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揠苗助长课件

揠苗助长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揠苗助长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6-02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则――

生(齐):寓言。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寓言,谁说一说?

生1:《狐假虎威》。

生2:《自相矛盾》。

生3:《亡羊补牢》。

生4:《守株待兔》。

……

(出示课件:寓言故事)

师:今天老师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请同学们说说,学习寓言要注意掌握什么?

生1:熟读课文。

生2: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

生3:知道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4: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5:把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生: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我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能说说课文的生字新词有哪些,以及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寓、则、宋、焦、疲、勃、闷、枯等是本课的生字。

生2:焦急、纳闷、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是需要我们理解的词语。

生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宋国农夫,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师出示生字、新词,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师:你们都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了吗?(出示词语)

生1:“焦急”的意思是非常着急。

生2:“筋疲力尽”的意思是很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生3:“巴望”的意思是非常渴望。

生4:“纳闷”的意思是弄不明白。

师: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形容谁的?

生:农夫。

师:你觉得农夫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农夫拔禾苗的画面)

生:太笨了。

师:农夫笨在哪里?

生1:他自作聪明。

生2:禾苗拔了会死的。

生3:禾苗会自己长,为什么要拔啊?

生4:他怎么那么急啊。

……

师:禾苗生长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违背这个规律吗?

生1:不可以。

生2:老师,我知道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出示句子:“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勇于探索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个农夫真的有那么笨吗?

生2:他在拔禾苗的时候,旁边没有人看到吗?

生3:他为什么不事先跟他儿子商量呢?

师:同学们谁能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巡视,生答)

生4:老师,文中说禾苗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禾苗不应该死得那么快啊。有一次,我家的花被连根拔起,第三天才枯,但也还没有死呢。(许多学生纷纷赞同)

生5:这篇文章有点夸张了。

生6:课文只是说拔高了一大截,没有说全部拔起来。

生7:不相信能那么快就枯死了。

生8:写文章的作者没有种过地吧?

四、提炼方法,总结延伸

师:假如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没有全部枯死,回家后会对他父亲说些什么?同学们可展开想象分角色说一说。

生1(父亲):儿啊,你看这招挺灵吧,禾苗都长那么高了。

生2(儿子):爹,你去看看禾苗吧,它们都快枯死了!

生1:不可能,你骗我。

生2:你真笨,禾苗会自己长的,以后我来教你怎样种地。

生1:要你教吗?我都那么老了!

师:这段对话太精彩了!同学们再想一想,故事的结局会怎样?这对父子今年、明年或者以后会怎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室或上网多搜查几则寓言,然后把主要内容写出来,摘抄在好词好句的本子上,还可以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评析】

这堂课摒弃以往的教学形式,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理念。

1.贯穿“先学后教,顺而导学”的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让学生“汇报”“质疑”“练习说话”,教师都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学,边学边说,边画边批注,再根据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教师不断点拨、归纳、提炼、总结,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习得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长。

2.强化口语训练,丰富学生情感

教学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贴近课文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从自己汇报学习所得、对文本的质疑,到“父亲”与“儿子”的深情对话,学生的情感之门被一层一层打开,直到激情喷涌,出口成章。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把课文的基础知识扎实地学到手,还能对质疑之处进行合理地延伸,这无疑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不断地提高。

3.技艺精湛,智趣横生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2篇

一、巧用文本“留白”,加强语言训练

“留白”原本指书画作品中留有空白的地方。引申到文学作品中,就是指作者有意留下的文章内容的空白点。文章“留白”是读者激发想象、激活思维的独特空间,建立起读者与作者之间“对话”的桥梁,能够使读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因此,“留白”现象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训练学生语言的良好契机。

《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是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于是在课文的结尾处,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既增强了教学的延展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师:成语故事到这里结束了。老师想知道,此时魏王又会怎么想,怎么对更羸说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魏王的话: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 ?摇?摇地说:“?摇?摇。”

生1:魏王听了更羸的话,佩服地说:“原来是这样的呀!你真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2: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赞叹地说:“你真了不起!真是我魏国的人才啊!”

……

除了利用课文结尾的“留白”进行语言训练之外,课文内容结构中、部分精妙词语及匠心独运的标点等处的“留白”,也都可以成为训练语言的绝佳素材。这需要教师反复钻研教材,深入研读文本,同时修炼“慧眼”,善于发现训练点,并不露痕迹地巧妙“植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紧扣重点字词,加强语言训练

字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的字和词,进行品味和体悟,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揭示文章主题、突破重难点,发挥着至关重要、事半功倍的作用。

1.借助文本,积累字词。首先,鉴于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笔者设计了课前猜成语比赛的环节,利用课件出示题目。

把禾苗拔高一节,帮助它生长(揠苗助长)

每天听到鸡鸣后起床舞剑(闻鸡起舞)

把枣整个吞下去(囫囵吞枣)

在画竹子时在心中有一副竹子形象(胸有成竹)

通过竞赛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又丰富了学生的成语知识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逐步理解了“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以后,笔者再引导和调动他们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成语,形容“有名的射箭能手”(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等等),不仅加深了对“有名的射箭能手”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和成语储备。

2.抓住文本,理解字词。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汉字和词语,并学习运用的过程。在本文中,笔者有意识地紧紧抓住个别字词作为训练点,举其中一例:

师:听到弦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是怎么飞?老师开始也不知道这个“直”字的意思,于是就查了查字典。字典中“直”字有以下几个解释。请大家思考,在这里“直”是什么意思?

①不弯,跟“曲”相对; ②把弯曲的伸开; ③公正的;正义的 ;④爽快,坦率; ⑤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 ;⑥竖的;与地面成九十度角的; ⑦汉字笔形之一,自上至下……

生:选择⑤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

师:在汉语中,有许多字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的含义是不同的。当我们无法确定时,查字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理解词语有联系上下文、对比等多种方式。针对一字多义的情况,查字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上述这个设计在指导学生品字析词的同时,教给学生文本细读、使用工具书等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抓住标点符号,加强语言训练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学会合理、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阶段目标的一项基本要求。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主要标点的运用。针对本篇课文首次出现的因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有所不同的实际,笔者将三种不同类型提炼出来,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其体会标点符号运用的细微变化。

(1)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我可以试一下。”更羸说。

(3)“是吗?”魏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在烟台市教科院提倡和谐、高效课堂以及新课改减负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提升教学效能,许多教师通过课后辅导,增加作业练习量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师生身心俱疲,因噎废食,得不偿失。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是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放到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上来。结合个人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一、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做好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的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打造精品备课呢?首先,建构一支精品备课团队,发扬集体备课的效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其次,做好资源的积累,对以往的备课资源不断地丰富、修改和完善。再次,要将集体备课进行个人备课的再加工,结合自身特点打造适合自己的备课。最后,要抓好备课的管理和落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长期坚持。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备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三个维度,要充分考虑教情、学情,注意预设,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化解。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层层推进

一节课只有45分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每一节课都会有教师突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所有问题的展开也必然是围绕其层层推进。可利用课件和导学案的重点标识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通过对课堂情况充分预设设计合理教学程序,利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突破重难点内容的目的。

三、小组协同,开放问题,合作学习

一个知识的有效生成,学生的自主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协作、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借助技术,巧设情境,事半功倍

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五、关注表现,适时激励,良性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建立良性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因喜欢教师而喜爱一门学科,亲其师信其道,无疑能够在内因上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六、精讲巧练,适当点拨,讲练结合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适当的练习,但不恰当多做习题会适得其反。根据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精选例题、精选习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巩固和提升。

七、明确目的,布置作业,知行合一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4篇

(一)积极追问,有效理答

有一位学者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如朱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他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即第一次接触“课本剧”这一体裁的课文,对于戏剧表演更是陌生。为了让学生明确表演要求,朱老师先播放了话剧《雷雨》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去评价话剧中演员的表演。之后,朱老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表演得好不好?你觉得要做到哪些才算是很好的表演?你知道表演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吗?……就这样,朱老师以问题做台阶,逐步引导,通过不断的追问,最终达到“初步了解表演戏剧的方法和要求”这一教学目标。学生交流了表演要求之后,朱老师又将其进行概括分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表演的具体要求。声音要怎样?感情要怎样?要读出人物的什么?动作呢?这种追问式的理答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堂的灵动性。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思考和探索的价值,为学生探索和交流创造条件;其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面对应接不暇的生成信息,教师应及时进行筛选,披沙拣金,及时引导,有效理答。

(二)稳中生智,智慧理答

如何对待课堂生成是考验一个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偏离预设,回答一些模棱两可的,甚至与问题无关的内容。这时,如果教师自乱阵脚,不能抓住时机趁势点拨,那么课堂的灵动性就会大打折扣。

如我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我用课件出示,“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 )着,毛毛细雨从天上( )下来。千万条柔柳( )了鹅黄色的嫩叶。”意图是让学生填空,并体会所填词语的作用。“吹拂”和“洒落”这两个词的作用学生大致能说出来,但是在交流“展开”一词时,发生了“冷场”的现象,好不容易有一名女生举手,回答道:“‘展开’写出了柳树在春天时变得密密麻麻,充满了生机。”我一听,她的答案仍与我的预设有一定的距离,心里顿时就慌了。为了确保接下来的环节有足够的时间,我就对这名女生的回答采取了“冷处理”。课后,有老师指出,这名女生的回答实际上可以通过巧妙的理答,去引导她说出“‘展开’一词写出了柳树轻柔的变化”,从而把这一模棱两可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答案上来。

事后,我也进行了教学反思,并深刻地体会到,如果当时没有慌乱,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而是稳中生智,巧妙地用另一个问题去引导她,将转瞬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这样,问题设计一变,思想一解放,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峰回路转,千姿百态,让我们目不暇接。

(三)抛砖引玉,深化理答

学生有时在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见解不够深刻,流于表面。此时,教师就要抛砖引玉,加以指导。经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

例如金老师在上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一寓意的。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能不能帮农夫想个办法,让禾苗长得更快一点?

生:让禾苗吸收充足的阳光、水分、空气和肥料等。

师:刚刚你们说的阳光、水分和空气,这些条件其实都是为了遵循植物的――

生(齐):生长规律。

师:但是农夫却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最终使禾苗都枯死了。现在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些什么?

生1:我想告诉农夫要遵守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生2:我想让农夫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违反,不然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

由于金老师的几句话,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点拨,就像“拨开云雾见太阳”一样,各种想法纷纷涌现出来,说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引来如潮掌声。

(四)激励赞赏,评价理答

还是以朱老师的《公仪休拒收礼物》这堂课为例。朱老师在教学生学会拒绝时,先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具体情境写一写拒绝的话。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朱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巧妙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如:“你拒绝的理由很委婉。”“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也是很必要的。”“你能在拒绝的同时还不忘告诫同伴这样做的危害,真善良……”这些激励性的理答,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散发着一种力量,一种鼓舞的力量,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能走进学生心灵的力量。这样的理答,让我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从学生回答的内容出发,不失表扬鼓舞之功效,每一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触动着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波澜。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 大道至简; 激情;勿本求实

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 冗繁削尽,大道至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二、 身心投入,情满课堂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让情感洋溢课堂,才能让学生流淌真诚,闪动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1. 真情导入。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开头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充满激情的课堂导语,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触动学生情愫,引导学生渐入课堂佳境。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授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述说:“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会见到,听到甚至亲身经历到若干灾难,车祸,空难,地震,火灾、台风、海难……我们已经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感受到船毁人亡的惨烈场面,那么,面对灾难,你怎样看待这些受难的人,如果你亲身经历它,你会怎么做?让我们走进《“诺曼底”号遇难记》,充分地体味、感受吧!”受到老师情绪的感染,学生立刻进入到课文营造的氛围中,认真地读起课文。

2. 动情朗读。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无疑是一种激发、引导、感染,这种影响,可以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对文本进行评赏玩味,体情悟情,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我总舍得花时间引领学生去赏析与品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下的沙石”……学生在琅琅的朗读声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从而在大量的语言文字品读中激发起审美的情趣。

3. 温情引领。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营构出来的温情世界,发掘其中的温情,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功课;而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师的温情引领。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当时时突显教师温情引领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展现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让整个课堂温情满满;幽默风趣,真诚地答疑解惑,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情风格,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氛围,人人参与,平等交流,个性张扬,心情愉悦地接受和创造。

三、 平淡从容,勿本求实

1. 慎用多媒体课件。

难忘76岁的贾支敏老师凭借一本书,一支笔,一面黑板带给我们的震撼。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学生在一张张动人幻灯片的牵拉下成了名副其实的看客,一堂课下来究竟沉淀下什么。所以慎用多媒体课件,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学的。

2. 识规律,教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同样类别的文章应该具有相同的学习方法。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点拨,利用知识的迁移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如教学《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一课。在学习完第一则寓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自学第二则寓言,然后全班交流。

3. 反转课堂,推陈出新。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法 教材 教学改革

笔者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深深体会到美术教学中传统因素太多,需要改革和探索的方面更多。

一、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传统美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这种教学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三、传统美术教学过多地关注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这种做法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的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比较容易喜爱当代的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四、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重视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却轻视制作领域、创作领域。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面对这些问题,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大胆地尝试改革。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美术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美术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美术课堂教学重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美术教学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是美术学习回归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

四、美术教学可以多元化,将其他艺术与美术融合在一起。 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它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形体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灵活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7篇

一、 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误区

1. 多媒体运用与文本运用的矛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过多地强调媒体工具的作用,用大量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而文本却被搁置一边。整堂课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感悟、阐发和挖掘,更谈不上有效的思维引导和深入交流了。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课堂中,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老师不断点击鼠标,学生不断地读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了。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的精华,并辅助以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 媒体本位与想象力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对作品的想象。事实上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却放松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正是想象力发展很快的阶段,我们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简单地运用媒体手段,让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变成看图像、听音乐的过程,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语言实践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二、 有效整合的对策

1. 要准确定位信息技术的辅与语文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它的学习是以语言为根本的,我们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围绕“语”和“文”两字做文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所以,在进行整合课的设计时,要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融合,准确定位。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找准整合课的整合点,又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呢?我们可以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对农夫的初步印象: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在与学生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把课堂向纵深推进。此时,把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以及学生的个性理解差异作为资源,确定最具有语文价值的部分,把它作为整合课的整合点。在此基础上,再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积极构建学生不断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教学环境。

我们课件的选择与取舍必须以能否突出鲜明教学性和语文本质特征为标准。要始终将教学牢固地控制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最后,我们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若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

2. 注重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信息技术互动优势。对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的品味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注重互动,注重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以达到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个目标。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以情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别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暮春三月美景背后浓郁的离别情谊是文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此,在学生直面文本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具体可感的画面、音乐、视频等媒介进行有效组合,使之突破时空限制,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阅读体验,使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其中在最后一个师生共话别的环节中,我预先拍摄了班级中孩子的有关学习的照片和视频,再配上跟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永远是朋友》,合成了一段新的视频,这就一下子把沉浸在几百年前送别场景中的孩子又快速地拉到了现实师生分别的场景中,而这正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孩子对离别情感的体验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在这基础上,再设计说话练习,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这个桥梁把生活与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种信息素材的收集与整合,有效地达到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生与文中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锤炼了学生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

教师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的本质特点,使学生学习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开放,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生命力所在。

3. 注重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段话强调语文实践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整合课中,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教师在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结合不同的文体特点和教学重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多注重与听说读写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与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整合中要协调统一,只有扎扎实实地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提高,这才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活力所在。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计算机公共基础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提高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水平,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过程,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而计算机公共课基础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它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需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目前,分类分层次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更别提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的计算机课程门数少,学时大幅度减少,教学内容浅,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的课程。下面提出几点教学改革方法: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公共课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教程》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计算机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教师课内教学,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计算机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要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理清操作步骤,严格按操作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地解决操作问题。

学生课外学习,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课外时间,他们却喜欢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上网聊天、打游戏上如何改善大学生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课外学习不仅仅是对课内学习知识的复习,而是多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比如说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计算机程序竞赛、office办公室软件操作大赛等等,特别是计算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参加相关IT认证考试结合,如软件水平和资格考试、华为/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信息产业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师认证等,以帮助学生在学完课程后有机会获取IT技能证书。都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既获得相关的大赛经验又激发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集中教学和分散辅导相结合

集中教学和分散辅导体现的是因材施教,也就是分层教学,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都是大班集中教学,而如何分散辅导呢?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不是降低教学要求。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水平,让其分步走。那些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走快一点,走远一点;能力弱一些、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走慢一点,走近一点。但同样必须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这是分层次要求的最低标准。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揠苗助长,应让他们稳步前进,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进步,就应该鼓励和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板书,板书的书写不仅可以将重点突出,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在PPT中转化到板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做课堂笔记。

5. 结合专业,满足各专业对知识侧重点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需求,因此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高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应根据学生院系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提高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以做到结合专业因材施教。可以开设的提高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应用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等,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这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就会激发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及从事相应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综合性比较强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但同时又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这在其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和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2]武戎.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1(2):197.

[3]于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6):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