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美散文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3、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
我喜爱作家徐刚的作品,特别是《伐木者,醒来!》、《长江传》等不少报告文学力作和优美的散文随笔,令人激动不已,永难忘怀。我的小诗是:
疾徐有致荡心胸,
情韵刚柔各不同,
雄心如铁思如海,
诗文列阵笔作峰。
40年前,我作为文学爱好者,曾读过诗人、作家韩忆萍不少诗歌作品,对《走窑人的歌》印象很深。不久前,他赠我的《依然十里杏花红》散文集中,不少篇章质朴亲切、真挚动人。我将“忆萍诗人”作为藏头:
忆旧篇篇桑梓情,
萍踪处处是人生,
诗文真诚出肺腑,
人间漫道步从容。
著名女作家、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韩小蕙十分敬业且著述丰硕,她的散文我很爱读。“小蕙康乐”是我的祝福:
大小由之笔生花,
兰蕙清幽吐芳华,
安康最是心中愿,
快乐长在绽奇葩。
蒋子龙的名作《乔厂长上任记》,曾让我十分感动。后来,读了他的其他小说和散文、随笔,也感受到一股阳刚之气。我写信表示钦敬之意,他在回信中谦称自己是个“小作家”。于是,“子龙大气”被我嵌入诗中:
赤子情怀阅历丰,
健笔龙腾写苍生,
心胸博大谦称小,
文如其人气如虹。
广东摄影家李少文,曾任职《黄金时代》,出版过多种作品集。不久前他新出的《小品摄影》,有不少创意独特、光影优美的佳作。我的赠诗是:
少长成宜意蕴深,
文心儒雅镜像新,
不比红棉花城艳,
凡人小品更温馨。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设计家邓中和颇有成就,他不仅有很多优秀作品,而且发表了一系列出色的艺术评介和专业论文,我认为“中和大才”是恰当的评价:
中国书装一精英,
平和待人佳作丰,
恢弘大著图文美,
一代良才展鹏程。
著名作家韩石山,小说、传记等作品广受好评,颇有鲁迅杂文色彩的大量评论,行文犀利妙趣横生。《山西文学》发我诗稿后,他来信表示喜爱我的书法,我立即寄赠一幅。不久,他回赠一本《谁红跟谁急》文集,并且在扉页写了一大段热情的文字,实在令人喜悦。我写他的小诗是:
咬定岩石勇攀登,
跋涉千山阅历丰,
大著闻名惊俗世,
文坛百家显峥嵘!
友人刘佳利是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的孙女,音乐素质很高,擅长演奏钢琴,她开设的钢琴班培养了不少莘莘学子。我将“佳利才女”嵌入小诗:
琴艺最佳动心弦,
淡泊名利性乐观,
《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
《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博尔赫斯的面孔》
作者:汪蔚青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28.00元
每月发工资要缴个税;买东西不知不觉缴了增值税;买个外国货要缴关税;投资理财不小心,冷不防也要多缴很多税……国家征税就像高速公路收取过路费,我们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采取不同的行进路线,最后缴纳的过路费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既然纳税和死亡一样无法避免,那么税务知识就不应该成为一种稀有知识,仅为少部分人掌握,而应成为每一个现代人都有所了解的常识。
不懂税,必然多缴税,与其到时候为此付出巨额学费,不如来提前学习吧!
译者:何月华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32.00元
你还在为铺天盖地的财经信息而困扰吗?你可能需要一本帮助你看懂这些信息的通俗读物。《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轻松易读、兴味盎然的小书。它采用短文加地图的形式,通过近一百张地图,将通货膨胀、股价涨跌、黄金保值、能源价格、贸易组织、福利政策等70个重要经济问题清晰易懂地呈现于纸上,读者一看便能了然于胸,对掌握经济关键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了如指掌。它也强调帮助人们培养自己的经济观点,可作为每个人跟上世界的入门书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自救工具书。
作者:【美】安妮·雷纳德
译者:范颖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定价:59.90元
你多长时间换一次手机?多长时间升级一次电脑硬件?那些被你淘汰的东西都到哪儿去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开采资源、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以及丢弃处理。本书从这5个环节出发,向读者展示了每一件东西所必经的各个阶段,期间的故事发人深省。在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系统下,在一味担心经济增长衰退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我们身边的商品。消费者没有错,生产者也没有错,但是事情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了解东西背后的故事,就是改变的契机。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定价:39.00元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
《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博尔赫斯的面孔》
作者:汪蔚青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28.00元
每月发工资要缴个税;买东西不知不觉缴了增值税;买个外国货要缴关税;投资理财不小心,冷不防也要多缴很多税……国家征税就像高速公路收取过路费,我们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采取不同的行进路线,最后缴纳的过路费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既然纳税和死亡一样无法避免,那么税务知识就不应该成为一种稀有知识,仅为少部分人掌握,而应成为每一个现代人都有所了解的常识。
不懂税,必然多缴税,与其到时候为此付出巨额学费,不如来提前学习吧!
译者:何月华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32.00元
你还在为铺天盖地的财经信息而困扰吗?你可能需要一本帮助你看懂这些信息的通俗读物。《用地图看懂世界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轻松易读、兴味盎然的小书。它采用短文加地图的形式,通过近一百张地图,将通货膨胀、股价涨跌、黄金保值、能源价格、贸易组织、福利政策等70个重要经济问题清晰易懂地呈现于纸上,读者一看便能了然于胸,对掌握经济关键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了如指掌。它也强调帮助人们培养自己的经济观点,可作为每个人跟上世界的入门书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自救工具书。
作者:【美】安妮·雷纳德
译者:范颖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定价:59.90元
你多长时间换一次手机?多长时间升级一次电脑硬件?那些被你淘汰的东西都到哪儿去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开采资源、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以及丢弃处理。本书从这5个环节出发,向读者展示了每一件东西所必经的各个阶段,期间的故事发人深省。在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系统下,在一味担心经济增长衰退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我们身边的商品。消费者没有错,生产者也没有错,但是事情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了解东西背后的故事,就是改变的契机。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定价:39.00元
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
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
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我是一个大人,身上穿着长袍,心里存着体面,怕招人笑,天生的灵活换来矜持的存心……"
"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滩上种花》里读到的,在这些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般美丽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灵无不让人动容。在文学的造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将哲理诗化,将情感音乐化,那种独特的韵味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这两天趁着绵绵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后品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滩上种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后虹》等作品,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浓郁的香茶,暖和心灵,感受到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文友给我说——不能天天读这些(老旧)了,应该多读读现代人写的诗歌。这样的教导也好,劝说也罢,说实话,我是很不赞同的。
这几天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和想法,我想现在的人或许也不能学出他那样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当我读到文章开头的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想——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那么现在好多人没有情感的冲击和"逼迫"而勉强为诗为文,那他的诗文又算啥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志摩先生在《雨后虹》中写道的那样:“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应建仁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学生,来丰富我们的感情,来饱满我们的情思,而不单单是做到电脑前面"憋"文字,那样会很苍白,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说实话,除了我们从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之外,我倒觉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这大概跟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毕竟诗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文字仿佛就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话又说回来,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散文的很多,但写出感情的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只是我觉得人家说的很对,借以表达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和散文家,读他的诗,看他的散文,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着的"美,与爱,与自由"。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
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边的一段话,很美,在这秋的夜里。
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从志摩先生谈起,心中不由得为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对生活热爱的人。1921年开始长期的诗歌创作,后来读到的诗歌一部分来自这个时期,受英国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认为艺术至上。曾经写过不少优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大家好!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以取得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我们学校荣幸地请到了同志,给我们作专场报告。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和全体师生,对同志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我校作专场报告,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为资深外交家、前国家外交部部长,对开拓和发展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历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外交部部长等要职。现任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等重要职务。
同志一生献给了我们祖国的外交事业,自1970年去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担任职员起,至2007年卸任外交部长,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近40年。同志从事外交工作期间,是国际风雨变幻、世界局势大动荡的年代,同志以他丰富的学识、聪明的睿智、幽默的言谈、铁碗的风格,坚定的立场,出色地完成了祖国赋予他的外交任务,维护了中国的尊严,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拥护和赞赏,为祖国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志不仅是一位有名的外交家,而且还是诗人、散文作家,是荣誉人文学博士。他从小喜爱文学,在读小学时就开始文学创作,初中毕业前夕,散文《爷爷越活越年轻》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在家乡获得了巨大反响。同志出使非洲期间,满怀深情,用优美的语言,为全国的少年读者写了一本散文集《彩色的土地——肯尼亚游记》,介绍了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后来,同志又陆续出版了两本诗集《青春中国》和《诗选》,被业界誉为“诗人外交家”。
同志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夫人女士也是从事外交工作的,他的儿子2001年以全年级第一的名次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在美国一家大型计算机公司工作。同志是著名的外交家,也是一名普通的父亲,他鼓励儿子不断奋斗,时刻提醒他:在这个世界上,靠任何人都不行,只有靠自己。
【关键词】做题才是硬道理精审穷究长期持守经典涵咏
每周四下午,为我校例行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每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人感喟“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但近来我校高三一老师提出了“做题才是硬道理”的教学策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道出了自己的秘笈:从高一到高三,天天一小练,周周有检验。先做《学法大视野》,再啃《学海导航》,然后攻《优化设计》《学考联通》。如此轰炸,学生分数焉能不高?至于教材,带过去就行了。他的一席话,顿时让备课室炸开了锅,许多同行纷纷表示愿意效仿,认为这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于是语文组三十多位同志一起去他班上取经,见习他的操作方法。果真如此,他一节课至少有二十五分钟的作业时间,生先做习题,师随后讲解。采访他班上的十来位学生,证实了每堂课都是这种情况。但学生对语文没多大兴趣,坦言一切为了高考,是硬着头皮在学。
学生纵然语文分数不很低,但课堂简单、机械,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学生苦不堪言,兴致索然。这样海量做题,能留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胃口?询问学生能否背诵《陈情表》《赤壁赋》《阁夜》等古诗文,则头摇如拨浪鼓,一脸茫然。
做题才是硬道理,用在数理化学科上,也许有几分道理。但语文学科万万使不得。这属快速催肥,是典型的“填鸭式”“快餐式”教育。虽然也能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的门槛儿,但这些学生往往会后天不足,极易形成依赖思想,想象力被扼杀。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语文应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掌握语文,更多的是用于自身的内在交流和丰富。北大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
一味做题,会使学生灵魂麻木、荒芜,难以体认传统,亲炙祖先,难以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难以皈依信仰。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认为,没有被大手握过的小手长大以后,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有某种缺憾。在阅读方面同样如此,没有经典的熏陶,学生难以养浩然之正气,清纯之品质,极易得佝偻病。语文教学理应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成长,使学生多活出几分幸福。
信奉做题才是硬道理,忙于做题,汲汲于分数第一,这是有学无修的行径,学生触摸不到优美文字的温度,感悟不到方块汉字的无穷魅力,学生内心很难安详、强大、宁静起来。这样,何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立人价值?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修学并重。为什么某些教学成绩好的所谓“名师”,学生民意测评时满意度反而很低很低呢?违背相悦定律呀!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师生间的相互吸引,亲其师,才乐信其道嘛。满堂充斥题目的课堂何来亲和力?
精审穷究经典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小胜靠做题,大胜靠品读经典。
精审穷究经典,就是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嚼一嚼教材,特别是教学大纲上要求背诵的39篇(首)古诗文。
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将经典诵读作为基础工程,以此点燃师生激情,增强师生人文底蕴,这是让语文教学回归了本真。
精审穷究经典,贵在涵咏。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坡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当年被贬海南,在黎子云家里看到柳宗元的文集,便逐段玩味起来,不论早晚坐卧,都捧着柳集读,他能精审穷究如此!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做题千千万,读文章万万千,可是旋读旋忘?----鲜有精审穷究之精神。读书关键在质,而不是量,不是做题。长期涵咏经典,语文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
而要涵咏,教学节奏必须慢下来。语文教学,慢下来是美丽的。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学生不出错的课不是一堂好课。近段,我在看作家龙应台先生的散文《孩子你慢慢来》时,深为这本饱含母子亲情的生活散文集打动。它岂止是一本生活散文集,更蕴含着教育的精髓。教育孩子一定得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精审穷究经典,贵在取舍得当,不必包罗万象,不必面面俱到。要特别防止语文教学中的放胖现象。我在教学必选教材中的《项脊轩志》时,从“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出发,突出此文的不事雕琢,至情言语即无声的特点,设计了两个问题:1.找出全文承上启下的一句,概括文中可喜可悲之事;2.本文以轩写人,试从所写的日常琐事中选取最能打动你内心的一处细节谈谈感受。本来这堂课我使用课件,准备了二十多张灯片,结果只用了五张。大胆取舍,充分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当然,长期持守经典,不能泥古不化,得善于化用。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在活用文化经典方面堪称楷模。近段读他的《随想录?做人与处世》,充分感受到了其中浓浓的文化味。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曾提出过度学习理论,强调的正是精审穷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而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对经典篇目的重视远远不够,根本谈不上强化。试问有几人反复地、不间断地朗读、背诵、默写过?不熟焉能生巧?七录斋的主人张溥不是太迂,当年明月苦读十五年古书也不是傻。
腹有诗书气自华,肚藏题目乃草莽。做题不在多,质靠精审穷究经典。
反反复复做题只是技,精审穷究经典“进乎技矣”。 精审穷究经典才是学习语文之道。
参考文献
[1]《留住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胃口》,作者:施久铭。
[2]《随想录(十一)?做人与处世》,季羡林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3]《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作者:白宏太。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梁衡《夏》
文章导读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记者多年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对象,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精读感悟
一年四时,季节更替,每个季节都被自然赋予了独有的韵致。春的含蓄,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无不打动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每个人又因个体阅历、认知和对美的品味不同,对四季有了不同的感悟。梁衡以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写就的《夏》,它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仅仅600多字,语言浅显,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捕捉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有了一次更深刻更独特的人生体悟。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些“特点”是抽象的,但是“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极具视觉效果的比喻,将夏季的特点具体化了。接着,作者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3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
作者描写夏的自然景观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实写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又诉诸多种感官,触觉――“热风浮动着”,嗅觉――“吹送着香味”,视觉――“一片金黄的大地”,听觉――“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虚写的景象是幻觉――“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蝴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像是“舰船”,以喻麦浪疾速、气势雄壮。这些描写都显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展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巧用对比描写夏天的色彩。以春的绿,秋的赤,衬出夏天的金黄色,还以色彩表现出季节的内涵,突出夏季旺盛的活力。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同时,“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这极为工整的对仗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而“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赋予农作物人一样形象的动作,以跑步冲刺的姿态来形容它们,我们会在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同时也读出趣味儿。
作者直奔浸透农民汗水的麦浪,可见其着眼点已经非常明确。作者把视角转入农民――夏之生命的劳作者上。因为人,才是夏天色彩的涂抹者,人,弹奏着夏天紧张的主旋律。“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4个“快”字,浓缩了准确而真实的农家心情。以农民紧张辛苦的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夏天承接着春的希望,孕育着秋的收获。
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夏天,字里行间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无不张扬男子大气。金黄的麦香,金黄的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正是作者所讴歌的对象!在金黄的基调下,夏的生命,浓烈多姿,蓬勃欲飞。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春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多部散文集,其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多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上个世纪80年代便已退隐的梁羽生,找到了他永远的江湖。他的再次谢幕,真的又重启了我们的旧梦,
对他的怀念,也的确像东流水一样无声且永远。和金庸先生一样,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写作生涯始于报纸副刊。
1954年,香港武术界的太极派和白鹤派,先是在报纸上打口水仗,后来演变成两派掌门的对擂比武,这在当时民众间引起很大轰动,《新晚报》总编辑罗孚顺势而为,要求梁羽生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由此开启了香港武侠小说的“瑜亮时代”――梁羽生和金庸一起,为日后风靡华人世界的新武侠小说开了风气之先。
记忆中我读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便是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练霓裳是我少年时代认为最富诗意和最美丽的女性名字,卓一航自然也就成了理想中风度最为翩翩的英雄形象。
《白发魔女传》不但让我领略到了武侠小说优美的文字表达,感受到了一个虚构但是却异常开阔的精神世界,更是让我完成了对男女情感的懵懂启蒙。梁羽生对于练霓裳与卓一航的情感描写,让这本书拥有了武侠小说和爱情小说的双重经典身份。
梁羽生在30年的创作生涯里,共写出35部武侠小说,计160册1000万字,除了《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挑灯看剑录》、《萍踪侠影录》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品。
和现在的流行小说大多通过网络传播不同,武侠小说的流行,大多是通过街边私人书摊来完成的,那时借阅一本书每天大概2毛钱,评价一位武侠小说作家是否受欢迎的标准是,看看他的作品在书摊上的摆放厚度,梁羽生、金庸、古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三位,他们风格迥异,但每一位的作品都令人爱不释手。
“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这是梁羽生对自己以及对同行金庸的评价,类似的话语,多次出现在不同场合,谦逊的风骨由此可见一斑。隐居澳大利亚后,梁羽生潜心研究文学和历史,写出了几本清新优雅的散文集,并认为这是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梁羽生同意金庸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对于怎么定义“侠”的概念,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符号,那些想知道他心目中“侠”的概念的人,都被他建议去他的书中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