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1篇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经过编者加工过的课文《牛郎织女》,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如何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让民间故事散发出其应有的魅力,笔者认为应通过听、说、读、议、写,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而其中的“议”正是针对课后提出的“读完这篇民间故事,你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一定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和同学交流交流”这一教学任务展开的。

片断回放:

教学片断1:对牛郎的评价

生:我觉得牛郎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因为他让老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喝小溪上游最干净的水。

生:我觉得牛郎也是一位很重情重义的人。这从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之后,他心急如焚,挑着一双儿女拼命去追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在师的追问下找出文中能体现牛郎“拼命”地追织女的语句。)

师: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牛郎还是一位以德报怨的人。

师:唔!能说说理由吗?

生:你看,牛郎的哥嫂让牛郎吃剩饭、穿破衣,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这么大了,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些都说明了牛郎的哥嫂对他一点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别人一定会这把口怨气发泄在老牛身上,以示对哥嫂的报复。但牛郎没那么做,相反,还把那头老牛照看得很周到,这不足以说明牛郎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吗?

师:(笑着)见解独特,也很有道理!

【简析】对牛郎这位人物形象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是定格在心地善良、重情重义这个层面上的。这次学生却赋予他“以德报怨”这一美德,且理由充分。这与大家的一贯认识不一致,也从教材上找不到这样甚至是类似的理解,但这样评价确实见解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且合情合理,理由、根据都来自文本的具体语言文字信息。因而,赋予牛郎以“以德报怨”这一美德,没有脱离文本,相反是对牛郎形象内涵的丰富。因此,对于这位同学的评价,教者给予了“见解独特,很有道理”的肯定性认可。这样处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个性言语的创生。

教学片断2:对王母娘娘的评价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是一个六亲不认的老太婆,她不顾骨肉之情,心狠手辣。这从第8自然段及第9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读相关语句)

生:老师,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我产生了另外的想法,我从刚才那位同学读的这几句话中感觉到王母娘娘好像是一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天庭包公,她为了维护天规,对自己的外孙女也不网开一面。

师:哦!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有秉公执法的一面,但也显露出没有人性的一面,因为违犯天规的是织女,这与两个孩子无关啊,那可是她的外孙啊,她却把两个孩子狠狠一推,把两个孩子跌倒在地,这说明王母娘娘对他们非常冷酷。《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中,聂将军还能对日本侵略者的孩子给予慈父般的关爱,可王母娘娘却对自己的外孙这般无情,不可思议。

师:(笑着)你能想到这些真难得,那我想问问大家,织女下嫁人间的目的是什么?王母娘娘认为她违犯了天规,那织女触犯的又是什么样的天规呢?

生:织女下嫁人间是为了追求那种男耕女织式的最普通的百姓生活。

生:我觉得织女是一位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的人。正是由于她的到来才改变了牛郎的苦难命运,成就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认为织女下嫁给牛郎有损天庭尊严。

师:能把你的想法说得再具体点吗?

生:你看牛郎的身世在人间也算得上最穷苦的了,更别说什么地位了,而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可谓身份高贵,他们的结合在王母娘娘的眼里也太门不当户不对了,有损天庭的门面,特别是损害了王母娘娘的尊严和家风。

师:有道理。如果说王母娘娘维护的是这样的天规,那么你还认为她是一位秉公执法的包公吗?(生若有所悟)

【简析】王母娘娘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个反面人物,但在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给予了王母娘娘另类的评价,这是我及其它听课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这个评价乍一听,似乎还真有一定道理,相信也有一部分学生被迷惑。但教者以其敏锐的判断,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错误”资源,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主要是该生断章取义,没有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当然,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的根源也缺乏认识,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也属正常。于是,教者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适时引导。用“织女下嫁人间的目的是什么?她犯的又是什么样的天规呢?”这两个问题直击学生思维的盲点,经过交流、探究,逐步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如果没有这位同学的另类解读,可能就不会有如此深入的探讨。

教学片断3:对老牛的评价

生:我认为老牛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牛郎和织女相识是老牛牵的红线,后来,又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以备急用。这一切都缘于牛郎对老牛付出的感情。

生:我觉得老牛还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从“它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牛郎,有时还伸出舌头舔舔牛郎的手呢”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我还能感觉到老牛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它时时想着报答牛郎对它的精心照料。

师:(赞许地点点头)你联想到了“感恩”这个词,真难得!

生:我觉得老牛还有一种舍身救主的精神,这从它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以备急用可以感受到。

生:(急忙)我觉得你这个“舍身救主”用得不当,因为老牛并不是在牛郎遇到危险时,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牛郎的生命的,老牛是自己老死的。

生:我也觉得用“舍身救主”不恰当。如果换成“至死也不忘帮助主人”可能会好一些。

生:我觉得把你的“帮助”改成“报答”更合适。

【简析】对于老牛的评价,一开始两位学生说的“知恩图报”、“善解人意”还是很到位的,但第三个学生认为老牛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更精准了。“感恩”一词不仅涵盖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同时又赋予了老牛以新的时代精神品质内涵。那个“舍身救主”的评价属于理解上的偏差,再加上“舍身救主”是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和行为,当然在这里用得也不恰当,经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及时给予了修正。学生对老牛的评价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提倡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这种个性化解读并不能信马由缰、想当然,要有可靠的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文本的语言材料或语境及相关的背景。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文本教学价值的底线。

片断1中,学生认为牛郎心地善良、重情重义,这种解读是大众化的即多数学生的普遍感受。当然,这也是教参和其它教辅材料上所注明的。而认为牛郎“以德报怨”的这种解读是多数学生和教师所感受不到的。因而,它属于典型的个性化解读中的“奇音”,产生这种解读的学生,其视角是独特的,善于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文本中的材料,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性的感悟。这里的“以德报怨”又比“心地善良”的内涵更丰富,也就是说,这一个性化解读虽然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思维界限,但它并没有脱离文本丰富的语言信息,更没有脱离文本价值;相反,是对文本价值的进一步充盈与丰富。而片断3中认为老牛具有“感恩”品质,更是赋予了文本以时代的气息。当前,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倡导“感恩”,学生能从老牛的行动中领略到“感恩”思想,也不能不说这是对老牛这一人物形象的进一步丰满和提升。但在片段2中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天庭包公”的个性化解读,则背离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偏离了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因为在作者、读者、编者的眼里,王母娘娘从来都是恶势力的代表,是旧社会封建门第思想卫道者的化身。如果给这样的人披上真善美的外衣,那么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岂不脱离了文本教学价值最基本的底线?因此,对于这样的解读,教师必须给予引导、纠正,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又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耐心倾听。面对来自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要能听出“杂音”(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位大义来灭亲的天庭包公),分辨出对错,也要发现“高音”(认为牛郎以德报怨),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能欣赏“奇音”(认为老牛有一颗感恩的心),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尤为重要的是,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善于捕捉个性化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如,有学生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位维护天规而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天庭包公;认为老牛是一位“舍身救主”的人等,这时就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提升。

当然,个性化解读不等于文本就具有多元价值。案例中,学生对故事中约定成俗的人物形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把王母娘娘理解为“为维护天规而大义灭亲的天庭包公”。对此,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于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自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出现这么一批为维护所谓的天庭制度而“大义灭亲”的包公,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从何谈起?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2篇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中学教师罗南英的故事。她由于患了白血病来到宁波。结果因为“60万元”这个冷冰冰的数字挡住了她生存的唯一路口。于是她决定放弃治疗。她为年幼的孩子写了许多信,希望儿子能在每个生日看到母亲预留给他的信。罗南英没想到的是,当这些信在宁波一家报纸刊发后,她深沉的母爱打动了宁波市民。短短7天,2300多名市民为她捐款60万元,400多名市民冒着酷暑到医院来看望她。有成功的私营业主,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天真可爱的孩子。那7天里,无数宁波市民奔走相告,为一个陌生的女子,为一份深沉的母爱。州区机关幼儿园大一班孩子“毕业”的日子,孩子们特地委托老师将800元钱捐给了罗南英,希望能为3岁的鹏鹏留住妈妈。慈溪市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聚在一起448名毕业生捐出16000元钱,希望替在青海的27名学生留住他们的老师……这2300名宁波市民,这2300颗滚烫的爱心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在短短7天里,为他乡的母亲找回了希望。

这样感人的事不止一件:

一个普通的农民陈法庆,不是什么大老板,却拿出20多年打拼积攒的43万元血汗钱,来做公益广告;

一个为了残疾人而付出一切的王廷勤,只顾别人,却一点儿也不管自己和儿子;

一个被歹徒的尖刀扎进胸膛的警察张叶良,仍然把歹徒从四楼追到一楼,既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关心着歹徒抓住了没有;

一个21岁的女大学生刘芸,用核实真诚的爱心,用自己“生命的种子”挽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生命;

一个靠卖茶叶蛋谋生的张杰,用艰苦创业、省吃俭用积攒的1200万元源源不断地用于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一个大义灭亲的军人唐荣开,不论亲情,陪父亲回乡自首;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3篇

老叔丢给月小小一张纸,意味深长地一笑,飘走了。

一份读者调查表上触目惊心的一行字:祝老叔越长越帅迷死月小小。“哇呀呀过分啊凭什么我要迷上这糟老头子大家都是父母养父母疼的干吗这样糟践我换了你你乐意?太不够意思了……”哧啦――哧啦――月小小干脆用爪子狂挠着门。

泰坦伸出头来:“女人你镇定点了。”

“你没被他欺负过啊!”

怎么没有?泰坦跃起放眼远处的翠绿山峰,昔日被压迫的画面又重现眼前……

泰坦在办公室左手鬼故事右手肯德基。正看到:“门开了,黏稠的血一点一点渗了进来。阴风拂过,门口有双脚若隐若现……”眼一斜,办公桌旁就有一双脚!不要啊……泰坦绝望地缓缓抬头:黑鞋,黑裤,白衣……这脸怎么那么眼熟,幻觉?泰坦不禁伸手触摸。“啪!”头顶马上挨了一巴掌。“叫你不好好工作!”原来是老叔!他大义灭亲,收缴了书和烤翅,在泰坦哀怨的眼神中大步离去。

同志啊!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番如此这般如此这般之后……

月小小和泰坦强烈要求过儿童节,老叔受不了,只好自己掏钱带他们去了水上乐园。

初夏的早晨,鸟语花香,老叔靠着气垫在水面闭目养神。

“行动!” 泰坦向月小小打着手势。

“哪儿呢哪儿呢?”月小小跟在泰坦后面竭力睁着小眼。

“哎呀反光最强的那里!”(老叔露在水面的大肚皮)

哗啦!泰坦对准老叔劈头盖脸浇了下去。老叔头发分三股耷拉在脸上,活像三毛中老年版。耶!得逞,两小人仰天长笑。

老叔狡猾地和他们站成一条线,三人开站了!

一声凄厉的嚎叫划破天空:“真的不要再――泼――了!停!”一切归于平静。站在老叔和月小小中间的泰坦,伸出颤抖的手控诉:“你(指向老叔),你泼我!你(指向月小小),你也泼我!”

月小小:“你无情你你无理取闹!”

泰坦:“你就不无情不不无理取闹吗?”

“我哪里无情哪里哪里无理取闹?”

“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哪里不无理取闹?”

“我再怎么无情再怎么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更无理取闹!”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4篇

仅从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剧名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一个神秘的背景关系中,“打狗棍”与《神雕侠侣》里那根“打狗棒”仅差了一个字,却差出了太大的用途。杆子帮戴天理与丐帮洪七公两个角色都是算得上是帮主,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领头人。“打狗棍”打的是“狗”,“打狗棒”打的是人。戴天理一生尝遍恩怨情仇,洪七公一生潇洒无度。原因只有一个:《打狗棍》有个大背景,国恨。

然而,与大多抗日题材电视剧不同的,是我们在《打狗棍》里看到了太多的家丑,太多的家仇,说难听点,看到了太多的“狗”。

从戴、那两个家族之间往死里恨的仇开始,我们就看到了那家老一代留下来的家丑,贩大烟和吸鸦片。从戴若冰举枪指着亲爹方梦桥,哑巴格格举枪对着亲爹那图鲁,马九斤一门心思要手刃亲爹戴天理,可以看出这部剧的编导同样是一门心思要追求人物情感关系的纠结。不少观众对此都感叹:这剧最让人忘不了的事情,就是“杀爹”。

“杀爹”算不算是家丑?传统认识上算。但放在这个故事环境中就不算,因为此时的家丑已经成了家仇,此时的家仇已经成了国恨。相信所有的观众都在这样的收视气氛中升华出这样一种认识,卖国求荣的人就不是人。但恰恰是在把家仇引申到国恨这个关节上,编导们又搬出了亲情演绎故事,养父戴天理拨开了女儿指向生父的枪,姑姑劝住格格没杀成父亲……再加上观众看了40多集里刚毅直率、奋勇杀敌的那图鲁突然变成汉奸,胆小如鼠的虾米一夜间就飞扬跋扈,竟然敢当日军的阵前说客等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不能不感叹这故事“编”的味浓了些吧!

剧编到这份上,传奇、偶然、逆袭、纠结等揪人心肠的东西完全展示出来之后,观众的印象里可以筛选,可以沉淀下来的人物也越发清晰。戴家老爷子戴翰庭一身清朝官服,横刀矗立在丽正门外的壮美气派;女声女腔的老二婶奋勇杀敌,牺牲在阵前的凄美形象;儒雅的钱四爷与日军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我行我素的那素芝大义灭亲的正气凛然;一向玩世不恭的马九斤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寸步不让的爱憎分明。这些从家丑的难堪到家仇的恩怨中走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能够同仇敌忾战斗在一起,因为国恨。那些从家丑到家仇中没走出来的人,最终也是因为国恨,被这个民族所不齿的恨。

落笔时剧还没播完,气氛已经够足了,爱恨已经分明了,连导演都站出来表示他自己就是真正的热河人。无论从情感上还是这部剧历史背景的可信度上都已经有了提升。希望剧的后几集别犯大多电视剧虎头蛇尾的毛病,给观众一个合乎情理的交代。把家丑留给历史,让家仇别再缠绕抗敌的志气,让国恨给我们更多的警示和反思。

《暗藏玄机》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读历史 戴武

时下,人们通过电视荧屏播放的电影、电视剧、访谈节目等看故事的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演义、戏说、穿越、纪实,只要故事精彩,都会博得观众的关注。

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电视节目也开始通过电视让电视观众读起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充分利用电视特有的手段,把那些历史故事再现得异常生动。有的电视节目侧重于“讲”故事,有的则侧重于“看”故事,也有的节目更是运用多种形式,将历史故事多角度、多层面地再现。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5篇

回想当年的观影方式或各不相同,但有一幕却绝对有着共通的观影体验。银幕上,Jack为着身体的Rose精心作画,银幕下,一干青春期少年紧盯银幕,看着画面中丰满的Rose面红耳赤。同样难忘的,还有那车窗上的一个手印。不敢说《泰坦尼克号》开启了一代少年对于情感的冲动和幻想,但起码,它助推了一群少年的勇敢,和一群少女对漂亮少年Jack的喜爱。

《泰坦尼克号》的地位,当然并不止于这样的启发,更在于在当时电影科技的掣肘之下,所达到的视效和故事内涵的最高点。一艘承载众人的梦想和希望的大船,却横遭灾祸。看似简单的剧情却蕴含了众生相,一个突破了贫富与阶级、爱情与人性的剧情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上演了,言语中的争锋相对,举止间的悬殊差异等等正是这部电影的张力所在,所以,如今《泰坦尼克号》能够以3D的面貌重新上映,绝对是一件非常曼妙的事情。毕竟很多人,当年或许没有机缘在大银幕上一观大船毁灭的震撼。对于90后,他们将与我们一起发现《泰坦尼克号》的特别,而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形式。更年长的、更年轻的影迷,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历史、电影与爱。

设想一下,3D版《泰坦尼克号》将要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一种更为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即便3D只是在原版之上转制而成,但詹神绝对可以让效果变得立体与生动。今天的我们,很多人已尝过了爱情的酸甜,重看3D版《泰坦尼克号》就变得意义非凡:这是一次十四年人生的回忆之旅,也是建立在生活之上对于爱情的全新体验。

今天已经没多少人还会把这个画面用于电脑桌面了,可当时这张画面的海报或者墙画称得上是遍及大街小巷、风靡男女老少。这个场面被臆想成爱情、甜蜜、永恒等等主题,被十八九岁的人置放在床头或心头。“后背式拥抱”也从此被列为一种经典,所谓男女合影必须要摆的一个范例式动作。因为这样一个同向望向远方大海的意境更好,情绪更饱满,也显得更含蓄唯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组“船头望海后背式拥抱”影响的不仅仅是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的方式,也影响到了诸如婚纱摄影、精神生活、饭后话题、生活情趣等领域,它改造并提升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和生活趣味。

海水渗透进来,所有人都慌乱成像被刚刚打了一针的小白鼠,此时杰克与罗丝竟然静下来情绪饱满地抱在了一起。从杰克45度仰望星空的姿态,你甚至觉得他们会绝处逢生然后有一个值得期盼的未来,罗丝的眼神停留在遥远的未来,她惊恐而绝望,此时只能说女人才是掌握真理的人。与危险和逃亡比起来,他们此刻的沉静其实更能打动人,所以《泰坦尼克号》从来没被当成灾难片,它一直都是爱情片。

杰克把罗丝的美画在了画板了,寥寥几笔,我们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女人。对于当时很多看这部电影的人来说,大银幕里见到是第一次,而罗丝的丰腴之美与今天非骨感不为美的审美也大有区别,罗丝的大气稳重加上关键时刻敢于大义灭亲的性格,她在我们心目中就是女神。把美人画进画里、写进书里或者唱首写给美人的歌,这些都是多么浪漫的事啊,这一泡妞的招数也是从古至今都在沿用。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情爱观;美术鉴赏;中职生

青春是美好的,正值花季的中职生更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

憧憬与期盼。中职学生处于性萌动和性成熟阶段,与异性的交往增加。现在,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中职生谈恋爱已经是中职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感受到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因此影响了学习,甚至一失足造成终身的遗憾。

爱情是生活的真实,它迟早要来,遮着挡着,不让它见得天日,有时反而会坏事。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先生早就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的至理名言,主张“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花季雨季,爱情、婚姻、家庭是大多数人未来的人生历程,教育不能虚无,也无可回避。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爱观教育有着极大的优势,因为,美术鉴赏教材中蕴藏着极为丰富、得天独厚的爱情“素材”,形象直观,在教学中无法回避。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切入爱情主题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鉴赏作品,如果方法得当,不但使新课程切实体现了人文精神,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爱观。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开展正确的情爱观教育做了些粗浅的尝试,以抛砖引玉。在中职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一、正确认识爱情,不讳言爱情,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情,懂得自尊自强,调控好自我情感和欲望的冲动

在教学中,首先不讳言爱情让中职生增进了理解,提高了认知的品位。现代画家夏加尔作品基本上都是描绘他与妻子贝拉沐浴在情爱的喜悦当中的情景,那种飘飘然幸福的感觉在画中展现

得淋漓尽致。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的《吻》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爱带给人的甜蜜。通过坦诚的师生交流,学生已经不再像刚开始上课老师一讲到“爱情”两个字时,总会在下面窃窃私语,表情戏谑、诡异,或者十分腼腆,显得十分羞涩的样子,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完全被老师调动了起来。

二、让中职生了解爱情的至纯,不容嬉戏,更不容亵渎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它值得“生者可以为其死,死者可以为其生”,特别是建立在志趣相投、人格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理解、相互忠诚、携手共进基础上的爱情,更是永远值得歌颂的。如情非所愿,则不可强求,否则就会酿成悲剧。在教学巴洛克艺术雕塑代表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爱上达芙妮并拼命追逐她完全是因为爱神丘比特的捉弄。引导学生观察:在作品中,达芙妮的整个身体凌空欲飞,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使人怜悯。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而作品真正的含义在雕像底下的短诗:“那些总爱追逐疾驰而过的美丽的人们,最终将会发现抓取的是满手的树叶和苦涩的果实。”这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来讨论:爱情的悲剧为何产生?爱情的游戏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显然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还会引发对自身的思考。

三、在广阔的情境中认识处理爱情

我们应让学生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兄妹之爱、师长朋友之爱;对理想、国家和社会之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在上到法国古典主义时讲授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讲叙的是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体现了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这时我拓展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爱情,明辨爱情的真伪,明白爱情的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

尹少淳教授指出:正是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逵杀虎;法治思维;依法维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02

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英雄形象,比如《水浒传》中的鲁达、李逵、武松等人物,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当然,我们在看待这些人物的时候,必须把他们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假如,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结论可能正好相反。本文试着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几个英雄人物。

一、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李逵杀虎的行为

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出自《水浒传》第四十三回,讲的是李逵执意回家接老母上水泊梁山。在接老母的过程中,被其兄李达发现,李达知道李逵已经投奔了梁山,要告知官府拿下李逵,趁李达出去叫人之际,李逵背起老母就走。行至山中,老母口渴,李逵去寻水。待李逵回来之时,发现老母已经不见,四处搜寻仍不见,却发现了一只大母虫(老虎),心里已知母亲定然是被这只大母虫所吃。于是愤然和大母虫搏斗,在这个过程中力杀四虎。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李逵:首先,李逵是一个孝子,能够自觉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自己在梁山上有吃有喝之时,想起疼爱自己的老母亲不知自己下落,定然十分担心,于是向宋江提出要下山接老母亲上山。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说明了李逵的孝顺。事实上也是如此,老母亲在想念儿子铁牛(李逵的乳名)时哭瞎了眼睛,说明了母子之间的感情至深。在逃走的过程中,老母亲口渴,李逵立即安顿好母亲去寻水,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些艰难,时间也有些长,要不老母也不会被大母虫吃掉。其次,李逵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但是他的兄弟李达则看不上这个兄弟,认为这个兄弟是一个土匪,当然在当时的朝廷来看,梁山好汉的确都是土匪。所以李达要报告官府捉拿李逵,来一个大义灭亲。李逵自知力薄,于是背起老母亲逃走。尽管李达不义,但李逵尚念兄弟之情。最后,李逵是一个勇敢的人,自己面对大母虫之时,毫不畏惧,只身一人和大母虫搏斗,直至将其杀死,当然接二连三一共杀死了四只大虫。这样的情形描写可以看出李逵的勇敢之处。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这个故事呢?自然李逵的孝还是值得肯定的,李逵的义也是没得说的,但李逵杀死四虎的行为可能要重新定性了。根据我国的动物保护法的规定,老虎应该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杀死一只就算犯罪了,何况还是杀死了四只,这样算来,李逵必然要被追究法律责任了。近日发生的一个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多的警示,两个大学生掏了几个鸟窝,卖了几只鸟,就被判了十年的刑,有人甚至发出人命不如鸟命之感叹,时间经过一番澄清,原来两个大学生所掏鸟窝非普通鸟窝,原来是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叫做燕隼的窝,并且卖了十几只,属于数量特别多,情节特别严重之列,所以给判了十年半和十年的有期徒刑。根据这个案例判决的话,李逵的行为也不算轻,也应该受到重判了,毕竟李逵杀死的是四只大虫。

二、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鲁达拳打镇关西的行为

这个故事出自《水浒传》第三回。故事说的是鲁达和两个朋友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有啜泣声,因为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便叫店伙计来问清缘由,于是知道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于是决定出手相助。于是鲁达先凑了些银两让金氏父女两人逃走,剩下的事情由自己来处理。第二天一早,鲁达送金氏父女走了之后,自己亲自到镇关西的肉铺。经过一番消耗郑屠夫的体力后,二人终于动起手来,最终鲁达将郑屠夫打死之后逃走。故事的大概就是这样的。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鲁达:鲁达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当他三人在酒楼喝酒时,听到隔壁有人小声哭泣,若是换做别人,可能认为这与我们何干?但鲁达非要问个明白,当然他的借口就是打扰了他们兄弟三人吃酒,本来一个高兴的场合,被搅和了,自然心里不太高兴。但当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鲁达所作出的一系列行为,证明他是一个敢担当的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这种正义感就集中体现在对一对陌生父女的出手相助。从这一角度来讲,鲁提辖是一个善良的人,看到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就会及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联想到现在我们正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学习鲁达的这一优秀品质,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

但是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鲁达的正义感,则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正义的行为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人和事情,我们的社会需要正义行为和正义的人。当我们发现有不正义的行为发生时,我们要敢于维护社会的正义,这是社会的期盼。但我们自身遭遇不正义的行为时我们要勇于起来反抗,当我们发现其他人遭受不正义的行为时我们要敢于出手相助。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在维护正义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我们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鲁达所采用的暴力的方法则是我们必须要摈弃的,我们绝对不能用以暴制暴的方法去对待不正义的事情,这样可能的后果就是别人违法,我们犯罪。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策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我们倡导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用法治的思维、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我们要相信法律的权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才是我们对待非正义的行为时所采取的正确的方法。

大义灭亲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郭靖 孝 义 纠结和嬗变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说人物郭靖得到广大阅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研究不少,其中的争议也颇多。本文结合小说人物郭靖的成长经历,从传统文化出发,认为郭靖在金庸小说人物中是最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在这两部小说中,金庸没有像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宣扬尚武精神,而是从人性、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际中的嬗变和完善。细读文本,会发现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与“义”的传统伦理胎记,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孝与义在人物内心也有纠结和嬗变。

一、孝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孝敬父母师长、忠于君主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核心。对父母的孝,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为儿女生命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儿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应行孝道。孔子把孝悌这种感情和行为当作仁的根本,是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性。而忠是由孝推衍延伸出来的。金庸先生也说“‘孝’是绝对的。对无论是多坏的父母也必须尽孝道……所谓的‘孝’属于纵向型的道德,是非常强力的。”[1]金庸小说中的孝,因其主人公多为孤儿,故对师长格外感恩和尊敬。即使对岳不群这样的反面人物,令狐冲对其抚育之恩也始终不敢忘记,也不因其无义而不孝。中国人历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传统,“对于徒弟学子而言,师父与父亲处于同样尊崇的地位,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来尊敬师父。”[2]所以笔者认为郭啸天、黄药师、杨铁心、成杰思汗、江南七怪、哲别师父、洪七公及马钰等在郭靖眼里都是“父”的形象,与郭靖都是纵向型的伦理道德关系,郭靖都要对他们行孝道。在小说里郭靖并不因启蒙老师江南七怪武功低劣、地位卑下而失恭敬之心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孝在郭靖身上的展现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但最集中的表现却在为父亲报仇,为师父报仇上。“报仇”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和传统社会里,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说:“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吴霭仪也说过:“在看武侠小说时,我认为不应以现实眼光看‘报仇’,而是要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3]最重要也是尽孝。小说至始至终都围绕复仇去展开情节,杀段天德,杀完颜洪烈是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另外当江南七怪在桃花岛遇害后,郭靖面对爱情和师父两难选择时,主人公的心理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虽说郭靖误认为黄药师是杀师父的仇人,不是黄蓉所为,也只有牺牲爱情,成全孝悌。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爱情是个人的行为,而孝悌则是道德伦常。另外在传统社会里,对晚辈来说,“孝”就是“顺”,也就是常说的“孝顺”。按照父亲的遗命,郭靖必须要跟杨康好;按照杨伯父的遗命,必须娶穆念慈为妻;顺着成杰思汗的意思,必须娶华筝。这些有些做到了,有些没有做到,但郭靖都尽力而为,因为在他心里孝是根深蒂固的,不打折扣的。

二、义

金庸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义。孝与义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根本原则。什么是义呢?金庸说:“不管《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也都强调:不但讲友谊,还讲义气,友谊主要源自感情,义气则包含了理智的判断。即使和一人感情并不深厚,但为了应当这样做才合道理,往往会作出重大牺牲,那就是所谓义气。”[4]按照曹布拉的说法,在金庸小说中,义气流灌小说的始终,“义气成了金庸小说人物的集体无意识”;义气同时在维护传统社会起着中坚作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大作用。”[5]对此,读金庸的小说深有感触,《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是一个义盖云天的大英雄,浑身都倾注着义的精神。

但郭靖身上所表现的义与一般武侠身上的义不太一样,虽然有一些墨家任侠的味道,但融入更多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在《神雕侠侣》里,郭靖反对杨过与小龙女的恋爱,是因杨龙的师徒之恋,违背了他所认为的伦理道德原则,也就是义的原则,故而大加反对。更加不同的是,笔者认为郭靖在不同时期分别展现不同意义的义。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早期主要展现和传统游侠身上一样的义,“结私交,讲义气,重然诺,轻生死,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这种在文本中有多处表现,但最突出的地方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相遇时最精彩。黄蓉在张家口出场时装扮成衣衫褴褛的少年男子的模样,郭靖被假象迷惑,代她付了肉馒头钱,她却以肉馒头喂狗。接着又点了几十碗菜,冷后又倒掉,重新再点热菜。折腾了半天才从饭馆出来,又喊肚饿,要进当地最高档的长庆楼。然而郭靖毫不计较这些,只觉得她谈吐不凡,见多识广,真诚爽朗,于是和她十分投契,竟然一见如故。临别时郭靖竟然赠以貂裘。二、在早期和中期所表现出的兄弟义。按照金庸先生所说:“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兄弟比夫妻之情更重要,有古谚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不可续。’……中国人说义结金兰,通过一种仪式,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在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6]所以郭靖广交朋友,广交异姓兄弟,杨康、拖雷、周伯通都是他的义兄弟。并且在其心中,兄弟义比爱情、亲情更重要。从两个细节很容易看出来,在同时面对杨康和黄蓉时,使黄蓉醋意大发,在心里嘀咕郭靖心里只有他的好兄弟;在同时面对故人之子杨过和郭芙时,便决意砍断爱女一臂赎罪。三、在后期所表现的为国为民之大义,也是义的最高层次。发现岳飞的遗书之后,郭靖陡然找到了真正的抱负和理想,找到最有价值的义。郭靖在领导蒙古人抗金战事中,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他终于确立了“为国为民”为终生目标。《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曾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三、孝与义的纠结及嬗变

一个人一生要做出多样选择,一个道德完人更是如此。郭靖在成长为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完美范型的过程中,内心的纠结也是很多的。但喝着传统民间伦理的乳汁长大的郭靖,虽然愚笨,却能够始终固守着传统伦理道德原则,致使金庸先生对郭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获得很大成功。

前面已说过当爱情遇到孝,爱情、亲情遇到兄弟义,郭靖都会牺牲黄蓉母子,成全孝和兄弟义;即使兄弟义违背道义原则,对杨过也会大义灭亲。当然小说主人公郭靖的纠结远远不止这些。前面已经说到成杰思汗、哲别师父对于郭靖是“父”的形象,拖雷是郭靖的结义兄弟,但当兄弟义、孝与民族大义(为国为民之大义)发生冲突时,郭靖做选择时也是很纠结的。虽然说复仇是行孝,但同样是复仇,杀段天德是多么的决绝,杀完颜洪烈又是多么的犹豫和纠结。郭靖“一想到‘复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惨状立即涌上心头。自忖父仇虽复,却害死了这许多无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来这报仇之事,未必就是对了。”孝与义是何等的纠结。但无论如何,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哉”完美伦理的完成,牺牲亲人,甚至自己都在所不惜。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郭襄几次遇到危险,郭靖都没有援手,他在干什么呢?答案很明显,当然在践行为国为民之大义。还有,黄蓉原想到最后关头他俩可借汗血宝马脱身,郭靖坚决反对,黄蓉只好长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最终,郭靖像乔峰一样地舍生取义,在襄阳城上空完成了传统伦理道德完美范型的伟大定格。

参考资料

[1][4][6]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1:14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