《母爱高山仰止》,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学生都动情地描述母亲对自己的爱的故事,很好地实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拓展想象,培养能力

多媒体教学在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作文课既贴近生活又富于想象,表达学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呼唤和平等美好情感,道出心中的真话、实话,学生思维的开阔度及敏捷性都有了大的飞跃,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爱国主义和环保教育。

六、延伸课外,增加容量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在放录像的同时有配乐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结构,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等,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极大,学生却能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第二课时我让学生仿写《我的校园》,比较成功。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5篇

一、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使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越于多媒体最大的长处即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功能,这一交互功能可以贯穿于个人或小组合作下的预习、课堂学习、课堂检测、总结反馈整个过程。其图、文、音、视频综合一体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对课堂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回放、点评、强调、补充;每一个环节可随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便于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进行《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园―做客桃园―离开桃园―重返桃园”制成白板课件。设计课件时,教师可有意在渔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寻找表现情节、主题的思考空间,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对所标注的重点词句做自我评点或理由说明。再让每个组的小组代表在白板上对重点词句所做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阐述,小组间进行相互评点。这样的碰撞之后,学生对文中词句的积累就会更细致、系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文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整篇文章学习的过程进行回放,让学生重新体验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让他们在反思中更好地去改进和升华。这样的课堂,就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再如,教师在进行改病句、句子仿写等专项知识与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探照灯、隐藏、拖拉等功能,让白板在“交互”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改病句训练中,教师可以事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病句罗列出来,对它们出错及针对性的修改办法、规律进行示范和说明。之后,用白板给学生呈现出同样类型的病句,把需要修改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去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探照灯、隐藏、拉幕等功能对修改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解说(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白板上进行标注、更改、替换)。各小组之间再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复的修正、补充和理由说明,直至大家意见完全统一为止。教师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保存回放,引领学生进行反思重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图1

这种形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投入、思考的深度,会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说教。他们会在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对学习成果内化的过程也会极大地缩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音、画、视频集于一体的功能,可以为学生立体、动态地呈现文章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的感觉,并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6篇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语文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情境设置上,我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展示法。即通过诸如录像、音乐、课件等教学手段来展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渲染适当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和教育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很兴奋,注意力集中。如我在讲《紫藤萝瀑布》时是这样导入的:提到瀑布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情景?(学生想象并说说)然后放瀑布课件:我们知道气势磅礴的中国第一的黄果树瀑布,还知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但紫藤萝瀑布是怎么回事?和瀑布有什么联系?这样学生脑海里想象着瀑布的宏伟景象,被带入情境中去,并设置了悬念。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角色扮演法。即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布置学生表演游行一幕。在表演准备中,学生认真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并创造性地拿来了花纸伞,还做了王冠,把文章部分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学生要把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人物,就赋予了学生一个角色,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任务,因为学生要完成好任务,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做好“角色”要做的事情,这样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学生深藏的创作潜能。

3.身份设定法。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时给学生设定身份,然后给他们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讲《紫藤萝瀑布》时,我这样分组设置:假如你是植物学家、画家、文学家、哲学家,请你从不同角度来鉴赏这篇文章。赋予学生这样的身份,学生一看自己也可当专家,很得意,于是仔细研究起文章来,要像样地发表一下专家见解。在《看云识天气》学习中,我请学生假设自己是气象专家,观看云图预测天气。然后我播放各种云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与课文对照,辨别是哪种云,然后预报天气。学生兴致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观察图片,分析课文语言,积极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并且锻炼了观察、分析、判断、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二、尝试开展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而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和语文学习息息相关的活动,如“招聘会”“广告中的语文世界 ”、“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语文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大部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不能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在开始活动中,我发现只有前半部分学生能认真地投入课外活动,而惰性强的学生却没有行动起来。我一方面用发奖、出展板的形式鼓励,另一方面强制每人必须参与并上交活动成果,记平时成绩。语文活动课应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积极参加语文活动。不应仅仅让一部分学生“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如《走近月亮》这一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并加以赏析归类,还让他们自写有关月亮的诗词和片段描写。这样学生的文学底蕴丰厚了,欣赏、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三、课堂上激发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首先,应先解除学生迷信书本、老师,怕别人笑话的思想顾虑和束缚,鼓励其大胆积极地思考、质疑,鼓励其勇于发现和创新,在课堂上形成民主风气。

其次,课堂组织讨论答辩。对于那些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又是教学重点、难点,那么就在课堂中通过组织讨论来共同解决,我引导他们谈看法,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探疑过程中我尽量做到不用预设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尽量使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几个月指导、尝试后,在质疑方面,多数学生都能提问了,少数学生已经可以提出有分量有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进行质疑的重要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同学提问偏离重点,只能问一些无关紧要、鸡毛蒜皮的小问题,问不到点儿上,有时在课堂上会浪费精力和时间,这还需我进一步对学生质疑进行调控,指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如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言、结构、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质疑,这可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经过半年实践,班上大部分学生能较快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上课思考解答问题表现得活跃、敏捷、有思路、有创新。这改变了学生直接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法,促进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7篇

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科普读物、网络图片、视屏及最新研究成果,经过筛选和重新编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为主,加少量文字说明,使其具有信息丰富、概念形象、通俗易懂等特点。例如,在讲授气象对军事的影响时,采用了三国演义中水淹三军、火烧连营、借东风等故事的视屏及图片。在讲授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后,给同学们播放由中国气象局制作的科普片《走近天气预报》,从网络下载中央电视台当日的天气预报节目、卫星云图和等压面形势图等资料,与同学们共同分析当日全国的天气形势及气象特点,提高同学们对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影片《后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好莱坞影片《后天》是有关气候变化最为经典的灾难电影。影片描述了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形势下,突然发生急剧变化,在几天之内进入新的冰河世纪的故事。

这部影片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知识,因此在播放影片时,布置一些相关问题供同学们思考,主要包括(:1)影片中气候发生突变的原理是什么?(2)地球历史时期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发生过极端寒冷和极端温暖?(3)全球气候是否象影片中描述的一样在几天之内进入极端寒冷气候?(4)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应对?(5)飓风能够来自寒冷的北极吗?(6)气候变化会产生海啸吗?大规模海啸是如何产生的?(7)全球变暖是如何引起海平面上升的?这使得同学们是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和学习《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师则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问题逐步进行解答。例如,在讲授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强调来自低纬的暖流对高纬地区的增温作用。而影片《后天》的理论依据就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川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盐度,最终导致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热盐环流减弱并完全终止,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停止向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全球的热量平衡被打破,使得高纬度地区乃至全球变得非常寒冷。

影片中全球气候由温暖状态进入冰室状态,这在地球历史时期是真实发生了的。在讲授地球的气候变化史实时,详细回顾地球演化过程中气候的演化历史,重点讲述发生在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事件和白垩纪的极端温室气候及其发生的原因。指出地球的气候是周期性发展的,显生宙70%的时间表现为温室气候,30%的时间为冰室气候。需要向学生指出的是,由于海洋巨大的体积和热容量,释放和获得热量的速度都较慢,因此,尽管地球历史时期气候也发生了突变,但全球的气候剧变不可能象影片《后天》中所展现的在几天之内发生。

在回答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问题时,教师可以很自然的引入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入巨量CO2,温室效应正不断增强。大气中CO2的含量将在2070年达到白垩纪的水平,即工业化前的2倍,并在2300年后不久达到工业化前的8倍,地球很可能重回“白垩纪世界”。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当前所面临一个全球性问题和共同挑战,国际社会正努力应对。例如,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拟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的气候峰会都由一个纯粹的学术会议演变成政治首脑峰会,从“巴厘路线、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德班会议”到“多哈会议”都没有能够取得很大的实质性成果,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演变成一个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3结语

看云识天气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公开课 导入 五法 五性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28-01

时代在进步,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觉得英语教学亟待改进。面对一群英语基础差,放弃学业寻求技能的学生,上好英语课的意义就更重大。英语公开课是推进英语教研的手段之一,课堂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循环过程。笔者上了一节英语公开课,这节课是有关天气的一节导入课。笔者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物逐层导入.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现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浅谈一二。

1 在这节英语课堂上,笔者运用以下几种导入法:

1.1 相册导入

笔者制作了一个约一分半钟的精美相册,让学生说出此相册是关于什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学生感觉新颖、自然,耳目一新,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1.2 头脑风暴导入

“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在学生归纳出本节课是关于天气时,继续让学生说出有关天气的词汇,多云、晴朗等等,学生纷纷讨论回答。让学生快速归纳整理,在班级开展小组竞赛,很快学生说出了常见的,程度好的学生还说出不常见的天气,笔者总结且让计算机学生用手机百度查出单词,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

1.3 提问法

笔者综合运用body language(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配上适度的动作、手势)先简单引入一下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讲授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收看录像或听课文录音,这成疑会引起学生极浓那兴趣,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1.3.1 间不容发式提问

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法导入新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公开课上,笔者开始就切入话题,连续提问让学生瞬间切入主题――谈论天气,收到良好的效果。用这种间不容式提问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运用英语的能力。

1.3.2 迅雷不及掩耳提问

让学生就身边事物描述天气。看图片描述每个图片内容,并简单阐述最喜欢哪一张图片。天气预报图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想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本节课生动、活泼、有趣,更增加了本节课的实用性。

1.4 歌曲动画导入

在教授有关天气预报的句型和词汇时,呈现制作的一张flas歌曲,让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兴趣。接着,笔者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季节,学生根据图片用英语交流,展开讨论,引入新课。

1.5 创设情境导入

1.5.1 在教授学生各种天气所需物品时,笔者运用仿真性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以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和实物表演出何种季节,活跃了课堂。此时呈现多媒体,让学生连线。学生一目了然,事倍功半。

1.5.2 在教授天气预报实践环节时,没有死板的教授,而是让学生听一首天气预报的音乐,学生瞬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

2 这节课笔者主要把握以下五条原则

2.1 导入的艺术性

本节课堂导入中,笔者通过多媒体相册,使学生在欣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天气的词汇。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学生容易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授天气预报时,先创设情境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艺术性的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学生耳熟能详,事倍功半,十分成功,让整节课处在欣赏的角度去聆听,颇受欢迎。

2.2 导入的层次性

课堂导入中,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每一个细节,将导入分解成若干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又使用思维导图模式呈现trees一图,让学生说出有关weather report 的词汇,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有关天气预报的词汇,呈现天气预报音乐,综合归纳天气预报的播报,完成教学。本需两节课的教学任务,笔者分层导入,事倍功半。

2.3 导入的全体性

导入的层次性是纵向任务之间的递进关系,而导入的全体性则体现在横向学生的不同类型,体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面向全体,进行全面导入的设计。如天气预报播报时,学生既可以说中文,也可以用英文翻译,分组完成。在导入季节所需物品时,学生既可肢体表演,也可直接猜答案。都是全体参与,因材施教。

2.4 导入的探究性

其实探究在各个导入过程中都是互相关联的。这种导入的关联性决定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决定了探究的无止境,越来越引人入胜,最后使课堂得到了升华。例如相册导入主题――天气图标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对话表演引人入胜――天气预报音乐使课堂升华。每一步都需要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使课堂在动态的探究中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5 导入的人文性

笔者在公开课中注重选择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音频、图像资料辅助教学。师生之间极富亲和力,导入也很自然。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又引入一句谚语“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体现老师对学生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殷切期望。在本节课中,团体合作表演天气让学生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