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院实习日记

设计院实习日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院实习日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院实习日记范文第1篇

在结束了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之后,实习的日子终于开始了,我一直都在盼着它快点到来,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结合实践去理解,那也只是一纸空文,不能达到把知识转换为价值的理念。

这次实习中,学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让理论相结合实际,加深我对建筑专业的理解,也有助于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和掌握。

我选择了深圳市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作为实习地点,这主要是根据我个人的发展方向来决定的,而且在设计院里除了可以了解建筑和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还有机会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

进设计院实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一件复杂而有难度的事在日记里就不多说了。终于,我进了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设计院,是甲级的设计院,公司的很多项目还拿过很多奖。

来到公司我把所有的需要用到的软件都安装完毕后,开始慢慢的恢复对它的操作,在同事的带领下又学习到一些关于软件的使用技巧,总之就是让你画图的速度变得更快。

第二周

我通过一周的实习,我把之前会的软件更加的强化了,而且在朋友的了解下还接触了一些之前在学校没有接触的软件,例如AI,ID,天正节能计算。今天黄工叫我去给我讲解了设计院里的一些常规工作,也就是基本流程,流程大致如下:投资商投资国家审核批准设计院做出建筑方案中标设计院做出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正,立,剖面,水电,供暖的设计)--建筑部审核批准施工单位施工监理进行审核施工完成,交工装潢公司进行装修交工由投资商和房地产公司进行买卖。整个过程建筑物的设计部分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设计的时候,每一步都要按照规定,每一步都要谨慎。

听完后,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缺点和不足,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各种专业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而且也让我认识到了很多自己性格上的缺憾,让我受益匪浅。

接着第一个工作来了,黄工要我去画一套施工图的那些大样图,包括门,窗,楼梯,电梯。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之前在学校接触施工图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草草的接触了一些,但是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得很好,不能让黄工失望。我找了些之前公司做好的项目来参考,在很快的时间内就做完了,然后黄工给我检查。除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没有注意到,大部分都是可以的,这也让我得到了黄工的肯定和鼓舞,这让我信心倍增啊。我意识到任何的东西都是要靠自己去学习,培养的都是自己的自学能力,不会的就去参考去不耻下问,这样才是学习的真谛啊。

第三周

经过上周对于软件的学习,这周总工决定让我参与一些稍有难度的任务,现在项目组一直在做一个河南的小区规划项目,我在学校虽然学到了一些关于规划的知识,但并不具备做小区规划的能力,所以我并不能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只是在帮助他们做一些用来表达设计意图的分析图。

第三天黄工把我叫去让我做一个住宅的设计,因为之前我们在学校做过住宅的设计所以自己的心里面感觉还有底,当说到是我就有点暗悔了,原来比我想象的要难,要求面宽不能超过76米,层高6层,建筑本身为砌体结构,因为他是临街建设的,所以不能把楼梯间的门放在临街那边,又因为车辆要从楼底穿过,所以要留出过车的门洞来,这样就不是太容易了,而且在以前的设计中我们从来都没把建筑上的问题结构上的问题联系起来,现在到了实际中,真有点后悔以后怎么忽略了这些重要的问题啊!

所以做出一个真正好的规划方案是很困难的。有很多城市规划方案经常会在城市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被强行修改,原因就是方案并没有完全联系实际,出现了与实际脱离的纯理想化设计。看来设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简单,还要加倍努力啊!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建筑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建筑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第四周

今天上午办公室可热闹了,来了好几个房产公司的人,应该可以称他们为甲方代表。院里根据他们的要求已经出了效果图,不过好像甲方不是很满意,该项目是一个县级市的商业步行街,甲方觉得还是最好把入口处的石门去掉,效果会更好。建筑方案是吴工做的,原先设计的时候就是根据甲方的要求来做的,甲方要求做石门,显得气派,现在效果图出来了,又觉得不是很理想,要求设计院重新设计,把石门去掉。等甲方走了,我问吴工这种情况多不多,他说太正常了,这样的重复劳动对于设计院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次不过是去掉一个门,基本上不会牵扯到太多东西,所以改动的工作量也不是很大,有的时候甲方会全盘否定你的设计方案,你就必须得重新设计,现在的甲方都很挑剔,设计费可没那么容易拿。

我了解到建筑师和甲方的交流其实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晰的向甲方讲述,以及如何让甲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建筑师应有的能力,所以一定的社交能力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建筑师必备的。

一个出色的建筑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事物的变化时都需要做出理智的判断和决定。看来做哪一行都不容易啊!想象我的以后真有些担心。

第五周

在学校里所做的建筑方案仅仅是依据个人喜好的体现,在设计是几乎不考虑它的真正在施工中的可实施性,不管方案的结果如何,只要做到三草就算是OK了,可是到了岗位上不止做到三草,四草,五草那是很多见的,直到要做到甲方满意为止,而甲方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词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现在我们的水平还是有限的,如果直接和甲方交流,心理真是有些心虚,为了不被甲方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到,我就要好好的做写准备。

看各种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下来就是各种相关的书籍,又要看书又要拿出漂亮的方案来,那段时间真的吃了不少的苦啊!看来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努力!加油。今天户型及平面图已基本定型,感觉轻松了一大截,拿去给黄工看,谁知道他给我提了一大堆意见最总要的就是结构上的问题,因为在底层要过车,根据《放火规范》以及考虑到要有大车的进出,所以要设一个4*4的门洞,由于结构上的生疏,我把门洞设到第一间房间的下面,经过了总工的讲解,我才知道,在砖混结构中,如底部要开洞的话不能放在房间的第一间下面,那样就没办法承载上面的荷载。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里面还要有怎么多的东西需要去考虑啊!还有一些别的问题象楼梯间的开间,在学校里一般设在2.7米,可总工告诉我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到2.4米就可以了,所以有些东西还是在实际中总结出来的。

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他们则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六周

在上周的平面图修改过黄工提出的一些错误后,我就开始画立面和剖面了,由于在做平面图之前,我已有的初步的想法,所以做起来并不难,很快的立面就出来了,可到了画剖面时又有了新问题高度的问题,由于一层是商铺层高设在了3.6米,但要满足大车的通过必须抬高层高或降低地坪,在于总工讨论过后,决定降低地坪,可降低地坪由之又有了新问题,就是怎么样可以排水,在与排水专业的人员碰头只后,在从室外地坪降到-0.900米处设一个排水沟,然后在降低到-1.050米处,形成自然排水,这样在不同专业的相互沟通中一系列的问题的已解决。

设计院实习日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1.完善课程设置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我专业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设置结构,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避免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要求全面、系统,不同专业以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一方面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突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习课时比重,教育部规定职教院校的实习课时与总课时之比不少于40%,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还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实习课时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成功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其实习课和理论课程模式比例是2∶1,澳大利亚职校实习课在整个教学中也占相当的比重。此外,配备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也是达到良好的职教效果尤为重要的条件。目前,我专业主要教材基本符合要求,大都是三年以内出版的优秀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执行,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5%,实践课程的开出率为100%。

2.建立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备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我专业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校外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装修施工现场两部分。

校内主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规划实验室、材料与装饰构造实验室、图形处理实验室、空间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开放式的实验室是专业训练的基础,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技能意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也就是加强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具体装饰施工现场的联合,并邀请相关企业单位来校指导,努力促进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形成长期固定的实习场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种教育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努力去行,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专业积极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等相关单位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且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长期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企业有效地从学校教育资源中受益,也会鼓励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与学校的合作。而且,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参与,实现了教学、科研、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培养了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工程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注重“双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其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主动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国际建筑发展的最新动向、材料新工艺、施工新技术,把握设计审美新动态,这就要求把实习教学摆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而实习教学的全面合理的实施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来实现的,因此,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普教型教师多,技术型动手操作强的教师少,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是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我专业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全系统一思想,树立“双师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挑选能干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如到建筑设计院或装饰公司挂职锻炼,针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短期进修,本校专职教师的协帮互助、以老带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等。

(2)引进高职称专业型技术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行业内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能工巧匠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可以在企业或学校承担学生实习的带教任务。

(3)积极安排外聘兼职教师,让有专业技能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到职教行业中来。优化“双师”结构,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如东南大学等名校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资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教授,设计院和装饰公司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如德国的许多职校,兼职与专职教师之比1∶1,有的是1.15∶1。聘请兼职教师不仅可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的不足,而且有利于解决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既可改善原来的教师的结构,又可提供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信息,使高职院校及时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4.推行“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双证”制度,成立了室内装饰技能及中高级CAD绘图员培训基地,学生毕业前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5.良好的管理与考评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习管理与考评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实习场地分散,实习同学不集中,再加上受企业生产因素的制约,给实习管理和学生成绩的考评带来一定的麻烦。就此问题我专业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必须严守工作章程,如:带安全帽进入装修工地,服从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调度;制订明确的实习内容、要求、目的,控制实习进程,保证实习质量。(2)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签订协议,落实岗位师徒制,建立实习日志。学生可以组为单位,由组长记录该组同学实习上岗情况,每周定时向指导老师反映实习状况及工程进展情况,指导老师适时解答学生实习中的疑问,并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的实习。(3)多派实习指导老师定点巡查工区,院系领导应常到工地督查和慰问,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习教学向前发展。(4)对学生的实习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即依据实习平时成绩(师傅实习鉴定、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的记录情况)和实习答辩及技能考核两部分,比例为1∶1,指导老师把师傅对每个同学的实习及答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

另外,毕业设计及考评工作也是专业教学和成绩考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专业专门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毕业设计大纲、内容和要求,尽可能体现多空间、多方案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拓宽设计思路。同时,安排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拓展。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学生,可采取大题分组解决的灵活方式。如在大型住宅区的建筑设计、娱乐餐饮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中,可以把一个大课题设成几个小课题,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协调分组。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按时指导,做好学生初期设计的审定稿工作,及时纠正和解答设计中的误区和疑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高质量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或装饰设计工程图纸和施工方案。校外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若和建筑设计或装饰公司达成了聘用协议,在实习时就可完全按其公司的实际工作程序进行设计,也可根据公司的实际工程情况决定设计命题。同时采取双层管理,定期到校反映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难题,并得到校指导老师的技术支持。院系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委托公司专家负责管理并指导学生设计,设计结束时返校答辩。答辩阶段,按专业分别建立答辩领导小组,积极策划组织毕业设计展,同时邀请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的负责人来院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分为学生的设计陈述、专家和教师审查图纸提问,最后是毕业设计成绩汇总。毕业答辩观摩期间,便于用人单位发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实现学院的教学与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接轨。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02.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设计院实习日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条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12-03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下发的文件中,都强调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一般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相比,培养模式的改革属于“纲”上的改革,而前面的那些改革都属于“目”上的改革。所谓纲举目张,纲目相比,纲的改革是带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更重要的意义。“3+1”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3+1”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比较通行的模式,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两者有很多重要的相同点,“3+1”模式可以看作是“卓越工程师”模式在我国的普通版。

“3+1”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前三年在学校内以学校教师为主,主要是讲授理论课和基础的实践课,第四年集中在企业,主要是利用企业的工作岗位、技术人员、设备工具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职业顶岗工作,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2007年开始,我校试行了“3+1”模式改革,目前已有5个专业完成了该模式试点的4年完整循环。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学多项改革中,表现有很多优势。推行此模式改革,要努力克服困难,从主客观上创造条件。还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是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能保证做到由校企合作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面,更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虽然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时,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制订的《专业目录》,但目录中规定的具体内容也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给予调整。这种同步的适应性变化,在常规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表现不敏感,主要原因是校企信息沟通不畅。实施“3+1”模式,首先就要求校企双方在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案制订促使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真正对接在一起,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企业一年的顶岗工作,对于订单式培养和对学生有留用要求的企业,更是认真对待培养方案的制订。在我校各试点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面向专业的同时,都突出了职业要求的特点。根据市场的要求,有的专业还衍生出新的专业培养方向,如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衍生出Java和嵌入式两个软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衍生出数控技术专业方向。[1]

二是提升了毕业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做到了人才供需双方的无缝接轨。[2]我校“3+1”方案是将常规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经过一年见习期的实践阶段,纳入学校第四学年的教学安排中。这里关键的是学生在第四学年一年的顶岗工作内容,就是常规学生在企业里做见习技术员的工作内容,如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庆达内公司做软件设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北京中关村文思公司做软件开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上海、北京等地规划设计院做城市规划设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参与数控编程和操作,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内蒙古泉芙蓉酒业公司做营销策划工作。他们的顶岗工作,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这也就表现出学生能提前一年基本胜任在企业担任见习技术员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各试点专业都提出构建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我校留厂直接就业的学生,平均高达70%以上。

三是带动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教学层次的深入改革。校企合作,可以打破理论脱离实际的瓶颈,推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1)“3+1”模式要求构建核心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核心专业能力教学体系。“双核”教学体系的建立,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取舍,这对学校教师来讲都是难题,如果有需方企业人员参加,就容易解决。如我校软件工程(Java方向)专业,和需方企业一起走出了议而不决的处境,最后确定了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双核教学体系,即以掌握Java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结合从单一到综合的工程实际项目,构建了完成一、二、三级实践项目的核心专业能力(设计、开发、检验、维修)的教学体系,精选了包括Java高级网站应用课及开发应用课在内,含五门专业必修课的核心专业理论课教学体系。

(2)为了保证学生顶岗工作的需要,各试点专业都在学校的三年内设置了和顶岗职业接轨的课程,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要在校内数控加工中心进行3个月的数控加工编程和操作实训,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实验培训中心,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完成了270学时7门岗前培训课,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了含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总体与专项规划设计等系列设计实训,软件工程专业增加了5周专业实训课,营销专业要求学生要拿到岗位资格证。

(3)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生产实际所需的信息和案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对教学方法提倡用实际的工程项目引领教学,如流行的CDIO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而学校教师在改进教学的工作中,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信息的了解,也苦于找不到真实的教学案例。实行“3+1”模式,校企合作,学生下厂顶岗工作,双方指导人员互动,教师就不难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也不难找到符合教学需要的实际工程案例,如信管专业从合作企业里了解到软件开发的设计方法在现场已改用先进的BML方法,据此更改了教学内容。而各试点专业都普遍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项目,来引领教学。

(4)学校在过去认为很难组织实施的现场教学法,变得很容易。在讲解高大精尖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技术等教学内容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借用企业独有的教学资源去现场讲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没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组织学生去现场讲课谈何容易。在“3+1”模式大背景下,组织学生在企业听现场人员讲课就变得很容易,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就是在哈飞集团利用顶岗实践时间,在那里听企业工程师讲解多种进口的大型高新数控机床。

四是“3+1”模式,收效最明显的莫过于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3+1”模式集中一年的时间,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其中可贵之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年的实干机会,而常规的这一年实践教学是看的多、干的少,纸上谈兵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如信管专业学生在北京中关村文思公司顶岗工作,公司把学生看作是他们未来的职工,能为学生大力提供企业的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学生快速提升职业能力,包括免费出师资、出教材,讲解带“专利”性质的职业接轨课程,学生进企业工作,给工作岗位,给实际工作任务,向学生开放企业内部掌握的先进技术、设备、工具、资料,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企业派有专人指导,所有这些条件对学生常规进厂实习是争取不到的。在那里顶岗工作的学生,在企业教师的帮助下,都能找到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是企业在做的实际工程项目,如学生完成的有北京市银行数据库元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文思公司文档管理系统、会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等。

五是贯彻“学以致用”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3+1”模式的学生,首先是增加了学好职业接轨课的关口,职业接轨课成绩不好,企业不给学生正式的顶岗工作岗位,这样就促使学生要带着硬性任务来学习。二是学生在企业也经常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带着问题来学习。如有学生讲“在公司先接受工作任务,不懂的地方逼着你去查文件、找资料,学习速度就快些”。还有的学生讲“在学校英语也学了不少时间,效果不明显,来到文思,很多文档都是英文,看不懂,总去问别人不好意思,下决心,每周二和英国外教学英语,现在也敢用英语和外教对话了”。

六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3]应用型本科学生根植社会,为区域地方经济服务,所以社会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特别重视的价值取向。社会能力主要有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和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显然这些能力的取得,只靠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的小环境中只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是远远不够的。“3+1”模式,学生进入社会,开阔视野,接触企业的大环境,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完成企业交给的生产任务,显然学生参加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无疑会提高他们诸多的社会能力。

七是有利于培养“双师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教师队伍。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早就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但过去不是按“3+1”模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不高,由此对教师具备工程师能力也没有形成硬性要求,加上教师去现场实际锻炼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收效缓慢。实施“3+1”模式,首先给学校教师带来大的压力,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掌握一些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包括指导毕业设计,将会遇到困难。另外,“3+1”模式增加了校企双方教师的互动,增加了学校教师去企业的机会,这些给“双师型”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去哈飞制造厂指导在那里顶岗工作的学生,自己也参加数控编程等技术工作,增加了不少生产实际知识。

二、实施“3+1”培养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1.企业希望向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并能够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

(1)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和计划经济时期不同,政府不能向企业下达接受学生实习的指令,所以校企合作只能贯彻共赢的原则,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给企业带来好处,做法一是学生顶岗工作,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参与完成规划设计院实际的规划工作。二是满足企业有留用顶岗学生的愿望。三是和企业换工,如我校给合作企业培训安检人员。

(2)企业最担心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我校一直在呼吁,政府能出台解决安全保险的政策。

(3)有些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寻找合作企业不难,人身安全也不容易出现问题,但其职业岗位,如经营主管和业务员之间专业性差别较大,学生在那里当营业员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4)专业招生规模不宜过大,否则造成寻求合作企业的困难。

2.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尽到发挥主导作用的责任

(1)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3+1”模式的优势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勇于克服困难,寻找合作企业。消除在教学中因改革要打破常规而带来的怕“麻烦”的思想。

(2)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要特别重视和企业一起确定在学校设立的顶岗接轨课程,包括要建立职业培训内容的专业实践基地。

(3)制订学生在校外顶岗工作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指导和监控办法。

(4)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多去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如提高指导校外实习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住勤、旅差费标准等。

(5)对“3+1”模式的试点,应增加财务预算,要保证支付企业的培训费,不能只靠人情关系办事。

三、“3+1”模式的风险与对策

主要风险是由于学生在校外可能因为指导和监控不到位,出现学生被放任自流的风险。我校的对策如下:

1.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

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做的是生产工作,实际是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参加顶岗工作、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但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仍然是学校。学生到校外实践,学校的责任不是变小,而是变大。

2.制订并严格实施分散实习和校外做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4]

学生在校外参加一年的顶岗工作,学校仍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进行管理。学生在企业要完成企业交给的顶岗工作任务,同时要满足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学校要做的主要工作有:

(1)制订既满足专业需要,又具有职业培训特点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计划和指导书。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如试点的城市规划专业编制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设计单位规划师指导下,独立参加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全过程,并有相应的设计说明书,完成总图量不少于8张1号图纸。在企业配合下,制订有一个学期20周的周历进度表,规定有每周的生产和教学内容。实习指导书介绍了企业使用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等。

(2)严格审查学生选择的顶岗企业条件。考核的要点有,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工作量是否饱满、企业经营状况不给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带来负面影响,还有企业能否配备指导教师等。

(3)学生在校外强调行为自律,要求和学校签订行为自律协议,并监督履行。协议书内容强调遵纪守法,注意人身安全,对学校诚实守信,不编造假信息。

(4)加强在顶岗工作过程中的指导与监控。顶岗工作学生除企业配备指导教师外,学校也配备指导教师,尽管是异地指导,但学校对校内指导教师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指导教师都有详细的指导工作记录,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都进行认真的考核。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监控方法,主要采用电子邮件、汇报信件、学生每周提供实习记录(带实习照片)等。企业指导教师也向学校提供学生薪酬证明,还有工作评价鉴定等。

(5)毕业设计过程指导的监控仍坚持前期开题,中期检查进度,后期验收答辩的三阶段质量监控制度,对“3+1”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质量,一是强调真题真做,二是有毕业设计的真实作品,如供现场使用规划设计图纸、开发计算机管理软件等。

(6)加强对学生校外顶岗工作的检查,我校规定对在校外顶岗工作的学生,二级学院必须组织去现场抽查、指导。在本地顶岗工作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每周去一次现场,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顶岗工作。

3.严格成绩考核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1)制订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和实施方法。成绩评定充分采纳企业指导教师的意见,校内指导教师要认真批改生产实习日记和报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不仅看图纸和说明书,更要看毕业设计制作出实物样品。毕业设计有企业方参加,不合格,坚持补做。

(2)学校重视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评分质量。每年学校都组织重量级的关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的检查,其中对教师评定成绩的质量,都列为重要的评价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刘元林.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91-92.

[2]张林娜,周琦,臧树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6):199.

设计院实习日记范文第4篇

过去五年,中国经历了跃进式的核电建设。各省市经核准可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34台,在建机组28台,另有16台机组已在开展土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全世界的在建核电站中40%在中国。

“福岛的冲击太大了,这些天我天天盯着看日本的事态发展,我搞了一辈子核电,这次真是感同身受的教育!” 3月18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原主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张华祝仍心有余悸。

日本震后最初几天,中国核电业界的反应一度较为乐观,认为国内核电站技术远较福岛核电站领先,类似的核泄漏事故不会在中国发生。但在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四项决定后,气氛很快发生变化,此前活跃的核电业内人士开始噤声。

不过很快,悲观情绪又被谨慎乐观所取代。多位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3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除了广为报道的核电“国四条”,积极发展核电的既定方针亦得到重申。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核电业界专家也表示,措施虽然严厉,但不会造成中国核电工业的停滞。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郁祖盛表示,国务院的这几项决定是及时的,这个时候有必要给中国的核电工业敲响警钟,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会因噎废食。张华祝也表示,现在确实应该“停一停,看一看”,但 “中国核电事业会继续发展,对此我很有信心”。

是减速,不是停车。“3・16”一周之后,业界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秦山一期核电站开工建设至今,中国核电工业已走过整整30年。借此减速之机,重审过去五年的核电跃进,重思过去30年的发展之路,对中国核电的未来至关重要。

核电红利

各方对核电趋之若鹜,显见的动因是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需要,鲜为人知的则是核电建设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

2010年末,全国已建成运行的核电装机达1080万千瓦,在建的有3097万千瓦,两者相加已超过4000万千瓦,提前十年完成了2007年10月公布的《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设定的目标。

对核电如此趋之若鹜,显见的动因是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需要。按照张华祝对《财经》记者的说法,“目前核电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1%,规模实在太小,即使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千瓦,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也只能达到3.5%左右,在强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下,核电未来发展潜力还相当大。”

鲜为人知的则是核电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在业内,核电站被称为“印钞机”。

一般情况下,一个核反应堆至少会配有两台发电机组。以一台100万千瓦的功率计算,一台机组一小时的发电量为100万千瓦时,如果全天满负荷发电,一天发电量为2400万千瓦时,如果两台机组全年满负荷发电, 一年发电量高达175.2亿千瓦时。

当前,国内核电上网电价实行的仍然是成本定价,核电站的投入成本越高,上网定价也越高,核电上网电价大致在0.30元-0.48元/千瓦时之间。即使按照0.3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计算,两台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一年营收达52.56亿元。

当然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调峰需要,核电站机组通常不能满负荷发电。但即使扣除这一因素,由于核电投产后日常运营费用极少,同火电相比,核电的利润仍然十分惊人。核电站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前期设计和建造阶段。

3月23日,哈尔滨电气集团哈动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兼哈电集团核电事业部部长韩建伟告诉《财经》记者,核电站成本主要由前期工程费、土建工程费、设备采购费、安装工程费、设计及工程管理费、工程建设管理费等构成,其中设备采购费占大约55%,核岛、常规岛、BOP(设施)这三部分的成本构成比例大约为5∶3∶2。

核电站一般在15年内能回收成本,15年投资期过后,核电站开始进入纯盈利期。因此,核电站使用寿命的长短对核电站的盈利水平至关重要,而近年来国外核电站也掀起了申请延寿的风潮。就连此次出事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原本也计划延寿20年。

随着技术的进步,延长核电站的使用寿命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目前国内投入运营的核电站,都是基于二代技术设计建造的,运营寿命一般都是40年,随着以AP1000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应用,第三代核电站的设计寿命已经从40年提升至60年。

2010年初国元证券的报告预计,保守数字,未来十年中国核电投资市场总额将为6120亿元,其中核电设备的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核电蛋糕丰盛,但有缘分食者寥寥。高准入门槛使得整个核电产业链条高度集中。目前国内取得核电设备制造资质的仅有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中国一重和中国二重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

除了核电运营商和设备制造企业,地方政府的推动,对核电大干快上的作用也同等重要。过去八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超过10%,电力需求快速增加,在那些需要输入能源的经济大省,拉闸限电更是屡屡出现。

随着增长中心的西移,核电站也正从沿海大举向内陆扩张。在广东、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加快发展核电的同时,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也正在推进“东中部核电带”的形成,而地方长官带队进京跑核电项目也成一景。

对地方政府而言,核电站首先意味着稳定而便宜的电力供应。专业资料显示,1克铀235完全裂变能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3吨标准煤,一座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年均消耗核燃料仅为30吨,而同样规模的火电厂则需消耗260万吨标准煤。

对电力用户而言,考虑到环境运输等成本,在电价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核电显然比火电更划算。

核电站建成后,年运行小时数能够达到7000小时,这一数据也远远高于火电站(4800小时)和水电站(3000小时)。中部内陆省份煤炭资源匮乏,但能源需求旺盛,修建核电站性价比之高可想而知。

核电站还意味着巨额的财政收入。秦山核电站1984年开工建设之前,其所在地浙江海盐县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如今海盐县已连续数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2004年,该县本级财政收入为3.7亿元,其中1亿元来自核电系统。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江苏连云港。 2010年田湾核电站入库税收16.84亿元,其中入库增值税9.26亿元、企业所得税5.78亿元、地方税费1.8亿元。这使得田湾核电站成为“名副其实的苏北纳税首户”。

核电站对于提振所在地的GDP也有着重要作用。2008年山东威海两座核电站开工,预计总投资高达千亿元左右。而整个威海市“十一五”期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过1866亿元。

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国已将节能减排作为基本方针,并向国际社会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由此带来的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的压力日增,这些也都是核电大干快上的内在动因。

日本核危机之后,中国核电建设减速势在必行,但受影响的主要是新增项目。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介绍,企业拿到许可证之后,一般有个编制工程实施计划的时间,不会立即开工。另外按照惯例,获批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最后基本会得到核准,区别只是时间早晚。而受3月16日国务院四项决定影响的,主要也将是核准但尚未开工的项目和获批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尤其是后者。

接下来,业内瞩目的焦点将是核电产业中长期规划的调整。鉴于国务院已明确要求核电产业发展规划和核电安全规划同时进行,因此产业规划的出台时间必将推迟。此外,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的目标规模也势必压缩。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鉴于2007年10月公布的中长期产业规划明显滞后于现实,该规划的调整早已提上议事日程,之所以历经年余仍无法出台,焦点有二:

其一是发展的规模目标。国务院倾向于7000万千瓦左右,行业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倾向于8000万千瓦左右,而核电业界和地方政府希望定在1亿千瓦以上。

最终,在今年1月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报出的数字是8600万千瓦。

其二是项目遴选。由于核电产业中长期规划是一个约束性的规划,如果不在规划之内,项目基本就获批无望,因此,围绕着谁的项目上、谁的项目不上,激烈的博弈始终在进行。

日本核泄漏之后,或许会促使国内加速形成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则有赖于核电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九龙治水”

由于核工业的特殊性,在中国,民用核电管理体制一开始就呈现出“九龙治水”的态势

由于中国发展核电的目的是满足电力供应,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核电管理体制,一直由电力部门主导。

2004年9月出版的《核电日记》披露,1983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召开核电分工会议,并取得如下一致意见:“水电部管核电站总的建设和运行,并负责常规岛建设;核工业部负责核岛建设和工艺系统初步设计;机械部负责制造工艺设计和图纸;中国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由核工业部归口。”

会议还一致同意,成立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设在国务院或者经委,主抓核电站国产化方案论证、核电发展规划方案、核电对外谈判。

1984年10月,国家核安全局成立,中国核电管理体制又多出一个新成员。但此后,核电管理权开始由“电”向“核”倾斜。《核电日记》记载,1985年12月又提出建议:“核电体制由核工业部拿总,运行交水电部。因为水电部事情太多,核工业部任务较轻。”

此后,水电部开始逐步向核工业部“交权”。1986年1月,对关于大亚湾核电站管理体制作出如下批示:“核电站工作,包括建设、生产运行,均由水电部交移给核工业部统一管理和经营,向电网售电。原则同意水电部关于广东核电站的工作也移交核工业部的意见。整个移交工作由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但核电站常规岛建设继续由水电部负责。”

1988年4月核工业部被撤销,其原有职能划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承担核军工、核电、核燃料、核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

20世纪90年代末,根据业务不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又被划分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前者主要负责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核燃料的开采提取以及核试验。后者主要负责核能利用开发应用事业、广东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的工程承包和建设。

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核电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变更。2008年,曾手握中国核能“重权”的国防科工委被撤销,以国防科工局的形式被纳入国家工信部,其职能被界定为从国防安全角度对核能进行管制,同时以国家原子能机构的名义执行与国际组织的交流沟通。

目前,主导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是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家局)和国家核安全局(环保部下属的国家局)。国家核安全局主管核电站运营企业的资质审批、安全审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改委负责核电产业规划和项目审批。但除此外,还有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原子能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诸多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中国的核电管理体制可谓九龙治水,而且很多机构设置明显不合理。”3月22日,郁祖盛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他举了个例子,按国际惯例,国家原子能机构是一个国家负责民用核能的机构,而中国的国家原子能机构却长期被设置在国防科工委下面,这给人留下了中国民用核技术由国防部门管控的印象,不利于中国引进核电技术。

“这次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中国几乎所有的核电公司和监管部门都在搞反思,向上面打报告,这么多报告,各说各的理,高层听谁的?管理机构越多,扯皮推诿越多,真要出了事,恐怕谁也负不了责。”郁祖盛说。

行业监管多从立法开始,但中国并不缺乏法规。“在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可以公开检索到此方面的法律法规超过100部。涉及环节从设计到运营,内容从反应堆质保到人员操作管理,可谓条目众多。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正是标准不一。”2010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田佳树在第五届绿色财富论坛期间对媒体如此表示。

在田佳树看来,中国处于多种核电技术共存状态,不仅包括二代、二代改进型以及三代技术,还涉及引进技术和自主设计技术,其系统、堆型、技术标准以及工艺各不相同,导致其运行和管理模式多种多样,这不仅给标准及规范的统一带来挑战,也为安全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张华祝3月18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中国正在配合核电发展规划,编制核电安全规划。

两个规划可能同步或者前后,但由于核管理部门众多,职能交叉又各不明晰,以至于安全规划具体如何编制,令人“头大”。

《财经》记者获悉,核电安全规划的编制协调方,已由国家能源局换成了国家核安全局。

体制重构

“只有在巨大灾害的震动下,大家才会摈弃部门和利益之争,客观冷静地思考中国核电产业的未来。”

放眼世界,在统一监管体制下走市场化和专业化之路,是核电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世界第一核电强国美国,早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核能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化的技术服务体系。

1947年,美国国会建立了AEC(Atomic of Energy Commission,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负责监督核武器工程的裂变材料的生产,并指导具有军民两用性的核能反应堆的研发工作。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法案,结束了AEC对核能管制的垄断,核能的商业利用开始起步。

此后,随着民用核能工业的快速发展,AEC面对的监管压力越来越大。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能源重组法案,成立了美国核管会(NRC,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对核设施安全性设计、建设、运行实施统一监管,将核能的民用开发全部交给市场。

1977年,在AEC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能源部,统一管理核工业(包括核电)、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工业。能源部内部,核军工和民用能源业务分线管理。在部长统一领导下,一名副部长兼任核军工管理局局长,另一名副部长主管民用核能及其他民用能源,同时负责核能技术研发和核废料管理。

这样,美国能源部与美国核管会一个负责行业规划、行业管理和技术研发,一个负责核电站安全审查和安全监督,各司其职,核能行业监管与核能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以最大程度厘清,也避免了多部门监管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

另一个核电强国法国的核电产业体制有所不同,但同样组织有序。职能明确、分工合理、专业化程度高,是法国核电产业的突出特点。

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成立核管理局,负责制定核安全原则,监督核设施安全运行,核能研发力量则由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统一领导。法国还建立了总理领导下的核能发展部际协调会议决策机制――国家原子能会议,以保障核能管理体系有效运作。

70年代初,法国重组了其核工业体系。法国国家电力公司(EDF)作为唯一核电业主,负责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营。EDF还兼备工程咨询和技术支持功能,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法玛通公司(阿海珐公司的前身)负责核岛设备及燃料组件的设计和制造,高杰马公司(COGEMA)负责铀资源开发、核燃料加工制造和乏燃料后处理业务。

法国的核电产业是在引进美国西屋公司技术的基础上起步的,但法国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摆脱了对美国的技术依赖,进而发展成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核电技术强国。

中国核电历经30年发展,20余年技术引进,但在关键技术上与美法等核电强国仍然是“小学生与博士生”的差距,个中因由令人深思。

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副总干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荣誉院长钱积惠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必须处理好集中统一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为适应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重新构建制度安排。

钱积惠认为,中国不仅核电监管“九龙治水” ,核电市场也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在企业层面,形成了由核电站运营业主企业(中核集团、中广核、中电投)、核电技术进出口企业(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核电站建设工程承包企业(中国核电建设集团公司)和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一重集团、二重集团)组成的核电方阵。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监管和技术研发队伍, 都各自力推自己的技术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争主导权,争势力范围,争利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曾历时三年,完成了题为《破解中国核电迷局》的调研报告。两年前,这份报告公开发表,在核电业界引起轰动。3月21日,路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30年发展之后,中国仍然没有形成独立发展核电工业的技术能力,甚至连发展技术能力的方向似乎都没有找到。

他向《财经》记者反复强调,中国一定要把“核”与“电”统一起来,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同时,带动核动力工业的发展。他认为,长期以来,这两者处于割裂状态。庞大的核电市场,并未有效带动中国核动力工业的发展。

据路风介绍,一个合理的核电工业结构中应有四个主角:一是核电站运营商;二是核蒸汽供应系统供应商(NSSS),主要功能是向业主提供核岛设计及主设备;三是AE公司,它是核电机组建设的承包人;四是核安全监管当局。

“但在中国不是这样。”路风说。作为运营商的中核集团,既是工程和设备的总承包商、国内核燃料和后处理服务的唯一供应商,还主管了中国所有具有国家实验室性质的核动力技术研究机构。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混为一体,必然导致垄断倾向,造成中国成长不出独立的NSSS。

由原核工业部演化而来的中国核工业集团一直饱受诟病。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政企分开、市场化转型,是这家中国最大的核工业集团必须完成的任务。

“整个核电工业仍然处于一种行政垄断的状态。”路风说。

3月23日,本刊截稿日前一天,福岛核电站再次出现部分机组过热、冒黑烟、人员受伤等意外情况,致使抢修工作人员不得不撤离。

3月24日,日本政府表示正在考虑扩大人员撤离范围。

福岛核事故的定级为五级,仅次于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32年前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持平。但从影响面来看,福岛核事故已经超越三里岛,成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的第二大核灾难。