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中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过去文化和民族的发展。同时,学生还能在学习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效果。
一、教学手段形象化
古诗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含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感官形象化的刺激,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含蓄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教学是为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诗中使用的语句精练含蓄,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讲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使学生有形象化的感受,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张柳树的图片。然后问学生柳树的姿态像什么呢?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展示柳树以及婀娜的少女的对比图,通过课文的诵读和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品味出柳树如妆点后的妙龄少女,而柳叶就如绿丝带这样的抽象情景。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
古诗中往往蕴藏了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则被诗人用几个精练的字词牢牢地锁在了字词间。通过对古诗的多次的诵读和想象,学生方能领略到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由景物而产生了高度想象的产物。此诗是诗人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九天银河。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展现有关瀑布的视频,使瀑布更形象化。学生在观看视频和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作者在面对瀑布的时候展开的想象,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展开想象。想象力的引导可以从生活所见的现象开始,如把日落比成咸蛋黄,把落叶比作飞舞的蝴蝶等。有了想象力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能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展开想象,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意象,更好的领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小学生最难理解的两个方面。教师需要重点对情感和意境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真正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哲理或是情感。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国的古诗非常注重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圈出描写画面的字词。如《夜书所见》中的“梧叶”“秋风”。古诗通过对潇潇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这一景象的描写来勾勒出萧瑟、凄清的意境。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对萧瑟的秋景的理解——秋天是万物枯萎的季节,梧桐是悲凉的象征等等。通过对意境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孤寂之感。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作者通过“桂花落”“惊山鸟”等意境,衬托出了一个深幽山涧。学生需要对意境有一个认识,才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清静,领会此诗中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除了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认识外,还需要对诗中直接抒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涕泪满衣衫”“喜欲狂”等。高尔泰曾经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善与美,不体现善与美的就不成诗。”在这类抒情的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诗的诵读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就或者我国的香港、等与时代接近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可以从香港、中体会到对祖国的热情,同时也更能明白诗人对收回河南河北这一事情的欣喜若狂。
四、注重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
生活是情感和认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多注重生活的体验。对生活多留一个心眼,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如《石灰吟》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才能明白《石灰吟》中石灰的描写: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等。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学生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积累。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认识,学生才能明白石灰吟是借物言志,作者通过赞扬石灰的清白来表达自己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坚贞的意志。
由于年龄的问题,小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都需要有教师的监督和支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记一件事或是描写一个物品等。通过坚持写日记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古诗词的背诵,古诗词的背诵是一个很好的文学积累的过程。通过课文背诵,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在日后的学习中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魅力
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身入其境,心感其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能够自行品味出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和节奏美。所以,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全班齐读,也可按照诗词的特点分男女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表演欲,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提倡“精读”“情读”“美读”。还可运用小组轮流读、比赛读等方法,总之,运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我的教学主线就是朗读,先指导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试着理解诗意,再进行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以音乐来强化朗读效果,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动作、表情来增强诗的表现力,这时,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就会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让学生品味友情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二、在想象中感受诗词之美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美。首先,要多运用绘画、幻灯等辅助手段展示画面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假想、反想、续想、补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感受诗的意蕴美。比如对《咏柳》的教学时,多媒体出示柳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柳树,学生能够以自己看到的柳树展开想象,对古诗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学习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副自己想象中的柳树图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三、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
小学生社会阅历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古诗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年代相距几千年,以及古今语言的差异,这都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如果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不熟悉或是陌生的事物,光靠教师苍白的、抽象的讲解,或者是几张图片的辅助,学生实际所能接受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多的,模糊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出示与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播放与古诗意境相同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听、读、想结合并获取知识。对学生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情境,体会意境美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起到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可以播放天门山的雄奇和长江水势湍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诗人为何用“回”字的意图。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赋堪称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古典诗歌则是诗词曲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最为人所喜闻乐见,其中许多篇目和诗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作、名句。这些古诗,一方面大都语言浅显通俗,篇幅特别短小,比较易于记诵;另一方面文质兼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之能够愉目,品之可以赏心,所以古往今来相当多读者对它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不少的古诗作品,作为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载体,也作为向小学生传输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如何用好古诗教材,充分发挥这一特有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古诗之美,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揣摩古诗之美,体味古诗之美,欣赏古诗之美,享受古诗之美。
一、 创设诗境,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再在大屏幕上出示诗人与孟浩然告别的画面。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整体感知了诗文的诗意。
二、指导学生感知文本,解析古诗语言之美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他将语言文字玩弄于纸笔之间,“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你细细地看:“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露”、“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紧紧配合,何等整齐,何等匀称!你轻轻地诵,舒缓与激越,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全诗8句,五言绝句5字一句,全诗4句,长短句(词)则格律更为丰富。此外,对句之间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有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功夫,学生对诗句妙处也能体会个八九不离十了。
三、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意味
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苏轼曾有“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当然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朗读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分析是朗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朗读好,朗读又是分析的补充,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美、语言美。
笔者认为朗读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很多种,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竞赛读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听读的时候专心致志,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享受古诗的熏陶,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诗歌讲究音律和节奏,反复吟诵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换位移情,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感 环境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在古诗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关键词:审美能力 古诗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要提起了小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1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一般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就是汉字拼音的韵母基本一致,教孩子掌握好这个,背古诗就不难了,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
多读多练是一方面,还有要体会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熟话说,诗言志,所以就要了解诗人的人生历程。诗歌内容多为情景交融,无非乐景写乐,乐景写哀,哀景写哀,哀景写乐几种;要多关注其中的词类活用,一般这都是思想感情倾注的关键;还要多了解诗歌的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月的乡愁,秋水的愁怨,杨柳的依依惜别等等;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如陶潜的隐逸,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雄奇,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这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根本是要多读多看,了解诗歌的发展演变是深入研究诗歌的重要
方法。
2 联系扩充法
指导朗读,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种加强识记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时下,有些小学生盲目喜欢唐诗,囫囵吞枣,生搬硬读,缺乏感情,没有享受到其带来的审美和陶冶的作用。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只从表面上模糊诵读,没有认真思考诗人融入的感情。诗人借助了“明月―霜”来抒发“思―故乡”的离愁,滋生别离故乡别离妻子的情愫,形成“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享受意境美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领悟诗人的写作风格,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唐代诗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不乏饮誉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野的草生长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凭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拂又生机勃勃。这生命的顽强,赋予一种精神,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这些诗人的写作风格,无不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更要学习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 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古诗词赏析能力,这个东西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和阅历。最好的做法就是多看多被一些古诗词,多看一些赏析文章,诗话\词话。要赏析古诗词,首先要理解诗词中的语句。这就要写文言功底;然后要理解诗的背景,这就需要一些文化底蕴和对历史掌故的把握;然后要理解和体会诗的意境,这些最靠个人的悟性,和对自然,对社会的领悟。所以,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是积累,知识上的和人生阅历上的。
培养小学生欣赏古诗是培养学生必备的素质,为以后鉴赏古时所做的知识储备。其中大都是基本的古诗,很简单的,让孩子们对古诗有初步理解。总之,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让学生在回顾春天、欣赏春天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会对单独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说几句完整的话。
3.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一幅图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一幅图进行描写,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听歌曲,感受春天的美丽。
1.谈话导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跟随着轻快的旋律,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2.看视频,学生随着旋律唱《春天在哪里》,感受春天的美。
3.出示幻灯,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描述美丽的春景。
评价:
用轻松的导语和《春天在哪里》的声画音乐把孩子带入,孩子在边欣赏图片边唱歌中,感受到春天来了,大自然变得万紫千红,生机勃勃,春天如此美好。接着根据提供的画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用词语去准确描述画面内容。这既是对以往的复习巩固,又为下文用语言去描述春天做好了铺垫。
4.学生交流。交流时,提出要求: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好习惯。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做有心人,用心记,不重复别人的发言。老师准备奖品,奖给那些认真倾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说得棒的学生。看谁得到的多。学生发言可以用以下词语来概括:春意盎然、争奇斗艳、万紫千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色满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百花盛开、青山绿水、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莺歌燕舞、绿草如茵、绿油油、黄灿灿、红艳艳、碧绿、鲜艳。
评价:学会倾听,是本学期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之一,因此我在这节看图说话课之前就提出了要求,先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的好处,继而用奖励的方法作为手段,促使孩子为习惯养成不断付出努力。
5.看哪位同学能做学习上的有心人,把积累的词语在看图说话中加以运用。让我们走进春天,用语言来描述美丽的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出示幻灯片:春天来了。学生齐读。
评价: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教学的目的。对低年级的孩子要不断提出要求,以促成他知识的内化、迁移和运用。
二、整体观察,练习说话,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1.指导观察。看图时,我们可以先整体观察,大概了解图上的内容,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地进行观察,细致观察时,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的顺序。请同学按照观察的顺序看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板书:观察有序 上
远
下
近
天上有什么?板书:蓝天 白云 燕子
下面远处有什么?板书:高山 村庄 麦田
近处有什么?板书:小草 花儿 春笋 柳树 桃树 小朋友
评价:观察是口述和笔述的前提,没有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怎能说好话呢?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要善于抓住画面的内容,逐步教给学生“由上而下,由远到近,由人到物,由点到面和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明白言之要有序。
2.指导想象,想象要合理。如何把静止不动的图画变成活的画呢,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如何使我们的想象合情合理,富有情趣呢?
出示蓝天白云图
(1)给景物上点颜色,使景物更艳丽。
( )的天空( )的云朵。
(2)让景物动起来,使景物更形象。
白云( )。
(3)给景物加上颜色,并让它动起来。
( )的天空中,朵朵白云( )。
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练说,接着远处的高山、麦田、村庄、近处草地、春笋、桃花、柳树,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评价: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构思语言的一种心理能力。学生想象如果丰富合理,说话必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何让孩子发挥想象,把静止不动的画面变成活的画面,而且想象要合情合理,富有情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法,以蓝天白云图为例,分成三步走。一步一步让画面动起来。为了避免雷同和限制孩子思维,我出示了燕子图和远处的景物图,用填空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至于近处的草地图、柳树图、桃花图、小朋友图,就完全放开,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力,把画面之外的东西补充进去。这三步体现了扶—扶放—放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达到目的。
3.表达,要清楚。请你以“春天来了……”为开头,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每个景物的特点说清楚,讲明白,赞美一下美丽的春天。先同位同学互相说,再指名说。
评价:为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表达要有序,二是表达要清楚,三是表达要完整。为了降低难度,先让学生自由练说,然后指名说,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拓展,激励学生爱春、惜春。
1.春天在你们的眼中如此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许多诗人也用他们的生花笔描绘过如诗如画的春天,你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吗?背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关于写春景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春雨善解人意,润物无声,真是好雨。
《咏柳》,贺知章,柳叶青青、柳枝飘拂,这是二月春风的杰作。
《村居》,高鼎,江南乡村的春天,漫天的风筝,我似乎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绝句》,杜甫,翠柳、青天、黄鹂鸣叫、白鹭高飞,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燕子低飞衔泥,鸳鸯相依而卧,真是和谐自然呀。
《春眠》,孟浩然,春天如此美好,而有如此短暂,我们当珍惜这美好的春光。
3.激励学生珍惜春天,努力学习。最后,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谚语,幻灯出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当不辜负这美好春光,努力学习。
评价:这样的教学设计,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从积累的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中,汲取营养,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明白春光美好,但是短暂,最后以学生熟悉的谚语戛然而止,意犹未尽,让学生懂得惜春,努力学习。
四、作业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三、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四、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2016·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_
7.(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2016·兰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2016·吉林)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