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面课文

一面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面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面课文范文第1篇

一、针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设计提问

读懂文章是阅读鉴赏的第一步。针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思维品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预习了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文本写了什么?本文采用怎样的写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索,学生领会和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再如《济南的冬天》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重点思索以下三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引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课文的主题。

二、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提问

标题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一面》一课,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我针对文章的标题设计了三个问题 :“与谁想见一面?在哪儿想见一面?为什么要写这一面?”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作出了比较切题的思考:“与鲁迅想见一面,在内山书店见一面,写‘一面’的目的是深刻表现鲁迅先生精神感人之深以及人们怀念鲁迅先生的感情真挚深切。”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文章内容已初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含义奠定了基础。再如《驿路之花》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什么是驿路?这里的梨花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吗?驿路梨花指的是什么?”同学们积极回忆课文内容,理解了“梨花”一词是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设计提问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即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的“点”。如果能找准这个“点”,抓住这个“点”,精心地设计、运用好它,就能使课堂省时高效。如《老山界》一课,叙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中国工农老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我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说忽然醒来?醒来后,战士是怎样抵御寒冷的?这一段反映战士什么精神?”我先启发学生理解了“逼、刺、更、卷”几个词的深刻含义。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理解了:半夜里在山腰露宿,由于“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他们被冻醒了,可他们没有唉声叹气,而是观赏夜景,静听夜声。他们看到了闪烁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的蓝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伫立在前面,四周的山围成的山谷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也使他们树立了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围绕文字的难点,设计提问

课文有的段落或句子中语言比较抽象或含蓄,使学生读后感到其义难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是童年鲁迅出于求知和好奇而问先生,但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气”。在封建社会,先生只要求学生读自己的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和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的老师固执,有问不答。所以,学生有了问题后不知道该问不该问;我们现在的老师有问就答,问老师的问题多。三味书屋的学生礼节多,太拘束。另外,现在学习内容形象化,便于理解。”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指出课文中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私塾教育教学思想落后,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通过提问、启发和教师的重点指导,突破了文学的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一面课文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柳公权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柳公权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柳公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极负盛名。他不仅是位书法家,更是一位难得的贤臣。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了解这位书法家的故事,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

1、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柳公权深得世人钦佩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柳公权的柳体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骨力秀挺,他的为人也用一个词来形容,板书:铁骨铮铮。

2、柳公权的书法和做人,文中重点表现的是哪一方面?(做人风范)写法指导:写文章就要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回忆,课文用哪两件事具体地表现了他铁骨铮铮的品格?课件出示。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件事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品格?画出句子,细细品味,做上批注。

(2)交流画出的句子: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师:柳公权这句话是在谈论书法,但仅仅是谈论书法吗?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弦外之音”和“毫不犹豫”的语气。

师: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啊,

从柳公权的直言答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结:是啊,正因为柳公权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这不正是他铁骨铮铮的表现吗?

(3)作者对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看法?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写法指导,出示课件。

2、学习第二件事(5——8自然段)

(1)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读、画、批,学生自学。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进行点拨。

a请同学有感情地分角色读文宗和柳公权的话。听了文宗自夸的话,假如你是众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是呀,面对国君,一般人都会随声附和,柳公权的表现呢?(课件出示)师:看,别人随声附和时,他——一言不发,别人赞颂不已时,他——提出劝谏,说明他有胆有识,真正为国君着想。指导学生用真诚、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b他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惹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因而文宗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柳公权任职期间,共经历了7位皇帝,而他始终不改本色,坚持劝谏,齐读这句话,出示: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于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

写法指导:柳公权任职期间一定还有许多故事,课文只用这一句话勾勒了他后半生的足迹,与前面两件具体事例相结合,这种写法叫做“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使文章既突出典型,又不失简洁。

3、学习最后一段。

师: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铮铮铁骨,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4、课件出示,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师:希望同学们学习柳公权,做正直之人,写端正之字!

四、总结

1、谈收获

2、归纳写作特点

(1)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一面课文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思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关注过程和方法、技能和知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处在重要环节,有效性对教学活动效能来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是有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面结合小学人教版语文课文,来谈下课堂中如何开展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抓住教材核心,善于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关键是提问要精,能抓住教材的核心,善于突破难点。重点、难点是教材的主干部分,是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帮助学生明确课文思想情感。比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一面》时,因为该课文的篇幅长,内容对也多,既让学生能掌握基础性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这对学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语文教师需要在研究课文内容之后,从文章讲述的重点出发,去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核,引导学生去分析“一面”留给人的印象如何?“一面”对我的影响如何?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一面”给大家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是激励学生个人要不断进步。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辐射到整篇文章,指导学生对该《一面》有所感悟,提升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可见,课堂提问需要抓住教材核心,便于寻找好突破点,为课堂有效提问打下基础。

二、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提问,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课堂提问的方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应该将班级内语文学习处在中游的学生作为提问的立足点,然后辐射全部学生。比如,在人教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课文中写的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提问的优势,是能让全部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回答之中,学生在回答完毕之后,随着教师讲解课文的逐渐深入,教师再接着问:你能从救援队的动作中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让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调动起来了,也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之中。

三、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后,可以按照提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水平,科学把控好提问的时间。封闭性、开放性的问题,需要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这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讲比较活跃,并且再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还没有进行思考,就直接举手的情况较多,教师这时需要通过对小学生自身水平的了解,判断其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否给出全面的答案。小学语文每一节的知识是学生在现有知识累积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得到的,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中,采用等候策略可以设定在提问之前,在教师提问与学生给出答案之间、学生回答问题与评价之间,教师都应根据需要给予学生一段时间的适当停顿,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教师就能获得预设的结果。

四、教师要给出学生适时的评价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课堂提问的评价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激励学生能更好开展思考。学生回答之后,如果教师立刻给予正确评判,这样就会诱发其他学生产生思维趋同的情况,也就自然失去了个性化的思索。在听到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之后,教师如果给出错误答案,就会让学生立刻产生一种挫败感。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后,教师不仅要广开言路,还要注意保护好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即便出现了批评也不要打击学生别的自尊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还需要允许学生能有不同的见解,不能轻易就给出正确或者错误的结论,需要将学生出现的暂时性的错误,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在进行《一面》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描写外貌的句子,然后再问:鲁迅先生为何那么瘦?之后,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回答,是因为鲁迅先生将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忘我工作。这时,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这名同学善于将课外学到的知识巧妙运用到课文的分析中,这种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这样,学生在回答之后,从教师那里及时掌握到了一些反馈性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有效改进语文学习方法,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升语文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一面课文范文第4篇

2、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pì)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fù)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3、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fú)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4、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自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二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5、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6、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xiàn)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zhà),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一面课文范文第5篇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7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事类课文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如何把这类课文教活、教新、教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 教师角色的多变性

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性,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同样要呈现多变性――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让故事类课文“活”起来。如在教学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尝尝炒花生,说说花生的味道,再让学生看看花生生长的图片资料,加强对花生生长过程的直观认识。在和学生一起尝花生、讨论花生味道的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在指导讨论、观看、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和知识的传递者。这样,学生带着浓浓的“香味”去学习,自然“趣味”盎然。

二、 学生角色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学十分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故事类课文“活”起来。

(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课文《青蛙看海》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课文描述的场景――一座高高的山的一面是湖,另一面是大海,然后让三名学生分别戴上青蛙、苍鹰和松鼠的头饰进行表演,同时先播放湖泊淙淙的流水声,后播放大海惊涛拍岸的声音,用充满童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引导学生惟妙惟肖地表演了青蛙终于看到大海,体会青蛙兴奋和骄傲的心情后,教师再让他们展开讨论:青蛙为什么能看到大海呢?如果没有苍鹰和小松鼠,它还能看到大海吗?在教师营造的自主参与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 依趣设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兴趣设计生动且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意、情、行的发展。如教学课文《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实验游戏,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教学课文《猴子种果树》时,教师可以设计如“猴子该听谁的?猴子种什么树好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猴子,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在分组辩论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三、 教学环境的多元性

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故事。生活是个大课堂,给我们呈现了多元的教学环境。教学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和身边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故事的环境中完成教学活动,从而让故事类课文“活”起来。如课文《云房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当遇上这样的天气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领略云彩的千姿百态及云彩散去后天空的洁净湛蓝,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热爱生活。

四、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故事类课文通常浅显易懂,不用教师精讲细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说,琅琅的书声、精彩的表演、热烈的讨论、协调的合作、顺畅的交流,是故事类课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一是读一读,品一品。“熟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把书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对于一些故事类课文,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品味,尤其是对话较多的课文。如课文《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故事角色的情感,理解优美文字所传达出的感人情境。

二是演一演,评一评。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自由选择角色、合作去演一演故事内容,再组织学生评一评。学生会评了便是理解了,理解了才会演。在演―评―演的循环中,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合作。

一面课文范文第6篇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 设问关键,带动全篇

在执教课文《一面》时,我曾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

1.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2.对人物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

3.为什么我能在“历尽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咬紧牙关?

方案二:

1.请概述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茫茫人海中,会有很多人与我们有“一面”之缘。大多数人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忘,而文中的鲁迅先生与作者仅有一面之交,却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何在?

分析:方案一,问题多而繁杂。问题1、2、3的思考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把这几个问题安排在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充分时间思考,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方案二问题设计切入点巧妙,打破常规,用一个关键问题几乎将课文所有内容串联起来。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能否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问不应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心血来潮的行为,也不应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活跃的手段。设计问题关键,才能提纲挈领。

二、 提问巧妙,激活思维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课文授课多次,下面展示一下先后设计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3.钱学森归国遇到了哪些险阻?

4.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

方案二:

1.阅读课文,结合课内外知识,说说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2.看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你认为哪个词该重读,为什么?

分析: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是介绍钱学森在美国的突出成就和爱国精神。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方案一的设计平淡,不能激活学生思维;方案二让学生自由发挥,易激发学生的兴致。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因势利导,巧妙过渡到对主题的探究上去。

三、提问新颖,点燃热情。

下面以《台阶》一课做示例,方案一是第一轮教学设计的教案,方案二是参加教学比赛设计的方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方案一: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你觉得父亲辛劳一生为了建造这七级台阶值得吗?

方案二:

1.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练语言概述故事的情节。

2.父亲为什么要修筑新台阶?

3.我来导演,请你来做一回导演,为《台阶》中的父亲拍摄一组表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镜头,你会抓住什么样的细节,选取什么样的画面呢?

4.“博客论坛”:话说父亲

分析: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的问题“旧调重弹”,学生定会感到乏味。同样的知识点,如果变换形式,与潮流热点接轨,使之新颖奇特,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显然,第二种方案对于同样的知识点采取“我来导演”的形式,“博客论坛”的页面使整个课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要注意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

四、提问妥当,符合认知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还必须考虑学生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嫩绿的牙儿》一课,我曾看过如下两个设计:

方案一:

1.学过《嫩绿的芽儿》请仿照作者的思路变换角度做想象练习。

2.诗中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现在请你变换角度,假如你是一个青年专注地看着芽儿、花儿、果儿,你会想到什么?

方案二:

1.学了《嫩绿的芽儿》后,我们仿照作者的思路变换角度做想象练习,我先来做个示范。

师:我想那些嫩绿的芽会对我说:“我并不柔弱!我需要一方领空,我会长成大树。”

生:我想花儿会对我说:“我要绽放!我的事业就是为人类带来芬香,尽管我的生命是短暂的,但至少我曾经灿烂过!”

分析:显然方案一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学生刚入初中,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容易茫然,使课堂陷入沉闷;而方案二老师的示范很好地给了学生引领,让学生找到切入点。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才不会出现问而不知的现象。

一面课文范文第7篇

一、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兴趣,首先就要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新世纪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双向关系,只有创立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明白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才能打破以前他们对教师的敬畏感和拘谨感,平等轻松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言论,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处理问题,多询问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而非强制性地将预设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关于母爱父爱的课文时,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幼童即将从楼上摔下来,母亲赶紧伸手接住幼童;另一组是老鹰妈妈残忍地将小鹰推下悬崖,让它学会飞翔。然后我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两幅图片中的母爱,他们赞成哪种母爱并说出理由,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自己父母给予自己的是哪一种爱。在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导下,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讨论着母爱父爱的话题,并将自己遇到的令人感动的父母之爱或者是令人烦躁的爱大胆讲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学生们消除了对枯燥死板课堂的厌倦感,也消除了对教师的紧张感,轻松自由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讨论中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在辩论中磨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轻松自由地进入到语文世界中。

二、设置分工合理的小组活动

新课标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小组合作也可以有多方面的运用,如课前预习、课文朗读、课文理解和作文训练等。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鲁迅的文章时,由于同学们对鲁迅这位中国当代文坛巨匠的了解不多,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第一组是“闰土”小组,负责查找鲁迅少年时期的家族史、绍兴生活和学习故事等资料;第二组是“一面”小组,负责查找与课文《一面》有关的鲁迅热情对待年轻人、认真负责地指导文学后生写作的故事;第三组是伯父小组,负责查找鲁迅晚年在上海的生活和文学写作的故事;第四组是课文小组,负责查找《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这三篇课文的生字词和大意理解,要求会独立讲述课文。同时,每组设置组长和发言人各一名,组长自行给组员布置任务,发言人负责将本组的调查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分工细致、目标明确的小组学习,每个同学不仅掌握了自主查阅资料、预习课文等自主学习能力,也明白了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在课堂活动中,由于每个小组都查阅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对于我设置的“你认为鲁迅成年后应该如何对待闰土”“鲁迅晚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给鲁迅画一幅画像吗”等问题,各个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闰土叫鲁迅少爷,鲁迅应该如何回答”,我适时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同学们结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民落后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堪称一节精彩的批判封建制度的辩论课。

三、激发真挚强烈的语文情感

一面课文范文第8篇

一、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

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就是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三、朗读训练也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包括古代的诗文,《背影》、《济南的冬天》、《金色花》、《岳阳楼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教学时,师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文章的美。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和人间美好的情感。特别是诗歌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四、多维度训练学生的朗读?

1.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结合起来。默读是个人阅读的主要形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讲朗读和默读配合进行,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先默读再朗读,可以促使学生由理解进入感受的境界。朗读用口,默读用手,一面看,一面圈、点、注、批。二者相辅相成。

2.把朗读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有些课文内容是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那么就必须要把课文读懂读通,理解前读,通过读加深理解。我们主张带着思考题来读书,读一遍又一遍的。提问是手段,促进学生阅读达到理解课文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受到启发,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朗读训练和复述训练结合起来。复述是一种说话训练,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与朗读训练是分不开的,如要用普通话,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要尽量引用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词语等,这些要求,也都是朗读训练所包括的要求的一部分,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训练,以“读”促“述”,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4.把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结合起来。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中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可以培养记忆力,发展智力。而朗读则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的遍数多了即可成诵,“读”与“诵”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