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走马灯的奥秘

走马灯的奥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走马灯的奥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马灯的奥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玩具;探索欲;求知欲;知识迁移

民间玩具作为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玩具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劳作中自己创造出来的,也比较符合幼儿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操作性,能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其中的奥秘,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普通的民间小玩具中还蕴含着并不普通的科技知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动手探究是幼儿满足好奇心、找到问题答案的必由之路。好奇、好问是幼儿探究的动力和前提,而动手操作才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在科技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有趣的东西更能吸引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所以民间玩具必将是幼儿科技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民间玩具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探索欲

民间玩具,顾名思义,它的制作灵感和制作材料都来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玩具的材料也变得更简易、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幼儿的周围也随处可见。纲要指出:“科技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技探索的对象。”幼儿的科技经验基础大部分来源与生活,所以我们在准备材料时也应该选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接触到的,感知到的材料,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对孩子要有吸引力,要具备色彩性、形式多样性和操作性。将活动内容寓于有趣的操作游戏中,使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在玩中学。如制作“饮水鸟”“拨浪鼓”所需的材料:牙签、纱布、勺子、牙膏盒、大大卷等,这些材料都是在幼儿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的,而且通过简单的材料制作出好玩的民间玩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为接下来制作成品玩具起到了很好的伏笔作用。

二、民间玩具的制作能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求知欲

在幼儿园的科技活动中,都是让幼儿直面真实的科技,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技。教师则是积极创设一个合理的科技环境,提供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在科技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然而怎么才能吸引幼儿,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呢?民间玩具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而将民间玩具融入科技教育中也更好地体现了让幼儿“做中学”的这一个理念。如“拨浪鼓”这个科技活动,我们就把民间拨浪鼓的制作材料简化,用大大卷的盒子以及一次性筷子还有幼儿的塑料玩具替代,同样吸引了幼儿很大的兴趣,幼儿在拼拼插插中就很想知道为什么手这么轻轻一摇就能让大大卷盒子做的“鼓面”发出声音呢?除此之外,还有大班的科技活动“饮水鸟”同样让幼儿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我们知道饮水鸟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玩具,如果按照之前的做法,材料的准备相当复杂,为了符合幼儿的年龄和操作特点,我们就选择了在生活中便于拿取的材料,如:一次性勺子、纱布、牙膏盒等,整个活动我们请幼儿两两合作来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多实验成功的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发问,为什么“饮水鸟”的嘴巴喝饱水后就会抬头,然后再点头喝水,他们会觉得这个玩具不仅好玩,还有秘密在里面,而且很想去解开这个奥秘。在我园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中,有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了“走马灯”,这个“走马灯”的取材同样很贴近幼儿的生活,就是玻璃瓶和幼儿用绘画装饰好的画纸,在让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科技制作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好奇,为什么很简单的一个罩子一个瓶子和一根蜡烛就能让上面的罩子自己转动起来,很神奇。通过以上三个在平时教学生活中的例子不难看出,幼儿通过亲身的制作和观察民间玩具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通过制作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孩子在思考和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许多科技现象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三、民间玩具的制作原理能激发幼儿对科技知识的迁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所以科技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如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大班科技活动“饮水鸟”中,幼儿都很好奇为什么“饮水鸟”会自己抬头点头喝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幼儿再次做了实验,这次我换了有颜色的水来让幼儿操作,当“饮水鸟”的“嘴巴”(纱布)放到水里后,幼儿就能看到有颜色的水慢慢地被纱布吸收,吸收到接近纱布饱和的状态后,纱布多余的水分就会流到“饮水鸟”的“身体”里(勺子),这时候原本“饮水鸟”身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勺子就自动的向后倾斜,致使“饮水鸟”抬头,多余的水分被倒出后,“饮水鸟”的头就会点下去,又开始“饮水”。其实“饮水鸟”的这个民间小制作就是利用了科技中的毛细现象还有平衡这两个原理来制作的,向幼儿揭开谜底后,有一次,幼儿在洗完手用纸巾擦手时就和我说:“老师纸巾湿了而且吸水,这个也是毛细现象吧。”其实就是一个有趣的制作一个简单的原理,你和幼儿一起来解开谜底后,他们就会很快地将发现的思维迁移到生活中,去寻找他们周围与之类似的奥秘

其实科技教育随处都在,它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当中,一个小小的民间玩具中就蕴含丰富的科技现象和教育契机,在试试、

想想、问问、做做中强烈地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操作能力,这些天生的小探索家能尽情地运用感官去发现世界的奥秘。教师还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利用各种方法和资源生成科技内容,从而实施日常科技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积极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而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只要在心中始终能有那么一分关注的心,在适时的时候能够推孩子一把,这样就能点亮孩子们心中对科技自主探索的嫩苗。

参考文献:

走马灯的奥秘范文第2篇

捏金灯 摆金灯 点点金灯寄心愿

来到长岗村,老远就听到鼓声雷动,寻声而去,一座高大宏伟的仿古牌楼竖立在307国道旁的村口,大牌楼上书有“龙母故里长岗”6个大字。进入牌坊行约五十米,迎面就看到一座古戏台,侧墙上赫然写着:中国井陉长岗龙母文化寻根祭祖园。戏台正对面就是五龙圣母庙,广场上,两个老人正在起劲地擂着一面巨型战鼓,那激昂的鼓点不时地撩拨着村民的心眼,直想放下一切活计赶到庙上来,加入到庙里的朝事活动来。

进入五龙圣母庙,就见到大院西北侧的廊房内,热气腾腾,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此时大柴锅上的黄米窝窝正好出锅,一群大妈们正聚在锅台边,一边从笼上往下夹黄米窝窝,一边欢快地说笑着。那刚刚起笼黄澄澄的黄米面窝窝整整齐齐排在笼G里,就像是一尊尊肃然静立的罗汉,伴着寺庙里传来的渺渺梵音,乘云驾雾,恍如仙境。

几位大妈们用筷子把烫手的窝窝夹到大铝盆里,端到桌上之后,一群人便争先恐后围上上去,七手八脚用筷子把黄米面窝头划破搅开。

“稍等凉凉再和吧,小心烫了手啊?!”我禁不住提醒老人们。

“农村人做这营生都习惯了,手上都生了老茧,没事的。”一位大妈爽朗地告诉我,“这黄米面只能趁热和,这样和下的面团才会又粘又有劲,捏灯时才能容易成型。假如放凉了面就会发僵,和起来也会非常费劲,捏下的灯盏也不光溜,不好看。”很快她们就把窝窝头搅成了松散的面絮,用手挖到案板上,便开始揉面。那面团仍然很烫,所以她们和几下面就要将手在碗里的冷水里蘸一下,然后继续揉,几个人轮番上阵,不一会几大团泛着金黄亮光的面团就像小山一样堆在案板上了。

和好面后她们不敢有半点休息,趁着面团的余热搓成小孩胳膊粗的面条,用刀切成2厘米长的面块,然后便围坐在一起开始捏金灯。只见她们拿起一个面块,一只手五指夹住面块旋转,另一只手的姆指和食指在面块上不时掐捏,手里忙着,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很快一个腰杯状灯盏就捏好了。一盏盏金灯,在手里捏着,也将她们心中朴实的期盼捏在灯里, 传达给她们心中的神灵。

供金灯 祭金灯 感怀圣母教子方

我忍不住凑上前去,好奇地打听这金灯蕴含的奥秘。一位老伯告诉我,七月十五是长岗村的传统节日金灯节,现在捏的灯盏就是专门祭祀五龙圣母用的。

说起龙母,相传先秦年间,长岗村有一户仇姓的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儿仇英,温顺善良,一家三口,过着平静的日子。一天女儿仇英在河边洗衣,忽然有一道人从河边路过,道人脱下道袍请仇英帮他浣洗。善良的仇英欣然应允,接过道袍便仔细洗起来。等到洗完后发现道士不见了,她发现这件袍上有五条线头,于是便用牙揪掉,一不留神仇英便把这五根线头咽到肚里了。起初仇英并不在意,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她的肚子渐渐鼓了起来。她的母亲发觉后,担心女儿未婚先孕的消息传出去有辱家中的名声,于是一生气便趁夜把她送到二十里外的青云山上,任其自生自灭。仇英在石龛中苦苦煎熬了数月,生下五条五色龙驹。五龙很快长大,个个神通广大。龙母仇英深知民间疾苦,对五龙严加教诲,教育他们要体察民情,慈悲行善,并经常带五龙行云播雨,为民造福,泽惠黎民。感念五龙的恩德,每年七月十五,长岗村的村民们都要集中在一起,点起黍米面(黄米面)灯盏祭祀五龙圣母。

约摸过了一个多小时,金黄金黄的灯盏就摆满五大张桌子,他们用棉花裹一根火柴棍捻成灯芯,插在灯盏正中,蔚蔚壮观的金灯巨阵大功告成,那一排排、一列列的灯盏就像是一列队等待检阅的战士一样,整齐划一,雄壮威武,气势恢弘。

“该捏个孙猴护法了”,在几位大妈的热情邀请下,一位大妈操起一大块面三下五除二就捏了一个十五公分高的灯盏,在它的头部纠起一个鼻子,捏两个耳朵,然后在上面按上两颗花椒子作眼睛,搓一根细细的面条缠在一根竹签上,往猴怀里一放,一只孙悟空造型的灯盏就出现在面前。这位大妈告诉我,灯盏要做五桌共360盏,每桌72盏,其中两桌分别摆一只孙猴子灯盏,一桌摆在五龙圣母殿前,其余的四桌摆在大觉寺前,寓意孙猴护法,祈求圣母保佑全村一年360天天天平安。

转金灯 抢金灯,金灯玉碗祈平安

傍晚时分,寺院的人越聚越多,大人们聚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着,孩子们则一群一群地围在灯桌周围,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桌子上那些诱人的黄米面灯盏,虽然那些摆灯的桌子都用绳子围起来了,但时不时总有些胆大调皮的孩子难以抵挡这些灯盏的诱惑,趁人不备钻了进去,止不住用手摸摸桌上诱人的灯盏,这时总要招来旁边闲聊的老人的一顿教训责骂。

约十点钟,点灯的时间到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围到灯桌旁边,凝神静气,表情凝重,带着对五龙圣母的崇敬之情,把灯盏加满油,然后逐一点燃,刹那间满院金灯闪烁,熠熠生辉,刚才还热闹喧嚣的寺院一下子静了下来,那点点灯盏饱含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同银河泻地,映红了村民的脸庞,也涤净了村民的心灵。

加过两遍灯油后,场外礼花升空,鞭炮齐鸣,人们开始涌进场内,今晚的大戏转灯开始了。只见一群善男信女操着云锣、铜钹、铜锣、梆子、太平鼓,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围着金灯走马灯似的转个不停,且行且吟,歌颂着五龙圣母泽被四方的恩德。善男信女们犹如进入了迷宫,置身仙境之中,令人陶醉,流连忘返。场上众信徒的精彩表演,这种对神灵的无限虔诚也感染了围观者,引得阵阵喝彩,也不时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人潮如涌,感天动地。

走马灯的奥秘范文第3篇

另外,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解题中发生错误是缘于对题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阅读,学生就会发现错误并改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有关,一目十行地浏览题目,而非逐字逐句地分析数量关系,出现错误或解题障碍自然是难免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经常出现障碍和错误。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开发了“数学阅读课”课程。所谓“数学阅读课”,就是为了追求“数学好玩”,促进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开发的一种数学新课型。“数学阅读课”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兴趣、过程和体验,即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立足于让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和数学意识,具有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立足于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数学阅读课”课程的设计原则

1.数学阅读课追求“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给少年儿童的题词。数学阅读课注重挖掘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妙性,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能启发思考、开阔视野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好玩”,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在学习“比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以“阿姨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为核心问题的数学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了解“阿姨穿高跟鞋是为了延长双腿长度,使其与身高的比例趋于黄金比0.618:1”。数学阅读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透彻,对数学价值的体会就更深刻了。再如,学习“因数与倍数”时,笔者开发了“猜数游戏”的数学阅读课,不仅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因其“在游戏中学习”令学生着迷不已,“猜数游戏”竟成了学生们在课间玩耍时乐此不疲的节目。有了这样的乐趣体验,喜欢数学的情感种子就在学生的内心扎下了根。

2.数学阅读课要把握好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课”课程的内容选择、材料设计和教学实施都要把握好数学阅读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内在规律。数学阅读和一般阅读一样,是对文字语言、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材料感知、理解和记忆的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阅读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数学阅读是一种十分精确的阅读。在数学阅读时,必须了解数学材料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如果忽视或略去某一个字词,很可能就会谬以千里,比如“增加了8米”和“增加到8米”,“剪去■米”和“剪去■”,等等。因此,数学阅读要咬文嚼字地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阅读。其二,数学阅读是一种思考性的阅读。数学阅读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数学语言的过程,包括丰富多彩的符号语言、严谨规范的文字语言、内涵深刻的图形语言等。因此,不能只是用眼睛浏览,而应用边读边圈画关键词、绘制符号或图画等方法帮助理解,养成读中去想、想中去读的习惯。其三,数学阅读需要进行“内部言语转化”。在数学阅读时,大脑必须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即把抽象、难懂的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比如:把数学术语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简洁的符号语言或直观的图形语言;将严谨抽象的数学问题“换种说法”,等等。

3.数学阅读课要“以学习为中心”

数学阅读课的教学效益在于增强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在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发现和分享。而这一切,都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通过讲解、提问和讨论来实现,必须基于自主阅读,基于经历过程,基于思考与交流。因此,数学阅读课的教学实施必须“以学习为中心”。首先,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把学生作为数学研究者对待,给学生的阅读、探究、交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反复阅读,不要轻易干预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其次,要设计好“问题串”,以疑导读。“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领下,在阅读、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中逐步摸索,尝试寻找答案。第三,重视同伴间的数学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一筹莫展”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能使学生品尝到独立阅读的与解惑之后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养成不依赖、不畏难,独立阅读的好习惯。

二、“数学阅读课”课程的内容设置

“数学阅读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建立大数学、大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埋下“种子”,而不必过于追求即时的收获。笔者在实践中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数学阅读课”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源泉。

1.精选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习惯于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和习惯的培?B,似乎阅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不知不觉中,那些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师的越俎代庖中渐行渐远。因此,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和理解,充分利用教科书的阅读价值。

比如:“正比例”的教学,笔者使用的北京版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较适合学生自学。

笔者采取“先自学后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设计自学导语如下:

(1)自学课本时有什么看不懂、想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在书上标注,并写出自己的疑问。

(2)想一想:例2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和例1中“年龄与身高”“月份与气温”的关系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在书上圈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含义,你能概括出成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几个条件吗?

在学生充分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在学生困惑处释疑,在知识关键处追问,并引导学生学会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学会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抽象的数学语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正比例”概念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数学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将教材中编排的“你知道吗”等内容适度改造延伸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的文化价值越来越被重视。纵览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不仅在知识的编排中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文化,还专门开辟了“你知道吗”栏目进行显性体现,具体内容有数学史料、数学背景知识、数学的生活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但因为篇幅受限,大多是“点到为止”。笔者将“你知道吗”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进行适度改造延伸,以期发挥其更大的教育价值。

比如:教学“因数与倍数”单元时,笔者开发了“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氏定理”的数学阅读课。课始,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8=( )+( ),10=( )+( ),之后提出问题:“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出几个?你有什么猜想?”接着,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陈氏定理”(简称N=1+2),然后让学生尝试举例子验证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一个个挑战性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经历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不仅发展了思维,收获了数学活动经验,更是通过阅读和切实体验,对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有了深刻体会,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补充一些有价值、可探究的课外阅读材料

陈省身先生讲:“不是什么样的数学都是好的数学。”所以,要真正实现“数学好玩”,一方面,要做好学情调研,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课内容的选择和时间的安排都应基于学生调研的结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数学内容的研究,把握好内容的本质。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玩到点子上”了。

“数学阅读课”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发掘、开发了诸多令学生“乐不思蜀”的课程内容。比如,有趣的222;“数字黑洞”探秘;神奇的“走马灯数”――142857;冰雹猜想;奇妙的数字金字塔――杨辉三角形;阿基米德巧破“皇冠”案;回文数猜想;“鸡兔同笼”问题的奇思妙解;神奇的“完全数”,等等。

三、“数学阅读课”的教学操作

数学阅读课的教学操作,功在课前:研究组织内容,精心设计“阅读学习单”;隐在课中:突出学生的阅读和探索,突出学习的自主和体验,不轻易干预;导在学后:学生交流时做必要的指导、点拨与提升,并将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数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精心设计“阅读学习单”

“阅读学习单”的设计是上好“数学阅读课”的基础,也是决定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阅读学习单”的设计要蕴含丰富的实践探究性和驱动力,要有利于学生以内容为载体去进行操作、尝试并产生顿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笔者把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成“问题串”,让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驱动下有目的地去阅读、去思考、去计算、去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在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问题探究过程,就是在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获得深层次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

2.数学阅读课的基本流程

一般情况下,数学阅读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阅读、尝试探究―互动对话、交流提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就易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极佳的心理准备。为此,在数学阅读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创设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冰雹猜想”一课时,笔者以“故事”引入,1976年的一天,美国著名的《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一条数学新闻:目前,美国各所大学的大学生和老师们都像发疯了一般,正在废寝忘食地玩一种数学游戏。什么游戏这么吸引人呢?这个游戏的规则十分简单:先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如果是单数,就将它乘3再加1;如果是双数,则将它除以2。

为什么这个游戏这么吸引人呢?因为人们发现,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如果像这样不断计算下去,最后一定会掉入一个“数字黑洞”。你们想亲身试验一下吗?

这个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和丰富的实践探究空间,他们开始认真阅读文本,探寻其中的奥秘。

(2)自主阅读,尝试探究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就要给学生提供广阔而自主的探究空间。教师要真正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单”。“学习单”上层次递进的“问题串”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思维状态,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计算、边猜测、边推理,在不断摸索中寻找答案。以“数学阅读:数的奇偶性”为例,学生在如下“学习单”的导引下进行阅读。

有人?过观察、思考,对自然数的奇偶性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奇数+奇数=偶数

猜想二:偶数+偶数=偶数

猜想三:奇数+偶数=奇数

他的说法对吗?你可以分别举例子验证一下。

验证猜想一:

验证猜想二:

验证猜想三: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和的奇偶性”,那么,“积的奇偶性”又会是怎样呢?你有什么猜想吗?请写下来。

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举例验证一下。

如果你暂时没有“猜想”,也没关系。有人提出了下面的猜想,他说的对吗?请你验证一下吧。

猜想一:奇数×奇数=奇数

举例验证:

猜想二:偶数×偶数=偶数

举例验证:

猜想三:奇数×偶数=偶数

举例验证:

然后,再次设疑――

假如有任意多个非0整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偶数,积一定是( )数。(猜想四)

比如:1×3×11×5×4,积=( ),是( )数。

你能再举个例子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

想一想:你明白上面“猜想四”中的道理吗?请写下来。

上述阅读、研究的过程,照顾到了学生间的差异,体现了以实践活动和过程经历为主的学习方式。

(3)互动对话,交流提升

面对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数学阅读课”的目标设计是高弹性,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要允许有的学生课内完不成阅读任务,有的学生课内完成后可以下座位去帮助别的同学,有的学生可以把阅读研究延伸到课外。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重点组织两个层次的学习交流。第一轮是让学习进度较快、率先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协助老师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这样互动学习的过程,是“兵教兵”的过程。第二轮是全班交流学习。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对话与交流,是彼此想法的碰撞、吸纳与提升。教师要担当好“画龙点睛”的重任,并努力把学生的研究向课外延伸。

还以“冰雹猜想”为例,笔者在临近下课之时对学生再次启发诱导: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ohn Conway找到了一个自然数27。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运算,掉入“数字黑洞”的全部过程一共需要111步。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尝试一下。另外,还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截至今天还没有人能够证明“冰雹猜想”。数字1是否是吸引所有自然数的黑洞?这个世界级的难题期待着有人去解开谜底。亲爱的同学,你有兴趣去研究吗?

课后,果真有不少学生还在继续兴趣盎然地开展研究,他们花费近两个小时,在A4纸上写下了整整111道数学算式,在研究实践中收获了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体验。

四、“数学阅读课”的实践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