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词的成语

带词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带词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1篇

带逢的成语:逢场作戏、逢人说项、逢凶化吉、逢年过节、逢君之恶、逢时遇节、逢衣浅带、逢场竿木、逢机立断、遌逢场作乐、逢场作趣、逢吉丁辰

带艳的成语:鲜艳夺目、词艳曲、浓妆艳抹、百花争艳、争妍斗艳、妍姿艳质、惊才绝艳

(来源:文章屋网 )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2篇

1、黔驴技穷,汉语成语,读音为qián lǘ jì qióng。黔:今贵州一带。穷:尽。后用“黔驴技穷”借指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出自《三戒·黔之驴》。

2、近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黔驴之技。

3、反义词:神通广大、力大无穷。

4、成语故事:从前黔地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来源:文章屋网 )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 汉语 宾语 偏误

一、引言

关于宾语,汉语学界比较侧重其本体研究,而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宾语的情况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不多。因此,本文选取100万字的初、中、高级韩国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对其中出现的宾语偏误类型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对外汉语中的宾Z教学提供帮助。

从语序角度来看,汉语是SVO型语言,而韩语是SOV型语言,借助对比分析理论我们可以预测,韩国学生容易将宾语置于句中谓语动词之前,从而产生偏误。如:

(1)*我来中国以后,很多地方去过。

(2)*我以后的生活也很期待。

在王静(2006)的论述中讨论到了这类宾语偏误,如“山上很多树种着”,王静将其分析为“一般体词宾语错序”,实为“山上种着很多树”。这种分析角度不无道理,但本文认为,如果从语言系统角度整体来看,正是由于这种错序,使得例句由“单宾句”变成了“无宾句”,也可以理解为“宾语的遗漏”。

在考察当中我们发现,韩国学生的确经常出现诸如例(1)、例(2)“宾语遗漏”类偏误,但同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韩国学生出现的“宾语误加”类偏误也很多,即将原本没有宾语的句子错写为带有宾语的句子,主要是将“无宾句”误用为“单宾句”。例如:

(3)*我想一定会成功,可是去军队后失败我的目标。

这种偏误类型并不符合我们对比汉韩两种语言所做出的预测。为了探究此类偏误的成因,本文选取了100万字的初、中、高三级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重点分析造成韩国学生出现“宾语误加”类偏误的具体类型及原因。

二、“宾语误加”偏误类型及原因

“宾语误加”是指本不应该出现宾语成分的句子,由于学生的偏误使得句子从形式上多了一个宾语成分。总结造成这种偏误现象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及物动词误加宾语

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不及物动词后面是不能带宾语的,韩国留学生对此使用规则掌握不准确,经常使用“不及物动词+宾语”的结构,导致此类偏误频发。例如:

(4)*我想旅行很多地方。

(5)*我出差很多国家。

(6)*看到那么美丽的风景,好像消失所有的辛苦。

(二)误加动词

1.误加动词“是”

由于“是”字句习得较早,使用范围也比较广,因而在中介语当中极易出现滥用情况。犯错的学生往往认为,“是”才是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可缺失,所以往往在不该使用“是”的句型中也随意使用,导致本应没有宾语的句子变成了单宾句。如:

(7)*她也是哭了。

(8)*这部电影的主演是李成在。李成在是很穷,所以过得很难。

(9)*她是二十一岁。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例(7)~(9)中的“是”在句中并非用来表示强调,而是实义的判断动词。例(7)~(9)是一般的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因此,“是”在这些句子中不但是多余的,而且还使其后成分都变成了宾语。可见,韩国学生普遍认为“是”字句比较容易,却忽略了其使用条件,造成了较高的偏误率,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2.误加动词“有”

同“是”的泛用一样,韩国学生的语料中经常出现不该使用动词“有”却使用了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有”的冗余,同时也使其后面的成分转变成为“有”的宾语。如:

(10)*但是中文有美丽。

(11)*后来有了后悔。

3.误加动词“做”

除了“是”和“有”,韩国学生还经常误加“做”造成宾语误加。一般是在句中已有动词可直接作谓语中心语的时候,仍在其前使用“做”。例如:

(12)*当然我要做学习。

(13)*我们总是一起做玩儿。

(14)*七点起床以后做洗澡。

(15)*他的父母为了儿子去远的地方做工作。

(16)*后来我在台湾留学的时候也做了打工。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中、高级阶段韩国学生常见的错误是“做打工”“做工作”等,而初级阶段的韩国学生滥用“做”的情况更为复杂多样,除了“做学习”“做工作”之外,甚至还会出现“做洗澡”“做玩儿”等。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尤其要注意纠正和避免韩国学生的此类偏误。

4.误加其他动词

韩国学生还容易误加其他义项比较多样的基本动词,比如“打”“过”等。如:

(17)*最近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打运动。

(18)*我们在南京过生活得很高兴。

(三)离合词直接带宾语

现代汉语中,大多数离合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当有宾语出现时,往往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用介词“和、跟、与、给”等将宾语提到前面,作为介宾结构充当状语,如“和他见面”;二是将宾语放在离合词中间,如“见他一面”。不仅如此,各离合词带宾语的规则又不尽相同,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离合词是学习的难点,极易发生偏误,在出现的相关偏误中,很多都会使得句中的宾语类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宾语系统的面貌。例如:

(19)*到春节的时候,我可以见面很多亲戚。

(20)*我在韩国毕业高中。

(21)*我不能去拜年你。

例(19)~(21)都是由于学生对离合词带宾语的规则掌握不准确造成的偏误,“见面”“毕业”“拜年”都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离合词。如果学生可以掌握离合词的这一特性,正确使用介词,那么上述三例的正确形式“跟很多亲戚见面”“高中毕业”“给你拜年”都是无宾句。

(四)状语误为宾语

状语应该用在句中动词之前,而一些韩国学生将其置于动词之后,从形式上来看变成了误加的宾语。例如:

(22)*关于中国,大多数韩国人认为比我们差,小时候我也想这样,但是现在不想这样。

从例(22)中可以看出,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小时候我也这样想,但现在不这样想了”。此时“这样”应该作为表方式的状语用在“想”的前面,而不是用在其后成为宾语。同样的误例还有:

(23)*只要做这样,就能找到一个好办法。

(24)*我现在住五台花园,住一个人。

(25)*人在世界上不能生活一个人。

(26)*以后男孩仍然等着这条河。

例(26)在错将状语置于宾语位置的同时还遗漏了介词“在”,应改为“以后男孩仍然在这条河等着”。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加名词形成的介宾短语经常用在动词前,在句中作状语。但由于介词用法掌握不足,韩国学生经常会遗漏介词,而将名词置于动词后成为整句的宾语。诸如此类的偏误十分常见,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离合词”直接带宾语也是这类偏误的一种表现。下面我们从常被遗漏的介词角度进行总结并举例分析。常被遗漏的介词有“在”“对”“从”“跟”“和”等。

1.“在”的遗漏

“在”可以接地点和时间名词形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而外国学生容易将介词“在”遗漏,将地点或时间名词直接置于动词后成为形式上的宾语。从语料中我们发现,“在”表地点时遗漏较多,韩国学生容易误在“上班”“工作”“上学”“学习”等动词后直接加地点名词。例如:

(27)*我上班贸易公司。

(28)*我工作学校里的小商店。

(29)*她现在上学韩国放送大学。

(30)*我很高兴学习南京大学。

例(27)~(30)都是在汉语学习之初便会接触到的简单动词谓语句,因此,汉语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注意纠正此类偏误。其他动词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

(31)*他的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小时都播出全世界。(都在全世界播出)

(32)*因为她的眼镜找到很容易的地方。(在很容易的地方找到)

也有遗漏了“在”而将时间状语误用为宾语的情况。如:

(33)*那活动只是举行春天。(在春天举行)

2.“对”的遗漏

介词“对”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关系者,用法是“对+名词”在句中作状语。同样,韩国学生容易将“对”遗漏,而将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关系者置于动词后成为形式宾语。例如:

(34)*我在中学的时候特别感兴趣车。(我对车特别感兴趣。)

(35)*我失望自己。(我对自己失望。)

3.“和/跟”的遗漏

介词“和”“跟”后引进的是动作协同对象,二者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而韩国学生常将其遗漏,将协同对象置于动词后误为宾语。例如:

(36)*我打算交往中国同学。

(37)*我想快去韩国,因为我想谈谈我的朋友。

(38)*她刚分手男朋友。

4.“从”的遗漏

介词“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的起点,该介词短语一般也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例(39)和例(40)的正确形式都应该是“从……出来”。

(39)*那个绿色的亮光出来它的后边。

(40)*我犹豫地出来了朋友家。

5.其他介词的遗漏

以上是遗漏较多的介词,还有一些介词如“为”“给”“被”“由”也出现此类偏误。如:

(41)*我很骄傲我的村里。(遗漏“为”)

(42)*刘义泰自己看病她。(遗漏“给”)

(43)*我很早吸引了中国的文化。(遗漏“被”)

(44)*汉语水平考试构成一共4个项目。(遗漏“由”)

(五)“一……也/都……”句式误用

“一……也/都……”是汉语中的一种强调格式,用否定最少、最基本的数量来表示完全否定,隐含比较的语义。其基本格式为“一+量词+名词+也/都+不/没+动词”,如“我一个汉字也不认识”。但在韩国学生的语料中,我们发现多条将名词置于动词之后的误例。如:

(45)*他一个也没买东西。

(46)*在韩国时一次也没有机会。

例(45)、例(46)中,“东西”“机会”本应在“一个”“一次”的后面,这时句中是没有宾语的,而韩国学生将其误用在动词之后便使得句子中多出了宾语。有时还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47)*可是我一句话也不会说汉语。

(48)*来中国以前我一句话也不知道中国话。

例(47)、例(48)中,在“一句”的后面虽然带了宾语“话”,但按句子的本意来看,“话”和句末的“汉语”“中国话”冲突,也属于误加了宾语,其正确形式应为“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一句中国话也不知道”。同样的偏误在疑问代词表示任指的句中也会出现,如下面句子的正确形式应为“孩子们什么错误都没有”。

(49)*孩子们什么都没有错误。

(六)成语后误加宾语

成语往往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用法,表示某种意义或包含某个典故,且至少由四个语素构成,因此,其语义往往是自足的,在语句中也多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尽管有些类型的成语是具有动词性质的,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但后面可接宾语的成语十分少见,大部分谓语性质的成语后面不可直接带上宾语。外国学生如果不注意这点,就可能出现误加宾语的情况。如:

(50)*他一见钟情了她。

(51)*我三令五申自己。

(52)*我跟朋友叹为观止这个地方。

(53)*不过上个星期天他没来我们班的活动,背信弃义我们。

从例(50)~(53)可以看出,韩国学生对于这些成语意义的理解是准确的,但由于对成语的用法掌握不到位造成了偏误,这说明我们在词汇教学中不能只讲解意义,同时要侧重用法的教学。

三、语结

调查发现,留学生宾语误加类偏误主要与一些特殊的动词、介词、强调句式及成语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中,对易引起偏误的词语或句式予以重视。如讲解到具体离合词、不及物动词时重点强调其带宾语的规则,在讲解动词“是”“有”时注意说明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句中不需要使用,在讲解“学习”“工作”“打工”等动词时强调其前不需要加动词“做”,在讲解容易遗漏的介词时多进行介宾短语作状语的练习,在讲解“一……也/都”句式时强调句末无需另接宾语等,以求规避偏误、提高留学生宾语使用的准确性。

(本文得到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SJB064]经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付义琴,赵家栋.宾语前数量词隐现的篇章分析[J].华文教学与

研究,2012,(3).

[2]付义琴.“有NPVP者”结构篇章功能的历史考察[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5,(6).

[3]王静.留学生汉语双宾语偏误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4).

[4]徐开妍,时娅.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汉语宾语使用情况研究

[J].金田,2014,(6).

[5]徐开妍.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是”字结构习得研究[J].现

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4).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4篇

最近调整了铁路运行时间,全国又增加了20对朝发夕至的客运车次。 关于成语朝发夕至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朝发夕至的近义词,供大家参考。

一、朝发夕至含义朝发夕至,成语,作谓语、定语,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屈原《离骚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唐·韩愈《祭鳄鱼文 》:“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二、朝发夕至近义词一衣带水 [ yī yīdài shuǐ ]

一水相隔,如同衣带那样窄。比喻双方离得很近。《南史·陈后主纪》:“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一箭之地 [ yījiàn zhī dì ]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三、朝发夕至造句1.现在出差,交通方便,常常是朝发夕至。

2.他们不体恤民情,朝发夕至,咱们老百姓不知怎么办才好。

3.以京广客运专线为例,分别计算夕发朝至、朝发夕至列车的参考票价范围。

4.区位优势极为抢眼:距省会城市南昌只八十公里,朝发夕至可任意到达长三角、珠三角各发达城市。

5.七百里之地,李将军朝发夕至,真乃神将也!传令诸军,随我出城迎接。

6.此去泰戈尔深渊,毕竟埃拉西亚重兵把守,依靠黑龙朝发夕至,当然快捷,但万一被人发现,岂非前功尽弃。

7.鲁国可就是在齐国旁边,太公发兵可是朝发夕至,周公认为令公子能抵挡太公几天?

8.辟为离宫,无侵民田庐之害,又去京师至近,章奏朝发夕至,综理万几,与宫中无异。

9.台湾离澎湖不过百里,朝发夕至。

10.冲击波朝发夕至,他们逃不了了。

11.这不是现在,能朝发夕至,哪怕大秦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交通也不行。

12.只不过,让秦子阳十分吃惊的是,自万疆至大河短短两百余里的路程,即便以一只普通骑兵来说也可朝发夕至,然而却被有着“其疾如风”。

13.皇上,潼关一失,秦中八百里平川,皆为四战之地,长安城更是无险可守叛军铁骑朝发夕至,关中不可留,长安不可留,不如放弃长安驾临蜀中!

14.说到底,日军对闽南重镇泉州一直是虎视眈眈,而南安与泉州之间又是朝发夕至,还是小心些为妙。

15.重庆到西安,朝发夕至,很快就能到达。

16.他朝发夕至,到达了伤害。

17.这么远的地方,你是如何做到朝发夕至的。

18.以前不能够朝发夕至的地方,现在都可以到了。

19.这次一定会朝发夕至,相信我。

20.我出差的地方朝发夕至,距离家不远。

21.现在的交通便利,朝发夕至。

22.将来我们到全国各个地方都能够朝发夕至的。

23.你若是做到了朝发夕至,我是不会埋怨的。

24.他去上海签合同了,朝发夕至,晚上应该能够到达。

25.这艘轮船朝发夕至,晚上就到目的地了。

26.这么近的地方,朝发夕至不是很正常吗?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5篇

有趣的形容成语:

【奥妙无穷】: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谈论风生】:风生: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谈吐风声】: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关于成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6篇

1.望文主义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 :

(1)我们上车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我们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或内行人,属书面语。在此,显然是望文主义。

(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热,用来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此误用,将其理解成了“热门”“抢手”的意思。

2?郾感彩不当

成语也有感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以至全文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如:

(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雨后春笋”是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这里褒义词贬用。

(2)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3.词义轻重失当

词义在表达程度上有轻有重,运用不当也会造成误用。如:

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句中,“语无伦次”指讲话或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这样的人显然不会让人“深恶痛绝”,显然该词用错了。

4.不适合对象

很多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

近些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用在句中,显然超范围了。

5.搭配不当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不能矛盾,不能重复。如:

(1)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

“春意阑珊”指春天即将过去,与开头“初春”显然矛盾。

(2)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见笑。该词本身含有被动义,句中“被人”属多余。

6.不含惯用句式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如“望其向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不能用于肯定句。

7.敬谦误用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千虑一得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会。如:

(1)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辞,句中误用为敬辞。

(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即大力相助,是敬辞。句中误用为谦辞。

8.词性误用

成语其实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性短语,有的是动词性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的短语,因而各自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不能乱用。如:

(1)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翁中捉鳖。

“翁中捉鳖”是个动词性短语,此句中把它当做名词短语而误做“成了”的宾语,应改为“瓮中之鳖”。

(2)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艺术界几十位名家风采各异的签名。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每日积累;成语;见解

成语不仅作为中考,还作为高考的考点,且只要涉及语言就离不开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而且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不仅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而且能增加文化底蕴。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深知成语教学的重要性,从一年级下册起就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一部分就是“熟记成语”,直至五六年级的“诵读与积累”中还出现大量的成语。

如何灵动、扎实地开展成语教学,能让更多的成语不断地走进学生心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呢?我们可以尝试课内课外的学习中开展多样化的成语活动,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画面,让学生走近成语,喜爱成语。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黑板积累成语

每个教室的黑板都专门留下一小块地方,用来记值日生和每日一词。刚开始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是由教师每天写一个成语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讲解词义,让学生记住这些成语,并在每两周进行一次背诵和默写的检查。几周下来,虽然能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成语,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太明显。而且,学生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运用,与起初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初衷大相径庭。

一个偶然的机会,随手记了一个学生课堂发言时用到的一个让同学们都觉得用得恰到好处的“唾手可得”这个成语作为“每日一词”的内容,结果出乎意料的好。首先,用这个词的学生见自己说的词语被写到了黑板上,激动得小脸通红。其他学生呢?不用我的讲解,对成语的含义也了然于胸,并且纷纷表示要多用成语说话,争取自己也能上“每日一词”。学生高涨的热情提醒任何远离生活的、不切实际的闭门造车,都不会受到欢迎。于是,及时调整了计划:当堂记录学生用得最妙的成语。一方面将学生运用的成语记录上黑板,有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学生自己去讲解成语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接触和积累成语的热情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提高演讲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成语并非教师搜肠刮肚、生搬硬套来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联系到的,与当时所学习的内容或多或少有所联系,学生理解、默写甚至用词造句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没有想到的是,此举一出,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成语两条原本毫无交集的平行线的交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成语变得亲切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来,为学生积累、掌握更多的成语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受欢迎的平台。

二、通过多媒体积累成语故事或成语典故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的要求变换花样来学习成语、接近成语,如利用早读课时间通过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等,例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通过多媒体画面,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学生会被一幅幅精彩画面所吸引,像看动画片一样,都会认真观看,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真是既能看电视,又能学知识,还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能提到某一历史人物就知道是哪一个成语。或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每位同学自己带一本《成语故事》然后相互传阅。经过一定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参与其中,做好成语积累。

三、通过其他途径如字谜或表演来积累成语

带词的成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辨音辨形;理解词义;辨析推敲;归纳成语

成语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翻开浩如烟海的典籍和著述,无论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还是今人给予我们的馈赠,每词每字都极富魅力。行文中恰当地使用成语,或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壮文章行色。所以,成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现行的语文教学依然很重视字词教学,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它仍然备受青睐。为了使我们的成语教学有的放矢,现借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为例撰文,供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一、辨音辨形。考查指向:能否准确认读,不写错别字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尽态极妍(yán) 锲而不舍(qiè) 藩篱(pān)

B.迥乎不同(jiǒng) 忍俊不禁(jìn) 膝盖(qī)

C.义愤填膺(yīng) 即物起兴(xìng) 静谧(mì)

D.证据确凿(zuó) 吹毛求疵(cǐ) 拮据(jù)

――2008年贵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书写有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含辛茹苦 苦心孤诣 憨态可拘 一泻千里 轻举妄动

神彩奕奕 怨天尤人 人情世故 先发制人 难辞其咎

――2009年锦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正确读写是学好成语的第一步。读准字音,涉及调号、形声字、多音字和同音字。例1考查成语中某些字的读音,“即物起兴”中的“兴”和“证据确凿”中“凿”都是多音字。

写成语时容易出现错别字,多因没有注意形近字及同音字。例2考查成语中某些形近字、同音字,“憨态可拘(掬)”中“拘”会因形近读错或写错,“神彩奕奕”中“彩”则因同音而误。

平时教学中,教育学生注意读准成语的字音,看准字形尤其是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多音字和同音字很重要。

二、理解词义。考查指向:是否能掌握成语的准确含义

1.下列加点字在词语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精益求精(更加) 自命(以为)不凡

B.人迹罕(稀少)至 无边无际(边际)

C.见异思迁(改变) 不耻下(下次)问

D.偃(放倒)旗息鼓 销声匿(隐藏)迹

――2005年邵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2.词语积累――下列成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镇定自若 胸有成竹 胜券在握

B.义愤填膺 怒不可遏 怒发冲冠

C.向隅而泣 惨绝人寰 痛心疾首

D.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 白驹过隙

――2010年遵义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不少成语是古书原句的节缩,一些字词仍保留着文言古义,如果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成语的整体意思,因此,一些字词和整条成语意思的理解、掌握成了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例1中“精益求精”的“益”“自命不凡”的“命”在成语中用的就是古义。例2则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正确理解,只有掌握了成语的正确意思,才会明确本题正确答案是B。

教育学生在理解成语的意思时,对有可能作出望文生义解说的词语,一定要倍加注意。

三、辨析推敲。考查指向:对成语能否正确辨析,运用是否细心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010年南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新体育馆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栩栩如生。

B.这几年城市发展很快,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

C.设计师们匠心独运,修建的环湖绿化带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D.上海世博园中的各国场馆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2010年黄石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辨析推敲成语使用是否准确恰当,几乎是近年来各省、市都有的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综合能力,包括色彩、范围、使用对象和语义等。

例1中的“蠢蠢欲动”,主要是考查成语的感彩,“沧海桑田”,则考查其适用范围;“不耻下问” 和例2的“栩栩如生”,重点考查成语的使用对象。

教学中要了解成语的来源、词性、色彩和含义,还要把握成语使用的对象、范围、场合和语用习惯。更要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因为近义成语只适合一定的语境。

四、归纳成语。考查指向:看学生对成语使用掌握的熟练程度

1.请各用一个成语替换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使语言更精练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东部南北要道,岛屿像星星、棋子一样分布着(1),数也数不清,港口众多,风光旖旎,具有发展经济的独特而有利的自然条件(2)。但是长期以来,因为陆路交通不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面对浩浩荡荡的浙江经济潮,舟山落后了。如今连做梦都在寻求(3)的连岛大桥已经开始兴建,“天堑变通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舟山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百万市民无不心情愉快、精神振奋(4)。

――2005年舟山市中考题

2.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杜甫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诗圣,近日来却有两百余幅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插图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车……不过,恶搞应该是有底线的。……“杜甫很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

(1)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加点的文字 。

……

――2012年宁波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学习成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以前多考根据语境填空。进入21世纪后,又出现了根据语义归纳成语的类型,也就是学生说的“倒着考”。例1依次可归纳为“星罗棋布”“得天独厚”“梦寐以求”;例2中加点部分可归纳为“家喻户晓”。

这类考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只要真正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就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成语教学,只有重视,学生才能把所学成语的意思了然于心。否则,很难做好这一类型题目。

综上所述,中考成语题型各异,要求有别,却又都没有脱离以下几点:一是识记,二是读准,三是理解,四是运用。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提供了依据,提供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