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改的新理念,教师根据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空间、意外资源;多元解读;拓展“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

一、平等对话,营造动态生成探索的心理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逼,那么,课堂的气氛是融洽的、民主的,学生的情绪将是轻松愉快的。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动,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如执教《将相和》这篇课文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在学生进入理解领悟课文阶段后,我让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演,然后请“小导演”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小组里研究一下怎样演,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随学生的汇报过程带领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这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开放的,学生已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汇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课堂进行的是和平的、无权威的交流,不但“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二、及时意外资源,有效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对于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一次,我在结合课文介绍 “蜘蛛捕虫”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在多元解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拓展“生成”,张扬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资源即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如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带路人;策划者;语文课堂

一、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带路人

所谓带路人,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走入语文花园,再引导他们如何去欣赏,去学习语文。而指导是指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各种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这种指导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火花能燃烧起来,而且变成熊熊大火,这种指导还指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教学《燕子》,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自然美和作者热爱春光、热爱小动物的人性美。于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主动地去发现、欣赏“真、善、美”。口头叙述一个描写小动物的片段,而这一切的确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旁敲侧击,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

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之所以让许许多多的观众愉悦而久久难忘,其根本原因是春晚的策划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充满灵性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主要设计大量的教学步骤和问题,给学生留有空间,使教师、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上,我紧紧抓住“借”这个字来设计整堂课。当然,设计的简单并不等于准备的粗糙,相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更加重要。因为,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够应对各种状况。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事先的策划尤为重要。

三、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语文教师,我们传授的是母语,所以,首先就应该身先士卒,担当起民族语文示范者的角色。在平时的教学中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字,能够出口成章,那么,语文何愁无魅力可寻?教师何愁无风光可睹?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心设计新课引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激趣引入学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制造悬念

教学伊始就设置疑障,制造悬念,其形式有抓题目设疑、抓重点词句设疑、抓文中插图设疑等。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可以问:“住宅一般是指人居住的处所,怎么连蟋蟀也有住宅?蟋蟀的住宅又是怎样的?”利用课题潜在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有机成分”,在导课中巧妙地制造悬念,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欣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就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激趣引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因文而异,适合学生心理,既要遵循知识的趣味性、又要以优美的境界陶冶情趣,利于学生钻研课文,领悟其奥妙,从而显示出兴趣在教学中所独有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一)表演再现情境

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把文中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分寸地再现出来。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请一个学生扮演老虎,一个学生扮演狐狸,其他四个学生扮演猴子、野猪、小白兔、梅花鹿,把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与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武及上当受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竞赛活动

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其做法是把要讲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如教完古诗《咏柳》《春日》后,我采用两种竞赛方式,一是接龙背诵《咏柳》,第一个学生背“碧玉妆成一树高”,第二个同学接着说出这句诗的意思,依次把这首诗讲读完;二是接力默写《春日》,把学生分成四组,以粉笔为接力棒,一人默写一个字,直到默写完为止。最后组织学生评议,看哪组背诵流利、讲解和默写得正确。在比赛中学生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情绪高昂,课堂活跃。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词语接龙、知识竞赛、问题抢答等等,造成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兴趣,在兴趣中探求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优化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使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生动有趣。

(一)优化教学结构,以“实”促“思”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旨在求实。只求形式追求热闹或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均与教学宗旨相驳。优化的兴趣教学要做到“四实”:教学任务实、教学重点实、教学过程实、教学手段朴实。

(二)优化主导作用,以“导”促“思”

课堂上,学生求知思维积极活跃,是“主导”与“主体”作用优化的标志。教师的“导”必须善于“投石”,激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学习,深化理解。

(三)优化课堂提问,以“问”促“想”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62-01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声形并茂,直观形象,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特定教育氛围,因此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优势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一直备受关注。

一、利用网络,做足课前准备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一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教学的精彩呈现以外,课堂之前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研大纲,备学生,备教材,看教参这是老师们常规做法。然而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大纲和教参却千人一面,所给就十分有限了。现代教育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因此利用空闲时间,有事无事地浏览教育网络资源,己成为习惯,把看到的精彩设计和有用资源存积下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既省时又高效。

我校采取老中青教师结对互助办法,分年级组,分阶段分目标分任务,由骨干教师牵头,集体备课。通过资源共享和智慧分享,大家各尽所长,效果很好。

二、课堂教学,注重有效整合现代教育媒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必然要用到多媒体。而媒体的呈现,要注重讲究,只有用得好,用得恰当,切入精准,适时适度,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其精神,才能使教学内容和过程形象生动,有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其主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1、媒体呈现,应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上课伊始,就用现代教育媒体使其兴趣高涨,注意力牢牢被吸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战火纷分的年代已远离学生现实,再生动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战火的惨烈,当然也无法感受文中小姑娘所处形势的万分危急。于是,我制作课件,选用“敌机俯冲、投弹、扫射”,“地面剧烈爆炸房倒树断”的图片,采用PPT的自动播放功能并同步配上呼啸声、哒哒声和爆炸声,营造出突如其来,惨烈的轰炸场景,再加上老师激情的同步解说“……一个小姑娘倒在血泊之中,生命垂危,……”教学一开始就营造紧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迅速进入了课文学习。

2、媒体呈现,应在课文的重难点及学生困惑之处

现代教育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形象化,能帮助学生补充知识,解决困惑,还能帮助老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如:《草船借箭》中,从诸葛亮“识人”“知天”“晓地理”“巧安排”四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中两次调动草船受箭的原因和便利,学生理解起来有抽象不全面。于是,我制件课件,演示出两军水寨的地理位置、风向与水流方向,再用动画呈现两次调船以及返回的情景。通过声形并茂的媒体呈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调船不光使船方便受箭两边保持平衡,而且调船后顺风顺水并为返回节约了时间,再联想到这些都是细节,但诸葛亮借箭前就考虑到了,于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也不感到空洞。

3、媒体呈现,应在学生思维发散之处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营造氛围,能启发学生想象,发散他们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如:《曹冲称象》一课中,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曹冲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使学生目睹了曹冲的巧妙办法,感受到曹冲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学到这儿,我说:“曹冲称象的办法的确很妙,谁还能像聪明的曹冲一样想出其他称象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大胆想象。有个孩子说:“用地磅称”(这是现代称量办法,我当时给他指出,并表扬他知道的多)另一个孩子说:“老师,如果把文中往船上装石头改成装河沙,就称得更容易了,称得也更准了?”细细一想是啊,河石头容易找到,也更易增减,这一改不是更巧吗?还有一个孩子说:“老师,可以做一个宽大的翘翘板,一头站大象,另一头放石头,两头平了,再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你看多会动脑筋,连天平称的原理都用上了。……这样的发言,多有意思啊!探究创新的热情就这样培养起来了。

4、媒体呈现,应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困乏之时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 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也就是说,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这是小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的。他们集中精力认真听完一节课(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都是不容易的。因此,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更应运用在学生注意力分散和精力困乏之时,以振奋其精神,集中其注意。

当然,现代教育媒体使用的时机和长短都要把握好。不能时间过长而造成视听觉疲劳,也不能时间过短而造成注意力分散,要适时适度,才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有茅塞顿开之感。

三、要注意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适时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点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课堂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几个生成点。

1.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寻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阅读姿态。其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课前质疑、全程质疑和课后质疑。

课前质疑,指讲一节新课时,出示课题,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如,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板书过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惑?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草船是没有生命的,怎么会像人一样借东西呢?这样一下子就把所有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之中,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全程质疑,指一节课教师基本不讲什么,完全按照学生的思路来学习,只要学生不出现大的偏差。比如在讲《西门豹》一课时,我们按照课文情节,板书了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发问,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弄清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课后质疑,指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一定水平后的反思质疑。教学中最可怕的就是没有问题,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在学习过一课后,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如:这件事是真的吗?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结果?如果我是故事的主人公,那么我会怎么做?等等。

2.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

课堂“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课堂“对话”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对话”是一门艺术。教者引导“对话”有方,往往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3.在适度拓展和创造性活动中生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能是教教材。”这就告诉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适度拓展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是教学实际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载体,适度拓展,让情感为知识伴奏,与学生一道体验课文情感,把学生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学习主体,看做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力求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泉水》一课后,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设计了“这面明亮的泉水还能照出什么”“如果你是泉水,你会流过哪些地方,看见什么,说些什么”等练习,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精心的预设才能造就精彩的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是指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是指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是指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是指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新课程更加强调课堂教学有预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二者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哪些问题是可以预设的?

(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

(2)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什么材料?

(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

(5)在每一个环节里,我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

2.为了动态生成,预设的方法有哪些?

(1)灵活的板块式教学程序。

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因此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2)感悟、体验型,多维、发散式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生成性的预设,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以此为基点,采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疑,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3)多角度、复线式的教学方案。

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

三、小学阅读教学动态生成应注意的问题

1.要摒弃虚假的生成。

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一个“节外生枝”或学生的疑问都是生成。生成是在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些没有经过精心预设的“随心所欲”式的生成只能称之为“虚假的生成”。

2.要杜绝负效的生成。

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和体验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价值基础上。脱离了文本,其他任何体验都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有人文性,教学中教师要弘扬真善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对文本的多元理解,针对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不思考其正确性和价值,皆顺学而导、自由认同,带来负效生成。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课堂 质疑

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一、打破偶像,促其敢问

在课堂上学生的偶像有两个:一是老师,二是教材。要想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就必须打破这两个偶像对学生的束缚。教师应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老师的讲课质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并非圣贤,教材由前人所为,谁敢断言无过呢?这样学生便会试着向老师发问,这时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公开向学生承认、改正;如果学生错了,教师应该热情指导、帮助。这样,同学们的胆量就会慢慢地大起来,质疑能力会随之增强。

二、激发兴趣,使其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产生探索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使其产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五彩池》时,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即先讲有关瑶池的神话故事,然后启发:四川松潘的五彩池比天上的瑶池还美、还神奇,同学们想去看看吗?那么在没看五彩池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当学生带着这许多疑问读书时,疑团不说自明,个个喜形于色。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质疑、思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会被大大激发。

三、传授方法,引其善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是学生在刚开始提问题时,大多停留在字词句篇的表面情节上,有时还杂而乱。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使学生所提的问题能触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教师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1.围绕关键处质疑。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某些词句章节。如题目中的“题眼”、文章中的“文眼”,这些都是课文的关键点。教学中如能围绕这些关键点质疑问难,必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可紧扣题目中的“飞夺”一词质疑,以达到迅速抓住课文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中心思想之目的。

2.围绕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不乏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作者既然“不忍离了中国而去”,为什么还要做“罪人”离开呢?抓住这一矛盾点质疑,让学生去揣摩、体会作者将离开祖国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从而领悟到这一切都源于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

3.围绕细节处质疑。文章的细节,犹如绿叶中的花朵,拨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异彩纷呈。如果设疑时以这些细节为着眼点,然后由点及面,层层导入,追本溯源,教学思路就会自然形成。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周瑜长叹”这个细节进行质疑,这样不但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人物特点及文章内容,而且使教学思路自然清晰。

4.围绕写作目的质疑。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辐射、掘进,则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落花生》一文,可以这样进行质疑:“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只讲体面呢?这样层层推进,不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领悟得全面深刻,而且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5.围绕空白点质疑。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在描写张指导员在生命垂危时刻说的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显然,这里是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可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为什么句子中要用上三个省略号?如果张指导员能把话说完,可能会说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阅读习惯,提高质疑能力,使学生能自主探索知识,感悟课文内容,畅游于语文知识的瑰丽宫殿。

[参考文献]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1上好地理导学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认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不少教师对七年级地理的导学课(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与同学们谈地理》)并不重视。殊不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第一节地理课的成功对于提高整个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处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授导学课时,应精心备课、下足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且要多举实例,列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我们生活的地区为什么冬天干燥寒冷,夏天高温多雨?为什么我们所在的南宫地区会成为"棉花之乡"?

2运用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形式主义的无效提问和无价值提问,避免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预设回答问题,如不能让学生只做"是不是"、"对不对"的机械应付。而应精心设计三至五个有价值的问题,以达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

2.1导入新课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晚看到的太阳大气温反倒冷,中午看到的太阳小气温反倒热呢?"再如,讲"大陆漂移说"时,可提出"为什么在火热高温的非洲赤道附近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自然会认真听课、主动思考。

2.2提出与学生心理年龄相当、学生当前关注的问题。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组织学生围绕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展开专题学习:一是造成这次地震的地质成因;二是地震的前兆;三是一旦发生地震我们如何自救。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地理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动力。

2.3对有难度的问题,可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逐步引导。

2.4设计的问题尽量具有开放性,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时刻注意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恰当的时候予以表扬。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不搞"唯分数论",利用形成性评价多视角、多层面激励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我经常结合实际给他们这样的评价:"你的书写有进步"、"你能积极思考"、"你的学习态度认真,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等。对学优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如"你还能做得更好"。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给他指出努力的方向。总之,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4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因此,地理教学在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开展的同时,还需要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要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疑问在学习知识中获得解决,再带着疑问回到生活中去升华知识。比如,在"备教材"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联系当地实际,调整教材,或给教材内容增加"营养"。比如,讲到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时,我提出了"为什么在我们的家乡南宫这片土地上会形成冀南名城——南宫市呢?"谈到大家熟悉的家乡,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有的说南宫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有的说南宫水源充足、历史上就是繁华商贾之地等等。通过讨论,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摒弃了传统的"你讲我听、死记硬背"的做法,达到了提升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

5在地理课中渗透综合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与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联系,更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又如运用"沧海桑田"、"山崩地裂"这些成语来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再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正是巧妙利用了当时的天气得以成功借箭。当然,学科相互渗透要找准关联点,不能"死拉硬拽",要把握好"度",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6适当开展地理活动课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课堂生成的条件

课堂生成的条件决定于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教师的理念先进,素养较高,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策略就高明,教学就放得开、收行拢,其课堂生成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1、钻研教材。预则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砍柴不误磨刀功。备课就是“磨刀”和“利器”。因此,钻研教材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2、预设生成。有经验的教师是可以对课堂生成进行课前预设的。如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前考察、课前研究、课前调查、课前思考、课前收集,然后,让学生把他们课前准备的内容,拿到课堂上公开、亮相、展示。必然会引发全体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3、民主思想。只有教师完全放弃了师道尊严,特权思想,话语霸权,用平等、民主的思想对待学生,只有学生获得了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课堂就成了思想的跑马场,课堂生成才有了第一条件。

4、教师机智。教师的课堂机智对课堂生成也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出现的各种信息,对于某个学生的眉头一皱,语言流露,轻声私语都会发现到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可能生成新问题、新结论的信息提供给大家,让大家去讨论、去思考、去发现。

二、课堂生成的途径

怎样使语文课堂在不断生成中进行,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形成和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智力与学法同步性”原则,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把“创新”二字渗透在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法,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质疑、思维、团结协作、善于交际、搜集信息、探索创新的能力。就课堂的生成,浅谈几条途径。

(一)备课

要充分把握教材潜在的价值,在备课时,第一,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第二,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知识价值是怎样的。第三,教师还要跳出教材,面向课外世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备《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我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淡淡的伤感的友情而感动,更为鸟儿对朋友的那份执着与忠贞而感动。这些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因为我知道,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让我的学生感动。由此,我想象出了鸟儿为树唱的歌并提供给学生,给他们增加一个更广、更深远的感悟空间,激发更为深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鸟儿对已化为灯火的朋友唱的怀念之歌;鸟儿对伐木工人的谴责、埋怨之词;树对鸟儿的眷恋、盼望之情;树对伐木工人举起斧子时的央求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无尽的想象和创作欲望。果然,课堂效果不错。

(二)质疑

从质疑出发,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的固有价值和潜在价值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初读中有质疑,品读中有质疑,深读中更有质疑。在质疑中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不怕问得蠢,不成熟的质疑也可以训练成成熟的质疑。整堂课让质疑贯彻始终,使课堂生成变得灵动而厚重。

如教学《草船借箭》,有学生质疑“周瑜让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么造箭,回来报告。为什么鲁肃不向周瑜如实汇报?为什么他会答应帮诸葛亮并为他保守秘密?”质疑引起大家的讨论,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也认识了鲁肃的为人。有人认为“鲁肃为人奸诈,两面讨好”;有人却给予否认“这不能说鲁肃为人奸诈,相反鲁肃为人厚道,他认为周瑜这样对待诸葛亮不公平。十万支箭,三天怎么能造成?他有意要帮助诸葛亮走出困境。这从他责备诸葛亮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有人更从深层理解:“这说明诸葛亮知人心。诸葛亮为人谨慎,把这么机密的事告诉鲁肃并请他帮忙,这证明鲁肃肯定是个厚道的人,诸葛亮完全信任他。”

(三)开发资源

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的原则。语文资源要来自生活、课外书籍、网络等。其中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教学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教学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课堂不断在生成。课的容量增大,密度增大。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也需要老师去开发,去引导。课堂上激发学生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两方进行抗辩,或对某一现象进行点评,或由课堂内容点评到课外内容。只要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语文课堂的生成将会令你无法想象。

三、生成的方法

1、先学后教。著名教师邱学华发明了“尝试教学法”其核心的一点就是“先练后讲”。既先自己学习,然后相互交流。因为语文学科的一般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阅读、查阅、思考、讨论自我发现的。学生想得到的,讲得到的,相互讨论得到的,教师就不讲了,这是课堂生成性的关键之处。

2、欣赏学生。教师要爱学生,爱学生才会欣赏学生,对于学生的发言要肯定其优点和正确性,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以提建议、谈看法、让其保留观点,以后再深入讨论等形式处理。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学生的情绪必然会受教师影响,从而浮想连翩,妙思不绝。

3、课内外连接,前面讲到教师布置课前准备,预设课堂情境、课堂活动。这是一种课内外连结,但教师还可通过教室的门、窗让学生与室外的清山、流水、蓝天、白云、风声、鸟鸣、四季变化连在一起,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脚踏实地、感受生活、领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