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自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并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一活动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结合“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创建等,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组织,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品种结构较为合理;其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再者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现将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市卫生局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同时每年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市延安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工作;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由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和月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此外,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二、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组织市属医院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二是组织县级以上医院的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由云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交流学习班”;三是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局、五个国家(省级)开发(园区)社会事业局医政科科长、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分管领导、药学、医务、信息、感染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卫生部办公厅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四是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参加全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员培训;五是组织200多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国家卫计委在**举办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等。此外,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工作,如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9月、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分别对全院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云南昆钢医院于2012年11月29、30日两天举行了为期2天的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参与医师、药师近200多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二是继续把医务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内部环境。如市一院通过院质控会、院内网、医院药讯、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通讯、宣传栏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围绕重点,扎实推进。

(一)及时转发各种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使全市的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责任人,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此外,各医疗机构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也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三是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在医疗机构开展2011、2012年度和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如市延安医院一是制定了《**市延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是医务部定期到科室抽查运行病历及医嘱,对个别越级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以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三是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并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一律不放门诊使用,以促进该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3.实施备案管理。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及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如市儿童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临床使用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查并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对于使用量异常增长的药品进行停药处理。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市一院2012、2013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46.7%、6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75.5%、77%,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 89.93%、97%。

(八)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如安宁市人民医院在对全院医师和药师开展培训、考核的基础上,于2012年8月27日下发《安宁市人民医院关于授予执业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通知》(安人医﹝2012﹞39号),对考核合格的医师分别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对考核合格的药师授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同时下发了安宁市人民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管理制度与程序,对新调入我院及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要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医院处方点评小组在每月的处方点评过程中,严格检查是否有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旦发现,对处方医师进行通报及处罚,从目前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医院HIS授权管理,医院执行情况很好,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九)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二级以上医院组织感染、药学、微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如市儿童医院按卫生部要求,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截止2013年8月止,共随机抽查了全院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共367人次,处方及医嘱总数各5821张及251份病历,每月定期将点评结果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讨论,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并纳入绩效考核、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等处理,进行有效干预;安宁市人民医院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每月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及时将点评结果交医教科及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核后每月一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情况通报,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内部公示,每张处方扣罚30元,在常规点评基础上,针对问题突出的科室,加大点评力度,不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十)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扎实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如市三院制定了《**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考核奖惩办法》,医院根据监测情况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未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截至2013年9月底共进行诫勉谈话8次;如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每月坚持一轮处方及医嘱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反馈并对不达标科室给予经济处罚,2012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11个,2013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3个。此外,对达标科室给予奖励,近三年来,对控制达标且无不合理用药的科室累计奖励金额计10余万元。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即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均分别不超过50种和35种,如市一院品种数为48种,市三院品种数为48种,市妇幼保健院为40种,市儿童医院品种数为50种,官渡区人民医院为33个。

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品规数均符合好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即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二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1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2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不超过5个品规;二级医院不超过2个品规。

三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如市延安医院今年1-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45.87%、7.78%、29.87%和38.57DDD/100人/天;安宁市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54.96%、25.22%、20.72%和35.18DDD/100人/天。

四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如市延安医院2011年1月(还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比例为88.91%,,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到2011年12月,该项指标已降一半,到49.38%,2012年,随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该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到27.55%,到2013年1-8月该项指标维持在28.30%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控制指标;市儿童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50.35%、29.68%和14.79%;市一院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致使本院对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较差。二是少数医疗机构没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不踏实。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点评工作。四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少数还较严重,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疗程不合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门诊使用特殊限制性抗菌药物等。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感染管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配备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负责感染预防

组员:护士长、防保组长

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监测有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种方法。目前我院实行全面综合性监测,主要由临床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和报告,由副组长收集感染卡片进行统计分析。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院感基础发病率调查,为目标性监测做准备。如果病区发生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物品监测,确定是否为流行,找出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细菌室负有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病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的责任,遇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承担相关的监测工作。

2.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主要由医院检验科完成采样工作,一般1-2月监测一次,纳入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3.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由医院感染管理副组长负责;使用中的浓度监测由科室完成,并做好记录。(2)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主要是高压锅的监测,每月由供应室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抽查。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1.消毒产品的管理: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消毒产品的购入、使用和用后处理的监督指导,具体包括产品购入的质量控制,使用中的监测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处理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协助药剂科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进行督导,定期检查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反馈检查结果,并根据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规划全院抗菌药物应用,制定限用和轮换制度;临床科室应根据国家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和规范要求,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则,接受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医疗垃圾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制定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规定,临床医技科室应遵照医院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在垃圾产生的开始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和监督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情况。

4.污水的处理:污水的消毒、净化工作由污水站具体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其工作记录、排放水的抽检结果。

5.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根据《医疗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

四.消毒、灭菌与隔离的原则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床药事;质量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27-02

医院药剂科工作现已处在一个转型期,从以保证药品供应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以药剂为主体向以临床药学为主体的转变;临床药学工作从以实验研究为主向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促进合理用药为主的转变[1]。医院临床药事质量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将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的供应服务模式向技术服务模式转变,对此,我们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1 认真学习领会卫生法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依法制定适合于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1.1 会药事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医院药事管理制度

组织药剂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药品管理法》[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3]、《四川省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是开展好药事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依法制定适合于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才能理清和明晰管理的思路。

1.2 贯彻落实医院药事制度

组织不同岗位的药剂人员有针对性地认真学习领会医院药事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以推进药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强化药学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医院临床药事管理水平,使医院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1.3 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严格贯彻执行四川省卫生厅《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医院制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制度》、《促进合理使用集中招标挂网药品措施》《医务人员招标挂网药品使用指南》等制度。药品网上阳光采购,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采购挂网药品时,在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上按规定进行,药品的购进,坚持“集体决策”,常用药品购进均需填写《药品购入计划申请表》,计划、审核、批准、执行“四权分离”, 并通过网上阳光评分系统,接受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阳光评分平均为102分,挂网药品采购比例平均为99.6%。

2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2.1 处方点评工作

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4],每个月药剂科负责组织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医务科负责组织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医院精神专科的特点,重点抽查了综合科和门诊处方,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会同科主任一起,进行个别谈话警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结果,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使用量、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公示。

2.2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修订

持续完善修订院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因病情患者需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经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管医师同意,并签名;对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当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采用了卫生部作为亮点推荐的抗菌药物信息化管控方案,在该院新的医星医院管理系统上,执行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设定工作。

3 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定期对医院《处方集》进行梳理

3.1 制订该院处方管理制度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制定和修订了该院《处方管理细则》、《处方、审方质量控制表》、《处方奖惩制度》,重新修订制作了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目录上作了药品通用名括号曾用名对照,让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顺利正确地过度到通用名的使用上来。加强了处方的管理,定期检查和质量监督;通过继续教育和“三基三严”的学习,提高医、药、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医生处方书写质量意识和药学人员对处方的审方作用;不断分析、纠正处方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3.2 定期对处方集进行梳理修订

《处方集》是医院用于治疗目的的药品汇编,是医院评审的重要的资料。既是合理用药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能够帮助基层医务人员了解和形成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有效服务患者,同时引导广大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5]。提供医务人员迅速获得有关该院常备用药品项、用药规定,以利患者获得适当用药,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为医生选用药品、药师调配药品的一种规范的管理方法。随着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新增药品品种较多,根据对目前药品认真仔细的梳理结果,预计新版《处方集》较2010年版预计将新增抗菌药物9个;精神神经类药物11个;循环系统药物3个;中成药9个;其它5个,共计新增37个药品品种。淘汰19个药品品种。并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遴选讨论通过。

4 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提供药物咨询与指导

4.1 制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制度

为加强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管理,提高对药品的监测、评价和安全预警能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6]的规定,制定该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察与再评价制度》、工作方案和人员名单。

4.2 分析评估用药风险

根据监测发现,目前由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较多、较重,且没有专一的解救药物,经评估用药风险较高,因此,将原来使用的10种中药注射液减少到现在的5种,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药风险的发生。为有效防止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使用前应充分询问病人过敏史和家族史,凡高敏病人,如曾经有药物、食物过敏史的病人,应禁用或谨慎使用。

通过对药物氨甲环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发现该药物的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注射速度有关,减慢滴速,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

5 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及药剂科业务水平、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

5.1 新时期对药学人员的要求

新时期药学部门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7]。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剂科的工作由简单到复杂,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药品不良反应、处方点评,药物咨询,合理用药分析,甚至包括财务统计知识等,特别现代药事工作需要药学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制剂化学知识为主。现代医院药学,要求的是药学与临床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临的学科不断扩大,要很好的胜任这些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药剂人员不断补充学习临床方面的知识。

5.2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医院内部的学习,通过建立三级学习体系,即科室“三基、三严”的学习制度和培训计划,部门统一业务学习,医院组织的院内学术交流学习。医院外部的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华医网继续教育,成都市卫生局医学继续教育、成都市医学会刊授医学继续教育学习。

个人参与的学历教育,药剂人员中分别有参加有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在职本科临床药学学历教育。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积极向上的团队,才是药剂科人员为病人服务,为医院做贡献,最终提升自身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6 结论

无论是医院复查还是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质量管理都是临床药事管理的核心和永恒主题,药剂科工作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新时期药剂科工作转型等,决定了临床药事质量管理的复杂性、不易落实性和困难性。

综上所述,以药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为准绳的临床药事质量管理工作,是提高药事服务质量,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永佩,冯克玉.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 药品管理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001.

[3] 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

[4]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S].卫医管发〔2010〕28号.

[5] 高博,郭向晖.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M]. 北京:人民和卫生出版社,2010:3.

[6]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 卫生部令第81号,201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剂科;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一直都是各大医院消耗量最大的药物之一,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的种类日益繁多,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抗菌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然而,在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屡见不鲜,部分医生在患者没有任何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情况下选用抗生素,且用药起点高、用药剂量多、换药频率快,使得患者体内的病菌的耐药性增强,破坏了患者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保障医疗机构用药安全是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这也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疗安全的保障[1]。针对抗菌药物不合理的使用现状,国家分别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其目的就在于规范用药、合理用药。本次研究采取回顾式分析形式,对比我院2012年(药剂科参与管理前)以及2013年(药剂科参与管理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药剂科参与管理前)以及2013年(药剂科参与管理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其中我院2012年出院人数为28019例,2013年出院人数为34273例,按照1:100的比例,分别从2012年出院人数、2013年出院人数中随机选取280例、343例患者,对其病例进行综合统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我院药剂科自制抗拒药物应用调查表,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主要涉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预防用药率,同时统计我院感染情况。

1.2.2 管理方法 ①成立抗菌药物监督小组,由各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对各科室医生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面进行监督,确保各科室、各医务人员能够合理用药。其次,加强相关人员在抗菌药物方面的知识培训,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以,我院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抗菌药物经验交流会,更新医务人员的用药观念,提高用药水平,严格掌握相关药物用法。②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政策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抽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其中使用不合理情况进行张榜公布,并将医务人员的考核成绩记录到个人档案,将其作为个人晋升、评定职称的参考依据;药剂科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制定具体考核指标表,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进行合理用药评价。③加强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仅加强医务人员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提高患者对疾病以及药物的认识水平,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字2检验,对比用P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下降,管理前与管理后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我院感染情况 经有效管理后,我院患者感染率有所下降,其中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的感染率也大大下降,对比2012年、2013年2年的感染情况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其管理是所有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若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进行规范,使其合理化,极易导致患者内源性感染率增加、细菌耐药性增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增高等,不仅加重了患者痛苦,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部分医生将消炎药物与抗菌药物混为一谈,模糊了患者用药的正确性。实际上,炎药物与抗菌药物是不同的两种药物类别,抗菌药物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癌细胞等,其主要作用是杀灭细菌,而消炎药物仅仅是用来治疗炎症,例如阿司匹林具有消炎镇痛作用,抗感冒病毒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等。其中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属于抗菌药物的范畴[3]。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很多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通过一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所以,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习惯性地单独用某一种药,但是,由于时间、感染情况、患者身体素质等条件的不同,病菌在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应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能够获得用药依据,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4]。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药剂科参与,对我院抗菌用药进行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水平,所以,与2012年相比,2013年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更加合理化。

总的来说,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通过药剂科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增强了医护人员的用药意识,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上官路.药剂科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成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13-14.

[2]毛静怡,柳丽丽.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成效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4):594-597.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履行区卫生局的法定监管职责,全面加强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要内容

对全区基层医疗机(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围绕依法执业、规范医疗行为,狠抓传染病防控、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逐一清查不留死角,全面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法律意识和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出租承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违法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一)全面清理整顿,摸清机构底数(6月15日前完成)

1.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注册、审批、校验管理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在“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进行更新,确保联网管理系统数据与医疗机构实际信息、数量的一致性。“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信息档案系统”的填报,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下一步的部署和要求办理。

2.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以及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设备和技术水平,重新严格核定诊疗科目,明确执业范围。达不到基本标准的,依法暂停执业,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许可审批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填写,登记号码与本级卫生统计部门共同确定,规范使用22位分类代码。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规范化诊所建设,区卫生局结合清理整顿工作,严把评审标准,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今年11月底前规范化诊所建设率达到100%。并且及时将规范化诊所的名单向社会进行公示,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

1.加强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执业行为的监管,指导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基础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严格抓好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及考核。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一级综合医院要建立依法执业档案,规范日常管理,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按时限和要求向区卫生局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禁止只登记一级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复杂、风险大、难度大、配套设备设施条件要求高的医疗服务项目。

2.医务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定开展执业活动。

3.区基层各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参照病历管理规定,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确保门诊病人和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加强处方管理和使用,规范处方书写及保存。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处方点评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设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或者指定2名以上专(兼)职人员,开展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处方点评工作。区卫生局指定部分点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范围,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及时干预无适应证用药或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超越权限开具抗菌药物等行为。处方点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

4.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保证今年工作指标顺利完成。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禁使用过期药品和医疗器械。严格落实抗菌药物静脉输注管理制度,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区卫生局核准。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专科医院依法享有处方权的医师、乡村医生和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经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5.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制度实施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全部配备使用、网上采购及零差率销售等政策。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6.规范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必须取得区卫生局的资质认证后方可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具备接种资质的医疗机构要认真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执行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严禁强行推广第二类疫苗,及时处置和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三)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

1.加强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手术室、透析室、口腔科、产房、消毒供应室及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杜绝一次性医疗用品复用。

2.加强和规范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管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并建立记录。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要建立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索取、审核相关许可证明等文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防范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3.口腔诊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消毒工作质量。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消毒。

4.严格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感染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现象。

5.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登记工作。医疗废物交送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集中处置。确定本单位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确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范、安全。

(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1.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执业活动的机构、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假医、游医。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

2.重点查处公立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出租给非本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欺诈手段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或销售药品、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的行为。

3.严肃查处违法医疗广告行为。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等13个部门下发的《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要求,落实医疗广告监测制度,对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医疗广告、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医疗广告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以违法医疗广告为线索,加大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严重的医疗机构依法吊销其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省卫生厅网站及时公示《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及广告样本,每月公布撤销《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机构名单以及违规医疗机构的监测及处理情况,落实违法医疗广告黑名单制度,建立违法行为医疗机构法人告诫谈话、约谈和重点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秩序。

三、活动阶段

集中整顿工作分为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和工作重点如下: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3年4月下旬)。召开启动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部署集中整顿具体工作。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要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的集中整顿和整改计划,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和活动安排,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4月下旬-10月)

1.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按照集中整顿方案要求,结合2010年省厅印发的“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对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药房、实验室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查找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薄弱环节,认真开展自查整改,不断加强管理,重点做好依法执业、制度建设、病历书写与处方点评、规范诊疗、服务环境、收费管理、院感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安全管理、重点传染病防控、医护队伍建设、重点科室建设等十二项重点工作,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依法执业意识和服务能力。(附件1)

2.医疗机构复核清理。在医疗机构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区卫生局将会下大力查找基层医疗机构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夯实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基础,切实提升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区卫生局将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逐一复核清理,复核清理结果应及时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同步进行更新,信息更新做到及时、准确、齐全、不漏项,并与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数量一致。

3.监督执法检查。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将按照本方案,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开展自查自纠,各单位按要求上报自查报告。5月份,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将组成检查组集中开展一次监督执法检查,每个检查组至少3人,由医政管理、监督执法、临床和疾控专家等人员组成,对本局复核清理的医疗机构全部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将采取明查暗访,突击检查等有效方式,对重点片区、重点单位,重点环节进行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监督检查扎实有效,不走过场。检查人员要填写《医疗机构监督(督导)检查表》留存备查。建立监管档案,一户一档,确保每次监督执法的记录规范、齐全。

4.区卫生局结合集中整顿工作,加大规范化诊所创建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审批挂牌,建立和完善“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档案、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发牌”的管理制度,确保今年11月底前规范化诊所建设率达到100%。区卫生局每月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示规范化诊所的名单。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11月-11月30日)。区卫生局于2013年11月对集中整顿工作进行总结评估,研究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整顿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要高度重视此次集中整顿工作,严格按照区卫生局集中整顿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自查整改工作。区卫生局将按照集中整顿方案部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区卫生监督所及基层卫生监督协管员要积极配合此次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整顿活动,认真搞好辖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清理整顿、摸底排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及时准确的上报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和数据,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集中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二)科学设置规划,充实监督力量。区卫生局将根据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设置整体规划,科学设置基层医疗机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许可审批程序,规范许可审批行为,建立健全许可档案。疏堵结合,对符合设置规划及标准的,严格按程序审批;对符合规划但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杜绝“不审批、乱审批”的现象。按照“谁许可、谁清理”的原则,逐一复核,该整改的整改,该撤销的撤销。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和执法工作人员,安排专人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和集中整顿工作。

(三)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监管。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将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积极参与,进行业务指导。充分依托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协管力量,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巡查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巡查每年不得少于2次。积极借鉴诊所规范化建设的经验,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专科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合工作机制。通过热线电话、满意度调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信息管理系统;药学干预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Antibiotic Drug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

SHI Su-ping,YU Zhe-qi,ZHANG Guang-qiu

(Department of Pharmacy,Huangg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antibacterial drug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urology as an example,for 1~12 months in 2014 (before intervention)678 cases and 1~12 months of 2015(after intervention)in the treatment of 743 cases of urina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1421 cases,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fore intervention,afte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hospital inpatient drug use intensity,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antimicrobial antibacterial drugs,single dose qualified rate,changes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therap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the average d number indexes.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using strength 70.29DDDs/100/d,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as 79.20%,the intervention use intensity of 37.75DDD s/100/d,the use rate of only 51.14%.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 number(8.5±1.15)d,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intervention d number(3.6±1.07)d antibacterial drugs;single dosage passing rate was 59.29% before intervention,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90.3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standardize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control and reduce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biotics;Rational use of drug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万, 而这一数字到了1999 年上升到了2000万, 这主要是耐药菌无法再被抗菌药物所控制, 而引起了感染最终导致死亡[1]。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全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不合理,无效,不规范的医疗用药问题,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尤其严重[2]。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使用量列在前100位的药品中,有32种是抗菌药物,约占总数的45%[3]。每年死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20多万人,近75%的致聋原因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使用有关[4]。我国己经成为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较为严重的国家。面对如此严峻的用药状况,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 抗菌药物需要执业医师开处方才能销售。这条遏制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举措硬性地从源头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做了限制,但是面对巨大的药物使用市场, 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措施,是难以实现规范、合理、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的。因此,还需要各医疗部门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有效的制度措施来加以保证,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强软性的药事管理, 这样才能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5]。药事管理抗菌药物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护理、药剂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交流广泛并且错综复杂[6]。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药品管理的一个载体,全面规范诊疗行为,同时也促进了医院药事管理创新,已逐渐成为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2013年,我院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全院系统升级,多部门合作,如计算机中心、医务科、药剂科等,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现就我院2012年和2013年泌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干预前)和2015年1~12月(干预后)在我院泌尿科治疗的患者共计1421例,干预前678例,其中女患者362例,男患者316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1.5±11.25)岁,病程15d~1年,平均病程(2.19±1.17)个月。干预后743例,其中女患者405例,男患者338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4.5±10.08)岁, 病程16d~1.5年,平均病程(2.82±1.8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且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国家卫计委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运用到抗菌药物信息管理中。对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中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理,提前规范医师的用药习惯和处方行为,形成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的监测数据,为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的一个电子系统。由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和医嘱及医嘱处方质量4个模块构成,分别对使用和临床预防抗菌药物、药品过度消耗、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处方质量等医院整体用药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的设施、抗菌药物治疗性的监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监控及处方医嘱质量的监控。

1.3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合格率、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符合标准指南、病原学送检率、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住院d数等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常规管理和经过信息系统的药事干预,我院泌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

3讨论

3.1监控指标效果显著 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到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中,我们可以发现,与采取常规管理相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8]。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患者住院d数等都明显下降,而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符合标准指南、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剂量合格率显著上升。

3.1.1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所有抗菌药物在信息系统中分别设置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级,所有拥有抗菌药物处分权的医师分别授予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级处分权,在医生工作站把以上两者关联,控制不同医生权限使用不同等级抗菌药物,任何医生都不可越级使用(急诊除外,需主任审核),因此,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幅降低。

3.1.2 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此类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推荐首选一代、二代头孢类,用药时机是选择术前0.5~2 h或在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给药,经药事干预后符合率大大提高。

3.1.3处方医嘱质量的监控 医院HIS系统中设计了评估模块,将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处方金额等针对不同对象实时监控,使得这些参数指标大幅度降低,从上述的干预前后的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患者住院d数等对比表格的数据就充分证明了。

3.2全面透明的信息反馈使全院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从过去盲目迷信抗菌药物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主动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综合考虑其他药物的调配使用,对症下药,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3.3逐步规范了医师的诊疗行为。在诊疗中,医务人员自觉执行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的随意性大为减少,诊疗用药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大为提高,并能够自觉主动向患者宣传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营造了良好的诊疗用药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通过药剂科认真细致的工作,不仅使医务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个人、科室的各项抗菌药物评估指标的完成情况,还无形中起到了激励及约束作用[9]。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需要临床药学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努力营造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院氛围,帮助医院逐步实现抗菌药物监管工作。抗菌药物的信息管理有效的提高了药事管控效果和工作效率、及时地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继红.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61,262.

[2]李玲,廖S,袁波,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实践[J]. 中国药房,2013,24(17):1545-1547.

[3]陈剑.某基层社区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1):54,57.

[4]刘弘,黄月莹,王航,等.临床药师开展药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药学学报,2013,29(4):398,400.

[5]黄德芳,刘伟光,司徒伟勤,等.开平市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4):141-143.

[6]王昱娜.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7):53-54.

[7]王继红.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18):133-134.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文章《医院感染工作计划》正文开始》一、医院感染监测:

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每月下临床监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每半年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出院病人进行漏报率调查。减少医院感染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卡制度规范化。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月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4、根据《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做好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工作。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每季度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

三、督促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四、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全院医务人员分层次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方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等。对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保洁人员的工作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清洁程序、个人防护措施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等。

五、病区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定期督查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及消毒处理情况,监督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毁形、回收焚烧处理等工作。

六、传染病管理:

按照要求搞好法定传染病管理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漏报及流行。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控与防治力度。杜绝疫情漏报而导致疫情扩散的发生。

七、医院改扩建工作:

供应室、手术室的改建,应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污染物品的清理、消毒和灭菌必须有明确的循环路线,不能逆行;墙面、屋顶要光滑平整,以利清洁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二)

在院部、支部领导下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以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控制院内感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搞好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结合震后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和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各两次,理论知识考试两次,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XX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并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今年主要一抓医护人员知识培训,二抓应急处置培训,三抓医疗救治培训,四抓病例监测培训。

4、进一步加强发热、腹泻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坚持发热病人每日零报告制。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XX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门诊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二联由门诊办公室通知预防保健科收取,保健科将第二联进行网上直报,第一联保存在死者病历中。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原则上不得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特殊情况需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后方能开具。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一)加强院内感染核心科室管理。

1、加强供应室管理,保障消毒灭菌包质量。供应室要认真组织学习、掌握各项灭菌监测技术,定期进行效果监测,并作好各种监测登记,认真按照《供应室工作质量标准》执行,保证灭菌物品质量,拒绝不合格的灭菌物品进入临床科室,坚持下收下送制度,保障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的供给。

2、手术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器具必须做到一用一灭菌,手术器械尽量采用高压灭菌,须化学消毒剂浸泡器械首选2%戊二醛,必须达到灭菌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非手术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3、加强产科感染管理,预防产妇及新生儿感染,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产房区域划分应相对明确,分娩结束做好消毒处理。

4、加强临床医技科室管理。

(1)胃镜室使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窥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要求做好内窥镜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2)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凡进入口腔内的所有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对进入病人无菌组织的器械必须采用高压灭菌,对需浸泡的器械必须使用高效消毒剂浸泡。

(3)病理科要认真做好废弃组织无害化处置登记等工作。

(4)检验科使用压脉带坚持一人一根,用后必须浸泡消毒。废弃标本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

(5)加强洗衣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对各类衣物应分类清洗,对感染性衣物要经消毒后单独洗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病人的衣物等同处理。洗衣机要定期消毒。供应室要做好洗衣房指导、监督工作。

(二)积极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今年拟邀请疾控中心对我院开展生物监测两次。院感科对手术室、治疗室、供应室、产科等重点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消毒液进行不定期监测,每季度对各科室紫外线灯进行强度检测,消毒隔离工作进行考核一次,并对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部位感染率,各种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体及其赖药性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消毒灭菌效果和医护人员的不良习惯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给予有效控制。对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安全 隐患加以系统分析,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给各科室,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三)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院内感染卡片,按时上报,如有漏报、不报者将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进行处理。

(四)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各科室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垃圾分类。加强对清洁工的培训管理,作好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登记,交接记录工作,严防医疗废物向外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拟定开展健康宣传活动4次,办传染病专栏4期。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做好学校、社会群体大型预防接种。

六、搞好医院环境消杀工作

每月对周围环境进行一次消杀处理,特殊情况遇环境污染随时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三)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防范医院感染,配合三级中医院的评审,今年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相关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内容,并针对20XX年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等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各部门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将平时考核与月底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

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 开展规范的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通过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的查询、检验科细菌培养结果的查阅、临床查看病人等,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督促医生填报医院感染卡,并及时发现可疑暴发的线索。

2、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逐步规范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及时反馈信息给临床科室,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可靠信息。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

在开展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基础上,尝试开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4、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配合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20XX年的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8月筹备,9月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1次,将调查结果上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5、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

加强同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联系,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指导、监督科室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严防多重耐药菌的医院内感染及暴发发生。

三、感染病例汇总、上报院感基地

每月对出院病例按疾病分类及医院感染病例统计汇总,按规定向院感基地上报院内感染监测报表。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

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通过对检验科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的查询,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加强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监督与指导,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五、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管理

1、根据《三级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对重点区域包括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细菌含量监测,每月1次。

2、消毒、灭菌后的胃肠镜、宫腔镜、腹腔镜及口腔科器械每月监测1次。

3、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监测,由科室每半年监测一次并有记录,于月考核时检查。

4、平时及每月考核时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用试纸进行浓度监测(随机)。

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监督管理。

六、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1、以科室为单位,由院感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院感知识学习,月底考核时以提问形式考核,使院感知识培训落到实处。

2、邀请外院专家来院及本院专职管理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院感防控迎评内容讲座1次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1次。

3、完成实习人员、新聘等新来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七、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监督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的相关资质的审核。

八、加强对洗衣房、污水处理的院感监督和指导

九、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监管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集中暂存的各个环节,严格防范医疗废物混人生活垃圾污染周围环境。

十、规范供应室工作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与护理部配合,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用药频度;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31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卫生部、省卫生厅以及各级医疗机构都规定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观察该制度的成效,通过调查医疗机构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分析其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率较高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10种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之间的相关性,证明我院自2010年下半年实施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后,耐药率明显放缓,表明该项制度具有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2009上半年至2011年下半年我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分离而得的大肠埃希菌,菌株耐药数据均每半年汇总一次。

1.2仪器和试剂 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检测系统仪。

1.3研究方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以及Vitek-2 Compact仪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方法,仪器自动分析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药敏结果判定符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L)2009年版、2010年版、2011年版标准。对于同一例患者多次培养出不同菌株的情况,要分析不同菌株所有的耐药结果;删除同一例患者多次培养出同种菌株的情况。质控菌是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4抗菌药物使用统计 从我院药品管理系统查取2009年上半年至2011下半年住院患者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量,与菌株耐药数据同步按照每半年汇总一次。成人限定日剂量(DDD)采用WHO推荐的DDD值(http://whocc.no/atcddd),若药物未被收载则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和药品说明书确定。某一时期某药用药频度(DDDs)=某药某一时期销售总量(g)/该药的DDD值。某药某一时期销售总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分别计算半年间其销售总量(g),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销售总量(g)。DDDs可反映药物的用药频度和用药结构变化,该值越大,反映医生对该药的选择性倾向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 5.3软件及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8.0软件对3年以来每半年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DDDs值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r>0.8认为它们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2009-2011年的用药量呈上升趋势。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用药量3年间变化不大。其余7种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的用药量在2009-2011年有共同特征:2009-2010年呈上升趋势,2010年上半年或下半年用量达到最高峰,2011上半年或下半年用量快速下降。2009-2011年10种抗菌药物的DDDs见表1。

2.2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的变化 2009-2011年每个半年度以来,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始终保持高度敏感,但在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下半年均检出耐药菌株。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各半年度基本保持有限波动。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2010年下半年达到顶峰,均超过70%,2011年上半年、2011年下半年逐渐下降,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在2011年下半年的耐药率下降到3年来的最低点。2009-2011年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变化见表2。

2.3抗菌药物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 对每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其DDDs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DDDs存在相关关系。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弱负相关(r=-0.369,P>0.05)外,其余为正相关。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强正相关(r=0.852,P0.05)、氨曲南(r=0.599,P>0.05)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中等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见表3。

2.4抗菌药物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的相关性 分别检测1种抗菌药物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其他9种抗菌药物耐药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头孢他啶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度相关,与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负相关(r=-0.857,P=0.029),与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896,P=0.016),与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935,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头孢吡肟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氨曲南的耐药率高度相关,与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897,P=0.015),与对氨曲南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951,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环丙沙星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r=0.882,P=0.020)、氨曲南(r=0.923,P=0.009)、头孢吡肟(r=0.842,P=0.036)的耐药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庆大霉素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98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09-2011年6个半年度内,10种常用抗菌药物中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DDDs变化不大,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3年间DDDs呈上升趋势,其余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DDDs变化趋势基本相似:2010年达到最高峰,2011年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11年10月14日,继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后,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设定了严格的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早在2011年上半年,我省就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行动,省卫生厅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今年内抗菌药物收入占医院药品收入的比例要下降10%以上。2011年5月份,我省下发了“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活动实施方案通知”,要求各家医院必须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采购品种和数量。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省卫生厅的要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加强了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每个季度分别对门诊、急诊、住院3个部门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数量排序前5位的药物暂停使用3个月,对使用金额、使用数量排名前5位的医生在全院公布名单。

3.2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变化分析 目前已有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抗菌药物的临床用量的变化可能影响细菌的耐药率。本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正相关。头孢他啶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DDDs与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正相关。这与国内报道环丙沙星使用频度可影响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的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耐药率变迁与某一类别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相关性。因此,控制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遏制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恢复药物敏感性的简单易行而又经济有效的方法。实行轮换使用不同抗菌药物,可能是减少细菌耐药率的有效措施之一。轮换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分散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但在实践操作上药物轮换的选择与顺序,用药的时间周期,耐药机制相同的同种品种如何安排等问题还不能解答。本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6个半年度内分别为:62.5%、32.7%、0.9%、7.3%、3.6%、2.1%,相差悬殊,这可能与从2010年起我院实行轮换使用不同抗菌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在2010-7-1至2010-9-30、2011-1-1至2011-3-31、2011-9-1至2011-12-31被停止使用有关。本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与其DDDs呈弱负相关,因此,选择与耐药率增长呈负相关的抗菌药物进行轮换,有助于恢复细菌的敏感性。有文献[8]报道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菌在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同时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也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度应用是引起细菌产生多种新B-内酰胺酶并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始终保持高度敏感,但在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下半年均检出耐药菌株。孙景勇等在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华东地区2006-2007年的耐药监测年度报道中指出,华东地区多所医院出现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柠檬酸杆菌属中存在质粒介导的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Bush3组酶(金属酶)的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耐药,故限制并合理使用该类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产生此类耐药酶的最主要措施。

3.3控制细菌耐药的临床治疗对策 细菌的高耐药性已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广谱、强效抗菌药物过度应用的持续压力下易导致细菌变异或继发产生条件耐药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育、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与细菌耐药谱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刻不容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