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片段教学教案

片段教学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片段教学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1篇

肩扛着“父老的重托”,参加了福建省首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整天的面对考官的考量,身心疲惫地离开森严的大赛会场。极短的四项教学技能探究和多年的根基,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还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高殊荣。在此鼓励下,自我感到对“片段教学”有一定的顿悟及偏爱,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由此好像对四项教学技能研究有一点资本,多次担任了市、县(市)教师“片段教学”比武的评委并和省里和厦门的有关专家进行了切磋。两年多来,随着自己不断探究,不断实践,对于它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承接邀请在福建省的十几所学校进行了片段教学的讲座,并亲自进行示范及点评,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及好评,借此机会将自己对片段教学的理解及感悟献给需要它的老师和朋友。

一、片段教学的含义

培训专家、指导老师告诉我: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片段教学是截取某节课中的某个相对完整的局部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15分钟左右。我们把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作比较,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前者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教研而用,而后者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

从这一两年的实践和探究中,笔者感到片段教学的类型,常见的有自定和他定类型;实境型与虚境型类型等等。就笔者本人几次受邀参加的省、市观摩示范的《剪刀的启示》《我的汽车梦》等片段教学展示,应该属于虚拟的(虚境型)、自定型。这种展示对被邀请的我,可以根据我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片段的内容,自己确定片段的重点,尽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及教学基本功。自定型的片段教学的优势比较人性化,能够给教者自,使教学者的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本片段教学表现的生动,完美;但也存在着的不足,它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执教者的真才实学,所以在新教师考聘、评选活动和省首届技能大赛等都使用他定型、虚境型片段教学,考官提前出好题,执教者现场抽题,经过短暂的时间准备后就进行现场教学。执教者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它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更频繁地被使用。当然,有学生参加的实境型片段教学为过去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在此就不多谈了。

三、片段教学的意义

通过参与多次的片段教学活动,笔者认为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有利于提高评价教学水平的信度。

(一)片段教学活动中常出现的失误

片段教学的大量使用是近两年的事,许多老师对它的认识还肤浅,为此在片段教学与其他的“度”的把握上存在问题。

1.片段教学与说课混淆不清。说课是说教学依据,而片段教学是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课是片段教学的理论依据,而片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实践,是说课的具体体现,这两者有关联,但实际展示时又不能混为一谈。有的老师经常在片段教学时,会冒出:“我这样上的目的是……”“刚才我的这一环节体现了……”这一类的话语,这是不应该的。

2.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比如,在首次福建省技能大赛时,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就是教材的第三页“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有的选手由于审题不清,加上过于紧张,就把目标定在为什么上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即使他上的再精彩,给评委的感觉还是目的不明确,纯属离体,分数自然就不高了!

3.没有重视教学设计。备课要写教案,这大家都知道,是毋庸置疑的。但片段教学方案设计却经常被人们忽视,特别是有的活动中没要求上交教学设计时,很多老师就想当然的忽视他,认为我只要写完教案,在临场来发挥就行,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会影响你在大赛中的表现。因此不打无准备之战,片段教学同样需要备课,需要做好教学设计。

4.忽视师“生”双边互动。虚境型片段教学看似是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但是教师绝不能只“读”或“背”教案,而应努力创设一种虚拟的情境,来突出师“生”双边的互动。片段教学的互动情境有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的评价语言来体现的,因此在进行片段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地进行这方面的考虑。如教师说完“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后,如果立刻评价说“你的回答太棒了”、“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就会让听课教师莫名其妙,搞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棒”在何处,“好”在哪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的预设,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的问题内容,并加以评价。比如我在片段教学《剪刀的启示》时,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剪刀,稍作巡视后,我就开始虚拟学生汇报的场面:“老师,我想设计一把带音乐的剪刀,这样妈妈在剪布的时候就可以放松心情了……”“老师,我觉得除了加上音乐,还可以加些红外线的设施,这样剪刀就能剪得又快又直了!”“同学们的回答太精彩了,既让我们学会用音乐来放松心情,又能提高我们剪刀的使用功能,用上了红外线,太有创意了,我为你们骄傲!”教师如此的评价,既让听课老师听得明白,又能把师生间的互动虚拟出来,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

5.没有把握好片段教学的时间。由于片段教学更多的是为了教研或比赛使用,而且时间又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如果你的展示时间过短,就无法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如果时间到了却无法完整的展示片段,则给评委的感觉就是虎头蛇尾,没完成任务,这样的效果肯定就不好,就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片段教学成功的秘诀

通过参加福建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及后续的被邀请的十几场片段教学讲座及展示课中,我认为片段教学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它长势良好的秘诀是: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目标

导学案,是指教师在拟订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拟订出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说高中历史导学案反应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学思路。那么高中历史导学案与教案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

高中历史教案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而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

二、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方法

1.应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握住第一个导学要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可能有历史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我写教案时,也需要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晰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历史教师本身明晰教学目标,而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

比如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应用导学案的方法设计的教学,就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设计要点:第一,教师不光要自己明白这次教学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明晰这次的教学目标,该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等历史概念。第二,教师必须要了解用怎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大刀王五》电影的片段,片段中会播放康有为及梁起启为光绪帝剖析时弊,提出变法的片段。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历史概念,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历史结论。比如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等。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明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

2.应用导学案定向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中的学生有时不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学习经验有限的缘故,为了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求教师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设计的关键,要求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依然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导学案中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分析的历史事件。在封建统治的末期,的思想有其先进性,它是结合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一次变化;然而它又有其局限性,因为实施变法的人没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变法策略,所以这套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的失败给予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它可以应用多元化的角度剖析,所以它是该教学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用开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这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3.应明导学生明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要明析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教师必须要明了该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哪些情感、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教师的设计必须是把导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具有定向引导性的。比如教师要了解开展辩论会辩论的主题,要求学生能过辩论掌握相关的历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由于爱国情感,康有为、梁起超等知识分子在危难的时候开始,六君子更为了唤起民众觉醒付出生命的代价;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展现自己的观点、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强化观点、学会应用历史史实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教学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结合以后,要反思导学案设计,找出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始反省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反应了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着手反省导学案设计是否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要点、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要点、是否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发现导学案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可延用该次的教学经验;反之,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的方法。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3篇

时代在招唤,师范学校如何顺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毕业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学校通过分析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加大加强对在校生的教育培训的力度。促进师范生快速成才。具体做法如下:

一、小学教材过关考核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毕业生工作后需要教学就必须全面接触教材。与其毕业后才研究教材未免已晚,不如毕业前就充分接触教材,做好工作前的知识储备。学校决定在校学生入学后马上就接触小学教材,让他们系统得了解小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和要求,并对其中一些重要部分进行学习、掌握和考核。考核之前制定可行的“小学教材过关活动实施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制定小学教材过关措施。布置学生人手一套小学教材,集体开动员大会。布置好阶段学习任务和考核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考核方法是口试和笔试结合进行,成绩计入毕业生档案。这样以来,学生非常重视,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二、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教育法规性文件,作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全面理解。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把学生学习课程标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必修课进行严格要求。

《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课程标准的理论水平,学校每年还协调当地教育研究部门调派教研员对学生进行课程标准解读,上示范课让学生加深理解。教研员以示范课为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剖析课程标准在示范课上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对课程标准的精神既看得到又听得见记得牢。

三、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

命题能力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作为师范教育的一项基本功来抓,对学生提出要求。我们有针对地培训学生,让学生学会能够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出题,试题知识含量、能力测评、难易程度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要求。

经过几年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够按照出题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试题编制、试卷结构出题。

四、了解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更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桥梁。让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是请学校里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班主任工作意义,性质,内容和常规的讲座。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班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每学期写一份学习体会,作为期末考察内容。

五、毕业前的求职应聘培训

1.写简历和自荐信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前要投递简历和自荐信。学生生活经验少,社会阅历浅,社会活动能力差,顶岗实习第一步要把自己介绍给小学领导,让小学领导接收自己。因此如何写好自荐信就是重要的一步。学校安排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信和写简历,然后让学生练习,并把自己写的自荐信在班级交流,要求人人必须发言,最后每人把自己的自荐信写在稿纸上,在学校教学楼大厅展出,全校师生观看,进一步交流。

2.说课专门训练和考核验收。安排专职老师进行说课的基本要求、结构、特点的培训,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加大强度训练,以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说课技能。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进行验收:每人以抽签方式抽取说课的题目,给半小时准备,由三名专职教师把关验收。不过关者在学校继续培训练习,达标后方可实习。

3.加强粉笔字的培训和验收。粉笔字是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学生应聘时需要说课和教学片段讲解。需要写粉笔字,应聘单位的领导老师会看学生的粉笔字是否合格。因此学校把粉笔字列为学生掌握教学的主要环节来抓,有专门的书法老师,从新生入学开始每周上书法课。每周交一次小黑板作业,两周进行一次粉笔字展评,一个月进行一次抽测。经过反复持久严格得训练,学生粉笔字到毕业时人人过关。

4.进行听课、评课训练。听课评课是合格教师必备的能力。从新生入学就对学生进行听课评课教育。安排专职教师对学生听课评课基础知识进行专题讲座,让同学了解听评课的方法和程序。请当地名师给学生上示范课;同时请进修学校教研员对示范课进行评教,让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一堂课。另外通过播放全国知名教师的录像课和点评课,让学生了解更高层次的上课评课,开阔视野。

5.写教案训练。写教案是教师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日常工作。我们把写教案列入师范学生应掌握的重要教学基本功之一,列入教育与训练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写教案的培训采取如下的做法:专题讲座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教法课上介绍写教案的要求;师范教师每年教案展出让学生参观;每名学生每次听完讲座后写一份教案并打印出来在大厅展出。

6.教学片段讲解训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能上课是学生的最终目标体现。利用毕业实习前的2个月时间,强化训练。方法是教法老师课堂示范,学生先模仿,然后教法老师命题给学生,学生练习写教案,备课,上课。毕业前一周,教法老师牵头组织各科老师检查验收打分。不合格者不允许实习,在校继续训练,直到合格方可实习。

7.教学方法的研究。指导学生上网查阅,了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适应小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书写成材料,加深理解。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4篇

根据教学系统论,从主客体关系划分,教学系统主要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体(含教材、教具、实验等)。教学过程就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图1)。因此,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关注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关系。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系统中学生是缺位的(或者说是虚拟的),故对虚境型片段教学的评价应聚焦于教师,关注教师与教学媒体(特别是教材)、教师与虚拟学生之间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基于上述认识,对虚境型片段教学的考评,应聚焦于教师,并从老师对片段教学内容理解(教师与教材关系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要方面)、片段教学组织呈现(教师与媒体、虚拟学生间相互作用的表征)及片段教学实施效果(教师与媒体、虚拟学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方面、通过执教者的片段教学设计以及片段教学过程来综合考评(如图2)。

1.学情把握

“学情把握”是指基于片断教学的开展,执教者对学生当前学习状况(指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所持的偏好和态度等)的了解与掌握。学情把握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对于虚境性片断教学来说,由于现场没有学生,对于“学情把握”的评价,只能从普适性(即片断教学内容对应的、真实的学生所处的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的起点行为、已有知识、学习动机、能力水平等)角度来加以考评。由于该指标只能评价“普适性”学情而非“针对性”学情(即不是通常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班级真实学生的学情),故其权重不宜多大(宜控制在15%左右)。

虚境型片断教学如何评价“学情掌握”呢?实际操作中可结合片断教学设计(教案)及片断教学过程来考评。如,通过教案及教学过程,分析教师采用怎样的“先行组织策略”来引导学习、将新知识与哪些已有知识联系整合、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使用怎样的策略来突破教学难点等,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师学情把握的水平和能力。

2.教学理解

“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科内容(包括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科思维方法等)的把握情况。执教者的教学理解折射出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学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并制约着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理解”是考核片断教学的重要指标,所占比重应为35-40%。对于教学理解,可从“教学价值”、“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三个层面来加以分析(如图3)。对于“教学理解”各个指标的考评,实际操作中也是结合片断教学设计(教案)及片断教学过程来考评。

2.1 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实质上是“为何教(学)”的问题,反映执教者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内在联系等主要方面的把握。“为何教(学)”的把握情况对教学素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直接影响。因此,考察执教者对“教学价值”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价值”的评价,可重点关注执教者是否明确片断教学所选取的教学内容的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是否深入把握教材文本蕴含的真实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和精神,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等。

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为“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衡量教师在理解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课时教学应达到的教学要求把握情况的指标。由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该指标对片段教学的考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价,关键看片段教学执教者是否能在清楚认识片段教学内容及学情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选题特点准确、合理、全面的制定片段教学目标,并能以局部目标体现课时乃至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

2.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即为“怎么教(学)”的问题,是衡量教师规划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它是基于正确认识“为何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的,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化体现。该指标直接定格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并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效果。因此,这一指标作对片断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该项目的评价,重点关注执教者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安排怎样的教学环节与任务、创设怎样的问题与思维情境、开展怎样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3.教学呈现

“教学呈现”是执教者通过实施片断教学来展示自己的“学情把握”、“教学理解”及教学能力等的过程,它反映着执教者的教育理念、教学驾驭能力,并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教学呈现”是片段教学考核的核心指标,其权重应为35-40%。对于“教学呈现”指标的考核,从操作层面看,主要从教学技能的视角来着力。课堂教学技能很多,基于片段教学时间短、内容少的特点,考核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技能全面考查,而应突出重点。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本质是交流、对话。这种交流、对话过程,是以课程内容为问题,共同去生成新的问题、去构造新的意义的过程。基于此,有人提出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五个方面。根据有效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和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呈现”的考评,应通过片断教学执教过程、重点从“问题与对话”、“反馈与调控”、“板书与演示”三个项目进行(见图4)。

3.1 问题与对话

“问题与对话”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提出或呈现问题;二是如何基于问题组织对话(虚拟对话)。其中,问题提出就是教师通过假借某种方式或情境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组织对话则是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虚拟的)开展相关的思考与讨论、探究与交流等活动,它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于“问题提出(呈现)”的评价,关注老师是否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是否艺术化的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建构问题支架、是否注重提出开放性问题等;对于“交流对话”的评价,则要关注执教者是如何营造虚拟对话环境(是否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如何构建虚拟对话关系(是否建立合作、互动的良性对话关系)、如何组织虚拟对话(是否关注对话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如何进行归纳整合(是否对问题对话情况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让问题进一步凸显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等)几个方面。

3.2 反馈与调控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以“问题――评价――解决”为核心,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控”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才能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反馈与调控”项目的考评,对于虚境型片断教学而言,应关注老师在学生问题卡壳时(虚拟状况)是否给予启发式指导、问题偏向时是否给予规范性指导、问题错误时(虚拟状况)是否给予科学性指导、问题深入时(虚拟状况)是否给予递进式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虚拟状况)能否给予及时、科学的评价,是否尊重、悦纳、理解、支持学生表现,是否激励学生实现坚持不懈的学习等。

3.3 板书与演示

板书与演示(包括媒体、教具和实验演示)是教师教学所涉及的两种基本辅助手段,也是两种重要的教学技能。对于板书与演示,它们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桥梁和工具,教学时使用是否恰当也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它们理应成为片段教学的考核指标,并结合片断教学过程从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等方面做出评价。

对于板书的考评,关注板书是否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构思,使板书内容系列化、结构整体化、表达情境化。具体可关注:内容精炼程度、设计精巧程度、形式美化程度、方式灵活程度等几个方面;对于演示的考评,关注教学时是否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合理、有效、灵活地进行演示,演示是否有效的帮助学生既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又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演示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亲近学生的课堂;发展式作业;教案资源库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但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主授、学生主受”的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应该对此加以改造和摒弃,使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行之有趣,行之有效浅谈几点启示:传统教育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把教育教学工作推向前途黯然的“蛮荒之地”。我也曾是这样的推进者,我因此而困惑。

课程改革如春风吹拂我困惑的心灵,唤醒我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在课堂上,我不再滔滔不绝,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老师的感受”,由教书育人的身份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如,教学《信客》一文时,通过简单煽情后,让学生自己独立研究: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信客撰写一份个人资料。包括给信客取名,说明取名的原因,概括信客最伤心的事,最高兴的事,信客最敬重的人并说明理由,拟写信客的座右铭等内容,先让学生独立研究,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最后班上交流,引导学生点评。老师不再大讲特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者。

1.发展性作业

新课程对作业也有新要求。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单元重点来设计作业。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有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展现了缤纷的四季,而综合性学习即是《感受自然》。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单元重点设计每课的作业。教学《春》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学习写作方法,课后作业则是让学生写一个片段,或写荷叶满塘、蝉鸣蝶飞的夏天,或写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秋天,或写冰天雪地、粉妆玉砌的冬天。而学习《济南的冬天》则重品语言风格,学完后则让学生收集描写四季之景的良言佳句。在学习《秋天》一诗时则重析诗歌意境,课后则让学生收集写四季的名诗妙词……在完成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已经悄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进行“感受自然”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不会感到手忙脚乱,更不会由于没有知识储备而迷茫。这种作业内容和方式,把学生量大而又无所适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业分解到每一课的学习中,不经意间就顺应“减负”要求,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真正萌发,从而爱上作业。

2.备课加减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寻找相关资料。传统做法就是将其抄在书上,或是抄在本子上,以应备课、上课之需。这种做法,费时又费力,有时为了寻找所需的资料,绞尽脑汁,结果却是不确定或一无所获。“新课程”除了储存了传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外,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教学资源,同时开发身边的现成的语文资源。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案,这样上课就会游刃有余。

我在近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均采用电子教案的形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即兴的教学内容,我下课后及时整理在该节课的教案之中,把课内外设计的作业,设计制作的课件以及反思收集起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样从初一到初三的周期,老师就不必为备课到处找资料,一片茫然。在教学某一课时,只需在自己的资源库里拿出该节课的相关资料,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求或加或减一些内容即可。这种一课加一课累积形成的,深深烙上自己教学风格的系统性教案资源,不仅减轻了备课负担,而且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然后再整合到原有的教案中,快速形成新的教案,提高教学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研究型的学生。因此,教师更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做研究型的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参考文献: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导学案 教案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深入,我们初三化学每周只有3课时的教学时间,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初三化学上下册的教学内容,可谓任务艰巨呀!因此对于任教初三化学学科的老师来说,如何有效利用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可谓是一门"技术活"啊!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导学案"确实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当然也改变了以往老师的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网上直接下载的或是不经过老师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不但起不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搅乱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学习的方向、学习的目标。所以教师如何精心编写每一份优质的导学案要比如何合理使用一份份导学案显得更为重要,优质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直接关系到我校"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主要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从如何备好优质的"导学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合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备好学生学习的"思路图"

每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老师心里都很清楚,每上一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老师把自己所思所想的教学内容精心编制成用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图",然后在上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时参照老师设计的"思路图"来学习,这样的导学案既方便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当然老师也不用喋喋不休地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真可谓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这一框内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思路图"导学案:

实验室制取氧气

1、药品:_______________

2、原理: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7、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8、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9、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接下来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的一个个解决学习任务,以便以最快速度完成学习的目标,而且课后可以按照老师的框架图有效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备好学生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而是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因此在备"导学案"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等这类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只需在必要时加以辅导就可以了。而在学习原子的结构这种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置成动画的形式加以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一类既难以用实验来直接教学又难以用多媒体展示的内容时,我们老师就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做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学生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备好教学精彩片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真正感受学习的乐趣。每堂课都应预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片段:一段文质兼美的语言导入、创设一个巧妙的问题的情境、一个制作精美的课件、制造一次认知冲突等,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无穷魅力,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先是根据教材编排学习燃烧条件,在学完燃烧条件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精彩教学片断:在一个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入400毫升的热水,在热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再用一块铜片盖住烧杯口,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和一药匙红磷,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很快,铜片上白磷燃烧了,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并不燃烧,这时同学们都怀着好奇心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学习的氛围达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这实验激发了。

四、备好教学巩固与反馈手段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7篇

一、定义角度:课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研修方式看,可以把“课例”简洁地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这里之所以称“教学改进背后”,其实是期望课例不仅仅展现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更需要指出为何这样授课、为何如此改进的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课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因此,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从教师研修的角度来看,课例与案例、教案、课堂实录、阐述授课的经验论文之间有所不同。

首先,课例与案例的混用最为常见,但二者并不等同。案例在教育以外领域(如法律、医学、工商管理等)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源于职业培训的困惑——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这里必须承认,案例概念的外延更大,包含了课例这种特殊的案例。但随着课例研究这一领域的成熟,混用反而会模糊课例概念的丰富内涵。课例是个小概念,案例是一个大概念,好比正方形概念和四边形概念,前者概念外延虽小却内涵丰富,后者概念外延虽大但内涵表达较为笼统。课例与案例的最大不同在于以学科教学的内容(某节课)为载体,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如处理学生作弊的教育案例)来表达某个教学研究主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研究的成分),“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其次,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也不等同。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逐字逐句的客观的文本记录,但它们都不会直接揭示或告诉我们其中的某个道理。即使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出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但并没有一个具有明确的研究角度的聚焦主题,更没有把授课教师背后的观念和“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包含在其中。因为围绕一节课可以研究的角度非常多,面对教案和课堂实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课例在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时,教案和实录无疑是重要的原始素材。

最后,课例与阐述授课的思辨或经验论文也有区别。在基础教育刊物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举出课堂教学实例的文章,它们算不算课例呢?我们试图作一区分,以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第一类,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这种很常见,通常是对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分别作出点评,或是对不同的课堂片段分别作出点评,但这些点评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观点多角度发散,没有一个明确的聚焦主题。第二类,使用课堂教学片段的思辨型论文。这类文章为了阐述论题,有可能用到了大量的课堂片段,但这些片段往往来自不同的授课实录,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各种小片段,无法让教师获知某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第三类,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这类文章往往是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研究角度的诠释。当然,上述三类文章不乏优秀之作,之所以不把它们看作课例,主要是想进一步凸显作为校本研修方式的课例研究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实际发生在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

二、结果角度:课例的呈现需要哪些要素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研修方式,从课例研究的成果表达角度,希望教师能够直接地从阅读课例中受益,特别是看到课堂教学的改进过程、反思到一类课的改进问题。我们提出课例成果表达的如下四个要素。

要素1:主题与背景

主题与背景这一要素,即要回答这次课堂教学研究聚焦教学中一个什么问题以及为何要选择研究它。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但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修活动重点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小”才有可能“深”。主题最好从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课例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此外,还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它可能是来自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教学中的困扰难点、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要素2:情境与描述

情境与描述作为课例的要素,即要回答围绕主题的教学中,课堂里实际发生了什么。情境是指围绕研究主题的关键的原始片段,描述是指对那些与研究主题不太密切的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第三者角度的语言叙述。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原始的课堂情境必不可少,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里。课堂情境的描述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过程,但其细节可以经适当的删减与调整,需要紧紧环绕研究的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

要素3:问题与讨论

这个要素期望把课堂教学背后改进的过程展现出来,即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如何作出新的教学决策、这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等。这种背后的思考可以是群体讨论也可以是个体反思。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交代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可以使读者知道教学改进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好课”的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课例研究所倡导的。

要素4:诠释与研究

这一要素是课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即要回答通过对这节课、这个主题的研究,对于一类课的认识和启发是什么。所谓诠释,即援引他人的理论对这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改进过程进行解读;所谓研究,即用自己的话对课堂教学改进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提炼和进一步条理化。无论诠释还是研究,都是为了给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结果赋予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增加一些理性的成分,让教师对一类课的教学有所启发。不过这种诠释和研究都应该是归纳式的,内容紧扣在课例研究的主题和载体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避免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

三、过程角度:课例的实践操作有何要点

课例研究是在传统教研活动基础上的“精致化”,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课例研究试图克服传统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试图增加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的“研究含量”,有以下四个操作要点。

1.有主题:在问题驱动下聚焦研讨。

教研活动往往被教师看成是每周固定时间的一次“例行会议”,参与的教师现场即兴发挥,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随意性较大,观点比较发散甚至有点“跑题”。课例研究中事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研究主题,最好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教研组全体教师所共同关注、有困惑和亟须解决的。课例研究中的主题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课例研究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究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小”才有可能“深”。事先明确课例研究主题,针对“小”的具体研究问题展开讨论,教研活动才有可能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步聚焦。

2.有目标:在分工合作中互补受益。

以往教研活动中,个别教师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只是到现场“听听、看看、说说”,缺乏深度投入。课例研究中则引导每个教师制订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即关注点),把教师的差异作为分工合作的重要资源。在备课、观课、研课的每个环节,每位参与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目标关注点参与研讨和观察。如新教师处于追求控班和教学清晰的阶段,那么课例研究中可以侧重关注教学环节和结构;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处在追求多样化的阶段,可以侧重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并进行对比;专家型教师处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段,可以侧重于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是否适当等关键性教学事件。这样每位教师在不同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可以深度卷入到课例研究过程中,既有利于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目标,又可以把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3.有方法:在技术支撑下突破经验局限。

经验是教师日积月累获得的宝贵财富,但往往零散和默会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令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总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似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经验怪圈。课例研究中则需要有意识地引进一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此来审视经验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或者说通过方法背后折射的理论视角梳理经验,使之条理化并凝练下来。例如,对于教学任务设计,可以采用认知水平上升或下降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对于课堂效果的诊断,可以采用前后测技术或分层访谈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获取等。每个技术背后往往提供了不同于经验式观察的用于理解课堂的独特视角,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时与经验一致,有时则产生冲突,这正好可以激发教师跳出经验式思考从而重新解读课堂。

4.有积淀:在连环改进中留下痕迹。

教研组有时会围绕几次“磨课”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但认真反省这一系列研讨内容,参与者常常会感觉研讨内容似乎“从头再来”“似曾相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例研究要让参与者头脑中留下痕迹、有所积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要的是主持人不能只是简单的“传话筒”,需要反复地梳理教研活动中得到的观点和共识。例如在活动结束前,主持人需要针对课例研究的主题进行梳理:通过这次讨论,问题主要聚焦在哪几个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改进的操作性建议、哪些还没有。在下一次跟进的教学研讨开始前,主持人同样需要再次阐述上次的研讨“共识”,这样新的一次讨论就有了基础。主持人不断地梳理课例研究中讨论问题的共识、分歧或建议,将使课例研究的主题不断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避免观点的重复和无序。此外,“有积淀”还表现为每个参与者按照分工任务所“撰写”的小结或反思——这次课例研究中本人承担了什么观察任务或记录角度,几次观课在这个角度的纵向记录中比较出什么结果,由这一系列的记录对一类课的启发和建议是什么,等等。这种“撰写”的过程本身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对于思维的挑战较高,“撰写”的结果更是本次课例研究中观点和想法的客观物化和外在表现。

四、内容角度:课例研究如何关注学科本质

课例研究是“以课为例讲道理”,这里的载体——课,在中国的教研制度背景下往往被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中展开研讨,那么该“课”所承载的学科内容本质问题就凸显出来。再者,课例研究表面上研究的是一节课的改进,背后关注的却是解决一类课的问题,因此必须关注该学科的基本观念、基本思想方法等问题。课例研究中关注学科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问题的思考:

首先,这节“课”背后的该学科的统领性观念是什么。所谓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实际上就是对所研讨和改进的这节课所涉及的学科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习到该学科的什么根本特征和思想的思考,对此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

其次,这节“课”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课例研究是通过对一节课的讨论对一类课有所启发,因此讨论一节课不能就课论课,而是要放在整个基础教育学段,放在整套教材的视野之下去看——与这节课相关的内容“前面”学了什么、“后面”将要学什么,这里的“前面、后面”不仅仅是该课所处学段内的前后,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学段。

最后,这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体验到学科本质的哪个方面、到何种层次。毕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该学科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方方面面都让学生体验到,具体到学生所处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程度,需要仔细厘定涉及学科本质的哪些方面需要学生体验和感知、哪些只需埋下伏笔,要制订“有限”的学习目标,而不是盲目地加深和拔高。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案设计;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142.2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18-02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须的准备工作,而教案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案的设计要突破传统侧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测练题的选取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呼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使学生“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呼唤与之相应的英语教案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英语教案设计应体现以下策略:

一、灵活开发校本资源,丰富英语教案设计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让学校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第一线教师的身上。既然是校本课程,则要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突显其特色。教师结合校本资源备课,须以学校为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英语教案的设计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有关的知识和心理冈索, 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重教学步骤的设计,粗放学生。相较传统,新课程的英语教案设计应张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也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班级学习氛同等因素,设计英语教案,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

(2)整合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引入英语教案设计,无疑使英语教案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新课改的一大特色。教师在引人信息媒体整合英语教案时,要了解这些教学设备的操作及其运用水平,结合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整合视听技术,力避运用教育技术容易走向的误区,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教案,活泼课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英语原版片或真实的语言资料,让学生从视、听觉上感受真实的语境,效果更佳。

(3)有效利用硬环境,延伸课堂,发散教学。新课程的教学突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呼唤多维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受限于教室。英语教案的设计也要体现这点。教师应将学校的场、馆、处室等引入英语教案,甚至辐射发散到校外的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充实教学。

二、整合教材原有知识,挖掘隐性信息,扩大知识面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完教材,侧重点不外乎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作业。他们没有考虑教材的潜在信息,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能力。顺应这种理念就衍生出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自留地”以供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新课程的设计突其显性内容的同时张扬隐性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为此,教师要勇于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与新教材进行重构对话,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学习态度等,以教材为范本,大胆创新,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取舍、补充、替换或拓展,创设情景,设计英语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英语教案中大胆地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自编、自导英语教案,辅以自设测练题,则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力,增长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例如:笔者在每次对话课后都会设计要求高于书本的情景对话,让学生结合并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发挥想象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三、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为单一、线性,教师较为侧重英语教案步骤的编写,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知识,完善人格。根据我国新课程的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摒弃教师本位主义,直接与学生全面对话,突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在与新教材进行对话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情景,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能力。教师在英语教案的设计中应服务学生,侧重学生,构设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导火线”,促使学生解放自我,挑战教师,敢于与教师就知识发生碰撞,发表不同意见,提出独到见解。英语教案设计中要强调学生互动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又交流情感,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例如,英语教师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认真研读教材,在英语教案设计中力争把时间交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参与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知识,“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试题的设置不但考查学生本学科知识,而且考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常会将本学科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片面、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课改力图突破这一不足,强调新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呼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补充,凸显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各学科共同服务于新课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既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新课程基于单元所设置教学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案中既要基于本学科知识又要打破学科界限,延伸本学科知识,交叉、融汇和结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设备贴近生活且切合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能源与人类环境、信息技术、人文与科学、社会与文化、健康与生活、艺术与人生等,将其渗透于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测练题、课外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吸收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理念,同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新成就、新发展,为以后学习生活夯实基础。教师在英语教案中将学科内容与其它学科整合时,不要牵强附会知识,简单堆砌,而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有机链接其它学科内容,以立体化形式进行知识融合、呈现,这样就可构成以单元为中心,综合性内容为辐射的教学模块,从而整体优化单元教学。

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大力提高英语教案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要变革传统英语教案那种单一、侧重教学步骤的做法,改单纯的汉字模块为图像、文字、声音的组合,将学科知识色香味美地呈现在课堂上,沟通学科问的联系,使学生健康成长。在聚会为主题的公开课上,笔者一开始就用投影播放了美国人的结婚聚会片段,同时在课上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聚会,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积极调动各个器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既丰富了教材的显形内容,又有利于开发新课程的隐性信息,将时间隔阻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英语教案设计更具血肉,更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