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范文第1篇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月食现象。

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的用途:有利于人们知道地球的全貌;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形状都是圆;②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最短的纬线是南极点和北极点。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④纬线相互平行

划分方法:赤道为0°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划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

重要纬线:

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归线(南北纬23.5度):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南北纬66.5度):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极昼极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5.经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特点:①形状都是半圆;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④所有经线都相交。

划分: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为180°;0°经线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

重要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180°经线:既是180°E又是180°W。习惯上称作180°,没有东西经之分

20°W和160°E经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20°W以东、160°E以西的半球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的半球为西半球。

如果面对你的是180°经线,则左边是东经,右边是西经。

6.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

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0度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7.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面对地球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时)。

地理现象: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8.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和五带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9.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P13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例子:北半球冬季为科学家去南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此时是南极的夏季,气温较高)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月份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北半球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南半球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10.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23.5°N~66.5°N)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23.5°S~66.5

°S)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66.5°N~90°N)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66.5°S~90°S)为南寒带。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1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换算时注意单位统一;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表示方式:1.数字式2.线段式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米或千米)

大小判断: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13.方向:①通常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③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4.图例:熟悉常用图例。P14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如果A地海拔为800米,B地海拔为-500米,则用加法,A地B地的绝对值800+500=1300)

16.等高线:

定义: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

特点: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17.等高线地形图:

18.地形判读:

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等高线数值越小地势越低。

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坡缓。

19.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

五种地形的判读P17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等高线周围非常密集,中间非常稀疏。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米以上);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等高线中间稀疏,四周密集。

20.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21.基本概念:大陆(亚欧大陆最大,澳大利亚大陆最小);岛屿(位于北美洲的格陵兰岛面积最大);大洲(亚洲面积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

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2.海陆分布状况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的说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绝大部分都是海洋。

2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课本P29

图2.6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5.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6.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28.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30.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人为因素)。举例: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的变动)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海平面的升降)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31.

板块学内容: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图P37)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2.

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洋要比海大

重点地图读图指导: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读方位。(小河、村庄图)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某的经纬度位置及判断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属的高、中、低纬度,两点间的相对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图,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七大洲轮廓,三条重要的洲界线。

4、判读:大陆、海峡、半岛、大洋、群岛、岛屿。

5、等高线地形图:识别陡坡和缓坡,山顶、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对高度。

6、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名称。

7、常用图例识别。

8、五带的划分图。

9、地球公转示意图。

10、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激发 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创设教学情境,应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激发学习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使政治课成为既让学生明智,又促学生动情乃至“我欲将行”的课堂。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创设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兴趣

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不注重课堂的引入,只是照着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教师没有激情,学生缺乏兴趣,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处理好课堂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非常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呢?笔者曾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尝试:“关于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讲课。在上课前对这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在网上收集了我市和我县的一些名胜古迹和一些优美的田园风光;二是拍摄了同学们身边一些乱扔乱吐等一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三是收集了当时中央新闻联播正在播报的北京及周边地区爆发的特大沙尘暴。上课时,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我市的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同学们看了过后由衷地发出感叹,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我国的河山多美;我们应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应爱护我们的大自然等等。那么,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紧接着教师把准备好的第二部分同学们不爱护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向同学们进行了展示,同学们看后低下了头。教师引导:除了影片中所描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外,你能否再找出你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的行为(如,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同学们纷纷发言,找出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课堂极其活跃。教师再次引导,这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呢?这时向同学们展示第三部分内容:沙尘暴,同学们看完影片后,明白了沙尘暴的危害有多大、治沙防沙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景导入,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思维活跃。

2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感环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加深学生对问题、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 紧扣教材,设计小品故事,由学生自导自演,创设课堂情境。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拥有好心情”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挑选了6 位自愿报名参加表演的同学,请他(她)们表演这样两个情景:一是用尽量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示人类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喜、怒、哀、乐。二是当情绪不佳时,如何分别使用好“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理智控制”、“理性升华”、“改变认识”、“幽默”等六种调节情绪的方法。学生们在愉快的表演中,在认真的思考讨论中,深刻领会到:健康的情绪都是事出有因的,健康的情绪都应表现恰当,应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2) 讲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如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运用“认识改变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笔者补充知识,向学生介绍一种有关情绪调节的abc 理论。具体实现过程如下:讲故事《秀才与棺材》(甲乙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黑乎乎的棺材,甲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他的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后,那个“黑乎乎的棺材”在他脑中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最后名落孙山。乙秀才看到棺材时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有“官”才有“财”,这是个好兆头。乙秀才十分兴奋,最终金榜题名),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结果为何不同?并得出结论:心态影响人的行为,直至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心态往往致人失败,积极心态往往使人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对引起不良情绪事物的看法,以致改变我们的不良情绪。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abc 理论。a 即事件,b 即想法,c 即情绪、行为。

(3)联系学生生活事例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x,使教学变得有情感、有魅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换位思考”这一内容时,笔者请班里的两位男同学表演这样一个场景:李浩和王强是好朋友,他俩的成绩也一直不相上下。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李浩的数学成绩却高出王强10多分,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王强闷闷不乐,他想:往常我们的复习资料都是公用的,这次肯定是李浩偷偷地买了别的资料,要不就是他通过其他渠道打听到了考试题,怪不得他这阵子好像都对我躲躲闪闪。王强越想越气,刚好李浩走过来问他考试失利的原因,他大吼道:“走开,我不想看到你!”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三个问题:淤王强为什么气愤?于王强的做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盂如果换位思考,王强可以这样想……。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明白:学会换位思考就是要做到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使人遇事不冷静,产生不良的后果。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少想别人的过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阳光灿烂、多姿多彩。

3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范文第3篇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