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说明

空间说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空间说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空间说明范文第1篇

[内容]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空间说明范文第2篇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来源:文章屋网 )

空间说明范文第3篇

使用Malmqutist指数办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得到了1998~2011年我国31个省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三大地区各年份的平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均处于一定的递增状态。其增长率分别为8.9%、5.4%和4.2%,各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是由高到低的顺序。而东部的效率高于平均值,这主要还是因为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各方面的优势均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所以就能够利用自身的许多优势,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各地区的平均值分解中可以看出,三大地区效率的增长主要都是因为发生了技术进步。这也说明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技术进步是决定其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2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自相关的检验

空间计量经济学领域中,主要用Moran’sI指数来衡量研究范围内的空间相关程度。Moran’sI值一定介于-1到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大。当该值接近于0时,代表变量间的空间交互影响不明显。根据式1对各年各地区作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8~2011年,各年的空间Mo-ran’sI指数值均是大于0的,而且具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的分布上并不是全独立的。较高集聚度的区域相对是相互邻近的,而较低集聚度的区域相对是相互靠近的。由于存在着溢出效应,所以若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集聚现象,其邻近区域肯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集聚的省域分布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空间维度的正相关性,并且空间依赖关系在不断地加深,区域间自相关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

3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空间计量模型及数据选取将空间因素纳入回归式中称为空间计量,目前空间计量模型最常用的有空间滞后相依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高等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政府政策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政策,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假设具有以下的影响因素:假设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各地区的人均GDP(EcoLev)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产业政策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InPol)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eform)来测量。假设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科技活动筹集资金占GDP比重(ScTeLev)来测量。假设区域开放程度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Open)来测量。假设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InSt)来测量。假设人力资本存量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正效应,采用高校教职员工占各地区总人口的比例(HuCa)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采用每万人中本专科学生数(Scale)来测量。假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采用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Market)来测量。根据以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指标体系,构建以下的计量模型。

3.2实证分析结果在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时,我们首先进行空间模型的检验,以确定模型。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数变化效率作为因变量,以基于空间邻近概念的空间权值矩阵为权重来构建空间模型。在具体的空间模型选择上,由于无法事先根据经验来判断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空间依赖性,所以根据Anselin和Florax提出的准则,对前面建立的模型(4)进行判别,在具体的空间模型选择上,LM-Lag,统计量是显著的,而LM-Error统计量是不显著的,由此我们研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LM)作进一步的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根据表中所列出的检验结果,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对参数进行估计。由表4的结果可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效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空间因素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依赖性也越来越显著。通过上述的空间计量分析,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以下的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值比较小,并且为负值-0.00001。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未达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与我们前面的所作的假设是不一致的。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虽然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有较强的作用,但是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发挥。而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有很好的支撑,但是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一定存在着浪费的现象。(2)高等教育产业政策、区域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存在对应的关系。(3)高等教育改革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0.4336。这说明高等教育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比较显著。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所作的假设是一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通过改革使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重心下移,地方政府拥有对更多对高校的管理权,也就更愿意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不存在对应关系。但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则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与前文所作的假设,部分得到了验证。这说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有可能是因为我国科技资源的投入模式是粗放式的,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浪费现象,从而使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技术进步难以发生。(5)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说明我们的地区高校教职工对总人口的比例每提高1%,其效率就会降低1.97%,其技术进步效率就会降低1.32%。可能是由于指标选取的关系,用来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本文采用的是高校教职员工占各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也许反映出高校教师在配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而且指标的选取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所以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发生的促进作用都表现得不显著。(6)高等教育规模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一因素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技术进步发生的促进作用都是比较显著的。这一实证结果也与我们前面的假设是一致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使原来闲置资源或半闲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结论

空间说明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说明顺序;目标;梯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20-01

我们根据语文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三个说明文单元的阶梯发展教学实践为依据,围绕说明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为教学主体,紧抓说明文顺序总目标,以说明顺序的寻找,说明文顺序的作用和说明顺序的实际运用为主要抓点,切实地进行探究,并得到了说明顺序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现就我们教学的能力设置和教学策略做阐述。

1.明辨说明顺序概念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时间顺序:按照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先后次序来说明事物。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和作者的观察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介绍说明事物。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不同属性或事物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事物。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

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说《善待家园》有的教师以"总-分-总"的逻辑说明顺序,这就混淆了行文顺序与说明顺序,此处应该是分别介绍沿海珊瑚礁招受的人为灾害,山地招受人为灾害和草原招受的认为灾害。说明顺序指某篇、某段、某句具体的说明对象的先后介绍顺序,是针对某一说明对象而言的。行文顺序指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材料先后布局,文段先后顺序问题,里面可能参杂着非说明的内容成分,放在具体的说明文里就会有先说明这个对象,后说明那个对象的问题。

2.准确设置梯度目标

总体来说,说明顺序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在于认识常见的说时间、空间、逻辑说明顺序及其各自的具体分支,认识其说明顺序的作用。理清文本中介绍特定事物或事理的条理;能分辨出介绍特定事物或事理具体的说明顺序;理解、分析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内容作用;能分析其说明顺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目标点也是纷杂的,我们必须切中核心点,以其一点来带动整个说明顺序的教学,甚至带动整个说明文的教学。因此我们采用了梯度的能力目标设置,分散侧重以实现分层突破。

采用分年级目标设置与展示,这样更能有效的展现目标"阶梯式"发展。由于刚刚步入说明文的学习,对说明文还没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七年级的说明顺序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显性说明顺序语词认识其说明的顺序。让学生能捕捉到文本中最为显性的顺序信息和语词,知道是什么顺序;能区分文章的行文思路与说明事物的顺序;掌握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区分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说明顺序有了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已经能分辨说明顺序的类型,对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尤为深刻一些。于是八年级的目标主要侧重于掌握常见的逻辑顺序;能描述说明的顺序;能初步分析其顺序对说明的作用。紧扣"能怎么样",做到"说得出"其说明顺序的作用,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此时将立足能较清楚地分析,分析说明顺序对说明事物的作用和价值,做到"说得好",让自己的分析有理、有据、精炼到位。还能运用一般的说明顺序介绍熟知的事物,达到说明顺序的基本应用能力等。

3.精准执行教学策略

3.1 以"找"为基本策略判定说明顺序。说清楚说明顺序的作用得先理得清顺序,我们在所有说明文的教学中,清理说明顺序时又基本遵循了以下步骤:第一、从准确找出说明的对象入手,从对象与推定作出初步判定。认清事物本身的条理性是我们准确把握文章说明顺序的关键,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作者的认识,也就决定了说明的顺序。第二、看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那些方面的内容,使得说明的内容全面地呈现出来,为分析判断说明顺序提供信息依据,如《苏州园林》由写其园林建筑中的地位――总体特征――布局的讲究对称――假山池沼讲究配合――花草树木讲究映衬――近景远景讲究层次――某一个角落注意图画没――门窗的图案美――苏州园林的彩绘,如此一呈现我们就不难看出文章是由总到分,又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了。第三、再找出顺序的标志性语词作为佐证,如《苏州园林》中的四个"讲究"。第四、最终作出综合判定说明的顺序。

事理说明的顺序找寻又关键在于紧扣说明对象的前后因果联系。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等》这些文章在内容上都有因果联系。

3.2 以"恰时机"为宜分析说明顺序的作用。在说明文教学中,各个能力点的教学都有一定的规律,期中选择合适的时机是良好的教学效益的一个前提条件。那说明顺序的切入合适为较适宜呢?再以《苏州园林》为例,是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也就是对说明的对象和各个段落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摘取和概括的基础上引入才是最便捷有效的。并且此时一气呵成分析此种说明顺序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起来就毫不费力了,再延伸一步,让学生来谈其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规范的用语表述说明顺序的作用。具体分析说明顺序一定离不开说明对象和事物的特征,一般都会用上"说明了…… "介绍了……(事物)的……(特性)"。其作用的分析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的方式。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文章以介绍针鼹的特征为主,是一个有主到次的顺序,首先是能让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外形特征,再到深入的了解其生活习性,最后较少人感兴趣的繁殖特点,这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兴趣。相反,如果是由次到主,人们就很难有兴趣读下去了。我们的教学常会做这种假设性的比较,这叫"一比就知道"。

3.3 以"近生活"为内容,以"短""浅"为形式 运用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的运用初中生既常见又感陌生,因为学生的阅历少,接触说明文浅,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说得清或说得有条理,能介绍自己熟知的事物或较简单的熟知的事理。口头介绍是最常见、最便捷的,如课堂上的文具介绍,介绍自己的玩具制作等,这些与自身切近的事物、事理,学生顺手拈来,容易说得清楚。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但是简便而高效,长此下去学生的顺序意识就会增强,也将影响有条理地写作。

片段写作是我们常用的办法。如先时间顺序段文训练,再到空间顺序段文训练,再到逻辑顺序的片断训练,一个组合的完整训练后,也就是整个顺明顺序的运用练习。当然说明顺序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此。如一个句子的颠倒比较;与其它文类中的介绍性语言的顺序比较等都是最好的运用训练方法。

综上之法,又是遵循了由"找"到"析"到"说"到"用"顺序,也是学生能力梯度向上发展的规律。

空间说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空间自回归模型;福建省农民收入;福建省农业财政支出;福建省农业用电量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许多学者做过关于农民收入的研究。例如常向阳、朱建军利用面板模型进行分析也证明的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影响[1],胡书东的研究也认为扩大财政支出对居民的消费确实能够起到提升的作用[2]。因此我们把农业财政支出作为其中的一个解释变量是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的。本文运用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Anselin给出了无异方差空间自回归模型中参数的求解方法,对于异方差的就比较复杂了,需要用到Bayesian方法也彻底解决[3]。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到空间自回归模型中,共两个解释变量来研究福建省农民收入。

一、模型介绍

二、模型建立

我们对04-10年福建省的县域数据(67个县市)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历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数据建立一阶空间自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自相关系数显著不为零。这说明福建省农民人均收入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对比数据发现模型M1的拟合优度在04到10年期间普遍都比M2的高,但是在06年到10年是M2的拟合优度却比M1的高。这两种模型的差异就在于与空间加权矩阵(相邻矩阵)一个是一阶的、一个是二阶的,W12表示空间上的二阶相关结构,也就是那些虽然不相邻当是通过中间县市链接的距离比较近的县市(例如晋江与龙海市通过厦门市链接)。我们对其分析其中的原因与福建省高速公路的日趋完善使其在县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那些原来不是紧密相连的县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了。

我们对比模型M1、M2,中我们还发现他们之间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逐年开始变大,M1从04年的1.39到10年的1.66,M2 从04年的1.21到10年的1.55,M3从04年的1.3到10年的1.73 。并且这些系数都是正的(显著不为零)。这说明农村用电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随着农村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了。

三、实证分析

从FAR模型看福建省农民收入确实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由空间聚集性导致个县市农民收入的差异。在模型M2与M3的研究中发现高速公路的扩建和完善可以进一步的增加我省县市之间的联系,这可以缓解我省农民收入的空间聚集性。这也验证我省在2000年的时候福建省提出《福建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2001-2030)》的政策的可行性并且确实行之有效,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加大力度的发展。在M1、M2、M3的模型中农业用电量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并且逐年提高。说明电力作用在当今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的模型也说明农村电网改造是正确并且确实起到了推进农民收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常向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面板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38-45.

空间说明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经济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如克鲁格曼所言:“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一个简短的回答肯定是集中”。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相伴而生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化以及地区差距的扩大。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江苏省内部表现出很强的经济集聚趋势,同时一直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地区间差距在最近20年迅速扩大。集聚是否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长久以来,经济增长与经济集聚的研究几乎互不相关。然而,现实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是很难被分割的两个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新经济地理学领域内的学者开始尝试整合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增长理论,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探讨集聚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开创性的工作包括Martin和Ottaviano(1999)、Baldwin(1999)、Baldwin和Forslid(2000)以及Baldwin等(2001)。他们通过强调技术外溢和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为解释经济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和简明的理论分析框架。Fujita和Thisse(2003)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研发部门的生产函数和熟练工人的动态迁移过程,给出了一个数学分析更加容易、分析结果更加具体的整合模型。Dupont(2007)也在集聚与内生增长的框架下,分析了经济一体化过程对区域差异和不平等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集聚对于整体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开始针对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验证了集聚的增长促进效应。如Ciccone(2002)使用5个欧洲国家NUTS第3级地区的数据分析了就业密度对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活动的集聚的确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正面效应。Henderson(2003)使用70个国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份额)在低收入国家有利于经济增长。[SlCrozet和Koenig(2007)使用EU地区1980-2000年的数据,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空间集中对增长绩效的影响,发现生产活动的内部空间分布越不平衡的地区增长越快。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与理论预测相反的结论,如Sbergami(2002)使用6个欧盟成员国1984~199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率和经济集聚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高技术行业、中等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都是负面的。㈣更为复杂的是,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集聚促进增长;但当达到某个收入水平后,集聚对经济增长就没有作用,甚至有害于经济增长。这一假说得到了Brulhart和Sbergami(2009)的验证,他们利用跨部门OLS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国家层面增长的影响,发现只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水平集聚才能推动GDP增长,关键水平约为人均10000美元。

针对中国的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范剑勇(2004)认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这一现状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进而推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㈣张艳、刘亮(2007)运用工具变量法,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卉、詹宇波、周凯(2007)构造了产业间集聚指数和产业内集聚指数,并以此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吴利学、傅晓霞(2008)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经济的生产函数,分析了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显著,且集聚经济效应在地区经济增长中作用明显。马君潞、郭威(2007)通过对我国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提升一个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集聚经济环境,因此,积累集聚经济优势是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

在这些实证分析中,虽然有的研究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差异的影响并以地区虚拟变量来衡量,但从本质上看,区域总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分析,区域间潜在的相互影响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总是与其他经济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多数研究中,这一观点都还没有被正式引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在横截面或面板数据中研究经济单位的空间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明确将地理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去。Ying(2003)采用1978~1998年的省级横截面数据,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并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是非农业劳动力增长率、制造业产出、资本积累和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林光平、龙志和及吴梅(2005)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我国28个省(市、区)1978~2002年间人均GDP的卢收敛情况,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但是它的估计值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吴玉鸣(2007)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㈣符淼(2009)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技术传播的空间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经济活动都存在局部集聚,技术集聚度高于经济集聚,且两者的集聚度随时间增强,地理分布高度一致。随地理距离快速下降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导致局部集聚和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之一。

针对江苏经济表现出来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地区差距问题,本文拟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

首先,画出江苏省2007年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四分图(图1)。按照人均GDP的大小,65个县域被平均分为4组,以颜色的深浅代表相应县域的人均GDP的大小。由图1可见,江苏省县域层次的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是极不均衡的,呈现出苏南一苏中一苏北梯度递减模式。并且邻近区域的经济指标水平基本相近,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

接着,通过计算县域人均GDP的MoransI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Moran’sI是最常用的检验空间自相关性的统计指标。利用GeoDa0.9.5软件,得出Moran’sI=0.7445,在0.1%的概率上显著,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分布的确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

进一步,作出江苏省2007年县域人均GDP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图2),图中HigllHigh部分表示人均GDP高的地区被人均GDP高的地区所包围,Low-Low部分表示人均GDP低的地区被人均GDP低的地区所包围。这种分布显示出江苏省县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某种空间“俱乐部”现象。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县域(H-H地区)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而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县域(L-L地区)则分布在苏北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我们观测到的截面区域之间在地理上是一些明显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经济实体,误差项独立的假设在统计上被拒绝了,也就是说,OLS估计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这里将地理空间维度引入研究中来,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估计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关心的问题是经济集聚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需要对经济增长和经济集聚分别进行度量。本文选取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增长。由于各地区在人口和面积方面相差很大,因此选取人均GDP为测度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关于经济集聚,本文选取第二产业区位熵、第三产业区位熵和城市化三个指标来衡量经济集聚的程度。i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定义如下:其中:E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值,∑iEij表示i产业在整个区域的总产值,∑jEij表示j地区的总产值,∑i∑jEij表示整个区域的总产值。因此,该指标的分子是j地区的i产业占整个区域该产业总产值的份额,分母是j地区的总产值占整个区域总产值的份额,通过两者的比来评价i产业在j地区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比较低,区位熵等于或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较高。区位熵越大,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中令i=1,2,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j=1,2,…,65,分别表示江苏省65个县域。因此,LQ1、LQ2和LQ3(这里省略了下标)分别表示江苏省每个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的区位熵,度量了三次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由于经济的集聚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选择第二产业区位熵和第三产业区位熵作为衡量经济集聚程度的两个解释变量。

此外,城市的出现也是经济集聚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家长久以来一直强调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准确地讲,城市己被看成一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尺度的体现,城市化不但表现为人口向城镇聚集和非农人口上升,还表现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由农村向城市文明升级转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希望就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这里用非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各地区城市化的程度。本文采用2007年江苏省65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横截面数据,所有统计资料均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8)》。

(二)模型设定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首先构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1)

其中,PGDP表示县域人均GDP水平,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LQ2和LQ3分别表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熵指标,URBAⅣ是城市化指标,三者用来表示经济集聚,是本文关心的解释变量。

2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针对经典线性回归模型(1),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引入空间依赖性。相应地,空间计量模型有两种设定形式:

第一,空间滞后模型(SLM),在解释变量中增加一个空间滞后变量,模型的形式为:

InPGDP=β0+ρW_PGDP+β1LQ2+P2LQ3+β3URBAN+ε(2)其中:W是空间权重矩阵;W_PGDP是空间滞后变量,定义为W_PGDG=WlnPGDP;P是空间自回归系数;ε是误差项;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原来相同。

第二,空间误差模型(SEM),通过误差项引入空间相关性,即假设误差项是空间相关的。如果误差项是一个空间自回归过程,则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ε=AWε+u(3)其中:λ是空间误差自回归系数,Wε是空间滞后误差项。

3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Anselin(2005)提出,可以根据拉格朗日乘子LM-Iag和LM-Error,以及相应的稳健性拉格朗日乘子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在两种空间计量模型之间进行选择。首先判断LM-Lag和LM-Error的显著性,如果两者中只有一个是显著的,那么就选择相对应的模型,即如果LM-Lag显著就用空间滞后模型,LM-Error显著就用空间误差模型。如果两者都显著,则需进一步比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的显著性,选择Robust指标中更显著的那一种模型。是选择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下文中根据判别指标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进行比较,首先给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OLS估计结果,见表1。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OLS估计的F统计量达到117.193,模型整体上非常显著。拟合优度为0,8521,说明拟合程度一般,可能与忽略了空间依赖性有关。LQ2、LQ3和URBAN系数的符号都与预期一致,均为正;LQ2、LQ3在1%的水平上显著,URBAN在5%的水平上显著。自然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ikelihood)、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作为衡量模型拟合优度的指标,在下文中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接下来,采用GeoDa0.9.5软件对OLS估计的残差进行空间依赖性检验。这里使用的江苏省县域地图数据来自中国分县行政区划界线数字化地图,①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的是一阶Rook邻接矩阵。检验结果见表2。表2显示,Moran’sI指数在1%的概率上显著,说明OLS估计的残差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可能存在模型设定不恰当的问题。因此,这里采用OLS估计是不合适的,需要将截面单元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引入模型中。具体是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可以根据拉格朗日乘子检验的结果来决定。由于LM-Lag和LM-Error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比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RobustLM-Lag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RobustLM-Error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比之下,RobustLM-Lag的显著性更强。因此,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标准,选择空间滞后模型(2)更为合适。空间计量模型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系数估计值会有偏或者无效。这里用极大似然法(ML)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首先,通过似然比检验比较原模型(不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回归模型)与各择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自相关系数的渐进显著性。表3中SLM模型的LR值为25.4468,在1%的水平上显著,再次证明该模型中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进一步,三个经典检验是渐进一致的,但在有限样本中,应该满足Wald>LR>LM。本文中,Wald值为28.4089,LR值为25.4468,LM-lag值为24.3492,与预期的顺序一致,说明SLM模型符合ML估计的渐进性质,模型的设定是比较合理的。

其次,根据Loglikelihood、AIC和SC比较SLM模型和经典线性模型OLS估计的拟合优度。Loglikelihood越大,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而AIC和SC则相反,值越小,表示拟合效果越好。由表3可见,SLM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为-1.3229,大于OLS估计的Loglikelihood值-14.0463,SLM模型的Akaike值和Sehwarz值都小于OLS估计的相应值,说明SLM模型的拟合程度优于原经典回归模型,引入空间效应使模型的解释力有了明显增强。

最后,对SLM模型估计的系数进行分析。空间滞后变量WLNPGDP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县域人均GDP增长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溢出效应。县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相互作用或影响的途径可以通过邻接地区而相互传递。三个衡量经济集聚的解释变量LQ2、LQ3和URBAN的符号均为正,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具体而言,LQ2的回归系数为2.3931,说明第二产业的区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县域人均GDP增加约2.39%;LQ3的回归系数为1.7357,说明第三产业的区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县域人均GDP增加约1.74%。LQ2和LQ3的系数比OLS估计中两者的系数均有所降低,说明OLS的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向上偏误。URBAN的回归系数为0.0105,说明非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1%,则县域人均GDP可以增加约0.01%。与OLS估计结果相比,城市化指标的显著性有了明显提高(P值由0.0439降低到了0.0031)。总体看来,第二产业的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1江苏省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但这种影响以回浪效应为主,扩散效应不足,因此导致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差距加大。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发展政策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苏南地区集聚了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成为江苏地区的“增长极”。政府希望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周边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然而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该增长极体现出的回浪效应——即吸引其他地方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削弱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力——远大于其扩散效应,从而导致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因此,为了防止在这种累积循环因果作用下区域间差距的无限扩大。需要政府创造条件,引导回浪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化。

2以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影响是地方性的,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和区域增长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会有效地促进知识溢出,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在产业活动空间集中的区域或人口密度多样化的城市中,知识、人才在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流动以及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扩散,进而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不仅为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企业间前向后向的市场联系,更有利于劳动力的进一步集聚以及知识溢出。但是,知识空间溢出具有局域性特征,其影响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陋瑚因此,苏南地区通过知识溢出产生的正外部性难以扩散到更远的苏北地区,导致南北差距加大。可见,如果希望通过集聚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空间的因素。

(二)政策建议

1促进要素向苏北地区的流动,使回浪效应过渡为扩散效应。可以通过加强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间的统筹规划,打破地方壁垒,改善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贸易条件、市场条件,创造良好的人才吸引机制,鼓励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由苏南向苏北地区流动,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空间说明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产业升级 产品空间 比较优势演化

一、引言

产业升级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也是国家和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当前中国经济进行“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较金融危机前放缓,落入中高速区间,为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最开始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中,遵循一个基本的假定,也就是任何国家或者区域的产品所构建的产品空间是连续、同质的,这也就意味着产品之间的升级是无限的,一种产品总能通过一定路径升级到其他产品。这种产业升级的思想代表性的体现在以下学者的研究中。Alwyn Young提出了“干中学”模型,这个模型研究的是自由贸易能否导致两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情况;Grossman和Helpman (1991)通过构造一个产品质量阶梯模型,阐述了质量改进不仅可以在各产品之间独立的发生,也能够在许多产品之间同时发生。

hausman和Bailey Klinger提出的比较优势演化理论,指出产品之间是异质的,产业升级是非连续的。该理论在继承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拓扑网络相关知识,从结果导向出发,使用全球各国贸易数据,构建出全球产品空间图。张其仔(2013)在构建国内产品空间图的基础上,寻求那些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对国内产业升级机会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各省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张其仔(2014)从产品空间比较优势演化理论出发,对经典的雁阵式产业升级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探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在雁阵式产业升级上的发展情况。

本文对于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识别,是在生产者视角下进行的,也就是讨论不同生产者对于产品空间结构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产能调整的差别,进而影响对产业升级时机的判断。整个理论模型如下图1:

产业升级、产品空间结构变动、生产者进行产品生产,这三者都是随着时间不断进行变化的,他们之间也在不断地互相影响。从图上可以看到,在以往的研究当中,都是集中在产品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之间,属于国家――产品层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生产者这一产业升级、产品空间结构变动的主体的反应考虑进去,从而使得研究视角更为具体、微观,延伸到生产者层面。

以上理论模型实在是生产者视角下研究产业升级机会识别。用生产者作为切入点,分析不同行业对于产品空间结构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的行业,其生产者在日常生产中,能够获得关于综合指标丰富的信息,从而能把握产品空间结构变动,进而迅速调整产能,对产业升级时机进行合理判断,增加产业升级成功概率。符合这样条件的行业,就是本文所要寻找的当前各地区最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升级成功率最大的行业。

一个地区拥有的对产品空间结构变动敏感的行业种类和数目的不同决定了其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如果这些产业多是高新技术行业,则说明该地区本身处于全国技术领先地位,应该在大力发展这些行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如果这些产业多是以煤炭、矿石等资源型行业,则说明该地区本身资源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应该大力发展其他行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另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这些敏感性行业的数目不同,对地区未来发展影响也不同。行业数目越多,说明该地区发展潜力越大,产品多样性越好,相反的说明该地区产品发展较为单一,发展潜力小。

综上,通过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将从生产者视角出发,寻找那些能对产品空间结构变动比较敏感的行业。符合这样条件的行业,就是本文所要寻找的当前各地区最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升级成功率最大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类型决定了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数目的多寡则直接衡量了一个地区产品多样化程度丰富与否。

至此,已经从理论上对如何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寻找当前最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升级成功率最大的行业做出了论述,这也是本文想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生产者视角下产品空间构建及产业升级机会分析

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演化理论在国内适用性验证,下面将通过本文构建的不同产品连通性的比较来对异质性进行说明:

从图2可以看到,不同产品的连通性是不同的,2010年全国产品临近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也就是产品在进行升级的过程中,产品之间的距离不是完全相同的,存在较大异质性。这也说明了hausman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演化理论在国内生产数据构建的产品空间图上是具有适用性的。

三、生产者视角下产业升级机会识别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跨度时间是从2005~2010年(共6年的数据)。本文使用GMM-工具变量法研究产品空间结构变动与产品工业产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分析生产者对于产品空间结构变动能否及时响应,以及通过实证分析归纳各产品对产品空间结构变动敏感程度,并进行分类。

(1)式两边对Xt进行二次求导,可以得到被解释变量Yt代表在t时期产品的工业生产总值解释变量Xt代表在t时期产品的综合指标,即产品连通性乘以产品技术复杂度。Xt2是想得到Xt对于Yt变动的敏感程度。EXt代表t时期产品出口值,将出口值作为综合指标的工具变量。INVt代表t时期外商投资数额。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2005~

2010年,全国整体来看,产品综合指标的增加对工业生产总值的影响显著关系很好,这也就回答了我们前面的疑问,生产者的确会对产品空间结构变动在当期进行相应。

另外,从回归结果中还可以看到,产品综合指标的平方和工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回归关系也很显著。联想到前面产品工业生产总值对综合指标二次求导,所得到的值就是表中所显示的回归结果。根据数学上二次求导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知道,该数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产品工业生产总值对综合指标变动的敏感程度,这个值越大就说明,单位综合指标的变动会造成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越大的变动,生产者会投入越大的产能在该产品的生产;这个值越小就说明,单位综合指标的变动会造成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越大的变动,生产者会投入越大的产能在该产品的生产。该数值前面的符号为负,意味着产品综合指标对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变化为负值,也就是会降低工业生产总值,这也是符合在经济学中所认知的边际效应会递减的原则。

(一)2005~2010年生产者视角下所有产品逐一实证分析

从上面的实证过程与结果我们得出了一个验证性的结论,也就是从整体来看,生产者是能够对产品空间结构变动当期进行相应的。但是,以上的结论仅仅是从整体上的验证性结果,对于每种产品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也就是本文会对每种产品在2005~2010年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求得到每种产品的具体数据,从而将验证性结论拓展为对每种产品的定量分析,从而为生产者和每个区域提供切实而有效的政策建议。本部分所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

被解释变量Yt代表i省份在t时期产品的工业生产总值解释变量,Xt代表在t时期产品的综合指标,即产品连通性乘以产品技术复杂度。Xt2是想得到Xt对于Yt变动的敏感程度。L.Xt,即综合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综合变量的工具变量使用。作为Xt的工具变量使用。

从上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γ的值代表了工业生产总值对产品空间当期结构变动的敏感程度,对现实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值越大就说明,单位综合指标的变动会造成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越大的变动,生产者会投入越大的产能在该产品的生产;这个值越小就说明,单位综合指标的变动会造成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越大的变动,生产者会投入越大的产能在该产品的生产。

首先,对2005~2010年全国产品每个单独进行回归,得到每种产品回归结果。通过实证分析,将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能对当期产品空间结构变动响应性进行划分,1代表能进行响应,0代表不能进行相应。下一步,将重要指标γ的值进行了3类划分,γ

通过以上分类,将全国产品进行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每类产品下的生产者行为和政府政策,本文也就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下图3是2005~2010年生产者视角下产业升级机会识别模型结果按产品分类分析回归结果γ值图表。需说明的是,γ的值受到单位影响。

从表2可以看到,在全国478种进行实证分析的产品中,有322种产品的工业生产总值能对产品空间结构当期变动进行响应。这其中,90种产品的响应的敏感程度较低;154种产品的敏感程度适中;78种产品的敏感程度较高。另外还有156种产品的工业生产总值是不能对产品空间结构当期变动进行响应的。

图4是2005~2010年全国各省产品在不同敏感程度分类下的产品数目汇总图。从图4表我们可以看到,产品工业生产总值与综合指标回归分省份汇总,产品总数最高的5个省份为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分别为149、144141、138、129;最低的5个省份为新疆、山西、、海南、贵州,分别为21、30、34、36、39。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高的5个省份均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都为东部省份;最低的5个省份均在中西部地区,虽然这5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不一定是排在最后,尤其是山西,但是结果反映出这5个省份所发展产品对于产品空间结构当期变动相应是最滞后的。

该表从另外一方面也看出,各省目前各类型产业发展现状,在本文看来,各省可以参照全国情况对本省3类产品发展的数量、比例进行调整优化。我们知道,这些产品均为对产品空间结构当期变动响应最快的产品,也就是说当政府在规章政策上对这些产品发生改变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调节到这些产品的产能,从而实现对于经济的调整。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会根据产品空间结构当期变动调整产品产能,甚至于当综合指标达到某个值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入或者退出某个行业

(二)生产者视角下广东省产业升级机会分析

根据前文的实证回归结果,通过对广东2005~2010年所有产品筛选,对那些能够对产品空间结构变动较为敏感的部分行业列举如下。(详细数据见附表)

表3列举的是广东众多行业的一部分,每类选取了产量占比最高的10个行业列示在表中。实际上,广东省在γ>=0.1区间的行业数为39个,在0.01

对于表中的这些行业,本文认为应该这样理解:首先,表中行业涉及的领域较多,高科技含量企业占据较大比例。在表中呈现的这些高新技术行业,是目前广东众多高科技行业中最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升级成功率最大的部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业应该被重点关注。然后,除了高新技术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广东产业升级也很重要。表中筛选的行业总数在全国排名第四,说明广东拥有众多具备较大发展潜力,产业升级成功率大的行业。产品的多样化是广东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应该在以后经济发展中保持下去。最后,广东的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存在差距的。本文是根据国内生产产品构建的产品空间,这样参考国外的一些最具比较优势的行业就无法体现。这就要求在当前阶段,广东应该在发展表行业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

空间说明范文第8篇

设计说明

A、作品对业主居住需求、生活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家是一个进行时态,房子的装饰与丰满是伴随着时间和居住者的生活而进行的,住进一个所有都已“完成”的房子,则会没有主动选择性,也没有后续完善的乐趣。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欧式的简约实用与中式的混搭,在起居室里用灰砖砌了一整面墙,还淡淡地勾勒出突起的屋檐,呼应了老北京的胡同情结。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起居室将原先的间隔全部打通变成一室通透,开放式餐厨与客厅连贯起来,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地带。最惬意的是坐在火炉边看书,孩子和猫咪们在旁边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主张功能性与现代简约的家里,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中式老物件与中式家具混搭在一起,刻画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

E、作品在业主使用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不错。

设计说明

A、作品对业主居住需求、生活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看过建筑师寇甘的伊莎的白色盒子,被它那纯粹素雅和洁净的空间深深地打动。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大片落地窗用白纱轻轻遮挡,地面撒满白色细石,阳光渐渐照入,形成折射感觉,仿佛一片流水光影。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本案的业主是一位极具品位的成功女性,从建筑设计到室内空间设计都花费了她很大的心血。一楼的客厅、餐厅、厨房和休闲室都互相关联,而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相互独立,形成了生动的流动空间。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放弃过多的材质修饰,以结构来突显空间,家具上一点色彩的点缀,让整个空间更加灵活。

E、作品在业主使用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二楼起居室是很好的交流空间,增加了一楼空间的视野,在一楼静坐,四周几乎没有任何阻挡,使室内空间更家开阔。

设计说明

A、作品对业主居住需求、生活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复式结构的房子,除客厅、餐厅、厨房以及卫生间外,另外安排了两个卧室、一个书房,一个更衣室,外加一个储藏间,这些使用功能是根据业主夫妇俩的要求安排的。其中一楼有一个卧室,而二楼空间基本整个服务于主卧与主卧配套。由入户花园进到室内,首先是餐厅和厨房区域,厨房正常情况下是开放的,和餐厅连在一块儿构成一个很大的空间,需要关上的话有一扇隐藏在墙后的推拉门可以拉上。楼梯位于餐厅与客厅之间,对两个区域进行了界定。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由于只需两个卧室,所以客厅上空空着没有加楼板,直达6米的高度使整个空间看起来顿显大气。整套色调以灰白为主,现代风格的干净、简练显露无遗。楼梯位保留原位没有做改动,以全透明的“清玻”作为楼梯护栏,简洁的同时使视线得以延伸,再一次显出了空间的通透。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室内家具是以黑色为主的深色系,与整个空间搭配协调。黑色的皮沙发传达给人的舒适感觉让人无法抵挡坐下去的诱惑,旁边的皮草毛茸茸的减去了不少阴冷天带来的寒冷。造型简洁的银色大吊灯高高地垂下来,为这挑高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现代的奢华。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这里真的要特别说一下业主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挑选家具这些整个过程真的是挺配合的,并且她自己本身也蛮有品位的,通常我们的看法能达到一致,所以现在看来整个装修完毕后效果基本达到了,与设计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的确,设计做了这些年,一路走来,感受颇深,套用一句大家听过的话,做好的设计难,做好的使自己满意的设计更难,做好的使自己满意的同时客户也满意的设计则。

E、作品在业主使用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女主人以她惯有的热情招呼着我们,让人在阴冷天里顿生温暖。在摄影师拍照的同时我们闲聊了起来,言谈中能够感受到她对这个新家的满意和喜爱,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设计说明

A、作品对业主居住需求、生活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本案以纯白色为主调,配优雅色系,如银影皮白及珍珠白,配合典雅的进口大理石点缀,自然的设计理念融入新古典风。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楼梯采用中国的风水概念,以柔化刚、化繁为简的处理手法。以简洁的布局打造生态和谐的生态空间。有亮白透银蓝纹理进口非洲石材,点化出空间的灵魂,在晶莹的贝壳水晶灯下水晶丝绒柔软梳化,配合雅洁的精巧茶几,线条优美的白色餐桌描绘醉红色北欧童话般的森林图案,高贵典雅的气质油然而生。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实与虚之间的不断对话,卷草纹花饰,让灯光自然生长,把不规则的空间和不同功能的空间融为一体,闪烁不绝的特色墙纸突出了优雅的女性化的线条图案,玻璃蚀花的欧式图案,小珠串联的珠帘,富有心思的希腊女神肖像挂画及雕塑位于客厅及卧室的焦点位置,隐约显露其内在美。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设计师精选线条优雅的家具,带点儿淡淡的书卷气息,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

E、作品在业主使用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逃脱原有的生活模式,重新描绘出符合现代自然精神的下一代生活空间。

设计说明

A、作品对业主居住需求、生活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80后的业主要求在家能感受到与在外面生活的功能性、使用性、敞开式书房、视听间、圆形床就是诠释。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运用材料和造型的新颖搭配,勾画出此房型个性。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利用中空,把电视背景和沙发背景弧形连接,加上墙材的视觉冲击。敞开式厨房与餐厅使跃层更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